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汽車 » 電動汽車學報

電動汽車學報

發布時間: 2022-02-08 04:33:30

⑴ 宋建國的學術成果

1.SONG Jian-guo,ZHANG Cheng-ning , YUAN Xue,TAN Jian;《The Research of Electric Vehicle IM Controller Based on Voltage-fed Inverter,JOURA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4,4,vol.13(EI索引號050888542138)
2.SONG Jian-guo ,ZHANG Cheng-ning,SUN Feng-chun , ZHONG Qiu-hai;《The Structure and Control Strategies Of Fuel Cell Vehicles》,JOURA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4,1,vol.13(EI索引號04298271456)
3.Song jianguo,Chen quanshi,《Research Of Electric Vehicle IM Controller Based On Direct Torque Control》,EVS21(CDROM),Monaco,2005年9月
4.Song jianguo,Chen quanshi, 《THE STUDY OF EV IM CONTROLLER BASED ON FLUX ORITEND CONTROL》,High Technology Letters, 2006,1(EI索引號064110165522)
5.Song jianguo,Chen quanshi, 《Research Of Electric Vehicle IM Controller Based On Space Vector Molation Direct Torque control》,ICEMS2005,Nanjing,2005,9(IEEE 檢索號 01638063)
6.宋建國,李勝玉;《全數字雙通道比色高溫儀的研究》,內蒙古科技大學學
報2000,6,第19卷第2期
7.宋建國,《互補測溫》,內蒙古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0,5;
8.J.Song,F.Sun,C.Zhang;《Research on Regenerative Braking of AC Motor Drive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s》,AEVC2,Osaka,Japan,2002,10;
9.宋建國,張承寧,袁學;《基於定子磁鏈定向的非同步電機車載變頻器的研究》,電子與信息學報,2003,3
10.宋建國,《電動汽車交流電機控制器的研究》,北京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7
11.宋建國,張承寧,翟麗,袁學;《基於雙CPU系統的車載交流電機控制器的研究》,計算機測量與控制,2003,第10期
12.宋建國,張承寧,袁學;《基於電壓型逆變器轉子磁場定向的感應電機控制器建模與模擬》,電氣傳動,2004第2期(中文核心)
13.宋建國,陳全世,《無刷直流電機換相暫態過程分析》,變流技術與電力牽引,2004,第6期
14.宋建國,陳全世,《TMS320VC33引導過程分析與在線編程的實現》,儀器儀表用戶雜志,2005,第5期
15.宋建國,陳全世,項曉波,《直接轉矩控制演算法在電動汽車交流電機控制系統中的應用》,2005年電動汽車學術會議(CEV2005),2005年9月武漢
16. Song jianguo,Chen quanshi, AStudyOfDynamic Electric Dynamometer Based on Separate-excited DC Generator ,AEVC4
17. 宋建國,《交流電機驅動系統及電機試驗台架的研究》,清華大學博士後研究報告,2005,12
18.王建國,徐萍萍,宋建國,《純數字IC卡電度表的設計》,包頭鋼鐵學院學報,2000年6月,第19卷第2期
19.徐萍萍,宋建國,《電力測功機動態測試平台系統的研究》,北京工業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EI 檢索號073010707149)
20.徐萍萍,宋建國,《電動汽車電機驅動系統特性研究》,微電機,2007年11月

⑵ 曹秉剛的工作簡歷

1992年6月獲西安交通大學工學博士學位(中日聯合指導);
1994至1995年任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
1995年任西安交通大學大學教授;
1998年12月任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
2001年11月起任西安交通大學電動汽車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2003年2月起任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
2003年5月起擔任「教育部科技發展中長期規劃」工程技術組專家組成員。兼任陝西省電動汽車項目組副組長,西安交大學報和國際學術期刊《information》編委,《科學中國人》專家委員會委員,以及西安市名牌產品專家認定委員會專家。

⑶ 姜久春的發表論文

[1]姜久春,王慶,周希德,「運行記錄器通信與數據處理的探討」,鐵道學報,95年9月
[2]Jiuchun Jiang, Xide Zhou, 「Soft-Switched Inverter by a DC Chopper with Resonant Snubber」, IEEE PEDS』97, Singapore
[3]姜久春,黃世君,周希德,「一種基於諧振緩沖器原理的三相逆變器的研究」, 機車電傳動,99年第6期
[4]Jiuchun Jiang, Xide Zhou, Weige Zhang, Research on the Technology of EVS' Battery Fast Charge EVS'16, 1999, Beijing.
[5]Jiuchun Jiang, Xide Zhou, Weige Zhang, An Improved DSC Control of IM Using Band Width Prediction, IEEE IPEMC-2000, Beijing.
[6]Jiuchun Jiang, Xide Zhou, Weige Zhang, An Improved Auxiliary Resonant Commutated Pole Inverter Using Assistant Power Source, IEEE IPEMC-2000, Beijing.
[7]姜久春,張維戈,周希德,電動汽車監測微機系統的研製,北方交通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
[9] Jiang Jiuchun, Zhang Weige, Xia yuan, Zhou Xide, Research on a Fuzzy Neural Hybrid Controller, IWADS』2002, Beijing
[10]Zhang Weige, Jiang Jiuchun, Xia yuan, Zhou Xide The Study of a Imitating Human Intelligent Hybrid Controller, IWADS』2002, Beijing
[11]潘磊,姜久春,李景新,邱瑞昌,彭少賢,電動汽車智能無源接地檢測裝置的研製,電氣傳動自動化,2003年第25卷,第4期。
[12]姜久春,牛利勇,張欣,混合動力汽車電池管理系統的研究,高技術通訊
[13]Juan Zhao, Jiuchun Jiang, Liyong Niu, A Novel Charge Equalization Technique for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System,IEEE PEDS』2003,Singapore.
[14] Jiuchun Jiang, Weige Zhang, Bo Shen, Analysis and design of a novel ZCT-PWM converter, IEEE PEDS』2003,Singapore.

⑷ 浙江大學車輛工程的導師簡介

馮培恩,男,教授、博士生導師,1965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工程機械專業本科,1985年獲聯邦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工學博士學位。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擔任浙江大學機械設計研究所所長、副校長。在國內率先開始工程機械CAD的研究。從事設計方法學、優化設計與工程機械設計的跨學科研究,開辟優化方法學的新方向。首先提出以全系統、全性能和全壽命周期優化為目標的廣義優化設計理論,方案智能生成和柔性優化方法、基於多Agent的分布式協同優化技術、基於區間分析的系列化設計方法等;建立原理解特徵模型和智能概念設計目錄,提出基於基因工程的概念設計策略。開展工程機械機器人化技術的研究,首創集工況監測與故障查找、節能控制、遠程無線遙控和局部自主智能操縱於一體的液壓挖掘機器人。在國內外正式發表200餘篇論文,出版一本德文專著、多本中文著作及譯著。研究成果先後榮獲10項國家和省部級獎勵或榮譽。現兼任聯邦德國工程師協會會員,英國《Engineering Design》編委,中國工程機械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挖掘機械研究會理事長,國際機器與機構理論學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現代設計法研究會CAD學會副理事長,中德合作《工程設計》主編,《中國機械工程》編委會副主任等職。還兼任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浙江省政協副主席和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設計工程及自動化研究所。
俞小莉,女,教授、博士生導師。與浙江大學分別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85.08留校任教。1995.07-1996.01日本北海道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1996.04-1997.03香港理工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車輛工程中的熱、機疲勞可靠性、車輛熱管理、車用動力能源多元化等。作為負責人承擔了國家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專項基金項目、軍工項目、省部級項目和重大橫向項目等近40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排第2)、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發明專利20餘項,發表論文200多篇。在研項目主要包括國家安全重大基礎項目、軍品配套項目、浙江省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和企業委託技術開發項目(重大橫向項目)等。 現任浙江大學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所長,浙江省內燃機學會理事長、浙江省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浙江省農機學會常務理事、能源與動力專業委員會主任、浙江省科協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內燃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內燃機學會測試技術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兵工學會高級會員、發動機專業委員會委員。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
郝志勇,男,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安交通大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畢業,天津大學博士,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博士後(英國皇家學會獎學金資助),德國漢諾威大學訪問教授(國家留學基金資助),天津大學兼職教授。主要從事內燃機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汽車與發動機NVH和CAE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1987年最早在國內開設了內燃機現代設計理論和方法的研究生課程,1996年在國內最早開創了內燃機現代設計理論和方法及熱力發動機雜訊控制研究博士生培養方向,已培養研究生70多人,多年一致致力於打造我國發動機自主開發品牌(ANVL)。作為課題負責人已先後完成了數十項科研項目,其中國家級7項,省部級10多項,有七項研究成果通過省部級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作為負責人完成的科研項目「內燃機氣缸壓力無孔測量系統」獲得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動力機械裝置振動主動控制理論及其應用」先後獲得天津市發明金獎、國際發明展銀獎以及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9),「動力軸系扭振實驗台」獲得天津市優秀發明獎和全國發明展金獎以及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01),「內燃機聲振信號測量及其對工作過程識別的研究」獲得天津市自然科學三等獎(2003),「階梯軸系扭振彈性波主動控制的研究」和「大型汽輪發電機組軸系扭振危害及其控制的研究」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還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熱機結構動力學系統與熱力學系統的耦合性能影響研究」,「柴油機等強度輕型化設計開發」,「汽車低雜訊輕量化設計研究」以及「鎂質車體前端NVH性能設計與開發」等一些具有開創性意義的科研項目。獲得國家專利4項,發表學術論文180多篇,EI、SCI檢索70多篇。作為子項目負責人參加完成的項目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個人曾榮獲光華科技獎、容閎科技獎、寶鋼優秀教師獎、天津青年科技獎、通用汽車中國高校創新人才獎、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獎和教育部優秀年輕教師基金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首批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研究方向:汽車與發動機振動雜訊控制、汽車與發動機輕量化設計、發動機現代設計方法、發動機整機設計開發、汽車與發動機進排氣系統設計、發動機橡膠液壓懸置設計等;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消息來源:浙江大學汽車與發動機振動雜訊實驗室網站)。
周曉軍,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從事車輛工程、振沖噪控制與信號處理、機械設計與製造、無損檢測、自動化及計算機輔助測試與控制、機電一體化、機器視覺及可視化方面的教學、科研和系統開發工作。承擔或完成了與此相關的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和應用項目。其間取得了包括基本理論與方法,新技術與軟、硬體應用系統在內的較為系統的成果;據國際聯機查新檢索鑒定認為部分成果處於國內、外領先水平;所開發的一些具有先進水平或填補空白的應用系統,已服務於國防、航空、汽車等工業領域。中國無損檢測學會理事。浙江省機械工程學會理事。浙江省無損檢測分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研究方向:製造自動化與光機電一體化、檢測、信息處理與質量保證、車輛檢測、試驗與控制、車輛製造過程自動化、車輛虛擬儀器、虛擬測試與模擬。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製造工程及自動化研究所。(消息來源:浙江大學機能學院網站)
宋小文,女,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車輛工程專業)。1989年7月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系計算數學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92年7月畢業於浙江大學應用數學系計算幾何與圖形學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1996年3月畢業於浙江大學機械繫機械製造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1996年留校任教於浙江大學,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2001.11~2003.2 美國 Brigham Yang University 計算機系,高級訪問學者。主講課程:「計算機輔助設計」、「工程圖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技術(雙語)」、「機械產品數字化建模」。作為項目負責人或主要參加者承擔和完成國家、省部級項目、市級項目、企業橫向合作項目40餘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餘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4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其中SCI收錄論文8篇,EI收錄論文10餘篇,培養碩士研究生20餘名,協助培養博士研究生2名。曾榮獲浙江大學獎教金、工會工作積極分子等榮譽,擔任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評審專家(2010-2012)、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設計分會全國模具設計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浙江省機械工程學會塑性工程與模具分會副秘書長。浙江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核心成員 。工作研究領域——設計理論與方法: --產品建模及設計規劃; --創新設計理論; --基於模擬的分析及優化設計技術; --圖形圖像信息處理與分析。 車輛工程: --車身數字化設計與空氣動力學分析優化; --底盤系統數字化設計與性能分析優化。 模具設計與製造技術: --模具現代設計方法; --模具性能模擬及分析優化。辦公地點: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設計工程及自動化研究所。
胡樹根,男,教授,畢業與浙江大學。先後從事與製造業信息化項目、模具設計製造技術、逆向工程技術、計算機輔助測控技術、基於數值模擬的成型工藝參數智能設計、計算機輔助排樣優化系統、計算機輔助模具報價分析、汽車零部件設計、基於虛擬樣機技術的車輪隨即側滑模擬分析及懸架參數優化、EPS數學模型及控制策略研究、汽車轉向技術。車輛工程專業主要研究方向: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汽車數字化設計與分析、汽車模具設計分析與製造、汽車現代製造技術。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設計工程及自動化研究所。
許滄粟,男,工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浙江大學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內容:柴油機噴霧霧化、激光點火機理研究、汽車電子等。辦公地點: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212室,現帶的研究生有周旋、胡洋洋、王洪濤、劉陽訓、鍾安昊。
熊樹生,工學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導師,注冊機動車鑒定評估師,國家級能源與動力實驗教學中心常務副主任。1994年本科畢業於天津大學內燃機專業,1997年碩士畢業於天津大學內燃機燃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00年博士畢業於浙江大學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後留校從事教學科研,研究方向為新能源的車用及多元化利用。現為中國內燃機學會、中國沼氣學會會員,國家基金委評審專家、浙江省及杭州市政府采購評標專家,杭州市汽車仲裁院仲裁員,江西省渦旋機械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理事長。曾到阿根廷、墨西哥進行短期合作研究。完成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基金項目,國防軍工項目以及企業的重大研究開發項目,研究的內容主要涉及氫燃料發動機、CNG、LPG、沼氣、煤氣等氣體燃料發動機及汽車、柴油車的顆粒捕集再生裝置、混合動力系統、純電動汽車、渦旋機械、新型發動機等,還開發了機動車檢測測試系統。在國家一級刊物或國際學術刊物及會議上發表論文40多篇,其中被SCI、EI收錄的十多篇,申請專利近40項,其中發明專利三十多項,獲省部級和教育廳科技進步獎各一項。先後擔任《汽車構造》、《汽車專業英語》、《汽車電子應用》、《汽車檢測與診斷》、《汽車性能與評價》等課程的主講教師,指導《汽車認知實習》和《汽車駕駛實習》,是勞動部「二手車鑒定估價師」、「汽車碰撞估損師」職業資格證書的認證培訓講師,現為《內燃機學報》特邀編委,國際氫能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兵工學報》評委,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特聘教授。獲浙江省高校第五屆教學大賽優秀獎,浙江大學機械與能源學院第三屆教學技能競賽二等獎,2008年浙江大學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三等獎,2010年能源系教學競賽二等獎,浙江大學優秀班主任,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曾任台州市科技局局長助理,麗水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助理,現掛職浙江省龍泉市,任龍泉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市長助理。研究領域: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新能源汽車(消息來源:浙江大學個人主頁)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設計工程及自動化研究所。
朱紹鵬,女,副教授,2003年7月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自動化控制系,2006年3月在日本千葉大學電子機械繫統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2010年3月在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系統設計與管理專業獲系統工程學博士。現為浙江大學求是青年學者,入選浙江省青年科學家培養計劃。研究方向: 1.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匹配及控制。 2.新能源汽車商業運營模式創新。 3.車輛系統動力學分析及控制。教學工作: 本科生課程:《模型驅動開發與控制系統設計》、《系統論》、 《現代電動汽車技術》 獎勵榮譽:1.電動汽車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13。2. 浙江大學2011-2012學年優秀班主任,2012。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
李道飛,男,副教授。1999年9月-2003年7月:於 吉林工業大學 汽車工程學院 攻讀 車輛工程專業 本科學位;2003年9月-2008年6月:於 上海交通大學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 攻讀 車輛工程專業 工學博士學位;2008年6月-2010年7月:助理研究員,於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做博士後研究;2010年7月-2015年12月:助理研究員;2016年1月-: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期間:2011年8月-2011年11月:訪問學者,University of Missouri;2014年-2016年:Visiting Schola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Michigan;研究方向:1、車輛系統動力學與控制 2、智能車輛、自主/半自主駕駛 3、新能源汽車及其控制系統 - 氣動-內燃混合動力 - 電動車輛。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

⑸ 黃妙華的主要論著

主要出版物:
主編系列圖書(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發動機電控系統維修寶典》、《發動機故障維修寶典》、《轎車維修英漢對照寶典》、《自動變速器維修寶典》、《現代轎車底盤及車身維修寶典》,參編《汽車設計》(人民交通出版社)、《汽車現代設計與製造》(人民交通出版社)教材及書籍7部。
2005年以來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中英文科技論文20篇,EI檢索7篇。
主要科技論文:
1.Controlling Torque Distribution for Parallel Hybrid Vehicle Based on Hierarchical structure Fuzzy Logic,2003, Vol.8 No.2:,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EI
2.影響並聯混合動力電動車輛的發動機在高效區工作的因素,2005.1,汽車工程
3.混合動力電動汽車性能試驗和模擬,2002.4,汽車技術
4.雙能源混合動力驅動系統的優化控制及其模擬,2002.10,華中科技大學學報 EI
5.串聯混合動力電動客車控制策略的優化設計,2003.4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EI
6.Optimal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PSO for Powertrain of Parallel Hybrid Electric Vehicle,2006.12,200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EI
7.電動汽車前向模擬中駕駛員模型的建模與模擬,2004.6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EI
8.Research on Automobile Creative Design,2006.11,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 Instry Innovation
9.電動汽車模擬結構的比較,2005.3,武漢理工大學學報,EI
10.採用CVT的並聯HEV驅動系統最佳工作點的確定,2004.3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
11.基於轉矩分配的並聯式混合動力電動轎車能量管理策略研究,2006.1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EI
12.Fuzzy Logic Control for Parallel Hybrid Vehicles, 2002.10,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lectric Vehicle Symposium 19, Korea
13.電動汽車用電池網格模型及其在ADVISOR中的實現,2003.1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
14.電動汽車項目技術創新的行政推進式管理,2002.1,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
15.Fuzzy Neural Network Control Strategy for Parallel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2003.11,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lectric Vehicle Symposium 20, American
16.Factors Influencing Engine of Parallel HEV to Operate in Efficient Region,2005.4,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lectric Vehicle Symposium 21, Monaco
17.Optimal Energy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Parallel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2006.10,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lectric Vehicle Symposium 22, Japan

⑹ 請問有科技小報的資料嗎急需!!!

勝利油田鑽井院承擔的國家863課題「旋轉導向鑽井系統關鍵技術研究」,經過近3年的攻關,9月底在勝利油田進行了現場測試並取得成功,標志著該項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旋轉導向鑽井技術是上世紀末發展起來的一項自動化鑽井新技術,是降低油氣開發成本、提高油氣採收率的有效技術,被稱為代表了目前鑽井技術最高水平。國際上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進行旋轉導向鑽井技術的研究開發,先後有20多家公司涉足該技術的研究開發,至今只有3家世界上最大的技術服務公司形成了現場應用能力。
為了適應油氣開發形勢需要、提高國內鑽井技術水平和參與世界范圍內鑽井市場競爭,勝利鑽井院1998年開始進行旋轉導向鑽井技術的前期研究,2002年進入旋轉導向鑽井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和樣機開發階段。鑽井院旋轉導向項目組與西安石油大學建立了聯合開發項目組,實現了技術上的優勢互補。鑽井院與西安石油大學聯手先後進行了上百次的設計更改、幾十次的關鍵單元室內模擬試驗,研究開發了3套旋轉導向鑽井井下工具系統樣機、開展了4輪20多次的地面測試,於2006年8月22日~23日在營12-斜225井上進行了包括旋轉導向鑽井井下工具系統、MWD隨鑽測量系統、信息上傳系統和地面監控系統在內的整個旋轉導向鑽井系統的聯合現場試驗,目的是試驗其在斜井眼中保持原方位實現造斜的功能,試驗實現造斜時的「測、控、儲」以及測試機械結構綜合性能。
據了解,勝利油田鑽井院下一步將完善技術,為旋轉導向鑽井系統的商業化應用奠定基礎。
2005年12月24日,由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承擔的「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電動汽車網路、匯流排、通訊協議研究」課題在北京順利通過了科技部863計劃能源技術領域辦公室組織的驗收。
「電動汽車網路、匯流排、通訊協議研究」課題的主要目標是進行電動汽車網路匯流排的共性技術研究,為電動汽車專項內部各單位提供匯流排及相關技術支撐,促進電動汽車通訊協議的規范化和標准化,為國內電動汽車的產業化打下基礎。
經過該所研究人員的不懈努力,圓滿完成課題任務。建立了比較完整的電動汽車通訊協議資料庫體系,制定了電動汽車CAN匯流排通訊協議的專項內部推薦稿,能夠適用於專項內部的純電動、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等各種類型電動汽車,向電動汽車通訊協議的標准化邁出了重要一步。對電動汽車匯流排測試規范進行了修訂,使其更適用於電動車輛匯流排系統實際應用。建立了動力系統高速匯流排、車身網路低速CAN匯流排與LIN匯流排的公共平台,能夠開展電動汽車用各種匯流排及通訊協議的開發工作。開展電磁兼容性研究,初步建立了電動汽車匯流排系統EMC測試平台。同時,汽車電子組還對TTCAN和LIN等其它先進車用匯流排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對FLEXRAY匯流排進行了理論探討,為匯流排技術的後續發展進行了充分的技術儲備。
驗收會上,專家組高度評價了電工所的工作,一致同意該課題通過驗收,並建議進一步加強與整車單位合作,完善協議內容,使其成為國家標准;完善電動汽車通訊網路的公共測試平台,深入研究關鍵技術,促進我國車用匯流排技術的發展。
日前,由哈爾濱量具刃具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承擔的「十五」863計劃「面向復雜曲面、葉片加工並聯加工中心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課題通過了機器人技術主題組織的驗收。
「面向復雜曲面、葉片加工並聯加工中心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課題對並聯機床結構、數字伺服系統開發、CAD/CAM應用、復雜曲面加工、並聯結構加工誤差與精度分析、機構結構參數標定及機床剛度的提高等技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攻克了機床總體布局並聯結構設計、七軸聯動並聯機床數控系統、並聯加工中心精度保障等關鍵技術,並在並聯機床的結構參數檢測和機床標定方面有所創新,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4項,發表學術論文9篇。
課題組按合同要求研製出了適合於復雜曲面葉片加工用並聯加工中心商品化樣機1台,不僅主要技術指標達到了課題任務書規定的要求,而且已有4台產品投入哈爾濱汽輪機廠的實際生產中,用於加工中、小型的動葉片和導葉片,加工精度與加工效率已與進口機床相當,較好地滿足了用戶的生產及工藝要求。
美國機器人元老 英格伯格,1925年7月出生於美國的布魯克林。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一家公司工作。1956年以後,他開始與德沃爾密切合作,共同設計了一台工業機器人。他們籌集了足夠的資金,1959年開始製造,終於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名叫「尤尼梅特」,意思是「萬能自動」。
英格伯格和德沃爾籌辦了「尤尼梅特」公司,這是世界上第一家專門生產機器人的工廠。

為了推廣機器人,英格伯格於1967年到日本宣傳介紹機器人。日本600多人聽了他的演講。從此,英格伯格被人們譽為「美國機器人的元老」。

宇宙是如何誕生並且演化到今天的?其未來又將走向何方?這個科學命題——或者說哲學命題,數千年來一直困擾著人類。
大約14年前,人們一度以為有了完美的答案:通過對於宇宙背景微波輻射的觀測,天文學家最終驗證了1929年愛德文哈勃(Edwin Hubble)的猜想,即宇宙誕生於大約137億年前的大爆炸(Big Bang)。之後,隨著宇宙的演化,銀河系、太陽系、地球,乃至我們人類自身,都陸續登場。
2006年10月,正是憑借這一重要成就,美國科學家喬治斯穆特(George F Smoot)、約翰馬瑟(John C Mather)分享了該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但我們對宇宙的了解,顯然也還剛剛開始。就在此一個月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至少在90億年前,一種被稱為「暗能量」(dark energy)的神秘力量已經存在。
也就是說,在整個宇宙誕生後不到50億年時,就開始受到暗能量影響。而此前,科學家普遍認為,在宇宙的早期,或許這種力量並不存在,因為那個時候主宰一切的還是我們熟悉的引力。
盡管這一結果仍不能確定地告訴我們宇宙的未來是怎樣的,但顯然,它為我們徹底理解宇宙的運行規律帶來了新的曙光。相關的論文也將發表在2007年2月美國《天體物理學報》(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這一研究小組的負責人、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 Hopkins)教授阿德姆瑞斯(Adam Riess)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距離真正了解暗能量仍然很遠。但很顯然,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它給出了更多的『線索』(clue)。」

宇宙為什麼加速膨脹?
暗能量的發現過程極富戲劇性。
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論,在大爆炸發生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宇宙的膨脹速度將因為物質之間的引力作用而逐漸減慢,就像緩慢踩了剎車的汽車一樣。也就是說,距離地球相對遙遠的星系,其膨脹速度應該比那些近的星系慢一些。
但1998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物理學教授、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BNL)高級科學家索爾皮爾姆特(Saul Perlmutter),以及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布賴恩施密特(Brian Schmidt)分別領導的兩個小組,通過觀測發現,那些遙遠的星系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遠離我們。
換句話說,宇宙是在加速膨脹,彷彿一輛不斷踩油門的汽車,而不是像此前科學家所預測的那樣處於減速膨脹狀態。
這樣一個完全出乎意料的觀測結果,從根本上動搖了對宇宙的傳統理解。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在促使所有的星系或者其他物質加速遠離呢?
科學家們將這種與引力相反的斥力來源,稱為「暗能量」。但「暗能量」到底意味著什麼?至今我們能夠給出的,只是一個十分粗略的宇宙結構「金字塔圖景」:
我們所熟悉的世界,即由普通的原子構成的一草一木、山河星月,僅占整個宇宙的4%,相當於金字塔頂的那一塊。
下面的22%,則為暗物質。這種物質由仍然未知的粒子構成,它們不參與電磁作用,無法用肉眼看到。但其和普通物質一樣,參與引力作用,因此仍可能探測到。
作為塔基的74%,則由最為神秘的暗能量構成。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由於我們對其性質知之甚少,所以科學家還不清楚如何在實驗室中驗證其存在。惟一的手段,仍然是通過天文觀測這種間接手段來了解其奧秘。
對Ia類型超新星(supernova)的爆發進行觀測,則是目前最主要觀測手段。這種超新星是由雙星系統中的白矮星(white dwarf)爆炸形成的,亮度幾乎恆定。這樣,通過測量其亮度,就可以知道其和地球之間的距離,進而了解其速度。
藉助哈勃這樣靈敏的天文儀器的幫助,我們至少可以觀測到90億光年之外,即了解宇宙在90億年前的信息。
霍普金斯大學教授阿德姆瑞斯給我們展示的最新「暗能量」場景如下:
在大爆炸後的初期,宇宙經歷了一個急速膨脹階段。此後,由於暗物質以及物質之間的距離非常接近,在引力作用下,宇宙的膨脹速度開始減速。
然而,至少在90億年前,宇宙中另外一種力量——表現為排斥力量的暗能量已經出現,並且開始逐步抵消引力作用。
隨著宇宙的膨脹,不斷增長的暗能量終於在大約50億至60億年前超越引力。此後,宇宙從減速膨脹,轉變為加速膨脹狀態,並且一直持續至今。

愛因斯坦的遺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教授李淼曾經半開玩笑地表示:「有多少暗能量專家,就有多少暗能量模型。」也許這種說法不無誇張之處,但暗能量在理論方面的混沌狀況,從中也可見一斑。
其中,最具戲劇性的理論,則是復活愛因斯坦當年提出的「宇宙常數」(cosmological constant)。1917年,被認為是整個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為了建立一個穩態宇宙模型,最早提出了這個概念。不過,後來就連他本人也承認,「宇宙常數」只是一個錯誤的概念。
但暗能量的存在,則為宇宙常數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如果暗能量就是這個宇宙常數的話,那麼它的力量強弱將只和宇宙的大小有關。隨著宇宙的膨脹,其體積逐漸增大,因而暗能量也將逐漸增大。最終,它會達到一個臨界點,使得宇宙從減速狀態變成加速狀態,並且一直加速下去。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新民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指出,迄今為止的觀測結果,包括瑞斯最新的結果在內,與愛因斯坦的宇宙常數理論「都很符合」。
但是,宇宙常數距離成為一種確定性的暗能量理論還差得很遠。一些科學家半開玩笑地說,按照這種模型,宇宙將一成不變地加速膨脹下去,未免太「枯燥」(boring)了一些。
當然,最為致命的是,按照量子場論計算出來的宇宙常數,比天文觀測獲得的上限至少也要高出10的120次方倍。
一個最為詭異但不乏科學依據的解釋,是「多宇宙論」。觀測和理論或許都沒有錯,事實上,在我們生存的宇宙之外,還存在多到無法計數的其他的宇宙。科學家們可以想像到的宇宙數量不是以萬或者億來計算的,很可能多到10的1000次方個。
每個宇宙都有不同的宇宙常數,而我們恰恰生存在一個宇宙常數很小的宇宙中。彷彿冥冥之中有一個「上帝之手」,把一個適合智慧生命生存的宇宙呈現在我們面前。
但對於這種寄希望多宇宙存在的「人擇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在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中間都存在很大的爭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新民對《財經》記者說,很多人認為這僅僅是一種猜想而已,還遠遠談不上「原理」。
更為尖銳的批評,則認為這種解釋與其說是一種科學理論,倒不如說更像一種宗教信仰。
為避免這種沖突,科學家們提出個各種暗能量理論,來代替宇宙常數模型。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精質(quintessence)模型、幽靈(phantom)模型等,張新民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教授李淼也分別提出了精靈(quintom)和全息(holographic)模型。

宇宙的未來
如果這些替代的暗能量理論能夠成立,它們所指向的將是截然不同的宇宙未來:
根據精質等動力學標量場(scalar field)模型,宇宙的未來將復雜得多;也許將繼續加速膨脹下去,也許會減緩膨脹的速度,甚至走向收縮,導致宇宙最終以與大爆炸相反的「大坍縮」(big crunch)收場。
而根據幽靈模型,暗能量將不斷增大,導致宇宙以越來越快的加速度膨脹。最終,宇宙將走向「大撕裂」(big rip)。
精靈模型則給出了一個「振盪的未來」。張新民對《財經》表示,根據他提出的這一理論,整個宇宙將在加速膨脹和減速膨脹之間反復演繹,「大坍縮」和「大撕裂」這兩種極端的情況都不會出現。
最大的困難,在於迄今為止,我們能夠研究暗能量的手段仍然十分有限。目前,最主流的仍然是藉助超新星的觀測。但有些人擔心,特別是在宇宙早期,可能超新星的亮度也不是恆定的,它也有自己的演化過程。
即使這種擔心可以排除,鑒於這些超新星距離地球非常非常遙遠,觀測它們的難度,在瑞斯看來就像在兩個月球的距離之外觀測一個60瓦的燈泡。即使哈勃望遠鏡具有非常高的敏感度,也存在難以消除的系統誤差。
通過對大尺度宇宙結構(比如星系團等)的研究,或許能為暗能量提供新的線索。一旦暗能量存在的話,星系團的形成過程可能要更慢一些,因為引力需要先克服這種斥力。
目前,一個空間探測計劃斯隆數字巡天(SDSS)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為期五年的運行,一旦全部完成之後,這一足以覆蓋四分之一的天空的精細光學成像設備,無疑將披露更多的細節。
據悉,目前中國科學家也正在試圖利用北京附近新上馬的LAMOST(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來觀測超新星,從而探索在中國首次進行暗能量實驗研究的可能性。而利用伽馬暴(超大質量星體爆發而形成的宇宙高能輻射),也許將為進一步研究更早期的暗能量提供間接手段。
北京師范大學物理學教授朱宗宏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對於伽馬暴天文學的探索還處在初級階段,有點類似於1998年暗能量剛被發現時的超新星天文學,但其某些性質,從長期來看仍然有可能用來研究暗能量。
那麼,是否有可能利用實驗室來直接研究暗能量呢?一些人已經宣稱,可以利用納米技術來實現這一目標。瑞斯在接受《財經》采訪時表示,一些科學家也希望利用短距離(short-range)的引力實驗,發現暗能量的線索。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IT)的物理學家西恩卡羅爾(Sean Carroll)也對《財經》記者強調,要找到一個更具確定性的模型,不僅需要天文學上的數據,可能更需要來自粒子物理學的證據。尤其是2007年即將在歐洲投入運行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或許「我們可以期待」。
不過,由於對暗能量的性質、包括與其他物質的反應機理還不清楚,很多科學家認為,短期之內還無法對實驗室內的工作寄予太大希望;更為現實的渠道,或許仍來自天文觀測。
如果不出意外,普朗克(PLANCK)探測器將於2007年一季度正式升空,它將對天空進行更加精密的探測。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皮爾姆特也表示,由它所在的實驗室負責設計的超新星加速探測器(SNAP),按照計劃將於2013年或者2014年升空。
「在未來五到十年中,我們對於暗能量的性質或許將有更加清晰的了解。」英國諾丁漢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克里斯托弗康瑟利斯(Christopher Conselice)對《財經》記者說。
幾乎沒有人否認,暗能量對於整個宇宙學乃至物理學而言,都不啻是一場革命。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斯蒂芬溫伯格(Steven Weinberg)曾明確表示,「如果不解決暗能量這個『路障』,我們就無法全面理解基礎物理學。」著名華裔物理學家、1957年諾貝爾物理

⑺ 陳清泉的期刊論文

《鋁鎮靜鋼鋼包吹氬定氧加鋁工藝實踐》(2007年 45卷 02期 武鋼技術)
《武鋼RH-MFB技術的初步應用及優化》( 2006年 44卷 02期 武鋼技術)
《第二煉鋼廠轉爐氧槍改進及應用》( 2006年 44卷 02期 武鋼技術 )
《不同鐵水脫硫技術在武鋼的應用與進步》(2006年 14卷 z1期 河南冶金)
《基於PWM低開關頻率選擇性諧波控制方程組的實時演算法》(2006年 26卷 22期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新型優化脈沖寬度調制方法在大功率逆變器的應用研究》( 2006年 21卷 06期 電工技術學報)
《先進汽車電氣變速器 》(2006年 21卷 10期 電工技術學報)
《RH用新型脫硫劑的開發》 (2006年 22卷 04期 煉鋼)
《電動汽車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2005年 23卷 04期 科技導報 )
《浸人式水口堵塞的機理及其改善措施》 (2005年 40卷 02期 鋼鐵 )
《連鑄中間罐浸入式水口堵塞研究》(2005年 01期 連鑄 )
《Ce0.67Zr0.33O2對CH4燃燒催化劑Fe2O3/Al2O3的改性作用》(2005年26卷09期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Ce-Zr-Mn-O固溶體作為甲烷燃燒過渡金屬催化劑載體的研究》( 2005年 36卷 03期 功能材料)
《定氧技術在含鋁鋼生產中的應用》(2004年 20卷 04期 煉鋼 )
《不同助劑的添加對Fe2O3/CeO2-ZrO2甲烷燃燒催化劑活性的影響》( 2004年 33卷 z1期 石油化工)
《未來是電動汽車時代》( 2004年 07期 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 )
《KR脫硫技術的應用與進步》(2004年 20卷 04期 煉鋼)
《電動車的現狀和趨勢》(2003年 01期 機械製造與自動化 )
《武鋼第二煉鋼廠超低碳鋼的生產實踐》( 2003年 41卷 06期 武鋼技術)
《C5H11O5CHO母液製取焦糖色素的研究》(2002年 14卷 02期 常德師范學院學報 )
《基於滑動模控制的感應電動機增益自適應鎖相環速度控制》(2000年 15卷 02期 電工技術學報)
《電動汽車——清潔有效的城市交通工具》( 1999年 02期 電工技術雜志)

⑻ 王鐵成的論著成果


1.Wang Tiecheng, Zheng Ping, Zhang Qianfan, Cheng Shukang. Desig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ction Motor Used for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2005, 41(1): 505-508, SCI, EI, ISTP檢索.
2.Wang Tiecheng,Li Weili,Sun Jianwei. Parameters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mpound cage rotor inction machine based on linearized Kalman filtering.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3,10(2):133-136, EI檢
3.王鐵成,崔淑梅,程遠,程樹康.電動汽車動力性能的模擬研究.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3,35(7):820-822,EI檢
4.王鐵成,徐永向,鄒繼斌.基於簡易位置檢測的高速永磁同步電機系統.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5,37(3):388-390
5.王鐵成,代穎,崔淑梅.電動車用永磁同步電機研究狀況,微電機.2005,38(1):55-57
6.Zhu Chunbo,Wang Tiecheng,HURLEY W G.A new state of charge determination method for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4,11(6):624-630, EI檢
7. 程樹康,王鐵成,崔淑梅,邱長華.混合動力電動車能量匹配的模擬研究.高技術通訊.2001,11:73-75,EI檢
8.1997,張子忠,王鐵成編著:微電機結構工藝學
9.獲省部級二等獎、三等獎各一項

⑼ 有沒有一本關於專門的電動汽車期刊

汽車安全與節能學報 清華大學主辦的 依託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 應該不錯

熱點內容
雪佛蘭內飾難看 發布:2025-07-01 09:18:46 瀏覽:69
濮陽二手麵包車價格 發布:2025-07-01 09:00:19 瀏覽:704
兗州計程車價格表 發布:2025-07-01 08:46:13 瀏覽:733
x328i運動版內飾 發布:2025-07-01 08:15:36 瀏覽:437
網紅豪車美女 發布:2025-07-01 08:13:51 瀏覽:817
張家口皮卡銷售 發布:2025-07-01 07:55:06 瀏覽:23
碳纖維內飾噴漆 發布:2025-07-01 07:40:36 瀏覽:578
標致301內飾異響 發布:2025-07-01 07:39:43 瀏覽:736
探險者23風尚版內飾 發布:2025-07-01 07:36:16 瀏覽:645
七座華晨中華高商務車11萬左右 發布:2025-07-01 07:25:12 瀏覽: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