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的內飾圖片大全
Ⅰ 現在圓明園的圖片
裡面有
Ⅱ 圓明園的內部結構
有小雞雞啊第一、現存的圓明園遺址是永遠的國恥紀念地,是世
世代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對其修復會使歷史文
物的教育價值盪然無存。
第二、圓明園目前的主要價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
國宮廷建築或皇家園林的輝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毀後留下
的恥辱,現在的遺址才具有真正的文物價值。
第三、進行修復是對歷史文物的徹底破壞,與現行的
國家文物保護法相背。
第四、修復圓明園無論在建築質量上還是規模上,都
無法達到原有的水平,至多隻可能是增加一處新的人造景
觀,而且會變得不倫不類。
另:專家談之一:
2004年10月28日
圓明園不能再「毀」一次
南方周末 2004-10-28 14:58:01
□楊耕身
今年10月18日是圓明園罹難144周年,來自各界的20多名專家齊聚園內,共商遺址公園建設大計。有專家提出,圓明園有必要復建部分景觀,申報世界遺產。據10月19日《北京娛樂信報》報道,圓明園管理處負責人介紹,這次研討會的目的,是讓專家們對圓明園遺址公園的保護和建設獻計獻策。
眾多「專家」都眾口一辭地倡言「復建」圓明園,而沒有一丁點的「雜音」,這使得不論怎麼看,這次「研討會」都堪稱是一次組織得力的「復建吹風會」。但這實在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因為在我國,關於「圓明園該不該重建」的爭論已不下十數年,「主修派」與「保留派」之爭一直未曾有過決斷,因此此次研討會出現如此統一的「口徑」,便著實有些出人意料。也正因此,我在看罷報道之餘首先想到的是:葉廷芳、李學勤、鄧友梅、梁從誡諸人士如今安在?
之所以想到上述諸人士,因為他們一直以來都是對重修圓明園持反對意見者。不止是他們,還包括更多人士。我們不妨追溯至1999年全國「兩會」時,「主修派」與「保留派」的一次交鋒。此事可見諸1999年3月31日《中國青年報》之報道。當時針對一份「重現圓明園景觀」的提案,包括上述諸人士在內的49位全國政協委員上書提案,表示堅決反對。也就是在此次「交鋒」中,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之子、梁啟超之孫梁從誡先生坦承:我這已經是好幾次反對重修圓明園了!———我奇怪的是:未必到了今天,他們都沒話可說了?
當年的那樁「公案」,也使得我們今天能夠更容易地找到反對重修圓明園的理由。作為那份提案「牽頭人」的葉廷芳先生在當時就指出:第一,現存的圓明園遺址是永遠的國恥紀念地,對其修復會使歷史文物的教育價值盪然無存。第二,圓明園目前的主要價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國宮廷建築或皇家園林的輝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毀後留下的恥辱。第三,進行修復是對歷史文物的徹底破壞,與現行的國家文物保護法相悖。第四,修復圓明園至多隻可能是增加一處新的人造景觀,而且會變得不倫不類。
歷史的天空風來雨過,圓明園也經歷了兩度劫難。1860年她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燒毀,作為清朝的皇家園林,其廢墟一直完整地保存到1900年。清政府放棄管理以後,圓明園成為無主的園林,她又遭受第二次大規模的洗劫。也正因此,梁從誡先生曾經非常激動地喊道:「不能再毀圓明園了!」是的,不能讓人為的重修或復建再將圓明園「毀」一次了。
1999年圓明園的重修之爭之後,隨著2002年10月17日《北京市公園條例》的頒行,我們又一度認為,圓明園不再重建能夠從法律中得到確認。因為該條例規定:「對無法以人力再造和無法再生的自然景觀或者具有特殊歷史價值的人文景觀,禁止改變原有風貌和格局。」我注意到,此條例出台後,許多媒體都以「圓明園不重建寫入法中」為題做了報道。然而誰曾料到,條例也並沒有阻止新一輪的、雄心勃勃的重修計劃?
很難說,在此番「研討會」之後,圓明園的命運將是怎樣,但無論如何,我們需要明白的是:一切並不像這次「研討會」所製造的眾口一詞、人心所向的假象那樣;也想表明: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保護古代建築遺跡的問題,並不是所有人都缺乏一種清醒的認識。當然,我更想表明的另一個最基本的認知就是:我深信在我們這個社會,不是所有的專家都會輕易地放棄其思想與良知。
當年的「主修派」提出的是「以企業行為重現圓明園景觀」,現在的「主修派」則打出了「申報世界遺產」這樣一個令人心動的理由,然而不論怎樣,當一切都泥沙俱下,我仍將相信那些最堅硬的品質不會有絲毫改變,一段最疼痛的歷史更不會在一個民族的心靈記憶中變得無足輕重。
另:專家談之二:
圓明園:輝煌是否需要重建?
本刊特約記者 李舫
圓明園是對一段歷史最生動、真切的記錄和詮釋。可以說,任何文字性的記載,任何圖片或影像,都不能比圓明園一小塊斷壁殘垣更真實地觸及人們的內心。這其中,包含著真實而豐富的中華民族的歷史基因。廢墟的文化就像剛剛癒合的傷口,表面的平靜下埋藏著組織的撕裂和劇烈的疼痛,這種疼痛是寫在歷史上的陰影,它給今天的生活增添了壓迫,但同時又給我們帶來了心理上迴旋的空間:我們的生命有沒有勇氣承受超過其本身的災難?
2004年是圓明園罹難144周年,10月18日,中國圓明園學會和圓明園管理處召集20餘位建築、歷史、考古、園林等各界的專家,紀念圓明園百餘年前的創痛及百餘年來的滄桑,共商「遺址公園」建設大計。未能趕來的著名古建築研究和保護專家羅哲文給會議寄來了賀信,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系教授王道成在會上作了發言,再一次主張復修圓明園的中國園林部分,北京大學世界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謝凝高提出,「圓明園有必要復建部分景觀,申報世界遺產。」然而,隨後立刻有人對此次會議提出質疑:「這么多專家都眾口一詞地倡言復建圓明園,不能不讓人覺得這是一次組織得力的『復建吹風會』」。隨著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的展開和人們保護文物意識的增強,圓明園復建與否的問題再一次被提上議事日程,更多的人也對此抱以關註: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是否需要重建?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區北部。1709年,康熙將暢春園北一里許地後華家屯的一座園林賜給他的第四個兒子胤,並親題園額曰:「圓明園」。其意為:「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此後,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清朝五代皇帝的傾心營造,圓明園成為舉世聞名的皇家營苑,因其在建築與園林方面的傑出造詣,被世人譽以「萬園之園」、「世界園林的典範」、「東方凡爾賽宮」等。圓明園不僅以園林著稱,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當豐富的皇家博物館。法國作家雨果對圓明園給予了極高的贊譽:「即使把我國所有聖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
然而,歷史的天空經歷過風風雨雨,圓明園經歷了兩度劫難。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燒毀,這場熊熊大火,成了中國人永遠的恥辱和傷痛,圓明園昔日的輝煌,隨著那場大火化做了永遠的灰燼。作為清朝的皇家園林,圓明園的廢墟一直完整地保存到1900年。此前的1873年,為了迎接慈禧四十歲生日,圓明園還曾進行了部分的整修。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圓明園再度遭到破壞。辛亥革命以後,清政府放棄管理以後,圓明園成為無主的園林,又遭受第二次大規模的洗劫。兩度劫難之後,神話般煙雨迷離的美景已不復存在,留給後人的只是一片廢墟,這片遺址成為清代統治者腐敗無能的歷史見證,同時它也像一座警鍾,時刻警示著國人不能忘記這一恥辱。
多少年來,埋葬了一代又一代人憑吊和反思的圓明園被負載了更加厚重的期望。1983年,北京市曾在《北京城市建設總體方案》中明確規定,將圓明園遺址建設成「圓明園遺址公園」。然而,如何建設圓明園遺址公園、如何保護和利用好圓明園這片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學者卻持有不同的觀點,歸納起來,主要是兩種。一種觀點認為,對圓明園保護和利用應採取積極態度,主張部分復建圓明園景區,與現存的西洋樓遺址形成更鮮明的對比,更有利於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另一種觀點認為,美是不可重復的,圓明園應該保持廢墟,廢墟也是一種美,可以讓人們永記國恥。力主「重建圓明園昔日輝煌」的「修復派」與力主「讓廢墟成為民族恥辱歷史教科書」的「保留派」聚訟紛紜,各執己見,但其爭論卻一直未有公斷。
「修復派」有兩個分支,一是全面修復派,如已去世的建築學家單士元。他們認為圓明園是我國古代建築的頂峰和精華所在,應全面恢復,使後人了解我國古代在建築上的輝煌成就。但目前持部分修復意見的人較多,是主修派的主流,如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羅哲文等人,他們認為全面修復工程太大,耗費過重,沒有必要,只要修復一些重要景點就行,比如曾經是政治中心的「九州清晏」等。目的是為了加強對比教育,在對比中再現被侵略者破壞的慘狀。同時也提供參觀,使遊人重睹圓明園昔日之芳華。
「保留派」則認為,圓明園作為一個見證過歷史的園林,其實是有兩個歷史身份的,一個是園林史上登峰造極的「萬園之園」,一個是民族史上的屈辱象徵。站在圓明園的斷壁殘垣前,我們都會感到矗立在心頭的國恥,同時,我們又會想像那萬園之園的盛景。正是圓明園的這兩個身份,正是我們心頭的這兩個情結,讓我們對於圓明園該以哪種面貌示人有了不同的選擇,而這每一種選擇,決定的又不僅僅是圓明園的面貌,它還決定了我們每個人對待歷史的態度。
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員葉廷芳是重修圓明園的著名反對者之一。他認為,世界上有許多以廢墟如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的羅德島上的太陽神巨像、古希臘雅典衛城中的帕台農神廟等,它們雖是廢墟,但卻最客觀真實地把歷史鐫刻在地上,這也是一種美。對廢墟進行維修是必要的,但如果在廢墟上搞「假古董」,破壞了廢墟本身的美,是摧殘的行為。而著名建築學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陳志華教授認為,即使重修圓明園,但建築材料、工藝、風格都無法真正回到過去,就不會再是那座清代名園,如此修復沒有多少意義。陳教授提出,在保留遺址的前提下,把圓明園建成公共綠地,同時,保留大水法等遺址,讓人們在休閑中受到教育。
1999年的一次交鋒是兩派辯論的一個高峰。「兩會」期間,針對一份「重現圓明園景觀」的提案,在北京市政協第九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北京市政協委員陳立群提交一份提案,建議「以股份制方式重建管理圓明園」,即「建立以國家、企業、投資人參股的股份制企業上市公司,以企業行為完成從策劃、宣傳、啟動、集資、管理的全過程」,然後,「承包給願意並有能力重建部分圓明園景觀的企業,由專家組監督實施過程,社會監督管理行為」。包括葉廷芳、李學勤、鄧友梅、梁從誡等人在內的49位全國政協委員上書提案,表示堅決反對,他們呼籲:「不能再以『修復』的名義毀掉圓明園了!」
2002年,《北京市公園條例》正式頒布。該《條例》規定:「對無法以人力再造和無法再生的自然景觀或者具有特殊歷史價值的人文景觀,禁止改變原有風貌和格局。」此《條例》出台後,爭論暫時平息,許多媒體以「圓明園不重建寫入法中」為題做了報道,此事告一段落。前不久的會議無疑在圓明園尚未平靜的湖面上擊起一片波瀾,此次由專家論證的「重修計劃」將給圓明園帶來怎樣的命運?記者就此分別采訪了羅哲文、葉廷芳和王道成。
保留派:難忘的精神
創痛與難圓的重修夢
記者:葉先生,從20世紀90年代初,您就堅決反對圓明園復修,當時您認為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歷史遺址,是以廢墟的蒼涼美而聞名於世的,如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的羅德島上的太陽神巨像、古希臘雅典衛城中的帕台農神廟等,它們雖是廢墟,但卻最客觀真實地鐫刻了歷史。
葉廷芳:是的,我一直認為,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北京的圓明園廢墟和南京的萬人坑遺址是西方列強與東洋鬼子留在中華民族脊背上最創痛的傷疤。它們不僅是中國人不可忘卻的恥辱,也是整個人類永遠銘記的恥辱。當年雨果對他肇事祖國的強烈譴責,不就是人類良知發出的聲音嗎?
因此我認為應當像保護犯罪嫌疑人「作案現場」那樣保護圓明園的廢墟狀貌。這種廢墟的悲涼的滄桑感本身就是對那種以強凌弱的侵略行徑的無聲控訴,它可以喚起國人對那段祖國貧弱歷史的痛苦記憶,激發國人奮發圖強的意志和決心。因此,保護侵略者的這塊「作案現場」固然已不具有法律效率,但它具有巨大的政治意義和歷史見證價值,這種價值是一座輝煌的皇家園林所無法比擬的。正是基於這一點,它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才是最理想的。
記者:那麼可不可以這樣說,對廢墟要尊重其歷史原狀,保持其歷史的真貌,不要唐突地進行任何修繕。因為對它的任意改動都會是不完美的,歲月留在廢墟中的蒼涼美也會被復修的腳手架沖淡?
葉廷芳:不,我不這樣認為。進行維修是必要的,我所反對的是在廢墟上搞「假古董」,破壞了廢墟本身的美。從文物美學角度講,文物的價值和文物的美,就在於它的歷史原初性,這種原初性或曰原創性的美是不可復制的。為了使其保持更長時間,有時對其進行維修是難免的,但國際公認的原則是:修舊如舊。然而我們這里常見的誤區是:「修舊如新」,以為只有使它重新完整了,嶄新了,才恢復了它的價值。事實正好相反,這樣做,恰恰毀壞了它原來的價值。所以,這一二十年來全國出現的大量金碧輝煌的仿古建築,群眾普遍感到厭倦,嗤之為「假古董」。所以不難明白,為何每一次「重修圓明園」的計劃提出時,反對的呼聲馬上把它掩蓋了,理由很簡單,圓明園是一個特殊的歷史紀念地,作為遺址公園有著巨大的文物價值。
記者:2002年,《北京市公園條例》正式頒布。該《條例》規定:「對無法以人力再造和無法再生的自然景觀或者具有特殊歷史價值的人文景觀,禁止改變原有風貌和格局。」此《條例》出台後,圓明園復修與反對的爭論暫時平息,許多媒體以「圓明園不重建寫入法中」為題做了報道。那麼,您認為今天,為何新一輪的復修計劃又被提出來?此次由專家論證的「重修計劃」將給圓明園帶來怎樣的命運?
葉廷芳:圓明園作為遺址公園而存在的性質在1983和2002年國家公布的相關法規中都是明確的。這個遺址公園應該是整體的,而不是部分的。但現在正在進行的修復十分之一的努力是與「遺址公園」的精神不相符的。不錯,十分之一在比例上固然是少數,但其絕對數將是大量的。一旦這些金碧輝煌的仿古建築琳琅滿目地散落在圓明園各處,人們哪裡還感覺得到遺址的氛圍呢?哪裡還產生得了憑吊情緒呢?特別是我們的子孫,他們會不會以為,這些建築都是當年浩劫中倖存下來的呢?
看來,有些人顯然還沒有從「復建含經堂」的過程中得到應有的教訓和啟悟——新千年伊始,人們為了復建含經堂,遂著手對這座建築遺址的地基進行挖掘,結果發現,被掩埋的含經堂的地基下依然留有這座建築的結構完整、輪廓清晰、規模宏大的立體基礎的存在,而且還有少量的珍藏!這一旨在復建的挖掘因而變成了有意義的遺址發掘,它為我們應如何保護圓明園遺址提供了極好的經驗和啟示,許多專家因此而改變了復建的意圖,而主張對圓明園其他重要建築的遺址繼續進行發掘。這一事件也說明,原來已經出台的《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應當修改。然而,迄今為止,復建十分之一的計劃仍然在執行。而且,從最近的一次會議來看,人們還想把這一舉措作為申報「人類遺產」的必要條件。我認為,這樣做很可能弄巧成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有關專家們會認同我們的這種補補貼的遺址保護觀念嗎?
記者:那麼,誠如您所說,圓明園是對一段歷史最生動、真切的記錄和詮釋。可以說,任何文字性的記載,任何圖片或影像,都不能比圓明園的真實景況更真實地觸及人們的內心。保留廢墟是為了讓子孫後代看到中華民族曾經遭受的凌辱與苦難,可是假如僅僅憑借眼前的這些廢墟和它所帶來的蒼涼感,後來的參觀者能否想像得出圓明園當年一度的輝煌?沒有輝煌與蒼涼的視覺對比,對歷史的感受是不是也要受到限制?
葉廷芳:所以我認為,從功能需要出發,在園內選擇某些空地建造一定數量的房屋是必要的,例如:一座展覽館,用來展出圓明園「生前」全景模型或微縮景觀;一座藝術陳列館,用來收集並展覽圓明園倖存和回收的藝術品;一定的辦公用房以及供遊人休憩的場所等。但所有這些房屋在形式與風格上應一律與古典建築判然有別;它們應當採用現代建築的型制,並且在體量、高度與色調上都受到限制,簡單說都應當是簡朴的。
有人主張復建當年最主要、最輝煌的代表性建築如九州清晏,以起「對比作用」,此議極其荒謬。既然圓明園已正確地定位為「遺址公園」,那麼其中的任何重要建築的遺址都是無價之寶;它們是神聖的,不可觸動的!九州清晏更是遺址中的遺址,是全園的靈魂和主皋,破壞了這個遺址,勢必破壞圓明園這個將是世界上最大的遺址公園的整體格局,那將是愚蠢的犯罪行為。
如果有人實在割捨不了那個「復建」情結,不妨在圓明園以外的什麼地方復制一個圓明園,再不,可在園內的某個偏僻的地方復建一兩座代表性建築,並以圍牆將它與圓明園隔離,而有門相通,這樣也許可以滿足主修派的部分願望。
記者:在許多文物遭受了難以挽回的更新與復建的破壞之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意識到,對歷史文化遺存的尊重與保留是留給子孫的最大財富。因此,不難理解,保住圓明園的原貌,是當代人的歷史責任,我們有責任守住一段歷史,傳承與後人一種可觸摸的真實歷史感。可是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們有責任讓子子孫孫認識到比圓明園中的殘垣斷壁所能傳遞的信息更加豐厚的歷史意蘊和文化內涵。怎麼解決這種矛盾呢?
葉廷芳:目前人們的文物意識正在覺醒,許多人還處在覺醒的過程中,想要保護而不知如何保護,在「睡眼惺松」的情況下很容易走入誤區,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目前關於圓明園的爭論主要集中於地面建築方面。鑒於此,建議政府主管部門暫時將這一問題放一放,冷一冷(暫停十分之一的復建計劃),先把注意力集中於沒有爭議的那些保護內容,例如:主要遺址的繼續發掘(這是主要任務);遷出占園民居(這已完成了);整理山形水系以及建造功能用房等——不過關於整理山形水系可能還有些爭議:有人主張重新堆山造湖。我認為此議值得討論。那樣做豈不是又在復建,而不是保護遺址了?我認為只需清理出原來的脈絡即可,至於原來的狀貌可通過模型來告訴遊人。遺址,遺址,即遺留下來的狀貌!這個狀貌以1949年政府重新將圓明園管理起來為界限。保持圓明園的殘破,便是保住了歷史的真相,這才是對圓明園最大的保護。就圓明園的歷史、文化方面特殊意義而言,將保護與修復劃等號是愚昧的。
修復派:復現輝煌同樣能警戒後世
記者:羅先生,關於圓明園的問題,您在全國政協八屆一次會議上曾做過一個題為《搶救保護圓明園遺址並加以整修開放》的發言。關於圓明園的爭論被擱置了一段時間以後,您認為現在應該如何處理圓明園問題?
羅哲文:我認為,圓明園其實完全成了廢墟,地面建築除了「西洋樓」尚存一些殘件以外,幾乎一無所有,無以顯示昔日的藝術風采和建築工藝水平。因此,選擇一小部分景區和建築按原狀恢復,目的是為了加強對比教育,使人們一看便知如此精美的園林藝術瑰寶,被侵略者野蠻地破壞了,而今只剩下大片廢墟遺址。與此同時,也提供參觀,遊人得以重睹圓明園昔日藝術之芳華。雖然只是局部,也可引起昔時全部輝煌壯麗之聯想。
記者:在1993年經國務院批準的「北京城市建設總體方案」明確將圓明園一直建設成「遺址公園」,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改造與建設問題一直未能實現。眾所周知,遺址是圓明園遺留下來的實物,是文物;而公園則是大眾游樂、休憩的場所。那麼,如果復建圓明園,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遺址與公園的關系問題?
羅哲文:「遺址公園」的建設必須以遺址為依託,必須尊重遺址的內容。一是圓明園的總體布局,這是圓明園造園藝術的主要成果,現在基本保存完好;二是圓明園的山形、水系,這是園林藝術的依託基礎,總體布局的重點內容。現在的山形、水系已經遭受較大的破壞,但還有可能加以恢復;三是圓明園的園林建築,包括各種宮殿、樓台亭閣、廊廡軒榭等,這是圓明園的精華,盡管現在大部分已化為灰燼,僅存基礎,但仍可憑據僅存的遺址展現其當年的風貌;四是疊石堆山,這也是圓明園園林藝術的精華,盡管現在已大部坍塌殘損,但也還可以加以整理,使其再具觀賞和研究價值。
記者:圓明園復建是一項科學技術性很強、需要很長時間的工程,對於這樣大面積的修復工程,會不會有造「假古董」的可能?
羅哲文:關於復建,我們應該注意到,由於是選擇代表性之景點與建築,設計施工質量必須是高質量的。設計方案事先要進行科學研究,找出可靠的復原依據,包括遺址遺物、文獻資料、圖紙照片等等。施工隊伍也要高水平,精工細作,務求達到康乾時期的工藝水平。如果質量不高,將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比如圍牆是圓明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圍牆必須堅持原狀、原材料、原結構進行修復的原則。
修復派:青史憑誰定是非?
記者:王教授,繼侯仁之、單士元、羅哲文先生之後,您力主復修圓明園,建議在對占圓明園總面積2%的西洋樓保存現狀的同時,對占圓明園總面積98%的中國園林部分進行整修,重點恢復一些富有特色的景區,使圓明園的內容更加豐富。
王道成:不錯。我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圓明園問題,每當我一次又一次走進圓明園,看到堆得漫天遍野的垃圾、被非法侵佔的土地、挖山填湖改造而成的農田。面對這種狀況,我提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在保護好西洋樓殘跡的同時,重點恢復圓明園中國園林部分的一些富有特色的景區,再現這些景區當年的風采。
記者: 1860年的那場大火,已經讓圓明園成為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的傷痛,盡管廢墟已經結成傷疤,可是很多人還是認為圓明園不僅是中國人不可忘卻的恥辱,也是整個人類永遠銘記的恥辱。那麼您有沒有想到,改變了這些恥辱的象徵,我們還用什麼來激勵和教育後人?
王道成:我從來不認為,保留「恥辱地」就是保留對於恥辱的記憶。我們應該正視一個現實,那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圓明園,早已經不是1860年一把大火燒過的圓明園。據資料記載,英法聯軍放火燒毀圓明園之後,圓明園還曾余留16處重要景觀。應該承認,作為廢墟,圓明園在清朝還是得到了妥善的保護的。對圓明園的破壞還來自兩個重要的歷史時期,一個是民國時期,國內災亂頻仍,圓明園成了一個廢園,園內存留的文物、遺跡被洗劫一空;一個是文革時期,圓明園的管理一度陷入混亂,曾有圓明園圍牆一次拆除800餘米,一次砍伐樹木1000餘棵,一次運走石料幾十車的記載。周恩來總理也曾經提出,在適當條件下,應重新修建圓明園。
記者:那麼就是說,現在的圓明園廢墟其實早已不是當年遭受劫掠之後的圓明園?我們呼籲保護的圓明園廢墟其實僅僅是一種停留於我們的想像中的廢墟?
王道成:對,應該這樣認為。1860年,圓明園遭受第一次劫難。此後的1873年,為了迎接慈禧的四十歲生日,清政府曾經對圓明園進行了部分的修復。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北京,圓明園再次遭到破壞。辛亥革命後,圓明園無人管理,園中的遺物被一些不法官僚、政客紛紛盜走。王懷慶拆掉舍衛城、安佑宮以及西洋樓的石料修建自己的達園,張作霖修建墓地也是從圓明園運去的漢白玉石料。新中國成立後,一些單位和個人也不同程度地去用了圓明園的遺物。現在我們在北京的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圓明園的遺物,如,北京大學辦公樓前的華表二根、漢白玉麒麟一對、未名湖的翻尾石魚;頤和園東宮門外的雲龍陛石、仁壽殿前的銅狻猊;北京圖書館樓前的華表一對、石碑兩塊、昆侖石一塊;中山公園的蘭亭八柱等。1984年,在上海也發現了圓明園的遺物,據說是李鴻章搬去的。現在的圓明園同1860年被大火焚毀後的圓明園在各種意義上都是不一樣的。
記者:不論圓明園在1860年之後還曾經經歷過多少劫難,圓明園其實已經是一個符號,一個象徵,一段歷史的悲嘆。您認為復建了圓明園,它的原初的象徵意義會不會被淡化?
王道成:在合理保護、利用和建設圓明園的問題上,我主張我們的工作應該從圓明園的實際情況出發,而不是從圓明園「遺址公園」這個概念出發。曾經有人用「德國民族的嚴謹的科學性」和「健康的民族心態」的三個例子來駁斥我:柏林褲襠大街聳立的一座只剩下一個尖頂的教堂、科布倫茨一尊曾經聳立著德國統一日爾曼民族的威廉大帝銅像的墩台、海德堡的一座殘破的中世紀教堂。我們應該看到,前兩處遺跡形成於20世紀40年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時期,後一處則形成於19世紀70年代德意志統一前普魯士和法國的戰爭。對於保留這些殘跡,德國人有自己的解釋,前兩處是「為了記住希特勒發動戰爭,給世界和德國自身帶來的創傷,不忘戰爭給全人類帶來的災難。」對於後者,是為了「有利於孕育德國的自強精神」。德國人對這些殘跡的態度,我十分贊賞。但是也應該看到,戰爭破壞的不只是一座教堂、一尊銅像,德國人並沒有把所有的廢墟都保存起來,而是保存一點具有代表性的東西。美國著名的白宮在1814年時也曾經被英國人焚毀,美國人民趕走了侵略者之後,立即對該建築進行修復,因為原來的牆壁已被火燒黑,於是塗以白色,白宮之名因此而來。我所以主張保存佔地120畝的西洋樓殘跡,就是為了讓子孫後 9994
Ⅲ 圓明園圖片
去這個地址
Ⅳ 有圓明園的圖片[20張}
真不願意拿出那段傷痛的歷史
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pv=&word=%D4%B2%C3%F7%D4%B0%CD%BC%C6%AC&z=0&fm=rs3
Ⅳ 原來的圓明園是啥樣的圖片
由於清朝皇帝的別墅,佔地5000畝,集中在大樓外的頤和園,園林藝術之大成,有信譽「萬園之園」。有隱藏圓明園文物和珍貴古籍無數珍寶,是人類文化的瑰寶之一
Ⅵ 圓明園的布局示意圖
園林布局
圓明園總體上是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這三座相互連通、實為一體的園林組成的。三園可各自劃分為數十個景點,每個景點都以一組建築為中心,並搭配若干山形水系而形成。景點中的每組建築都包括了若干個院落,而每一個院落又分別有幾幢建築。
這種園中有園、層層嵌套的格局是圓明園的一個重要特徵。
一、圓明園
圓明園在圓明三園中面積最大,佔地二百公頃。圓明園原為明代一處私家園圃,圓明園歷史之始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為皇四子胤禛賜園題寫匾額「圓明」,雍正初年建成牡丹台(即「鏤月開雲」),雍正帝即位後從雍正三年(1725年)開始大肆擴建而成,到乾隆九年(1744年),圓明園的營建工作基本告一段落。
乾隆帝依照避暑山莊康熙三十六景四字題名欽定了圓明圓四十景,分別賦詩,並命畫師繪畫修飾,此即《圓明園圖詠》。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來華,攜帶的禮品陳列於圓明園正大光明殿。
在圓明園作為宮苑的百餘年的時間,清帝長期園居,其中雍正帝、道光帝均崩於圓明園。圓明園可分為宮廷、九州、西北、福海和北部等五個景區。
二、長春園
長春園位於圓明園的正東,綺春園的東北,面積約為圓明園的三分之一,佔地70公頃[1],1751年基本建成,1770年乾隆帝寫了《長春園題句》,說明建園的目的是建造頤養之所,預備在退位之後來此入住,因此以宴遊為主,沒有議政的設施。
三、綺春園
綺春園位於圓明園的東南,最初為允祥賜園「交輝園」,在乾隆年間先賜給乾隆帝妻弟傅恆後改名「春和園」,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圓明園東南幾個小園擴建成綺春園。在嘉慶十四年(1809年)擴充將西部小園並入,由竹園、含暉園、西爽村以及春和園組成。綺春園的面積54.3公頃,園林規模比長春園略小。
綺春園在道光年間以後主要作為太後、太妃居住之所。
圓明園被毀後,同治年間准備重修圓明園時,擬大修綺春園,並令改名萬春園,後因財政拮據而作罷。後人常將綺春園稱為萬春園,但萬春園只是為重建而命名,並沒有真正出現過。
(6)圓明園的內飾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園林特色
圓明園集中了中國園林藝術的精粹,融會了東西各種建築風格,大量運用對景、障景、借景、透景等空間處理技巧,匯聚各種造園手法,堪稱是中國園林藝術之集大成者和頂峰傑作,被西方國家稱作「萬園之園」或「東方凡爾賽宮」。
整個圓明園的規模宏大,三園的總平面呈倒「品」字形,佔地面積約350萬平方米,周長10餘公里。三園共有園景123處,其中圓明園69處,長春園24處,綺春園30處,總建築面積超過16萬平方米。三園設園門19座,水閘5座。
園內有殿堂樓閣、軒館廊榭等各種建築140多組,木製和石制橋梁100多座,各種風景點100多處,還收藏了大量珍貴的圖書、字畫和文房珍寶,如《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和《淳化閣帖》摹版等。
圓明園是一座以水為主題的水景園,水面佔全園面積的一半以上。它的水主要來自玉泉山,通過頤和園的昆明湖和清河支流萬泉河,由西馬廠鐵閘從西北注入圓明園的紫碧山房,然後散布於各園。這種將水源布置在西北角的布局參考了中國神話中天下之水發源於昆侖山的傳說。
雍正年間大規模修整了水道,將全園的湖泊相連,形成了整座園林的脈絡。這些河道、湖泊和遍布全園的假山、島嶼等相互烘托映襯,具有山水寫意畫般的意境。
Ⅶ 誰有圓明園的資料和圖片啊我特別繼續啊啊啊啊!!!要交的啊!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區,與頤和園緊相毗鄰。它始建於康熙46年(1709年),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組成。有園林風景百餘處,建築面積逾16萬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餘年間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1860年10月,圓明園遭到英法聯軍的洗劫和焚毀,此事件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頁屈辱史。
圓明園周圍連綿10公里,由圓明園、萬春園、長春園(綺春園)組成,而以圓明園最大,故統稱圓明園(亦稱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屬園,分布在圓明園的東、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清漪園(後來的頤和園就是在此基礎上建造起來的)等,全園面積合計5000多畝。
圓明園不僅匯集了江南若干名園勝景,還創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園林建築,集當時古今中外造園藝術之大成。園中有宏偉的宮殿,有輕巧玲瓏的樓閣亭台;有象徵熱鬧街市的「買賣街」,有象徵農村景色的「山莊」;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蘇州獅子林和海寧安瀾園的風景名勝;還有仿照古代詩人、畫家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如蓬萊瑤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說,圓明園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也是中國人民建築藝術和文化的典範。不僅如此,圓明園內還珍藏了無數的各種式樣的無價之寶,極為罕見的歷史典籍和豐富珍貴的歷史文物,如歷代書畫、金銀珠寶、宋元瓷器等,堪稱人類文化的寶庫之一,也可以這樣說,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館。
侵佔圓明園
英法聯軍侵佔掠奪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當時,僧格林沁、瑞麟殘部在城北一帶稍事
英法聯軍侵佔掠奪抵
抗,即行逃散。法軍先行,於當天下午經海淀,傍晚即闖至圓明園大宮門。此時,在出入賢良門內,有二十餘名圓明園技勇太監同敵人接仗。「遇難不恐,奮力直前」,但終因寡不敵眾,圓明園技勇「八品首領」任亮等人以身殉職。至晚7時,法侵略軍攻佔了圓明園。管園大臣文豐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立即「協派英法委員各三人合議分派園內之珍物。」法軍司令孟托邦當天即函告法外務大臣:「予命法國委員注意,先取在藝術及考古上最有價值之物品。予行將以法國極罕見之物由閣下以奉獻皇帝陛下(拿破倫三世),而藏之於法國博物院。」英國司令格蘭特也立刻「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於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軍入園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誘惑力,軍官和士兵們都成群打伙沖上前去搶劫園中的金銀財寶和文化藝術珍品。
Ⅷ 圓明園的圖片謝謝!
1840年鴉片戰爭後,在清政
府腐敗無能,屢次戰敗的形勢下.
外國侵略軍在我國許多城鄉進行
縱火破壞,使我國遭受巨大損失。
1860年(咸豐十年)10月,英法
聯軍焚毀我國最大園林—圓明
園可算是縱火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了,在我國犯下了滔天的罪行。
1856年10月23日,英國
以「亞羅船事件」為借口,將軍艦
進犯珠江內河,發動了第二次鴉
片戰爭。1857年12月28日英
法聯軍進犯廣州,次日廣州失守,
隨後英法聯軍不斷向北推進。
1860年,英法聯軍二萬五千餘名
由英使額爾金、法使葛羅率領,一
路北上,8月襲擊大沽佔領天津、
通州。9月21日,在北京八里橋
又擊潰僧格林沁、勝保部清軍,咸
豐皇帝得知後於9月22日慌忙
逃往承德避暑山莊。10月6日聯
軍到達海淀.1860年10月6日
—9日(咸豐十年八月二十二
—二十五日)由英國侵華軍總
司令格蘭特將軍和法國侵略軍司
令孟托邦率領的英法聯軍闖入圓
明園,大肆進行搶劫和破壞。
英法侵略者為掩飾掠劫圓明
園罪行,英政府全權代表額爾金
提出:「圓明園乃清帝最寵愛的行
宮」,「只有焚毀圓明園,最為可
行」。於10月18日悍然下令火
燒圓明園。在圓明園內清帝臨朝
聽政的正大光明殿指揮焚火行
動,三千五百餘名英軍從南面。一
些法軍從北面開始在圓明園內到
處縱火焚燒,大火嫩燒到is日,
全園在一片火海中遭到毀滅。
咸豐皇帝於1860年(咸豐
十年)九月二十五日殊批,要內務
府大臣明善「將兩次被搶、被焚情
形察訪具奏」。明善遵旨,經過仔
細察訪後,於十月初四日將情況
上奏專折。原折如下:明善奏查
得圓明園內外被搶被焚情形折
咸豐十年十月初四日
三品頂戴總管內務府大臣奴
才明善跪奏,為遵旨查得圓明園
內外被搶、被焚情形,恭摺奏聞,
仰祈聖鑒事。
竊奴才正在查辦間,於九月
二十五日恭接九月十八日奉殊
筆:著總理行營王、大臣傳諭明
善,令伊在園經理一切,並會同王
春慶等收集眾太監妥為安置。應
赴行在者赴行在.並將兩次被搶、
被焚情形詳細察訪具奏.若尚有
辦理之件,即令明善在園庭附近
地方居住,若無事可辦,即馳赴熱
河,將應赴行在之太監帶來。欽
此。
奴才遵即會同總管王春慶,
並率領圓明園郎中景級、慶連、員
外郎錫奎、六品苑垂廣淳,並各園
各路達他等前往三園內逐座詳
查:九洲清晏各殿、長春仙館、上
下天光、山高水長、同樂園、大東
門均於八月二十三日焚燒。至三
園內正大光明殿等座於九月初五
初六日焚燒,玉玲瓏館於十一日
焚燒。初次夷人進園焚燒尚無土
匪,自二十三日以後,時有土匪進
園.後經被獲正法.略見稍息。其
蓬島瓊台、慎修思永、雙鶴齋等
座,及廟宇、亭座、宮門、值房等
處.雖房座尚存,而殿內陳設.鋪
墊、幾、案、椅、機、床張均被搶掠,
其宮門等處雖未焚燒.而門扇多
有不齊。
查所有園內各座陳設、木器、
及內庫金銀、綢緞等項冊籍,向系
司房內殿等處管收,亦均被搶、被
焚無從清查。現在所存殿座、房
間、亭座、廟宇、宮門、船隻,除由
總管王春慶繕具清單持赴熱河恭
呈御覽外,其大宮門、大東門、及
大宮門外東西朝房、六部朝房、內
果房、變儀衛值房、內務府值班
房、恩慕寺、清溪書屋、閱武樓、木
廠征租房、澄懷園內近光樓六間、
值房八間、上驪院、武備院值房等
處均被焚燒.檔案房前後堂,漢檔
房等處被焚,滿檔房、樣式房等處
尚存數間,亦被搶掠.僅將印信護
出無失。庫房六座,被搶四座.焚
燒二座。
查銀庫現存正項銀一百六兩
六錢二分一厘。銀鈔二萬九千三
百二十五兩,當百、當五十大錢五
百六十三串五卜文。奴才率同官
員達他等進庫搜查,惟存銀鈔一
萬一百兩.其餘銀鈔一萬九千二
百二十五兩。並實銀制錢盡行失
去。又另存有基福堂油飾銀八百
三十一兩,滋生項下銀五十八兩
八錢八分七厘,銀鈔一百八十兩
五錢,制錢三百三串三百九十四
文.健銳營生息銀六百五十四兩
六錢八分,銀鈔一百七十六兩,共
存銀一千五百四十四兩五錢六分
七厘.內.前因派員解送順義縣
賞需錢十二萬兩.由庫內借領過
車腳銀四百十五兩,又放給值班
員役飯食借領銀二百兩.尚存銀
九百二十九兩五錢六分七厘,銀
鈔三百五十六兩五錢,制錢三百
三串三百九十四文,亦被搶掠無
存。器皿庫五座內存裝修、什物、
零星木植、燈只等件.搶掠不齊,
現在趕緊詳查,埃查清再行造冊
奏明存案。
再查海淀圓成當一座.門面
旁三間被焚.查該當原領成本錢
五萬四千三百四十八吊,又存司
房生息錢七千二百六十吊,又存
得利錢四百七十三吊四百四十
文.共錢六萬二干八十一弔四百
四十文。內.架貨占錢三萬九干
七百九十六吊二百文,現存錢二
萬二千二百八十五吊二百四十
文,以及帳目、什物均被搶掠.所
有園內各處一時實難整理。奴才
與總管王春慶及該管司員再四籌
酌,擬將福園門收拾整齊.內外添
安鎖鑰.內著首領太監及各園各
路達他帶領園戶等巡查看守.外
傷圓明園八旗、內務府三旗、綠營
員棄照舊啟閉,管轄、稽查出入,
其餘通外各門及牆缺處所,奴才
親督工匠用現存磚石趕緊補砌。
以嚴防守。現已咨催各旗營赴緊
撥派員升,周圍照舊安班看守。
其應行留園及帶往熱河之太
監,奴才現在會同總管王春慶收
集.惟該太監等居處遠近不一。尚
未概行收集,俊該總管王春慶等
將應赴行在太監分晰明確,奴才
即行帶赴熱河。
奴才現在福園門外下處居
住,辦理一切事務,謹將遵旨查辦
緣由恭拆奏聞,伏乞皇上聖鑒。謹
奏.(宮中殊批奏摺)
此奏摺對被焚被劫情況作了
詳盡的記述,較其它材料接近於
實際,具有權威性。
英軍隨軍牧師馬卡吉記述他
目睹火燒圓明園的情景說:「焚毀
的命令下發後,不久就看見了重
重煙霧,由樹林中蜿蜒曲折升騰
起來……頃刻功夫.幾十處地方
都發出一縷縷濃煙密霧。後來聚
合為彌天烏黑的一大團.萬萬干
千的火焰.往外爆發出來.煙青雲
黑,掩蔽天日.所有廟宇、宮殿、古
遠建築,被視為舉國神聖之物,其
中收藏著歷代富有皇家風味和精
華之物品.都付之一炬了。」
圓明園就這樣在清軍毫不抵
抗的情況下,在英法侵略軍的縱
火暴行中,變成了一片廢墟。
參考資料:張碧君-《圓明園被燒始末》
回答完畢!
謝謝!!!!!
Ⅸ 圓明園資料和圖片
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也是世界文化史
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圓明園在北京西北郊,
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
它由圓明園、
萬春園和長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
布在圓明園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地環繞在圓明園周圍。
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台樓閣;有象
征著熱鬧街市的
「買賣街
」也有象徵著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
園中許
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勝建造的。
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
雷峰夕照,
海寧的安瀾園,
蘇州的獅子林。
還有很多景物是根據古代詩人的詩情
畫意建造的。如蓬萊瑤台、武陵春色。園中不僅有民族建築,還有西
洋景觀。漫步園內,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流
連其間,彷彿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圓明園不但建築宏偉,
還收藏著最珍貴的歷史文物。
上自先秦時
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名人書畫,各種奇珍異
寶。所以,它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他們把
園內凡是能拿走的東西,
統統掠走,
拿不動的,
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
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為了銷毀罪證,
10月18日和 19日,三千多名侵略軍奉命在園內放火。大火連燒三天,煙雲籠罩 整個北京城。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就這樣被 化為灰燼。
暑期讀書筆記&影視劇點評精選
讀書筆記影視劇點評書評舞台藝術點評讀後感
讀後感:
閱讀此文後,
我更加確信
「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
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圓明園擁有著無與
倫比的風景,
它蘊藏著中華名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是一座舉世聞
名的皇家園林。。。可是等等一切的美好卻在一場肆無忌憚的掠奪和
大火之後消失殆盡。這令我無比心痛。
如此美妙的園林,
竟在短短的三天內,
就被英法聯軍用殘忍的手
段毀掉了。
英法聯軍這般任意的摧毀圓明園,
在當時的中國卻沒有一
點還擊的能力,
甚至做了他們的走狗!
這令我在吃驚的同時更是氣憤
無比。
然而,
幾百年的風風雨雨已經過去了,
現在圓明園已經不是以前
輝煌的、
燦爛的圓明園了,
現在的圓明園是一堆殘垣斷壁,
一堆廢墟。
當時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那一刻將深深的印在人們的心裡。
看到圓明園那悲慘的結局,我更深切地理解了
「
落後就要挨打
」
,
知道了
「
閉關鎖國
」
的後果
Ⅹ 圓明園大概平面圖
圓明園佔地350多公頃,其中水面面積約140公頃,圓明園的陸上建築面積比故宮還多一萬平方米,水域面積又等於一個頤和園,總面積等於8.5個紫禁城。
圓明園周圍連綿10公里,由圓明園、綺春園、長春園組成,而以圓明園最大,故統 稱圓明園(亦稱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屬園,分布在圓明園的東、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清漪園(後來的頤和園就是在此基礎上建造起來的)等,全園面積合計5000多畝。
圓明園不僅匯集了江南若干名園勝景,還創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園林建築,集當時古今中外造園藝術之大成。園中有金碧輝煌的宮殿,有玲瓏剔透的樓閣亭台;有象徵熱鬧街市 的「買賣街」,有象徵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蘇州獅子林的風景名勝;還有仿照古代詩人、畫家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如蓬萊瑤台、武陵春色等。
可以說,圓明園是中國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也是中國人民建築藝術和文化的典範。不僅如此,圓明園內還珍藏了無數的各種式樣的無價之寶,極為 罕見的歷史典籍和豐富珍貴的歷史文物,如歷代書畫、金銀珠寶、宋元瓷器等,堪稱人類文化的寶庫之一,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館。
資料來源:網路《圓明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