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台灣旅遊安全
『壹』 台灣島過年有什麼習慣
台灣生活習俗
--------------------------------------------------------------------------------
按台灣「文化資產保護法」定義,民俗是指與居民生活有關的衣、食、住、行、敬祖、信仰、年節、娛樂及其他風俗習慣。台灣生活習俗與祖國大陸特別是南方地區基本一致,而且保留著更多的閩粵古風。台灣民間的傳統節慶和大陸大同小異。最重要的節日依次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送灶、除夕等。過節形式也和大陸相仿,如春節有走親訪友的拜年習俗,元宵節吃元宵、賽花燈、猜燈謎;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賞月、吃月餅;重陽節登高遠足;除夕闔家團圓等。其中,台灣民俗中最知名的景觀為台南鹽水鎮的「蜂炮」、平溪十分村的「放天炮」和澎湖的「乞龜」等。
台南鹽水鎮在元宵節最知名的是燃放「蜂炮」,即由數萬只沖天炮製作而成的鞭炮,每一個沖天炮的炮芯連結在一起,一炮點燃,萬炮連響,火花四射,聲光齊作,震耳欲聾,蔚為壯觀。「蜂炮」已經成為台灣一個旅遊景點節目。
放天燈是在紙糊的燈狀球體下部點火,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將其送上夜空。因其形狀像一頂孔明帽,而又稱「孔明燈」。相傳在台灣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早期的一個重要功能是互報平安的訊號,現在已成為一種娛樂與祈福的活動。
澎湖元霄節的「乞龜」習俗有趣神秘。每年元宵節一到,澎湖大小廟宇的供桌上,擺放各種各樣的「龜」,有糖和糯米粉捏塑的「祈求平安」的「芳片龜」;有用線面製成的含有「長壽」之意的「面線龜」;有以麵粉與雞蛋等原料製成的「雞蛋糕龜」;有用黃金打制而成的「金龜」等。民眾紛紛前來祭拜,「乞龜」,即通過祈壽獲得神靈的默許後,「乞龜」人向廟方執事報賬,插香,索得所乞之「龜」,以求得神靈的保佑與恩賜。
台灣的婚喪習俗,與大陸也有類似之處,在今天台灣特別是農村仍保持著許多傳統的習俗。同姓不結婚在台灣依舊流行,而且「周、蘇、蓮」、「陳、胡、姚」、「徐、佘、塗」等各三姓,以及「蕭、葉」、「許、柯」等各兩姓,被認為屬同一祖先,也互不通婚。婚禮儀式雖有改變,方式逐漸多樣化,但仍較重視中國傳統的婚禮。民間喪葬習俗較為繁瑣,充滿迷信,從臨終、發喪、入殮、居喪到送葬、下葬等有一套傳統的做法。至今,台灣民間仍流行土葬,選擇墓地重風水。台灣民間還有「撿骨」之俗,即俗稱「撿風水」,也稱「二次葬」,即在第一次喪葬時比較簡單,不正式立墓碑,待五至七年後再擇吉日開墓,撿拾遺骨,重新正式安葬。在台灣西南沿海,「撿骨」屬於一種專門行業。因此在台灣有所謂「九葬九遷,十葬萬年」的俗語,即改葬次數愈多愈好。不過如今,台灣的喜慶婚喪較流行現代的「花車艷舞」。
台灣還有不少本地特有的節慶活動。較隆重者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師」(主廟在台北萬華清水岩,這一天台灣有盛大隆重的慶典儀式,以前會連續上演20天的大戲),3月23日前後是規模盛大的「媽祖祭」,7月整月的「盂蘭會期」(各地輪流做普渡)。
還有一些:
台灣文化盛會
初到台灣的你,一定會為這眼前的一切感到驚艷不已,因為豐富多元的歷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灣文化。台灣發展的過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國大陸移民,而此地人民甚為注重傳統文化的保存,也逐漸發展出新的文化,同時,在台灣你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國文化,也可以欣賞到荷蘭、日本所留下的歷史古跡。
--------------------------------------------------------------------------------
台灣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中心,除了故宮博物院完整保存了中國歷代文物之外,也可以從以下各個面向窺探:
寺廟與建築
台灣的傳統建築,是民間藝術的總匯,裝飾特別精美,舉凡彩畫、書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構成建築的要素,從中能深刻的洞悉富豐富內涵的台灣文化。此外,除了可以在台灣看到由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所承襲的中國傳統建築外(如:板橋林家花園),中國的廟宇建築也是隨處可見,其中鹿港的龍山寺、天後宮以及北港朝天宮等,都是台灣最知名且歷史悠久的寺廟,具有崇高的藝術價值。
民俗文化與藝術
台灣重要的歲時節令包括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等;而松柏嶺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媽祖進香、北港媽祖出巡、台北迎城隍、東港王船祭、二結王公過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台灣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動。另外,台灣除了傳承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之外,也發展出屬於台灣本土特有的歌仔戲與布袋戲,歌仔戲是結合台灣各種地方戲曲小調、音樂為一體的表演藝術;布袋戲近來更結合聲光特效,廣受年輕人喜愛。
台灣的電影與表演團體,近年來也逐漸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再次展現出中國傳統與台灣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
豐年祭、祖靈祭、狩獵祭、圖騰、蛇紋…,台灣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為台灣文化加註了不同的生命力。台灣的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是南島語族分布的最北端,在人種上屬馬來人。台灣原住民目前多定居於山區,分為:賽夏族、泰雅族、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排灣族、雅美族、曹族、邵族十族,有各自的語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不過目前正面臨同化與文化保存的問題。其中,台灣外島蘭嶼的雅美族,由於地理上的隔絕,是最晚與漢人接觸的一支,進而保存了最完整的原住民文化。
--------------------------------------------------------------------------------
你可以在台灣的許多角落,看到過去殖民時代的影子。淡水的紅毛城,是荷蘭人與葡萄牙人佔領台灣的遺址;台北人聲鼎沸的迪化街、桃園大溪、台南新化等地,可見日據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巴洛克建築,現在台北的許多日據時代的重要建築,例如:台北西區的總統府、行政院、舊台大醫院…等,都加了夜間照明以展現其古典婉約,成了點綴台北夜空的裝飾,讓台灣少了歷史悲情,多了份藝術人文的浪漫風情。
這就是台灣,一場文化饗宴。浪漫、傳奇、庄嚴、趣味……你都可以在這里找到。
『貳』 想春節去台灣玩,台灣放假嗎
還是報個眾信旅遊(眾信旅遊)的團比較好撒。台灣機關的放假日, 包括春節這個大節日的休息天數, 是由中央政府行政院所屬的 人事行政局 於前一年所頒布的下一年行事歷當中來訂定。 新春假期, 因逢中間有周六跟周日兩天, 而往後補休,因而是從年三十的除夕日(1/30日,周四)起, 至正月初五(2/4日, 周二)。而不論休幾日, 大年除夕在台灣一直是固定的休假日, 畢竟那是吃團圓飯的大日子, 須讓異鄉遊子得以及時回家。上述的行事歷, 雖然只能約束到公家機關及公營事業, 然而民營事業跟團體, 也多從之。只是, 在春節這個重要的大節日, 民營企業當中, 有一些公司會在除夕前一天或半天就放假, 接著或且會有晚收假者。所以出行者還是報團比較好,以免遇到沒有人接待的問題哈
『叄』 台灣的風土人情以及人的生活習慣是怎樣的
台灣島內特色民族技藝
(一)南管戲與南管樂
(1)廣義的「南管」指中國南方語系的音樂。但在今天台灣所保存的南管戲,即專指閩南語系中最古老的戲種——「梨園戲」。
(2)曲——屬散曲的歌曲,附有南管工尺譜,現存數目超過千首。演唱方式採用上四管(即洞蕭、二弦、三弦、琵琶),歌者居中,執節(拍板)保留漢代「相和歌」的遺風。
(3)譜——器樂的清奏部分,現存16套。演奏方式被認為保留了唐代「大麴」的遺風。
(二)北管戲與北管樂
北管戲與北管樂是指中國北方語系的戲劇,又稱「子弟戲」(因多為農村子弟的業余戲團而得名),也稱「亂彈戲」(來自乾隆時的「花部」腔調)。
(三)山地民歌
從民間音樂學的角度來看台灣山胞的民歌,是一大寶庫,不但在人類歌唱的歷史上,提供了具體的例證,而且還發展出令人驚異的復聲或和聲合唱技巧。
(四)福佬系民歌
演唱方式屬於單音的曲調唱法。因產生地區的不同,各有代表作,如西部平原的「草蟆弄雞公」、蘭陰平原的「丟丟銅仔」與恆春地區的「思想起」。
(五)客家系民歌
指由廣東與嘉慶州為主的漢族移民民歌。客家住民多分布於桃園、新竹、苗栗與高雄屏東的丘陵地區,通常以山歌或採茶歌,與福佬系的小調相比美。
(六)皮影戲
皮影戲的產生約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於台灣流傳也有兩百年,發祥地為高雄縣,盛行於清初,俗稱「皮猴戲」。演出時間多為夜晚,舞台高約丈余,前台張掛白布為幕,後置燈光,把皮影投射在布幕上。皮雕人像高約一尺到一尺半左右,是用獸皮揉成半透明狀,再雕刻人形、上色,塗上桐油,以增加其透明度,然後磨平而成。頭部可調換、影人精雕細琢,人像本身就是一種工藝品。劇團的組成很精幹,有主演、助演、歌唱者各一人,樂師約4人。
(七)布袋戲
布袋戲也稱掌中戲,同樣是從福建傳入。由主演者舞弄木偶,作戲劇化表演、舞台如一佛龕,稱為「綵樓」,為了裝運上的方便可以分解。傳統式的舞台,高約5尺,深約1尺,戲偶則高約1尺,觀賞范圍大概為台前的20尺之內。後來,又進行了改革,木偶比傳統布袋戲木偶大了三倍。
(八)懸絲傀儡戲
懸絲傀儡戲據說產生於西漢,到了宋代,技藝發展到高峰,影響所及還擴大到後代在舞台上由人所扮演的戲劇,其舉手投足,不無關系。
(九)宋江陣
宋江陣原為國術的團體表演,配以鑼鼓伴奏,後來因地方治安情況不好,鄉鎮多有自衛組織,地方土紳乃延師訓練子,配以108人,一喻36天罡與72地煞。現在已縮小至36人為一團,在迎神賽會上表演。
(十)工藝
台灣的工藝種類繁多,不勝枚舉
傳統的民間重要節慶
(一)春節
(二)燈節
(三)清明
(四)端午節
(六)重陽節
(一)衣食住行
1、衣飾。以往鄉村男女多穿漢服。中年以上的婦女喜著長衫,或短衣短褲;老年人喜著青黑色衣衫或香雲紗;日本統治時期西裝革履開始流傳到鄉村,幾十年來已相當普及。城市婦女有的穿旗袍等民族服裝。目前,青年人多穿西裝或港衫西褲。鄉村男女則常戴斗笠或裹毛巾,以蔽風日。
2、飲食。台灣居民一日三餐以大米為主食。節日喜慶時,多用雞鴨等豐盛酒菜宴請客人。台灣居民都嗜酒,祭祀神明,宴請客人,必備良酒。春夏之交,秋冬之際,多以中葯燉煮動物性食品以提神補身。菜餚多用味精、砂糖等調味。酒樓飯店經營川粵、京、津、蘇、浙、湘、閩等地風味飯菜。高山族同胞目前生活水平還較低,有些仍以芋頭、甘薯為主食。
3、居住。台灣的房屋造型,大體可分為中、西、日式三種。中式為平房,多是閩南式樣,有一條龍、轆轤把、三合院、四合院等。以濁水溪為界,農村村落,北部為散居型,南部為聚居型,大多建在山凹近水處,以避風沙。西式多是樓房,從前都是磚造,近年來大多改為鋼筋水泥。日式則在平房內鋪以「榻榻米」。市鎮房屋多屬西式,隨著近年來工商業的發展,新式公寓住宅迅速增加,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但由於人口增長過快,住房問題尚未根本解決,仍有許多人居住在簡陋斗室。
4、行走。目前,台灣最普及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摩托車。近些年來汽車、飛機、輪船、火車的數量增加,比較方便,私人汽車大量增多。出租汽車普遍於市鎮。有不少的客車備有冷氣。但大部分農村地區仍交通不便,河流多的地方尚需帆船、舢板,山區無路可走,只能沿山路登攀跋涉。
(二)婚喪喜慶
1、婚嫁。從前,台灣的婚禮規矩較多,同姓不婚,婚嫁有大娶(明媒正娶)和小娶(招婿或半招嫁)之別。一般需經議婚、訂婚、完聘、迎親四個階段。結婚年齡,一般男不超過30歲,女不超過25歲。目前已由媒人介紹改為自由戀愛,花轎改為汽車,到法院公證結婚。但是台灣婚禮的鋪張浪費現象十分嚴重,使許多青年人背上沉重的包袱。在農村,有部分人樂於集體結婚。高山族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多是幼年時由父母做主,所以婚後常有離婚現象。
2、喪葬。葬禮同大陸相近,父母死後,當夜要由兒女守靈,全家舉哀,供飯一碗,焚紙錢,並為死者趕制壽衣,同時走親告友,購進棺木,然後祭祀。祭罷,子女扶屍就殮,仃柩室內,早飯供奉「孝飯」並輪流啼哭,然後擇日出殯,出葬隊列如長龍,親朋送至近郊,孝男叩謝辭行。然後用貨車運棺木至墓地埋葬。目前,火葬已相當普遍。台灣一些地方設有殯儀館、火葬場及公墓,有的佛教寺、塔也奉存骨灰。
3、生育。婦女生了孩子,必須告訴親友,名為「報喜」。滿月時,則以紅蛋分贈親友、鄰居,以示吉利。孕婦分娩至滿月,稱「做月子」,一月以內多以麻油豬肝為副食。外祖父母在滿月、四月、周歲時,必須送衣服禮物給嬰兒。台灣重男輕女比較嚴重。生男不論彌月、周歲、16歲,都舉行隆重的儀式,而生女則大為簡化甚至不舉行儀式。近30年來,台灣當局推行「家庭節育計劃」,提出的口號是「兩個孩子恰恰好」、「女孩男孩一樣好」。
4、壽慶。台胞喜歡過生日。男女成人後,每逢誕辰,都由家人准備素麵、香燭等舉行簡單慶祝儀式。一般從50歲時起開始稱壽。60歲為下壽,70歲為中壽,80歲為上壽,90歲為耆壽,百歲為期頤。每逢壽期,由子孫發起慶祝,邀請親朋,頗為隆重。
(三)禮贈禁忌
1、禁以手巾贈人。從前,台灣民間喪家在辦完喪事後送毛巾給吊喪者,用意在於讓吊喪者與死者斷絕來往。所以,台灣有「送巾,斷根」之說,因此,在一般情況下,若贈人手巾,即不禁令人想起不吉利的喪事與斷絕、永別之意。
2、禁以扇子贈人。扇子價廉易碎,用於夏季扇涼,一到秋深天涼,即有「秋扇見掮」,意即太絕情,用完後就被甩掉,狠心拋棄。台灣民間有俗語:「送扇,無期見」,即基於此種心理。戀愛的青年男女贈送扇子表示快冷的意思,說明心不誠,因此,千萬不要以扇子當禮物贈人。
3、禁以剪刀贈人。剪刀屬傷人的利器,其含有「一刀兩斷」、「一剪兩斷」的意思。贈剪刀會使人有不懷好意之感。所以,切勿以剪刀贈人。
4、禁以雨傘贈人。台語「傘」與「散」同音,若拿傘來贈人,猶表送「散」給對方之意,且台語「雨」與「給」同意。「雨傘」與「給散」同音,難免會引起對方誤解。
5、禁以鏡子送人。因為鏡子容易打碎,「破鏡難圓」。還有好象嫌人醜陋,讓人家照鏡子好好看看自己的意思。
6、禁以鍾送人。因為「鍾」與「終」同音。送鍾會使人想到「送終」,易引起友人的反感。
7、禁以甜果送人。甜果即年糕,是台灣民間過年祭拜神明祖宗時的必備之物,但在喪家守孝時嚴禁蒸食。因此,如以甜果贈人,會使受贈者聯想家裡發生了喪事。自然要忌諱。
8、禁以粽子贈人。台灣民間喪家習慣上既不蒸甜果,也不贈粽子。如以粽子送人,會被誤解為把對方當喪家,故此也在忌諱之列。
9、禁以鴨子贈人作「月肉」。「月肉」是指分娩一個月以內的婦女吃的肉。她們吃的「月肉」通常是是麻油鴨、豬腰仔、豬肝等「熱性」食物。鴨子屬「冷性」,她們不宜吃用。並且台灣有「死鴨硬嘴閉」、「七月半鴨仔,不知死期」等俗語,若以鴨子作為賀喜禮物,會使人聯想到不祥的兆頭。
台灣特色的祭奠活動
作為一個移民社會,祖先崇拜、葉落歸根的觀念是台灣人所共有的,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台灣,家家戶戶都供奉著祖先的靈堂牌位,凡有重大事件或節日,都必須先祭祖問安。而續祖譜和傳統的祭祖儀式等,仍在台灣民間一代一代地傳繼著。
台灣民間在歲時節慶一般都要舉行各種祭典活動,數目之多實在驚人。據不完全統計,每月各種祭典都在15種以上,農歷正月多達47種。台灣民俗中的祭典活動主要有孔子、媽祖誕辰祭典,上白礁謁祖祭典,城隍爺出巡祭典,中元節普渡祭典以及鄭成功祭典等。
(一)孔子誕辰祭典
至聖先師孔子在台灣民俗信仰中,地位相當特殊。早期祭孔大典分春秋兩季舉行,後改在每年農歷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舉行,並將這一天確定為教師節。台灣全島共建有十二座孔廟,最大的一座是位於台北圓山動物園西面的「台北孔子廟」。祭孔大典這天,要舉行隆重而庄嚴的儀式,不僅學校的師生都要參加,各級的政府官員也要全部出席,以示尊師重教。
(二)媽祖誕辰日祭典
農歷3月23日為媽祖誕辰日,媽祖是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居民信奉的水神。相傳媽祖常往來於海上,解危救難,因此航海的人都信奉她,稱之為保母。清康熙三十三年,一位名叫樹壁的和尚從福建蒲田縣的湄州奉媽祖神像渡海來台,並在北港建立了一座小寺奉祀媽祖,從此媽祖在台「安家」。由於台灣四面環海,大陸居民渡海移民台灣時,多覺受到媽祖的庇護,而且台灣有許多人以捕魚為業,因此信仰媽祖的人很多。現在全台的媽祖廟總計達383座,其中以北港的朝天宮香火最為旺盛。每年農歷3月23日是媽祖的生日,從正月起,信奉媽祖的善男信女,便紛紛從全台各地湧入北港的朝天宮,掀起盛大的為媽祖過生日的進香活動。
整個進香祝壽儀式庄嚴、隆重、熱鬧非凡。香客們滿心虔誠,長途跋涉前來進香,祭品堆積如山,香煙繚繞,鞭炮聲不絕於耳,酬神戲目讓人目不暇接。進香的最高潮是農歷3月19、20日北港媽祖繞境這一天。上午9時整,人們抬著媽祖神輿,在震耳的鞭炮聲中,開始一年一度媽祖繞境巡行的盛大慶典活動。媽祖在「千里眼」將軍和「順風耳」將軍的護駕下,繞行於北港鎮的大街小巷,神輿所經之地,家家戶戶門戶大敞,擺出供品,燃放鞭炮,以驅邪逐怪。巡境隊中,獅陣、宋江陣、大鼓陣、八家將等,各自擺開陣頭,表演拿手好戲。由各商業團體、鄰里承租的各式藝閣,也遊行街頭,古裝的、時裝的、靜態的、各式各樣的藝閣,令人眼花繚亂。進香的人、看熱鬧的人把廟前的街道擠得水泄不通。
年年媽祖過生日,歲歲祈求保平安。這一古老的祭典活動,成了台灣下海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內容。台灣省所祀「媽祖」廟宇,共有300多所,神座系由福建省「分身」恭迎到台。奉祀的主要廟宇有雲林縣北港鎮朝天宮、馬公天後宮等。一般家庭及舶戶均有貢奉。台灣有「拜媽祖,懷故國」之民諺。
(三)上白礁謁祖祭典
白礁系指福建省泉川地區同安縣的白礁鄉,上白礁就是前來大陸白礁之意,表明了跟隨鄭成功收復台灣的軍民後裔,借遙拜福建白礁鄉濟宮祖廟,以緬懷大陸歷代祖先。
每年農歷3月21日,位於台南學甲鎮的慈濟宮,都要舉行規模宏大的上白礁謁祖祭典。一方面追懷大陸上的祖先;另一方面遙拜福建省同安縣白礁鄉的慈濟宮祖廟。這個祭典從鄭成功來台到現在,連續300多年,從未間斷,充分顯示出中華民族飲水思源不忘本的精神。每年此時,眾多的香客、僧侶和遊客齊集這一小鎮,人數多時超過20萬,真是熱鬧非凡,盛況不衰。特別是1981年陰歷3月21日舉行鄭成功收復台灣320周年盛大謁祖祭典時,有10萬人參加。
每到祭典的這一天,在外做事或讀書的學甲人,都盡量趕回鎮上,將慈濟宮內保生大帝的神像迎送到將軍溪畔當年登陸地點,遙祭大陸故土。學甲人把這一祭典視作無比重要的大事,全台各地的保生大帝信徒也千里迢迢抬著神轎、拿著蓋傘,敲鑼打鼓來到學甲鎮參與祭典。
現在,台灣當局為了配合這個祭典活動,保存民間迎神賽會中的民俗技藝,以及招攬旅遊觀光客,特意舉行全台藝陣比賽,使得這一活動規模更加盛大,成為全台引人注目的、最為壯觀的祭典活動之一。
(四) 城隍爺出巡祭典
祭祀城隍爺,是中國傳統民間信仰活動之一。每年農歷5月13日,是台北霞海城隍爺誕辰,有盛大的城隍爺出巡活動,俗稱五月十三大拜拜。
台北霞海城隍爺是清代淡水廳的縣城隍,於道光元年由福建同安奉請來台,其信徒眾多,祭典特別盛大。城隍爺出巡時,先舉行請神儀式,就是把城隍爺及配祀各神像請出,安放在神輦里,然後出發。出巡先列中有南北管樂隊、舞獅隊、藝閣、信徒,加上參觀的民眾有幾十萬人之多,凌駕台灣其他祭典盛會。因此台灣有一句俗話:「五月十三人看人」。
台灣人認為祭祀城隍與其它民間信仰一樣,對安定民心、勸人行善、促進旅遊有一定功效,所以這種幾十萬人聚會娛樂的民俗活動仍然盛況不衰。
(五)中元節普渡祭典
農歷的7月15日,俗稱「中元節」,又名「盂蘭節」、
「鬼節」,是民間祭奠祖先之魂的日子,也是道、佛信徒一個極重要的節日。在這個大節日中,台灣農村家家戶戶要殺豬宰羊,准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及陰間鬼魂,企望「普渡」眾生與亡靈。
在台灣,最普遍的傳說是:每年農歷7月1日凌晨,地府開鬼門,讓所有在陰間受苦難的鬼魂,能回陽間探望生前的老家和後世子孫,陽間的人們統一在7月15日,為所有鬼魂舉行大拜拜,讓鬼魂享宴一番。到7月30日,假期結束,這些鬼魂重返陰間。
普渡當天點燃高高掛起的燈籠,以便指引到陽間的鬼魂前來聚集。若是邀請水裡的鬼魂,就得「放水燈」。台灣的水燈通常糊成小屋形狀,釘放在香蕉葉莖上,裡面插上一根蠟燭。放水燈的活動,過去在台灣極為普遍,規模也很盛大。但現在保有這個儀俗的只有基隆、新竹新埔和桃園一帶了,其規模和聲勢更是大不如前。過去家家戶戶殺豬宰羊,而今大量的牲禮已為鮮花素果所取代。今天只有在少數的村鎮里,才能看到較完整的祭拜儀式。
至今仍保持中元祭典的村民說,「普渡」祭典不會在他們那裡消失,他們認為:敬鬼神、祭祖先,原就是中國人的傳統,大拜拜也能給平時忙忙碌碌的親友、鄉人一個聚在一起的機會。因此,中元普渡以其中國農民特有的民俗結合佛教、道教的宗教活動,還在台灣各地香煙繚繞、舉燈膜拜中延續著。
此外,台灣同胞還有許多與大陸基本相同的傳統節日。現在仍盛行的一些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掃墓祭祖、端陽賽龍舟吃粽子、中秋賞月吃月餅等,即使在日本統治時期,也從未中斷過,仍保持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習慣。
『肆』 預備正月去台灣旅遊,時間上有何限制
可以~如果你能將自己的行程安排好,就可以整團過去,但是在台灣只能呆最多8~10天,我建議8天~然後回來
旅遊團是不許你脫團,而且有8個購物點,推薦商務赴台旅遊,價格稍微高,但是全程無購物
『伍』 台灣 習俗 禁忌
在台灣,不論在城市、鄉村或山區,都可以用「國語」(普通話)與本地人談,遇見山地同胞,也可以用「國語」向他們「問俗」。「國語」在台灣是通俗的語言。台灣方言除高山族外,主要是閩南話和客家話兩種。閩南話稱為「台灣話」,客家人居住的地區日常用語是客家話。
台灣的習俗中較重視嗣續,小孩從出生到16歲「成丁」,有四五次慶賀儀式。男女成丁後才開始每年「過生日」,正式做壽則一般要到五六十歲以後。台灣人相互之間的稱呼、寒喧、謙讓等都以對方的輩分、年齡而異。台灣民間以紅色為吉祥的象徵。在做家事時,通常都把禮物用紅紙包起來,送給主人的小孩。酬謝別人時,也送「紅包」。
台灣民間的傳統節日與大陸基本相同。大致有:除夕、春節、元宵、清明節、端午節(從1979年起又被定為觀光節)、七月半(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十月半(下元節)、冬至等。
春節 台灣從臘月十六日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都算春節。
臘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也就是大陸說的「祭灶」。祭品中不可缺少的是「甜圓子」(即湯圓),粘在灶口,讓灶神「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這一天要打掃衛生,將家中一切「晦氣」掃除掉,好迎接新年。
臘月三十日是除夕,台灣統稱「過年日」,也叫「二九螟」、「三十 暝」,主要以當年農歷十二月的大小而別。「螟」是歲暮的意思。天色未 晚之前,家家准備供品,像甜橘、柑果(年糕)、「春飯」、「壓歲錢」等。
「春飯」就是盛得尖尖的一碗米飯上插上春字剪紙——「春仔花」或 「飯春飯」。台灣話「春」的諧音「剩」,用意是「歲歲有餘糧,年年食不盡」。此外,還在大門後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取又長又甜,以「堅定家運吉利」之意。
到了晚上,一家大小歡聚一起舉行「辭年」儀式,人人焚香祝福,以示與舊年辭別。由於這是一年中的最後一次祭祖,因此顯得特別隆重。台灣人始終認為:「沒有祖宗就沒有祖國,沒有祖國就沒有台灣。」除夕之夜的「尋根念祖」氣氛相當濃烈。
在台灣,大年初一還有不少「清規戒律」:為祈求安寧、和平、幸福,整天不可動用刀、剪、針之類的金屬物;過年期間不吃稀飯,只吃干飯,以避免招來過多風雨。舞龍燈,在台灣叫做「弄龍」,長9—11節的龍身披掛長帛彩繪的鱗甲,在飛流溢彩的燈球指引下,上下飛舞。
大年初二,是「迎婿日」。夫婿,特別是頭年剛結了婚的新女婿要陪同妻子一起去岳父家拜年,就是歸宗台灣話叫做「返客」、「雙人返」。有的地方則叫「女婿日」。如女婿春節外出未回,做妻子的(或叫做媳婦的)也一定要帶些年糕等食物在這一天回娘家。
大年初三,是「赤狗日」,不興拜年。其原因是相傳赤狗系表熛怒之神,遇之則有凶事,又「赤」字與台灣當地語「竊」字同音,人們在這天多數不出門了。如果偶爾有客人來到,也可以拒之門外。
大年十五,俗語正月十五,和大陸一樣是元宵節,或稱上元節、燈節,到處彩燈高懸,舉辦舞龍燈、舞獅、迎燈等民間活動,還有音樂隊遊行街巷。鬧元宵的內容在台灣的民間活動中最豐富多彩。元宵節,家家戶戶吃湯圓,以示春節過得圓圓滿滿,過了這一天,新年活動就全部結束了,民間也逐漸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
每逢元宵節,台灣尚有「燈猜」(即燈謎)的風俗。和大陸一樣,它是運用藝術的手法及漢字的規律,著眼於字意、詞意的變化,常用一個詞句、一首詩來製成謎語。它既有詩情畫意,又能達到娛樂的目的,同時啟迪智慧,增長知識,因而自古流傳下來,為人民所喜聞樂見。
以上除了正月節日比較集中和比較多外,貫穿全年的節日還有:
清明祭祖 台灣先民多來自大陸,遠離故土,因此,緬懷列祖列宗之情尤烈,故祭祖之風特盛。通常每年舉行春秋二祭。每逢祖先生辰忌辰之日,以及年節都拜獻祖先。如元宵節祭以糕餅,清明節祭以潤餅,端午節祭以棕子、水果,中元節祭以牲禮,中秋節祭以月餅、文 且等果品,重陽節祭以麻糕,冬至祭以糯米圓,等等。清明節人們紛紛到先人墓地掃墓,並將金銀紙用石壓在墓石上面,稱為「壓墓錢」。
端午節 台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與中秋節、春節、冬至並稱每年四大節日之一。台灣民間俗忌五月是「毒月」、「獨月」和「惡月」。五月五日乃九毒日之首,故家家大門上插蒲艾、飲雄黃酒、沐雄黃浴、帶香包、香囊、熏灑各種葯物等,以預防和消除毒蟲、毒物,保障人們的健康。包粽子也是人們的應節食物,其起源於懷念偉大詩人屈原。不過現在已成為人們祭祖的重要食品了。在台南一帶,人們端午節吃「煎錘」(又叫煎堆),代替吃粽子度端午。相傳鄭成功入台時,軍糧不足,端午無米扎蹤,民眾獻甘薯粉、花生、豆等給鄭軍。鄭成功命部下以所得之物拌和起來,油煎成「錘」,以度端午佳節。從此台南一帶,沿襲至今,遂成特傷。端午節最精彩的活動就是龍舟競渡,也叫「劃龍舟」,其起源原本是楚國人為拯救及憑吊偉大的愛國詩入屈原,如今,已成為一項體育競技,甚至成為發展旅遊業的號召之一。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如今端午節已被定為「詩人節」。
七夕節 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相傳七月七是天上織女和牛郎「鵲橋」相會的日子。在台灣七夕也稱;女兒節」、「乞巧節」、「情人節」,在所有農歷節日中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在台灣南投縣有座「照明宮」(即「情人廟」),宮中塑有牛郎、織女的蠟像,栩栩如生。一對對情侶來到照明宮里的「情愛閣」中許下天長地久的誓盟:「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在台灣民間,七夕除了俗稱「情人節」外,也以此日為「七娘媽」的誕辰。七娘媽是兒童(尤其是女孩子)的保護神,家家戶戶要在此日以豐盛的供品祭拜,為祈求子女健康成長。
中秋節 這是台灣頗受重視的一個節日,節日之夜,各家各戶在庭院設案供奉水果月餅,俗稱「拜月娘」。祭月之後,全家人一邊分食月餅,一邊賞月納涼。「拋帕招親」是中秋極有趣味的一項活動。這是由福建南平、龍溪傳到台灣的風俗。中秋之夜,在廣場上搭一座彩台,布置成月宮,設有月兔、掛樹等。明月中天時,一些待嫁姑娘扮成嫦娥登台,先和大家一起唱歌,然後把一些綉有不同花朵的手帕向四面八方拋去,觀眾紛紛搶拾。如拾得的手帕與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就可以領賞。如是未婚青年愛上嫦娥,就把手帕還她,當嫦娥默許時,會脫下戒指相贈。台灣山胞的中秋之夜又有他們的民族特色。日月潭一帶的山胞要舉行一年一度的「半年祭」。山地婦女十多人一組,穿著傳統山裝,手拉手,在民族樂器伴奏下,通宵達旦歌舞。他們也歡迎遊客參加這種豐富多彩的節日慶祝活動。
重陽節 據傳,鄭成功到台灣,也把大陸有關重陽登高、食糕、飲酒、插菊等民間習俗帶到了台灣。從那時起,台灣的讀書人也喜歡在重陽節舉辦詩會,登高飲酒,吟詩作樂。台北的觀音山、新竹的飛風山和十八尖山以及中部的八封山,都是著名的登高地點。這些山都是小山,正適合那些缺少運動的讀書人攀登。在台灣,重陽節也是祭拜祖先的日子。在這一天的中午,三代以內的祖先生辰、忌辰都要祭拜,拜完才能吃飯。又因九九重陽的「九」與「久」諧音,當日必登高吃糕,以意味「年久壽高」之意。為了敬老尊賢,台灣從1978年開始,定重陽節為老人節。
『陸』 台灣文明禮儀
台灣生活習俗
--------------------------------------------------------------------------------
按台灣「文化資產保護法」定義,民俗是指與居民生活有關的衣、食、住、行、敬祖、信仰、年節、娛樂及其他風俗習慣。台灣生活習俗與祖國大陸特別是南方地區基本一致,而且保留著更多的閩粵古風。台灣民間的傳統節慶和大陸大同小異。最重要的節日依次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送灶、除夕等。過節形式也和大陸相仿,如春節有走親訪友的拜年習俗,元宵節吃元宵、賽花燈、猜燈謎;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賞月、吃月餅;重陽節登高遠足;除夕闔家團圓等。其中,台灣民俗中最知名的景觀為台南鹽水鎮的「蜂炮」、平溪十分村的「放天炮」和澎湖的「乞龜」等。
台南鹽水鎮在元宵節最知名的是燃放「蜂炮」,即由數萬只沖天炮製作而成的鞭炮,每一個沖天炮的炮芯連結在一起,一炮點燃,萬炮連響,火花四射,聲光齊作,震耳欲聾,蔚為壯觀。「蜂炮」已經成為台灣一個旅遊景點節目。
放天燈是在紙糊的燈狀球體下部點火,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將其送上夜空。因其形狀像一頂孔明帽,而又稱「孔明燈」。相傳在台灣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早期的一個重要功能是互報平安的訊號,現在已成為一種娛樂與祈福的活動。
澎湖元霄節的「乞龜」習俗有趣神秘。每年元宵節一到,澎湖大小廟宇的供桌上,擺放各種各樣的「龜」,有糖和糯米粉捏塑的「祈求平安」的「芳片龜」;有用線面製成的含有「長壽」之意的「面線龜」;有以麵粉與雞蛋等原料製成的「雞蛋糕龜」;有用黃金打制而成的「金龜」等。民眾紛紛前來祭拜,「乞龜」,即通過祈壽獲得神靈的默許後,「乞龜」人向廟方執事報賬,插香,索得所乞之「龜」,以求得神靈的保佑與恩賜。
台灣的婚喪習俗,與大陸也有類似之處,在今天台灣特別是農村仍保持著許多傳統的習俗。同姓不結婚在台灣依舊流行,而且「周、蘇、蓮」、「陳、胡、姚」、「徐、佘、塗」等各三姓,以及「蕭、葉」、「許、柯」等各兩姓,被認為屬同一祖先,也互不通婚。婚禮儀式雖有改變,方式逐漸多樣化,但仍較重視中國傳統的婚禮。民間喪葬習俗較為繁瑣,充滿迷信,從臨終、發喪、入殮、居喪到送葬、下葬等有一套傳統的做法。至今,台灣民間仍流行土葬,選擇墓地重風水。台灣民間還有「撿骨」之俗,即俗稱「撿風水」,也稱「二次葬」,即在第一次喪葬時比較簡單,不正式立墓碑,待五至七年後再擇吉日開墓,撿拾遺骨,重新正式安葬。在台灣西南沿海,「撿骨」屬於一種專門行業。因此在台灣有所謂「九葬九遷,十葬萬年」的俗語,即改葬次數愈多愈好。不過如今,台灣的喜慶婚喪較流行現代的「花車艷舞」。
台灣還有不少本地特有的節慶活動。較隆重者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師」(主廟在台北萬華清水岩,這一天台灣有盛大隆重的慶典儀式,以前會連續上演20天的大戲),3月23日前後是規模盛大的「媽祖祭」,7月整月的「盂蘭會期」(各地輪流做普渡)。
還有一些:
台灣文化盛會
初到台灣的你,一定會為這眼前的一切感到驚艷不已,因為豐富多元的歷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灣文化。台灣發展的過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國大陸移民,而此地人民甚為注重傳統文化的保存,也逐漸發展出新的文化,同時,在台灣你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國文化,也可以欣賞到荷蘭、日本所留下的歷史古跡。
--------------------------------------------------------------------------------
台灣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中心,除了故宮博物院完整保存了中國歷代文物之外,也可以從以下各個面向窺探:
寺廟與建築
台灣的傳統建築,是民間藝術的總匯,裝飾特別精美,舉凡彩畫、書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構成建築的要素,從中能深刻的洞悉富豐富內涵的台灣文化。此外,除了可以在台灣看到由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所承襲的中國傳統建築外(如:板橋林家花園),中國的廟宇建築也是隨處可見,其中鹿港的龍山寺、天後宮以及北港朝天宮等,都是台灣最知名且歷史悠久的寺廟,具有崇高的藝術價值。
民俗文化與藝術
台灣重要的歲時節令包括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等;而松柏嶺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媽祖進香、北港媽祖出巡、台北迎城隍、東港王船祭、二結王公過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台灣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動。另外,台灣除了傳承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之外,也發展出屬於台灣本土特有的歌仔戲與布袋戲,歌仔戲是結合台灣各種地方戲曲小調、音樂為一體的表演藝術;布袋戲近來更結合聲光特效,廣受年輕人喜愛。
台灣的電影與表演團體,近年來也逐漸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再次展現出中國傳統與台灣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
豐年祭、祖靈祭、狩獵祭、圖騰、蛇紋…,台灣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為台灣文化加註了不同的生命力。台灣的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是南島語族分布的最北端,在人種上屬馬來人。台灣原住民目前多定居於山區,分為:賽夏族、泰雅族、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排灣族、雅美族、曹族、邵族十族,有各自的語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不過目前正面臨同化與文化保存的問題。其中,台灣外島蘭嶼的雅美族,由於地理上的隔絕,是最晚與漢人接觸的一支,進而保存了最完整的原住民文化。
--------------------------------------------------------------------------------
你可以在台灣的許多角落,看到過去殖民時代的影子。淡水的紅毛城,是荷蘭人與葡萄牙人佔領台灣的遺址;台北人聲鼎沸的迪化街、桃園大溪、台南新化等地,可見日據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巴洛克建築,現在台北的許多日據時代的重要建築,例如:台北西區的總統府、行政院、舊台大醫院…等,都加了夜間照明以展現其古典婉約,成了點綴台北夜空的裝飾,讓台灣少了歷史悲情,多了份藝術人文的浪漫風情。
這就是台灣,一場文化饗宴。浪漫、傳奇、庄嚴、趣味……你都可以在這里找到。
『柒』 本人正月十七要去台灣旅遊,我該帶些什麼衣服啊,還有去旅遊總需要買些東西吧,希望大家給我建議下,
剛好有冷空氣,要帶棉襖了,上山就要穿羽絨服了,
一般就是鳳梨酥、茶葉、各地都有伴手禮了(都是些小點心)你自己在酒店附近晚上逛街時在商場買了,最好不要在景點買,一般都貴很多,(導游還有領隊都要提成的)
『捌』 台灣的習俗
台灣的習俗有:神豬競賽;炮轟「寒單爺」;放天燈;神轎過火;過火;王船祭;天子御宴;普渡祭品;基隆放水燈。
『玖』 台灣旅遊攻略 去台灣需要什麼手續編輯推薦
電源插座
台灣使用兩腳扁頭插座,和大陸無異,電器可以直接使用。不過鑒於台灣電壓是110V,而大陸是220V,部分電器也許需要准備變壓器。請出行前檢查自帶電器是否符合標准,以免造成不便。
旅遊季節
秋天的台灣(約每年9月至11月),天氣晴朗涼爽,是適合旅遊的好季節。台灣是祖國美麗富饒的寶島,水熱條件優越。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美稱,水果種類繁多。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島上大部分土地都覆蓋翠綠的森林,有「海上翠微」之美譽。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部,台灣全年氣候變化不大,年平均溫度約為22度,平均最低溫不過12-17℃,夏季最高溫約為35℃。春夏之交時(每年的4月至5月),有短暫1-2個星期的雨季。6月至8月偶而會有台風經過,需特別留意氣象報導。台灣短暫而溫暖的冬天(每年的12-2月),偶有來襲的寒流,只有在少數的高山地區有下雪機會。
節日
立春摸春牛
迎春牛是台灣以前的的一種風俗。台灣光復後曾絕跡過一陣子,直到1987年前後,在台南市土城聖母廟,又開始了塑造春牛,於元宵節前後,擺在廟前,供善男信女的撫摸,以便求的好運。
時間:中立春前一天(正月十五日)
地點:台灣省
台北燈會
台北元宵燈會是每年農歷年節的重要活動,依照當年生肖設計的主燈可以說算是整個燈會的亮點,參展的各式大型花燈也多展現各參展團體的鮮明的主題或差異,燈會人山人海,十分的熱鬧。
時間:農歷正月15日開啟,為期15天
地點:每年由台旅會公告活動地點
陽明山花季
這個節慶被當地人選為台北慶典之首,可見這個節慶在台北當地有多麼重要,花季多以茶花,杜鵑花為主題,芬香彌漫,公園內鳥語花香,范圍很廣,可以好好的參觀一下。
時間:每年春節後至清明前
地點:陽明山公園
台北國際書展
在台北,這是一場非常重要的知識的交流大會,主辦單位每年都會邀請很多不同國家相關單位做出展出的主題,這樣一來書展就更加的國際化,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作家的見面會和論壇,用來分享閱讀的喜悅。十分的有意義。
時間:每年2月
地點:台北世界貿易中心
台灣光復節
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簽訂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了日本。在1945年的對日抗戰中,日本戰敗,台灣重新回到了中國人的手裡。為了慶祝這一天,當地人民載歌載舞,用以慶賀回歸大陸。
時間:每年10月25日
台北溫泉季
這個節慶最具歷史性,溫泉季奇劍,台灣很多的溫泉協會都會推出很多優惠方案,在這個時間,很多當地人與三五好友相約於這里一起泡溫泉,賞美景,十分的愜意。
時間:每年10-11月
地點:新北投地區
端午節賽龍舟
在台灣人們十分重視端午節,在幾天之前,人們就開始緊鑼密鼓的准備起來。大街小巷張燈結綵;端午節的節日氣氛十分的濃厚,在端午節那一天,人們紛紛參與包粽子,賽龍舟,景況熱鬧,煞是壯觀!
時間:陰歷5月5日
地點:基隆河
燒王船祭典
這是在台灣西南沿海著名的民俗祭奠,最開始是生活在這里的祖先發明,寓意送瘟神出海,來祈禱家人平安。到了現在則就演變成為祈禱安寧,表達美好心願的一種活動。
時間:農歷9月(每3年舉行一次)
地點:屏東縣東港鎮東隆宮
治安情況
台北是一個非常安全的城市,治安很好,不過在人多的時候,比如捷運、夜市等人多的地方還是需要小心扒手
當地緊急求助電話:
1、報警110,火警、救護車、消防119;
2、台灣觀光協會:台北市民權東路2段9號5樓,電話: (02)2594-3261;
3、交通部旅遊咨詢熱線:(02)2717-3737;
4、台北市外事警察局: (02)2381-7475、2381-8341、2381-7494。
其他注意事項
1、台北生水不能飲用,酒店或餐廳有茶水供應,或在便利商店購買礦泉水飲用更佳。
2、台北並沒有給小費的習慣,但在旅館、餐廳消費,大多會收取10% 的服務費,其他則沒有硬性規定。
3、到政府外匯指定銀行或國際觀光飯店兌換新台幣時所取得的收據(結匯水單)須妥善留存,離境前若要將未用完的新台幣換回時,必須出示此收據。
4、台灣實施的禁煙令相當嚴格,有屋頂的公共場所幾乎全面禁煙,學校、博物館、文教機構、休閑的露天廣場也屬禁煙地區。一旦發現 將依規定處以2000元至1萬元新台幣的罰款。
5、台灣嚴禁攜帶新鮮瓜果類、未經核可的動植物產品(含活動物、肉品、活植物)入境。
6、等待公車時,要向公車招手示意,司機才會在站台停靠,下車時,需要按響車內的下車鈴,司機才會靠站讓你下車。
7、春節系多數人返鄉團圓的日子,台北市民也多利用此假期到中南部或東部旅行,市區變得比較冷清。多數公營場館除夕及大年初一均休館,不開放參觀。
8、 台北宗教信仰多元,無論是泉州移民帶來的保生大帝,漳州移民帶來的開漳聖王,客家移民帶來的三山國王,還是西方傳入的天主教 基伊斯蘭教,都是普遍的信仰。基本上,一般百姓的信仰是佛教道教混合的,「有拜有保庇」(有祭祀就有保佑)這句日常用語就可以看出台灣人民對宗教「多多益 善」的利己利他心態。
『拾』 我正月初一去台灣旅遊出現地震可以終止嗎
放心去玩吧 沒啥事
此次台灣地震是由旗山斷層錯動引起的。中國地震台8網研究員孫士鋐判斷,這一地區未來發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並不大,但不排除再發生四、五級地震的可能性。這次地震發生在島內,叫中央山脈島內,性質跟1999年台灣南投地震類似。地震發生以後,地震能量情況應該有一個過程,後面發生4、5級地震的可能性還是不能排除的,但是目前認為要發生更大地震現在看來可能性比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