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汽車崛起
❶ 特斯拉如果退出中國,這對中國電動汽車只有好處嗎
特斯拉破產了地球照轉,特斯拉現在的野蠻經營,對消費者的蠻恨以及安全指標繼續不達標,產品事故繼續不斷,將面臨市場嚴厲的懲罰,質量是生命,劣質就是短命鬼特斯拉滾出中國有利於中國電動汽車的發展和國家安全,特斯拉沒來之前電動汽車多賺錢啊!光補貼就能掙不少,而且這廝吃獨食連渣子都不給別人剩所以必須把特斯拉干出中國來個殺雞儆猴當然,站在國產新能源車企的立場來看,市場被分流了,利潤自然變少了,但這是短期的,說到底,只有自己強大了,才是真正的競爭力。靠保護出不了大神。
現在的人不想以前那樣對付三星的時候那麼蠢了,我保證,特斯拉銷量還會創新高。我覺得只要是國內媒體一致討伐的企業,這企業肯定是優秀的,只是觸碰了那些嬌生慣養地主家兒子的蛋糕而已。坦白說,如果特斯拉真因為某些原因退出國內市場,那麼這毫無疑問是對我國招商引資以及國際形象的一次嚴重打擊。當然,國產新能源車領域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成熟的產業、供應鏈,沒有給世界定出統一標准,沒有完全掌控國際新能源車行業話語權。還需不斷努力發展。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做得並不差,而且汽車不能百分之百依靠電腦,電腦也用卡頓的時候,這個時候把命交給電腦,一輩子玩完。
❷ 特斯拉中國4月銷量驟降近萬輛,是否與我國電動車崛起有關
據有關媒體報道,此次特斯拉在中國的4月份銷售額下降明顯,環比下降比例高達27.15%,造成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除了特斯拉之前發生的剎車失靈事件之外,還有國產新能源汽車的崛起有關。
而且,從銷售車輛的數量上看,排列前三名的分別是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還有比亞迪,這三者的銷售數量大概的差距也就是幾千輛,但是,從排名來看,我們國產新能源汽車是開始發力了,再也不是外企車輛一枝獨秀的局面。同時,從車企發布的銷售數據上分析,國產車企蔚來、理想、小鵬等都有著良好的銷售勢頭,同比增長都有著巨大的增長,雖然合計起來並不如特斯拉的銷售數量的多,但整體來說,這也是從某一方面開創了國企車企迎頭趕上的好局面。
❸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困境與出路在哪
走到今天居然還有人說『共享單車失敗』,失敗乃成功之母……
關於賈躍亭,直到今天還說賈是誠信之心????
黑平井一夫、黑喬布斯、黑安倍、黑特姨(英國首相)、黑川普等,我們可以解釋為他們為外國人……
X國新能源汽車開始60多家,搞得轟轟烈烈,好像世界NO.1,好像全世界圍著X國轉似的,再看看今天,僅存活了3家,凄凄涼涼,而且背後都能看到外國汽車技術的蹤影,比如吉利,依靠的是沃爾沃的技術,投資了德國汽車巨頭戴姆勒,有兩點需要跟小白解釋,第一技術在沃爾沃手中而不在吉利手中,所以話語權在沃爾沃手中,第二吉利僅是戴姆勒大股東,戴姆勒再強與吉利無關,吉利僅僅能因為戴姆勒業績的好壞而影響投資盈虧而已,但目前戴姆勒正在轉型中,至少數年內吉利的投資是虧損的(距離轉型成功需要幾年時間,經歷幾次失敗目前都是未知數,可以參考微軟索尼等轉型成功的企業)…… …… …… …… 不要以為大股東有什麼了不起的,別的不清楚,那阿里巴巴總該清楚,當年的大股東是軟銀(現在也是),二股東是雅虎,但阿里巴巴成功後,誰才是最大的獲利者?是馬雲等公司經營管理人員,而非孫正義等投資商…… 所以吉利收購戴姆勒對於業績上沒有好處,但可以通過戴姆勒提高吉利在國內的名氣短期內擴大銷量(長期是福是禍還兩說,畢竟吉利不等於戴姆勒,說穿了,這是吉利的一場豪賭,老百姓的話叫『賠本賺吆喝』,關鍵是戴姆勒的名聲能給吉利帶來多大的好處)…… …… …… ……
…………………………………………………………………………………………………………
出路在哪裡?這種問題誰知道,我們是凡人,又不是『神』……
特斯拉也好,X國新能源汽車也罷,完全靠的是人際關系好,領先世界的新『概念』,都是些不好好研究汽車,專門走』旁門左道『的公司,這樣的公司若能發展起來,若能長久,那才是』災難『……
…………………………………………………………………………………………………………
辦企業要踏踏實實走正道,看看MAC、微軟、GOOGLE、豐田、索尼等企業,輝煌時期也好,艱難時期也罷,最終總能走上『正確的道路』,一步一個腳印,實實在在的搞科研,搞創新,開發出一個又一個領先於世界的產品或黑科技,一次次改變世界的未來…… 這才是『良心企業』…… 這才是值得尊敬的企業……
整天搞論文、搞概念、做宣傳、玩營銷策略等…… 最核心的東西就是不肯搞,這是在經商?還是在投機????賈布斯的滅亡之路就是從『七大生態圈』開始的,現在華為晶元又提出『十』(把自己當『架構』了嗎?你是晶元,看看人家高通、INTEL等晶元公司,比如高通的驍龍845(定位多准,每一個被世界認可的產品都有自己的准確定位,而不是什麼領域都涉及,別說十個方向,一萬個方向又有毛用?比如索尼的IMX系列CMOS,蘋果A處理器,三星小屏OLED面板,LG大屏OLED面板),在吹什麼『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之前,先給自己一個准確的定位。還記得微軟轉型失敗時的戰略是什麼嗎?「移動為先,雲為先」(全面潰敗,Windows phone也是節節敗退),接下來微軟成功的戰略是『一切以雲為先』…… 微軟的示例絕非特例,古今中外因貪多而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日本的全面戰敗(日本產品要橫掃全球市場高中低所有領域,對於老人感覺那是日本最繁華的時代,但實際上卻是日本70年裡最失敗的時代,表面的繁榮昌盛掩蓋不住創新與研發的不順科技的落後,最終日本企業在高中低所有領域全球市場全方面戰敗),而與日企形成鮮明對比,甚至諷刺的是美國喬布斯率領的MAC公司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崛起的,本來一提到『工匠精神』大家就會想到日本,但那個20世紀80時代90年代,日本人早把『工匠精神』拋諸腦後(被虛假的繁榮沖昏了頭腦,自大、傲慢、無知、看不清現實),而喬布斯卻在這種環境下將MAC公司打造成全球『工匠精神』的代表企業(『工匠精神』由美國取代了日本),在此基礎上喬布斯開創了『智能手機時代』),光伏企業倒閉潮、共享單車失敗,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失敗(新能源汽車現在是指誰?日本汽車?美國汽車?還是德國汽車?不僅僅是新能源,自動駕駛也一樣,美日遙遙領先,別看日企每次反應都很慢,但實際在創新上卻是世界一流的,日企反應慢是『求穩』,小心謹慎的表現…… 實際上無論是新能源還是混動都有家企業領先於世界,那就是『豐田』,自動駕駛技術目前GOOGLE最先進,問題是GOOGLE並非汽車企業(最先進的技術未必最適合汽車行業,因為GOOGLE不懂汽車,汽車才是根本,新能源也好自動駕駛也好只是輔助(如虎添翼),不要本末倒置))…… ……
❹ 特斯拉被五部門約談,中國的電動汽車研發在全球處於什麼位置
中國造車新勢力在電動車方面還是很有競爭力的,蔚來汽車的市值最高一度突破了一千億美金,其競爭力還是很強的。媒體報道,國家市場監督總局對外發布公告表示,正式對特斯拉汽車的燃燒和加速異常的問題進行約談。要求特斯拉公司遵守中國的相關法律法規。隨後特斯拉也很快發文表示,特斯拉將會加強內部的管控,對於特斯拉車主反映的問題,會第一時間進行檢查,確保車主的利益得到維護。同時也希望特斯拉可以幫助中國電動車市場更好更快的進行發展。
❺ 別噴特斯拉中國造:電動汽車可能是一場手機式逆襲
作者:宋雨婷
馬斯克的野心在於想成為下一個喬布斯,想在華無限擴張特斯拉版圖,甚至改變消費者用車習慣;上海政府想要創造第二個富士康,為社會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的同時,意在為中國電動出行行業全球化鋪路。
如今,特斯拉超級工廠已經復工,加上盡快與中國企業的合作落實,第二個「蘋果公司」的誕生指日可待。同時,離汽車自主品牌中的「華為」崛起也不遠了。【END】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❻ 如何看待未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前景 核心技術提升推動發展
傳統燃油車受限,新能源汽車崛起
傳統燃油車時代,跨國汽車廠商在核心的發動機、底盤和變速箱領域擁有上百年的技術積累,讓國內廠商短時間內難以逾越。而新能源汽車就沒有這樣的包袱,動力來自電池,電機可以依靠電量不同改變轉速,輕松實現無級變速。由於電池幾乎全部分布在底盤上,底盤的設計與調教也與燃油車有所差別。
正因為如此,在產業風向轉向新能源和智能化時,自主品牌繞過了傳統燃油車的技術限制,與汽車工業強國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甚至有了換道超車的可能。
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析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最新統計數據顯示,5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6萬輛和10.2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85.6%和125.6%;1-5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均完成32.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22.9%和141.6%。
其中,2018年5月,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7萬輛和8.2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75.9%和112.8%;1-5月,純電動汽車產銷均完成25.0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05.1%和124.7%。
2018年5月,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9萬輛和2.0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38.8%和196.8%;1-5月,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9萬輛和7.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07.3%和218.4%。
與此同時,我國對電池、電機、電控等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三大核心技術也給予了高度重視,並成為各大新能源汽車企業競爭的重點。
新能源汽車競爭格局分析
目前包括北汽、江淮、比亞迪、吉利等諸多國產品牌都表示,已掌握新能源汽車的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不僅如此,寧德時代、國能高科、國軒高科等一批大型新能源汽零部件企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企業在整車、核心技術等方面的差距並沒有傳統燃油車那麼大。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1995至2015年期間,全球新能源汽車專利申請總計近20萬件。其中,汽車強國日本的新能源汽車專利申請量佔全球總申請量的46%,具有絕對優勢;我國緊隨其後佔18%,但我國的專利申請主要集中在動力電池系統、燃料電池汽車和整車控制及附件方面,這說明我國在新能源汽車關鍵部件的研發方面投入較大,但對整車的專利布局卻較少。
汽車產業與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的融合正在加速,開始進入科技革命和創新發展的新時代。這是我們實現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由大變強的戰略機遇期。因此,需要努力提升自身技術積累,加大對整車研發和專利布局的力度。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強勁帶動下,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電機電控配套數量超過70萬套,行業市場規模達到225億元,預計到2023年有望突破1200億元。同時,到2020年,國內七家主要動力電池廠商的生產能力也將達到100GWh(電功計量單位,1GWh等於100萬度),能夠滿足200萬至300萬輛純電動汽車的需求。
核心技術提升推動新能源車發展
近年來,受電池需求量不斷擴大影響,鋰、鈷等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以鈷為例,2016年鈷的價格是20萬/噸,目前的價格已超過60萬元/噸,不到三年漲了三倍。
電池、電控、電機的進步和成熟,對新能源汽車特別是純電動汽車的商業發展起著關鍵作用,純電動汽車要想在與傳統燃油車的較量中勝出,就必須要在技術和成本方面取得優勢。
經過努力,目前我國在動力電池方面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到2020年,我國電池的能量密度將提升至220Wh/公斤,電池系統成本預計會下降到每度電1000元左右,這使純電動A級整車的價格從目前的20萬元下降到15萬元左右,接近傳統燃油車的價格水平,如果綜合考慮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車的購置和使用成本已基本一致。
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來說,行業的競爭並不僅僅是電池企業間的競爭,也非局限於整車間的競爭,整車與零部件之間是相互依存、共同進步的關系。所以,我們必須要站在產業發展的高度,秉持開放合作的態度,對新能源汽車的基礎理論、高端裝備、關鍵材料、關鍵技術、零部件總成等進行全方位攻關,走出一條適應新能源汽車產業新生態的新路子。
❼ 微型電動車市場真的會在未來3到5年崛起嗎
微型電動車市場真的會在未來3到5年崛起嗎。電動車行業起於平凡,但發展至今已經蔚然成蔭,超過2億的社會保有量,毫無疑問是中國製造業中不可忽視的一極力量。任何一個行業,體量越大與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就越是密切,如今,中國經濟正在發生著任何人都無法忽視的變革。經濟轉型加速,社會需求趨於多元化與個性化。對於電動車這一最貼近消費民生的行業,要洞悉行業未來的面貌,從消費者切入會是更加實際的視角。
微型電動車的市場似乎更適合三四線城市。首先小城市的通勤距離大多不超過100km,微型電動車的續航完全能夠滿足這樣的使用需求;再者,家家戶戶有寬敞的院子能夠滿足車輛停放和充電問題,最關鍵的是幾萬塊錢能夠買輛可以遮風擋雨同時又類似燃油車含有正規科技配置的車輛再合適不過了。
❽ 新能源汽車前景非常渺茫,在未來還能夠崛起嗎
在汽車工業中發生的事情有點,首先是網路進入,蘋果也開始開車。還有一系列相關的政策釋放福利。當然,冬天有各種各樣的矮牽井。
網路來源可能很困難,蘋果也是如此
在前兩天,我剛剛通過投票直播,全面討論了新能源汽車的現狀和可能的前景。
因此,如果您有閑置的資金,最好在10年內使用它,您可以考慮新能源汽車的組合。這兩三年不好,但十年來,它可能有一些股票。具體地,可以使用3 + 1方法,這是小鵬的XPEV。理想的汽車李和偉Si nio是三個,每次購買30%的資金,剩下的10%資金,購買了特斯拉Tsla。
新能源汽車在中國,並在未來數百萬銷售額。即使是特斯拉是一個大型,占市場的一半,剩下的市場,也將是國內新能源汽車品牌細分。這三人已被列出,例如老虎,將來必須至少有一個至少一個。那時,股價不是很不公平。
❾ 如何看待未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前景 核心技術提升推動發展
傳統燃油車受限,新能源汽車崛起
傳統燃油車時代,跨國汽車廠商在核心的發動機、底盤和變速箱領域擁有上百年的技術積累,讓國內廠商短時間內難以逾越。而新能源汽車就沒有這樣的包袱,動力來自電池,電機可以依靠電量不同改變轉速,輕松實現無級變速。由於電池幾乎全部分布在底盤上,底盤的設計與調教也與燃油車有所差別。
正因為如此,在產業風向轉向新能源和智能化時,自主品牌繞過了傳統燃油車的技術限制,與汽車工業強國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甚至有了換道超車的可能。
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析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最新統計數據顯示,5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6萬輛和10.2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85.6%和125.6%;1-5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均完成32.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22.9%和141.6%。
其中,2018年5月,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7萬輛和8.2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75.9%和112.8%;1-5月,純電動汽車產銷均完成25.0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05.1%和124.7%。
2018年5月,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9萬輛和2.0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38.8%和196.8%;1-5月,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9萬輛和7.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07.3%和218.4%。
與此同時,我國對電池、電機、電控等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三大核心技術也給予了高度重視,並成為各大新能源汽車企業競爭的重點。
新能源汽車競爭格局分析
目前包括北汽、江淮、比亞迪、吉利等諸多國產品牌都表示,已掌握新能源汽車的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不僅如此,寧德時代、國能高科、國軒高科等一批大型新能源汽零部件企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企業在整車、核心技術等方面的差距並沒有傳統燃油車那麼大。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1995至2015年期間,全球新能源汽車專利申請總計近20萬件。其中,汽車強國日本的新能源汽車專利申請量佔全球總申請量的46%,具有絕對優勢;我國緊隨其後佔18%,但我國的專利申請主要集中在動力電池系統、燃料電池汽車和整車控制及附件方面,這說明我國在新能源汽車關鍵部件的研發方面投入較大,但對整車的專利布局卻較少。
汽車產業與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的融合正在加速,開始進入科技革命和創新發展的新時代。這是我們實現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由大變強的戰略機遇期。因此,需要努力提升自身技術積累,加大對整車研發和專利布局的力度。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強勁帶動下,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電機電控配套數量超過70萬套,行業市場規模達到225億元,預計到2023年有望突破1200億元。同時,到2020年,國內七家主要動力電池廠商的生產能力也將達到100GWh(電功計量單位,1GWh等於100萬度),能夠滿足200萬至300萬輛純電動汽車的需求。
核心技術提升推動新能源車發展
近年來,受電池需求量不斷擴大影響,鋰、鈷等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以鈷為例,2016年鈷的價格是20萬/噸,目前的價格已超過60萬元/噸,不到三年漲了三倍。
電池、電控、電機的進步和成熟,對新能源汽車特別是純電動汽車的商業發展起著關鍵作用,純電動汽車要想在與傳統燃油車的較量中勝出,就必須要在技術和成本方面取得優勢。
經過努力,目前我國在動力電池方面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到2020年,我國電池的能量密度將提升至220Wh/公斤,電池系統成本預計會下降到每度電1000元左右,這使純電動A級整車的價格從目前的20萬元下降到15萬元左右,接近傳統燃油車的價格水平,如果綜合考慮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車的購置和使用成本已基本一致。
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來說,行業的競爭並不僅僅是電池企業間的競爭,也非局限於整車間的競爭,整車與零部件之間是相互依存、共同進步的關系。所以,我們必須要站在產業發展的高度,秉持開放合作的態度,對新能源汽車的基礎理論、高端裝備、關鍵材料、關鍵技術、零部件總成等進行全方位攻關,走出一條適應新能源汽車產業新生態的新路子。
❿ 中國新能源汽車走在了世界前列
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迅速崛起 技術差距進一步凸顯
近年來,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迅速崛起。隨著在環保、經濟、便捷等方面的優勢日益凸顯,新能源車保有量快速增長。自主品牌把握住難得機遇,將大力發展新能源車視為對歐美傳統車企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途徑。不過,這些年我國在新能源汽車推廣上風生水起,但車企在發展中暴露出補貼依賴症、產能初顯過剩、核心技術仍舊缺失等不足。尤其是在國際傳統知名車企發力新能源造車後,技術差距進一步凸顯,我國新能源造車下一步該往何方發力值得深思。
新能源造車形成四大先發優勢
2018年10月,汽車產銷量環比均呈一定下降,同比降幅更為明顯,延續了7月份以來的下降走勢。但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成為行業的一大亮點。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0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4.6萬輛和13.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8.1%和51%。累計產銷方面,2018年1-10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7.9萬輛和8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70%和75.6%。
2018年1-10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經過這些年持續努力,我國新能源車產業已經從培育期過渡到成長期,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一定的先發優勢。近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年均復合增長率近130%。
1、我國在新能源造車上取得的成果稱得上豐碩。首先是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支持產業發展政策體系,培育了全球領先的市場規模。各部門先後推出40餘項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政策措施,涵蓋研發、生產、推廣等各個環節。我國新能源汽車連續三年產銷量居世界第一。
2、產業體系不斷完善
企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已涵蓋關鍵材料、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整車開發等產業鏈上下游,形成了結構完整、自主可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宋秋玲說,通過對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補貼、對新能源公車給予運營補貼等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推動了行業顯著發展,從全球范圍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政策體系應該是最全的。
3、與此同時,配套環境持續優化,充電網路建設穩步推進。目前,公共場所、居民小區、單位內部、高速公路等主要場所充電樁的覆蓋率大幅提升。截至今年7月,全國共建成公共充電樁27.5萬個,同比增長了52%,新用戶私人安裝率接近80%,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已經在全國推廣使用。
4、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溢出效應更為明顯,吸引了資本、人才、技術加速集聚,帶動了產業投資就業。2017年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投資超過7000億元,占整個汽車產業的投資新增投資額的50%以上。
電動汽車正在迎來快速發展的階段
中國品牌汽車企業電動汽車布局基本完成,大量互聯網公司造車的新勢力以及合資企業的新能源汽車也步入發展快車道。隨著技術日益成熟,續航里程和用戶的體驗也穩步提升。
今年1到7月份,廣汽集團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達到9400輛。隨著綜合工況續航里程超過410公里的傳祺GE3上市,今年公司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有望突破2萬台。從明年開始,廣汽將以每半年一款新產品的速度密集推出純電動汽車系列產品,預計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品占集團整體銷售總量的10%。
面對新能源汽車業迅猛勢頭,石油化工行業也不甘落後。中國石化將發揮現有3萬座加油站的網路優勢,打造油、氣、電、氫自由組合的綜合服務體系和智慧服務體系。而且,中國石化也將研究布局電池材料和氫能產業鏈的可行性。
新能源車存量不斷累積 面臨挑戰越發突出
國新能源汽車業取得的成績很大程度上依賴先發優勢。近年來,隨著新能源車存量不斷累積,同時面臨國際傳統知名車企覺醒後開始發力新能源造車,我國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越發突出。
1、行業一哄而上,加劇產能過剩的同時,騙補行為屢見不鮮。國內新能源汽車業的異軍突起,與財稅政策的有效支持密不可分。在補貼扶持下,不少企業哄搶市場「蛋糕」,尤其是整車和動力電池產能過剩風險在加大,一些低水平企業採取低質低價競爭方式擾亂市場,影響了我們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高端產能不足和低端產能過剩問題並存,產業出現盲目擴張、投資過熱苗頭。
面對巨額補貼誘惑,更有甚者鋌而走險,走上了騙補的道路。2016年9月,深圳五洲龍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被曝光騙取新能源汽車補貼上億元。從調查情況看,五洲龍公司產品尚未完工就提前辦理機動車行駛證,從而為騙取補貼鋪路。
企騙補的手段五花八門。有的先生產一批「合格」的新能源車,賣給自家成立的租賃公司,然後回收已賣車輛的電池。通過將同一塊電池反復安裝在新車殼上這一方式,實現了持續騙補。從對行業摸底的情況看,騙補行為絕不僅僅是少數個案。目前,已有10餘家車企的騙補行為被查處公布。
2、市場機制不足,不少車企患上「政策依賴症」,自主發展意願不強,市場對接緩慢。我們可以從銷量結構看出,大多數企業和產品卡在補貼最低的那一條線上。」這就意味著,不少車企不願過多投入,僅僅是為了拿到補貼才勉強維持。
3、中國在電動汽車發展指數整體排名中位列第一位,但這主要體現在市場規模上,而在技術層面,中國的整車製造仍定位於低技術含量領域。新能源車上的電驅動高速軸承、控制晶元等基礎元器件,不少仍依賴進口。
主品牌車企在燃料電池電堆的科研上與國外比差距突出。質子交換膜、高壓儲氫瓶、碳紙、各類高壓精密閥門等也存在一定的技術滯後。盡管動力電池領域有產能過剩風險,但仍然欠缺原創性的技術突破。
4、資源環境制約風險加劇。隨著新能源汽車數量激增,全球金屬資源爭奪日益激烈。我國金屬鋰、鈷等主要動力電池資源缺乏,資源的穩定供應和價格穩定的挑戰較大。
同時,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用電清潔化等問題也不容小覷。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吳鋒曾公開表示,1個20克的手機電池可使1平方公里土地污染50年左右。可以想見,如果是幾噸重的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廢棄在自然環境中,將會對環境造成更大的污染。
目前,大多數車企對消費者承諾電池使用壽命和質保大都在10年以內。不過,隨著近幾年新能源汽車市場銷售的火熱,不久以後就將出現大量換電需求,尤其是使用頻率較高的電池組,如計程車、公交車,需求產生可能將更快。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預測,到2020年,我國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累計報廢量將達到12萬到17萬噸。
三大方向突破核心技術瓶頸
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擔憂與希望,集中在使用可靠性、續航能力、保養費用、智能化程度等幾個方面,這些問題的核心歸根結底仍舊是技術。專家對我國新能源車技術層面突破提出三大方向:
1、支持核心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
2、形成從關鍵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工業體系和創新體系;
3、推動自主品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同國際先進水平接軌。這三大方向無疑是自主品牌車企須牢牢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