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內飾包豪斯風格
1. 包豪斯設計的特點
特點:藝術與技術的最新統一、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來進行。一直被稱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也最具有爭議的藝術院校,在當時它是烏托邦思想和精神的中心。它創建了現代設計的教育理念,取得了在藝術教育理論和實踐中無可辯駁的卓越成就。包豪斯的歷程就是現代設計誕生的歷程,也是在藝術和機械技術這兩個相去甚遠的門類間搭建橋梁的歷程。無論是在建築學、美術學、工業設計學,包豪斯都佔有主導地位。
有相關的問題可以咨詢Rolf Benz。Rolf Benz中文名是羅福賓士,於1964年由Rolf Benz 先生創立,並推出全球第一款轉角沙發Addiform,至2020年已有56年的品牌歷史。
2. 包豪斯風格,特點什麼的。說的詳細點。求大神幫助
包豪斯風格 風格是一種藝術高度發展的產物(包豪斯當然也不例外),隨著時間的促進,各種各樣的風格會與日俱增。Bauhaus包豪斯風格 「項目大膽引入歐美流行『包豪斯』建築風格,線條簡約大器,富有現代主義美感」,這是某高檔別墅的廣告語。包豪斯風格、歐式別墅,成為國內很多房地產項目的高檔產品的關鍵詞。 「包豪斯」是德文Bauhaus的音譯,原是1919年在德國威瑪成立的一所工藝美術學校的名稱。該校創辦人及首任校長,是著名德國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格羅庇烏斯,他別出心裁地將德文Hausbau(房屋建築)一詞調轉成Bauhaus來作為校名,以顯示學校與傳統的學院式教育機構的區別。另一位德國建築師,亦屬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之一的密斯·凡·德·羅,曾任「包豪斯」第三任校長。該校於1925年搬到德騷,後又於1933年遷至柏林,同年遭納粹法西斯查封而被迫解散。雖然從創立至遭遇「殺校」,「包豪斯」僅存世短短14年,但其理論與學說卻對整個世界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激起的漣漪至今隨處盪漾。 「包豪斯」學校注重基礎課的理論與實踐並舉,通過一系列理性、嚴格的視覺訓練程序,對學生進行「洗腦」,重塑他們觀察世界的嶄新方式;同時開設印刷、玻璃繪畫、金屬、傢具細木、織造、攝影、壁畫、舞台、書籍裝訂、陶藝、建築、策展等13個不同專業的工作坊,培養學生精準的實際操作能力。這種教學方式在當時傳統的學院派看來是十分另類的,但它後來卻幾乎成為全世界現代藝術和設計教學的通用模式。 格羅庇烏斯親自為「包豪斯」設計校舍。他按照建築的實用功能,採用非對稱、不規則、靈活的布局與構圖手法,充分發揮現代建築材料和結構的特性,運用建築本身的各種構件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覺效果。與當時傳統的公共建築相比,校舍牆身雖無壁柱、雕刻、花飾,但通過對窗格、雨罩、露台欄桿、幕牆與實牆的精心搭配和處理,卻創造出簡潔、清新、朴實並富動感的建築藝術形象,而且造價低廉,建造工期縮短。它們成為後來形成的「包豪斯」建築風格的「開山鼻祖」,也是現代主義建築的先聲和典範,更是現代建築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包豪斯」校舍建築在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一直以來也是吸引許多遊客光顧的旅遊景點。 學校解散後,格羅庇烏斯、密斯等一批「包豪斯」的中堅力量和主要人物先後來到英美等國。他們整理出版「包豪斯」的教案、數據和學生作業,使「包豪斯」的學說傳遍世界,帶動了20世紀中期各地建築和工藝美術教育的改革,並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也對全球建築和工業產品設計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梁思成先生1948年在清華大學建築系授課時,就採用從美國帶回的「包豪斯」教育理念和教學資料,同時聘請木工大師在木工房教學生木工手藝,使「包豪斯」在中國開始傳播。最終,以突出實用功能、利用先進技術和追求經濟效益為特徵的「包豪斯」風格和流派在建築和藝術界形成,它適應了現代大工業生產和人類生活的實際需要。 「包豪斯」對現代世界的最大貢獻還在於把藝術從一些特定的階層、民族或國家的壟斷中解放出來,歸還給社會大眾。它通過降低藝術的生產成本、提高藝術的生產效率,使藝術全面而整體地介入人類現代生活。在我們日常接觸的每一件現代工業出產的人工製品與物質景象中,無論是書籍影視、服裝飾物,還是傢具器皿、城市建築,都或多或少可以見到「包豪斯」的影子。在追求環保和簡約生活的當下,「包豪斯」的理念不僅沒有過時,而且應予發揚光大,使之繼續造福於人類。 包豪斯,德語Bauhaus的譯音,由德語bau(建造)和Haus(房屋)兩詞合成。1919年,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成立。該學院以包豪斯為基地,在1920年代形成了現代建築中的一個重要派別——現代主義建築。包豪斯主張適應現代大工業生產和生活需要,講求建築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說起來,其本義是造平民化的房子。 上海某房地產人士稱,雖然包豪斯風格別墅售價高達數百萬元人民幣,但他們也很難獲得高額利潤。由於缺乏熟練工人,加上建築標准較為嚴格,項目的建築成本比上海市中心的普通項目高出50%。事實也證明,復制外國建築風格極其困難。一些房子不得不重建兩次,有時甚至三次,才能令開發商滿意。 在1919年的《包豪斯宣言》里中有這樣一句:一切創造活動的終極目標就是建築。在中國,最成功的包豪斯風格作品很可能是北京的798。 包豪斯思想要求設計人員「懂得營利的目的」,最充分利用時間和生產設備,服從嚴酷的現實,藝術性的設計工作,只不過是生活要素的必要組成部分。通俗點講就是,生活重於藝術。 當包豪斯變成高檔樓盤的代名詞時,其現代、簡約、順其自然的特點已經丟失了。 包豪斯(Bauhaus)作為一種設計體系在當年風靡整個世界,在現代工業設計領域中,它的思想和美學趣味可以說整整影響一代人。雖然後現代主義的崛起對包豪斯的設計思想來說是一種沖擊、一種進步,但包豪斯的某些思想、觀念對現代工業設計和技術美學仍然有啟迪作用,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工業設計道路的方向的選擇是有幫助的。它的原則和概念對一切工業設計都是有影響作用的。弗蘭克·皮克(FrankPick)認為:「……必須制定一種壓倒一切的科學原則和概念,來指導日用品的設計,象建築方面那些指導房屋設計的原則那樣。」
滿意請採納
3. 包豪斯風格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包豪斯的風格就是構成藝術。由幾何形體以及特定的排列形式(重復、漸變、特異等等)
簡約是包豪斯沙發的最高設計原則,摒棄了多餘裝飾,線條明朗,造型簡潔利落但是變化卻很多,設計簡約但不簡單,比不銹鋼架就經常運用於沙發設計中,作為扶手或支架顯露出來,搭配冷靜的色調來突出現代風格的獨特美感,給人新奇的居家體驗。
(3)大眾內飾包豪斯風格擴展閱讀:
包豪斯前後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19—1925年),魏瑪時期。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任校長,提出「藝術與技術新統一」的崇高理想,肩負起訓練20世紀設計家和建築師的神聖使命。他廣招賢能,聘任藝術家與手工匠師授課,形成藝術教育與手工製作相結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階段(1925—1932年),德紹時期。包豪斯在德國德紹重建,並進行課程改革,實行了設計與製作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取得了優異成果。1928年格羅皮烏斯辭去包豪斯校長職務,由建築系主任漢內斯·梅耶(HANNS MEYER)繼任。
這位共產黨人出身的建築師,將包豪斯的藝術激進擴大到政治激進,從而使包豪斯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最後梅耶本人也不得不於1930年辭職離任,由L·密斯·凡·德·羅(L MIES VAN DE ROHE)繼任。接任的密斯面對來自納粹勢力的壓力,竭盡全力維持著學校的運轉,終於在1932年10月納粹黨占據德紹後,被迫關閉包豪斯;
第三階段(1932—1933年),柏林時期。L·密斯·凡·德·羅將學校遷至柏林的一座廢棄的辦公樓中,試圖重整旗鼓,由於包豪斯精神為德國納粹所不容,面對剛剛上台的納粹政府,密斯終於回天無力,於該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關閉。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閉,不得不結束其14年的發展歷程。
4. 包豪斯風格的背景
包豪斯產生的歷史背景:
歐洲工業革命之前的手工工藝生產體系,是以勞動力為基點的。而工業革命後的大工業生產方式則是以機器手段為基點。手工時代的產品,從構思、製作到銷售,全都出自藝人(工匠)之手,這些工匠以嫻熟的技藝取代或包含了設計,可以說這時沒有獨立意義上的設計師。工業革命以後,由於社會生產分工,於是,設計與製造相分離,製造與銷售相分離。設計因而獲得了獨立的地位。然而大工業產品的弊端是:粗製濫造,產品審美標准失落。究其原因在於:技術人員和工廠主一味沉醉於新技術、新材料的成功運用,他們只關注產品的生產流程、質量、銷路和利潤,並不顧及產品美學品味。而另一個重要的原因也在於藝術家不屑關注平民百姓使用的工業產品。因此,大工業中藝術與技術對峙的矛盾十分突出。19世紀上半葉,形形色色的復古風潮為歐洲社會和工業產品帶來了華而不實、繁瑣庸俗的矯飾之風,例如羅可可式的紡織機、哥特式蒸汽機、以及新埃及式水壓機。產品設計中如何將藝術與技術相統一,引發了一場設計領域的革命,以下三個運動作為標志,也是在包豪斯產生之前歐洲藝術設計領域中具有重要意義的革命。
19世紀後期英國人威廉·莫里斯發起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
發起人威廉·莫里斯對當時出現的缺乏藝術性的機械化批量化產品深惡痛絕,他同時十分反對脫離實用和大眾的純藝術。1861年,莫里斯與友人合作成立了一家「繪畫、雕刻、傢具和金屬製品美術工匠公司」,這在藝術設計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首先由美術家親自設計並組織生產的機構,但其背離了工業革命的必然趨勢,否定代表新生產力的大工業機器生產,使他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機器生產產品技術與藝術的矛盾。
1900年前後以法國和比利時等國為中心的新藝術運動
主張藝術與技術結合,提倡藝術家從事產品設計。主要成就體現在傢具與室內設計方面,主要貢獻在於繼承了英國「藝術手工藝運動」主張的技術與藝術相結合,並使這種新的設計理論和觀念在歐洲各國得到了比較廣泛的傳播。其局限在於否定了工業革命和機器生產的進步性,錯誤地認為工業產品必然是醜陋的。
比利時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最為傑出的設計家與設計理論家,無疑應推凡·德·威爾德(Henry Vaan de Velde),威爾德出身畫家,後來也當過建築師,1890年他為結婚選購傢具時,感到市場的所有用品都形態虛偽,從而開始自己動手設計大部分用品,這使他立志畢生從事設計活動和設計改革,在這一點上,他和威廉·莫里斯頗為相似。
威爾德的設計思想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早在十九世紀末,他就曾經指出技術是產生新文化的重要因素,根據理性結構原理所創造出來的完全實用的設計,才是實現美的第一要素,同時也才能取得美的本質,他提出了技術第一性的原則,並在產品設計中對技術加以肯定。1902年至1903年間,威爾德廣泛地進行學術報告活動,並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從建築革命入手,涉及產品設計,傳播新的設計思想,主張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反對純藝術。
1906年他考慮到設計改革應從教育著手,於是前往德國魏瑪,被魏瑪大公任命為藝術顧問,在他的倡導下,終於在1908年把魏瑪市立美術學校改建成市立工藝學校,這個學校成為戰後包豪斯設計學院的直接前身。
威爾德到魏瑪之後,思想有進一步的發展,他認為,如果機械能運用適當,可以引發設計與建築的革命。應該做到產品設計結構合理,材料運用嚴格准確,工作程序明確清楚,以這三點作為設計的最高准則,達到工藝與藝術的結合。在這一點上,他已經突破了新藝術運動只追求產品形式的改變,不管產品的功能性的局限,推進了現代設計理論的發展。
5. 包豪斯設計理念是什麼
包豪斯在設計理論上有三個基本觀點: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來進行。這些觀點對於工業設計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現代設計逐步由理想主義走向現實主義,即用理性的、科學的思想來代替藝術上的自我表現和浪漫主義。
包豪斯與工藝美術運動不同的是它並不敵視機器,而是試圖與工業建立廣泛的聯系。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出現於德國和奧地利的一種藝術流派。主張藝術的任務在於表現個人的主觀感受和體驗,鼓吹用藝術來改造世界。
(5)大眾內飾包豪斯風格擴展閱讀
包豪斯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19—1925年),魏瑪時期。格羅皮烏斯任校長,提出「藝術與技術新統一」的崇高理想,肩負起訓練20世紀設計家和建築師的神聖使命。他廣招賢能,聘任藝術家與手工匠師授課,形成藝術教育與手工製作相結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階段(1925—1932年),德紹時期。包豪斯在德國德紹重建,並進行課程改革,實行了設計與製作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取得了優異成果;
第三階段(1932—1933年),柏林時期。L·密斯·凡·德·羅將學校遷至柏林的一座廢棄的辦公樓中,試圖重整旗鼓,由於包豪斯精神為德國納粹所不容,面對剛剛上台的納粹政府,密斯終於回天無力,於該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關閉。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閉,不得不結束其14年的發展歷程。
6. 包豪斯風格體現在哪些方面
包豪斯對於現代工業設計的貢獻是巨大的,特別是它的設計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其教學方式成了世界許多學校藝術教育的基礎,它培養出的傑出建築師和設計師把現代建築與設計推向了新的高度。相比之下,包豪斯所設計出來的實際工業產品無論再范圍上或數量上都是不顯著的,在世界主要工業國之一德國的整體設計發展過程中,包豪斯的產品並未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包豪斯的影響不在於它的實際成就,而在於它的精神。包豪斯的思想在一段時間內被奉為現代主義的經典。但包豪斯的局限也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到,因而它對工業設計造成的不良影響受到了批評。例如包豪斯為了追求新的、工業時代的表現形式,在設計中過分強調抽象的幾何圖形。「立方體就是上帝」,無論何種產品,何種材料都採用幾何造型,從而走上了形式主義的道路,有時甚至破環了產品的使用功能。這說明包豪斯的「標准」和「經濟」的含義更多是美學意義上的,因此所強調的「功能」也是高度抽象的。另外,嚴格的幾何造型和對工業材料的最求使產品具有一種冷漠感,缺少應有的人情味。包豪斯積極倡導為普通大眾的設計,但由於包豪斯的設計美學抽象而深奧,只能為少數知識分子和富有傑出所欣賞。時至今日,不少包豪斯的產品仍價格高昂,只能被視為一種審美水準和社會地位的象徵,如米斯的巴塞羅那椅就是典型的例子,售價達數百美元。
7. 包豪斯的三個時期
魏瑪時期、德紹時期、柏林時期。
包豪斯前後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19—1925年),魏瑪時期。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任校長,提出「藝術與技術新統一」的崇高理想,肩負起訓練20世紀設計家和建築師的神聖使命。他廣招賢能,聘任藝術家與手工匠師授課,形成藝術教育與手工製作相結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階段(1925—1932年),德紹時期。包豪斯在德國德紹重建,並進行課程改革,實行了設計與製作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取得了優異成果。
1928年格羅皮烏斯辭去包豪斯校長職務,由建築系主任漢內斯·梅耶(HANNS MEYER)繼任。這位共產黨人出身的建築師,將包豪斯的藝術激進擴大到政治激進,從而使包豪斯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
最後梅耶本人也不得不於1930年辭職離任,由L·密斯·凡·德·羅(L MIES VAN DE ROHE)繼任。接任的密斯面對來自納粹勢力的壓力,竭盡全力維持著學校的運轉,終於在1932年10月納粹黨占據德紹後,被迫關閉包豪斯;
第三階段(1932—1933年),柏林時期。L·密斯·凡·德·羅將學校遷至柏林的一座廢棄的辦公樓中,試圖重整旗鼓,由於包豪斯精神為德國納粹所不容,面對剛剛上台的納粹政府,密斯終於回天無力,於該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關閉。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閉,不得不結束其14年的發展歷程。
(7)大眾內飾包豪斯風格擴展閱讀:
包豪斯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作為一個戰敗國,一方面在道德上、經濟上遭受重創,另一方面,在魏瑪時期卻又釋放出一種罕見的生命力。
建造,正是這種生命力的表達,是這個國家重新爬起來的群體信仰。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包豪斯應運而生。
1919年,格羅庇烏斯在魏瑪發表《包豪斯宣言》,揭示了包豪斯學院的基本綱領,這就是:藝術與技術結合,手工與藝術並重,創造與製造同盟。
這使得包豪斯學院本身成為一種理念,一個新思想的源頭,一場促進社會更新的藝術運動。
包豪斯學院雖然只存在了14年,但它的影響卻流傳至今。這是因為它的系統折射出了西方文明從工業期邁向創造期、產業結構和商品模式發生深刻變遷的時代的種種端倪,它的產品是我們藉以揭示這種深刻變遷的隱秘符碼的重要遺存。
從馬塞爾·布勞耶設計的第一把鋼管傢具「瓦西利椅」所揭示的輕型金屬材料的消費傾向,到密斯·凡·德·羅為1929年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設計的「巴塞羅那椅」所引領的極簡而感性的設計浪潮。
從漢斯·梅耶設計的「包豪斯系列燈」的批量化生產,到同樣由名師們設計的幾何形象組合的門把原型,這些收藏的背後不僅是一個設計與功能本身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商業模式和批量生產的逐漸成形和發展的歷史記敘。
眾所周知,贏得後者所謂的新的商業模式要比前者困難得多。包豪斯所開啟的模式理念是努力為消費者提供新的生活方式,敢於向迎合常規的觀念提出挑戰。
市場不是保守的,偉大的創新終要走向大眾。格羅庇烏斯後來在1942年成立美國通用板材公司,推廣預制板組合結構的建築模式,在這種由工廠來生產房子的、工業化、標准化的建設模式下,房屋本身就是一個預制板組成的包裹。
包裹中是各種分工不同、可供互換的預制板,用於屋頂、牆體、地面。這種建造模式不僅於上世紀60年代在美國城市大改造中被廣泛運用,而且20年後在中國遍地燎原。我們至今都能感受到這種模式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
包豪斯學院正是以其富於挑戰和開拓的變革精神創造了上世紀最早的流行的設計文化。包豪斯重視材料的變革,重視功能的實現,進而涌現出簡約的傾向。方形、圓形、三角形、直線、曲線最簡約。
這種簡約帶來了「少即多」的構成思想,推進了代表機械美學精神的標准樣式,進而倡導工業設計的大眾靈魂,形成將批量生產推上歷史舞台、將簡約審美植入大眾心靈的現代烏托邦思想。
包豪斯的教科書所致力的正是這樣一種思想的洗禮和運動。落實在教學上,包豪斯學院一方面幾乎強制性地推行其基礎課程,憑借拼貼不同材料和質感來激發個人的創造力;另一方面強調手工的訓練、上手的培養。
學院需要眾多的車間,學生在這里進行實材的勞作,並隨之培養起一種質朴的心手合一的上手思想,實現機械時代對於生活統一體的美學變革。包豪斯學院矛盾重重,起初的基礎教學的表現主義思路與後來實行的構成主義也有明顯分歧。
但其通過教學實驗致力於專業藩籬的跨越、服務大眾的追求,進而實現新的美學變革,卻是其思想的核心。
正是這個核心,在上個世紀漫長的時期中被作為一種日趨流行的設計文化播揚開去,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生活,影響著相關的每一本教科書,直至今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包豪斯風格
8. 包豪斯時期工藝美術的風格特點是什麼
1.包豪斯風格是一種藝術高度發展的產物(包豪斯當然也不例外),隨著時間的促進,各種各樣的風格會與日俱增。Bauhaus包豪斯風格「項目大膽引入歐美流行『包豪斯』建築風格,線條簡約大器,富有現代主義美感」,這是某高檔別墅的廣告語。包豪斯風格、歐式別墅,成為國內很多房地產項
目的高檔產品的關鍵詞。
2.「包豪斯」是德文Bauhaus的音譯,原是1919年在德國威瑪成立的一所工藝美術學校的名稱。該校創辦人及首任校長,是著名德國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格羅庇烏斯,他別出心裁地將德文Hausbau(房屋建築)一詞調轉成Bauhaus來作為校名,以顯示學校與傳統的學院式教育機構的區別。另一位德國建築師,亦屬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之一的密斯·凡·德·羅,曾任「包豪斯」第三任校長。該校於1925年搬到德騷,後又於1933年遷至柏林,同年遭納粹法西斯查封而被迫解散。雖然從創立至遭遇「殺校」,「包豪斯」僅存世短短14年,但其理論與學說卻對整個世界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激起的漣漪至今隨處盪漾。
3.「包豪斯」學校注重基礎課的理論與實踐並舉,通過一系列理性、嚴格的視覺訓練程序,對學生進行「洗腦」,重塑他們觀察世界的嶄新方式;同時開設印刷、玻璃繪畫、金屬、傢具細木、織造、攝影、壁畫、舞台、書籍裝訂、陶藝、建築、策展等13個不同專業的工作坊,培養學生精準的實際操作能力。這種教學方式在當時傳統的學院派看來是十分另類的,但它後來卻幾乎成為全世界現代藝術和設計教學的通用模式。
9. 簡述包豪斯有哪些歷程,其重要意義何在
包豪斯前後經歷了三段歷程:
第一階段(1919—1925年),魏瑪時期。格羅皮烏斯任校長,提出「藝術與技術新統一」的崇高理想,肩負起訓練20世紀設計家和建築師的神聖使命。他廣招賢能,聘任藝術家與手工匠師授課,形成藝術教育與手工製作相結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階段(1925—1932年),德紹時期。1928年格羅皮烏斯辭去包豪斯校長職務,由建築系主任漢內斯·梅耶(HANNS MEYER)繼任。接任的密斯面對來自納粹勢力的壓力,竭盡全力維持著學校的運轉,終於在1932年10月納粹黨占據德紹後,被迫關閉包豪斯;
第三階段(1932—1933年),柏林時期。由於包豪斯精神為德國納粹所不容,面對剛剛上台的納粹政府。密斯終於回天無力,於該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關閉。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閉,不得不結束其14年的發展歷程。
意義:
奠定了現代設計教育所包含的造型基礎、設計基礎、技能基礎三方面的知識。將現代美術諸流派發展的基本原理納入了包豪斯造型教育的軌道。使當時各種造型思潮得以聚集,並進步形成體系。
(9)大眾內飾包豪斯風格擴展閱讀:
「包豪斯」對現代世界的最大貢獻還在於把藝術從一些特定的階層、民族或國家的壟斷中解放出來,歸還給社會大眾。它通過降低藝術的生產成本、提高藝術的生產效率,使藝術全面而整體地介入人類現代生活。
包豪斯(Bauhaus)作為一種設計體系在當年風靡整個世界,在現代工業設計領域中,它的思想和美學趣味可以說整整影響一代人。
雖然後現代主義的崛起對包豪斯的設計思想來說是一種沖擊、一種進步,但包豪斯的某些思想、觀念對現代工業設計和技術美學仍然有啟迪作用,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工業設計道路的方向的選擇是有幫助的。它的原則和概念對一切工業設計都是有影響作用的。
弗蘭克·皮克(FrankPick)認為:「……必須制定一種壓倒一切的科學原則和概念,來指導日用品的設計,象建築方面那些指導房屋設計的原則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