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產業過剩
⑴ 新能源汽車在華發展前景及趨勢
純電動汽車在新能源汽車中佔比較高,在整體汽車中的滲透率有望得到提升
純電動汽車是新能源汽車最重要的一個分支,其銷量會隨著新能源汽車銷量的不斷擴大而擴大。2016-2020年,中國純電動汽車銷量整體呈上升趨勢,2020年突破111萬輛,在新能源汽車中的滲透率達到81.6%。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⑵ 新能源汽車的前景如何
家庭以便攜出行、自駕旅遊為目的的購車,都會帶動汽車行業的發展。提到新能源汽車,大家都已經非常熟悉了,尤其是在大城市,越來越多的人都會選購一輛新能源汽車作為自己的代步工具,既節能減排還能減少用車成本,所以很多車企為了搶占市場,都在爭先恐後的大力研發和生產新能源汽車。那麼,新能源汽車目前的產能如何呢?這樣的行為是否會讓新能源在汽車市場存在一定的風險呢?
第一,我們都知道新能源汽車是受到了國家的大力扶持,尤其是在前幾年,國家對於新能源汽車的政策補貼非常可觀,新能源汽車也的確出現了蓬勃的發展,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消費者對於新能源汽車的接受程度比較高,這些消費行為都促使了車企大力生產新能源汽車。然而,目前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出現退坡現象,很多消費者享受不到優惠,購車成本也就明顯增加,購買能力相應的也減弱了很多,所以新能源汽車在市場上的銷量也就沒前幾年那麼可觀,工廠自然也會出現了很多的庫存。
第二,新能源汽車的銷售存在很多限制,畢竟很多三四線城市或者農村,充電樁等設備都建設的不完善,包括一些售後服務都跟不上,所以導致這些區域的消費者對於新能源汽車的購買能力不足。很多車企為了打開這些區域的市場,做了很多努力,花費巨大,但效果甚微,必然也會導致產能過剩。
第三,雖然現在的新能源汽車因為一些政策的變動,甚至是一些硬體措施的不完善,導致市場上的新能源汽車廠家出現了產能過剩的情況,但是我們國家的新能源汽車跟很多國外的品牌都有很好的合作,不僅僅面向國內銷售,更重要的走向世界,同時還有共享汽車、新能源公交車、新能源計程車等項目的帶動,產能過剩的問題也會有一個很好的解決。
總而言之,新能源汽車的產能會受到文中提及的一些因素的影響,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但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未來和前景依舊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優勝略汰,對於一些自身條件過硬、實力較強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它們的未來依舊是具有優勢的。
⑶ 新能源汽車行業背後有著怎樣的擔憂
文陳旭
近年來,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迅速崛起,隨著純電動汽車技術的升級,新能源汽車產品逐漸被使用企業及個人用戶所接受。
從2015年開始,國內新能源行業迅速發展,短短半年時間里,就有江淮汽車、比亞迪、長城汽車、北汽新能源等多家整車企業宣布將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並擬募集資金凈額近千億元。
一時間,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群雄四起,讓新能源汽車的市場發展充滿生機和希望。
機遇的後面往往還伴隨著風險!
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是新能源行業快速崛起的根本原因,而多方企業和資本的介入,也是推動整個產業在競爭中走向上升的重要基石。
傳統汽車行業由於發動機、變速箱等諸多技術高門檻的限制,進入行業技術壁壘較高。但對於新能源汽車來說,除了包括電池等部分核心零部件之外,核心的技術壁壘已經大幅降低,且電動車等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盈虧平衡點要低於傳統汽車。
在良好的市場前景下,在資金多而資產荒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車行業必然會吸引企業與資本的胃口。
但同時也會出現大批企業想要趁機「撈錢」的現象。
在之前,我國相關部門已經多次明確對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動車的補貼的時間表,屆時相關車種銷量下跌的形勢不可避免,但是仍然有部分企業和資本反而緊鑼密鼓地趕在政策退坡和退出之前加大了對相關產業的投資,存在僥幸的心理,試圖趕上政府補貼的末班車,致使行業出現產能過剩的風險。
而除了產能過剩的風險外,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對另一個層面的擔憂。
由於產業發展規律的作用和此前技術的掣肘,2017到2018年,不排除前期的部分純電動產品將因為電池壽命等技術瓶頸而出現問題的顯性化,從而使前期在相關產品中賺足眼球和利潤的企業為此背上包袱。
靠吃補貼活著的新能源車企還能走多遠?
新能源汽車在補貼退坡的影響下,鋰電池板塊、新能源客車板塊股票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新能源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補貼退坡的沖擊。
與此同時,目前新能源汽車補貼目錄已陸續出台,新的補貼政策對行車里程、電池密度等做出了詳細的要求,對續航里程、電池能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難看出,補貼退坡與雙積分政策對傳統車企、低產能車企的沖擊較大,但是對技術領先、規模效應更強的頭部車企於卻表現出利好的一面。
新能源汽車市場政策的調整一方面提出了更明確細致的要求,加速了產品和企業的優勝劣汰,釋放了扶優扶強的信號,符合國家優化產能和供給側改革的大方向。
另外一方面恰恰說明了政策本身是具有「側重性」的,並非一味的下調退坡,而是對新能源汽車市場資源整合的加速,也是對行業產能結構優化的推動,將大大促進新能源汽車技術提升。
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在國家對新能源汽車補貼門檻提高的基礎上,優質產品和優勢企業將會愈加顯露頭角,而一些只為「騙補貼」不思進取的車企也將灰飛煙滅。
隨著新能源汽車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一些投機取巧的企業將無法生存,新能源汽車的賽道正逐漸變窄,行業也將面臨嚴峻的考驗。
那麼對於新能源企業來說,不能只看到機會,同時還要預知風險,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甚至整個新能源行業得到持續穩定的發展。
⑷ 新能源汽車發展存在的難題該怎樣解決
⑸ 新能源汽車行業前景
1.提到新能源汽車,大家都已經非常熟悉了,尤其是在大城市,越來越多的人都會選購一輛新能源汽車作為自己的代步工具,既節能減排還能減少用車成本,所以很多車企為了搶占市場,都在爭先恐後的大力研發和生產新能源汽車。那麼,新能源汽車目前的產能如何呢?這樣的行為是否會讓新能源在汽車市場存在一定的風險呢?
2.我們都知道新能源汽車是受到了國家的大力扶持,尤其是在前幾年,國家對於新能源汽車的政策補貼非常可觀,新能源汽車也的確出現了蓬勃的發展,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消費者對於新能源汽車的接受程度比較高,這些消費行為都促使了車企大力生產新能源汽車。然而,目前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出現退坡現象,很多消費者享受不到優惠,購車成本也就明顯增加,購買能力相應的也減弱了很多,所以新能源汽車在市場上的銷量也就沒前幾年那麼可觀,工廠自然也會出現了很多的庫存。
3.新能源汽車的銷售存在很多限制,畢竟很多三四線城市或者農村,充電樁等設備都建設的不完善,包括一些售後服務都跟不上,所以導致這些區域的消費者對於新能源汽車的購買能力不足。很多車企為了打開這些區域的市場,做了很多努力,花費巨大,但效果甚微,必然也會導致產能過剩。
4.雖然現在的新能源汽車因為一些政策的變動,甚至是一些硬體措施的不完善,導致市場上的新能源汽車廠家出現了產能過剩的情況,但是我們國家的新能源汽車跟很多國外的品牌都有很好的合作,不僅僅面向國內銷售,更重要的走向世界,同時還有共享汽車、新能源公交車、新能源計程車等項目的帶動,產能過剩的問題也會有一個很好的解決。
5.總而言之,新能源汽車的產能會受到文中提及的一些因素的影響,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但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未來和前景依舊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優勝略汰,對於一些自身條件過硬、實力較強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它們的未來依舊是具有優勢的。
⑹ 新能源汽車行業怎麼樣
從總體上來說,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前景還是非常不錯的,因為這樣能夠更好的貼合新能源發展的趨勢,結合高技術高科技,讓生活更便利。
所以不同行業不同產品的使用,都是有一定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的,我們一定要合理的採用清晰的語言跟別人解說,才能夠讓大家更容易的理解和掌握他們。
想要合理清晰的跟別人進行溝通,說明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談話時要適時回應.
首先我們要懂得回應,如果別人很有興致地說了一大堆話,你也沒有任何錶示,那會讓人覺得很尬尷或者是沒意思,這樣淡話也只能草草收場,而且對你的語言溝通沒有什麼幫助,所以平時和別人談話 的時候就要適時的回應別人。
2、溝通態度,尊重對方.
溝通時的態度也是很關鍵的,在溝通時應該要謙虛、友好地和對方交流,而且在交談時要尊重對方,在交談過程中身體要保持身體前傾,不可以後仰,而且不可以將整個身體靠在椅了上,那樣整個人會 顯得懶散。
3、談話時要懂得傾聽.
傾聽也是溝通中要注意的一個點,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要考慮到別人的感受,還要傾聽對方表達的東西,這樣才可以更好的進行語言溝通,否則,這樣溝通根本就達不到效果,而 且還很容易會產生誤解。
4、不要總是以自己為中心.
在交談時也要注意一個重要的點,不要總是以為自己說的話、做的事很重要,總是以自己為中心,別人的就不重要,這種情況是要杜絕的,這樣很容易會造成別人的反感,而且還會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 象。
⑺ 新能源汽車市場產能過剩,他們是賭徒還是信徒
新能源汽車產業是我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在《中國製造2025》中也被列入十大重點發展領域之一。
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既能夠緩解當前所面臨的能源與環保壓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可以推進我國由傳統汽車大國向現代汽車強國轉變。
由於受到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國內各類投資主體競相進入新能源汽車製造領域,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據統計,2017年我國總計生產的新能源汽車數量已達到了79.4萬輛,是2012年的63.3倍,市場累計產銷量達157.1萬輛,已經連續2年在全球產銷量排名第一,佔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保有量的一半以上。
但是,與新能能汽車產業高速發展相伴的是,該產業產能過剩風險正在不斷累積,當前採取措施遏制新能源汽車市場產能過剩勢頭已經刻不容緩。
新能源汽車市場產能過剩風險日益加劇:
2012年6月,國務院印發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中設定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能力達200萬輛。
但是,根據中國流通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6月底,國內已經落地的新能源整車項目超過了200個,相關投資金額高達10000億元以上,各類車企已經公開的新能源汽車產能規劃超過2000萬輛,是《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中設定目標的10倍。以上數據顯示,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產能過剩已現端倪。
GDP政績觀和地方保護主義加劇了產能過剩風險:
當前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風險高企與各地政府片面追求GDP政績密不可分。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新興產業之一,具有產值大、利潤高、帶動性強等特點,新建項目產能一旦形成,必將大幅拉動地方經濟增長。例如,某汽車集團新能源乘用車在某省的項目建成後,按年產60萬輛車估算,年產值將高達600億元,佔到全省GDP的1.5%。正是受上述利益驅動,各地政府對發展新能源汽車均熱情高漲。目前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15家企業中,大部分企業背後都有地方政府的身影。
這種不顧本地發展條件而盲目跟風上馬新能源汽車相關項目的做法,必將給以後的產能過剩埋下隱患。此外,地方保護主義也阻礙了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化進程,影響了市場優勝劣汰機制發揮,導致優勢企業和高效產能無法進入,弱勢企業和僵屍企業得以生存,從而加劇了行業低端產能過剩風險。
行業進入門檻低形成大量低端過剩產能:
相比較於傳統汽車製造業的極高進入壁壘,新能源汽車行業進入門檻較低,除了電池等幾個大的核心零部件外,其他高技術壁壘基本不存在。據測算,傳統燃油車的盈虧平衡點為200萬輛,而電動車的盈虧平衡點僅為10萬—20萬輛,正是相對較低的行業進入門檻及廣闊的市場空間,使得新能源汽車成為資本追逐的「香餑餑」。當前,很多並不具備研發、生產以及製造新能源汽車的能力,甚至毫無造車經驗的企業,利用新能源汽車行業較低的進入門檻,千方百計地採取控股、合資建廠、切入供應鏈等投資手段進入新能源汽車製造領域,短期內易形成大量低端過剩產能,給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優化政府補貼扶持方式,加強行業監督管理:
當前,必須採取措施優化政府補貼扶持方式,同時有效打擊「騙補」等違規行為,從供求兩端發力化解產能過剩風險。建議地方政府的補貼方向由鼓勵購置轉為支持使用,出台停車費減免、高速公路免收過路過橋費等優惠政策,進一步加大對充電基礎設施的補貼扶持力度等。
加大推廣宣傳力度,培育發展消費市場:
圍繞新能源汽車市場化進程,不斷創新商業模式,努力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支持國內過剩產能走出去,加快培育知名的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在商業模式上,探索推進電動汽車或電池租賃服務、整車或固定充電樁共享服務以及分時段租賃等。
⑻ 汽車產能利用率低,應該如何解決產能過剩問題
汽車產能利用率低,應該如何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為什麼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有相對過度的問題,而不是絕對過剩。有兩個原因:首先,從市場需求中,對新能源汽車的未來需求非常大。目前的產量尚未達到多餘狀態。因此,沒有絕對的過度問題;第二是要看到新能源汽車的現狀,大多數新能源汽車都不高,競爭力不強,盈利能力很低,尤其是電池,不僅高,而且表現不佳。當然,過量的眼睛只能相對盈餘,而不是絕對過剩。
任何行業,一旦存在一個盲目的發展問題,不可避免地消耗競爭激烈的競爭,降低技術標准,減少研發力量。因為過度和無序的市場競爭,不可能使公司開發,創造新的,傳播技術,只有數量和規模的文章,這無疑是集體自殺行為。
⑼ 中國新能源車西征,這條產業鏈能否更長遠的發展
在中國傳統汽車產業鏈發展的今天,新能源汽車以其強勁的優勢也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目前新能源汽車在市場中的發展歷經三年的調試和試行,在2021年預計會落地。未來的新能源汽車在產業鏈發展上應該會走全產業鏈之路,最終走向的格局應該是滿足市場所需,推動差異化市場的發展。
未來我們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應該是從材料到整車的一個全產業鏈合作聯盟,打造出具有差異化競爭力的電動汽車。在整車的設計和定位上要堅持全產業鏈投入,避免同質化競爭。新能源汽車商品化的未來是需要通過共同的價值理念來推進產業鏈的模式,在動力系統上有所加強,對於產能過剩的電池問題通過構建資源可控的閉環循環系統,最終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長足發展。
⑽ 新能源汽車會不會像家電一樣產能過剩
FT中文網9月10日報道 雖然中國對新能源汽車的概念界定還沒有完全清晰,但並不能排除過剩的可能性。中國汽車最近30餘年的發展證明,本次對新能源汽車的追逐仍將是「全民性」的——所有製造汽車的企業在戰略(或者說形式)上都必須提及它,否則可能面臨被淘汰的危險,無論這種淘汰來自真實的市場,還是政策層面。
不過,在新能源汽車過剩之前,中國汽車還有更多的路要走。現實證明,現在進入新能源汽車的製造商還處於試探階段,他們推出的產品不是為了進行銷售,而是為了展示。一來迎合「主旋律」,一來證明其與全球基本處於同一層面。
2008年12月15日,比亞迪推出了其F3 DM雙模電動車,在市場層面它被冠以「全球第一款上市的不依賴專業充電站的電動車」,這是中國在新能源轎車方面的重要時刻。但其14.98萬元的售價說明,這款車並不是為商業化生產准備的。
比亞迪的品牌難以支撐這樣的售價,與此同時圍繞該車的輔助性工作尚未到大批量生產的階段。更為重要的是,在政策層面,中國尚且沒有就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制定出明確的政策,究竟選擇哪一種新能源作為發展方向,一直處於模糊狀態,電動汽車僅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比亞迪是藉助其在電池方面的優勢首先向政府層面進行試探。
在F3 DM車型上市後,比亞迪可以通過政府用車等方式,讓政策制定者對電動汽車有清楚的認識,以便在制定政策時,能對電動汽車的發展給出明確的政策支持。畢竟,在1998年清華大學試制出中國第一輛高爾夫燃料電池汽車以來,政策制定者面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始終處於搖擺狀態,他們需要有企業引導才能制定出政策。
比亞迪向市場傳遞的信號具有誘惑性,諸多廠家也紛紛試水電動汽車。2008年4月,長城在北京車展展出了其Kulla電動車。2008年11月,吉利汽車在廣州車展上展出了熊貓電動車。2009年2月,奇瑞的S18電動車下線。
一時之間,電動汽車成為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一種方向。其實,在比亞迪們努力的同時,國際市場對電動汽車的發展也出現了新的動向。日產、本田、戴姆勒等跨國汽車公司也紛紛拿出了其在電動汽車方面的代表作品。這是誘惑中國向新能源汽車法力的外部原因。
但直到2009年9月,中國的政策制定者也沒有明確的表示電動汽車將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要方向。他們不願承擔風險。只要此類政策出台,所有的汽車企業都會沖進這一領域,這種做法的後果難以估量。
通過各種具有官方背景人士的表態可以發現,中國發展新能源汽車不是基於自身的條件,而是為了追趕跨國公司的步伐,「趕超歐美」的想法成為他們的主要意圖。所以,他們在制定政策時會更加搖擺。
不可否認,在中國推廣新能源汽車有各種條件尚不具備。但最重要的是,電動汽車的生產商如何與具有絕對壟斷性的國家電網達談判。要與國家電網爭利,汽車製造商沒有成功的把握。而這直接決定著電動汽車行駛的范圍。
其實,在這層意義上,中國汽車的產能過剩是規劃中的過剩,而非直接生產汽車數量的過剩。更值得警惕的是,新能源汽車製造商數量的過剩。
電動轎車是中國在新能源汽車方面較為明顯的表現,其他諸如生物燃料、氫燃料、E85乙醇燃料等方面則還沒有形成爆發性的力量。與國家政策的現狀一樣,諸多汽車都表示,他們在各種燃料的新能源汽車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嘗試。
如此以來,中國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關鍵在政策層面。而這個政策的制定將是一個漫長、復雜的利益博弈過程。
由於各汽車製造商所在的省(市)對當地的GDP具有相當的影響,一汽對於長春、東風對於武漢、上汽對於上海、廣汽對於廣東等的重要性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因此,這些地方政府必然會想方設法為這些汽車企業爭取利益。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政策必須首先能協調各地的利益。這不會很容易。
與此同時,政策的制定必須擺脫合資企業的影響。在以汽油為主的市場中,合資汽車公司成為市場的主導性力量,它們對各種政策的制定具有程度或深或淺的左右。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必須改變這種局面。若跨國汽車製造商將其新能源方面的車型通過合資公司導入中國,這將使政策的制定面臨更難的選擇。
在方向選擇上,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必須探索出屬於自己的道路。完全的復制歐洲、美國、日本等的路徑很難成功。以歐洲市場為例,柴油轎車在這里具有相當的市場,大眾等汽車製造商在這一細分領域具有絕對的優勢,大眾也曾在中國投放了柴油轎車,不過並沒有成功。鮮見的障礙是中國的柴油品質很難達到歐洲的標准,但中石油與中石化並不想改變現狀。在日本,以豐田為代表的汽車企業在混合動力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但在中國普銳斯等車型尚處於探路階段。屬於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道路,必須由企業進行探索,政府只需要提供政策的支持即可,無需行使其他的行政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