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壇商務車
『壹』 北京天壇(簡單些)
網路上找的。
北京天壇地處,在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位於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正陽門外東側。始建於明朝 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歷代皇帝祭天之地。總面積為273公頃。是明清兩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築。天壇(Temple of Heaven)1961年,國務院公布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 2009年,北京天壇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帝祭天建築。
[2] 北京天壇佔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故宮)還大些,有兩重垣牆,形成內外壇,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穹宇、圓丘。圓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圓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圓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圓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年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個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徑24.2米,裡面分別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築僅存的一列。圜丘建於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舉行「祀天大典」,欲稱祭天台。迴音壁是天庫的圓形圍牆。因牆體堅硬光滑,所以是聲波的良好反射體,又因圓周曲率精確,聲波可沿牆內面連續反射,向前傳播。
『貳』 北京天壇在哪裡
天壇,在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
佔地約273萬平方米。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
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2)北京天壇商務車擴展閱讀:
清帝退位後,天壇不再有祭天功能,大面積壇域被外來進占。廣利門自此封閉,祭祀輿路斷行,壇牆傾頹荒疏,文物古建無人過問修繕。
1951年,北京園林機械廠在此成立,主要生產和維修各種園林設施。2007年,北京園林機械廠被撤銷後歸入天壇公園,其建築一直保留,並作為辦公用房使用。2015年,天壇公園為避免文物本體再遭毀壞,騰空了曾被用作庫房的廣利門,並採取了保護性隔離封閉措施。
為配合北京中軸線整體申遺,天壇公園去年起完成了園林機械廠等園內核心游覽區的住戶騰退工作,並對完成騰退的園林機械廠區域進行了環境整治和文物修繕。廣利門和壇牆終於亮了出來,天壇內壇「環壇步道」全部打通,天壇內壇首次完整地呈現在遊客視野中。
『叄』 北京天壇詳細資料和圖片
天壇公園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市中心3公里,位於北京正陽門東南方向,為明、清兩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禱豐年的專用祭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築群。
天壇公園,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市中心3公里,位於北京正陽門東南方向,為明、清兩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禱豐年的專用祭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築群。總面積273萬平方米。1918年作為公園正式對外開放。[1]
天壇公園,在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佔地約270萬平方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在整個北京城裡,北有地壇祭地,南有天壇祭天,東有日壇祭太陽,西有月壇祭月亮,其中天壇最為光彩奪目、氣宇非凡。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著名的祈年殿在最北方,這是天壇內最宏偉、最華麗的建築,也是想像中離天最近的地方。祈年殿,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為三重頂圓殿,殿頂覆蓋上青、中黃、下綠三色琉璃,寓意天、地、萬物。清乾隆十六年(1751)改三色瓦為統一的藍瓦金頂,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專用建築。[2]
壇面除中心的太極石是圓形外,外圍各圈均為扇面形,數目也是陽數,象徵九重天,天帝的牌位就安放在太極石上,象徵著天帝高居九重天之上。圜丘壇的附屬建築有皇穹宇及迴音壁。如果說天安門城樓已成為中國的象徵,那麼,天壇祈年殿就是北京這座不朽名城的象徵。的確,這座無與倫比的建築是智慧和文明的結晶,在通高38米、直徑30米的體積內,容納了如此豐富的學問。[3]
同時,它也是中國木結構建築的頂峰,僅憑木榫交結,斗拱支架,全用木材就完成了這一驚世傑作。天壇另一美妙絕倫之處,是奇妙的回聲。站在圜丘壇的中心叫一聲,你會聽到從地層深處傳來的明亮而深沉的回響,這聲音彷彿來自地心,又似乎來自天空,所以人們為它取了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名字:「天心石」。在皇穹宇的四周有一道厚約0.9米的圍牆,你站在一端貼著牆小聲說話,站在另一端的人只要耳貼牆面就能聽得異常清晰,並且還有立體聲效果,這就是「迴音壁」。這證明500年前的中國人已經能夠運用聲學原理。
天壇公園,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天壇以嚴謹的建築布局、奇特的建築構造和瑰麗的建築裝飾著稱於世。總佔地面積約 270萬平方米,分為內壇和外壇。主要建築物在內壇,南有圜丘壇、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條貫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橋,把這二組建築連接起來。外壇古柏蒼郁,環繞著內壇,使主要建築群顯得更加庄嚴宏偉。壇內還有巧妙運用聲學原理建造的迴音壁、三音石、對話石等,充分顯示出古代中國建築工藝的發達水平。天壇公園,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祭壇建築群。時下已開放為天壇公園。
天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祈谷的地方,它的嚴謹的建築布局,奇特的建築結構,瑰麗的建築裝飾,在中國建築史上,記錄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天壇佔地面積原為4095畝,此刻有2775畝,為中國現存古代建築規模最大、建築藝術最精美的一處廟壇建築群,也是世界建築藝術的珍貴遺產。有的外國朋友說,到中國不到北京,不算真到中國,到北京不到天壇,不算真到北京。又說, 天壇和長城、故宮一樣,是一件很大很大的藝術品。
天壇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均為北圓南方。當初,為了把天地的形象表現在牆上,以象徵「天圓地方」之說。外壇牆的東南北三面原制無門,只西面臨永定門內大街有門兩座:北門是明代舊有的,稱「祈谷壇門」;南門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增建的,稱「圜丘壇門」。兩門均為三間拱券式,綠琉璃簡瓦歇山式頂。時下的外壇北門和東門,都是1975年以後增建的。內壇中間還有一道東西向的隔牆,它算作圜丘壇的北牆。這段隔牆在兩軸線部位成弧形向北凸出,繞過皇穹宇外牆而與東西內壇牆相連接,將祈谷、圜丘兩壇隔成兩個區域。
內壇的圜丘位南,祈谷位北,均在南北中軸線上,中間由長360米、寬30米的神道(丹陛橋)連成一個整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台(祭天台)、皇穹宇(奉神殿、神庫與神廚、宰牲亭)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門、大祀殿(祈年殿)、東西配殿、皇乾殿、長廊(附七星石)、神庫與神廚、宰牲亭等。[4]
天壇是祈谷、圜丘兩壇的總稱,有兩重壇牆環繞,將壇域分為內、外壇兩部分,均為南方北圓。壇內祭祀建築集中於內壇,內壇四面設門。連接兩壇的的軸線,是一條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磚石台,稱為「神道」又稱「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橋」。它寓意著上天庭要經過漫長的道路。圜丘壇建築群位於中軸線的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壇。圜丘壇之北是皇穹宇。祈谷壇位於中軸線的北端,主體建築即祈年殿,壇中還有祈年門、皇乾殿、東西配殿、燔柴爐、瘞坎、磚門等建築,附屬建築有七十二連房、神廚、宰牲亭等。圜丘壇、祈谷壇的附屬建築多在其東,這種布局使天壇西部壇域開闊。內壇西天門內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環繞的宮城,名「齋宮」,是皇帝祭祀把前「齋戒」期間居住的宮室。[1]
每年4月中旬可到天壇公園賞丁香花。天壇古松柏及古槐3600多株,多植於明清兩代,少數為元代種植。大片常綠樹木營造出的廣袤蒼茫的氛圍,形成天壇獨特的園林意境。天壇收藏文物逾萬件,多與祭祀有關,禮器、樂器占據相當大比例,分別陳列在皇穹宇祭天文物展覽、祈年殿歷史原貌恢復展覽、祈年殿西配殿祭天禮儀館展覽、祈年殿東配殿祭天樂舞館展覽當中。[1]
無障礙設施與服務:公園主要門區無障礙,主要游覽干線無障礙,公共衛生間無障礙,無障礙標識准確、規范。坡道、無障礙售票口、無障礙衛生間、低位售貨口、低位電話、無障礙車位、輪椅服務、手語服務。[1]
於1975年修建了北大門,1977年新開了東大門,以後又建了雙環亭風景區,開通南門(昭亨門)。從1979年到1982年,對齋宮建築群也進行全面維修。對宰牲亭,祈谷壇長廊和皇乾殿也進行了翻修。1986年開始進行恢復各殿的原貌陳列工作,1990年為迎接十一屆亞運會在北京召開,又把古建築群進行了漆紅和彩繪。40年來政府總共投資1800萬元,使天壇恢復了原來的神韻和風貌。時下,在祈谷壇以西的綠樹叢中,又增添了幾處精巧別致的亭台。北面的「雙環萬壽亭」,截面恰似套環,亭體由兩個重檐園亭銜接並合而成,結構精巧,造型新穎,為我國木結構建築中少見。「萬壽亭」兩翼,各有一座小巧的方亭, 名方勝亭。亭子之間以游廊貫穿連接。亭子和游廊的梁枋上,繪有山水、人物、花卉以及西湖風景畫。萬壽亭以南有一座扇面式建築名「扇面亭」,灰色頂,蘇式彩畫,玲瓏小巧,別具特色(這些建築原為乾隆六年弘歷為其母祝壽而建在中南海的景物,於1977年遷入天壇公園內供遊人觀賞游覽)。在萬壽亭東南,還有一座六角彩亭,名百花亭,與西北的萬壽亭、方勝亭、扇面亭遙相對望,輝映溢目。這些不拘一格的亭台建築多姿多態,構成一組雙環亭景區。此刻,天壇已從古老的廟壇建築藝術群發展成首都人民游覽的最大的公園之一。[4]
據史料記載,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天壇是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壇,合祭皇天後土,當時是在大祀殿行祭典。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聽大臣言:「古者祀天於圜丘,祀地於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澤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於是決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門外另建方澤壇祭地。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壇,方澤改名地壇。大祀殿廢棄後,改為祈谷壇。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壇被廢,於十九年在壇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後多次修繕、擴建。
設立司令部
祈年殿(1860年)[6]
1900年八國聯軍曾在天壇齋宮內設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文物、祭器被席捲而去,建築、樹木慘遭破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對天壇的文物古跡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保護和維修。進行過多次修繕和大規模綠化,使古老的天壇更加壯麗,公園佔地200公頃,四面各有一門。園內有二百年以上的古柏二千五百多棵。還有百花園種植了大量的花卉。百花園北新建了別具有一格的亭廊聯接的庭園,增添了園景。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國務院公布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5月8日,天壇公園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2]
天壇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築群。天壇有垣牆兩重,分為內壇、外壇兩部分,壇域平面北呈圓形,南為方形,象徵「天圓地方」。外壇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1600米,面積270多公頃。主要建築集中於內壇。天壇主要建築在內壇的南北中軸線上,圜丘壇在南,祭天,有圜丘、皇穹宇等;祈谷壇在北,祈谷,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中間有牆相隔。兩壇由一座長360米、寬近30米、南低北高的丹陛橋(也稱海墁大道或神道)相連。丹陛橋兩側為大面積古柏林。內壇西牆內有齋宮,是祀前皇帝齋戒的居所。外壇西牆內有神樂署、犧牲所等。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齋宮、無梁殿、長廊、雙環萬壽亭等,還有迴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勝古跡。天壇的建築不僅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而且有些建築還巧妙地運用了力學、聲學、幾何學原理,因此具有重要價值。[2]
圜丘壇
圜丘壇[7]
圜丘壇是舉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場所,主要建築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廚、三庫及宰牲亭,附屬建築有具服台、望燈等。圜丘明朝時為三層藍色琉璃圓壇,清乾隆十四年(1749)擴建,並改藍色琉璃為艾葉青石檯面,漢白玉柱、欄。圜丘形圓象天,三層壇制,高5.17米,下層直徑54.92米,上層直徑23.65米,每層四面出台階各九級。上層中心為一塊圓石,外鋪扇面形石塊九圈,內圈九塊,以九的倍數依次向外延展,欄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數,象徵「天」數。圜丘檯面石板、攔板及各層台階的數目均為奇數九或九的倍數。如檯面石板以上層中心圓石為起點,第一圈為九塊,第二圈為十八塊,依次周圍各圈直至底層,均以九的倍數遞增。各層漢白玉石欄板的數目也是如此。燔柴爐位於圜丘壇外壝內東南,座南朝北,圓筒形,綠琉璃磚砌成,其東西南三面各出台階九級。燔柴爐是舉行冬至祭天大典望燎儀時焚燒祭祀正位(皇天上帝)供奉物用的。[2]
皇穹宇院落位於圜丘壇外壝北側,坐北朝南,圓形圍牆,南面設三座琉璃門,主要建築有皇穹宇和東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皇穹宇由環轉十六根柱子支撐,外層八根檐柱,中間八根金柱,兩層柱子上設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撐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內滿是龍鳳和璽彩畫,天花圖案為貼金二龍戲珠,藻井為金龍藻井。皇穹宇殿內的斗拱和藻井跨度在我國古建中是獨一無二的。皇穹宇配殿,歇山殿頂,藍琉璃瓦屋面,正面出台階六級,飾旋子彩畫,造型精巧。東殿殿內供奉大明之神(太陽)、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則是夜明之神(月)、雲雨風雷諸神神牌供奉處。皇穹宇殿前甬路從北面數, 前三塊石板即為「三音石」。當站在第一塊石板上擊一下掌, 只能聽見一聲迴音; 當站在第二塊石板上擊一下掌就可以聽見兩聲迴音;當站在第三塊石板上擊一下掌便聽到連續不斷的三聲迴音。這就是為什麼把這三塊石板稱為三音石的原因,也有人專門把第三塊石板稱為「三音石」。
迴音壁[7]
皇穹宇院落周圍的圓形圍牆,牆高約3.72米,厚0.9米,牆身用山東臨清磚磨磚對縫,藍琉璃筒瓦頂,這就是著名的「迴音壁」。皇穹宇圓形院落的牆壁自然形成音波折射體,磨磚對縫的砌牆方式使牆體結構十分緊密,牆的表面直徑651米, 圍牆高3.27米。當人們分別站在東西配殿的後面靠近牆壁輕聲講話,雖然雙方距離相距很遠,但是可以非常清楚地聽見對方講話的聲音。這是因為圓形十分光滑,對音波的折射。[2]
祈谷壇
是舉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場所,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東西配殿、祈年門、神廚、宰牲亭、長廊,附屬建築有內外壝牆、具服台、丹陛橋,內壇牆上東南西北各設天門,西外壇牆設祈谷壇門,內壇東部有七星石。祈谷壇的祭壇為壇殿結合的圓形建築,是根據古代「屋下祭帝」的說法建立的。壇為三層,高5.6米,下層直徑91米,中層直徑80米,上層68米;殿為圓形,高38米,直徑32.7米,三重藍琉璃瓦,圓形屋檐,攢尖頂,寶頂鎏金。[2]
『肆』 誰知道北京天壇的尺寸
北京天壇
北京天壇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天壇位於北京城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它的嚴謹的建築布局,奇特的建築結構,瑰麗的建築裝飾,被認為是我國現存的一組最精緻,最美麗的古建築群,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
天壇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1600米,總面積為273萬平方米。天壇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壇,圍牆分內外兩層,呈回字形。北圍牆為弧圓形,南圍牆與東西牆成直角相交,為方形。這種南方北圓,通稱「天地牆」,象徵古代「天圓地方」之說。外壇牆東、南、北三面均沒有門,只有西邊修兩座大門--圜丘壇門和祈谷壇門(也稱天壇門)。而內壇牆四周則有東、南、西、北四座天門。內壇建有祭壇和齋宮,並有一道東西橫牆,南為圜丘壇,北為祈谷壇。
除祈谷壇和圜丘壇之外,天壇還有兩組與眾不同的建築群,即齋宮和神樂署。 齋宮實際是座小皇宮,是專供皇帝舉行祭祀禮前齋戒時居住的宮殿,也有城河圍護。 神樂署則是隸屬於禮部太常寺之下,專門負責祭祀時進行禮樂演奏的官署。它是一個常設機構,擁有數百人的樂隊和舞隊,平時進行排練,祭祀時負責禮樂。署衙的位置在外壇西部,與齋宮隔牆相鄰,是一組標準的衙署建築。
天壇面積遼闊,相當於紫禁城的四倍。在極小佔地的建築周圍種植著蒼松翠柏,深綠顏色在古代表示崇敬、追念和祈求之意。這也是在壇、廟、陵寢種植松柏的原因。
進入天壇,樹木蔥郁,尤其在南北軸線和建築群附近,更是古柏參天,樹冠相接,把祭壇烘托得十分肅穆。據統計,天壇僅古柏就有4000株。
祈谷壇上為祈年殿。殿高33米,直徑24.2米,宏偉壯觀,氣度非凡,是昔日北京的最高建築之一。祈年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取名大祀殿,為寬12間,縱深36間的黃瓦玉陛重檐垂脊的方形大殿。大祀殿與其說是祭壇,不如說是一座宮殿,後來嘉靖皇帝旨意拆除,並於1545年在大祀殿原址上建成大享殿,清王朝建立後,用它來舉行祈谷禮。1751年,正式將大享殿更名為祈年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祈年殿,更換藍瓦金頂。光緒十五年(1889年)八月二十四日,雷雨交加,祈年殿不幸被雷電擊中,焚燒。因楹柱為檀香木,香飄數里。
據傳,北京古建築材料中有著名的四寶,即祈年殿沉香木楹柱,太廟前殿正中三間沉香木樑柱,頤和園佛香閣內鐵梨木通天柱,諧趣園中涵遠堂內沉香木裝修格扇。現在所看到的祈年殿,是雷擊後重修的,其形狀和結構都與原來的一樣。
祈年殿是一座宏偉而又極具民族風格的獨特建築,鎏金寶頂三層出檐的圓形攢尖式屋頂,覆蓋著象徵「天」的藍色琉璃瓦,層層向上收縮,檐下的木結構用和璽彩繪,坐落在漢白玉石基座上,遠遠望去,色彩對比強烈而和諧,上下形狀統一而富於變化。它的構造比皇穹宇復雜,外部是三層高閣,內部則是層層相疊而環接的穹頂式,彷彿像磚砌的券殿,但又沒有一磚一石,全部採用木結構,28根大柱支撐著整個殿頂的重量。內外楹柱各12根,中間四根楹柱叫通天柱或龍井柱,高18.5米,大頭直徑1.2米,古鏡式的柱礎,海水寶相花的柱身,瀝粉堆金,支撐著殿頂中央的「九龍藻井」。
三音石:皇穹宇殿門外是一條由大長方石鋪成的甬路,站在甬道第三塊石板上,敝開殿門,並將全殿窗戶緊閉,使殿門到殿內正中神龕之間沒有任何障礙物,然後面對殿門說話,就可以聽到非常洪亮的三聲回聲,而且站在殿外任何地方都可以聽到。由於這聲音是在供奉「皇天上帝」的建築里發出來的,而且回聲很大,因而就有「人間偶語,天聞若雷」之說。於是又稱這些石板為「天聞若雷石」。還稱這些石板為「三才石」,即取天、地、人三才之意。人們必須是站在人石上說話,為讓「皇天上帝」聽到,還必須打開殿門,而說話的回聲便是「皇天上帝」的回答。
其實,這種奇妙的現象,正是因為皇穹宇的殿門高,而石階下面的第三塊石板和殿門以及殿內神龕上面的殿頂形成一條直角三角形的斜邊。站在第三塊石板上說話,聲波可以沿著斜線直接傳入殿內,碰到圓形殿壁、殿頂後再返回殿外。又因第三塊石板位於垣牆的中心,所以站在這里擊掌,都能聽到它的回聲,只是由於聲波傳播的距離不同,所以才會聽到次數不同的回聲。由於其他石板與殿門和殿內的壁三點之間難以形成直角三角形的斜線,所以即使站在那裡的其它石板上擊掌或說話,就不可能聽到回聲。
迴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圍牆。牆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牆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牆頭覆著藍色琉璃瓦。圍牆的弧度十分規則,牆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則的。只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貼牆而立,一個人靠牆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著牆壁連續折射前進,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所以稱之為「迴音壁」。
圜丘壇在天壇南半部,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繞以紅色宮牆,上飾綠色琉璃瓦,俗稱「子牆」。子牆四周各有一大門。北門叫成貞門,也稱北天門;東門叫泰元門,也稱東天門;西門叫廣利門,也稱西天門。南面正門叫昭亭門,也稱南天門。每座門上題有滿漢合璧門額。將各門名稱的第二個字順序排列為元、享、利、貞。這種排列據是據《周易》的「乾卦四德」而定。「元」,代表始生萬物,天地生物無偏私;「享」為萬物生長繁茂享通;「利」,為天地陰陽相合,從而使萬物生長各得其宜;「貞」,為天地陰陽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萬物能夠正固而持久。
皇帝每年祭天時,都從西邊牌樓下轎,然後步入昭亭門,進昭亭門到圜丘壇。四周繞有兩層名叫 牆的藍色琉璃瓦矮牆。第一層牆為方形叫外;第二層牆為圓形叫內 ,象徵「天圓地方」。 內中央處,就是祭天台(也叫拜天台),即圜丘台。
檯面墁嵌九重石板,是象徵九重天的意思。所謂九重天,即:第一重日天;第二重月天;第三重金星天;第四重木星天;第五重水星天;第六重火星天;第七重土星天;第八重二十八宿天;第九重為宗動天,即上帝的起居室。每當祭天時,在壇台中央的太極石上供奉著皇天上帝牌,外面支搭藍色緞幄帳,象徵皇天上帝居住在九天之上。古代中國認為天屬陽,地屬陰,引申開來,奇數屬陽,偶數屬陰。圜丘之所以都用奇數去構築,就是因為它們都是陽數。而在10以下,最大的陽數是9,引申下去,9就是最大、無限、至極的意思。中國過去皇帝稱為「九五之尊」,中國古詩詞中也有「九霄」、「九天」、「九重天」……其中的「九」都是這個意思。圜丘在建築設計中使用奇數,而且反復使用其中「九」的倍數,正是中國古代匠師對這種概念的運用和發揮,使「天」的觀念能在祭祀建築中更好地體現。
圜丘台中心是一塊呈圓形的大理石板,稱作天心石,也叫太極石。從中心向外圍以扇形石。上壇共有九環,每環扇形石的數目都是「九」的倍數。一環的扇面石是9塊、二環18塊、三環27塊,……九環81塊取名九九。中層壇從第十環開始,即90塊扇面石,直至十八環,為126塊九組成,下層壇從十九環開始,至第二十七環,扇面石243塊。三層壇共有378個「九」,合計用扇面石3402塊。
站在圜丘台中間的圓心石上輕輕喚一聲,就立即從四面八方傳來回聲,好似眾人齊鳴,一呼百應。封建帝王附會說這是皇天上帝在向凡人發出「聖諭」。其實,這種現象是聲波被阻的迴音。從圓心石發出的聲波傳到四周的石欄以後,就同時從四周迅速反射回來,聲波振動較大;又由於圜丘壇的半徑較短,所以回聲很快。據測試,從發音到聲波返回到圓心的時間,總共只有0.07秒,所以站在圓心石上的人聽起來,聲音格外響亮。因此,圜丘壇上的圓心石又稱為「億兆景從石」。
『伍』 去北京的天壇公園出行方式
去北京的天壇公園出行方式最好是坐地鐵5號線,在天壇公園東門站下車,步行200多米到達北京天壇公園。坐地鐵不堵車,冬天,夏天都有空調,比較舒服。
『陸』 天壇的簡介
天壇,在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佔地約273萬平方米。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
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6)北京天壇商務車擴展閱讀:
1、天壇建築特點:
天壇以嚴謹的建築布局、奇特的建築構造和瑰麗的建築裝飾著稱於世。總佔地面積約270萬平方米,分為內壇和外壇。主要建築物在內壇,南有圜丘壇、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條貫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橋,把這二組建築連接起來。外壇古柏蒼郁,環繞著內壇,使主要建築群顯得更加庄嚴宏偉。壇內還有巧妙運用聲學原理建造的迴音壁、三音石、對話石等,充分顯示出古代中國建築工藝的發達水平。天壇公園,是中國保存下來的最大祭壇建築群。
2、歷史沿革:
(1)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壇,合祭皇天後土,當時是在大祀殿行祭典。
(2)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聽大臣言:「古者祀天於圜丘,祀地於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澤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於是決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門外另建方澤壇祭地。
(3)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壇,方澤改名地壇。大祀殿廢棄後,改為祈谷壇。
(4)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壇被廢,於十九年在壇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
(5)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後多次修繕、擴建。
(6)1900年八國聯軍曾在天壇齋宮內設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文物、祭器被席捲而去,建築、樹木慘遭破壞。
(7)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對天壇的文物古跡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保護和維修。
(8)1961年,國務院公布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5月8日,天壇公園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