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電動汽車成本
⑴ 為什麼電動汽車的耗電成本是普通汽車耗油成本的十分之一,買的人卻很少
十分之一倒沒有具體的數據,但和普通汽車相比電動車的行駛成本(可以理解成油耗)比較低卻是真的。其原因大致有如下。
綜上所述,電動汽車成本費用這方面高昂,所以還沒到人人都可以開得起,人人都買得起。
⑵ 新能源汽車電池成本下降,突破點在哪兒
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關乎著車輛的使用,同時電池也佔了車輛的30%到40%的成本,目前動力電池的電芯1kwh成本1500元左右,主流的電動汽車電池容量在40~60度之間,電池成本就是6萬~9萬,同時加上電池的一些其它的系統那麼價格就更貴了,對於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電池來說,成本下降的突破點在哪裡?
這可能就涉及到產業融合和協同發展的問題。產業鏈的完善和產業規模的擴大推動鋰離子電池產品的成本和售價下降,相應降低了新能源汽車成本。最後來說就是提高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佔有率,俗話說物以稀為貴,當數量多起來的時候,電池的成本下降也就不言而喻了
⑶ 上汽朱軍 | 降低電動車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才是突圍之道
智庫君:您如何看待中國品牌未來競爭的格局?
朱軍:實際上中國電動車市場遠遠沒有進入穩定成熟的階段,全世界汽車行業的零部件企業都沒有做好准備。相對來說,中國前幾年財政補貼政策,民間的投資堅定性,使得我們的產業鏈總體來看還是很強的。但不能從每一個單向來看問題,從整體新能源零部件整體競爭能力來看,中國市場應該是不大的,這也為新能源車走出去創造了比較好的條件。
我覺得大家不要太多擔心,本來中國市場就是最大的汽車市場,也是競爭最激烈的市場,如果汽車行業的人經不起這樣的競爭,就沒有意義了。
智庫君:在新能源汽車技術方面跟國外相比,優勢有哪些?目前海外布局情況如何?
朱軍:上汽的新四化戰略後來做了一個調整,增加了國際化。EZS走向世界是我們國際化的一個部分,接下來陸續有很多車型走出去。國內近幾年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如果汽車工業要再繼續發展的話,內部關起門來在存量市場競爭慘烈,大家為了搶市場份額壓價,價格越做越低,對品牌形象不利。但是真正的汽車行業利潤空間是在最上面的百分之幾的車,所以國外市場值得開拓,比如印度市場,比如歐洲主流市場,兩三萬歐左右的車是他們最主要的選擇。
對歐洲市場來說,2020年是市場法規95克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年,如果一個OEM在歐洲銷售的車達不到二氧化碳排放均值,每一克二氧化碳要罰95歐元,這是巨大的罰款,是巨大的政策上的壓力。根據現在市場銷售所有車平均二氧化碳指標來看,今年會被罰600多億的歐元。按照法規執行的話,到2030年左右歐洲市場必須要銷售大概30%左右的電動車才能彌補這個缺口,這是一個機會。
降低電動車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智庫君:上汽跟廣汽的合作在技術層面上有哪些內容?
朱軍:合作的具體內容還在討論的過程中。上汽跟廣汽在發展理念上比較相近,我們都處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南方地區,對汽車要智能化,網聯化發展有共同的認識,要軟體定義汽車,這些投入是巨大的。
我們跟廣汽之間的合作,我覺得不要從短期某個項目某個零件看,而是從長遠看整個中國的汽車行業,即使中國市場有一年3000-4000萬輛的銷售規模,也不足以支撐現在那麼多家公司。這個規律無法避免,全球一年一億多輛車,以後就是十家汽車公司,其他小的都是在這個集團裡面互相結盟,沒有這樣的規模沒有辦法支撐那麼大的研發開支。
智庫君:純電領域技術降本有哪些空間來應對無補貼時代?
朱軍:消費者買這輛車是用這輛車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拿燃油車和純電動車來比,如果用純電動車全生命周期成本會更少一點,沒有國家補貼大家都會去買電動車。現在電動車的購置成本高,殘值又低,大家不願意去買,所以要靠國家補貼來推動,靠政策來強推。
第一個消費者對電動車殘值低的觀念,可能幾年以後就會完全改變。現在的情況是,電池用兩三年以後壽命衰竭很厲害,因此殘值就不高。行業正在做的事情是讓電池用不壞。特斯拉在出100萬英里的電池,我們也在搞100萬公里的電池,技術上的可能性,90%以上把握是可以做到的。
第二個成本偏高,我們還處在嬰兒期,電動汽車佔比不到全球市場份額的2%,跟內燃機車佔比90%多不成比例。技術也在進步,過去五年電池系統成本從每瓦時四五塊錢降到今天一塊錢以下,2019年普遍在1塊錢左右,2020年應該是在9毛錢左右,這個成本的空間還是有的。
智庫君:現在純電平台開發怎麼樣?
朱軍:不能為了平台做平台,怎麼做平台,這個我們要想清楚。做平台,最重要有銷量,這個是平台的原意。平台這個事情我們想了十年,但最後要向現實低頭,我們真正平台化的產品先從平台化共用零部件開始開發,大概是在2022-2023年投產。做平台都是不容易的,我要同所有的合作夥伴一起往這個方向上走,這個投入是巨大的。
智庫君:2019年說插混都不太好,您怎麼看?
朱軍:我同意插混是一個過渡,前提是純電的技術進步要非常快。跟混動比,插混有50-70公里純電動,正常通勤使用的話可以用電,如果基礎設施不那麼完善,或者偶爾到了不熟悉的范圍,充不上電也不用擔心。
另外政策上來看跟燃油車相比,它有新能源積分。對於消費者來說,插混的純電功能使用成本跟電動車一樣,相比傳統車有大幅度的下降。沒有電當混動車用,有電的話當電動車用,整體比燃油車的動力性、響應性、使用成本要好一些。
說它是過渡性產品,是因為現在的電池太貴,如果電池便宜了以後,跟電動車比,插混車不具備優勢的時候,就會被替代掉,但是一些特定的場景是替代不掉的。這個過渡期可能很長,比如十幾年。
智庫君:合資車企插混引進來,整個行業車企包括上汽的壓力如何?
朱軍:實際上自主跟合資的一般家庭用車都在十萬到二十萬區間,界限已經不那麼分明,一些自主品牌做的好的車企的產品價格已經高於某些合資品牌。問題還是市場需求,本來消費者要買四五十萬的車,插混上牌可以享受購置稅的減免,實際上客戶就會選擇插混版本的車,把自己原有傳統車內燃機版本的需求給替換掉了,並沒有搶到多少自主品牌的市場。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⑷ 自動駕駛汽車的成本如何降低
現在,不管是平台化還是模塊兒化,靠的是各種車型零部件的通用,歸根到底,還是大量生產,降低成本。因此未來不管是純電動汽車,還是自動駕駛汽車,靠的依然是大量生產。因此可以預測,未來就算是再便宜的汽車,自動駕駛相關的配置也會出奇的高。這不管是對於消費者還是對於廠商未來的發展來說,都是有利的。
⑸ 論電動汽車的降本空間主要在哪些方面
電動汽車的高售價一直是飽受消費者抱怨的,也影響了電動汽車的整體銷售,拖後了電動汽車的發展速度。想要降低電動汽車的製造成本,首先就得搞清楚電動汽車的成本到底高在哪裡?大師兄認為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研發成本高和車輛配件成本高。只要把這兩個方面的成本降下來,電動汽車的整體成本就必定下降。下面就來細說這些問題:
總結:電動汽車目前的高成本是技術不成熟、市場不成熟綜合導致的。等到技術成熟以後,銷售量大幅度增加,電動汽車的整體成本就將逐步下降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⑹ 電動車成本降至燃油車水平,你會如何選
由於研發費用過高,規模效應還不突出,導致純電動車的生產成本很難降下來。目前,市場上純電動車的售價依然高出燃油車很多,阻礙了一些消費者對電動車的選購。
不過,最近有媒體報道,電動車的生產成本到2022年有望每輛車減少1900美金,在2024年,電動車成本將降至燃油車水平。如果真如報道的那樣,這意味著,再過4年,電動車的售價將不會居高不下。
據英國《衛報》10月22日報道,據最新分析顯示,電動車生產成本將在未來幾年裡大幅度下降,到2024年其成本能達到燃油車水平,當前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是在於高昂的電動車電池費用。
瑞士投行UBS最新研究分析顯示,電動車目前高昂的製造成本有望在未來四年裡大幅度下降。UBS分析指出,到2025年,電動車的銷量將佔世界汽車銷量的17%,到2030年將佔40%。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⑺ 電動汽車憑什麼要比普通汽車貴很多
眾所周知,電動汽車的售價昂貴。通常,以7萬元購買緊湊型汽車很容易,但是對於相同的價格,您只能購買三米A0級轎車,例如Euler R1什麼,最重要的是價格或補貼。是什麼原因?
對於更危險的材料電池而言,電池的保護尤為重要,而且成本還會再次增加,因此,如果要降低電動汽車的成本,我們只能等時機成熟後再啟動。
⑻ 電動汽車成本很高嗎 怎麼那麼貴
現在電動汽車的成本大部分都在電池上,電池的成本不降下來,整車的成本低不了。
其實電池成本主要還是因為量小,如果量足夠大,相信成本也能下來不少的。
⑼ 電動車替代燃油車:電池成本需降35-40%
電動車最為關鍵的性能指標之一在於續航里程,這也讓用戶意識到高能量密度的電池對電動車來說是多麼重要。然而,高能量密度又意味著高昂的成本。目前,有觀點提出,要提升電動車的性價比,電池成本就需要下降30-40%。
近日,根據《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行業|動力電池系列報告(3):為何電池環節註定贏家通吃?》報告顯示,除了原材料價格下降之外,電芯的成本下降主要通過材料、設計和過程能力優化來實現,理想情況下當前技術路線的電芯成本有望實現30%以上的降幅。
該報告認為,續航里程在400km以上的電動車才能緩解消費者的里程焦慮。如果要以消費者可接受的成本來打造這類電動車,那麼電池系統的價格需下降至0.6-0.7元/Wh,這才逐漸具備替代燃油車的條件。這也意味著,整車電池成本至少要下降35-40%。
降低電芯成本是電池系統降本的核心任務,這也是電池企業下一步競爭的關鍵。在電芯成本中,原材料成本佔9成。目前,車企對於電池的需求可以簡化為以盡可能低的成本裝載更多的電池,而電池企業努力的方向主要表現為降低電池製造成本、提高電池能量密度、定製化生產三個方面。
電池主要材料價格在2018年以後降幅明顯趨緩,這也就意味著電芯單體的成本下降已經面臨瓶頸。報告認為,在此背景下,提高電池能量密度來攤薄單位容量成本是電池企業的內在需求。而要提升電池能量密度,則必須在活性材料、成組技術、PACK等多層面提升技術實力。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