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車關稅下調對車價有沒有影響
Ⅰ 下調關稅對進口車的購買會產生多大影響
以一輛報關價為30萬元4.0排量的進口車為例,按照關稅25%來計算,這輛車的關稅為75000元,加上消費稅125000元和增值稅85000元,其總稅費為28.5萬元。而如果按照此次下調到的15%計算,這輛車的關稅為45000元,同時消費稅會降為115000元,增值稅降為78200元,總稅費為23.82萬元,相比關稅下調前,總共可省出約5萬塊。
因此事實上排量越大,關稅對於車價的影響越小,而排量越小,關稅對車價的影響還是較大的。從2017年進口車排量結構來看,1.5L-3.0L排量進口車佔比達到了近80%。所以如果消費者買這些排量的進口車,還是可以享受到關稅下降所帶來的紅利。來源:騰訊網
Ⅱ 我國進口汽車關稅下調對進口車購買有多大影響
汽車價格由許多因素決定,進口關稅只是其中之一。製造商確定的市場指導價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汽車的最終銷售價格。關稅和製造商的市場指導價格之間有一定的關系。降低關稅是降價的因素,但汽車是否降價以及降價幅度是市場行為。
此外,進口汽車的價格變化與匯率變化和車型升級密切相關。“一天內匯率的變化可能會導致經銷商購買成本上下波動一兩萬元。如果一個新的替代車型即將推出,舊車型的價格將大幅下降。”
“從長遠來看,新政策對中國汽車行業也是有益的。進口汽車價格一旦下跌,將不可避免地影響現有的合資品牌價格體系,這將改變國內汽車企業的高利潤局面,優化汽車消費市場環境。”根據崔東樹的分析,從結構上看,合資中高端車型的價格壓力最大,而經濟型轎車和自主品牌的壓力相對較小。
Ⅲ 汽車的進口稅減少,真的會大幅度影響汽車的價格嗎
5月22日,我國相關部門宣布對進口汽車和進口汽車零部件的關稅進行下調。其中進口汽車由原先的25%下調到15%,進口汽車零部件關稅由之前的10%下調到6%。並且將在今年的7月1號開始實施。但進口汽車的成本構成,除了有關稅之外,
這是一個危機來臨的信號,同時也是機遇來臨的號角。國產自主品牌要想往高端發展必須直面競爭,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可能這次關稅的調整對國產汽車的價格影響並不會太大,但無疑會影響到它今後的戰略發展。
Ⅳ 問大家個事情,關稅調整對車價會不會有影響
關稅調整會對車價有影響,主要影響:
關稅是價內稅,其增減變動會直接影響進口車輛的成本;
消費稅和車輛購置稅的計稅基礎都包括了關稅,關稅增減會影響到消費稅和車輛購置稅,從而影響了進口車輛成本;
關稅、消費稅的變動會影響到增值稅的金額,這部分最終也會傳導給消費者承擔;
進口汽車價格變動如果明顯,作為替代產品的國內車輛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
Ⅳ 進口汽車關稅下調會對國產汽車產生多大影響
進口關稅下降可能會導致一部分進口車下調指導價。但是應該對中級車緊湊車的價格沒什麼太大影響,我所知道的B級一線車德系兩兄弟,日系三傑都是合資,應該都買不到進口的,也沒有進口的車降價會和這些車產生直接競爭。再者進口車價越貴的 ,關稅降後才會有比較大的價格變化,30萬左右的進口車,價格變化小,降價後性價比依然不高,也不會對合資B級有太大影響。
Ⅵ 進口車關稅下調對合資車價格有影響嗎
5月22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公告,宣布自2018年7月1日起,降低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進口關稅。將汽車整車稅率降至15%,將汽車零部件稅率降至6%。自2006年起已經延續了12年的關稅政策即將改變,這對於正處在結構優化升級期的中國汽車產業,無疑將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資料圖片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此次關稅政策調整的焦點應該是進口零部件稅率下降,而非大多數國內媒體關注並報道的整車稅率下降。根據關稅新政,將汽車零部件稅率分別為8%、10%、15%、20%、25%的共79個稅號的稅率降至6%。這樣大的降幅,對於目前並不發達的國內零部件行業將帶來不小的影響。
眾所周知,目前國內汽車行業核心零部件的研發依舊與國外企業有著較大差距,特別是在發動機、變速箱以及底盤等方面。雖然目前國內像吉利、長城和廣汽等企業在核心零部件研發上屢屢有所突破,但在技術方面仍有欠缺。隨著進口零部件關稅下降,成本的下降很有可能會令一些缺乏技術積累和創新能力的自主品牌企業,更多地選擇使用這些國外的核心零部件,減少自主核心零部件的組裝比重,並以此來提升產品的競爭力,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進口零部件關稅的下降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國內核心零部件行業,倒逼國內對汽車核心部件的研究和技術的提升。
連鎖反應三:加速自主品牌企業兩極分化
近年來,自主品牌在「向上」的道路上闊步前進,以吉利、長城等車企代表的自主品牌企業或推出高端品牌或推出高端產品,在這些品牌和產品的帶動下,自主品牌給人們的印象較從前已大有改觀,這一點從這些車企節節攀升的銷量便可見一斑。
對於此次進口關稅調整,不少媒體認為將對自主品牌帶來較大沖擊,原因在於進口零部件關稅降低,將會令國內合資企業造車成本相應有所下降,體現在終端上便是價格進一步下探,在中低端市場上擠壓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間。事實上,這樣的影響確實存在。業內資深汽車評論員凌然認為,影響更多是在積極的方面,從此前放開汽車合資股比到如今的進口關稅下降,國家釋放的這一系列信號說明,中國汽車市場正在迎來全面的開放。此次關稅下降影響較大的是那些自主高端車型,伴隨著零部件成本的降低,合資品牌車型終端售價或將有所下探,這必然會與目前的自主高端車型產生價格重疊,對其市場空間造成一定的擠壓。但反過來看,這樣的擠壓對於技術相對雄厚、創新能力強的自主品牌企業而言,未嘗不是一種刺激,促進這些企業在自主研發領域進一步提升。而對於技術相對薄弱,創新能力差的企業而言,很有可能會選擇以合資的手段來繼續發展,但股比開放後將給予外資更大的話語權和運作空間,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術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小。長期來看,國內汽車市場全面放開後,誰能最終「吃雞」,那就全憑各自的本事了。
當然,進口關稅政策調整帶來的連鎖反應還有很多,這次的政策調整可以看作是中國汽車市場全面開放的開端,自主品牌企業未來將面臨更多來自外資企業的壓力。在市場化的競爭中,自主品牌間的優勝劣汰不可避免,大浪淘沙之下,真正的自主品牌王者必將崛起。
更多精品問答,請您關注車質網。
Ⅶ 汽車關稅降低,對合資車價格有影響嗎
5月22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公告,宣布自2018年7月1日起,降低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進口關稅。將汽車整車稅率降至15%,將汽車零部件稅率降至6%。自2006年起已經延續了12年的關稅政策即將改變,這對於正處在結構優化升級期的中國汽車產業,無疑將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乘用車進口量品牌排名中,寶馬賓士和雷克薩斯分列前三位,總銷量均達到10萬以上。可以說關稅下降對於這些品牌未來的銷量提升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否像有些媒體預測的,進口車銷量將大幅提升,現在看來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從消費者層面來看,購買進口車的人群大部分對於價格敏感度較低,目前國內的進口車型普遍都在50萬元以上,動輒幾十、上百萬的車就算降價8.8%,省下的幾萬元錢對於這些高端富裕群體來說可能並不會太在意。不過,這樣的降幅倒的確會吸引一部分新晉的高端收入群體以及此前因價格原因而對進口車保持觀望的群體。從經銷商層面來看,關稅下降帶來的進口車指導價的下降,加上此前進口車原本就有的終端優惠,將吸引更多的潛在客戶到店,增加客流量,消化現有的庫存。但前提是,經銷商能真正把關稅下降帶來的這部分降幅讓利給消費者,別把這部分降幅和現有的終端優惠混淆才行。
實際上,這次的關稅政策調整很重要的一個焦點是零部件稅率的下降,這對於進口車型後期的維修保養以及服務的價格將產生較大的影響和改變,而這也正是影響消費者購買進口車的重要因素之一。
連鎖反應二:倒逼國內核心零部件研發升級
資料圖片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此次關稅政策調整的焦點應該是進口零部件稅率下降,而非大多數國內媒體關注並報道的整車稅率下降。根據關稅新政,將汽車零部件稅率分別為8%、10%、15%、20%、25%的共79個稅號的稅率降至6%。這樣大的降幅,對於目前並不發達的國內零部件行業將帶來不小的影響。
眾所周知,目前國內汽車行業核心零部件的研發依舊與國外企業有著較大差距,特別是在發動機、變速箱以及底盤等方面。雖然目前國內像吉利、長城和廣汽等企業在核心零部件研發上屢屢有所突破,但在技術方面仍有欠缺。隨著進口零部件關稅下降,成本的下降很有可能會令一些缺乏技術積累和創新能力的自主品牌企業,更多地選擇使用這些國外的核心零部件,減少自主核心零部件的組裝比重,並以此來提升產品的競爭力,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進口零部件關稅的下降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國內核心零部件行業,倒逼國內對汽車核心部件的研究和技術的提升。
連鎖反應三:加速自主品牌企業兩極分化
近年來,自主品牌在「向上」的道路上闊步前進,以吉利、長城等車企代表的自主品牌企業或推出高端品牌或推出高端產品,在這些品牌和產品的帶動下,自主品牌給人們的印象較從前已大有改觀,這一點從這些車企節節攀升的銷量便可見一斑。
對於此次進口關稅調整,不少媒體認為將對自主品牌帶來較大沖擊,原因在於進口零部件關稅降低,將會令國內合資企業造車成本相應有所下降,體現在終端上便是價格進一步下探,在中低端市場上擠壓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間。事實上,這樣的影響確實存在。業內資深汽車評論員凌然認為,影響更多是在積極的方面,從此前放開汽車合資股比到如今的進口關稅下降,國家釋放的這一系列信號說明,中國汽車市場正在迎來全面的開放。此次關稅下降影響較大的是那些自主高端車型,伴隨著零部件成本的降低,合資品牌車型終端售價或將有所下探,這必然會與目前的自主高端車型產生價格重疊,對其市場空間造成一定的擠壓。但反過來看,這樣的擠壓對於技術相對雄厚、創新能力強的自主品牌企業而言,未嘗不是一種刺激,促進這些企業在自主研發領域進一步提升。而對於技術相對薄弱,創新能力差的企業而言,很有可能會選擇以合資的手段來繼續發展,但股比開放後將給予外資更大的話語權和運作空間,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術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小。長期來看,國內汽車市場全面放開後,誰能最終「吃雞」,那就全憑各自的本事了。
當然,進口關稅政策調整帶來的連鎖反應還有很多,這次的政策調整可以看作是中國汽車市場全面開放的開端,自主品牌企業未來將面臨更多來自外資企業的壓力。在市場化的競爭中,自主品牌間的優勝劣汰不可避免,大浪淘沙之下,真正的自主品牌王者必將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