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碰撞爆炸
1. 現在的新能源汽車發生碰撞,電池會爆炸嗎爆炸的威力有多大
新能源 汽車 的電能來源是鋰電池,目前大多數車型都採用了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鋰電池,這種電池遭遇外力破壞後會劇烈燃燒,但是因為車上並沒有油箱,沒有燃油的情況下車輛也只是自燃而已,而不是爆燃也不會發生二次爆炸。
雖然不會爆炸,但是燃燒的速度非常快,
幾分鍾就可以把一輛車燒毀。因此新能源 汽車 一旦燃燒,沒有任何救下來的可能。
但是新能源汽並沒有事故引發爆炸的案例。原因就是鋰電池沒有爆炸的條件,事故中鋰電池會劇烈燃燒,把整輛車燒毀為止。
鋰離子二次電池的特點就是容量密度高,而且容量密度還在不斷刷新,只有密度上去了續航能力才能提上去。因此鋰電池發展的方向就是不斷的提高容量密度,那麼鋰電池為什麼會自燃呢?我們看一下鋰電池的結構與工作原理:
鋰電池結構與電解電容高度相似:
正極材料、負極材料、中間的隔膜以及電解液、絕緣片構成。正極材料與負極材料緊緊的卷在一起,就像電容一樣一層層的纏繞在一起,層與層之間由隔膜絕緣,外殼起到密封的作用,防止電解液外漏,電池芯整體泡在電解液中。我們再看一下鋰電池工作原理:
充電時
鋰離子從正極脫出,通過電解液進入到負極板中,此時負極材料富鋰,正極材料脫鋰,電子的補償電荷從外電路供給到負極,以確保電荷的平衡。 放電時正好相反,鋰離子從負極逸出,經電解液進入到正極內,正極富鋰。當電池有異物刺破後,例如針刺。這時候就相當於在電池內部直接把正負極短路,鋰電池短路電流非常大,因此會從電池內部開始劇烈的燃燒:
電池刺破
後劇烈燃燒是鋰電池固有的缺點,目前比亞迪的鐵鋰電池做的比較好。
其他的諸如三元鋰電池只能從別的地方想辦法,例如提升外殼硬度、為電池做一個堅硬的外殼避免電池被異物刺破,降低爆燃的幾率。或者想辦法把電池裝到不容易碰到地方,但是電池組體積非常大 、只能把電池放在底盤上,仍然有被異物刺破、擠壓破裂的風險,這也是大多數新能源 汽車 無法迴避的一個現實,即使是特斯拉也沒有解決的辦法。
其實傳統燃油車爆炸的幾率也是非常低的,雖然汽油是易燃易爆
的危險品,但是現實中很難看到 汽車 因為事故而爆炸的例子。
上圖中這種爆炸往往是電影里為了烘托氣氛而刻意製造出來的爆炸。 汽車 想要爆炸也很難的,油箱破裂時往往伴隨著劇烈燃燒、汽油消耗完畢後也就結束了。
事故導致油箱破損汽油泄露,這時發生爆炸往往都是空氣中油氣濃度足夠高的時候導致的閃爆。但是油箱內燃油有限、戶外有足夠多的空氣,汽油很快就揮發掉或者燃燒掉,空氣中油氣濃度很難達到閃爆的臨界點。所以 汽車 爆炸只發生在電影里,或者戰亂地區用炸彈引爆,而現實生活中很難看到 汽車 爆炸!
可以肯定的和你說,新能源 汽車 一定會發生碰撞爆炸。這是毋庸置疑的問題。至於那些說不可能的人,麻煩你們仔細的想一下,只要關於電子產品之類的東西,就一定會爆炸。更何況是 汽車 ,你見過哪款 汽車 不爆炸?我指的是在發生交通事故的時候。
從2018年的數據來看,有超過五輛的新能源 汽車 因為充電而導致爆炸,當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什麼東西充電過多,也會導致爆炸。
在今年的六月份,特斯拉的一輛 汽車 發生了自燃現象,整輛 汽車 燒的只剩下 汽車 的架子,左香並沒有人員傷亡。而像特斯拉自然這樣的事情發生並不在少數。
在上海有一個特斯拉的客戶,將自己的愛車停在地下車庫的某一個位置,從監控可以看出,車子是慢慢的開始冒煙,然後開始走火,最後燒的只剩下一副骨架。而 汽車 公司露出官方回應,是這位用戶的電池,由於自己的原因,使得電池變形,維修人員沒有檢查到,導致事故的發生。雖然這些事情都是小概率發生的。但是也會發生。
先說答案:不可能
再說原因
你可以去網路一下關於爆炸的4個前提條件:可燃物、助燃劑、封閉空間、火源
再不考慮新能源車(這里僅限純EV車,不包括燃料電池)自身的一些防護手段(例如BMS等),就單純電池自身以及其使用的工作環境而言,封閉環境是一個最難以滿足的條件
當電池包裝破損,電解液流出,電池發生自燃的時候,由於電池處於一個開放的環境,所以熱量不會出現蓄積,所以即便會有明火,但也不會出現因壓力增大而爆炸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燃油車,燃油車爆炸的條件也很苛刻,就一個封閉環境就限制住了
大部分車輛自燃的結果就是一把火燒了,出現爆炸的可能性非常低
目前唯一有可能出現爆炸的車,就是包括天然氣、氫氣(燃料電池)在內的燃氣能源動力車
氣體壓縮本來就是一個封閉且高壓的環境,所以一旦出現碰撞破損,壓力瞬間釋放遇到明火,爆炸是極有可能的
不過目前隨著技術的進步,常溫常壓儲存技術也很成熟,所以未來包括氫氣在內的大部分燃料電池車都可以做到安全性和普通電動車一樣
不可能
近幾年能源車起火事故視頻讓消費者非常緊張,新能源車主擔心自己的車容易起火,其它車主也害怕新能源車起火而不敢將自己的車停在旁邊,那麼到底新能源 汽車 的電池安不安全? 現階段採用不同形式動力電池的新能源車都是如何保證電池的安全性的?
兩大陣容PK,誰能登頂?
● 常見的三元鋰電池形式
目前新能源乘用車主要採用三元鋰電池,而傳統的磷酸鐵鋰電池主要是商用車以及一些低端的微型車(比亞迪最新的磷酸鐵鋰刀片電池暫不討論)。
將上述表格解讀一下:
1、硬殼電芯(方形電芯)的最大優勢是安全,畢竟鋁合金/不銹鋼殼子本身硬,而且厚度大,甚至連針刺試驗的鋼針都無法刺穿,但是硬殼電池的整包能量密度普遍不高,太多重量被用來保護電芯本身。這是大部分主流新能源車企的選擇。
2、軟包電芯的本體大家都見過,不少數碼產品的電池就是它,軟包電芯重量較輕,單體電芯一致性非常好,問題是加上溫控系統之後的輕量化優勢不多了。目前主要有通用、愛馳、前途等車企選擇使用。
3、圓柱電芯的運用最廣泛,而且散熱好,能量密度較高。除此之外圓柱電芯的供應商特別多,中日美韓都有成熟的圓柱電芯生產企業,而使用圓柱電芯最出名的車企就是特斯拉。
● 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
鋰離子電池主要產生的安全性問題就是燃燒甚至爆炸,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電池內部的熱失控。
一般電池的最佳工作溫度范圍在25℃左右,即使車輛在靜置狀態,電池也不會完全斷電,電池管理系統會根據情況自動調整動力電池的輸出功率。當電池包發生不可控的外力撞擊或者內部短路時,電芯本身會不斷發熱,若無法及時將熱量控制在合理溫度,便會導致由內到外的燃燒。由於鋰電池本身自帶氧化劑,所以使用乾粉或泡沫滅火器隔絕氧氣的傳統方法對其完全沒用,只能用大量的水降溫等它自己熄滅。
熱失控的源頭可以分為三大類:
1、電芯受外力擠壓;
2、電芯內部短路;
3、電池管理系統(BMS)失控。
想讓電芯不受外力擠壓比較容易解決,只要在車體以及電池包的外層設計出有效的防護結構,在車輛發生碰撞的時候就能抗下所有沖擊或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沖擊,就能很好地避免出現電芯受到外力的擠壓。
動力電池普遍安裝在乘員艙的正下方, 汽車 原本的結構就能夠對前、後方的沖擊起到有效的緩沖防護,一些車型甚至還額外進行了加固。例如賓士的首款純電動車型EQC就在車頭設計了由多條鋼管組成的安全籠結構。
而當面對來自側向的沖擊時,除了依靠車輛的B柱以及車身框架作為緩沖之外,電池包外殼的兩側還會額外設計有類似防撞梁的吸能結構,能夠抵禦對電池包本體的沖擊。 但光應付外部的沖擊還不夠,內部也需要有框架來進行固定,即使沖擊已經傳到內部,也能保證電芯有足夠的「生存空間」。
以蔚來70kWh的電池包為例,採用尺寸規格為PHEV2,容量50Ah的VDA方形電芯,4P96S電芯排列方式,即96顆電芯為一個模組,4個模組組成蔚來電池包,共計384顆方形電芯,每個電池模組內置有3個電芯溫度感測器。
液冷恆溫系統對純電動車來說非常重要,蔚來將鋁制液冷板鋪於模組下,在模組與液冷板之間加入一層導熱墊,並在液冷板與殼體底部之間再鋪設有隔熱和絕緣材料,進一步確保電池整系統的恆溫和安全。工作時, 電芯的溫度傳遞到模組與冷板接觸的底部,再通過導熱墊傳給液冷板,液冷板外壁再把熱量傳導到冷卻液,而在電池溫度過低時也可以反向給電池加熱。
通用旗下別克VELITE6使用的則是軟包電池,內部的一片片軟包電芯如同撲克牌一樣豎直排列在一起。兩個軟包電芯、一片冷卻片,再加上一個模組框架和一片隔熱泡棉組成一個完整的「MINI堆垛單元」,而一個電池模塊總成由26個「MINI堆垛單元」組成。此外,也可以通過線圈加熱冷卻液,使電池升溫,即使在極端寒冷環境下,也能確保電池處於最適宜的工作溫度。
雖然軟包電芯的電池一致性相比硬殼要稍差,但可以通過良好的電池熱管理系統來解決。而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特斯拉了,由數千顆21700鋰電池組成的電池包擁有超高的能量密度,散熱能力也更強,但過多的單體電池導致一致性非常不理想,這對電池熱管理系統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不過這正是特斯拉的強項。
在特斯拉的電池包內,所有圓柱形電池都被灌注水乙二醇的導熱鋁管所環繞,鋁管外還有一層橘黃色的絕緣膠帶,更大的散熱面積加上強大的電池熱管理系統讓特斯拉在實際用車中很少因為電池過熱出現問題。
過度充電是使用鋰電池包方法不當行為中危害最高的一種。由於過量的鋰嵌入,鋰枝晶會在陽極表面生長,有刺穿SEI膜的風險。其次鋰的過度脫嵌也會導致陰極結構因發熱和氧釋放而崩潰(NCA陰極的氧釋放),並加速電解質的分解,產生大量氣體。由於內部壓力的增加,排氣閥打開,電池開始排氣。電芯中的活性物質一旦與空氣接觸,就會發生劇烈反應,放出大量的熱,從而引發鋰電池的燃燒起火。
所以好的電池熱管理系統同樣會設置好最高以及最低電池SOC,並實時監測每個電芯以及模組的電量、溫度等,避免過充過放,從源頭抑制熱失控。一些搭載高容量電池的中高端車型也會選擇將部分電量隱藏,例如奧迪e-tron搭載的電池包容量為95kWh,但為了保證充電效率和電池壽命,在正常情況下的可用容量只有83.6kWh。
● 我國電動 汽車 首批強制性標准
即使已經做了如此多的努力,但事實證明我們還是不能100%確保純電動車不會發生起火事故,但通過電池內部的阻燃材料以及電池熱管理系統發出的預警,我們可以盡量將電池從升溫到最終燃燒的時間延長。
在5月12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批准發布了《電動 汽車 安全要求》《電動客車安全要求》和《電動 汽車 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三項標准,計劃於2021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
其中《電動 汽車 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在優化電池單體、模組安全要求的同時,重點強化了電池系統熱安全、機械安全、電氣安全以及功能安全要求,試驗項目涵蓋系統熱擴散、外部火燒、機械沖擊、模擬碰撞、濕熱循環、振動泡水、外部短路、過溫過充等。特別是增加了電池系統熱擴散試驗,要求電池單體發生熱失控後,電池系統在5分鍾內不起火不爆炸,為乘員預留足夠的逃生時間。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關於新能源 汽車 碰撞後是否會爆炸的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但是從概率上分析大概率是不會發生爆炸的。
大家看到過很多新能源 汽車 自燃事件,但據我所知國內還從未發生一起新能源 汽車 碰撞後導致人員死亡的事件,雖然說電池在受到沖壓、碰撞、變形後會存在短路自燃的風險,但是電池包的抗擊打能力也是非常強的,並且國家對動力電池還有相應的國標,下面看看威馬 汽車 的電池包測試。
1、高空跌落
把威馬 汽車 電池包直接從 3米的高度跌落到水泥地面上。據說3米大概是一層樓的高度,很多立體車庫也差不多這么高,跌落後的電池包,外殼出現了輕微的凹陷,但是除此之外,沒有其它異常情況。
既然從3米的高低跌落的電池包沒有問題,那好奇實驗室就把高度翻倍——提升到了6米。6米的高度大概是兩層樓的高度,也是一般高架橋的高度。令人「失望」的是,摔下來的電池包外觀仍舊正常,沒有起火、沒有爆炸,觸摸時也沒有漏電現象。
2、擠壓。
把電池包抵在破碎機的率帶上,然後用機械臂進行擠壓,將電池包擠壓到變形量超過30%的時候停止。據說擠壓威馬電池包的這台破碎機,平時是用來拆房子的。
擠壓後的電池包一側已經完全塌陷了,而變形最厲害的一面就是電芯所在的位置。雖然被擠得很慘,但是整個電池包也沒有漏電的現象。
既然機械臂不行,那就換破碎錘的金屬尖頭(沒錯,就是拆房子的時候用的那個很粗的金屬頭),直接擠壓電池的上殼體。擠壓過後,電池包凹陷得很厲害,但是仍舊很穩定,沒有起火,沒有爆炸。
3、浸水 。
搭建了一個泳池,在泳池中倒入粗鹽,使得泳池中NaCl濃度高於國標濃度。然後把威馬 汽車 電池包直接浸入泳池水中三小時。
車輛在行駛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涉水的情況,如果電池包遇到積水,會不會短路起火?觀察在鹽水中浸泡三小時後吊起的威馬 汽車 電池包,發現電池包外殼完好,沒有冒煙、起火,也沒有漏電的現象。
4、高溫灼燒。
在油桶里倒入汽油,點火。然後在火焰燃燒最大的時候,把全新的電池包放在火焰上方燒烤。火勢慢慢變大,竄起的大火把電池包完全包在裡面,用紅外線測溫儀測得電池包表面的溫度達到了217℃。
150秒後,把電池包移開,底部依然有零星的火焰,待火完全熄滅後,可以看到底部的塗層有些燒化。除此之外,電池包的外形結構依然完好,底部也沒有燒穿,也沒有出現起火、爆炸的現象。
不論是跌落還是擠壓,是水泡還是火燒,經過這樣摧殘後的威馬 汽車 電池包,都沒有出現起火、爆炸、漏電的現象,可以說在安全性上是非常的利害了,所以說新能源 汽車 在發生碰撞之後爆炸的可能性非常小。
你擔心多了,國家有嚴格規定
2. 如果新能源汽車發生碰撞,會不會發生爆炸呢
近些日子,一則“如果新能源汽車發生碰撞,會不會發生爆炸呢?”的問題,有不少的人都在問,我來說下我的看法。那麼,如果新能源車發生碰撞,會不會爆炸呢?首先如果是輕度的碰撞,只是讓車頭或者車尾有些變形,速度不快的撞擊,那麼大概率是不會爆炸的。如果車速非常的快,直接把整個車給撞爛大半,那麼是可能會產生爆炸的。關鍵之處,是會不會導致電動汽車的電池被撞壞,如果電池被沖擊變形,是會產生爆燃的。那麼具體的情況是什麼呢?我來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一.輕度碰撞首先如果是輕度的碰撞,只是讓車頭或者車尾有些變形,速度不快的撞擊,那麼大概率是不會爆炸的。因為這沒有撞擊到電池,電池不會變形也就不會爆燃。
以上就是我對於這個問題所發表的看法,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大家有什麼不同的看法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大家一起討論一下。大家看完,記得點贊,加關注哦。
3. 純電動汽車發生碰撞會爆炸嗎
純電動 車的電池如果擠壓變形嚴重,當然有可能爆炸,鉛酸電池會好一點,鋰電池變形可能會短路,導致大電流放電導致高溫膨脹爆炸。首先,我們都知道純電動汽車的核心配件是電池,電池是由多組小電池通過電線連接組裝而成的。
4. 如果新能源汽車發生碰撞,爆炸的幾率大不大
在我們日常的用車過程中,尤其是燃油車輛,會因為一些意外事故發生碰撞,如果車輛的速度較快,沖擊力較強,就很容易發生爆炸,燃油汽車爆炸起火的現象我們或多或少都見過。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純電動汽車發生碰撞的時候會不會爆炸呢?
當然,純電動汽車的碰撞是否會爆炸,也是需要取決於兩車發生碰撞時候速度有多快,沖擊力有多強,對於電池的傷損有多嚴重,如果僅僅只是輕微的碰撞和摩擦,對電池並無大礙,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碰撞,也不會發生爆炸的。
總而言之,不管是燃油車還是純電動車,只要發生激烈的碰撞都會發生爆炸,所以我們在日常用車的時候要時刻警惕自己安全駕駛,避免發生不必要的損失及人身安全!
5. 林志穎父子出車禍,特斯拉燃起大火,為何電動汽車一出事故就容易起火
主要是因為電動車中的電池結構特殊,只要發生了非常強大的碰撞,就會有起火的可能。大家都比較對於那些燃油的汽車來說它的油箱是封閉的比較好的,只要油箱中的油沒有流出來一般就不會發生起火爆炸事件。所以說那些擁有電池的汽車在發生了車禍之後起火的可能性非常大的,而且後果也非常的嚴重。
究竟為什麼林志穎會撞到障礙物發生車禍具體的事故原因還沒有調查清楚,但是通過他的事情也讓大家明白了非常多的知識,特別是對於汽車行業來說,在未來生產汽車時關於汽車電池的問題也是非常值得重視的,
6. 發生碰撞,電動車比燃油車更容易爆炸
在近些年,純電動汽車增長速度引人注目,保有量也在快速增加。根據數據統計,截止到2019年6月份,我國純電動汽車保有量約281萬台。純電動汽車用車過程中成本更低,而且不限行不限號,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是頻頻出現的自燃現象也引發消費者擔憂。那麼如果發生碰撞,純電動汽車比燃油車更容易發生爆炸嗎?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兩種車型起火都由什麼原因導致。對於傳統燃油車來說,起火一般是電路故障,燃油泄漏或者是渦輪增壓器過熱。不過從整體上來看,燃油車的電路系統比純電動汽車更少,所以這樣的設計降低了發生自燃的幾率。除非是使用時間較長、保養不當或者是發生劇烈的碰撞等,一般燃油車不會出現自燃現象。而對於純電動汽車來說,沒有了燃油發動機和變速箱,與之替代的是動力電池和電機。而目前純電動汽車主要搭載的是三元鋰電池,這種電池是一種液態電池。雖然比磷酸鐵鋰電池能量密度更高,但是一旦發生形變,很容易發生自燃。而由動力電池引發的自燃速度較快,引發爆燃的可能性也就增加,所以如若真的發生碰撞,純電動汽車比傳統燃油車更加容易爆炸。為了在提高續航里程的基礎上保證動力電池的穩定性,目前很多企業都開始布局固態電池研究。固態電池採用固體電解質,穩定性更強。不過目前固態電池仍然受制於生產成本較高和充電時間較長等因素的制約,還未得到有效的應用。所以車主在使用純電動汽車時,需要更加專注的行車,以確保安全。 @2019
7. 氫燃料電池車相比其他車是否更易爆炸
隨著全球環保法規的日益嚴格,越來越多的製造商正在加快對新能源汽車的投資,以增加競爭力。除了常見的混合動力,純電動汽車也是一大趨勢。那麼,還能有什麼別的解決辦法呢?最近工信部一份關於燃料電池汽車碰撞標準的規劃似乎表明,政府已經開始鼓勵開發一種完全不同的新能源:氫氣,而以氫氣為能源的量產車一般稱為氫燃料電池汽車。
與純電動汽車相比,燃料電池汽車的優缺點可以說是顯而易見的。與傳統汽車幾乎相同的加油時間,可以很好地解決純電動汽車的「里程焦慮」問題。但是氫能嚴苛的儲存、運輸和生產也給其普及帶來了困難,人們往往認為氫氣容易燃燒爆炸,給消費者帶來了些許恐懼。那麼燃料電池汽車碰撞後容易爆炸嗎?讓我們來看看。
-為什麼人們談論氫變色?
事實上,燃料電池汽車並不是第一次將氫氣用於人類交通工具。早在20世紀40年代,德國人就在巨型載客飛艇上使用氫氣,但當時氫氣並沒有作為燃料,而是填充在整個飛艇中充當漂浮氣體。著名的興登堡飛艇是人類歷史上生產時間最長的飛機。它的存在曾經是當時德國的驕傲,並在1936年柏林奧運會上投入宣傳活動。
正是因為歷史上發生過這樣的悲劇,每個人都從心底里認為氫燃料電池汽車所噴射的燃料不是一個安全的存在,從而引發了人們對燃料電池汽車安全性的各種質疑。其實用氫做燃料真的那麼不安全嗎?
從氫的這些特性來看,它作為燃料的可靠性確實值得商榷。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氫氣具有很強的擴散能力,擴散速度非常快,是天然氣的6倍。因此,形成爆炸性物體極其困難。由於氫氣的爆炸極限和擴散性,與汽油、甲烷等燃料相比,其安全性仍將高於這些燃料。
-氫作為能源如何驅動車輛?
雖然理論上相對安全,但鑒於氫氣的這些特性,工程師們在設計燃料電池汽車時也增加了許多對策,以防止發生火災時氫氣爆炸。當然,要了解這些保險措施,有必要了解燃料電池汽車中氫氣的儲存和使用。首先,氫作為燃料電池汽車的能源是如何參與動力傳遞的?
換句話說,氫在燃料電池汽車中的作用是發電,類似於增程電動車的驅動原理,或者燃料電池產生的電直接驅動電機,或者燃料電池產生的電與動力電池中儲存的電一起驅動電機。
-現在量產的燃料電池乘用車有哪些?
儲氫系統的安全性主要由車內儲氫罐決定。目前世界上氫燃料電池乘用車有三種,分別是日本的 豐田Mirai ( 查成交價 | 車型詳解 )未來組合、韓國的 本田CLARITY 和 現代Nexo 。
以下視頻為豐田Mirai未來組合儲氫罐被槍械刺穿後的情況,顯示其主體結構完好無損:
更多精彩視頻,均在車載家庭視頻頻道。
儲氫罐除了結構強度強外,還配有感測器和閥門,保護駕乘人員安全,避免在泄漏、車輛起火、碰撞等極端情況下發生爆炸。儲氫罐上設有氫氣感測器,可以檢測周圍氫氣的含量。當氫氣泄漏時,感測器讀數偏高,因此系統關閉閥門,將氫氣密封在儲氫罐中。
有人可能會問,氫氣排放過程中,如果排氣區域出現明火,會不會因為氫氣燃燒而產生危險?很多人認為氫氣遇到明火會爆炸,但事實並非如此。日本做過相關實驗,人為造成燃料電池汽車和汽油車遭遇燃油泄漏和火災。
在60秒時,燃料電池汽車的火焰已經明顯減弱,而汽油車由於火勢的蔓延正在劇烈燃燒。在90秒時,氫氣已經基本從儲氫罐中排出,所以燃料電池車的火焰已經逐漸熄滅,燃燒成廢鐵。因此,只有當車輛在事故後起火時,燃料電池汽車在測試中才比汽油車具有更好的性能。
-碰撞後燃料電池車安全嗎?
由於燃料電池汽車在燃燒試驗中表現出比傳統能源汽車更高的安全性,那麼燃料電池汽車在實際碰撞中會像上面提到的那樣安全嗎?目前量產的三款燃料電池車中,只有現代Nexo接受了歐-NCAP的碰撞測試。它在碰撞中表現如何?
雖然儲氫罐的強度很高,但車企對其做了多重保護。除了布置在不靠近車身的車內,儲氫罐周圍還布置了特殊的保護結構。通過車內的緩沖結構和傳動,使儲氫罐在碰撞中的沖擊強度降到最低,導致擠壓。
-是否有任何適當的法規來幫助限制燃料電池汽車的安全?
因為量產的燃料電池汽車很少,在國內根本沒有上市銷售,很多人會認為燃料電池汽車的相關法律法規還是空白空。事實上,在車載儲氫領域,早就有了各種各樣的規定。
總結:
從目前的技術角度來看,人們認為使用氫氣作為燃料是不安全的,甚至談論氫氣變色。其實有更多的歷史原因。然而,現代技術的發展使氫氣能夠達到甚至超過我們現在熟悉的能源,如汽油、柴油和天然氣。因此,我們不應該帶著有色眼鏡看待氫能的使用。當然,即使證明了氫能的安全性,大規模推廣也需要時間。畢竟在量產、製造、運輸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19
8. 純電動汽車發生碰撞會爆炸嗎
純電動 車的電池如果擠壓變形嚴重,當然有可能爆炸,鉛酸電池會好一點,鋰電池變形可能會短路,導致大電流放電導致高溫膨脹爆炸。首先,我們都知道純電動汽車的核心配件是電池,電池是由多組小電池通過電線連接組裝而成的。純電動汽車發生強烈碰撞時,電池會變
純電動汽車發生碰撞會爆炸嗎
純 電動車 的電池如果擠壓變形嚴重,當然有可能爆炸,鉛酸電池會好一點,鋰電池變形可能會短路,導致大電流放電導致高溫膨脹爆炸。首先,我們都知道純電動汽車的核心配件是電池,電池是由多組小電池通過電線連接組裝而成的。
純電動汽車電池使用壽命有多長
一般來說,大部分汽車上安裝的新一代鋰電池可以保證8年的使用壽命,但這些數據會因各個廠家的不同而有10萬公里到30萬公里的差異,僅供參考。
最重要的是充放電循環次數直接決定了壽命,使用快充也會讓電池提前退役。其實汽車電池和手機電池差不多,通過手機可以看出我們日常使用習慣中的一些端倪。這些電池通常會穩定地衰減一點,但在一定時間或閾值後,它們通常會快速衰減。這意味著過度的充放電循環和持續使用快充會導致電池過早老化到不可承受的程度。同樣,每次充電到絕對完全放電都會導致衰減。注:汽車耗電量不低於10%,充電率不高於90%。根據電池廠商的推薦,電池的使用窗口為10%-90%。總之,避免在低於10%的時候使用電池,也就是盡量不要使用電池,直到電池沒電為止。同時,每次充電到80-90%為宜。優先考慮家用慢充進行充電。有條件的話使用家用慢充進行充電,盡量減少快充次數。快充會產生高溫,影響電池壽命。盡量不要長跑。雖然續航里程越來越高,但服務站基本都配有充電樁。但電池長時間連續充放電,內部溫度居高不下,會影響電池壽命。偶爾一兩次長途駕駛,對電池不會有實質性影響。此外,選擇一款帶智能溫控系統的純電動汽車,對於持續使用和安全性都非常重要。
純電動汽車發生碰撞會爆炸嗎 @2019
9. 電動汽車爆炸是為什麼,為何電動汽車起火
電動車害怕爆炸,不僅爆炸威力大,更害怕的是不知道它什麼時候就炸了。這畫面想像就像是打仗的時候,你身上扛著炸葯包,雖然是為我們打戰時用的,但一不小心,"咻"的一下,它也能自己就爆起來。言歸正傳,這電動汽車爆炸到底是為什麼呢?事實上,電動汽車爆炸的原因有很多種,電動汽車行駛時發生碰撞可能會爆炸、充電樁故障也可能導致電池過充發生爆炸、甚至原地停車也有可能爆炸。恰好這些概率都發生過赤裸裸的事例。
先說開車的時候,一旦發生碰撞事故,電動汽車就很有可能因為電池失控而爆炸。電動車的電池無論是三元鋰、還是磷酸鐵鋰,都是通過鋰離子得失電子來實現電能儲存的。
而鋰離子作為已知最活躍的元素,只要接觸空氣,就會和氧氣發生反應燃燒、爆炸。
對此,電動車廠商也相應的採取了一系列的防護措施。譬如用納米材料和晶格結構鎖住金屬鋰,但如果電動車車身受到嚴重的外力撞擊,發生形變,這些防護就有可能是會失效的,電動車還是有一定的爆炸風險的。
換個說法就好比是免疫力不好的人,病情沒有治好就到處跑,即便把自己保護得再好,口罩、手套都戴好,依然非常危險。
*2018年3月份,美國101高速上就發生過1起特斯拉因為碰撞而爆炸的事故。
除了碰撞爆炸,電動汽車充電爆炸也同樣時有發生,而電動車充電爆炸的主要原因則是電池過充。也就是電池充電沖過頭了,當然手裡拿的手機也會發生這種事情。
電池充電充過頭,正極析出的鋰金屬會過量,不斷地向負極嵌入,導致電池的內阻增大,然後升溫。升溫之後,電池內部又發生微短路現象,讓升溫進一步加劇。
同樣,就好比一個小火,你拿個香煙點了一下導火線,就一路這么燒過去,它就引發了熱失控,導致電池破裂爆炸。
當然,充電樁故障也可能導致電池過充發生爆炸。廠家是對電池做了專門的散熱處理的,充電樁也是有充電保護的,但是各家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不一樣的。你要是萬一運氣不好,碰到設備故障,你可能就中簽了。
別想著不開不充就沒事,即便原地不動停著也有可能爆炸,也就是影片中的原地爆炸。關於此類事例在本文文底點擊相關鏈接即可查看。
電動汽車在出廠的時候,都是經過加熱、擠壓、針刺、浸水、振動等嚴苛實驗的。但是,經過實際使用中的物理和化學影響,是否還能持續保持安全,它也存在一個不確定性概率,只是概率的高低有所差異罷了。
舉個例子,電池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內部的鋰離子有可能會生成一種樹枝狀結晶物質,叫做鋰枝晶,和雪花的樣子差不多。而且它還會逐漸生長變大,會慢慢刺入電池正負極之間的隔膜。而這個隔膜厚度只有10微米左右,非常非常薄的。
最後這層隔膜可能在車輛靜置停那的時候,因為溫度變化,或者其他的原因,它都破裂掉,就會導致正負極物質直接反應、升溫,最終,這個電池包熱失控爆炸了。
有一說一,上文提到的電動車爆炸都是小概率事件。從大趨勢來說,新能源還是大事,同樣電動汽車也依然值得買。但「爆炸」、「自燃」等風險廠商也理應把這份責任放在心尖上。
威馬汽車因車輛自燃大面積召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