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周年新能源汽車
A. 新能源汽車主流市場加劇,邊緣市場同樣大有機會
還有露天煤礦的礦車也很適合電動化。燃油車一年在煤礦的運營收入120萬元,油費成本大約40萬元;司機成本20萬元;換輪胎成本10萬元。如果把電動車賣給用戶,使用車電分離模式,用戶不用買電池,只付每年15萬的租金,就能節省10萬元,這也是很好的商業模式。
仝志明介紹,上述重卡去年國內的銷量是1萬台,保有量5萬台,類似的重卡估計還有幾十萬台,總體量相當可觀。另外,還有大量的裝載機、挖掘機等,這些設備每年消耗柴油的費用可能要數千億元,工程機械的電動化市場同樣大有可為。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B. 我國有哪些廠商有新能源汽車
1、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北汽新能源公司」)是由世界500強企業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發起並控股,聯合北京工業發展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北京電子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共同設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平台,是目前國內純電動汽車市場佔有率最大、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車企業。目前,北汽新能源公司已形成輻射全國的產業布局,並與美國Atieva公司、德國西門子、韓國SK等著名企業開展了成功的合作,大大增強了技術實力和研發實力。
2、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江淮的新能源汽車研究始於2002年,並在2009年提出「純電動」為主攻方向後取得快速發展,至今累計推廣電動車超5000輛。江淮汽車是國內純電動轎車投放市場比較早的企業。數據顯示,2013年以前,中國投放到市場上的純電動轎車,江淮汽車占近50%,到現在已經發展了4年多,公司不斷使用迭代開發的技術,每年市場投放都有一定的批量。
3、上海汽車工業集團
作為國內最早推出新能源汽車戰略的企業,上汽集團乘用車在自主掌握新能源核心技術的同時,還致力於對新能源全產業鏈的扶持與打造,目前上汽集團乘用車的新能源產業整體戰略布局已基本成型。「中國最完備新能源體系」的構建,以及在新能源產品及新能源市場化、產業化方面的初步成功,顯示了上汽集團乘用車在新能源產業鏈的前瞻布局的卓越成效。
3、東風日產啟辰
在新能源汽車推動方面,東風日產將堅定不移地發展啟辰品牌新能源汽車,並承諾加大研發投入和營銷力量的傾斜,以盡快推進新能源汽車規模量產,並致力於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上的領導品牌,推動新能源汽車在中國的普及。作為東風日產的合資自主品牌,啟辰自從誕生開始,便取得了不俗的銷量。
4、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擁有IT,汽車和新能源三大產業群的高新技術民營企業。目前,比亞迪在全國范圍內,已在廣東、北京、陝西、上海等地共建有九大生產基地,總面積將近700萬平方米,並在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印度、台灣、香港等地設有分公司或辦事處,現員工總數已超過15萬人。
5、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為中國長安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核心整車企業,伴隨中國改革開放大潮,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長安正式進入汽車領域。1996年注冊並成為極具競爭力的上市公司。
6、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奇瑞新能源汽車技術有限公司於2010年4月正式成立,其前身為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車項目組。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在創立之初就把「更安全、更節能、更環保」的產品理念融入到公司發展過程中,早在2001年,奇瑞公司就正式成立了「清潔能源汽車專項組」,專職負責混合動力汽車、替代燃料汽車等清潔能源汽車前沿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7、浙江吉利汽車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國內汽車行業十強中唯一一家民營轎車生產經營企業,經過二十年的建設與發展,在汽車、摩托車、汽車發動機、變速器、汽車電子電氣及汽車零部件方面取得輝煌業績。連續四年進入全國企業500強,被評為「中國汽車工業50年發展速度最快、成長最好」的企業,躋身於國內汽車行業十強。
8、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
新能源汽車分公司是集新能源汽車及其零部件製造、銷售、維修、技術咨詢為一體的整車製造企業,同時肩負不斷完善製造工藝、提高產品成熟度的重任,產品為一汽集團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目前主要生產EV(純電動)、HEV(混合動力)、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轎車,一期在2011年達到年產1萬輛新能源轎車的生產能力。
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6月12日,由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通用汽車公司共同出資組建而成。目前擁有浦東金橋、煙台東岳、沈陽北盛和武漢分公司(在建)四大生產基地,共4個整車生產廠、2個動力總成廠,是中國汽車工業的重要領軍企業之一。
C. 新能源汽車的前景如何
家庭以便攜出行、自駕旅遊為目的的購車,都會帶動汽車行業的發展。提到新能源汽車,大家都已經非常熟悉了,尤其是在大城市,越來越多的人都會選購一輛新能源汽車作為自己的代步工具,既節能減排還能減少用車成本,所以很多車企為了搶占市場,都在爭先恐後的大力研發和生產新能源汽車。那麼,新能源汽車目前的產能如何呢?這樣的行為是否會讓新能源在汽車市場存在一定的風險呢?
第一,我們都知道新能源汽車是受到了國家的大力扶持,尤其是在前幾年,國家對於新能源汽車的政策補貼非常可觀,新能源汽車也的確出現了蓬勃的發展,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消費者對於新能源汽車的接受程度比較高,這些消費行為都促使了車企大力生產新能源汽車。然而,目前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出現退坡現象,很多消費者享受不到優惠,購車成本也就明顯增加,購買能力相應的也減弱了很多,所以新能源汽車在市場上的銷量也就沒前幾年那麼可觀,工廠自然也會出現了很多的庫存。
第二,新能源汽車的銷售存在很多限制,畢竟很多三四線城市或者農村,充電樁等設備都建設的不完善,包括一些售後服務都跟不上,所以導致這些區域的消費者對於新能源汽車的購買能力不足。很多車企為了打開這些區域的市場,做了很多努力,花費巨大,但效果甚微,必然也會導致產能過剩。
第三,雖然現在的新能源汽車因為一些政策的變動,甚至是一些硬體措施的不完善,導致市場上的新能源汽車廠家出現了產能過剩的情況,但是我們國家的新能源汽車跟很多國外的品牌都有很好的合作,不僅僅面向國內銷售,更重要的走向世界,同時還有共享汽車、新能源公交車、新能源計程車等項目的帶動,產能過剩的問題也會有一個很好的解決。
總而言之,新能源汽車的產能會受到文中提及的一些因素的影響,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但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未來和前景依舊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優勝略汰,對於一些自身條件過硬、實力較強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它們的未來依舊是具有優勢的。
D. 新推出的新能源汽車的前景是怎樣的
新能源車作為我國汽車行業眾所周知的藍海,目前自主品牌已經成為新能源車終端市場上的主要力量。不過面對這片藍海,合資、進口品牌聲勢較弱。其實跨國品牌也並非熟視無睹,並且已經在緊鑼密鼓地布局。從目前多個合資、進口品牌公布的戰略來看,2020年或會成為新能源車競爭的一個關鍵節點。
難道說這些在中國汽車市場一直強勢的跨國車企甘於落後了?當然不是。只不過從戰略布局的時間上看,步伐確實比自主品牌慢一些。從新車的推出速度來看,今年是合資品牌密集推出新能源車的一年。如東風日產以軒逸·純電為起點,計劃未來3年內將導入日產技術,並力爭在3年內實現電動化核心零部件100%國產化。還有廣汽三菱、廣汽豐田這些「廣字頭」的合資品牌,目前首先導入廣汽傳祺GS4
PHEV為原型的新能源車,成為業界創新之舉,也是新能源市場的一個特色打法。此外還有長安福特、上汽通用別克等合資品牌,以及以寶馬i為代表的豪華品牌也都推出了各自的新能源車型,只是數量不多。
隨著新能源汽車性能的不斷提升和補貼政策的逐步退出,對消費者來說,2020至2025年將出現新能源汽車的最佳購買時間點。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800萬輛,而燃油車銷量則會達到峰值(約3200萬輛),之後將經歷斷崖式下滑,預計到2030年燃油車銷量將跌至2000萬輛。
要與自主品牌共同爭奪新能源車市場,國產化已經成為各大跨國品牌的共識,更多的是以2020年前後作為關鍵節點。屆時,可以預見的是新能源車市場開始進入新車密集推出的新競爭態勢。
從整體情況來看,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進入「後補貼時代」,行業淘汰加速;再加上「雙積分」新政時代來臨,進一步刺激各品牌廠商關於新能源市場的爭奪。新能源市場競爭格局正在全面重塑。
與眾多跨國品牌所制定的戰略時間點接近,2020年或許將會成為新能源車發展的一個關鍵節點。新能源車將按「S形」曲線發展,並經歷引入期、發展期、成熟期、平穩期四個階段,藉助中國乘用車發展軌跡,初步確定新能源車將在2020年後進入發展期,並於2030年左右達到發展中點。
E. 新能源汽車一共發展了第幾代了
新能源汽車發展歷程
1
新能源汽車逐步從科研進入投產階段
1、發展型新能源汽車成熟,不僅僅是對於行業有沖擊,對於整個國家來說,都是一個十分大的沖擊力。未來國家的發展,新能源必定是推動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
2、隨著產業的發展成熟,從2014年開始有人購買新能源的汽車,也是這個時候開始,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快速增長,截止到當年的11月,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已經占整體汽車銷量的1%,同時中國在這一年成為了新能源汽車全球最大市場。
3、總體而言,2017年之前新能源汽車是屬於孕育期,以科研為主要根據。20年之後,就開始生產,並且對於新能源汽車進行推廣,有了一定規模之後,政策也對於技術、品質有了一定的要求,新能源的商業模式也開始有了變化。
總結
改革開放以來,很多的行業都從傳統的行業進行改革,從無到逐漸的變強。很多的都開始講究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的趨勢也逐漸的加快,汽車行業在這個時候,開始了一場最大的變革。
新能源電動車,在未來五年內,或者是更長的時間,會爆發式的增長,這種車的性能,可能會超過燃油車。汽車動力技術,轉型的時代已經來臨。
F. 政府推廣新能源汽車遇到哪些問題
現在政府推廣新能源汽車,已經大力鋪開了,城市新能源公交車,已經普及。新能源汽車之家
G. 馬斯克稱中國將成為新能源汽車最大市場,他為何這樣說
因為中國的市場非常的廣闊,而且人口量也非常的多,在這些年的話,中國在整個國內的新能源汽車這塊補貼的政策也是非常好,因為隨著環境污染的越來越嚴重的話,其實很多的一些大氣污染還有排氣污染的話,都受到了國家的重視,那麼將這種汽車的運行轉為新能源的話,不僅可以保護環境,更重要的話,其實也是對於整個市場的維護有非常大的一個作用。特別是在十四五規劃裡面,有提到中國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值。也就是說在2060年的話可以實現持續性的這種能源經濟,那這對於很多的企業來說是非常好的一個方向,而且是非常好的一個藍海。
因此的話對於馬斯克來說的話,中國在任何時期都是一塊非常大的肥肉,更重要的話是因為有著非常有潛質性的大批量的這種客戶。
H. 新能源汽車准入規定擬修改,不再要求設計開發能力
2月10日,工信部發布《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修改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的決定(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意見徵集稿中主要有十點修改內容,其中核心的部分在於刪除了之前對於准入企業「設計開發能力」相關的部分內容,調整為對「技術保障能力」的要求,這意味著放寬了對於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在設計研發機構的要求。
解讀:當前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自2017年7月1日起已經實施了2年半,與發改委發布的《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並稱為「雙資質」。
2020年1月11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高層論壇(2020)上,工信部部長苗圩就重點談到了「加快改革創新,採取更加開放包容的監管手段,進一步放寬事前准入,強化事中事後監管,給企業和市場更多選擇空間。」
產品設計開發能力不再作為審核整車企業的核心指標,這將降低獲取造車資質的技術門檻。
在此之前,造車新勢力之中,理想汽車為獲資質斥資6.5億元收購了力帆股份的殼資源,後因為這個殼資源此前的一些訴訟糾紛,導致了一些銀行車貸的問題。威馬汽車收購大連黃海花費了11.8億元。拜騰汽車收購一汽華利,整體的代價是8.5億元。
對於這些造車新勢力而言,由於尚未實現規模性銷售,所募資金來之不易,希望進入門檻的降低,讓後來者不要在「生產資質」上耗費如此巨額的資金。
汽車產品涉及公共安全,此外,也為了控制產能,防止出現產能過剩的窘境,此前的監管思路是制定了極高的事前進入門檻。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走向深入,汽車產業管理從事前管理向事中、事後管理,是符合時代潮流的,符合市場化發展的方向的。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I. 特斯拉入華,或昭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合資合作2.0
6月22日,特斯拉與上海政府簽署投資建廠協議,特斯拉國產化正式拉開序幕。根據當前的汽車產業政策,特斯拉需要與至少一家當地合作夥伴建立合資企業。加上之前報道的江淮與大眾合資合作,以及戴姆勒擬戰略投資北汽新能源。顯然,在新能源領域合資合作似乎已蔚然成風。應該來講,在這種合資合作浪潮的背後,顯示出中國汽車產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在迎來合資合作2.0階段。
對於中國品牌而言,在與跨國汽車企業的新能源合資合作中,或許很多合作利益都可以讓步,甚至包括一定的投資收益;但是在核心技術掌控方面,不能有絲毫的鬆懈。特別是對於新能源汽車領域核心技術,如電池、電機、電控這「三電」技術,以及充電配套、整車製造等重要技術,都需要保持絕對的主導,通過提升自身設計和研發能力,打造自己的產品和品牌。
全球化浪潮下合資合作大勢所趨,對於志在引領全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而言,同樣是發展壯大的必然路徑。而這樣的合資合作,要求中國汽車企業需要改變和提升以往的合資合作模式,牢牢掌控核心技術主導權,才能最終達到既追求共贏,更能提升自身實力的戰略目的。
J. 你看好新能源汽車未來發展嗎
新能源汽車目前屬於國 家扶植項目,很多城市也在大力推廣充電樁建設。而且現階段很多車企都有自己生產的新能源車,比如奇瑞、比亞迪,最著名的是特斯拉。值得一提的是現在還有專門賣多品牌的新能源汽車超市,比如今年五月在美股上市的九紫新能源,目前全國有100多家門店,加上很多城市有新能源汽車補貼,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新能源汽車,我個人還是比較看好新能源汽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