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定製和改裝的區別
Ⅰ 電動汽車與汽車的區別
儀表類型不同,大部分電動車是風冷,所以沒有水溫表:轉速表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電流表,顯示瞬時電流:沒有油表,而是電壓表,顯示電池電壓。電動車大部分不需要手動或者自動變速箱,只有一個定速比的差速器,所以檔位不同,不需要機械檔位桿,只是需要前進空擋和倒檔三個開關就可以,當然,一般為了適應汽車駕駛習慣設計成檔位桿。空調系統不一樣了,因為沒有發動機,需要電動壓縮機帶動冷風,這個是獨立於驅動電機的一套系統;而大部分都沒有水冷系統,所以冬天的暖氣其實就是一個電暖的加熱片,制暖比製冷更加耗電。還有很多小區別,不知道你想問哪些?
Ⅱ 國內的汽車定製模式和國外的汽車定製模式有什麼區別
國內定製的無法單獨出公告不好上牌,外觀改不了顏色可選,只能內飾增配,外國隨便怎樣改裝
Ⅲ 改裝新能源汽車和普通車改裝有什麼區別啊
新能源 氣改啊 電池的那種 普通改裝就是指的外觀性能改裝 不一回事
Ⅳ 電動汽車與傳統汽車的主要區別在哪
這個主要的區別就是它們的油耗,還有他們的動力系統存在差異,電動汽車純粹就是電動機來驅動的,傳統汽車純粹就是靠燃油發動機來進行驅動的。
Ⅳ 原裝cng汽車與改裝有什麼區別
改裝是在車輛原有再加裝一套天然氣裝置,包括氣瓶、天然氣減壓裝置等,個人認為對原車結構有一定影響,如氣瓶重量較大對車輛後橋的影響,氣瓶和天然氣減壓裝置都要固定到車上對原有車身的防腐都有一定破壞,車輛上兩種燃料系統的相互影響(1、是安全問題;2由於兩種燃料的熱值、辛烷值、物理狀態不同;改裝對原有汽油系統的破壞)等。注意改裝CNG車的單位是一定要有資質的(各地要求不一);改裝的再好,也是改裝其技術力量和原廠想比差距太大。
國產原裝CNG車要好一點,但要考慮是單燃料車還是兩用燃料車,需要考慮車輛使用地的加氣站配置情況,單燃料的CNG車的續航里程約為150--200KM;同時還用考慮當地車輛售後服務是否能跟得上。
Ⅵ 純電動車跟「油改電」,最大的區別在哪裡
很大,安全性啦、駕控感區別都很明顯的,你去自己試駕過就知道了,試使北汽的和晨風。
Ⅶ 電動原車增程器和改裝有什麼不同
有三種不同的使用場景,因此改裝可以自由度很高,例如可以由電瓶供電增程器為電瓶充電,也可以啟動的時候或者上坡的時候有電瓶幫助增程器工作,還有就是增程器獨立工作。
Ⅷ 告訴你汽車改裝與改裝汽車之間區別
以下幾個方面的差別:
一、用途不同:改裝汽車(如專用車和商務車)主要用於市場經營與公共服務,是一種工具性質的產品;而汽車改裝則是一種消費行為,就象房屋裝修一樣,屬於對個性偏好的滿足。
二、屬性不同:改裝汽車是一種生產資料,屬於工業品、製造業的范疇;汽車改裝則屬於消費品范疇,是對生活資料的優化行為。
三、理念不同:改裝汽車適用的是製造業的理念,是製造一種專門用途的汽車;汽車改裝適用的是創新理念,是在量產汽車的基礎上進行局部優化與調整。
四、產業鏈位置不同:改裝汽車位於產業前端,實行的是公告管理,有著法定的准入標准;汽車改裝則位於汽車售後環節,是一種特殊的服務需求。
五、技術方法不同:改裝汽車是以加裝特殊車身、專用裝備為主要手段;汽車改裝則以調整、換裝、技術升級為主要技術手段。
Ⅸ 電動汽車和傳統汽車有哪些區別,你知道嗎
從車身結構方面進行討論現在來說,出於以下一些原因
1)純電動汽車取消了傳統的機械傳動系統布置,增加了動力電池組和電子控制設備,這使得其在碰撞中的變形姿態、力學特性均不同於傳統汽車;
2)電動車下車體在電池布置區域剛度偏低,而且由於人機、電池空間等原因無法優化,為達到與傳統汽車相當的水平,需要對前減震器和後減震彈簧處加強;
3)由於現階段純電動車儲能和續航能力較低(時間原因)、電池組重量達數百公斤(重量原因),車身輕量化設計需求要強於傳統汽車;
4)為了縮短研發時間及成本,採用某些不恰當手段達到目的。
綜合以上原因,很多電動汽車的車身結構是通過相應的燃油車改裝的,但改裝程度有高有低。
比較差的,以某國產車型為例(並無針對性~~)可以看到前保護梁設計得相當不安全,十分容易發生事故,比如說這樣
比較好的,以EV200為例,這款車源於D20傳統汽車型,可以看到動力艙結構發生了改變。
但從內部結構來看,還是可以看到車型結構還是有很大程度的保留。
其實還是有車企採用了全新的設計模式以榮威E50為例,可以看到增加了保護電池組件的側邊梁、增加連接面積和強度的A柱延伸板、框型前副車架等。寶馬i3時尚型(電動版)――寶馬專門為旗下電動車設計了LifeDrive車身結構,乘客艙(Life模塊)由碳纖維加強的人造材料構成,Drive模塊為鋁制材質。作為對比,下面是比較常見的三廂車和兩廂車車身結構傳統車身結構(豐田GOA車身)東風標致307兩廂總之,現在多數純電動車的車身結構是通過相應的燃油車改裝的,部分車型採用了全新的設計。@LFPian 由於你提的問題蠻有意思,也很值得研究,評論區里不方便放圖,我就直接在文章下面寫了。以下是問題部分「電動車用電機,沒有內燃機,對力學結構的要求會不會整體上有所下降?整個車體能不能採用碳纖維或者玻纖等類似的材料?而不用金屬合金?另外,動力電池在可預期的5-10年之內能量密度會不會有翻番的增長?電池重量的顯著下降對車身結構會不會有革命性的影響?」先說第一個問題――電動車用電機,沒有內燃機,對力學結構的要求會不會整體上有所下降?整個車體能不能採用碳纖維或者玻纖等類似的材料?而不用金屬合金?
《消費者報告》表示,通過對64萬輛汽車的調查顯示:與傳統汽車相比,所有搭載新技術的汽車或者車型的發動機或者變速器的穩定性更差,甚至很多高科技汽車完全是失敗的。此外,汽車用戶對電動汽車的抱怨集中在連續可變變速箱設計及8速及9速變速箱,後者專為提升燃油經濟性而設計。信息娛樂系統操作不便,也令用戶十分不爽,但在線更新技術卻很快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但是,該雜志認為特斯拉Model 3以及雪佛蘭Bolt可能比傳統車型更好。該雜志汽車測試部主管Jake Fisher表示:「電動車可去除傳統汽車中不太受客戶喜歡的一些機械繫統。盡管特斯拉Model 3遇到了一些生產上的問題,但其品質依然可靠,因為其採用的技術已經在Model S上使用過了。此外,Bolt也是通用汽車雪佛蘭品牌中最可靠的。」
《消費者報告》「新車可靠性年度調查」據相關數據預測汽車公司每年生產的新車與其競爭對手相比孰優孰劣,該預測在消費者和汽車行業高管中很有影響力。豐田在《消費者報告》發布的「最可靠的汽車排名」中連續5年排名第一,特斯拉排名第21位,凱迪拉克在所有27款汽車中排名墊底。
特斯拉發表聲明對《消費者報告》進行了批評,因後者先前申稱Model S 是史上最好的汽車,然而在受到了特斯拉「黑粉」質疑後,《消費者報告》又取消了對特斯拉的這一說法。特斯拉表示:「《消費者報告》從來沒有真正駕駛過一輛Model 3,更別提對Model 3的設計及機械方面有什麼實質性的了解。「
奧迪A3 Sportback e-tron 1.4TFSI(歐版)(2014年)和奧迪A4測試項目(2015年)對比這兩款車的測試標准來看,可以看到基本沒有區別,並不會因為是電動車而降低對安全的標准。當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安全法規還未完善,但是在美國,除正面碰撞測試外,所有電動汽車都必須經受側面和翻轉測試。此外,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學會還會對在售汽車進行獨立測試,即所謂的第二項安全標准。需要進行進一步測試的原因是由於在實際中電動汽車發生事故往往是帶電碰撞,存在碰撞後漏電、電解液泄露等風險。由於傳統汽車的發展以及技術積累,現在其實很難見到汽車碰撞後發生爆炸等危險。總之,現階段來說,電動汽車存在的安全風險其實更大。至於說能不能用其他材料,這個問題其實是新能源汽車領域討論得比較多的問題。簡單來說,由於電動汽車儲能及續航能力問題,廠家希望能夠通過一系列手段來解決,其中一個重要方法就是車身輕量化。像鋁合金技術、碳纖維技術現在已經有所運用了,雖然談不上大范圍使用,但各個廠家還是或多或少試了一下水。第二個問題――「動力電池在可預期的5-10年之內能量密度會不會有翻番的增長?電池重量的顯著下降對車身結構會不會有革命性的影響?」電池問題研究的不多,這里就不深入討論了,說一點個人有限的見解。首先要是使用燃料電池的話,我估計沒戲~(研究生階段,隔壁辦公室是一燃料電池國家重點實驗室,稍有了解,但也是道聽胡說哈)但要是鋰離子電池、固態鋰電池或者是之後的固態鋰空氣電池那估計有戲。至於車身結構問題,要是以後的電池技術能使得其佔用空間變得很小,相信車身結構會發生比較大的改變。但現階段來說,改變不大,內部結構上面也說了一些;至於外部結構,比如說很多電動汽車就取消了進氣格柵。
純電動車相比傳統汽車,在動力系統方面從發動機+變速箱轉換為電機和控制器(大多數電動車只有減速箱沒有換擋機構),同功率電動車在成本方面有小幾百美元的優勢已經不容易,但是電池和充電系統的存在讓純電動車的成本實在太容易突破天際――16年底國內主流新能源自主品牌純電動車的電池成本,推測在每千瓦時250到280美元左右。隨著產業化的大踏步前進,這個數字時時刻刻在減小。特斯拉更是在本周喊出了2018年的Modle3電池成本在125美元,引起一些行業內的猜想。但是即便如此,在5萬美元以下的主流民用汽車價格區間內,在可見的未來5到8年,純電動車在成本想要追趕同級別的傳統汽車幾乎不可能。這也是為何中美等最大的汽車市場都會通過直接資金補貼、企業排放限值、新能源積分交易等政策來扶植新能源汽車產業前進的原因。這不是天朝特色,這就是技術和產業化的客觀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