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stle分析新能源汽車
『壹』 戰略規劃如何做好PESTEL分析
戰略規劃PESTEL模型
PESTEL、關鍵驅動力和情境,是分析組織宏觀環境相互關聯的三個工具。 PESTEL提供了總體概述;關鍵驅動力關注什麼是最重要的因素;建立在關鍵驅動力之上的情境,則為企業在變化的宏觀環境中提供了可能的解決之道。
PESTEL模型(PESTEL framework)將環境影響因素歸為六大類:政治(P)、經濟 (E)、社會(S)、技術(T)、環境(E)和法律(L)。PESTEL全面列出了可能導致特定戰略成功或失敗的影響因素。其中,政治強調政府角色;經濟 是指諸如匯率、經濟周期及全球各地的經濟增長率等宏觀經濟因素;社會影響包括不斷變化的文化和人口統計學特徵,如許多西方國家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技術 涉及互聯網、納米或新復合材料等方面的創新;自然環境特指「綠色環保」問題,如污染或浪費;法律包括法律限制或立法變化,如健康和安全法,或者對於企業並 購的限定和管制。
對管理者而言,分析這些因素如何變化以及其對企業有何啟示十分重要。諸多因素盤根錯節,相互交織。例如,技術發展可能同時改變經濟因素(如創造新的工作崗位)、社會因素(增加更多的閑暇)及環境因素(減少污染)。可以想像,企業通過分析 這些因素及其相互關系,能夠得出更詳盡復雜的列表。
識別關鍵的變革驅動力,可採用逐步回溯的方法以避免被各種細枝末節所淹沒。 關鍵的變革驅動力(Key drivers for change)是指對戰略有極大影響、生死攸關的環境因素。典型的關鍵驅動力因行業或者部門而異。零售商可能主要關注影響消費者口味和行為的社會變化(如 鼓勵城外消費),以及經濟變化(如經濟增速和就業率)。識別關鍵的變革驅動力,能夠幫助管理者聚焦於PESTEL中最重要且必須優先處理的那些因素。許多 其他變化都或多或少地依賴於這些關鍵驅動力,例如,人口老齡化將導致服裝零售業的變化。如果對變革的關鍵驅動力沒有淸晰的認識,經理人將不能做出具有操作 性的決策。
戰略規劃情境構建
當商業環境因復雜和快速變化而存在較高不確定性時,對環境因素如何影響企業戰略,不可能得出唯一的結論——事實上,這樣做也十分危險。通過採用情境分析, 企業能夠應對不同的可能性,可以避免思維的封閉性和局限性。基於高度不確定環境中關鍵的變革驅動力,情境分析可以為未來商業環境如何演化提供若干虛擬現實 的不尋常觀點。通常,情境構建以PESTEL模型及變革的關鍵驅動力為基礎,而不僅僅給出對環境變化的預測。構建情境的重點不在於預測,而在於使管理者警 覺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情境分析可以按照如下步驟操作:
•識別情境范圍是重要的第一步。范圍是指情境分析的主體和時間跨度。例如, 情境分析可以針對整個全球行業,或者僅僅是某一地區和市場;時間可以是十年左告(如圖2-3所示),也可以是未來三到五年。
識別關鍵的變革驅動力。可以使用PESTEL模型分析可能對行業、地區或者市場有重要影響的因素。
•在對立的關鍵驅動力中挑選,對於整合一系列虛擬真實的情境非常重要。通常,情境分析需從各種關鍵驅動力中挑選出兩個關鍵驅動力,這兩個關鍵驅動力既具有 高不確定性,同時又可能產生嚴重分歧或者對立的結果。例如在石油部門,石油原產地的政策穩定性是一個高度不確定的南素;另一個因素就是隨著新型萃取技術的 出現或新油田的發現,企業開發新的大型油田的能力。
•開發情境「故事」:對電影業而言,情境基本上就等同於故事。選擇了對立的變革驅動力之後,有必要將各種虛擬真實的故事編織在一起,將關鍵驅動力和其他因素整合為條理分明的整體。
•識別影響。識別情境帶給組織的影響是構建情境的最後一個關鍵步驟。分裂的保護主義顯然對大多數跨國企業十分不利。另外,重新平衡的多邊主義將有利於跨國企業,特別是那些來自不斷發展的亞洲經濟體中的跨國企業。對每種情境進行穩健性檢驗(robustness checks)並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對於企業來說十分重要。
PEST宏觀環境分析是企業有效展開戰略規劃的第一步,更為後期戰略的良好執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畢竟,如果企業的戰略規劃超越了現實及企業實際能力,將很難被落地實施。
『貳』 PESTEL 分析法是什麼
PESTEL分析模型又稱大環境分析,是分析宏觀環境的有效工具,不僅能夠分析外部環境,而且能夠識別一切對組織有沖擊作用的力量。它是調查組織外部影響因素的方法,其每一個字母代表一個因素,可以分為6大因素:
(1)政治因素(Political):是指對組織經營活動具有實際與潛在影響的政治力量和有關的政策、法律及法規等因素。
(2)經濟因素(Economic):是指組織外部的經濟結構、產業布局、資源狀況、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未來的經濟走勢等。
(3)社會因素(Social):是指組織所在社會中成員的歷史發展、文化傳統、價值觀念、教育水平以及風俗習慣等因素。
(4)技術因素(Technological):技術要素不僅僅包括那些引起革命性變化的發明,還包括與企業生產有關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出現和發展趨勢以及應用前景。
(5)環境因素(Environmental):一個組織的活動、產品或服務中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6)法律因素(Legal):組織外部的法律、法規、司法狀況和公民法律意識所組成的綜合系統。
PESTEL是在PEST分析基礎上加上環境因素(Environmental)和法律因素(Legal)形成的。在分析一個企業集團所處的背景的時候,通常是通過這六個因素來進行分析企業集團所面臨的狀況。
咨詢工具
安索夫矩陣
案例面試分
析工具/框架
ADL矩陣
安迪·格魯夫的
六力分析模型
波士頓矩陣
標桿分析法
波特五力分析
模型
波特價值鏈
分析模型
波士頓經驗曲線
波特鑽石理論模型
貝恩利潤池
分析工具
波特競爭戰略
輪盤模型
波特行業競爭結構
分析模型
波特的行業組織
模型
變革五因素
BCG三四規則矩陣
產品/市場演變
矩陣
差距分析
策略資訊系統
策略方格模型
CSP模型
創新動力模型
定量戰略計劃矩陣
大戰略矩陣
多點競爭戰略
杜邦分析法
定向政策矩陣
德魯克七種
革新來源
二元核心模式
服務金三角
福克納和鮑曼的
顧客矩陣
福克納和鮑曼的
生產者矩陣
FRICT籌資分析法
GE矩陣
蓋洛普路徑
公司層戰略框架
高級SWOT分析法
股東價值分析
供應和需求模型
關鍵成功因素
分析法
崗位價值評估
規劃企業願景的
方法論框架
核心競爭力分析
模型
華信惠悅人力
資本指數
核心競爭力識別
工具
環境不確定性分析
行業內的戰略群體
分析矩陣
橫向價值鏈分析
行業內戰略集團
分析
IT附加價值矩陣
競爭態勢矩陣
基本競爭戰略
競爭戰略三角模型
競爭對手分析論綱
價值網模型
績效稜柱模型
價格敏感性測試法
競爭對手的成本分析
競爭優勢因果關系
模式
競爭對手分析工具
價值鏈分析方法
腳本法
競爭資源四層次模型
價值鏈信息化管理
KJ法
卡片式智力激勵法
KT決策法
擴張方法矩陣
利益相關者分析
雷達圖分析法
盧因的力場分析法
六頂思考帽
利潤庫分析法
流程分析模型
麥肯錫7S模型
麥肯錫七步分析法
麥肯錫三層面理論
麥肯錫邏輯樹分析法
麥肯錫七步成詩法
麥肯錫客戶盈利性
矩陣
麥肯錫5Cs模型
內部外部矩陣
內部因素評價矩陣
諾蘭的階段模型
牛皮紙法
內部價值鏈分析
NMN矩陣分析模型
PEST分析模型
PAEI管理角色模型
PIMS分析
佩羅的技術分類
PESTEL分析模型
企業素質與活力分析
QFD法
企業價值關聯分析
模型
企業競爭力九力分析
模型
企業戰略五要素分析法
人力資源成熟度模型
人力資源經濟分析
RATER指數
RFM模型
瑞定的學習模型
GREP模型
人才模型
ROS/RMS矩陣
3C戰略三角模型
SWOT分析模型
四鏈模型
SERVQUAL模型
SIPOC模型
SCOR模型
三維商業定義
虛擬價值鏈
SFO模型
SCP分析模型
湯姆森和斯特克蘭
方法
V矩陣
陀螺模型
外部因素評價矩陣
威脅分析矩陣
新7S原則
行為錨定等級評價法
新波士頓矩陣
系統分析方法
系統邏輯分析方法
實體價值鏈
信息價值鏈模型
戰略實施模型
戰略鍾模型
戰略地位與行動
評價矩陣
戰略地圖
組織成長階段模型
戰略選擇矩陣
專利分析法
管理要素分析模型
戰略群模型
綜合戰略理論
縱向價值鏈分析
重要性-迫切性模型
知識鏈模型
知識價值鏈模型
知識供應鏈模型
組織結構模型
[編輯]
[編輯]PESTEL的因素
[編輯]對企業戰略有影響的政治因素
政府的管制和管制解除
政府采購規模和政策
特種關稅
專利數量
中美關系
財政和貨幣政策的變化
特殊的地方及行業規定
世界原油、貨幣及勞動力市場
進出口限制
他國的政治條件
政府的預算規模
[編輯]對企業戰略有影響的經濟因素
經濟轉型
可支配的收入水平
利率規模經濟
消費模式
政府預算赤字
勞動生產率水平
股票市場趨勢
進出口因素
地區間的收入和銷售消費習慣差別
勞動力及資本輸出
財政政策
歐共體政策
居民的消費趨向
通貨膨脹率
貨幣市場利率
匯率
國民生產總值變化趨勢
[編輯]社會文化的因素
企業或行業的特殊利益集團
國家和企業市場人口的變化
生活方式
公眾道德觀念
對環境污染的態度
社會責任
收入差距
人均收入
價值觀、審美觀
對售後服務的態度
地區性趣味和偏好評價
[編輯]技術的因素
企業在生產經營中使用了哪些技術
這些技術對企業的重要程度如何
外購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包含哪些技術
上述的外部技術中哪些是至關重要的?為什麼?
企業是否可以持續的利用這些外部技術
這些技術最近的發展動向如何?哪些企業掌握最新的技術動態?
這些技術在未來會發生哪些變化?
企業對以往的關鍵技術曾進行過哪些投資?
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對手相比如何?
企業及其競爭對手在產品的開發和設計、工藝革新和生產等方面進行了哪些投資
外界對各公司的技術水平的主觀排序
企業的產品成本和增值結構是什麼?
企業的現有技術有哪些能應用?利用程度如何?
企業需要實現目前的經營目標需要擁有哪些技術資源?
公司的技術對企業競爭地位的影響如何?是否影響企業的經營戰略?
[編輯]環境的因素
企業概況(數量,規模,結構,分布)
該行業與相關行業發展趨勢(起步,摸索,落後)
對相關行業影響
對其他行業影響
對非產業環境影響(自然環境,道德標准)
媒體關注程度
可持續發展空間(氣候,能源,資源,循環)
全球相關行業發展(模式。趨勢,影響)
[編輯]法律的因素
世界性公約,條款
基本法(憲法,民法)
勞動保護法
公司法和合同法
行業競爭法
環境保護法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行業公約
[編輯]PESTEL分析經典案例
按照PESTEL的框架模型,圍繞啤酒釀制行業,對以下六大宏觀因素逐一進行分析,進而探究影響該行業的結構性驅動因素以及這些宏觀因素之間所存在的相互影響和彼此制約的根本性聯系。
(一) 政治因素
從政治因素來分析,目前及未來若干年內,中國及世界的政治形勢基本趨於穩定的政治局面,「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中國圍繞著這一時代主題,大力發展同其他國家的貿易夥伴關系,隨著WTO世貿組織的加入,中國的關稅壁壘逐一取消,國外的產品隨即進入中國,這樣據不完全 統計,有近40個外國品牌的啤酒在國內生產,產量佔到全國的4.3%,這樣原來國家對啤酒行業的保護和鼓勵政策,如今已盪然無存,隨之而來的是面臨著國外 品牌的啤酒的挑戰,從而,對我國啤酒行業造成一定沖擊;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有利因素,進口關稅的降低,使得啤酒行業可以擴大啤酒原料及先進設備的選擇余 地,例如進口的大麥通常質量好,工藝容易控制,從而降低了生產的成本,通過引進國外的先進裝備,有利於提高啤酒的釀制水平,此外,也有利於我國的啤酒產品 走向和進入國際市場。
(二) 經濟因素
經濟周期是一個反應經濟由繁榮-緩慢(衰落)-低潮-恢復(高漲)的往復變化的過程。 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目前正處於第三個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於中國2001~2020年的經濟增長率進行預測的結果表明, 2001~2010年,中國的GDP增長率達到7.9%,因此,可以預測中國在未來若干年內繼續有穩定的、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中國經濟大環境的良好發展態 勢,預示了啤酒行業將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
自20世紀90年代初,受國有企業經營不景氣的影響,國有企業出現大量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問題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但從每年啤酒銷量逐 年遞增的態勢來看,失業並沒能影響到啤酒行業的發展,相反,啤酒因其作為廉價的消費品,從而成為人們愁煩時發泄的工具,快樂時的興奮劑,交際場合及傾訴衷 腸時的有效媒介。因而,因其啤酒兼容並包(快樂與憂愁的分享及保健的功效)的獨特功效,決定了消費群體受經濟影響的狀況不是十分明顯,可見,對大眾消費群 體的啤酒興趣的建立和培養並加以正確引導、宣傳是至關重要且極具有恆久魅力的。
(三) 社會文化因素
(1) 生活方式的變化
啤酒最早出現於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地區,其製作方法由埃及經北非、伊比利亞半島、法國傳入德國,在德國南部,啤酒製造業空前發展,並由德國 的啤酒技術人員將啤酒工藝傳播到全世界。改革開放後,受歐洲西方文化的影響,人們的飲食文化開始向西方靠攏,啤酒隨之進入了中國,人們對啤酒經歷了從不了 解→試著嘗試→如今的餐飲娛樂時的不可或缺,可見啤酒文化的深厚魅力。隨著人們對啤酒功效的深入探索,得知啤酒非但含有人體所需要的氨基酸,並且還含有豐 富的維生素B2、煙酸和礦物質,故而得名「液體麵包」。此外,啤酒在校園內廣泛得到興起,已成為校園交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啤酒的適齡消費人群逐 漸在向前延伸,現已擴大為18至60歲的人群,可見,啤酒行業其強大的消費群體。
(2) 人口增長進程及分布的影響
首先,從我國人口的增長進程及趨勢來看,自70年代初我國大力推行計劃生育以來,中國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均已顯著下降, 但歷史積淀下的巨大的人口規模所決定的人口增量仍相當可觀,據相關資料顯示,2000年,中國18~60歲人口規模已達8.16億,是1964年的 2.15倍,在未來的近30年內,這一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都將保持在60%以上。介於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格局持續保持的勢頭,從啤 酒的適齡消費群體來看,其前景仍是十分樂觀的。
其次,縱觀全球人口出生率、生育率的變動過程,總體趨勢都是由高到低。發達國家出生率、生育率的下降早在工業革命時期即已開始,到上世紀末人口生育率已降 至更替水平以下,甚至出現了人口負增長,因而,未來世界人口增長的重點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2000年,世界人口的80.66%分布於發展中地區, (如奈及利亞、巴基斯坦等國家),2050年這一比例將上升至87.33%,人口負擔加重,因而,從未來世界人口分布趨勢以及啤酒的廉價、保健及時尚的特 點來看,這一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是向發展中國家挺進。
(四) 科技因素
從科技因素方面分析,「改變人類命運最戲劇化的因素之一是技術」,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沒有技術和產品創新,就沒有企業的成長與進步,就沒有企業的未 來。「燕京」之所以敢在市場上向世界啤酒大鱷叫板,正因為他們有技術、產品創新做依託,可見,啤酒行業同科技的關系絕不遜色於IT業同科技的關系,然而, 從我國的啤酒廠的整體現狀看來看,仍是水平較低、規模較小、物耗較高、效益較低,每生產1噸啤酒用水量在8~40立方米,相應的排水量為7~35立方米之 間,而發達國家的噸啤酒用水量僅為5~10立方米,說明我國啤酒廠與國外發達國家啤酒廠的先進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因此,不斷進行技術革新、技術進步、節約 有限資源、強化環保是啤酒製造業的發展趨勢。
(五) 環保因素
從自然因素方面分析,絕大多數的工業生產活動不可避免地要破壞自然環境的質量,而如今從聯合國到世界各國政府都對環境的污染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並制定了相 關的法律予以制止,這既是保護地球環境的客觀需要,同時又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大勢所趨,對啤酒釀制行業來說,其與環境的因素是極為相關,不容忽視 的。目前,考核啤酒工業廢水水質採用的國家排放標準是GB8978-1996《污水綜合排放標准》,並未對啤酒工業單獨規定污染物排放標准,隨著污染控制 和治理力度的加強,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質量監督檢疫總局針對啤酒行業廢水排放量大、有機污染濃度高、對環境污染嚴重、排放因子相對較少的特點,聯合發布了 符合啤酒工業廢水排污特點的行業性廢水排放標准——《啤酒工業污染物排放標准》,已從2006年1月1日開始實施,該標准為強制性標准。 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環保是世界性關注的時代主題,任何行業都必須做好有關環保的善後處理才是長久經營之道,啤酒行業更是如此,基於此,天湖公司在 2000年投資650萬興建了污水處理工程,有效地解決了污水排放的問題。
(六) 法律因素
從法律因素分析,法律對行業的規范和發展起到了保障、監督和限制的作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商業往來頻繁,所處的市場環境日趨復雜,隨之面臨各種顯在和潛在的法律問題,如果存在於企業經營過程中的法律問題不能夠得以及時 察覺,就會「積患成疾」,一旦爆發,企業可能會因此遭受重大損失。據國家質檢總局的說法,《食品安全法》今年底即將出台,這就要求行業應從發展高科技入 手,採用先進工藝與檢測手段,去年的「啤酒甲醛事件」就反映出了啤酒行業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忽視,進而給國內整個啤酒行業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總之,政治的穩定性及其所採取的政治主張及行為,將直接對整體的經濟環境帶來不同程度的正、負面影響,經濟水平所處的不同階段和經濟發展的不同速度又對其 所屬的社會文化及生活方式等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經濟為科技發展提供了物質保證,同時,技術革新又推動了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經濟、科技的飛速發展,就要新 增剛涉足領域的相關立法以及完善和健全已知領域中相關法律法規,而環保是人類及世界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叄』 市場營銷宏觀環境分析和PESTEL分析
你可以認為是他們倆種的結合體,原因在於,自全球經融危機發起後中國從二線國家變成了 世界經濟的風向標,PESTEL是針對經融危機前全世界的市場分析概括標准,而現在的中國市場環境卻是在全世界的最前沿,位置的不同導致市場的改變
『肆』 PEST 分析法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PEST分析是指宏觀環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s),E是經濟(economy),S是社會(society),T是技術(technology)。在分析一個企業集團所處的背景的時候,通常是通過這四個因素來進行分析企業集團所面臨的狀況。
PEST缺點:
1、變化因素大。
2、企業決策需要考慮各種因素。pest之分析了宏觀市場因素,故不全面。
PEST優點:
1、外部因素主要包括p、e、s、t四個方面,作為戰略決策依據,pest可以從宏觀角度全面地分析外部環境。
2、利用不同的角度,從變動的因素上探求某個行業可能的發展潛能,對企業的發展前景有一個大的整體把握。
3、對於各方面的變動可以及時地作出反應,制定出對應的改變策略。
(4)pestle分析新能源汽車擴展閱讀:
PEST 分析法的影響因素:
1、P即Politics,政治要素,是指對組織經營活動具有實際與潛在影響的政治力量和有關的法律、法規等因素。當政治制度與體制、政府對組織所經營業務的態度發生變化時,當政府發布了對企業經營具有約束力的法律、法規時,企業的經營戰略必須隨之做出調整。
2、法律環境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對企業經營具有約束力的法律、法規,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稅法、環境保護法以及外貿法規等,政治、法律環境實際上是和經濟環境密不可分的一組因素。
3、處於競爭中的企業必須仔細研究一個政府和商業有關的政策和思路,如研究國家的稅法、反壟斷法以及取消某些管制的趨勢,同時了解與企業相關的一些國際貿易規則、知識產權法規、勞動保護和社會保障等。這些相關的法律和政策能夠影響到各個行業的運作和利潤。
『伍』 寶馬 2004 PESTEL分析 跪求
PESTEL分析模型又稱大環境分析,是分析宏觀環境的有效工具,不僅能夠分析外部環境,而且能夠識別一切對組織有沖擊作用的力量。它是調查組織外部影響因素的方法,其每一個字母代表一個因素,可以分為6大因素:
(1)政治因素(Political):是指對組織經營活動具有實際與潛在影響的政治力量和有關的政策、法律及法規等因素。
(2)經濟因素(Economic):是指組織外部的經濟結構、產業布局、資源狀況、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未來的經濟走勢等。
(3)社會因素(Social):是指組織所在社會中成員的歷史發展、文化傳統、價值觀念、教育水平以及風俗習慣等因素。
(4)技術因素(Technological):技術要素不僅僅包括那些引起革命性變化的發明,還包括與企業生產有關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出現和發展趨勢以及應用前景。
(5)環境因素(Environmental):一個組織的活動、產品或服務中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6)法律因素(Legal):組織外部的法律、法規、司法狀況和公民法律意識所組成的綜合系統。
PESTEL是在PEST分析基礎上加上環境因素(Environmental)和法律因素(Legal)形成的。在分析一個企業集團所處的背景的時候,通常是通過這六個因素來進行分析企業集團所面臨的狀況。
你可以從以上這些方面去考慮
『陸』 高分求寶馬公司的PESTLE分析和五力分析
中國汽車行業的PEST分析
中國汽車行業簡介
汽車工業是產業關聯度高,規模效益明顯,資金和技術密集的重要產業,是現代經濟增長當之無愧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也是一個國家的支柱產業.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汽車工業在經濟起飛過程中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新世紀以來,中國汽車行業發展迅速,中國汽車市場也逐漸發展壯大,已經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美日.
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歷程
1971年,我國汽車產量突破10萬輛;
1980年,汽車產量突破20萬輛;
1992年,汽車產量突破100萬輛;
2002年,汽車產量突破300萬輛;
2003年, 汽車產量突破400萬輛;
2006年, 新增產量157萬輛,增長率28%
我國市場上主要汽車品牌
自主品牌 :
奇瑞 吉利 華晨 哈飛 長安 紅旗 夏利 奧拓
進口品牌 :
賓士 寶馬 雷諾 福特 大眾 奧迪 VOLVO 通用 豐田 標致 雪鐵龍
合資企業 :
一汽大眾 上海大眾 一汽大眾(奧迪) 華晨寶馬 廣州本田 一汽豐田 一汽馬自達 南京菲亞特 東風日產 東風標致 東風雪鐵龍 長安福特 上海通用 鄭州日產 海南馬自達
競爭現狀
目前我國汽車品牌有355個,其中自主品牌佔69%,但是在100個轎車品牌中,自主品牌只有37個。目前國內銷售的轎車中,合資企業生產的國外品牌占據了市場份額的90%左右,國內自主品牌主要集中在小排量經濟型轎車,主要有吉利、奇瑞、哈飛等。
通過上面內容我們可以看出:
一, 2000年之後,我過汽車產業是爆發式增長與低增長交替出現,總體發展不穩定,並且在06年之後產能過剩問題有進一步加劇趨勢.
二, 中國汽車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國內品牌和美日等國品牌實力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在高端市場上缺乏核心競爭力.
三,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中國廣大的消費群體日趨成熟理性,國產汽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關於PEST分析
PEST 分析是指宏觀環境的分析,宏觀環境又稱一般環境,是指影響一切行業和企業的各種宏觀力量。對宏觀環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業和企業根據自身特點和經營需要,分析的具體內容會有差異,但一般都應對政治(Political)、經濟(Economic)、技術(Technological)和社會(Social)這四大類影響企業的主要外部環境因素進行分析。簡單而言,稱之為PEST分析法
中國汽車政治環境分析
國家政策的支持:
1,自主創新的國家戰略.在十一五規劃中自主創新作為國家戰略提出,為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2,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持.作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財物,積累了了一定的人才和經驗,為下一步發展打好基礎.
3,.小排量汽車解禁。2006年1月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取消一切針對節能環保型小排量汽車行駛路線和計程車運營等方面的限制。這直接促進了小排量汽車的銷售.
國家政策的局限性:
1,汽車稅費。當前汽車消費稅稅賦過重,結構不合理,17%的增值稅,10%的購置附加稅,3%至8%的消費稅,還有難以計數的各種費,造成消費者"買得起用不起",制約了汽車消費市場。而且公路收費站點多,增加了消費者的支出。
2.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我國企業目前融資渠道單一,主要靠銀行貸款,由於國家的緊縮政策,銀行貸款緊縮,使的民營中小企業面臨融資難題。
相應的部分政策法規:
⑴《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有利於抑制能源需求增長過快的勢頭
⑵《汽車產業發展政策》:要求地方政府一律取消不利於汽車消費的政策
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取消汽車產品進口配額管理,繼續降低汽車進口關稅
⑷《二手車市場管理辦法》:二手車市場經營主體多元化
⑸《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徵求意見稿》:提出只要汽車生產商授權,進口車可以和國產車同網銷售。
⑹《汽車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發展自主品牌
⑺《汽車工業產業政策》:一定程度上的緩解了長期困擾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政策瓶頸」問題。
中國汽車經濟環境分析
經濟要素是汽車工業騰飛的基礎。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始終處在高速發展的軌道上,國民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前提下,耐用消費品市場也將保持一種快速增長的趨勢,特別是我國的汽車市場。
截至2008年中國經濟已經持續五年達到或超過10%的發展速度,經濟學界人士預計2008年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對中國經濟前景保持樂觀看法。
美國金融風暴席捲全球
從07年7月開始的美國次貸危機五次沖擊波,導致貝爾斯登資產管理公司和雷曼兄弟先後破產,房利美和房地美兩大房貸公司嚴重虧損,美聯儲和財政部三次注資救市.
受次貸危機拖累,日本第二季GDP比去年同期減縮2.4%,創下七年來最大降幅;歐元區GDP下降0.2%,摺合成年率為0.8%。這是自1992年以來歐元區15國整體GDP首次出現萎縮,包括德國、法國、義大利經濟都在走低。次貸危機的影響還在進一步擴大.
此外,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壓力短期內難以根本緩解。國際經濟環境中潛在的風險進一步積聚,明年世界經濟面臨衰退的可能性在增大。
國內經濟形式變化:
目前國內受金融危機波及有限,經濟仍維持8%增長,但我國的出口貿易受挫最大.
國內股市嚴重萎縮,極大的打擊了投資者信心,政府採取貨幣緊縮政策,外企向國內的注資明顯減少.
我國貧富差距過大,體現在城市之間和城鄉之間以及消費者本身,購買力參差不齊
經濟環境對汽車影響
一,融資難,中小企業發展舉步惟艱.
二,出口貿易受影響,汽車銷量下滑.
三,國內消費者購買力有所下降
社會因素
一,國人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但在消費時"崇洋媚外"也不少,自主品牌本土優勢不明顯.
二,人口規模不用說,汽車的消費者群體日益增長,且目前消費者觀念趨於保守,超前消費意識不強,市場潛力巨大.
三,老齡化速度加快,老齡人群體日益增長,但相對應的汽車市場基本尚未開發
四,隨著私家車的普及,人們的消費更加理性,對品牌,質量和環保的認知度越來越高.
五,交通和環保因素.一方面,我國人均佔有公路的長度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嚴重限制了汽車的普及,另一方面人們對環保要求的提高,短時間內制約了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
技術因素
技術落後。目前國內汽車引進技術產品達到國際80年代水平的佔30%左右,進行開發的換代產品達到80年代水平的佔30%,技術落後的佔40%。其中突出的是客車和旅行車,大部分是僅適合公路中短途客運和城市公共交通用的低檔產品。轎車的關鍵生產技術仍然控制在合資的外方手中,他們往往不願意轉讓技術。目前,我們的汽車自重約比國外同類車重10%-20%,耗油高10%-30%,汽車首次故障里程一般為1千 -2 千公里,而國外達到1.5萬-2萬公里。此外,電器系統、供油系統和附件性能不穩定,經濟壽命一般為10萬-15萬公里,只及國外同類車的一半。
開發設計能力也同樣缺乏,現有產品除了全部引進就是測繪仿製,即使是自己設計的東風140和解放141,主要也是參照國外的車型。而輕型車和轎車則缺少設計人員和相關設備,再加上投資不足,還無法獨立開發。零部件廠的技術力量更為薄弱,開發新產品的能力更差.
人才匱乏最突出,特別是技術人才,管理人才也同樣缺。據悉,國內已有技術人才在德國相關領域深造。相信不久國內將能完全掌握國際上已經成熟的電控燃油噴射技術、電控補氣技術和車身製造技術。在管理方面,以一汽竺延風,二汽苗圩為代表的汽車界「少帥」們固然給管理層面增添了新鮮空氣,但整個管理層的頭腦對「WTO」的沖擊是否准備充分還未可知。
PEST分析總結
國內汽車企業需要做好:
機會管理
危機管理
機會管理:
一,注重品牌經營.
著力打造全球知名品牌,提高品牌附加值.努力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度,參與度和忠誠度.
二, 擴大市場份額.
不僅要搶占國內市場,更要乘國際金融市場低迷汽車市場萎縮的機會進軍國外市場.
危機管理:
一,企業合作,共度難關
企業的合作包括企業合並,搭建共同的技術研發平台等等....
二,市場開發,市場定位
要加緊開發新市場,包括國外市場,國內二三線城市以及新型消費者市場.同時做好市場定位,明確自己應該在低端市場還是在中端或者高端市場上大施拳腳.
『柒』 pestel分析論文寫作都有哪些分析要素
Pestel模型的三大要素分別為政治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
1)Pestel模型政治因素 political factor
在世界與中國發生的一切與政治活動和格局political activity structure有關的變化而影響到企業戰略決策enterprise strategic decision-makinng與經營的影響。如國家領導人的變更引發執政理念的宏觀變化macro variation of governing idea;領導人的思維方式與治國方略;全國人大新頒發的法律法規issue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政府頒布的文件;政府采購規模purchase scale和政策;行業規定的策略與法律;中國與歐美、亞太等國際關系的變化;進出口的限制restriction of import and export、對外軍事戰略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對企業的經營決策產生較大的影響。
2)Pestel模型經濟因素 economy factor
全國乃至全球各種買賣交易bargaining transcation產生的收入利潤profit的情況、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可自由支配收入水平Discretionary income(diposable income)、各種行業的宏觀結構的狀態與格局situation and layout of macrostructure、各種能源的現狀與再利用狀況、社會時尚消費的需求fashion consumption demand與走勢等等這些因素對企業戰略目標的影響。具體如社會消費模式connsumption pattern;國家重大節日旅遊景點等地的消費情況;股票漲跌狀況stocks were mixed;貨幣市場利率money market rate;外商對華的投資;與歐盟、美國等地的匯率;各種利率奢侈品luxury goods的購買力;文化產業發展收入水平;失業率;勞動力及資本輸出;工業值增加;財政支出;貨幣供應量;國內生產總值;投資、消費指標等這些因素對企業宏觀發展的影響
3)Pestel模型社會因素 social factor
人與人形成的各種關系稱為社會,其社會關系涉及到文化、民族、歷史、風俗、道德因素moral factor、生活方式、價值觀等,這些因素也會對企業經營產生影響。各種新的事物如互聯網、各民族人群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社會各界追求物質利益;導致社會存在污腐敗;對時尚的追求seeking fashion;企業對客戶的關愛程度、企業對民主的革新;公眾道德層次;社會責任的加強等這些社會因素對企業的戰略目標和市場導向定位有著直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