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華為電動汽車公司
⑴ 現在華為廠也造電動汽車了,對此你怎樣看
華為為自己下了定義。"華為不製造汽車,但幫助汽車公司製造好汽車"。我相信在中國,沒有哪家公司比華為更深刻地理解同時擁有硬體和軟體開發能力的重要性,以及 "軟硬兼施 "所帶來的巨大優勢。而華為也提到,華為HI高級自動駕駛系統,基於L4級自動駕駛架構,為L4~L2+級自動駕駛提供全棧式解決方案。雖然目前還不清楚 "上車 "在未來究竟會如何運作。
最後,簡單談談另一個有影響力的事件,那就是幾天前在上海舉行的中國汽車工程學會2020年年會,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彼得代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未來15年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已經基本確定。
路線圖的內容非常豐富。一方面,全面電動化的目標很明確,純燃油車將逐步退出市場。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將更加理性,更加多元化,純電動和各種形式的混合動力將是未來15年的發展方向,更加符合我國國情。喜歡玩車的車友們,可以抓緊時間了。
⑵ 華為宣布將於本月17日發布純電動轎車,電動汽車跟燃油汽車有何不同
今天我們來一起聊一下電動汽車,還有燃油車都有哪些不同?
現在我國的空氣污染情況在不斷的加重,而且霧霾的天氣也經常會出現,國家對燃油汽車的管理也越來越嚴格,盡可能的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從而污染空氣,而且這也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所以電動汽車也變得越來越火,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電動汽車還有燃油車。
現在很多電動車都面臨著一個自然的安全風險,即便是電動車行業最出名的特斯拉,也有著自然事故發生,而且車輛是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就起火冒煙了,相比之下,燃油車的自然風險要低很多。
對於很多限行限號的城市來說,開電動車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不需要擔心哪一天會被限行,因為電動車是新能源車牌沒有限制。
⑶ 不造車的華為更可怕!華為電動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文/彭科峰)日前,據天眼查信息顯示,華為電動技術有限公司已經於9月8日成立,注冊資本2.5億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為王軍。
據了解,該公司由華為技術有限公司100%控股,所屬行業為研究和試驗發展,經營范圍包括工程和技術研究和試驗發展、智能車載設備製造以及智能車載設備銷售。
車友頭條注意到,今年以來,華為在汽車領域的動作不斷。此前不久,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經營范圍新增「汽車零部件及智能系統的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顯然此舉是在為華為介入智能汽車產業鋪路。
盡管華為一直聲稱不造車,但顯然這並不妨礙它與各大車企的頻繁合作。去年,華為就曾經與長安汽車成立了聯合創新中心,在車聯網、電動化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長期來看,不造車的華為依然會成為未來汽車行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⑷ 現在華為廠也造電動汽車了,以後這就是趨勢嗎
據媒體報道,2021年4月12日華為徐直軍表示,華為正在與三家車企合作,打造三個汽車子品牌,其中均為電動汽車,據悉華為將合作的三家車企為北汽、廣汽和長安汽車。此消息在社交平台上發酵後,引起了眾多網民們的關注與討論。
部分網民認為華為一再重申自己不造車,自己只是與其他車企進行合作,因此華為此次給汽車行業將帶來的主要是理念;也有部分網民認為,在今後電動汽車應該就是未來的趨勢。而筆者認為以後隨著人工智慧以及通信技術的發展,電動汽車確實將會成為未來汽車製造行業的趨勢,而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傳統機動車因燒油對環境有較大危害而對於華為來說,它造車的理念便是汽車就是大型的計算機,而在大型計算機的基礎之上,通過添加配件、車門、車框等來打造出完整的一輛車,而實際上這種理念很有可能會造成汽車行業的變革。因為時至今日,汽車行業始終還都保持在傳統的設計理念之上。
⑸ 華為新能源汽車叫什麼
華為新能源汽車叫賽力斯華為智選SF5。
2021年4月19日,華為終端宣布要售新能源賣車,是一款電驅動力強,增程跑得遠的首款高性能電驅轎跑SUV。在純電模式下,賽力斯華為智選SF5可實現續航180公里(NEDC),滿足城市日常通勤,最長可實現1000+公里(NEDC)續航,可以滿足遠行自駕的要求。
賽力斯華為智選SF5推出的「駝峰」電驅增程系統,搭載華為DriveONE三合一電驅動系統為用戶提供長續航、高性能的駕控體驗。賽力斯華為智選SF5可以提供「有電加電,無電加油」的靈活選擇。
關於華為新能源汽車的介紹如下:
賽力斯華為智選SF5百公里加速4.68s超跑級輕量化鋁合金底盤、百萬級轎跑使用的前雙叉臂後梯形多連桿獨立懸架。賽力斯華為智選SF5配備HUAWEI HiCar解決方案,可以將華為的移動應用生態復制到車機上,還可以支持在手機和車內中控大屏間隨時隨地切換導航、音樂等應用。
賽力斯華為智選SF5還具備支持車對車(V2V)救援補電模式,能為野外孤立無援的房車等車輛提供緊急用電。在安全方面,車的扭轉強度和彎曲強度達到五星安全設計標准,部分車身採用抗拉強度達1500Mpa的熱成型鋼,堅固可靠,藉助交通擁堵輔助、全速域自適應巡航等功能。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華為攪動智能汽車「一池春水」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華為汽車
⑹ 華為進軍充電樁市場,新能源汽車行業又要變天了
謀劃七年,華為造車傳聞一直不絕於耳,但從未被證實。直到近日,華為發布了新一代HiCharge直流快充模塊,這是華為首次公開發布充電模塊產品,意味著華為將正式進軍新能源充電領域。
眾所周知,新能源汽車的普及離不來充電樁的支持,就如同燃油車的發展離不開加油站一樣,而是否具備便捷的充電設施從來都是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也是至今仍然未曾解決的消費痛點。盡管華為在5G通訊、智能科技產品等方面均有著自己的優勢,但在汽車產業方面畢竟還是門外漢,若想在充電樁也能駛出一條快車道,擺在面前的第一道題——核心技術上能否支撐其站穩市場?
其實從根本上來說,目前充電樁體系運營最大的幾個痛點無非是故障多,維修不及時,用戶使用不便,同時也導致設備生命周期短,運營成本無法下降。而造成上述這些「老毛病」的原因,則在於傳統充電模塊基本就是一塊「死板」,軟體或硬體容易出現故障,供應商還很難及時監控到,所以總是等到車主發現故障,才能維修。
而這次華為推出的HiCharger模塊,大家可以簡單將它理解為給充電樁加裝的一個「大腦」,它能夠整合感測器和演算法,並且實時監控自己的運行狀態,比如防塵網堵了、溫度過高,立馬遠程提醒運營商趕緊過來維護,從而降低樁企的運營成本,可謂通過智能的手段,一站式的解決以往的那些使用痛點。
特別是對於一些軟體上的Bug,華為HiCharger甚至可以通過OTA進行遠程維護,減少人工上門檢修次數,降低車主遇到壞樁的概率。同時,HiCharger的防護等級也有所提升,作為風冷充電模塊,HiCharger通過積塵高濕測試、加速高鹽霧測試,甚至跑到海南、西雙版納、拉薩這種環境比較極端的地點進行可靠性測試,故障率有所降低,無疑進一步的降低了運維費用。
另外,與用戶使用便利性息息相關的還在於快充樁的充電效率也很重要。這次華為發布的HiCharger國內版本,通過優化風道、精準調節風扇轉速、優化控制演算法等方式減少了散熱帶來的額外損耗。據華為公布的數據,僅在充電效率這個硬核指標上,HiCharger就能領先業界1.1%-2%。
HUAWEI HiCharger國內版(30kW)
講了這么多,你可能會問,華為不是造手機的嗎?或許你還了解過華為的5G通訊技術有多領先,什麼時候電源科技也這么牛了?表面看,華為HiCharger直流快充模塊的發布確有突襲之感,但事實上,華為過去在該領域的積累和投入算得上是有備而來。
早在2001年,華為將供電部門華為電氣以7.5億美元的價格轉讓給艾默生。2009年,華為重組了電力部門,並在2010年成立了新能源部門,隨後於2016年進入充電樁市場。
去年11月,在2019電動出行創新活動上,華為還曾依靠直流快充模塊斬獲由中電聯和南方電動聯合授予的「中國充電樁行業年度核心模塊品牌獎」和「行業年度核心模塊卓越品質獎」,並得到了中電聯和南網電動的肯定。而在這背後顯露出的,無疑是華為進入充電樁行業的底氣。
另外,還有一個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為什麼華為要選擇充電樁作為率先切入新能源行業的落腳點呢?
一方面,早前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表示,「華為不造車,而是聚焦信息通信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更看重智能汽車的增量市場,目標是要成為智能汽車領域的Tier1。」而充電樁作為能源產業的入口,往上看是電力能源,往下則是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若結合華為在智能駕駛和電動汽車方面的動作,以充電樁作為切入點,無疑能給華為構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其次,從大環境看,「新基建」已成為下一個風口,而充電樁則當屬「新基建」最重要的方向之一。根據相關數據統計,截止2020年2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124.5萬個,其中公共樁53.1萬個,私人樁71.4萬個。看起來不少,這個數據在全球也是領先地位。甚至,中國一個城市的充電樁數量比歐洲某個國家還多。
然而根據公安部數據截至2019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81萬輛,若按照這一數據計算,目前新能源車樁比還不到3:1。遠不足規劃提出的2020年建成500萬個充電樁、車樁比1:1的水平,顯然無法保障新能源汽車良好的充電體驗。
更重要的是,充電樁市場需求還在持續擴大。據相關預測,到2030年中國電動車銷售會突破1500萬輛,保有量會突破8000萬輛,屆時純電動車輛或達到6480萬輛。如果按照車樁比1:1的數據估算,從2021年到2030年的這10年間,還需要新建充電樁6300萬台。
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市場,在全球疫情肆掠,經濟紛紛下滑的背景下,華為自然不會錯過。因此,現在華為推出具有技術領先優勢的HiCharger充電模塊,不僅是作為入局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落腳點,其實無非也是想快速搶占市場。從這點看,華為此前多年的積累和布局,算得上是押對了寶。
只不過華為作為新能源汽車基建設施的新玩家,前有一批資深的老玩家,比如特來電、星星充電樁,後有為自家新能源汽車產品鋪路而打造充電網路的車企,如特斯拉、大眾、寶馬等。華為想要在此領域大放光彩,除了掌握領先市場的核心技術外,如何擴大汽車產業的朋友圈,如何跑通整個業務鏈條,或許才是其能否在短時間內立足的關鍵。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原創文章,轉載需授權
-The End-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⑺ 華為新能源汽車有幾款
2021年4月20日,華為與賽力斯聯合打造的賽力斯華為智選SF5正式入駐位於上海的華為體驗店。該車於4月21日起開始預訂。除上海之外,賽力斯華為智選SF5還將陸續入駐深圳、成都、杭州的華為旗艦店,以及華為在全國的5000餘家體驗店。
全新新能源品牌,極氪的到來相當引人注目,其產品聚焦高端。首款車型極氪001其實就是此前領克ZERO概念車的量產版,整個設計基本保留了領克元素,定位中大型車,但又有跨界車的感覺,整體的運動感、時尚感都營造得不錯。這款車官方給到的峰值動力參數達到了400kW、768N·m,NEDC續航里程超過700公里。
⑻ 華為將推出子品牌汽車,它和哪些汽車公司有過合作
根據詳細統計,華為與30多家大大小小的汽車企業或涉及汽車領域的公司有著合作關系,在沒有涉足汽車領域的時候就和比亞迪合作,比亞迪為華為提供手機殼有關零部件的生產。另外目前有大概20家涉足汽車領域的概念股企業:誠邁科技,華體科技,東風科技,東風汽車,啟明信息,亞太股份,德賽西威,伊戈爾,北汽藍谷,小康股份,銀寶山新,兆新股份,星雲股份,賽意信息,福田汽車,得潤電子,威科技術,上汽集團,四維圖新,中科創達等。下面舉幾個概念股企業與華為的合作業務。
多年來,華為官方曾不止一次的重申華為不會造車,但是這並不代表著華為不做與汽車有關系的事情。近日,華為所研發的HUAWEI HiCar已經正式落地,HUAWEI HiCar是華為提供的人-車-家全場景智慧互聯解決方案,支持華為Hicar的汽車車型也已經基本確定並且目前已經達到了120多款車型。目前這些車型已經進入了最後的調試階段,今年有望推向市場,目前已經與華為達成合作的車企有上汽大通,上汽通用五菱福田汽車,廣汽集團,中國重汽,比亞迪奇瑞汽車,陝汽集團武漢光庭沃爾沃,北汽,江淮等國內外共30家車企。
⑼ 華為成立電動技術公司 布局智能車載產業
易車訊 根據天眼查數據顯示,9月8日,華為電動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2.5億元,法定代表人為王軍。該公司由華為技術有限公司100%控股,所屬行業為研究和試驗發展,經營范圍包括工程和技術研究和試驗發展;智能車載設備銷售;智能車載設備製造;智能車載設備銷售。
近期,華為在汽車產業的布局上動作頻頻,而此次成立新公司或將加速相關業務落地。
不久前,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進行了經營范圍的變更,變更後新增汽車零部件及智能系統的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而在8月14日,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王軍在2020中國汽車論壇上公布了鴻蒙車載OS系統,其中包括鴻蒙座艙操作系統HOS、智能駕駛操作系統AOS和智能車控操作系統VOS。
此前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新增多項專利信息,其中包括「一種機動車輛自動駕駛方法及終端設備」、「控制智能汽車行駛方向的方法和裝置」以及「交通信號燈的識別方法、系統、計算設備和智能車」、「一種車載充電機的充電電路、車載充電機及充電控制方法」等。
華為多次公開表示不會造車,而是協助車企把車造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