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將迎電池變革
Ⅰ 新能源領域迎來重要國策,明年起我國19省大面積普及新能源汽車
據了解,當前充電樁的布局已經基本滿足了公共交通、物流運輸、私人出行等領域的充電需要。不過,目前充電樁等新能源基礎建設的發展中仍存在分布不均衡、充電便利性不足等問題,充電難成為新能源行業發展的制約條件之一。有分析指出,《產業發展規劃》的頒布將加快解決新能源充電基礎設施發展不完善的問題。
氫能源的體系建設成為《產業發展規劃》重點提及的內容。《產業發展規劃》指出,要求推進加氫基礎設施建設,引導企業根據氫燃料供給、消費需求等合理布局加氫基礎設施,提升安全運行水平;開展高壓氣態、深冷氣態、低溫液態及固態等多種形式儲運技術示範應用,探索建設氫燃料運輸管道,逐步降低氫燃料儲運成本。同時,《產業發展規劃》也進一步明確了關於提升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應用技術以及推動商業化示範運行等內容。
事實上,早在2019年,氫能源首次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中,氫能源上下游的投資和布局成為熱點。中金公司認為,氫能源汽車是行業長期發展方向,該項政策的推出,將進一步加快了產業發展節奏,為氫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相關產業鏈帶來一定投資機會。
陳士華分析認為,氫能源在《產業發展規劃》中被多次提及也充分反映出國家對於氫能源發展的重視。「受到原材料的制約以及技術的限制,當前氫能源的發展還沒有達成最理想的解決方案。不過從長遠來看,氫能源是替代純電動的最佳路線,只是其發展仍需要較長的時間。」
總體來看,《產業發展規劃》對於新能源的支持范圍不僅僅局限在新能源車輛本身,而是通過擴充產業發展重點,來進一步探索新能源全產業鏈的布局和完善。在產業環境方面,《產業發展規劃》提出鼓勵新能源汽車、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領域企業跨界協同,鼓勵整車及零部件、互聯網、電子信息、通信等領域企業組成聯盟,以及對內深化行業管理改革,對外擴大開放和交流合作和加快融入全球價值鏈等。
受政策的帶動作用,未來新能源全產業鏈的投資和發展將有更大想像空間。中信證券的研報指出,《產業發展規劃》再次明確了電動車長期發展,進一步提升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投資確定性;從全球視野看,中國電動化供應鏈快速發展、最為完善,龍頭企業已經供應海外,作為全球優質製造資產的價值凸顯。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Ⅱ 全球最大汽車品牌牽手電筒池巨鱷 電動汽車大變革或即將到來
豐田汽車將與松下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名稱為「泰星能源解決方案有限公司」,該公司擬定2020年4月1日成立,總部設在日本東京都。其中豐田汽車持股51%,松下持股49%,員工人數約5100人(含中國子公司2400人),專門生產電動車所使用的動力電池。更重要的一點是新公司將開發可用於任何電動汽車的電池,而不是僅限於豐田的汽車。在和松下合作之前,豐田汽車還與比亞迪、寧德時代等多家公司簽訂了合作或建立合資公司的計劃,可見其已為2020年全面進軍中國新能源市場做好了充分的准備。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Ⅲ 美國候任總統拜登將為加速電動汽車變革放出10個大招兒
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一波三折,盡管特朗普拒絕認輸,但美國候任總統拜登及其團隊已開始著手制定新政府日程,為重大政策調整制定規劃。那麼,他為推動美國電動汽車變革准備了哪些政策大招兒?
拜登(JoeBiden)在競選時提出了改善氣候環境、推動能源變革的舉措,在國際行動上,他計劃在就職第一天就重新加入《巴黎協定》,在美國國內,他將提議投入兩萬億美元推行氣候變化行動,其中很大一部分內容將涉及電動汽車,拜登認為這可以使美國重新成為全球電動汽車發展的領頭羊。
「確保美國實現100%的清潔能源經濟,不遲於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這是拜登的宣言,在EV視界看來,從當選就任總統的第一天起,拜登將會簽署一系列新行政命令,使美國重新走上應對氣候變化、推動電動汽車發展的正軌。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Ⅳ 日本宣布2050年「脫碳」時間表,電池研發成電動汽車發展前提!
近日,日本首相菅義偉在他的首場施政演說中表示,日本將爭取在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至此,日本成為繼歐盟、英國之後又一個宣布在2050年底之前達到碳中和的經濟體。而在此之前,中韓兩國也相繼宣布了各自的碳中和目標。
針對各國不同的發展形勢與環境,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在實現《巴黎協定》的統一目標下進行戰略調整和發展規劃。對於全球汽車產業而言,為了應對氣候變化而制定的新目標,正在將更多的資源、政策導向吸引到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從而使電動汽車處於這一輪變革的中心。
作為汽車工業大國,日本此次提出「碳中和」目標,這是日本政府在環保領域做出的重磅承諾。但在這一承諾中,日本未來的發展戰略將如何進行?而汽車產業結構將又將如何變革升級?
1
日本首次提出「脫碳」具體時間表
在全球節能減排的大目標下,歐盟是率先提出具體「碳中和」目標的地區,計劃到2050年之前將溫室氣體凈排放降為零。而日本作為碳排放的大國之一,此次在碳排放目標上作出詳細規劃,這是其該領域的進一步突破,同時也展現了日本政府控制碳排放量的決心。
與全球汽車市場環境不同,日本汽車企業似乎在電動車領域發展的積極性並不高,尤其對於日本本土市場。但在中國及全球汽車市場中,豐田、本田等日本一些大型汽車製造商正加快研發電動汽車、混合動力車,以及燃料電池車等新能源汽車,並大力開展推廣普及工作。
日本車企在本土之外的市場發展電動汽車,目的是為了保證市場地位,而此時,「碳中和」的目標要求已經將日本的整體排放量限制到2050年。在此基礎上,日本車企必須開始從真正意義上實現零排放電池的新能源,所以發展汽車電動化方面,日本將在電池技術研發的前提下實現產品的無污染。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Ⅳ 深度:2020年動力電池技術進化引發新能源市場變革
今天,通過各大動力電池廠及少數整車製造商的持續努力,在未來的兩年之中,電動汽車不論是在續航里程還是在充電效率、亦或是冬季低溫環境下性能保持等方面,將有發生非常巨大的變化。而在這些性能短板全部補齊之後,電動汽車與燃油汽車全面競爭的時代也將正式的拉開序幕。
至此,電動汽車目前的售價遠比同級別的燃油汽車價格貴很多,憑什麼跟燃油汽車直接競爭?關於這一點,筆者想說的是,全面競爭的開始一定是從高品牌附加值(比如說保時捷Taycan、特斯拉、賓士、寶馬、奧迪等等高溢價產品開始)開始與燃油汽車直接競爭,至於低價格的普及型產品要麼集中在營運性質車型上,要麼需要等到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足夠大,整體成本能夠與燃油汽車抗衡的時候才會出現大面積替代的發生。
文/新能源情報網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Ⅵ 電動汽車換電領域公司再獲融資,2020電動汽車換電已來
杭州伯坦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10月,是一家專注於「換電技術體系」的電動汽車產業研發和創新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是換電電動汽車產業實踐者。
電動汽車的換電解決方案必將如現在充電一樣逐漸普及開來,只是現在市場還沒有明白以何種方式進行才能達到最優解,就讓我們走著看著,拭目以待,2020的電動汽車終將如2010的智能手機一樣爆發!
@電車換電說,專門分享一些電動汽車,特別是電動汽車電池更換方面的信息和資料,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哦!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Ⅶ 新型快充汽車電池五分鍾充滿,這將對新能源汽車帶來什麼影響
目前新能源汽車續航的主要問題就是充電問題,即便續航在600公里以上,充電慢依然影響到駕駛體驗。近日,有海外媒體報道,一家以色列公司對外表示,自己實現了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一次小革命,因為他們公司研發了一款5分鍾就能充滿的電池。據悉該媒體報道,這塊快充電池是這家以色列公司和合作夥伴公司合作推出的,在產品發布會上,公司將電池裝在了電動滑板車上,進行了一次實驗。該公司透露,目前這款快充電池已經研發完成了,接下來就是如何打造充電樁設備了,未來一旦充電樁足夠普及,數量也足夠多,就能給電動汽車行業帶來變革。
該公司的總裁表示,目前電池的化學研究方面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了,未來的挑戰在於基礎設施的建設上。而且該高管還強調,這並不是一個實驗室的產物,而是一款可以量產的電池產品,未來公司還會和更多的公司合作,參與電池的研究和量產工作。一家電動汽車充電技術的公司表示,該技術對於汽車行業來說是一個大利好,不過產品還是需要一些時間,才能真正進入汽車市場。
Ⅷ 刀片電池橫空出世,比亞迪再一次引領新能源汽車技術變革
初春化寒,連日的暖陽刺破了籠罩在公眾頭上的"陰霾",疫情的擴散受到了有效抑制,大家對未來更是充滿信心,股市也出現了明顯的復甦跡象。上周不少車企已經陸續復工,但要回到正常化生產與運營狀態還需要時日,不過,在技術研發層面大家開始暗暗較勁,加大投入,尤其是在新能源動力電池技術領域。2020年開年之際,動力電池的發展出現了巨大轉變,原先廣受青睞的三元鋰電池陷入安全瓶頸,而之前被忽視的磷酸鐵鋰電池又成為了市場的"香饃饃",在今年1月,比亞迪首先宣布3月份將會推出基於磷酸鐵鋰技術獨家研發的刀片電池,並將率先搭載於全新中大型新能源轎車比亞迪漢上。特斯拉之後也積極跟進,打算在model3上搭載無鈷的磷酸鐵鋰電池。
寫在最後:比亞迪刀片電池的到來絕對是動力電池的一次偉大變革,除了加速汽車電動化的步伐之外,磷酸鐵鋰電池技術會再次贏得市場的關注和認可。新能源汽車即將進入下一個技術升級浪潮的風口,市場在2019年遭遇衰退期後,很有可能厚積薄發迎來行業的"春天"。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Ⅸ 新型電池迎來技術突破,電動車將提升多少公里的續航
電動汽車由鋰硫電池供電的情況下,續航里程能夠延長到600至800公里,我認為鋰硫電池的規模商用,將會是全球電動汽車領域的一次重要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