世界智能駕駛挑戰賽越野賽
A. 第三屆中國智能汽車大賽智能駕駛模擬賽落下帷幕
全方位測評,智能駕駛雲上開賽
智能駕駛模擬賽將在模擬環境下為參賽隊伍提供固定測試場景及道路交通場景,參賽隊伍將演算法接入模擬場景資料庫,獲取模擬環境中的攝像頭信息、毫米波雷達信息、激光雷達信息或真值信息。
本屆大賽與2020世界智能駕駛挑戰賽(WIDC)聯動進行,首次採用國產自動駕駛模擬軟體PanoSim作為大賽模擬平台,並創新線上賽制,採用雲模擬平台方式支持參賽隊伍線上提交作品、實時完成執裁並回送結果。
參賽車輛按照既定線路行進,設置由道路及交通參與者構成的邊界場景,考察系統識別危險目標和主動制動演算法的能力。競速是經典的汽車決策控制賽項,測試內容不設速度要求,不限制換道/變道,只有道路邊緣為約束,以抵達終點的時間決定勝負。決賽與預賽賽題一致,精益求精,更具競爭性和觀賞性。
激烈角逐,賽事助力產業發展
6月13日,大賽裁判長吉林大學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主任朱冰教授,副裁判長同濟大學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副主任熊璐教授、長安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徐志剛教授、中汽研汽車檢驗中心(天津)有限公司模擬測試高級項目經理鄭英東老師等專家評委在線上進行了大賽現場執裁。
經過激烈角逐,共決出安全避撞(雷達)、自動泊車、賽車場競速、高速公路自動駕駛、安全避撞(相機)等5個單項獎項。各單項排名前列的參賽隊伍同時入圍2020世界智能駕駛挑戰賽智能駕駛模擬賽比賽決賽。
模擬測試是智能汽車產業落地的必由之路,智能駕駛模擬賽作為世界智能大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定位於世界級的行業高端交流平台和技術實踐測評標尺,通過一系列立體化、實踐性、全方位的測評為推動新一代人工智慧健康發展,智能汽車科技進步、標准法規交流、社會消費科普提供權威、公正、第三方的服務。本屆大賽的成功舉辦為我國智能汽車模擬測試和產品認證積累了大量經驗,可有效助推智能汽車產業創新發展。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B. 雲辦賽 雲峰會 雲上智能駕駛更精彩
千尋位置網路有限公司智能駕駛業務總監裴世兵、天融信科技集團車聯網安全產品線總架構師范雪儉等十餘位嘉賓圍繞著高精定位、信息安全等主題分享案例,交流思想,展現最新成果。裴世兵透露,目前千尋位置已經可以實現厘米級定位、毫米級感知和納秒級授時服務,為智能汽車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不久前剛剛上市的廣汽新能源智能SUV埃安V已經使用了千尋位置的findAUTO技術,2020年還將有6款使用findAUTO技術的新車上市,讓消費者切實體會到智能駕駛帶來的安全和便利。
汽勢觀點
智能汽車無疑是未來汽車行業的發展大勢,但與此同時,智能汽車的商業化落地還有行駛安全、信息安全、產業鏈不完善、車路協同、基礎設施、核心技術缺失等諸多難題待解,凡此種種,都指向一種系統化的解決方案。可喜的是,從政府、研發機構、行業協會到汽車企業,都在為智能汽車的發展貢獻著力量。而這種協同合作並未因疫情而停滯,正如此次峰會的主題「創新重啟,智匯生機」,智能汽車未來必將突破想像,更值得所有人為之求索。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C. 從狂熱到冷靜,中國智能汽車還差什麼| 汽車商報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吳志新
他表示,「自動駕駛的測試標准待立項14個,只有4個成立了起草組。其次,各地測試規程不一致,示範區協同存在壁壘。全國各地已有多個示範區,但在示範區上路前的測試規程卻不一致,導致同一測試主體在開展大范圍路試時程序復雜,側面反映出測試技術水平的參差不齊。最後,各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未能達成廣泛一致的認同,未能提出得到廣泛認同的測試理論、體系。」
正如吳志新所言,智能汽車雖然讓用戶得以解放,並且從技術層面來看,汽車正由人工操控的機械產品逐步向電子信息系統控制的智能產品轉變,但如何用全面的體系來規范智能汽車,從而排除安全隱患,依舊是整個行業所面臨的難題。
對此,吳志新表示,中汽中心正在致力於構建多維度、立體化、全方的智能汽車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評價體系。
據悉,中汽中心依託國家課題,開展了智能網聯汽車測試與評價技術的研究,多個科研項目團隊共聯合22家國內ICV(智能網聯汽車測試與評價的關鍵共性技術)測試評價領域優勢單位開展了研究。這些單位中聚集了人車路網4大標准歸口單位、國家重點實驗室、2011協同創新中心等12個國家級科研平台,有國內第一個智能網聯汽車示範區,首個自動駕駛汽車運行安全測試基地,汽標委智能網聯汽車分技術委員會,4大國家級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知名高校、整車企業等。起到了行業組織協調和引領的作用,對測試評價技術的研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我們的總體目標是力求在現階段產業面臨的三個主要難題上做到突破,以支撐行業和產業的良性快速發展;第一突破ICV測試與評價關鍵共性技術,第二,在此基礎上構建完整測試工具鏈,第三,建立整車級和系統級測試評價方法;在完成以上目標後,最終為ICV的關鍵技術研發、上路測試許可發放及產品的准入認證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技術及工具支撐,確保行業和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吳志新表示。
不得不說,擺在技術攻堅面前的第一道坎是「安全」,在企業推陳出新的環境下,行業急需一套智能汽車的上路許可、准入標准來為用戶的使用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04
如何解決「企業一頭熱,用戶一頭涼」?
智能汽車在向下一階段發展的過程中,還面臨的另一大問題即為「用戶的認知程度較低」。不可否認,智能汽車在經歷了技術攻堅等躍進後,各企業已經掌握了一定高度的技術,但由於各項法律法規未能落地,用戶遲遲無法參與到這一過程中來。這也就導致行業目前出現了「用戶一頭涼、企業一頭熱」的現象。
也就是說,企業、行業需要在技術研發、測試等過程中,盡可能地加強與用戶的互通與互動,讓用戶對智能汽車的便捷性、科技性有更成熟的認識,從而帶動整個行業的熱度。
對於這一問題,吉利汽車研究院智能電子軟體中心高級技術專家鄧堃分享了吉利汽車在智能駕駛與用戶參與上的舉措。
鄧堃表示,隨著智能駕駛的軟體迭代閉環升級,會進一步提升智能駕駛產品的功能和性能,在達到一定程度之後會通過OTA的方式部署在量產的車型上。此時,用戶可以通過軟體迭代升級的形式,進一步獲得新的智能駕駛的體驗。
與此同時,隨著大規模車輛上路,智能駕駛在實際應用中的不足會出現。鄧堃表示:「用戶會通過實際的路測發現問題,相關的數據可以通過閉環的迴路收集到大數據服務平台上。也會通過把真實道路場景的數據與實驗測試中的數據進行同步的模擬測試和模擬訓練的形式,使新生成的模型或演算法不僅能夠適應一個道路工況,同時能適應用戶不同的使用情況。」
此外,鄧堃還強調,在過程中可以分析上傳來的用戶行為數據,包括定製化的信息,針對用戶定製化的需求推送不同的定製化服務到用戶車輛上。
根據鄧堃的表述,我們能夠清晰地將吉利汽車的做法理解為由用戶的使用反饋,反哺智能駕駛在實際應用中的不足,從而提高技術的成熟性,並針對各用戶進行專屬定製。如果結合更具規模性的測試場地,更具規范性的測試規定,吉利汽車在智能汽車上與用戶的互動方式是值得借鑒的:一方面能夠以用戶的真實體驗強化各功能的穩定性,另一方面能夠讓用戶成為智能駕駛落地階段的參與者,而不再是企業單方面的「悶頭苦幹」。
結語:高層平台、安全、用戶參與度,在中國智能汽車從狂熱到冷靜的過程中,問題也隨著時間的推移浮出水面。可以看到,我國在全球范圍內擁有領先的技術優勢,但如何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用戶和全社會的便捷,或許才是「見真章」的考驗。好在,世界智能駕駛挑戰賽為各產業提供了平台,諸如吉利汽車等企業給消費者帶來了互通互動的機會。也就是說,在行業逐漸向集群化、規范化發展的節奏中,中國的智能駕駛正在走向成熟,且為世界提供優質的發展範本。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D. 為何說智能駕駛「朋友圈」中,北汽新能源是最靚的仔
在第三屆世界智能駕駛挑戰賽的比賽現場,我們看到無數的技術專家和工程師們不停地忙著路測、改進細節,一輛輛測試車從容面對著各種復雜場景的挑戰。
「北汽新能源,最早提出的新能源汽車產業2.0時代」這一說法。在環保壓力、政策指引、技術推動、市場紅利等因素的影響下,新能源汽車行業蓬勃發展,並於近年來在諸多方面取得突破和領先,使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行業率先邁入2.0時代。進入新能源汽車2.0時代,競爭已經從單點競爭轉向全面競爭,行業已經從「有沒有」,邁向「好不好」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新四化尤其是智能化就成為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