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陽豪車
❶ 南北朝的風雲人物知多少
范泰(355-428) 南朝宋大臣、學者。字伯倫,順陽人,范曄之父。撰有《古今善言》二十九篇,文集二十卷,皆佚。
劉裕(363-422) 南朝宋建立者,420-422年在位。字德輿,小字寄奴,祖籍彭城,徙居京口。幼年家境貧寒,販履為業。謚武帝。
宋武帝 即劉裕。
寇謙之(365-338) 北魏道教徒,字輔真,上谷昌平人。鼓吹儒道合流,被稱為「新天師道」。
何承天(370-447) 南朝宋科學家。東海郯人,精通天算之術,曾推算出圓周率為3.1428;堅持觀察天象四十年,製成《元嘉歷》,廢除平朔,改用定朔。
拓跋跬(371-409) 北魏建立者。字涉圭,鮮卑族拓跋部人。皇始三年定都平城,即帝位。晚年精神失常,為子紹所殺。初謚宣武帝,改謚道武帝。
魏道武帝 即拓跋跬。
裴松之(372或360-451) 南朝宋史學家。字世期,河東聞喜人。元嘉間奉詔注《三國志》,注文內容超出原書數倍,開注史新例。
王鎮惡(373-418) 南朝宋將領。北海劇人,前秦王猛之孫。
崔宏(?-418) 北魏大臣,字玄伯,清河東武城人。關東著名士族。明元帝時,拜天部大人,進爵白馬公。
孔靈符 南朝宋官吏。會稽山陰人。歷任南郡太守、郢州刺史、丹楊尹等職。
傅亮(374-426) 南朝宋大臣。字季友,北地靈州人。助劉裕受禪奪權,少帝時升中書監、尚書令、護軍將軍;文帝時任左光祿大夫,身居宰輔。元嘉三年為文帝所殺。原有集三十一卷,已佚,明人輯有《傅光祿集》。
到彥之(?-433) 南朝宋將領。字道豫,彭城武原人。文帝時曾任護軍將軍。
顏延之(384-456) 南朝宋文學家。字延年,琅琊臨沂人。文詞顯於當世,與謝靈運齊名。原集已散佚,今存《顏光祿集》系明人輯本。
謝靈運(385-433) 南朝宋詩人。陳郡陽夏人。謝玄之孫,襲封康樂公。原集已佚,明人輯有《謝康樂集》。
檀道濟(?-436) 南朝宋將領。高平金鄉人。官至征南大將軍、司空。遭忌被殺。
沈慶之(386-465) 南朝宋將領,字弘先,吳興武康人。官至鎮北大將軍、侍中、太尉。曾公開指斥士族崇尚空談。後為前廢帝劉子業所殺。
王玄謨(388-468) 南朝宋將領,字彥德,太原祁人。官至車騎將軍,南豫州刺史,加都督。卒於官。
謝晦(390-426) 南朝宋大臣。字宣明,陳郡陽夏人。少帝時領中書令,與徐羨之、徐亮共輔朝政。文帝時封建平郡公。後因謀反被殺。著有表檄三篇及《悲人道》、《續世基詩》等。
游雅(?-461) 北魏官吏。字伯度,小名黃頭,廣平任人。不勤著述,為人自負,好議人長短,曾陷害儒者陳奇,致奇遭族誅。
刁雍(390-484) 北魏官吏。字淑和,渤海饒安人。尚文好武,著有詩、賦、論、頌、雜文百餘篇。篤信佛教,著《教誡》二十餘篇。
高允(390-487) 北魏大臣、學者。字伯恭,渤海蓨人。好學,常擔笈負書,千里就學。博通經史天文術數。前後歷五帝,身居要職五十餘年。有《左氏解》、《公羊釋》及《算術》三卷。皆佚,明人輯有《高令公集》。
張偉 北朝官吏。字仲業,太原中都人。通經籍。曾奉命出使酒泉,官至平東將軍,封建安公。
范曄(398-445) 南朝宋史學家。字蔚宗,小字塼,順陽人。博涉經史,善文章,通音律。撰《後漢書》紀傳九十篇,附以「論」、「贊」。梁劉昭補入司馬彪《續漢書》八志三十卷,並為作注,北宋時合刊行世。
劉義慶(403-444) 南朝宋大臣、文學家。京口人。長沙景王劉道憐次子,襲封臨川王。著有《世說新語》八卷。梁劉孝標曾為註解,今本系北宋晏殊整理。
崔浩(?-450) 北魏大臣。字伯淵,清河東武城人。關東著名士族崔宏之子。曾注釋五經,制定《五寅元歷》。以三朝元老受封為東郡公。
鮑照(405-466) 南朝宋詩人。字明遠,東海人。曾為臨海王子頊前軍參軍,在涼州為亂軍所殺。所作樂府詩寫邊塞戰爭和征夫戍卒之情景,七言樂府對後世影響尤大。代表作為《行路難》十八首。有《鮑參軍集》。
柳元景(406-465) 南朝宋大臣、將領。字孝仁,河東解人。官至尚書令。
劉義隆(407-453) 南朝宋皇帝。424-453年在位,史家稱為「元嘉之治」。小字車兒,生於京口,劉裕第三子。後為子劭所殺。謚文帝。
宋文帝 即劉義隆。
拓跋燾(408-452) 北魏皇帝。423-452年在位。小字佛狸,鮮卑族人。拓跋跬之孫。後來宦官宗愛所殺,謚太武帝。
魏太武帝 即拓跋燾。
戴法興(414-465) 南朝宋權臣。會稽山陰人。前廢帝時弄權賣勢,民間有「法興為真天子」之說。後被賜死。
臧緒榮(415-488) 南朝齊史學家。東莞莒人。自號被褐先生。屢征不仕,潛心著述,成《晉書》一百卷,為唐初官修《晉書》之主要依據。
蓋吳(418-446) 北魏關中人民起義首領。北地盧水胡人。太平真君六年起兵反魏,自稱天台王,後改稱秦地王。在作戰中中矢負傷,為部下所殺。
袁粲(420-477) 南朝宋大臣。字景倩,陳郡陽夏人。順帝時任中書監、司徒。後謀誅蕭道成被殺。曾仿嵇康《高士傳》,作《妙德先生傳》以自喻。
蕭道成(427-482) 南朝齊建立者,479-482年在位。字紹伯,南蘭陵人。廢宋順帝准,自立為帝,改國號齊。謚高帝。
唐寓之(?-486) 南朝齊人民起義領袖。富陽人。永明三年聚眾起義,稱帝,國號吳,改元興平。後遭禁軍鎮壓,被殺。
祖沖之(429-500) 南朝宋齊間科學家。字文遠,范陽遒人。博學多才,尤擅歷數,首次把圓周率精確推算到小數點後六位,比歐洲早一千餘年。撰《綴術》六卷,唐朝國學定為數學課本。制定《大明歷》,並製造指南車、千里船等多種機械。精通音樂,涉獵儒道典籍,著《釋論語》、《釋孝經》、《易義》、《老子義》、《莊子義》及小說《述異記》等,均早佚。
禇淵(435-482) 南朝宋齊間大臣。字彥回,河南陽翟人。宋文帝婿。宋時任吏總尚書、尚書右僕射、中書令、護軍將軍等職,與袁粲共輔蒼梧王。後助蕭道成代宋建齊,封南康郡公,任尚書令。時人譏之無節操:「可鄰石頭城,寧為袁粲死,不作彥回生。」
沈約(441-513) 南朝梁大臣、文學家、史學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人。竟陵八友之一。官至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後以觸怒受譴,憂郁而卒。首創「四聲」之說,與謝朓等人開創「永明體」,講求聲律對仗,推動詩歌走向格律化。撰有《宋書》一百卷。另有《晉書》、《齊紀》、《四聲譜》等,均散佚。明人輯有《沈隱侯集》。
馮太後(442-490) 北魏文成帝皇後。長樂信都人。前後臨政二十五年之久,孝文帝前期改革多由她主持,鞏固了北魏王朝統治。謚文明太皇太後。
韋睿(442-520) 南朝梁將領。字懷文,京兆杜陵人。官至左衛將軍、雍州刺史等職。晚年居家,以經始教授子弟。普通元年遷侍中、車騎將軍,未拜病卒。
李安世(443-493) 北魏大臣。趙郡人。曾於相州刺史任上,設計彈壓廣平豪強李波及子侄三十餘人。後以病免官。
孔稚珪(447-501) 南朝齊官吏、詩人。《南史》作孔珪。字德璋,會稽山陰人。官至太子詹事,加散騎常侍。博學好詩文,嗜酒,輒飲七八斗。不樂世事,門庭之內,草萊不剪。其文工麗詼諧,詩以《白馬篇》較著名。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輯有《孔詹事集》。
李沖(450-498) 北魏大臣。字思順,隴西狄道人,歷任內秘書令、中書令、尚書僕射等,頗受馮太後、孝文帝倚重。曾主持營建洛陽新都。
范縝(約450-約510) 南朝齊梁間思想家。字子真,南鄉舞陰人。曾任宜都太守、晉安太守、尚書左丞等職。發展漢魏以來樸素唯物論觀點,於天監六年發表著名的《神滅論》,否定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等迷信說教。後坐徙廣州,起為中書郎、國子博士,卒於官。
范雲(451-503) 南朝梁詩人。字彥龍,南鄉舞陰人。范縝從弟。八歲能詩,兼善屬文,為「竟陵八友」之一。官至尚書右僕射,封霄城縣侯。卒於任,詔贈侍中、衛將軍。原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詩四十餘首,以《巫山高》、《別詩》較為有名。
江斅(xiào 452-495) 南朝宋齊間士族貴戚。字叔文,濟陽考城人。宋文帝外孫,孝武帝女婿。歷宋、齊兩朝。
陶弘景(452或456-536) 南朝齊梁間道教徒、醫葯學家。字通明,丹楊秣陵人。蕭梁時進獻圖讖,為梁武帝所重,時有「山中宰相」之稱。撰有《真誥》二十卷,被目為道教經典。兼通陰陽五行、天文地理、風角星算、文學書法。撰《本草經集注》,錄葯物七百多種。另有《肘後百一方》等,多散佚。
曹景宗(457-508) 南朝梁將領。字子震,新野人。天監五年班師回朝,武帝設宴,即席分韻賦試。因武夫不得韻,固求之。武帝予「競」、「病」二韻,立就一首:「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後遷侍中、中衛將軍、江州刺史,赴任途中卒。
蕭子良(460-494) 南朝齊宗室大臣。字雲英,南蘭陵人。齊武帝第二子,封竟陵王。曾於建康廣集才學之士,抄五經百家,編成《四部要略》。後為太孫蕭昭業所忌,憂懼病死。有《南齊竟陵王集》。
任昉(460-508) 南朝梁大臣、學者。字彥升,樂安博昌人。歷仕宋、齊、梁三朝。以善作表、奏、書、記著稱,當世王公表奏、朝廷文誥多出其手。與沈約並稱「沈詩任筆」。藏書萬余卷,與沈約、王僧儒為三大藏書家。著有文集三十四卷並《地記》、《雜傳》近四百卷,均佚。明人輯有《任彥升集》。
謝朓(464-499) 南朝齊詩人。字玄暉,陳郡陽夏人。世稱「小謝」,以別於謝靈運。竟陵八友之一。為徐曾任宣城太守、南海太守、尚書禮部郎,後為徐孝嗣構陷,下獄死。所著詩文甚多,其詩平仄協調,音韻鏗鏘,詞采華麗,對仗工整。原有集二十卷,已佚。明人輯有《謝宣城集》。
王肅(464-501) 北魏大臣。字恭懿,琅邪臨沂人。王導後裔。卒於揚州刺史任。
丘遲(464-508) 南朝梁官吏、文學家。字希范,吳興烏程人。八歲能文。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輯有《丘司空集》,《與陳伯之書》為其代表作。
蕭衍(464-549) 南朝梁建立者。502-549年在位。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人。蕭道成族弟,竟陵八友之一。中興元年自立為帝,建立梁朝。提倡尊儒崇佛,多次捨身同泰寺。侯景作亂,智窮力竭,困餓而死。生前曾招納文士,辨論佛、儒義蘊,議定「五禮」,合著《通史》。善音樂詩賦,均早散佚。明人輯有《梁武帝御制集》。謚武帝。
梁武帝 即蕭衍。
王僧儒(465-522) 南朝梁官吏、學者。以字行。東海郯人。少好學,六歲能文。曾任尚書左丞、御史中丞。遍覽群書,學識淵博,兼擅書法。與沈約、任昉為當時三大藏書家。有文集三十卷,已佚,明人輯有《王左丞集》。
昌義之(?-523) 南朝梁將領。歷陽烏江人。蕭衍稱帝後封永豐侯。曾任軍功將軍、南兗州刺史、左衛將軍、北徐州刺史等職。平生不愛讀書,所識不過十字。
劉勰(約465-約532或約470-約539) 南朝梁文學批評家。字彥和,東莞莒人。曾任太末令、東宮通事舍人、步兵校尉等。晚年出家,改名慧地,尋卒。所撰《文心雕龍》五十篇,為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文學批評著作。主張文學作品既應有「風骨」,也要有「文采」。並提出文學批評的六個標准(「六觀」)及其必須具備的修養,系統闡述了先秦以來的文學批評理論,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酈道元(466或472-527) 北魏水文地理學家。字善長,范陽人。少好學,博覽奇書。歷任東荊州刺史、河南尹、御史中尉等職。孝昌三年為雍州刺史蕭寶夤殺害。所撰《水經注》四十卷,詳記水道千餘條,旁及城郭、風俗、土產、人物等,對歷史地理學有重要貢獻。另有《本志》、《七聘》等著述,均早佚。
王融(467-493) 南朝齊文學家。字元長,琅邪臨沂人,竟陵八友之一。曾任太子舍人、秘書丞、寧朔將軍等,奉武帝命作《曲水詩序》,文藻富麗,為當世稱誦。精通聲律,與沈約共創「永明體」。後因宮廷斗爭死於獄中。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集有《王寧朔集》。
元宏(467-499) 北魏皇帝、鮮卑族政治家。471-499年在位。政事初由祖母馮太後主持。太和十四年親政後,整飭吏治,加速北魏政權封建化。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漢服代鮮卑服、以漢語代鮮卑語、改鮮卑姓為漢姓等。並嚴厲鎮壓圖謀抗拒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恂。經改革,加強了鮮卑拓跋部的封建化,促進了民族融合。謚孝文帝。
拓跋宏 即元宏。
魏孝文帝 即元宏。
茹法亮 南朝齊權臣。吳興武康人。曾出家為道士。宋齊間攬權自重,勢傾內外。
元禧(?-501) 北魏宗室大臣。字永壽,孝文帝之弟。任太尉,封咸陽王。宣武帝時陰謀舉兵反叛被殺。
楊大眼 北魏將領。武都人。以勇武著稱。明帝時為荊州刺史,卒於任。
鍾嶸(469-518) 南朝齊梁間文學批評家。字仲偉,穎川長社人。所撰《詩品》,品評漢魏以來一百二十多位詩人的作品,為五言古詩作了總結。書中頗多獨到見解,如反對堆砌典故、推敲聲律、單純追求形式的傾向,對詩歌創作有積極意義。
陸厥(472-499) 南朝齊詩人。字韓卿,吳郡吳人。好屬詩文,五言詩體裁尤為新奇。因父被殺悲慟而死。其文以《與沈約書》較有名。原有集十卷,已佚。今存詩十餘首,散見於《文選》及《樂府詩集》。
蕭宏(473-526) 南朝梁宗室王。字宣達,南蘭陵人。梁武帝弟。封臨川王。
崔鴻 北魏史學家,字彥鸞,東清河鄃人。曾修孝文、宣武兩朝起居注,所撰《十六國春秋》一百卷,附序例、年表二卷,頗具史料價值。北宋時散佚,清人有《十六國春秋輯補》。
賈思勰 北魏農學家。撰《齊民要術》十卷九十二篇,綜合整理農藝科學文獻和漢以來北方農業生產實際經驗,分農藝(包括精耕、輪作、育種、綠肥、土壤改良等)、園藝、畜牧、漁業及農副產品加工製造等,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農學著作。《雜說》部分系後人所補。
莫折大提(?-524) 北魏末關隴人民起義領袖,一作莫折太提。秦州羌族人。正光五年舉兵起義,稱秦王。不久病死,部屬由四子莫折念生統領。
破六韓拔陵(?-525) 北魏末六鎮起義首領。又作破六汗拔陵,匈奴族。正光四年聚眾起義,改元真王。後遭北魏軍夾擊,下落不明,一說為亂兵所殺。
鮮於修禮(?-526) 北魏末河北人民起義領袖。丁零族,懷朔鎮鎮兵出身。泰昌二年舉兵起義,建元魯興。後為混入義軍的北魏宗室元洪業殺害。
胡琛(?-526) 北魏末關隴人民起義領袖。敕勒族酋長。正光五年舉兵起義,被推為高平王。後為破六韓拔陵部屬費律誘殺。
元琛 北魏宗室。字曇寶,孝文帝族弟。襲封河間王。貪暴聚斂,曾於高陽王元雍鬥富。遠求波斯名馬,以銀為槽,金為環鎖,奢華甚於石崇、王愷。
莫折念生(?-527) 北魏末關隴人民起義首領。羌族。莫折大提四子。正光五年,大提病死,他統領部眾,自稱天子,國號秦。後為叛徒杜粲暗殺,全家遇害。
元雍(?-528) 北魏宗室大臣。字思穆,孝文帝之弟。初封穎川王,後改封高陽王。生性奢侈豪華,一食至數萬錢。後為爾朱榮所殺。
杜洛周(?-528) 北魏末河北人民起義首領。又稱吐斤落周。柔玄鎮鎮兵出身。孝昌元年率民起義,沿用真王年號,後被葛榮所殺。
葛榮(?-528) 北魏末河北人民起義領袖。鮮卑族。參加鮮於修禮起義。孝昌二年殺叛將元洪業,繼領起義部眾,自稱天子,國號齊。後為爾朱榮契胡武裝所殺。
邢杲(?-529) 北魏末青州流民起義首領。河間人。建義元年於北海起義,自稱漢王,年號天統。後兵敗投降,被殺。
萬俟丑奴(?-530) 北魏末關隴人民起義領袖。匈奴族人。初為胡琛部屬。琛死,代統其部眾。建義元年自稱天子,建元神獸。後兵敗被殺。
阮孝緒(479-536) 南朝梁目錄學家。字士宗,陳留尉氏人。所撰《七錄》,仿《七略》分類法,將當時所見圖書六千二百八十八種,四萬四千五百二十卷,分為經典、紀傳、子兵、文集、術技、佛法、仙道七錄。已佚。《廣弘明集》尚保存五十五部序目。
王筠(481-549) 南朝梁文學家。字元禮,一字德柔,琅邪臨沂人。七歲能文,十六歲作《芍葯賦》。官至太子詹事。以博學善文名重當世。沈約譽之為「當今王粲」。原有集一百卷,已佚。明人輯有《王詹事集》。
蕭寶卷(483-501) 南朝齊皇帝。498-501年在位。字智藏,南蘭陵人,明帝次子。自幼耽於玩樂,不愛讀書。蕭衍兵圍建康時被殺。和帝立,追謚東昏侯。
東昏侯 即蕭寶卷。
陳慶之(484-539) 南朝梁將領。字子雲,義興國山人。屢建戰功。封永興侯,任豫州刺史等職,卒於任。
蕭子雲(487-549) 南朝梁史學家、文學家。字景喬,南蘭陵人,齊高帝孫,蕭子范弟,十二歲封新浦縣侯。官至侍中、國子監祭酒,領南徐州大中正。侯景之亂時餓死於顯雲寺。兼通文史,擅長書法。有《晉書》一百一十卷,《東宮新記》二十卷,另有文集十九卷,皆佚。《晉書》存輯本一卷,詩文散見於《文苑英華》和《廣弘明集》。
蕭子顯(489-537) 南朝齊宗室,史學家。字景陽,南蘭陵人。蕭道成之孫。歷任建康令、中書郎、臨川內史、吏部尚書、侍中等。後卒於吳興太守任。致力史籍撰著,有《後漢書》一百卷,《齊書》(今稱《南齊書》)六十卷,《普通北代記》五卷等。唯《齊書》尚存,為二十四史之一。
楊炫之 東魏官吏、文學家。或作陽炫之、羊炫之,北平人。曾任撫軍府司馬、秘書監等職。博學能文,兼通佛教經典。所撰《洛陽伽藍記》五卷,記載北魏時洛陽佛寺園林興衰梗概,旁及當地人物、風俗、地理及傳聞掌故。
爾朱榮(493-530) 北魏末執政大臣。字天寶,秀容川契胡人。曾溺太後、少主,多次鎮壓牧奴起義。永安三年為孝庄帝所殺。
高歡(496-547) 東魏大臣。一名賀六渾,渤海蓨人。普泰二年控制北魏朝政。永熙三年逼走孝武帝,另立孝靜帝,遷都鄴城。專擅東魏朝政十六年。
蘇綽(498-546) 西魏大臣。字令綽,武功人。博覽群書,尤擅算術。官至大行台度支尚書,兼司農卿。為宇文泰草擬《六條詔書》,命百官誦習。草成《大誥》,痛遣西晉以來浮華文風。晚年,奉命改定官制,未成而卒。
蕭統(501-531) 南朝梁文學家。字德施,小字維摩,南蘭陵人。梁武帝之子。天監元年立為皇太子。善詩賦,曾招才學之士,廣集古今書籍三萬多卷,輯《文選》三十卷,上自周代,下迄梁朝,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文章總集。後病死,謚昭明太子。原集佚,後人輯有《昭明太子集》。
昭明太子 即蕭統。
祖暅之 南朝齊梁間數學家。一作祖暅,字景爍。范陽遒人。祖沖之之子。少傳家學,精治《大明歷》,並於天監九年正式頒行。首次得出計算球體積的正確公式,先於歐洲約一千年。製成銅日圭、漏壺等精密觀測儀器。子祖皓亦傳家學,長於歷算。
賀拔岳(?-534) 北魏將領。字阿斗泥,神武尖山鮮卑族人。後被侯莫陳悅受高歡唆使所殺。
阿那瓌(guī ?-552) 柔然可汗,可汗丑奴之弟。後被突厥擊敗自殺。
土門(?-552) 突厥可汗。阿史那氏。初為突厥部落首領,受柔然統治。後擊殺阿那瓌,建立突厥汗國,自稱伊利可汗。
伊利可汗 即土門。
燕都(?-572) 突厥可汗。553-572年為汗。伊利可汗子。繼位後稱木桿可汗。在位期間為突厥最盛時期。
木桿可汗 即燕都。
室點密(?-576) 西突厥可汗。562-576年為汗。土門之弟。西魏廢帝元年自立為可汗,號「十姓部落」。
蕭綱(503-551) 南朝梁皇帝。549-551年在位。字世纘,小字六通。南蘭陵人。武帝第三子。癖愛詩文,提倡淫艷「宮體詩」,風靡一時。大寶二年為侯景所殺。原集已佚,明人輯有《梁簡文帝集》。
梁簡文帝 即蕭綱。
侯景(503-552) 北朝東魏將領。字萬景,鮮卑化羯人。後自立為帝,改國號漢。被王僧辯、陳霸先擊敗,為部屬誘殺。
陳霸先(503-559) 南朝陳建立者。557-559年在位。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人。太平二年封陳王,繼廢蕭方智自立,建立陳朝,謚武帝。
魏收(506或505-572) 北齊史學家。字伯起,小字佛助,鉅鹿下曲陽人。天保二年奉敕編撰《魏書》,至五年,成一百三十卷。修撰中曾有酬恩報怨及受賄行為,致有「穢史」之稱。宋初殘缺,現存本經宋人補校。
宇文泰(507-556) 西魏大臣。字黑獺,代郡武川鮮卑人。後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寶矩為帝,專擅朝政。執政中大占改革,國力日強,為建立北周王朝打下基礎。
蕭繹(508-554) 南朝梁帝。字世誠,小字七符,南蘭陵人。梁武帝第七子,封湘東王。後於江陵即位。承聖三年兵敗被殺,死前將公私典籍七萬余卷付之一炬。謚元帝。後人輯有《梁元帝集》。
王僧辯(?-555) 南朝梁建立。字君才,太原祁人。本烏丸氏,屬鮮卑族。與陳霸先討平侯景之亂,擁立蕭繹稱帝。後為陳霸先襲殺。
庾信(513-581) 北周詩人。字子山,南陽新野人。與父肩吾及徐摛、徐陵父子出入宮廷,擅寫綺麗詩人,世稱「徐庾體」。詩文代表作有《哀江南賦》、《枯樹賦》、《詠懷廿七首》等,形成蒼勁悲涼的獨特風格。原集已佚,後人輯有《庾子山集》。
宇文護(515-572) 北周宗室。字薩保,代郡武川人。宇文泰之侄。恭帝三年廢魏帝,立泰子宇文覺為帝,建立北周。後殺覺立宇文毓,又殺毓立宇文邕,為邕所殺。
斛律光(515-572) 北齊大臣。字明月,朔州人。高車族。能射飛雕,每射必中,時稱「落雕都督」。後以功升太尉,右丞相、並州刺史,又徙左丞相,封清河郡主。因遭後主所忌被殺,滅其族。
蕭詧(519-562) 南朝後梁皇帝。字理孫,南蘭陵人。蕭統第三子,封岳陽王。大定元年殺元帝,代立稱帝,史稱後梁。
顧野王(519-581) 南朝梁陳時訓詁學家、史學家。字希馮,吳郡吳人。七歲能讀《五經》,九歲能文,十二歲隨父至建安,撰《建安地記》二篇。及長,遍讀經史,於天文地理、蓍龜占候、蟲篆奇字無所不通。陳文帝時主修梁史。有《玉篇》三十卷,為我國文字訓詁學重要著作。另有《輿地誌》、《符瑞圖》、《通史要略》、《國史紀傳》(《陳史》)等,均佚。
江總(519-594) 南朝陳大臣、詩人。字總持,濟陽考城人。歷仕梁、陳、隋三朝。陳後主時任尚書令,世稱「江令」。為官不理政務,日與後主游宴後庭,互作淫艷之作,時人稱之「狎客」。入隋,為上開府。能屬文,尤擅五、七言詩,多為色情之作,部分七言初具格律。原有集三十二卷,已佚。明人輯有《江令君集》。
高洋(529-559) 北齊建立者,550-559年在位。字子進,渤海蓨人。高歡第二子。武定五年廢孝靜帝自立,建立北齊。謚文宣帝。
綦毋懷文 北齊冶煉家。又作綦母懷文。官至信州刺史。講求道術。總結北方冶煉經驗,以生熟鐵相澆,用牲畜溺脂浴淬,製成「宿鐵刀」,鋒利無比。這種「灌鋼」技術,隋唐之際仍沿用。
顏之推(531-?) 北齊文學家。字介,琅琊臨沂人。撰有《顏氏家訓》二十篇,以儒學教訓弟子。書中所記,堪為正史之補。
宇文覺(542-557) 北周皇帝。字陀羅尼,代郡武川人。宇文泰第三子。恭帝三年受封周公,受叔父宇文護操縱,廢魏帝自立,建立北周。因不甘受制,被護所殺。謚孝閔帝。
宇文邕(543-578) 北周皇帝。字禰羅突,代郡武川人。宇文泰第四子。武成二年,被宇文護立為帝。後殺護親政。在位時,曾禁斷佛、道二教,強令僧尼道士還俗,多次下詔放免奴婢雜戶,制定懲治貪污條例並統一權衡度量,國力大為增強。後卒於北討突厥軍中。謚武帝。
周武帝 即宇文邕。
施文慶(?-589) 南朝陳官吏。歷任中書舍人、都督、湘州刺史等職。隋軍攻入建康時被殺。
沈客卿(?-589) 南朝陳官吏。吳興武康人。因功授散騎常侍、左衛將軍。隋軍攻入建康時被殺。
陳叔寶(553-604) 南朝陳末代皇帝。582-589年在位。字元秀,小字黃奴,吳興長城人。陳宣帝長子。隋軍破城,與張麗華、孔嬪妃匿井中被俘,死於洛陽。明人輯有《陳後主集》。
陳後主 即陳叔寶。
❷ 而蕭何為主吏,居縣為豪吏矣.參始微時,與蕭何善
《曹相國世家》出自《史記卷五十四·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主要講述了西漢初年開國功臣曹參及其後人的歷史。曹參早年跟隨漢高祖劉邦反秦,身經百戰,屢建戰功。劉邦稱帝後,對有功之臣,論功行賞,曹參功居第二,賜爵平陽侯,並任命曹參為齊國相國。在齊時採用蓋公的黃老之術,百姓安定,稱為賢相。漢丞相蕭何死後,曹參繼任漢丞相,並遵照蕭何所制定的政策治理國家,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蕭規曹隨」傳為歷史佳話。
作品原文
反秦
平陽侯曹參者,沛人也。秦時為沛獄掾,而蕭何為主吏,居縣為豪吏矣。 曹參像
高祖為沛公而初起也,參以中涓從。將擊胡陵、方與,攻秦監公軍,大破之。東下薛,擊泗水守軍薛郭西。復攻胡陵,取之。徙守方與。方與反為魏,擊之。豐反為魏,攻之。賜爵七大夫。擊秦司馬夷軍碭東,破之,取碭、狐父、祁善置。又攻下邑以西,至虞,擊章邯車騎。攻爰戚及亢父,先登。遷為五大夫。北救阿,擊章邯軍,陷陳,追至濮陽。攻定陶,取臨濟。南救雍丘。擊李由軍,破之,殺李由,虜秦侯一人。秦將章邯破殺項梁也,沛公與項羽引而東。楚懷王以沛公為碭郡長,將碭郡兵。於是乃封參為執帛,號曰建成君。遷為戚公,屬碭郡。 其後從攻東郡尉軍,破之成武南。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杠里,大破之。追北,西至開封,擊趙賁軍,破之,圍趙賁開封城中。西擊將楊熊軍於曲遇,破之,虜秦司馬及御史各一人。遷為執珪。從攻陽武,下軒轅、緱氏,絕河津,還擊趙賁軍屍北,破之。從南攻犨,與南陽守齮戰陽城郭東,陷陳,取宛,虜齮,盡定南陽郡。從西攻武關、嶢關,取之。前攻秦軍藍田南,又夜擊其北,秦軍大破,遂至咸陽,滅秦。
擊楚
項羽至,以沛公為漢王。漢王封參為建成侯。從至漢中,遷為將軍。從還定三秦,初攻下辯、故道、雍、斄。擊章平軍於好畤南,破之,圍好畤,取壤鄉。擊三秦軍壤東及高櫟,破之。復圍章平,章平出好畤走。因擊趙賁、內史保軍,破之。東取咸陽,更名曰新城。參將兵守景陵二十日,三秦使章平等攻參,參出擊,大破之。賜食邑於寧秦。參以將軍引兵圍章邯於廢丘。以中尉從漢王出臨晉關。至河內,下修武,渡圍津,東擊龍且、項他定陶,破之。東取碭、蕭、彭城。擊項籍軍,漢軍大敗走。參以中尉圍取雍丘。王武反於[外]黃,程處反於燕,往擊,盡破之。柱天侯反於衍氏,又進破取衍氏。擊羽嬰於昆陽,追至葉。還攻武強,因至滎陽。參自漢中為將軍中尉,從擊諸侯,及項羽敗,還至滎陽,凡二歲。 高祖(三)[二]年,拜為假左丞相,入屯兵關中。月餘,魏王豹反,以假左丞相別與韓信東攻魏將軍孫遬軍東張,大破之。因攻安邑,得魏將王襄。擊魏王於曲陽,追至武垣,生得魏王豹。取平陽,得魏王母妻子,盡定魏地,凡五十二城。賜食邑平陽。因從韓信擊趙相國夏說軍於鄔東,大破之,斬夏說。韓信與故常山王張耳引兵下井陘,擊成安君,而令參還圍趙別將戚將軍於鄔城中。戚將軍出走,追斬之。乃引兵詣敖倉漢王之所。韓信已破趙,為相國,東擊齊。參以右丞相屬韓信,攻破齊歷下軍,遂取臨菑。還定濟北郡,攻著、漯陰、平原、鬲、盧。已而從韓信擊龍且軍於上假密,大破之,斬龍且,虜其將軍周蘭。定齊,凡得七十餘縣。得故齊王田廣相田光,其守相許章,及故齊膠東將軍田既。韓信為齊王,引兵詣陳,與漢王共破項羽,而參留平齊未服者。
❸ 魏徵的下場結局
公元643年,魏徵病死。
魏徵,現作「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 。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
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3)曲陽豪車擴展閱讀:
人物故事:
1、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
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2、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過事。
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❹ 赤峰小區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上海赤峰小區
別名:赤二小區
城市:上海
樓盤位置:虹口曲陽路610弄、赤峰路370弄
產權年限:70年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0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28%,共0棟樓,停車位地上200個車位
周邊配套:幼兒園:曲陽第五幼兒園、曲陽第三幼兒園、運光托兒所、郵電幼兒園、上海市政府機關三幼、運光第二幼兒園、劉詩昆音樂藝術幼兒園 中小學:上海市民辦宏星小學、曲陽第四小學、上海新滬小學、虹口區曲陽第一小學、虹口區第四中心小學、上海市迅行中學 大學:上海大學生 、同濟大學 商場:永樂生活電器、蘇寧電器、上海曲陽友誼商場 醫院:赤峰醫院、和平眼科醫院、曲陽醫院、建工醫院 郵局:中國郵政玉田郵政所 、中國郵政大連西路郵政所 銀行:郵政儲蓄銀、上海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中國工商銀行 其他:曲陽影都 、豪情會所、花神KTV、煙雨江南茶藝酒吧 小區內部配套:棋牌室、停車位
內部配套:安全管理:保安巡邏
衛生服務:專人樓道清掃
小區入口:赤峰路曲陽路各一出入口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點擊查看更多房產信息
❺ 曲陽公園怎麼樣
曲陽公園不大 有2扇門 一扇門緊鄰曲陽社區文化中心所以這邊的遊客吹笛子拉二胡 很有文藝腔 琴瑟和諧另一扇在中山北一路上 這邊的風景都不錯門口還有干貨攤 有各種堅果可以磨粉 還有大紅棗之類適宜冬季滋補的干貨進去有兒童樂園 還有網球場 酒吧茶室旁邊是一個居民小區 住在邊上還是蠻愜意的 風景好 還空氣新鮮早上這邊有小合唱團 還蠻和諧的兒童樂園裡面小鵬喲不多 設施也不是很多 有豪華馬車 碰碰車 等等 場地比較小門口的廣場蠻大的 有古羅馬式的柱子不過總體感覺就是人不太多 可能天氣冷
❻ 「參始微時,與簫何善;及為將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賢唯參。」是哪篇古文中的還要全文翻譯哦!
你查查史記,不是曹參傳就是蕭何傳。 曹參卑微的時候,和蕭何關系很好。到了他們都當了將軍相國的時候大家就有了不和。到蕭何死的時候,,給皇帝推薦的人也只有曹參。
❼ 誰知道黃巾將領介紹
張角(?—184)巨鹿(今河北寧晉縣)人,黃巾起義軍首領,太平道創始人。張角早年信奉黃老學說,對在漢代十分流行的讖緯之學也深有研究,對民間醫術 、巫術也很熟悉。
建寧年間(168—172),他帶著兩個弟弟,首先在災情特別嚴重的冀州一帶開始傳教活動。靈帝熹平年間(172—178),他在大量招收學生、培養弟子、吸收徒眾的基礎上,創立了太平道。
太平道為我國道教的早期教派之一,以推翻腐朽沒落的東漢王朝、建立太平社會為己任。其主要特徵是以《太平經》為主要經典,以「中黃太一」為其奉祀之至尊天神。太平道的綱領、目標、教義、稱號、教區組織、口號、宗教儀式、活動內容、傳教方式等,皆據《太平經》而來。
他到處散布「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張角---小強繪張角根據《太平經》「眾星億億,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行之言,不若國一賢良也」,自稱大賢良師,為太平道的總首領;他的兩個弟弟張梁、張寶則自稱大醫,亦為太平道的首領之一。凡太平道成員及其信徒,若犯有過失,只要跪拜在首領面前,承認錯誤,保證不再犯,便給以寬恕。
張角常持九節杖,在民間傳統醫術的基礎上,加以符水、咒語,為人治病。並以此為掩護,廣泛宣傳《太平經》中關於反對剝削、斂財,主張平等互愛的學說、觀點,深得窮苦大眾的擁護。張角又派出弟子八人,到四面八方去宣傳教義。發展徒眾,「以善道教化天下」。十餘年間,太平道勢力遍布青、徐 、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徒眾達數十萬人。主要是窮苦農民,也有城鎮手工業者、個別官吏、甚至宦官。張角將教徒劃分為三十六方(教區組織),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設渠帥負責。
張角人物譜在此基礎上,張角又按《太平經》中「順五行」的思維方法,按照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選定於甲子年甲子日、即靈帝中平元年(184)三月五日舉行大起義。張角還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響亮口號,欲說明按照萬物興衰、按照朝代演變的規律,漢王朝(蒼天)大數已盡,作為土德(土色黃)、黃天的代表,太平道應當取代漢王朝。在二月初,各方首領及信徒便已著手准備。他們用石灰在洛陽的市門及州郡官府牆上書寫「甲子」等標語口號。
一大方的渠帥馬元義首先通知荊州、揚州的信徒數萬人,到鄴(河北臨漳)城集中,准備起義。於是,其分管的信徒們便已開始向鄴城集中。馬元義還多次到京城洛陽約定宦官中常侍封 、徐奉為內應,在三月五日里應外合,一道起義。
大約在預定起義日期的前十天,即二月十五日前後,太平道的一個信徒、濟南人唐周上書官府告發起義之事。於是,朝廷緊急捕捉馬元義,車裂於洛陽;並緊急動員各種力量,捕捉誅殺張角信徒一千餘人;又通知冀州捕捉張角及其家人。
張角等發現事已敗露,即用各種方法星夜通知各方,立即起義。起義時,義軍首先將抓獲的貪官殺了祭天。起義時,張角軍皆頭裹黃巾 ( 黃天的象徵 ),時人稱之 「黃巾軍」。起義後,張角依據《太平經》中關於「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氣極,然後歧行萬物治也」的理論,自稱「天公將軍」,其弟張寶自稱地公將軍,其弟張梁自稱「人公將軍」。
起義開始後,群眾紛紛響應,或入伍為信徒,或送糧送衣,義軍發展很快。義軍攻克城鎮後,往往燒毀官府,殺貪贓官吏,將其財產分給百姓。貪官污吏平時作威作福,一聞義軍到來,便嚇破了膽,如同喪家之犬,多已逃之夭夭。旬日之間,天下震動,京師震動。
但由於黃巾軍的主體是農民,組織不夠嚴密,在政策和策略上普遍掌握不夠 好。他們除了攻打官府外,還普遍攻打豪強、士家及各種有錢人家。於是,豪強、士家都迅速站出來,配合官府義軍。起義約十個月後,黃巾軍主力敗於官府、豪強的聯合。不久,張角也在這期間病死。
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震撼了東漢王朝的根基,直接導致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進而演變為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時,它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由宗教領導的農民起義,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它也奠定了道教今後主要在社會下層傳播、發展的歷史格局。
-----------------
張梁(—184年),張角弟,鉅鹿(今河北平鄉)人,東漢末黃巾起義首領。中平元年(184年)隨兄起義,被稱為「人公將軍」。遭到朝廷所派左中郎將皇甫嵩進攻時,他率軍在廣宗(今河北威縣)進行反擊。後因警戒疏忽,遭到漢軍夜襲,兵敗身亡。
---------------
張寶,張角之弟,張梁之兄,同兄弟一起發動黃巾起義,於陽城與朱儁軍對抗。後劉備兄弟率軍前來,幫助朱儁與張寶交戰,張寶使用妖術,一度獲勝,但不久就被破解,張寶被劉備射傷,逃入陽城堅守。朱儁等加緊圍攻,張寶的部下嚴政刺殺了張寶,獻首投降。
❽ 保定市和大慶市比較哪個好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有個華北輕型汽車城的稱號.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有個華北明珠白洋淀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有個全國第一世界第四的太陽能生產線-天威英利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清朝直隸總督住的地方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有個驢肉火燒夾板腸 張藝謀馮鞏都專程來吃過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出了個燕子李三在大旗桿上練練把子 沒事兒飛個檐走個壁什麼的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有個抗日人民智慧的結晶---冉庄地道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漢代靖王覺得陵山風水好 蓋了個墓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駐扎了個抗美援朝有功的38軍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有個北方的小商品城白溝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地處京廣要道 北京南大門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有個退役游泳的叫錢紅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出了老拿世界冠軍的郭晶晶 ,范曄……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有一所以河北命名的大學-河北大學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以前有個地方培養過中國第一批軍官-保定軍校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出了個人小志大的革命小鬼王二小,英雄狼牙山五壯士……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街上用了點太陽能路燈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發生過幾次影響歷史的戰役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有個全國唯一的膠片廠而已-樂凱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給三峽工程生產過幾台變壓器-天威保變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有個亞洲最大的吊索廠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幫全國人民生產製造人民幣的紙-604鈔票廠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有個航空螺旋槳製造廠---惠陽廠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有個美食山系列,保定會館系列,門口總有各地的豪車排隊等著吃飯的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有個全國十大名園的古蓮池 慈僖老佛爺住過幾天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製造個長城汽車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有個立中 給寶馬做個輪骨啥的
保定其實挺落後的
也就是有個涿州影視城 易縣影視基地,明星拍戲都愛往這跑
哎。。。我都不好意思說了,保定確實挺落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