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市場營銷
❶ 為什麼有人說新能源汽車市場那麼乏力
說到長城WEY P8,就不得不說前段時間上市的長城WEY VV5和VV7車型,憑借著其犀利的外觀和雙邊四齣排氣,吸引了國內不少消費者的青睞,特別是非常亮眼的轉向流水燈,是目前市場上最為流行的風格。
雖然長城即將打造一款插電式混動的長城WEY P8,可為什麼依舊有人說,「國產新能源市場還是那麼乏力」呢?
第一,國家政策影響。在我國是鼓勵新能源行業的,但是新能源汽車要核發上路是需要取得國家目錄的,在國內的很多地方是不允許核發的電動轎車上路,是因為國家政策不太明確。不僅如此,很多國產企業打造新能能源汽車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利潤,例如比亞迪唐這款車型,雖然指導價在28萬左右,終端優惠在3萬-5萬之間,可是國家補貼卻高達5萬多,這樣下來一輛比亞迪唐只需要18萬左右就可以購買。
為了牟利和選擇打造新能源汽車的國產車企是沒有好的未來的,因為和利益上掛鉤,導致質量上不去,就談長城WEY VV5和VV7便可,在油耗上工信部顯示8.6L,實際油耗高達12個油,在市區堵車的情況下高達16個油,這不免相差太多。但是為了盈利,長城WEY在工信部油耗這一塊動了一點「手法」。
第二,消費者的觀念。國人的消費理念當然是希望開電動汽車出門,既可以省下油費,而且還環保,據一位特斯拉車主反饋,他一年下來在車子上的費用僅僅幾千塊錢,反觀我們國內的加油車型,一年下來算上保養和維修,起碼一萬元左右,這樣一比令很多人都喜歡購買新能源汽車。
可國產的新能源汽車有幾款車型是值得車主新人了,比亞迪秦、唐等車型,雖然油耗只有2.3L,加速也非常快,實際上國人卻看不上,只在乎特斯拉。
第三,成本的原因。長城為了打造新能源汽車長城WEY P8這款車型,估計在營銷和宣傳上花費了不少錢,最終透露出了一點信息,這款長城WEY P8最大馬力430匹,百公里加速僅需5.9秒,百公里油耗不到3L,採用插電式混動系統。
長城為了讓自己這款插電式混動的車型WEY P8達到更高的銷量和名氣,不惜花費大量資金,可是一旦消費者不喜歡,或者說不購買這款車型,那就會出現「虧本」的現象,相當於是一場大的賭注,令國內不少車企不敢去打造新能源汽車。
綜上所述,國產的系能源汽車市場依舊如此發力,折騰了好幾年都沒辦法領導車企往這個方向發展是有實質性原因的,畢竟敢冒險的自主品牌太少了,而且合資品牌一直打壓著自主品牌,大多數國人都喜歡BBA,可真正喜歡國產車的人少之又少。
❷ 新能源汽車銷售行業收入怎麼樣
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分析:補貼新政門檻提高,配套設施補貼亟待加強
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終落地
經過3個月的漫長等待,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終於靴子落地。
近日,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與發展改革委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新能源乘用車、新能源客車、新能源貨車補貼標准進一步降低,在2018年基礎上平均退坡幅度約為50%。
「《通知》傳遞的訊號就是補貼退坡、門檻更高,堅持扶優扶強、加速淘汰落後產能。」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動力電池應用分會秘書長張雨說,對於新能源車企而言,要直面2020年底補貼全面退出的現實,通過創新技術和產品提升核心競爭力,形成規模優勢是當務之急。
值得注意的是,補貼新政還對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系統能量密度、新能源汽車整車能耗要求,以及純電動乘用車續駛里程等提出更高要求。
進入成長期 新能源汽車要擺脫補貼依賴
「補貼新政相對偏向於利好,有些地方好於行業預期。比如,從2019年起,對有運營里程要求的車輛,完成銷售上牌後即預撥一部分資金,滿足里程要求後可按程序申請清算,預撥一部分資金將有助於改善車企現金流壓力。」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動力電池應用分會研究部主任周波說,至於今年補貼的加速退坡,總體還是在按照之前制訂的規劃穩步推進,退坡幅度也符合預期。
2009年以來,中央財政開始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經過十年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邁入攻堅克難、爬坡過檻的關鍵階段,加快從追求發展數量向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轉變。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了127萬輛和125.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了59.9%和61.7%。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8.6萬輛和98.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7.9%和50.8%。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8.3萬輛和27.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22%和118%。
2013-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對各崗位薪酬單獨進行統計,如下:
5-10萬、10-15萬、15-20萬約占據了3/4的薪資份額,20萬以上的約佔30%。可見20萬以下崗位年薪仍然是汽車行業的主流薪資水平。
統計包含11家招聘中的企業,147個職位,整體薪資較高,簡式國際、中能、恆屹、桑德、普朗克、風度研發院均給出了平均20萬以上的年薪。
44個城市中,上海、北京、天津、廣州、杭州、重慶、深圳、南昌提供了最多的工作機會,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上海、北京、廣州、湖州、襄陽、洛陽、邢台、溫州、徐州9個地市的新能源崗位平均招聘薪資達到了20萬以上。
2137個職位中,59%的職位需求為技術人員,也驗證了汽車行業為資本密集型、人力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行業。其餘主要需求人才為銷售、質量、市場、采購等。
❸ 新能源汽車銷售會存在哪些考慮因素
作為新新能源汽車的銷售顧問來說的話,首先應該考慮到客戶的實際需求,另外的話還要對車子的性能比如說續航里程、充電的壽命……車輛的保值率等因素。另外還需要考慮到。當地的政策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影響。具體的話,你可以去學習一些專業的汽車銷售知識和一些新能源汽車的基礎,理論知識,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謝謝。
❹ 新能源汽車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實施推廣的
新能源汽車的推廣主要是在2008年底啟動的「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工程,經歷了2009年、2010年參與城市轟轟烈烈的圈地立項、剪綵、啟動儀式和成立產業聯盟後,2011年以後忽然冷卻下來。「政策熱、市場冷」,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的尷尬寫照。究其原因,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航分析認為,政策集中度不夠,「在產品成熟度不夠的情況下,示範城市不宜搞得太多。」「十城千輛」示範工程,原本計劃自2009年起,用3年左右時間,每年發展10個城市,每個城市推出1000輛新能源汽車開展示範運行。
❺ 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的情況下,為何新能源汽車卻迎來了銷售寒冬
人口的不斷增長給世界帶來了很多壓力,而目前人類需要解決的最大的問題就是能源匱乏。特別是汽車行業的不斷龐大,全球汽車總量的增加,對石油的剛需也越來越多,但是石油不會再生,幾次能源不斷縮減,不久的未來就會沒有油用了。許多國家都表示未來可能會採取禁止銷售的辦法降低能源消耗。這樣目前的汽車行業就會受到巨大打擊導致崩盤,於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自主研發新能源汽車,以此來應對危機。
所以專家說的話是很有道理的,希望民族企業能夠合作團結,一起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專心謀取眼前的利益。
❻ 在中國,關於新能源汽車的推廣為什麼力度這么大
在中國,關於新能源汽車的推廣為什麼力度這么大?看完你就知道了!
在中國,新能源車的官方定義=純電動車+插電混動車。實際上,最受政策鼓勵的,就是純電動車。
為了鼓勵這個創新產業的發展,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可謂不遺餘力。
那麼為什麼要選擇純電動和插電混動呢?同樣能實現節能環保、而且解決方案更容易被接受的普通混合動力,為何不在鼓勵范圍之列?
這就要再往深分析一個層次,為什麼要有汽車新能源產業政策?
真的像紅頭文件里說的,是為了節能、環保、消除霧霾?!錯!
產業政策其實就是和平時代的軍備競賽,是為了讓我國汽車產業崛起,在全球化經濟分工中,占據更有利的地位。
除了經濟考慮,我認為還有國家安全的考慮。
汽車每年會消耗大量的石油能源,而我國一直是一個少油多煤的國家。
燒油多了,不光是個費錢的問題,而是能源上受制於外人的問題。一方面,別人操控國際油價,我們容易吃虧。另一方面,真的打起來,物資運輸被封鎖了,就容易被人掐住咽喉。
把燒油的車,轉化為用電的車,我們就相對降低了對石油的依賴,轉而應用其它形式的能源。
環保,並起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是相對次要的。
但是這些話,政治不正確,無論對於自己的民眾還是海外的媒體,都不適合公開去說。
於是全球各大政府,在推行電動車鼓勵政策時,不管各自的真實目的是什麼,都號稱自己是為了地球的環境保護。
大家要理解,政府發言人,本來就像企業里的PR部門。你覺得你們企業的PR部門,說的都是大實話嗎?
說到這里,我們知道了,為什麼中國希望把汽車能源從油,變成電。
那麼,順便說一下,為什麼不支持混合動力技術?
但是,國家要考慮的整體利益,不是個人的感受。支持混動,最大的問題就是,豐田等車企在這方面的產品應用領先你20年。你去支持這樣的技術,自己的車企天賦樹,就永遠開不出花了,就像【三體】裡面地球人的科技被智子鎖住一樣――愛打電子游戲的朋友,應該理解我的意思。
相反,堅決避開混動,讓豐田、本田的優勢沒有發揮的空間。這就是表面的全球化市場經濟公平競爭下面,各國通過產業政策、設置市場隱性門檻的暗流一直在劇烈涌動。
現在這種產業政策已經看到了一定的效果,混合動力在國內的發展進度,受到了極大的延緩,目測已經永遠沒有機會成為主流技術了。
顯然,中國不是這場新能源游戲的唯一玩家,也不是補貼力度最大的。
新能源汽車一般來說是指採用非常規的車用燃料(汽油、柴油)作為動力來源,或是使用常規的車用燃料而採用新型車載動力裝置的汽車。
新能源汽車覆蓋的范圍其實挺廣的,電動汽車、氫能源動力汽車、太陽能汽車、替代能源(天然氣、乙醇等)汽車等等這些都可以看做是新能源汽車。
現在談到新能源汽車,很多時候大家所指都是電動車,甚至有的乾脆將新能源汽車與電動汽車劃等號。
電動汽車再往下分就會分為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還有燃料電池汽車。
燃料電池汽車,其實我感覺大家基本都不大看好它。而混合動力,大家一般都願意將它看作是過渡時期的東西,因為純電動汽車是未來,只是技術上尤其是電池技術上一直沒有革命性的突破,所以混合動力有一個過渡時期的空間。
混合動力汽車(Hybrid Electric Vehicle,HEV),是指採用傳統燃料,同時配有發動機和電動機的車型,它能改善車輛的低速動力輸出和降低油耗。一般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法,舉例兩種比較常見分類方法吧。
按電機輸出占整個系統輸出的比重來分(其實這樣分法是有一定爭議的,下面僅僅為一種意見),也就是按混合度來分可以分為:
微混合動力系統(BSG),是指在傳統發動機基礎上,加裝皮帶驅動啟動電機,一般這個電機都為一般發電起動(stop-start)一體式發電機,用來控制發動機的啟動和停止。
輕混合動力系統(ISG),車輛可以在減速、制動等工況進行能量吸收,採用電機帶動車輛,以節省燃油。一般ISG的混合度在20%以下
中混合動力系統,發動機為主要動力來源,大扭矩助動電機作為輔助動力來源,與主要動力相聯,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加速時輔助發動機驅動車輛,一般這個比重為30%左右。
完全混合動力系統,一般這樣的系統採用最高能到650V的高壓啟動電機,混合程度比較高,甚至可以達到50%。
外接式(Plug-in)充電混合動力汽車。這個應該就是題主所提的插電式混合動力吧,也有人稱之為增程式混合動力。它其實兼具了純電動和混合動力車的基本特徵,在一定行駛里程內使用純電模式驅動,超過這個里程就會啟動內燃機,採用混合模式驅動。
看完是不是感覺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有了新的理解和見解!
❼ 新能源汽車的銷售前景怎麼樣
前景看好,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政府支持,市場火熱,新能源汽車在我國獲得長足的進步與發展。機遇期彌足可貴,挑戰也不會少,不過隨著產業鏈的逐漸成熟,新能源汽車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仍舊十足可觀。
在政府的重點關注和政策指導下,2014年、2015年新能源汽車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今年1到10月已經銷售了10萬輛。2014到2015不到兩年的時間里生產、銷售了二十多萬輛。
2015年年底,中國新能源車的累計銷量將突破30萬輛,和美國一樣成為世界上銷售新能源汽車最多的國家。從發展勢頭來看,中國的發展勢頭還要高過美國,國內2015年新能源車的銷量超過美國同期,到明年,中國或將成為世界上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量最多的國家。
現在看,2015年達到50萬輛保有量還有差距,但是基本差不多。2020年達到200萬輛銷量是一個保守估計,只要到這個規模,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一定會到500萬輛。
❽ 新能源汽車行業前景
1.提到新能源汽車,大家都已經非常熟悉了,尤其是在大城市,越來越多的人都會選購一輛新能源汽車作為自己的代步工具,既節能減排還能減少用車成本,所以很多車企為了搶占市場,都在爭先恐後的大力研發和生產新能源汽車。那麼,新能源汽車目前的產能如何呢?這樣的行為是否會讓新能源在汽車市場存在一定的風險呢?
2.我們都知道新能源汽車是受到了國家的大力扶持,尤其是在前幾年,國家對於新能源汽車的政策補貼非常可觀,新能源汽車也的確出現了蓬勃的發展,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消費者對於新能源汽車的接受程度比較高,這些消費行為都促使了車企大力生產新能源汽車。然而,目前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出現退坡現象,很多消費者享受不到優惠,購車成本也就明顯增加,購買能力相應的也減弱了很多,所以新能源汽車在市場上的銷量也就沒前幾年那麼可觀,工廠自然也會出現了很多的庫存。
3.新能源汽車的銷售存在很多限制,畢竟很多三四線城市或者農村,充電樁等設備都建設的不完善,包括一些售後服務都跟不上,所以導致這些區域的消費者對於新能源汽車的購買能力不足。很多車企為了打開這些區域的市場,做了很多努力,花費巨大,但效果甚微,必然也會導致產能過剩。
4.雖然現在的新能源汽車因為一些政策的變動,甚至是一些硬體措施的不完善,導致市場上的新能源汽車廠家出現了產能過剩的情況,但是我們國家的新能源汽車跟很多國外的品牌都有很好的合作,不僅僅面向國內銷售,更重要的走向世界,同時還有共享汽車、新能源公交車、新能源計程車等項目的帶動,產能過剩的問題也會有一個很好的解決。
5.總而言之,新能源汽車的產能會受到文中提及的一些因素的影響,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但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未來和前景依舊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優勝略汰,對於一些自身條件過硬、實力較強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它們的未來依舊是具有優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