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倒閉公司
1. 【汽車人】2020,新勢力造車企業的倒閉之年
一個個倒下的新勢力車企,給員工、股東、供應商、地方政府以及合作夥伴的發展造成了各種損失和不良影響。在他們備受關注的時候,那些講真話的傳統車企老總們就說過,這是一系列的流水線生產工程,不是說誰有錢就能擠進去的,沒有上下游產業鏈,上百億的錢扔進去就是一個水漂而已。
前有摩拜單車,後有瑞幸咖啡,這些輕浮的注意力經濟和淺薄的流量明星,除了浪費投資人的金錢,透支中國企業的信譽,給大家提供一場焦灼的鬧劇之外,我實在看不出有什麼意義了。難以為繼的新勢力造車企業們,在這個維度上,其實也一樣。(文/《汽車人》特約撰稿人劉葳漪,部分圖片來源網路)【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2. 作為新能源汽車引領者的特斯拉,為何瀕臨倒閉
因為遇到危機了,才會面臨倒閉。
自2010年6月通過首次公開募股籌集2.25億美元以來,特斯拉一直採用發行股票和可轉換債券,融資租賃和垃圾債券等方法籌集資金。此外,美國能源部在2010年向特斯拉提供了4.65億美元的貸款,特斯拉在2013年提前全額償還了這筆貸款。在各種策略下,特斯拉似乎始終不缺錢。但是自去年以來,特斯拉遇到了許多危機。原因很多,例如Model 3生產能力嚴重不足,質量問題以及自動駕駛領域的積極性。具體來說,特斯拉依靠債券融資來投資生產線建設和Model 3生產,但是Model 3遇到了產能瓶頸。特斯拉一直很緩慢地看到恢復其原始收入並形成收入的希望。此外,今年3月30日,特斯拉宣布召回ModelS,以解決動力轉向問題。特斯拉表示,2016年4月之前生產的123,000輛Model S車輛受到影響。特斯拉總共售出了200,000輛Model S,但一次召回了一半,人們不禁懷疑其產品質量。最後,一切都反映在資本市場上。今年3月27日,信用評級公司穆迪將特斯拉股票的信用評級從B2垃圾進一步降級為B3,並且不排除繼續降級的可能性。同時,特斯拉發行的債券從B3降低。突然之間,特斯拉處於四面楚歌的境地。
3. 聽說斯威汽車廠家要倒閉了是真的嗎
1.SWM斯威進入中國其實和寶沃、紳寶等品牌出奇的相似,SWM是一個創立於1971年的義大利二流摩托車品牌,經營了16年後,於1987年倒閉,這是有必要講一下,SWM在當時的義大利,市場表現也特別差,要不怎麼十幾年就倒閉了呢?當然這個品牌也算不上什麼名牌。直到2014年,華晨鑫源收購了寶馬在義大利的一個摩托車工廠(只是生產工廠,和寶馬品牌沒有一點關系);胡思瓦納摩托的產品技術以及斯威品牌,這是後來斯威汽車在零售端總是強調和寶馬的關系的原因所在,當然通過上述大家也能看到,SWM斯威和寶馬一點關系也沒有,所以品牌傳承和技術沿襲更是自我標榜,斯威終究是一個沒有任何核心技術的汽車組裝廠,這是後來所有市場表現的總前提。
2.我們就以它的當家車型斯威X7為例,這款車四月份的銷量為2767台,幾乎就是斯威品牌的全數了,畢竟總銷量只有3000多台,為什麼在SUV如此火熱的當下,這樣的銷量表現顯然是很不理想的。追究其原因,首先就是斯威品牌的問題,不管經銷商或銷售終端如何標榜斯威和寶馬的關系,但是在當下的媒體環境下,這樣的品牌騙局早已被媒體們扒的乾乾凈凈,幾乎沒有任何秘密可言,所以對於廣大消費者而言,大家看到的便是這個品牌幾乎沒有任何背景,幾乎就是一個組裝廠的本來面目。
3.品牌沒有實力,那麼產品自然就很難形成口碑,斯威X7算是一個中級車產品,但是在我們看來,這款中級車產品的外形更像是一款MPV產品,這也是這一類初創品牌的問題所在,我們不否認這款車的原創屬性很高,但是卻掩蓋不了斯威在產品設計方面的絕對缺陷,這是問題的關鍵。
而在產品品質方面,關於斯威X7的投訴也非常多,在車質網的投訴頁上,關於這款車的投訴更是五花八門,當然相似度比較高的投訴還是來自發動機,發動機抖動、異響、燒機油、冒白煙的比例比較高,當然從投訴情況來看,這款產品出問題的地方很多,裝配方面表現很不理想,這也是這類新創品牌的集體問題所在,距離一個相對成熟的主機廠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4. 又一家新能源車企破產清算,你覺得它破產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杭州長江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江汽車”)已進入破產清算階段,目前長江汽車總部廠區里大部分員工都已離職,只有兩百多位負責乘用車生產的員工還照常上班,但手上為數不多的訂單完成後已沒有新訂單,所以這又是一家新能源車企申請破產清算,對於長江汽車破產的主要原因,我認為還是競爭太大,技術不行,沒有補貼所致。
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那麼是名副其實的第一梯隊,特斯拉是美國的品牌,在中國市場已經獨立創辦工廠,憑借自身技術,在價格高的情況下,銷量也還不錯,可以說這兩家新能源汽車企業,它都有自身硬實力。蔚來、小鵬、理想等新能源品牌,它的自身硬實力還有待觀察,但是從市值來看,它們比其他傳統車企還高,所以它們是有足夠的資金支撐,在不需要國家補貼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好好生存,這也就是為什麼,同樣是新能源汽車品牌,沒有實力和亮點的長江汽車,它只能淪為破產的地步。
5. 李嘉誠重金打造的新能源汽車公司破產,新能源汽車的未來之路有何坎坷之處
之前李嘉誠重金打造的新能源汽車公司破產,而最近關於新能源汽車這個話題,又被大家談論了起來,在去年由於疫情的原因,很多新能源汽車製造公司全都倒閉了,李嘉誠那也不例外,在2020年那個新能源汽車的大風口,所有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都變得比較困難,但是在如今新能源又被重新提起來,節省能源是我們一直要做的一件事情,而現在新能源重新被提起來,也讓我們不得不思考,新能源汽車的未來之路到底應該怎麼走?
新能源汽車如果能夠在未來廣泛發展的話,對我們國家也是一個有利的事情。
6. 新能源汽車品牌倒閉了怎麼修車
新能源汽車品牌倒閉了對應的售後服務點(4S店)也撤銷了,如果需要修車只能找外面的維修廠,費用自付。
新能源汽車是指採用非常規的車用燃料作為動力來源(或使用常規的車用燃料、採用新型車載動力裝置),綜合車輛的動力控制和驅動方面的先進技術,形成的技術原理先進、具有新技術、新結構的汽車。
新能源汽車包括純電動汽車、增程式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氫發動機汽車等。
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要求深入實施發展新能源汽車國家戰略,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汽車強國。
截至2021年5月底,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約580萬輛,約佔全球新能源汽車總量的50%。
2021年12月14日,中國汽車工業協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 2021年中國產銷量將達到2610萬輛左右,同比增長3.1%,結束了連續三年的負增長。預計2022年,中國汽車銷量預計將達2750萬輛,同比增長5.4%,乘用車漲幅將達到8%,新能源汽車銷量大漲,有望至500萬輛。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新能源汽車
7. 4家車企破產,龍頭經銷商集團關了31家4S店,車市進入寒冬
來源:汽車服務世界
11月份還沒過去一星期,整個汽車行業的輿論圈子儼然被知名車企重組、停擺、出售股權等新聞承包了。
1-4日,包括華晨、北汽、恆大、長江等在內的4家車企6次曝出不好的消息。
但這樣的廣匯,卻在疫情之後陷入了利潤下滑的困局,整體狀況也受到資本市場和汽車行業的共同關注。
業績上,1-9月,廣匯汽車的凈利潤13.12億元,同比下滑41.6%,與經銷商經營狀況直接掛鉤的現金流更是連續三個季度為負。
此前,《汽車服務世界》也報道過,廣匯汽車上半年的利潤下滑超6成,是下滑幅度最大的4S店集團。
渠道上,1-9月,廣匯汽車一共關閉了31家門店,新開了11家門店,集團門店規模減少了20家。
廣匯的盈利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作為主營業務的整車銷售板塊,該板塊1-9月在營收上佔了8成,但毛利率僅為2.55%。
與此同時,廣匯汽車的維修服務、傭金代理等業務,毛利率超50%,其中售後維修業務更是廣匯唯一出現利潤增長的業務。
在這樣的情況下,廣匯的資金鏈問題自然受到關注。
10月,廣匯汽車就被曝「資金鏈陷入緊張」,也有多個投資者針對「廣匯汽車資金呈現持續流出狀態」現象詢問廣匯汽車董秘。
關於公司股價、市值暴跌的原因,但廣匯卻並未給出回復。
但是,廣匯汽車三季度的現金流持續出現70餘億元的「漏洞」也是基本事實,為了補充流動資金,廣匯汽車控股股東還在9月質押了部分股權。
加上10月的時候正通、潤東先後發布股權轉讓/凍結信息,這些經銷商巨頭的動向真實反映了經銷商群體的經營壓力開始加劇。
巨頭們的資金壓力都始終存在,非巨頭的狀況自然也不敢說好。
4S店:被騙or賣龍蝦?這是一個問題
當賣車不再能獲得高額利潤已經成為現實的當下,4S店的日子不容易已經是基本事實。
此前,中國流通協會公布了3組數據體現了4S店的不易:上半年近八成4S店的新車銷量處於下滑趨勢;不到30%的4S店能盈利;有1019家4S店相繼退網。
4S店經銷商撐不下去退網、維權等新聞今年就沒停過,上述出問題的車企幾乎都被自己的經銷商維過權,在此就不過多贅述。
我們來看另一群4S店經銷商面臨困境後的做法和遭遇。
有相關人士指出:下半年汽車市場增長乏力,廠家填補市場的預期不容易實現。
各家車企業績止跌回升的背後,是成千上萬家汽車經銷商,背負著艱巨的任務,承受著巨大壓力。
這種情況下,一些撐不住、想擴大盈利空間的4S店經銷商,會選擇跟非主機廠/車企進行合作等方式減輕自身的負擔、增加自身的盈利空間。
但這種「沒有車企和所屬集團保護」的做法,其中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10月31日,浙樣紅TV報道:杭州多家寶馬經銷商與汽車代理公司合作,卻被騙了上千萬。
一位杭州蕭山汽車城十多年開店經驗的汽車經銷商老闆向媒體反映:自己與某汽車事務代理公司開展了業務合作,但從9月下旬開始,該公司老闆突然失聯、電話關機、辦公室人去樓空。
媒體在采訪過程中,陸續發現有不少當地4S店經銷商與車主均被該公司拖欠車款,金額高達1000多萬元。
這些經銷商之所以會受騙,原因很簡單:
1、價格便宜:原價28萬的寶馬車,該代理商只賣26萬,低於市場價的五六個點;
2、經銷商想要獲取更多利潤,從該公司訂車以後轉賣可以賺取差價。
3、經銷商會選擇的汽車事務代理公司都會是熟人且有過業務往來,有一定信任基礎。
上述報案的店主跟該公司老闆認識了十多年,卻還是被騙了。
事實上,車企與4S集團的每一次變動,對於最下游的4S店個體來說都是一次洗牌。
過程中他們要麼緊跟上游的腳步走一步看一步、要麼慌路求生找別的賺錢機會,有些4S店老闆覺得自己救不了自己的汽車生意,乾脆選擇發展第二產業了。
在湖北有汽車經銷商的投資人,一邊開店賣車,一邊開店賣小龍蝦,賣小龍蝦的利潤比賣一年車的利潤還高,這已經成為坊間「美談」。
是循規蹈矩繼續承壓苦苦支撐?還是冒著風險跟「車圈的老朋友(汽車事務代理公司)合作」/亦或者發展自己的第二春賣個龍蝦啥的?
這指不定會是未來3萬家4S店老闆隔三差五的靈魂拷問。
寫在最後:
本文的出發點並非唱衰4S店,只是盤點4S店群體當下的真實境況。
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文中並沒有出現「4S店遇難了、獨立售後能不能趁機獲益」等相關言論。
原因很簡單,今年4S店不好、獨立售後也不算理想,只是行業今年、尤其是下半年巨頭整合的動作太多,導致大家的輿論焦點多放在了「強者正在如何越強」身上。
兩個月前,汽車服務世界發過一篇文章《2020年二季度,近1.5萬汽服店轉讓,實體店難在「實體」?》體現了汽服店現狀,其中提到了一點:去年誰店多,誰光榮;今年誰店多,誰頭大。
這其實表明:2020年,獨立售後面臨的窘境與車企、4S集團以及4S店群體是類似的。
動盪的時候,強者的抗風險能力雖然更強,但他們必須進行的轉型動作可能也更慢。
小船怕風浪,大船難轉彎。
-END-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8. 眾泰新能源破產清算 給新勢力車企提個醒
12月4日,ST眾泰發布公告稱,眾泰汽車全資二級子公司眾泰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被債權人以不能清償到期債權,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為由,被申請破產清算。
總結:2020年,除了眾泰汽車外,包括一汽夏利、長豐獵豹、重慶力帆、華晨中華等車企也相繼出現經營困難等窘態,2020年,新勢車企的淘汰賽還將繼續,不知下一個「花落」誰家。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9. 網路曝出四家車廠申請破產,車市真的要進入寒冬期了嗎
是的,已經進入了寒冬期。「據媒體公開報道:『獵豹汽車、眾泰汽車、華泰汽車、力帆汽車四家車企年底將進入破產程序,預計涉及上下游汽配供應商產業鏈合計約500億元壞賬』。」
獵豹年底會不會破產不好說,但是,這款自稱「擁有60餘年軍工傳統和30餘年的汽車生產製造經驗」的車企,早已失去往日的輝煌。至於眾泰汽車,其靠模仿發家而被稱為「山寨之王」,但去年以來,這位王者也負面纏身。因產品質量問題遭消費者頻頻投訴、經銷商因巨額虧損拉橫幅維權、拖欠員工工資更是家常便飯。最近又有消息稱,眾泰汽車在廣州、上海地區的經銷商大量倒閉。汽車,一直是國內第二大支柱產業,在宏觀經濟中僅次於樓市。但現在,寒冬說來就來了!
根據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國汽車產銷量繼續下降。8月,國內生產汽車199.1萬輛,產銷量均未達到200萬輛。與此同時,汽車銷量降幅仍在擴大。其實,汽車行業的滑鐵盧,從去年就開始了,去年9月更是創下7年內最大降幅,令人瞠目結舌!中國汽協向商務部緊急求助,要求降低車輛購置稅(10%減半),「否則將無法渡過難關!」
在汽協的官員看來,購置稅10%減半,車價每十萬元可以節省四千多,必將刺激車市回暖,但今年的數據無疑是狠狠打臉。原因很簡單,很多人缺的,不是那減半的「四千多」,而是剩下的十萬!
10. 又一家新能源車企倒閉四年間「燒毀」51億元!
近日,杭州長江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江汽車」)已進入破產清算階段,中國證券報記者實地探訪長江汽車總部了解到,廠區里大部分員工都已離職,目前只有兩百多位負責乘用車生產的員工還照常上班,但手上為數不多的訂單完成後已沒有新訂單。
長江汽車前身為杭州公交客廠,成立於1954年,90年代曾因經營不善瀕臨破產,2013年由五龍電動車前身中聚電池注資重組,並成立了杭州長江汽車有限公司。而五龍電動車第三大股東,則是香港首富李嘉誠。
2016年,長江汽車是最早一批拿到國家發改委批文的新能源車企之一,2017年12月,在工信部公示的第302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中,長江汽車位居其中。
在2016年4月時,五龍電動車投資51億元推出電動車品牌「長江EV」,一期年產量10萬輛、二期年產量30萬輛,杭州工廠正式開始投產。同時貴州長江、深圳長江、成都長江等子公司也相繼成立。
數據顯示,2015年,長江汽車與簡式國際汽車設計(北京)有限公司、北京紫荊聚龍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長江乘用車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34%、33%、33%。
外憂內患長江汽車不堪重負
外憂內患,讓長江汽車不堪重負,昔日的高光時刻已不復存在,在長江汽車總部園區內,也只剩下「長江汽車」四個紅字,市場從不缺乏新產品,要想在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沒有像樣的產品是很難做的,適合消費者,順應市場規律,進而生產出性價比過硬的產品,才是企業長期發展的重中之重。對長江汽車唏噓的同時,也不禁感嘆所有汽車製造商務實的重要性。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