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去旅遊的現狀
『壹』 中國旅遊業的發展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旅遊業的高速發展,我國旅行社行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近十年來,行業規模不斷擴大,從業人員不斷增加,經營體制不斷創新,經營環境不斷改善,旅行社行業已經成為我國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就業渠道的重要的服務行業之一。
一、行業發展為就業提供了巨大空間
我國的旅遊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旅行社作為旅遊業的龍頭,十年間得到了飛速發展,也為就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截止到2001年底,全國共有旅行社10716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319家,國內旅行社9397家),比1991年底增加了9155家,擴大了近7倍,年均增長21.24%;全國旅行社直接從業人員為19.24萬人,比1991年底增加了13.72萬人,年均增長13.30%。如按國際經驗,旅遊業每增加一個直接就業人員,將間接增加5個人就業來計算,相當於提供了96.20萬個間接就業機會。未來十年,如旅行社的直接從業人員按年均增長15%計算,將為全社會提供間接就業機會292.96萬個,成為巨大的就業空間。
導遊人員作為旅遊業的形象大使,十年間從業人員的數量也有大幅度增長。1994年起,導遊人員的資格考試對社會開放,截止到2001年底,全國取得導游資格證書的人數已達到15萬,比1991年底增加了13.2萬多人,擴大了近8倍,年均增長23.62%,相當於提供了75萬個間接就業機會。預計今年年底取得全國導游資格證書的人員數量將達到20萬。除此之外,臨時導游和景區(點)的導遊人員數量也增長較快,導游已經成為一項社會熱門職業。據了解,僅北京市2001年報考導游的人數就達到13800人。
二、為拉動經濟增長起到了積極作用
我國的旅行社是從有組織地接待國際入境旅遊者的發展模式開始的,九十年代中期以後,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特別是每年增加了三個「黃金周」的假期,國內旅遊異軍突起,旅行社組織國內旅遊以更強勁的增長勢頭發展。另外,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國家對出境游政策的調整,我國出境旅遊的發展也很快,旅行社組織出境旅遊也成為了一個亮點。旅行社在旅遊行業中的龍頭地位日益顯現,其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是非常明顯的。一是在擴大內需中起了積極的作用。據統計,2001年度,在國內旅遊方面,全國旅行社組團和接待達9410.56萬人次,占國內旅遊人數的12%,旅行社組織的國內旅遊業務收入為331.33億元,佔全國國內旅遊收入的9.41%。在入境旅遊方面,全國旅行社接待入境旅遊者1453.64萬人次,佔全年入境旅遊者總數的16.33%,旅行社組織入境旅遊業務收入為150億元,約佔全部國際旅遊收入的10.16%。在出境旅遊方面,全國旅行社組織出境旅遊人數為369.53萬人次,佔中國公民出境人數的30.45%。二是旅行社的投資對經濟增長也有促進作用。旅行社是綜合性比較強的行業,具有較強的關聯帶動作用。同時,還具有較高的投入產出率。2001年底全國旅行社資產總額達到415.47億元,同比增長13.55%;負債總額為199.08億元,同比增長2.07%;所有者權益總額為216.39億元,同比增長26.64%;注冊資本金額為130.63億元,同比增長15.39%。三是拉動了國內生產總值。2001年,全國旅行社營業收入為589.80億元,占旅遊業總收入4995億元的11.8%,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0.61%,但旅行社營業收入的增長為25.51%,遠遠大於全國GDP的增長速度,可以預見,旅行社行業在GDP中占的比重將越來越大。四是對財政收入的貢獻率呈上升趨勢。2001年度,全國旅行社實繳稅金為7.63億元,佔全國財政收入16371億元的0.0466%,結匯7.85億美元,同比增長38.94%,占旅遊外匯收入的4.4%。旅行社對財政收入的貢獻表現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收入主要在旅遊經營企業和個人手中,第二個階段地方財政開始增加,第三階段中央財政開始增加,目前我國旅行社還處於第一階段,隨著我國旅行社行業的發展,對各級財政的貢獻將越來越大。
三、不斷開發新產品滿足旅遊者的需求
近年來,為了適應旅遊者需求日趨個性化和差異化的發展趨勢,我國旅行社加大了市場開發力度,在產品設計、營銷手段、客戶關系、品牌塑造等方面引入了新理念,實現了新發展。產品由過去的單一的文化觀光產品為主逐步發展到觀光旅遊、度假旅遊、特種旅遊種類齊全、結構完整的格局,滿足了不同層次旅遊者的需求,促進了旅行社行業的發展。
在觀光旅遊產品方面,我國的文物古跡、山水風光、民俗風情最能反映東方文明和神州風韻,這類產品具有壟斷性,而且內容豐富,已形成相當的規模,成為我國旅遊產品在世界上競爭的長久優勢。適應市場的需求,旅行社大力開發了觀光旅遊產品,使我國的觀光產品有了長足的發展。一些旅遊產品參團人員踴躍、經久不衰、形成了品牌。如九寨溝之旅、長江三峽游、西部之旅,雲南周末團、海南周末團等。
在度假旅遊產品方面,1992年,國務院正式批准在中國開辦12個國家旅遊度假區,由此拉開了發展度假旅遊產品的序幕。之後,又有一批省市級旅遊度假區開始興辦,加上城市周邊的度假地,初步形成了比較適應國際國內多層次需求的度假產品體系,家庭度假、鄉間度假、海濱度假、周末度假、節日度假己形成比較成型的市場。
旅行社開發的專項旅遊產品比較新穎、獨特、別致。如以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為脈絡的古城新貌、以青山秀水和鄉村風情為主題的鄉村旅遊、絲綢之路游、長城之旅、馬拉松團、西南少數民族風情游等幾十個品牌。一些大的旅行社如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積極應對市場需求,針對入境遊客推出了夜遊北京、中醫保健、北京婚禮等入境旅遊產品;中國旅行讓總社的出境游產品在國內首家突出個性化服務的分團型旅遊方式,以及北京--香港天天出團、「海上生明月」等特色產品,在國內市場上推出了「紅色之旅--革命聖地參觀團」、高考學生「放飛自我、回歸自然」系列團等。廣之旅國際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適應旅遊者不同年齡、不同興趣、不同需求推出了豪華旅遊團、親子團、蜜月團、長者團等。
特種旅遊產品近年來發展也很快,形成了品種多樣、規模較大的特點。如修學旅遊產品、滑雪旅遊產品、商務會議旅遊產品、自駕車旅遊、文化體育交流等,外國人來華自駕車旅遊今年1-10月經國家旅遊局審批的就達到42個團2007人次。廣之旅根據旅遊的特點,推出了高文化含量的特種團,如修學團、滑雪團、烹飪團、自駕車團、球迷團、音樂欣賞團、科普旅遊團等。
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我國旅遊事業的發展,中國公民出國旅遊目的地國家不斷增加,出境旅遊產品也得到較大的發展,到目前為止,主要出國旅遊產品有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22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十條線路,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地區,也包括東亞、歐洲、大洋洲、非洲的部分國家。中國旅行社開發的邊境旅遊產品主要有中俄邊境、中朝邊境、中越邊境、中老邊境、中緬邊境等旅遊產品。
四、更加註重企業形象和服務質量
隨著我國旅行社行業的對外和對內開放,旅行社市場競爭的加劇,大多數旅行社著眼於企業自身的發展,加強內部管理,努力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意識,一批服務水平高的企業逐步脫穎而出,成了市場競爭中的佼佼者。
一是旅行社加強了內部科學管理。大多數旅行社在認真貫徹執行國家旅遊局出台的《旅行社出境旅遊服務質量》、《國內旅遊合同範本》、《出境旅遊合同範本》等法規規章的同時,加強了內部質量管理。通過對直接影響旅遊服務質量的過程的控制,對地接社的選擇與評價、出國領隊管理、導游陪同規范、顧客投訴處理、門市部服務要求等容易存在隱患問題的環節加強了管理,使旅行社的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如中旅首都旅行社對社內各部門的經營管理情況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調查,確定涉及服務質量的各個過程和環節,並以文件的形式加以規定,從而達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負責、凡事有據可查」。有些旅行社還加強了企業內部精神文明建設,營造了健康向上、生動活潑的企業氛圍。
二是旅行社企業重視品牌的樹立。「品牌攬顧客、質量主沉浮」,一批旅行社推出了自己的品牌,並形成廣泛影響。如廣之旅國際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在1994年就在全行業率先導入CI,實施名牌戰略,採用琅琅上口而又有豐富含義的「廣之旅」簡稱,和讓人怦然心動的廣告詞「廣之旅無限風光帶給您」,設計了新鮮活潑亮麗的新商標。導入CI後的廣之旅不斷通過外樹形象、內抓質量,使「廣之旅」的品牌形成了廣泛的影響。2001年,廣之旅被全國質協用戶委員會評為用戶滿意服務單位。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積極實施品牌戰略,與國際知名廣告公司合作,推出了全新的品牌形象--「中青旅」,並創立了「青旅在線」網站和16家中青旅連鎖營業部。
三是一些旅行社完善了質量管理、質量保證體系。一批旅行社通過了IS09001標准質量體系認證,並自覺按照標准規程運作,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標准,投訴率明顯下降,顧客滿意率顯著上升。如國旅總社,為實現旅遊服務與國際接軌,在2000年積極開展了IS09001質量認證工作,明確了企業「誠信、優質、高效、安全」的質量方針,確定了質量發展目標,2000年底順利通過了質量體系認證,企業廣義的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體系初步完成,管理水平提升到與國際接軌的高度。
四是一些旅行社以提高遊客滿意度為目標,以強化員工服務意識為重點,向社會作出了更高層次、更為全面的文明服務承諾制。把企業的服務內容、服務標准、服務時限向社會、消費者公開,制定專門的服務承諾制度,對前台營業員、國內游全陪、出境游領隊、入境游陪同等業務操作及服務規范制定了專門的規章制度。同時還通過與接團的旅行社簽訂承諾協議書,保證了旅行社的承諾落到實處。此外,通過徵求遊客意見書,電話回訪以及上門聽取意見等形式來改進服務,使遊客的滿意率大大提高。如廣之旅在公司內部推行「五心服務」,即熱心的態度、貼心的服務、精心的安排、稱心的導游、開心的旅程,使遊客的滿意率達到98.6%。
中國旅行社發展現狀是很好的,但是旅行社行業的法律現狀卻是令人擔憂。
1、目前各保險公司的旅行社責任保險險種,按照近因原則,結合旅行社責任風險的實際,旅行社永遠不會成為近因原則中的近因,這就意味,保險公司的旅行社責任保險對旅行社的風險補償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2、第三人責任造成旅遊合同違約,旅行社在沒有任何責任的情況下,先行讓旅行社賠付,對旅行社行業是不公平的。在旅遊行業八大要素中,吃、住、行、游、購、娛各行業中,旅行社對那一家都無可奈何。旅行社要想不違約,他必須能掐會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對於航空公司是否取消航班、鐵道部列車如何運行等等都必須清楚,才有可能不違約。這公平嗎?目前那部法律、法規對這個問題做出了明確而又公平的規定。
3、意外事件,大量的旅遊意外事故,造成旅遊者甚至旅行社導遊人身傷害、財產損失,為什麼旅行社在自己沒有任何責任同時受到損害時,先賠旅遊者呢?意外事件,旅行社真的沒有過錯啊。法律公平在那?
旅遊者與旅行社相比,他是弱勢群體,在中國注冊資金在30萬元且占較大比例的旅行社與注冊資金在幾個億的航空公司、鐵路、船舶公司、保險公司以及注冊資金在幾千萬的旅遊景區、賓館飯店等等旅遊相關行業相比,旅行社猶如螞蟻與打象。
『貳』 旅遊業的發展現狀
旅遊業具有「無煙產業」和「永遠的朝陽產業」的美稱。所謂朝陽產業,它的發展前景廣闊可觀,當今的旅遊產業已經成為國家的重點發展項目,我國的旅遊市場規模穩步擴大。但是相較而言,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的廣度深度都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民對旅遊消費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國內旅遊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討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的現狀、趨勢及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旅遊業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迅速,覆蓋面廣,但總的說來仍然處於一種低消費、大眾化、低水平、中近距離旅遊的狀況。旅遊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建設發展很快,但仍不能適應國內旅遊市場發展速度的要求。
旅遊人次數穩步增加,旅遊消費額逐步提高;絕大部分屬於觀光旅遊,文化型和享受型極少;國內旅遊熱門地區多集中在經濟發達、知名度高、旅遊基礎設施較為完備的4A級以上景區。自助旅遊增多,團隊出遊減少;度假村的區域『生特徵已經比較明顯,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西部、東北等區域的度假村經營都各顯特色。北京、上海、廣州、蘇州、杭州、重慶等經濟發達地區度假村數量明顯比其他地區高很多。這說明我國旅遊房地產度假村細分市場的區域格
『叄』 中國旅遊業的現狀如何
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已成為全球經濟中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遊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遊業對城市經濟的拉動性、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旅遊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
2004年我國旅遊業全面恢復振興並有突破性發展,入境游、國內游、出境游三大市場全面振興,旅遊總收入達到6840億元,相當於全國GDP的5.01%,2004年我國出境旅遊增勢強勁,公民出境旅遊超過2800萬人。2004年全年我國入境旅遊人數10903.8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96%,比2002年增長11.37%。
2005年1—10月份,入境旅遊人數10018.07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1.57%。2004年中國內地旅遊出遊人數達到11.02億人次,首次突破10億人次大關。國內旅遊收入達到4711億元。2004年底全國共有15339家旅行社,新增加1978家,其中,國際社增加108家,國內社增加1870家;旅行社總資產424.38億元,同比增長9.42%;直接從業人員為24.62萬人。
作為國民經濟的新興行業,中國旅遊業在發展初期就明確了開發建設的基本方針。一方面堅持對外開放,廣泛吸引海內外各界資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鼓勵國家、集體、個人投資建設旅遊項目。這種開放的投資方針推動了中國旅遊投資市場的活躍和旅遊接待能力的提高,為旅遊業的繁榮發展創造了條件。盡管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和障礙,特別是旅遊業管理體制和投資機制的市場化程度較低,但總體上看,中國旅遊業的投資環境呈不斷優化的趨勢。
西部地區依靠其天然的自然資源獲得了旅遊業快速發展的機會,國內外投資者開始關注西部旅遊業。但是,由於西部交通等基礎設施的相對落後,發展西部旅遊業相對海南、深圳等沿海地區而言難度要大得多。西部大開發政策實施後,西部旅遊業迎來新的機遇,也給了垂涎西部旅遊業的投資者們出手的良機。
未來10 年間,我國旅遊業將保持年均10.4%的增長速度,其中個人旅遊消費將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長,企業/政府旅遊的增長速度將達到10.9%,到2020 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遊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到2010 我國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例將從2002年的5.44%達到8%。因此,作為六大新興消費熱點行業之一的旅遊行業,在今後幾年內將存在重大的投資機會。您若想對旅遊業有個系統的了解或者想投資旅遊業本報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報告共有十八章,首先介紹了旅遊業的定義與投資特性,接著對相關行業、國際旅遊業的現狀、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概況進行了闡述。然後對的入境旅遊、生態旅遊、黃金周旅遊、紅色旅遊、溫泉旅遊、旅遊小城鎮、主題公園、其他等進行了細致透析。隨後對旅遊業市場細分與消費者、旅遊電子商務、旅遊業的競爭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並對旅遊業上市公司、我國的重點旅遊資源進行了概述。最後對旅遊業的前景趨勢做出了科學的預測。
『肆』 如今中國旅遊業現狀
還是良莠不齊,需要整頓,但一些大公司還是有一定口碑的
旅遊產業鏈不完備,配套設施及市場地規范化不健全
『伍』 旅遊資源現狀
8.2.1 旅遊資源類型
從湖南省已知或已開發的旅遊區(點)的資源特徵、性質及類型來看,總結歸納有三大類型:第一類是自然界中地理環境和生物所構成的自然景觀資源,風光和物象能給人以自然美感,並吸引人們前往游覽觀光。其特徵:自然風光中的山、水、石、洞、氣、光、生物等,經過巧妙的天然組合,造成千變萬化的旅遊環境和景象,觀光旅遊者通過自己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生理過程,便可產生種種想像,從而獲得精神上的享受。第二類是指古代人類社會活動的遺跡和現代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等為主要觀光內容的人文景觀資源。其重要特徵:它是古今人類政治、經濟活動的記錄和文化藝術的結晶,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風貌和特徵的集中反映,給人們以知識、教育、啟迪和娛樂。人文景觀資源的開發利用,受社會性質、意識形態和文化素養的支配和控制。第三類即有人文景觀又有自然風光,兩者有機結合而構成的綜合類型。
(一)自然景觀資源
(1)名山:湖南省是一個多山的省份,山地面積達10.49萬km2,佔全省總面積的49.56%。據統計,境內1500 m高的著名山峰有千餘座。這些大大小小的山峰,作為重要類型的自然景觀,給人們提供內容非常豐富的觀賞游覽,每一座山都是一幅風景畫。
(2)秀水:湖南省水系發育,擁有湘、資、沅、澧四大水系和號稱八百里的洞庭湖,大小水庫以及與水有關聯的名井、名泉、地熱溫泉、瀑布景觀星羅棋布。山以水秀,樹以水青,景以水名,這就構成當今頗具魅力的賦情景觀——水文化。
(3)奇洞:湖南省境內碳酸鹽類岩石出露非常廣,岩溶地貌十分發育,使得湖南省洞穴資源豐富。可開辟旅遊的溶洞有以下幾種類型:純天然洞穴、洞穴與石刻相結合構景、溶洞與古建築相結合構景、特殊類型的溶洞。
(4)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旅遊林場:湖南省是一個森林資源大省,是我國南方所特有動植物科屬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屬國家重點保護的佳木奇花有75種,其中銀杉、水杉、水松、銀杏、珙桐五大植物活化石尤為珍貴。為了有效地保護、開發、利用森林自然景觀資源,發展森林生態旅遊,全省先後建立了62個自然保護區和35個森林公園。依地域和交通狀況,全省可分為四片大的森林風景區:①以張家界為中心,包括天門山、猛洞河、桃花源、鳳凰山的湘西北風景區;②以洞庭湖為中心,包括岳陽樓、君山、大雲山、鐵山水庫、南湖的湘北風景區;③以韶山為中心,包括花明樓、嶽麓山、桔子洲頭、雲陽山、炎帝陵、桃源洞的湘東風景區。④以莽山為中心,包括蘇仙嶺、五蓋山、天鵝山、東江水庫、九嶷山、舜皇山、那溪、雲山、黃桑坪的湘南、湘中風景區。
(5)風景地貌景觀:根據地質條件、地層岩性、地貌形態等特徵以及人文景觀的藝術特徵,湖南的風景地貌景觀有4種主要類型:①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②丹霞地貌;③喀斯特地貌;④花崗岩地貌。
(6)野生動物資源:湖南省的野生動物資源在中國占據很重份量,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150種珍貴動物中,湖南省就佔40種,為保護好這些世界珍稀動物,建立了兩個國家級的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東洞庭湖野生動物(白鰭豚及其棲息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張家界大鯢野生動物(大鯢及其棲息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三個省級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江口鳥洲鳥類及其棲息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南洞庭湖珍稀水禽自然保護區;目平湖白鶴及濕地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以及五個縣級的野生動物保護區。
(7)天象景觀資源:湖南省的氣候可以用四句話來形容,春溫多變、夏熱且長、秋常乾旱、冬寒甚短。全年無霜期260~300 d。因地形、氣壓和陽光作用,氣候具有復雜多變的特點。四季分明,景象萬千,使得湘楚大地上空中的日光、月影、風霜、春雨、冬雪、霧靄、雲霞等重要的氣候要素都成為天象景觀資源之構景主體。
(二)人文景觀資源
(1)古建築類型:湖南省古代建築保存下來的數量很多,它們分屬各個不同朝代所建,不僅具有文物價值,而且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岳陽的岳陽樓、衡山的南嶽大廟、寧遠的文廟、長沙市的嶽麓書院,以及沅陵的龍興寺、通道的回龍橋等。古建築主要由樓閣、寺殿、祠廟、橋梁、亭台、坊塔等類型組成。
(2)古陵墓類型:湖南省境內的古陵墓數量比較大,歷經的朝代較多,時間跨度比較寬,文物和歷史價值比較高。有轟動世界的長沙馬王堆古漢墓、有神州第一陵的炎帝陵,比較著名的古陵墓還有岳陽的魯肅墓、汨羅屈原墓、永順老司城土司古墓群、平江杜甫墓以及在中國近代史上歷史名人的墓葬,如長沙市嶽麓山上的黃興墓、蔡鍔墓、蔣翊武墓、曾國藩墓等。
(3)古遺址、古戰場、古窯址、古城址:湖南省20世紀60年代在桂陽縣境喀斯特溶洞中發現了一件古人類的遺物,經鑒定為舊石器晚期的刻紋骨椎,證實了湖南大地的確曾是古人類活動場所。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址或村落遺址,先後在我省的許多地方發現,主要集中在湘北地區及洞庭湖一帶。我省境內最重要的古戰場遺址在岳陽的巴陵古戰場。古城址主要有鳳凰縣黃絲橋古城、長沙天心閣古城、漢代北練城遺址、汨羅市春秋時代羅子國城遺址、桃源縣戰國時代采菱城遺址、常德漢代索縣城遺址、邵東縣邵陽城遺址,此外還有鳳凰縣沱江鎮、道縣道口鎮、武岡城關茶陵城關也都保留有古城門和城牆。古窯址以長沙市望城縣銅官古窯最有名,還有湘陰縣的岳州窯、岳陽的鹿角窯以及衡陽唐代衡州窯。
(4)歷史名人故居、紀念館、祠、堂:湖南省人傑地靈、人才輩出,長沙的黃興、邵陽的蔡鍔、瀏陽的譚嗣同等仁人志士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此外,歷史上還有許多他鄉賢達名士、騷人墨客留跡於湖南。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曾行吟於沅湘之野,西漢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賈誼曾任長沙王太傅。東漢末年,醫學家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寫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對祖國醫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杜甫晚年流寓湖湘,賦詩多首。唐代書畫家歐陽詢,是今長沙市望城縣書堂鄉人,當地留有石筆架,洗筆池等古跡。還有司馬遷、韓愈、柳宗元、朱熹、辛棄疾、米芾等歷史名人都曾在湘楚一游。
(5)考古文物、石刻碑林類型:位於長沙市開福區上大壠的湖南省博物館存放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出土文物、資料達十萬余件,各市縣級的博物館,也都保存著本地區范圍內各個歷史時期發掘出土的珍貴文物。在湖南省考古歷史上,最為轟動、震驚中外的要數1972年春發現和發掘的長沙市芙蓉區馬王堆鄉之馬王堆西漢墓。湘楚文化歷史悠久,碑林石刻到處可見,在碑碣叢中,現存曠世古稀長沙嶽麓山上的禹王牌。最長的碑文是祁陽浯溪石刻《大唐中興頌》,文奇、字奇、岩奇,世稱「三絕」碑。
(6)革命傳統教育類型: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這30年的輝煌歷程中,湖南省被譽為中國的「革命勝地」。以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彭德懷、賀龍、左權等政治家、革命家、軍事家為優秀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及大批的革命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和先進的革命民主人士,為中國革命和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今,為緬懷先烈們、先輩們以及英雄的三湘兒女的豐功偉績,建立了(革命)故居紀念館,修復和開辟革命活動舊址紀念地。這些具有革命紀念意義的場所和文物,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是進行愛國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教育的課堂,供現代人參觀瞻仰,構成了我省一項極為重要的人文景觀資源,如韶山、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宜章年關暴動指揮部舊址等。
(7)民族民俗風情:湖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境內除漢族之外,還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回族、壯族、維吾爾族等42個民族。民族民俗風情,是一部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生活在湖南省境內的少數民族是三湘大家庭中的一員。他們有獨特的服飾,優美的歌舞,傳統的習俗和民族風韻。在具有民族風格古建築中,侗族的鼓樓、涼亭、風雨橋;苗家的吊腳樓;土家族的老司城等別具一格,建築藝術價值高。少數民族婦女,精於耕織。紡織、穿、綉的工藝相當精美,顯示出民族的特色。少數民族一般性格豪爽,耿直,富於靈感,易於觸景生情,能歌善舞,出口成章。其舞蹈中有土家族的擺手舞、八寶銅玲舞、色古斯舞、苗族的蘆笙舞、瑤族的長鼓舞、銅鼓舞等。
(8)現代工程及城市市容類型:現代工程中的公路建設,根據山區的地形地貌,設計很有特色且實用,如吉首市矮寨景觀區「矮寨公路」,橫跨雪峰山脊樑段的盤山公路,既是交通道路的基礎設施,又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湖南省境內的現代高速公路一般設計成雙向六道全封閉,這些現代工程宛如一條銀帶,把自然界的景色串在一起,構成一道亮麗的景觀資源。
在山水景觀中,大型建設工程能成為構景主體的還有水庫的大壩。湖南境內的大型水庫工程,壩址選在江河幽險之處。每座大壩根據具體情況,設計造型及規模都不一樣,但都表現出雄偉壯觀,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同時,大壩、水庫里的水、周圍群山共同構成極具特色的湖島型的風景旅遊區,既可以開展水上運動,還可依山傍水修建療養基地與水上運動訓練基地。
(三)綜合景觀資源
(1)園林風景:把山、石、水、花、亭、名樓、閣坊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機地融為一體,依據造園的結合手法,形成一種景觀藝術空間。
(2)田園風光:田園風光之構景主體為農田、耕地、果園、苗圃、農宿農宅以及山水等。湖南省農田耕地的特徵表現為:山區以梯田為主,丘陵區為多邊塊田,平原湖區則為大面積方格網狀田。在平原的洞庭湖區,具有湖區特色的田園風光處處可見。
(3)其它特殊類型景觀:包括高校旅遊、觀看軍事訓練和表演、工礦企業旅遊、科普教育旅遊以及探險旅遊等。
8.2.2 旅遊資源基本特徵
(1)廣泛性:既有自然風光,又有能讓旅遊者體察感觸到的民族風俗風情;既有歷史遺跡,又有現代建築,內容相當廣泛,非常豐富。
(2)景觀組合性和綜合性:表現在一些旅遊資源既具有旅遊觀賞價值,又有科學考察意義;既是自然風景區,又是人文景觀區。它們相互聯系又互為補充,具有構成景象組合特點。
(3)社會變異性:隨著時代的變遷或同一時代不同時期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政治上的寒暑表特徵。
(4)地域性:自然地理條件和經濟地理環境以及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的不同而帶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
(5)不同層次結構的特點。
(6)地區分異性。這種特點反映了各地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的差異性受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所制約。
(7)總體格局具有特色的「一線一片一帶一源」。
8.2.3 旅遊資源分區及現狀
在研究分析湖南省旅遊資源基本特點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合理的分區,有利於我們對全省境內的旅遊資源因地制宜地進行科學規劃,有利於有計劃有步驟的開發並突出各個區的特徵,進而為整個旅遊布局提供科學依據。在進行分區時,考慮如下原則:
第一,旅遊資源類型的組合在地域上具有基本一致性;
第二,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歷史背景和民族特點以及交通條件的基本狀況相似性,顯示出對資源的利用程度和潛在力;
第三,區內資源開發現狀、遠景和發展方向上的一致性,以利於規劃的科學性和完整性;
第四,旅遊網路的完整性,在同一地區內要有一個知名度比較高的骨幹風景名勝地作為核心與依託,以此帶動區內其他景點(區)的發展。
根據以上基本原則,將湖南旅遊資源分為Ⅰ—Ⅵ區,具體情況詳見表 8-2。同時編制出1∶50萬湖南省旅遊資源分布與分區圖(圖8-1),該圖表反映了我省旅遊資源的總輪廓和基本格局,也體現了湖南省旅遊資源的發展現狀。
表8-2 湖南省旅遊資源分區一覽表
圖8-1 湖南省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圖
『陸』 中國旅遊業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旅遊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這三部分是旅遊業的三大支柱。
國內旅遊市場穩步增長
根據中國文旅部統計數據顯示,2010-2019年,國內旅遊市場持續平穩增長;2017年國內旅遊人數首次突破50億人次,2019年國內旅遊人數突破60億人次,達到60.06億人次,較2018年同比增長8.43%。
—— 以上數據及分析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旅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柒』 中國旅遊業發展現狀
國內的旅遊業變態的很多的,我覺得不妨從商業化這方面入手,旅社安排的商業色彩太濃,導致旅遊變態了。
『捌』 大學生旅遊現狀分析
這個我覺得大學生旅遊現在還是越來越心生了吧?就是說現在的大學生啊,他們錢比較多,時間也比較多,所以很多大學生選擇一些短接可以做這些生意
『玖』 中國旅遊發展現狀分析
實踐表明,發展旅遊業是推動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領域,是統籌經濟社會以及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解決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也是滿足人們生活需求、落實以人為本的內在要求,因為旅遊直接就是為人服務的,大家也知道,從中國的旅遊業,過去不知旅遊為何物,到現在認為旅遊是高端消費,旅遊業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國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這個也說明了旅遊業的發展是深深植根於民眾之中的一種需求
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點,是入境旅遊,持續穩定增長。隨著我國綜合國力持續上升、國際影響不斷的擴大、市場拓展更加深入,入境旅遊持續穩定增長。
第二個表現是國內旅遊,國內旅遊持續全面增長,國內旅遊是旅遊量最大、潛力最深、基礎性最強的,國內旅遊良好的成長性能和強勁的帶動功能繼續蓬勃發展,居民出遊人數持續增長,國內旅遊首先是把入境旅遊放在首位,應該說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國內旅遊越來越顯得重要。
第三個表現是出境旅遊,出境旅遊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公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以及出國旅遊目的地不斷的增多,我國國民出境旅遊,保持快速增長的速度,出遊范圍更加寬廣、出遊方式更加靈活、出遊規模日益擴大。
從國內旅遊來說,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中國擁有13億人口,這里把中國旅遊業的現狀做了簡單的介紹。
中國旅遊業發展趨勢:
第一個,從政治上看,當前國家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國內立足改革與發展,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國際立足和平發展,整體塑造文明大國形象,而作為旅遊業,從本質上來說是符合構建以人為本、循環經濟、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諧社會的國策取向,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的地位也不斷的得到提升,從1985年,中央首次明確旅遊產業的地位,到1992進一步明確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點,再到1998年將旅遊業列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直到十一五期間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加大培育,從這個發展的歷程來看,中國旅遊業的發展環境全面優化,地位越來越顯得重要。
第二個,從經濟環境分析,經濟環境表現為強力支撐和轉型躍升,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化合作進一步加強,這就為中國發展旅遊提供了穩定的市場,經濟全球化,國際環境越來越寬松,對於入境旅遊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環境,中國經濟正在實現向全面小康經濟發展轉變,按照預測,未來10年將保持7%的穩健增長的態勢,國民人均GDP也將大幅度提升,國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總體上得到滿足以後,消費結構將向發展型、享受型升級,旅遊人口、出遊率、旅遊花費及結構正處在轉型升級的拐點。而且剛才講了,旅遊從目前來說已經成為國民生活的必要內容之一,這些經濟環境將呈現富裕居民出境游、城鎮居民休閑游、農村居民觀光游三足鼎立的局面,這樣我們說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經濟環境是強力支撐著轉型升級。
第三個,從社會環境來講,因為大家知道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中國大力創造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人居環境、民生經濟、和諧社會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主流,中國作為全球最安全的旅遊地國家的形象,以及出境入境旅遊的雙向互動效應,能為發展旅遊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更為重要的是在提高國民收入增加閑暇時間和提供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匯集全民的基礎上,旅遊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動力之一,理應也肯定應當成為人類共享、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休閑旅遊消費也正在逐步進入國民生活領域,休閑權、旅遊權,如同勞動權和受教育權一樣,是人類全面發展應該享受的權利。這是從中國的旅遊發展來看,從傳統的觀光游正在向休閑、度假發展,所以這樣中國發展的社會環境是以人為本、共享成果。
第四從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文化環境,表現為文明大國、文化旅遊共融大國,大家知道中國文化正在實現偉大的復興崛起,中國年系列文化生活,以及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加上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工程的實施,進一步增強中國旅遊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豐富旅遊產品文化內涵,提升中國旅遊產業的形象。也就是說中國的旅遊業經過30年的發展越來越注重文化內涵,越來越注重文化與旅遊的關系,因為文化因旅遊而傳承,旅遊因文化而繁榮,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和傳播,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所以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文化環境是文明大國,文化旅遊共同繁榮。
第五個,科教環境,科教興國創新發展,隨著科教興國方略的實施,信息科技化、裝備科技化、交通科技化,在旅遊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運用,這些科教興國方略實施,科技的增強是促使了旅遊業開發的手段、經營方式、發展空間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也有利於中國旅遊業直接面向世界,實現跨越式的發展。與此同時,國民教育的普及化、國民教育旅遊的教育功能,更加有利於提升國民素質、旅遊環境和旅遊意識,也可以極大的增強遊客的旅遊品質和旅遊創新,因為科教的興起,旅遊業的發展極大的提高了素質,包括產權酒店和分時度假,這里涉及到國民的素質問題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涉及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問題。這幾個因素的影響,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大發展,中國旅遊業從事業型,過去中國旅遊業是事業型或者外事接待型,到產業型的轉變,也實現了從資源經濟到要素經濟,再到產業經濟兩次質的飛躍,未來的10年將是中國旅遊業戰略轉型期發展的新時代,中國旅遊業將進入強國旅遊時代、全民旅遊時代、休閑旅遊時代、品質旅遊時代,而中國經過研究判斷,經過這次金融危機的洗禮之後,中國的旅遊業因為有改革開放30年發展的基礎,又由於旅遊是深深植根於民眾之中的需求。所以風雨過後,中國旅遊業必將迎來發展的拐點,實現新一輪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