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預測
㈠ 2019年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銷量達106萬輛,年內呈前W後U型走勢
1月9日,全國乘聯會公布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最新銷量,顯示12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為13.57萬輛,同比下降15.1%,環比11月增長73.5%;其中,純電動乘用車批發量為11.9萬輛,同比下降8%,環比增長76%;插混車型當月批發銷量為1.5萬輛,同比下降50%,環比增長30%。
(註:數據來自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單位:萬輛。)
按照工信部此前預測,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突破500萬輛,目前距離目標達成僅差119萬輛。
但是,2020年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將再次下滑,按照現在2019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增長情況,2020年全年保有量或難以突破100萬輛。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㈡ 在全球車市遇冷的當下,連續4年蟬聯全球產銷第一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是潛力猶在還是隱憂已現
目前,我國新能源客車市場無論是從技術水平,還是市場規模在全球均處於領先的地位。從技術層面來看,新能源客車行業各種技術方案層出不窮,成為新能源汽車領域創新最為活躍的市場,在技術上我國已處於市場的領先地位。從市場規模來看,我國已穩居全球新能源客車第一大市場。
事實上,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受到政府、政策眷顧的程度之高向來毋庸置疑。盡管,隨著政策的調整,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波動被視為是正式「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的信號和開端,但市場對政策的依賴程度依然不低。政策這把「雙刃劍」,造就了一個集潛力和隱憂於一身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換言之,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而言,一個潛力與隱憂並存的時代已至。
㈢ 中國佔比將達 45.8% 2025 年全球新能源銷量預計達到 1200 萬輛
近日,EVTank聯合伊維經濟研究院發布了《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中長期發展展望(2025)》,報告預測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的銷量將由2019年的221萬輛增長到1200萬輛,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2.6%。
伊維經濟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首次超過全球銷量的50%,之後由於受到中國國內補貼政策大幅度退坡的影響,2019年其佔比下滑到49.3%,EVTank預計到2025年中國仍是全球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銷量佔比將達到45.8%。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㈣ 11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18萬輛,全年銷量預計為113萬輛
12月8日,乘聯會發布2020年11月份全國乘用車產銷數據。
11月廠家批發銷量226.3萬輛,同比增長11.3%,環比增長了9.2%。今年1-11月累計批發銷量1745.1萬輛,同比下降7.8%,減少了147.5萬輛。
今年自主品牌傳統車低迷導致年末走勢不強。
11月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頭部企業表現優秀,前三強企業均突破2萬輛,其中上汽通用五菱36,070輛(五菱宏光MINI銷量達33,094輛)、比亞迪26,015輛、特斯拉中國21,604輛,前三強共佔新能源車總量46.5%。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伴隨著北京增加放號兩萬張和上海較猛的搶購新能源勢頭,加之企業對新能源產銷數量仍有很強的追求,預計今年最後一個月國內新能源車市將環比將持續高增長。一線城市尤其是上海未來購買新能源車的意願有望持續走高,或將形成對二、三線城市的示範效應。
今年中國車市呈現「V型」反轉態勢,其中新能源車呈現前低後高走勢,上半年增速-43%,下半年增速預計70%,按乘聯會數據的全年銷量預計為113萬輛。這既有基數因素,也是新能源車新動能積蓄的過程。
2020年的新能源車新動能已經體現,高端的特斯拉和微型電動車的宏光MINIEV已成為拉動市場增長的核心主力。其核心都是加速降低成本,滿足更多消費者需求,這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推動因素。
崔東樹認為,2021年降成本仍是新能源車與傳統車縮小差距的關鍵。另一方面,隨著雙積分政策的深入推進,2021年的新能源車在高低兩端仍有巨大的增量空間,各自增長15萬輛完全有可能。限購城市電動車增量發展與高端電動車的增長是有重疊的,非限購城市主流市場的電動車將逐步啟動。
隨著雙積分政策實施嚴格,合資品牌新能源車將有一定的增量貢獻。近期日本和美國政府改變新能源發展戰略,尤其是日本國家強力支持電動車發展的態度逐步明朗,日本車企被迫加速推動電動車,合資企業在中國新能源發展的速度具有爆發增長的潛力。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㈤ 預計到2025年中國10%到20%的乘用車銷售量將來自純電動、混合動力和其它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在中國之所
A
㈥ 2021車市漲還是跌中汽協預測整體銷量2630萬輛、新能源180萬輛 (文/彭科峰)2020年即將過去,盡管下半年汽車銷量持續上漲,但全年整體銷量同比下降已成定局。那麼,2021年的汽車銷量會如何呢?在日前中汽協舉辦的「2021中國汽車市場發展預測峰會」上,中汽協發布的《2021年中國汽車市場預測報告》指出,中汽協預測2021年汽車2021年汽車總銷量預計達2630萬輛,同比增長4%左右。 據了解,「2021中國汽車市場發展預測峰會」由中汽協主辦,來自工信部、商務部、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部門的領導,行業組織、研究機構、知名高校的權威專家和最具代表性的整車企業市場部門專業研究人員齊聚預測峰會,從政策、經濟及市場等不同層面深入分析行業發展現狀,充分評估汽車市場的主要影響因素,預判2021年中國汽車市場及未來發展趨勢。 中汽協副總工程師許海東代表中汽協發布了《2021年中國汽車市場預測報告》。報告指出,中汽協預測2020年汽車總銷量預計將達2530萬輛,同比降幅2%左右,其中乘用車銷量預計2020萬輛,同比降幅6%左右,商用車銷量510萬輛,同比增長18%左右,新能源汽車銷量130萬輛,同比增長8%左右。 至於2021年的情況,中汽協預測全年汽車總銷量預計達2630萬輛,同比增長4%左右,其中乘用車銷量2170萬輛,同比增長7.5%左右,商用車銷量460萬輛,同比降幅10%左右,新能源汽車銷量180萬輛,同比增長40%左右。 中汽協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表示,2020年是我國汽車市場經歷的不平凡的一年,我國汽車銷量有望超過2500萬輛,同比降幅可能收窄到2%以內,大大好於年初預期。這充分體現了我國汽車產業的強大恢復能力和經濟的強大韌性。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㈦ 【行業|觀察】2020中國汽車市場形勢預測與展望 ? 文|李曉輝 2019年中國車市再次出現負增長,同比下滑7.4%,不管是乘用車市場,還是新能源車市場,均出現下跌。 這一結果其實並不讓人感到意外,2018年年末,中國車市就處於「跌跌」不休的狀態。2019年年初,跌勢依然。 開局便是結局,從首月車市持續下跌時,就沒人指望在這一年裡車市會出現高光時刻。因為全球宏觀經濟是下行趨勢,且尚未探底,發達國家製造業也開始走下坡路,包括我國在內的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都在枯榮線以下。 經濟下行壓力不減,2020年依然不容樂觀。且不贅言「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下半年的美國大選,在中美關系關鍵問題上大概率會變本加厲,雙方之間的貿易摩擦只會有增無減,這必然會給製造業帶來持續低迷。 所以,「不確定性」將伴隨2020年全年,就如開年「戈恩事件」帶給我們的「逃亡游戲」一樣,撲朔迷離,又耐人尋味,又如「新冠」黑天鵝,突然爆發,令人措手不及。 在「不確定性」中更要冷靜,保持定力,面向未來尤為重要。那麼,2020年中國汽車市場會有哪些變化呢? 首先,新能源汽車市場,特別是新能源高端品牌之間的競爭將會加劇。 毫無疑問,隨著特斯拉中國工廠的投產,今年量產車型投放市場後就如一條「鯰魚」,將攪動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風雲變幻,新能源汽車市場也將會出現一種「特斯拉現象」。 各大豪華汽車品牌,如奧迪也將在今年展開電氣化攻勢;雷克薩斯也將推出旗下量產電動汽車等;新能源高端品牌ARCFOX以及星際也將推出旗下首款量產車型;各大汽車品牌旗下高端車型如廣汽新能源AionLX等將紛紛面市。相互之間都有一拼。可以預見的是,今年新能源汽車江湖將熱鬧非凡,高端品牌之間的競爭將劍拔弩張。 其次,合資企業將迎來技術輸入的爆發期。 如今產品之間同質化的現象較為嚴重,差異化的突破,關鍵點還是在技術層面上。主打「技術牌」的車企,日系和韓系較為明顯,比如日系的東風日產,對「日產智行」技術的引進,賦能產品,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同時也為企業發展拓寬「護城河」。廣汽本田除了「三大動力」技術,在產品人性化方面,輸入「魔術感應門」、腳踢式電動尾門等本田技術,增強產品實力。北京現代更是以「現代技術」為發展綱領,樹立技術現代新品牌形象。 可以預見的是,加大技術輸入力度將是今年合資企業的普遍現象,且呈現出爆發的態勢。這不僅為產品增強競爭力,也為企業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釋放新的動能。 再次,5G加速將帶給汽車行業生態重構,「互聯城市」將浮現。 今年,5G等方面的電信基建投資有望加速,以5G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將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必將對汽車行業生態發展產生巨大影響,車路協同、無人駕駛、物聯網等技術應用將邁向一個新的台階。 隨著豐田汽車「互聯城市」構想的實現,豐田「WovenCity」的樣子,也為各大汽車企業轉型以及未來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樣板。相信隨著5G技術的商業應用,汽車企業轉型為移動出行服務提供商的腳步將更加堅定。 除了豐田,國內企業華人運通也一直在「互聯城市」道路上努力踐行。東風日產在2019廣州車展上也為我們展現了「日產智行城市」圖景。經過這一次疫情,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將融入到「互聯城市」建設中去。 還有,企業綜合競爭力將進入最關鍵的比拼賽點。 從宏觀上看,汽車市場已進入存量時代,就市場和消費趨勢而言,徹底的是買方市場,高品質、價值感、個性化的消費時代已經來臨。所以,企業單靠產品或者營銷一點就能躺著掙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企業之間比拼的是綜合競爭力,比拼的是發展質量、運營效率。過去的2019年,日系及德系品牌,特別是日系品牌之所以能在車市下行的大勢下依然能取得優異的市場表現,靠的正是企業綜合實力。 2020年,車市存量競爭將更加殘酷,中國汽車市場進入重大的調整期,車企必然會迎來市場震盪、盤整、重構的重大考驗。所以,不是企業投放多少產品就能跑贏大盤,而是注重企業全面高質量發展、從內而外進行轉型升級才是贏得新十年的關鍵。 再有,部分限購城市將放鬆牌照管理。 自去年9月,貴陽取消限購後,其它部分汽車限購省市也已經開始「松綁」限購。 毫無疑問,放寬或取消限購於當下市場低迷是大大的利好,意味著銷量增加。銷量增加,整個汽車產業也就活起來了。所以,今年,將會有更多城市採取相應措施,逐步達到「松綁」限購的目的,刺激車市消費。 以上,是中國車市將要或正在發生的變化,每一家企業都要在這些變化中思考自己的定位和應對措施。 在充滿不確定的時代,誰都不能確定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但時代向前的方向是明確的,未來是可期的。誠如登山,盡管山路曲折盤旋,但畢竟朝著頂峰延伸。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而取勝者,謂之神」。當企業有足夠強的競爭力和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信念堅定,勇往直前,如此,還有戰勝不了的困難嗎?中國車市還不會好嗎?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㈧ 2020預計增加22.5萬個燃油車指標 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所下降 易車訊 日前,我們從相關渠道獲悉,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等聯合發布了《新能源汽車藍皮書: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20)》,藍皮書指出,新能源汽車發展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並不樂觀,為提振汽車消費市場,有效對沖疫情影響,2020年預計將增加約22.5萬個燃油車指標。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19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120.6萬輛,佔全球總銷量的53%,產銷規模連續五年居全球首位,廣東省則居國內首位,新能源汽車銷量佔比超20%。 從藍皮書中可以看到,2019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首次出現產銷同比下滑,全年產銷同比分別下降2.3%和4.0%,自去年下半年市場出現加速下滑態勢,綜合原因分析,其下滑是由於受宏觀經濟下行、競爭優勢不足、政策退坡幅度加大、燃油車促消等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 而今年更是特殊的一年,受新冠疫情影響,產業發展環境進一步惡化,1至5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9.5萬輛和28.9萬輛,同比分別下降39.7%和38.7%,相對的是為提振汽車消費市場,今年以來,廣州、深圳、天津等地紛紛增加燃油車增量指標數量,據初步統計,2020年預計將增加約22.5萬個燃油車指標。 ㈨ 工信部:今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將達130萬輛,遠超預測 (文/張鈺翊)12月11日,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汽車發展處二級調研員白華在2021中國汽車市場發展預測峰會上表示,預計今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將達到130萬輛,遠遠高出年初預測水平。 盡管今年上半年由於疫情沖擊,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出現一定幅度的下滑,但由於下半年疫情得以控制,加之國家和地方都出台了不少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的利好政策,下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回暖明顯。 就最近的11月而言,據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11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18萬輛,同比增長128.6%,環比10月增長24.8%。也就是說,今年11月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出現了一個爆發式的增長。 隨著雙積分政策的深入推進和嚴格實施,在即將到來的2021年裡,新能源汽車的市場需求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合資品牌入局新能源汽車市場,車友頭條預計,明年的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還將出現超出預期的增長。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㈩ 專家預計2035年中國新能源車保有量超1.6億輛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志新29日在海口參加國是論壇之「能源中國」第三期時表示,預計2035年中國新能源車保有量將超過1.6億輛,其中純電動車比例逾九成。 在分階段目標上,吳志新說,根據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行業共識,未來15年汽車電動化將加速發展,市場佔有量會快速提升。預計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超過2500萬輛,銷量佔比大致在15%到25%之間;2030年保有量會超過8000萬台,銷量佔比在30%到40%;2035年保有量會超過1.6億輛,銷量佔比50%到60%,純電動車佔比在90%以上。 在安全方面,他表示,當前電動汽車每萬輛車自燃數是0.9到1.2輛,傳統汽車是每萬輛車2到4輛。但未來對電動汽車安全性能還要提出更嚴格要求,希望到2030年達到每萬輛車0.1輛的安全水平。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