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的機會與威脅
1.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將會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
未來幾年,隨著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新能源公務用車市場將助推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2014 年 7
月,五部委①聯合公布了《政府機關及公共機構購買新能源汽車實施方案》, 明確了政府機關和公共機構公務用車「新能源化」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要求
2014—2016 年,公務車采購中新能源汽車比例不低於 30%,並且以後將逐年提高。
伴隨著國家公務用車新能源化,將會極大地推進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面臨挑戰
1.新能源汽車市場處於培育期,消費者認可度不高
2.政府補貼存在金融風險
3.基礎設施運營、維護機制不明確,充電、換電設施建設緩慢
4.電池技術有待新突破
2. 中國的汽車行業發展的方向 處境 有什麼威脅 機會
汽車工業發展形勢喜人,但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和挑戰。特別是「入世」以後,國門完全打開,我國的轎車產業與國外發達國家的汽車企業處於同一個大市場,將不可避免地面臨激烈的競爭與挑戰。我們現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完整的轎車開發能力和自主的品牌,零部件製造體系相對薄弱,汽車產業的管理和服務體系仍十分落後,企業規模還難以與國外大公司抗衡。所有這些問題必須認真面對。
3. 新能源汽車未來的機遇在哪
未來的機遇在於國家政策,現在國家正發展新能源汽車,一定要抓住機會,質量更上一層,才能保證企業永存
4. 危機下的機遇與挑戰 針對新能源汽車銷量下滑該怎麼辦
之前召開不久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0)上,工信部部長苗圩給新能源車企吃了一劑"放心葯"表示到2020年7月1日,新能源汽車補貼不再進一步退坡。剛剛過去的2019年新能源汽車總銷量為120.6萬,同比負增長4%,雖然在上半年還是延續了2018年的增速情況,但進入下半年出現連續6個月的銷量持續下滑,市場已經發出警告信號,補貼退坡確實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造成沖擊的主要原因。
寫在最後:2019年,新能源汽車行業感受到了市場的"寒意",但是反過來看機遇總是與危機並存,在銷量不濟的情況下,企業才能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自身在產品、管理或者品牌發展方面所存在的某些不足。讓人欣慰的是有不少企業已經開始行動,積極走出國家補貼的溫暖襁褓,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力升級、企業強強合作等手段在市場變革的關鍵時刻早做布局,主動迎接政策大潮的退去。相信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必然會更健康、更強大。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5. 如何解決新能源汽車的關鍵風險和問題
當前國內新能源車輛普遍率太低,技術沒有沒有攻克,所以成本也一直不能降低。但是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國家的補貼政策,新能源汽車將會有越來越大的發展空間。首先,能源危機以及環境的惡化要求我們必須尋求新的能源,這使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迫在眉睫。同時傳統的能源還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其中汽車尾氣污染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其中汽車尾氣污染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其次,國家的政策支持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威爾芙節能機油www.ukwef.cn)09年2月,財政部、科技部、發改委、工信部等四部委召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試點會議」。由於一些城市積極申請參與,參與「十城千輛」計劃的城市名單目前已經增至13個,北京、上海等城市入選。長度10米以上的城市公交客車是當時補貼的重點,其中混合動力客車每輛最高補貼42萬元,純電動和燃料電池客車每輛分別補貼50萬元和60萬元。財政部對混合動力汽車的補貼按照節油率分為五檔補貼標准,最高每輛車補貼5萬元;純電動汽車每輛叮補貼6萬元;燃料電池汽車每輛補貼25萬元。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新能源汽車將會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1)技術路線風險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在新能源技術路線上一直沒有定論。有人提出來說超級電容、乙醇、玉米等替代能源,包括德國大眾更多的是信賴傳統發動機,針對傳統發動機做了很多技術改進,認為不需要新能源汽車。在近期是混合動力,中期是純電動,長期來講是燃料電池,這是汽車方面的專業人士的共識。但是從純電動汽車里,究竟用什麼,比如鋰電池等材料的技術還不是很成熟。究竟用什麼材料符合汽車技術要求和市場需求,目前還只是在討論過程中。我們國家的基礎研究還是比較落後,整個技術路線應該說還沒有定型,總體來說還是處在探索的過程當中。因此在技術路線上存在著許多不確定的因素。
(2)關鍵零部件發展不能滿足規模化生產的要求
第一,關鍵技術仍然沒有突破,不能適應規模化發展的要求。雖然我國新能源汽車在研發等方面不斷有新的突破,小規模的示範運行也取得了成功,但整體上仍處於發展初期,即使在目前最成熟的混合動力汽車技術領域,在關鍵零部件的可靠性方面,仍不及國際領先零部件企業的水平,難以滿足規模化生產的要求,如果新能源汽車進行批量生產,一些關鍵零部件仍需從國外進口。第二,沒有形成集團作戰。新能源汽車不僅儀把發動機換成電池,絕大部分汽車里的東西都是用電的,對很多部件要進行改造。汽車是集成系統,電池、電機、電控、電池管理系統等一系列的東西是需要集團作戰。
汽車風險現實情況分析
新能源汽車對能源安全、環境保護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極大的幫助,它發展的好壞不僅僅影響到生產企業,而且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發展,所以它有很強的外部性。新能源汽車發展好了,受益者不只是汽車廠商,而是整個社會,廠商發展不好,受損的也不只是廠商自己,而會涉及全社會的每個成員。由於新能源汽車保險是一種准公共產品,所以完全由市場提供必然導致供給不足或者效率低下,因此相關活動必須由政府主導,承擔主要責任。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發展初期,政府必須通過法律手段、行政措施、財政政策、稅收杠桿等來搭建保險體系,為新能源汽車的長期發展打開一個良好的局面。
在這個現實社會中,新能源汽車存在著諸多的風險所以這成為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巨大障礙,靠單個的企業很難抵禦其所面臨的風險。許多廠商已經意識到發展新能源汽車所面臨的技術風險和管理風險,他們迫切需要一種方式來規避風險。而保險的基本職能是經濟補償,是承保人通過保險業務的開辦來籌集保險資金,用以在發生保險事故造成被保險客戶保險利益損失時,根據保險合同,按所保標的的實際損失數額給予補償。汽車廠商可以通過投保來分散風險,把自己的風險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這對於新能源汽車的健康發展有著極大的幫助,對汽車廠商也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但因新能源汽車是新型產品,具有節省能源和保護環境的功能,政府和廠商都比較積極,但對需求方來說相對比較小心,因為他們對新產品的認識程度需要有一個過程。這種現象是由於新產品的技術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雙方都希望市場上有一些新的保險產品,這些產品能夠適應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特殊要求,它能夠轉嫁客戶應用新能源汽車的技術風險和經營管理風險,從而架起一座供應方與需求方能夠順利進行商業運作的橋梁。
6. 新能源汽車面臨的發展問題和對策
一提新能源汽車,大家幾乎都認為就只有電動汽車,其實電動汽車只是新能源汽車范圍中的一種,未來應該會有替代燃油的改進型能源或者新型能源問世,比如氫氣、乙醇類能源等。所以個人覺得電動汽車應該是一過度產品。
7. 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機遇與挑戰,要求寫一個500字的報告,在線等。立刻採納。
多看看,結合自己的想法和知識量去寫。至於噱頭,我推薦你一個,之前我看到過一篇新聞說的是中國將在2025年實現禁止銷售燃油車的一個新聞。這個新聞不只是針對國內,還放出了國外很多數據,各國禁燃油車的年限。
這對新能源車來說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符合你的要求;至於怎麼寫,這個看你了。我文章水平不高,畢竟像這種文章是有相對專業知識在裡面的,一般人可不好寫,不過可以給你出出注意和噱頭。
文章也不是說完全自己寫,你可以東拼西湊加自己的一點內容,一篇文章也是可以出來了。至於材料,你可以根據我給你的標題結合你了解的一點專業知識去找相關的素材,然後整合,理順,達到你想要的目的。
8. 新能源汽車發展究竟面臨哪些問題與挑戰
新能源汽車發展速度快,根據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來看,截至2019年底,全國汽車保有量達2.6億輛,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81萬輛,雖然保有量在快速的增加,但對於新能源汽車而言,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依舊面臨問題和挑戰。對於新能源汽車發展來看,面臨的問題有續航里程問題、電池充電速度以及電池安全、車輛保值率等方面的問題和挑戰。
以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里看,新能源汽車的續航裡面會受到環境因素,以及電池能量密度的影響所導致出現里程出現衰減的情況,因而,當前對於新能源汽車來說,要繼續擴大市場規模,必須在提高續駛里程,能滿足在各種環境下用車的需求性。
其次從電池充電和電池技術以及壽命等方面來看,電池充電速度並不能像燃油車加油那樣的快,再者充電速度會影響到車輛的時候,使之產生充電焦慮的問題,再者從充電的問題上面會面臨著如何最大程度上提升使用效率,從這個角度上面去看這也是新能源汽車在發展的過程當中所面臨的問題。
最後,就是對於新能源汽車保值率問題。根據新能源汽車的保值率來看,由於沒有新能源汽車的檢測行業標准,尤其是電池的衰減的檢測等,標准不一,加上電池會不斷衰減,包括可靠性還不清楚,現在新能源汽車的保值率都低,也會讓消費者產生顧慮。當然這也是會對新能源汽車發展帶來挑戰。總的來說對於新能源汽車發展來看,面臨著電池充電速度,續航里程等各方面的因素所導致挑戰。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9. 疫情之下危機與機遇並存,2020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有哪些機會
作為新能源答主,文青就以新能源領域為例闡述下自己的看法:
在過去2019年,新源汽車市場較為低迷。2019年全年銷量約120.6萬台,同比下滑約4%。而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更是讓很多車企延期復工復產,開年的汽車銷量大幅度下滑。那麼危機與機遇並存,2020年對於新能源汽車市場有哪些機會呢?
所以,在2020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危機之一就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導致的開年銷量下滑,而機遇則是因疫情會推動消費者購車需求。再加上產量較少,需求仍在,所以對於車企來說更應該著重把握。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