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悠車價格
A. 滿族人的吃住行特產
我是滿族人,出生在滿族發祥地撫順,簡單說說我們那的滿族人的吃住行與特產:
春吃山野菜,夏喝全羊湯,秋燉哈什馬(林蛙)冬吃殺豬菜。主食有勃勃, 火燒,鍋貼,蘇子葉,豆面卷子…另外最有名的滿族食品相信樓主一定聽說過,就是沙琪瑪。此外還有滿族入關前規格最高的宴席——八碟八碗。純正滿族食品的名字都比較怪異。如果以民族為參考而不是遼東地區為參考的話特產代表就是哈什馬(林蛙),人參,鹿茸。
再說說滿族人的習俗【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叼煙袋,養活孩子掉起來。】
……如果紙糊在裡面,外面的窗棱到了冬天就會積雪,白天如果融化就會浸濕窗戶紙。滿族人祖居長白山,夏天不但蚊蟲特別多,蛇也特別多,蚊蟲和蛇都怕煙所以大姑娘手中都拿大煙袋,久而久之就都會抽煙了。滿族人農活特別多,精彩照顧不了孩子就把孩子放到悠車里,然後掛在房樑上,這樣孩子就會很安靜。
【滿族最喜歡吃的豬肉,禁吃狗肉,視烏鴉為神鳥,並立索羅桿喂烏鴉。】
……滿族先人生活在長白山冬天極度嚴寒,因為進山狩獵是滿族人必須的生活來源,所以用吃豬肉增加脂肪來抵禦嚴寒。同時吃豬肉在祭祀時也尤為重要。傳說(別當真)努爾哈逃難時被明兵追殺,逃入河邊蘆葦中,因過度疲勞而睡去明兵找不到努爾哈赤,就放火燒荒,而跟隨他的那狗見罕王不醒,就跳到河中浸透全身,再跑到他身邊,把葦草淋濕,狗反復這樣做,罕王得救,而狗累死(也有說燒死的)。此後罕王下令,八旗子弟(後改為滿族人)再不食狗肉和戴狗皮帽子。還是努爾哈赤逃難時,眼看明兵就到了,這個時天空中飛來了成群的烏鴉,落在努爾哈赤身上,明兵以為是具屍體所以努爾哈赤因此獲救。努爾哈赤在建國稱「汗」之後,為了感謝烏鴉救命之恩,奉烏鴉為「神」,並設專門的鴉糧喂養。滿族人崇敬烏鴉被上升到制度化,固定化的生活習慣和祭祀模式,來自於滿清皇族的一些律令,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頒布過法令,要求滿洲族人要崇敬烏鴉,甚至固定化了一些崇敬烏鴉、敬飼烏鴉的法律。
【滿族人房屋特點是口袋房、萬字炕、煙囪立在地面上。】
……口袋房」,又叫「斗室」,因其形如口袋和斗形而得名。一般是3間或5間,坐北朝南,房頂用草苫,周圍牆多用土壘成。門大多開在東邊,也有的中間開門,稱"對面屋"。進門便是伙房,又稱外屋,西側或東西兩側為裡屋,即卧室。卧室築有南、北、西三面構成的火炕,這是滿族卧室的最大特點。火炕是滿族人家住房主要的取暖設備(宮廷內還有火地、火牆),火炕又稱「轉圈炕」、「拐子炕」、「蔓字炕」等等,滿語叫「土瓦」。一般南、北為在炕,東端接伙房炕灶,西炕是窄炕,下通煙道。
【滿族人西為尊,自家西炕的位置只能用來供奉家譜。】
……按滿族習俗,西炕上供著神聖的"窩撒庫"棗祖宗板,因此不要說堆積雜物,就連貴客至友也不能坐西炕。南炕溫暖、向陽,一般由長輩居住;晚輩則住北炕。火炕既住人又取暖,深得滿族群眾喜愛。滿族入關後,火炕在北方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推廣。
【滿族宴席——八碟八碗】
……傳說有一次努爾哈赤打了勝仗之後想要獎賞八旗的貝勒們,但由於營中條件有限便吩咐眾貝勒自帶一碟一碗,然後將賞賜的事務分發給了眾貝勒,此後八碟八碗便流傳開來。成為滿族入關前最重要的也是最高規格的宴席。實實在在的大碟配上深深大大的高碗作為接待貴賓最重要的一道宴席,充分說明了滿族人的豪爽與熱情。 滿族人喜愛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穀子等,喜粘食,炒麵和炒米也是滿族的傳統食品,最有民族特色的是薩其瑪和酸湯子。滿族最原始的火鍋是傳統大沿火鍋。即鍋有沿,沿上可放麻醬等各種小菜,鍋內湯中加酸菜、肉片,眾人圍坐而食,四季皆宜。
B. 為什麼花生好車上面的車價格這么便宜啊請問來源可靠嗎
為什麼花生好車上面的車價格這么便宜啊?請問來源可靠嗎?騙子公司,誰買誰後悔 ,就是騙沒錢的想買車的汽車小白的
1、8萬的車子算下來要15萬.用0首付忽悠汽車小白.
2、買時很熱情 付款了後面找他們辦事他們就是大爺,每個月催款那很積極。
3、是租賃模式 行駛證還是他們公司的名字,買的時候不和你說.車子不是本人名字後面辦證件很麻煩.自己買保險替他們養車子,過戶的話就是二手車了,你賣別人就成3手了貶值的很。錢交完了過戶也麻煩的很。
4、車子質量也不行,毛病多,找他們反應就是踢皮球。
5、所有的合同條款都是對他們有利,責任撇得一干二凈。
一個過來人的經驗之談!總之誰買誰後悔!奉勸大家買車子要多在網上看看 多了解比較,祝大家買到自己心儀的車子。車源都是廠家拿的。我有在花生買過車。17年。車沒問題 不是庫存車。現在網路這么發達。車有問題1很好看到的。但是也還是要留一個心眼沒錯
C. 大家覺得悠悠車怎樣
這個就是一個使用時間的問題,能買到的看著好看的就行了,價格又不貴。
D. 滿族風俗的關於悠車
悠車也叫搖車,用樺樹皮做成,長約1.3米,寬0.7米有作,兩端呈半圓形,如同小船。後世的悠車多用椴木薄板做成,邊沿漆以紅色,繪制花紋,書寫有吉利話,十分美觀。
悠車掛在房樑上,搖起來十分輕便,為了使嬰兒保持胳膊、腿平直和避免翻身時掉下來,一般用布帶子把小孩的胳膊肘、膝蓋和腳脖子綁在悠車上.嬰兒下面鋪用谷糠裝成的口袋,枕頭則用小米或高粱米裝成。因滿族以孩子後腦勺扁平為美,所以使用這樣的枕頭。
E. 滿族風俗的滿族婚俗
滿族辦喜事接新娘要選一個良辰吉日。吉日訂妥後,在結婚前,男方要給女方家老酒一壇,肥豬一隻作為女子宴請親朋好友所用。
第一天,娶親去的人為單數,即新郎、媒人、兩個娶親婆、一個壓轎男孩。新郎到女方家,進院首先要到上屋面向西給老佛父叩頭。然後有人陪著在一個單獨的屋內住下。在這一天,新郎、新娘不能見面。 第二天,選定良辰,請新娘上轎,新娘在鼓樂聲中揮淚與家人告別,母親則把新娘的洗臉水潑在花轎停放過的地方。
滿族迎娶新娘時多用轎,但花轎不是用人抬的,而是用馬拉的。花轎是在馬車上紮成的,先固定好四框,然後用紅綾子圍上,上面也用紅綾拉成翼狀轎頂,轎門有紅綾檔簾。在轎頂上是有木刻的「麒麟送子」。
有的還在轎的兩側裝上透明鏡。迎娶時,轎內要有壓轎的孩子和娶親婆。壓轎的孩子一般是8至9歲的男孩子,娶親婆是夫妻雙全,兒女雙全的土命人。 迎親時,新郎騎馬,領花轎至女家,新娘上轎,新郎騎馬繞院子一周,新娘乘轎緩緩隨行,名曰「引轎」;繞行一周後,新郎下馬,進到屋中行跪拜禮。然後,騎馬領轎返回,新娘身著紅衣,頭蒙紅布,懷抱用紅紙條捆成的二根麻秸桿端坐轎中。
打旗的、打燈籠的以及吹鼓手走在前面,後面跟著是12匹對子馬,馬上坐著年輕的伴郎。在伴郎的後面是披紅戴花的新郎,再後面就是接新娘所用的花轎了。這娶親的隊伍沿途每到一個親友家,親友都要給新郎送禮披紅。 滿族獨特的婚禮儀式。新郎新婚時,須用喜轎迎娶新娘,在轎子將 至喜房門前時,新郎不待新娘下轎,須向新娘連射三箭,意為除新娘之 「紅煞」,但為虛射,箭只射至轎前而已。接著新郎還要向喜房內之四角虛射四箭。
射畢,才許新娘下轎邁馬鞍(取平安之意)。拜天地後,新郎須用所射之箭挑去新娘蓋頭。箭射新娘帶有滿族先人——女真人搶婚舊俗的痕跡。此婚俗在內蒙古涼城縣曹碾滿族鄉及喀喇沁旗十家滿族鄉較為典型,一直保存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 到了新娘家之後,新郎不能立刻下馬,要等小舅子來給新郎牽馬,岳父上前給新郎揣壓腰錢之後,新郎才能下馬。新娘上轎時不許自己走,而是要由哥哥抱上轎,沒有哥哥的,要由叔叔抱上轎。在新娘離開娘家之前,新郎要給岳父岳母留下「離娘肉」,然後才能動身。
當娶親的隊伍回來後,新娘蒙紅蓋頭,由兩個伴娘從轎中攙出,新娘的腳不能踏在泥土上,要在地上鋪上紅氈。拜完天地,再攙入洞房。在洞房門口,放一馬鞍,馬鞍上放兩串銅錢,新郎先跨過去,然後新娘再跨過去。
當新娘子跨過去之後,伴娘便隨手拿起兩串銅錢,給新娘子兩個肩頭各搭一串。一進門,一個小女孩手拿寶瓶壺,壺中裝著糧食,壺口用紅布扎著,這時伴娘接過寶瓶壺,給新娘子一個腋窩夾一個,此時還要撒五穀。 新郎新娘結婚當日行完各種禮儀後,需吃子孫餑餑(水餃)。子孫餑餑慣例由女家預備,由送親太太隨嫁妝送至男家。
它比平日所食水餃略小,餃餡由豬肉、蔥、姜、油等配製而成,餃皮由精粉擀制,包成彎月型。還有一種俗稱餄子,需做兩個,取其夫妻和合之意。
新婚宴後送別親友後,還要舉行家宴。這時,新娘要坐在炕下,端菜、端飯,伺候家人。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並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由於寒冷的生活環境和射獵生活的需要,過去滿族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後,「旗人」的裝束,便成為「旗袍」(滿語稱「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旗袍的外面還習慣套一件圓領、身長及臍、袖長及肘的短褂。因這種短褂最初是騎射時穿的,既便於騎馬,又能抵禦風寒,故名「馬褂兒」。清初,馬褂兒是八旗士兵「軍裝」,後來在民間流行起來,具有了禮服和常服的性質,其式樣、面料也更加繁多。滿族人還喜歡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為棉、夾和皮數種,為保暖之用。樣式有對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種。
而作為有清一代「時裝」的滿族女式旗袍,則多有發展。當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辛亥革命後,旗袍樣式由肥變瘦;在20世紀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30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並突出曲線美;40年代又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廣泛,棉、毛、絲、麻和各種化纖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長、短袖之分之外,還分皮、棉、單、夾數種,便於在不同季節穿用。經過不斷改進的旗袍,一般樣式大致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講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領口、袖口和衣邊上綉有各色圖案的花邊。如此既襯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顯得文雅大方。具有東方色彩的旗袍現已成為中國婦女普遍喜愛的中式服裝。
旗袍和「旗頭」、「旗鞋」等搭配起來,就構成了滿族婦女典型的傳統服飾裝束。
「旗頭」指的是一種發式,也稱發冠。類似扇形,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長約30厘米、寬約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上即可。上面還常綉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旗頭」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身體挺直,顯得分外端莊穩重,適應於隆重場合。
「旗鞋」款式獨特,是一種高木底綉花鞋,又稱「高底鞋」、「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穿這種高底鞋走起路來顯得姿態優美。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
滿族的帽子種類較多,主要分為涼帽和暖帽兩種。過去,滿族人常戴一種名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稱「帽頭兒」,其形狀上尖下寬,為六瓣縫合而成。底邊鑲一約3厘米寬的小檐,有的甚至無檐,只用一片織金緞包邊。冬春時一般用黑素緞為面,夏秋則多用黑實地紗為面。帽頂綴有一個絲絨結成的疙瘩,黑紅不一,俗稱「算盤結」。帽檐下方的正中釘有一個「標志」,稱「帽正」,有珍珠、瑪瑙的,也有小銀片、玻璃的。相傳這種帽最早始於明代初期。因其為六瓣縫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統一」之意,故盛行起來。滿族入關以後,受中原文化影響,也取其「六合統一」之意,開始戴用此帽,而且頗為流行。現在,在有關清代和民國時期的電視、電視劇中,我們仍能經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滿族男人多穿雙脊臉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種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緞布料。鞋前臉,鑲雙道或單道黑皮條。鞋尖前凸上翹,側視如船型。婦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綉花卉圖案,鞋前臉多綉有「雲頭」)外,還有一種「千層底鞋」。「千層底鞋」用多層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為布料,一般不綉花卉等圖案,多在勞動中穿用。
還有一種很有特點的鞋,叫烏拉(靰鞡)鞋,多為滿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豬皮縫制,內絮靰鞡(烏拉)草,既輕便,又暖和,適於冬季狩獵和跑冰。 滿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適應他們的生產生活習慣。滿族農村房屋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坐北朝南便於採光,均在東端南邊開門,形如口袋,俗稱「口袋房」,便於聚暖。東西各有廂房,配以門房,這便構成通常所說的四合院。房屋多為起脊磚瓦房,俗稱「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門向南開,高大寬敞。房內正對門一間謂堂屋,又稱外屋,設廚灶鍋台、水缸,灶通西內室火炕,火炕,滿語稱「土瓦」。從堂屋西牆開門為裡屋,為南、北、西三面構成「萬字坑」或「蔓枝炕」。滿族尚右,西牆供祖宗牌位。西炕為窄炕,不住人,下通煙道。南北對面炕。上鋪炕席,或糊炕紙刷油。炕梢置衣櫃,櫃內裝衣物,櫃上疊置被褥、梳妝用品。夜間長輩居於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寢時,頭朝炕外,腳抵牆,對防寒和呼吸新鮮空氣頗為適宜。牆壁多貼有紙畫。為御北方寒冷,有的還建有火地。屋外西山牆頭砌有圓形煙囪(滿語稱為呼蘭),高出房檐數尺。煙囪根底有窩風窠,以擋逆風。南北牆上有窗,窗戶紙糊在窗欞外,多「高麗紙」,紙上淋油或鹽水,免得為雨雪淋濕脫落。窗欞及門上亮子窗欞構成各種圖案,美觀牢固。窗戶分上下兩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風。房樑上常懸有悠車,嬰兒放在悠車里。炕上擺有長方形的炕桌,吃飯時圍桌盤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鋪有氈褥子以待賓客。房欞、椽、棟多有雕花油彩。廂房則設碾房和倉庫(滿語稱哈什)。房外四周環砌圍牆。院內東南豎「索倫桿」,桿上有錫斗,桿下放三塊石,稱為「神石」。桿後是一面用磚砌成的壁牆,牆頭飾有雨搭。
過去,城中的富貴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門多為三間屋宇式建築,正房三至五間,東西廂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間,四周圍以磚牆,門房兩側設有石礅,稱為上馬石。有的四合院分為前後兩院。滿族的這些民間居所式樣,大部分保留在東北的滿族聚居區。但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傳統建築方式外,絕大部分已建造成更為寬敞明亮的現代式房屋。
為適應山區和林海雪原居住環境,滿族聚居地區的傳統交通工具主要有馬車、爬犁、獨木舟和樺皮船等。爬犁(滿語稱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將兩根樹干用火烤後彎成弓形,上端翹起,貼地部分寬約1米半,上面鋪板或做成箱式,駕以馬、牛,載人載物極為輕便。目前只在較寒冷的北部山區偶爾使用。滿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獨木舟(滿語稱威呼),由粗大原木鑿空而成,可容數人。還有一種樺樹皮船,製作較為麻煩。先做龍骨,里外附上樺樹皮,一人可以扛著行走。相當輕便。現在已經不多見,被現代船隻所取代。 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滿族人見面或拜見客人,有各種禮節,其中有打千禮、撫鬢禮、拉手禮、抱見禮、半蹲禮、磕頭禮、撫胸禮等。其中,打千禮、抱見禮、磕頭禮、撫胸禮主要為男人所用,其他則用於婦女。打千禮用於晚輩對長輩、下屬對長官,形式為彈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彎,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並問安。。抱見禮是平輩之間用,晚輩對長輩也可用,不過晚輩要抱長輩的腰,長輩撫晚輩的背,等等。現在,有些繁瑣的禮節已被簡化。
撫胸禮是滿人受蒙古人影響,在晚輩對長輩、下屬對長官時,右手五指並攏撫左胸,彎腰行禮。在下屬對長官領命時,右腿單膝跪地,右手撫胸,頭稍敵彎腰。皇太極改制稱帝後,撫胸禮不再出現。
滿族尊老敬上的傳統更為明顯。晚輩每日早晚要向父、祖問安,途中遇長輩人要讓路,吃飯時長輩先坐先吃。滿族重感情講信義,對賓朋真誠相待,有客人必設宴招待,所允諾之事必全力去做。
滿族傳統的婚姻儀式較為復雜,大致經過通媒、放定、納彩、過箱、迎親、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門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請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兩家都同意後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贈如意或釵釧諸物為定禮。然後是定婚,即選擇吉日,男方家及其親戚往女家問名,女家設宴款待,男方家長致辭求婚,女方家則推謝再三,男方家堅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後,才算定下婚事。此時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長輩。定婚後要過禮,也是選擇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綢緞、羊、鵝等禮物。男方家還要贈銀兩錢財。此時要議定婚期。進入迎親階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妝,俗稱「過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謝。迎親時,新郎在迎親隊伍的陪伴下趕著彩車迎親,在途中兩車相錯時,新娘的哥哥將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車,俗稱「插車」(由於各地區滿族風俗不同,也有新郎與迎新隊伍直接到新娘家迎親的。還有的地方有旗俗不親迎之說)。新娘至新郎家,換車乘轎,花轎落地,新郎要虛射三箭。新娘蒙紅蓋頭下轎,與新郎站在事先擺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後撤天地桌,新娘進入臨時搭的帳篷,謂之坐帳。坐帳時「開臉」,換頭型。坐帳後,新娘跨過馬鞍進洞房,新郎用秤桿揭去蓋頭扔到房檐上。夫妻飲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孫餑餑,眾人鬧洞房。在婚日當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後第一天,新娘給夫家親戚裝煙敬茶,拜宗族,認明輩分,謂之分大小。一般在結婚三日之後,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見娘家人並拜祖宗。婚後一個月,新娘回娘家住一個月,謂之住對月。到了這時,婚娶儀禮乃告結束。
這些繁雜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滿族聚居地區已經簡化,並且融合了現代形式。比如插車,演變為男女青年騎自行車或摩托車,各自由婚慶隊伍陪伴,從自己的家裡出發,行進至中途相遇時,兩人交換自行車或摩托車,再一同到新郎家。還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變為新人拜雙方父母。雖然有變化,但仍然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滿族的婚姻儀式因居住地區不同而略有變化,並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滿族的育兒習俗比較特殊。生男在門左掛弓箭,生女在門右掛彩色布條,娘家送一個悠車。生兒三天時,親朋送賀禮,俗稱「下奶」。並舉行洗禮,稱「洗三」。滿月時要請客人來「做滿月」,並將弓箭或布條取下掛在「子孫繩」上。百日時,要用從各家要的彩布條編成鎖,稱掛鎖。周歲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讓孩子「抓周」。一般在16歲時,男孩剃發,女孩盤發髻。至今在東北滿族聚居區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滿月」、「抓周」等傳統習俗。
F. 東北悠車上面的花是什麼品種
東北有車上面的話應該品種很多樣。
G. 悠車的介紹
悠車,又稱「搖車」或「悠車子」,是滿族人家傳統的育兒工具,形如船,木製(一般用篩板圈成),前後兩頭的左、右兩側,各系前後兩環,以長皮條或繩穿環內,懸於樑上。
H. 4S店購車忽悠套餐有哪些
現在二胎開放啦,買車的人也多了,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汽車的價格便宜了下來,所以說大多數人包括剛畢業的學生,都有能力去擁有一台屬於自己的汽車。
俗話說無奸不商,4S店不套路怎麼賺錢呢?所以,我們要擦亮雙眼,分辨他們到底那句是真話那句是假話!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
I. 滿族人的生育觀是怎樣的
滿族的生育觀,舊時有重男輕女思想,至今依然,而且以多子多女為福。生男孩,則在房門左框上掛一木製小弓箭;若生女孩,則在房門右框上掛一條或紅或蘭的布條此謂「他哈補釘」。這個儀式稱之為「懸弓掛帛」。
「落草」。生兒落草是滿族生育習俗。婦女懷孕,被認為是全家的一件喜事。為保護胎兒的正常發育,對孕婦有許多清規戒律,如:不準坐鍋台、窗檯、磨台;不準進產房;不準祭祀祖先和參加別人的婚禮;禁食兔肉,怕生孩子三瓣嘴;不要多吃鹽和醬,惟恐孩子成「喉巴」。其規矩之繁多,往往給產婦精神上造成很大壓力。產房一般不設在西屋,不能將孩子生在炕席上。孕婦生產前,要把炕席捲起,在土炕上鋪上穀草,讓孩子生在穀草上,所以孩子出生稱「落草」。
滿族生育還有「采生」和「開奶」之說。嬰兒看到的第一個外人被稱為「采生人」,意為采生人將對嬰兒產生影響,有的還被認為乾爹干媽。開奶,是請多子女的婦女給嬰兒喂第一口奶,意謂消災無病好養活。
「洗三與打聰明」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要進行「洗三」,將一個兒女雙全又有威望的老太太(稱為姥姥)接到家中,由姥姥用一大銅盆給孩子洗熱水澡,邊洗邊嘮叨:「洗洗頭,做王侯;洗洗腰,一輩倒比一輩高;洗臉蛋,做知縣……」。
最後用一根大蔥打三下,邊打邊說:「一打聰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說完,孩子的父親將大蔥扔到房上,親友們一齊向孩子的父母道喜。
「辦滿口」。嬰兒滿月,要舉行上索儀式,宴請親友。上索,即將「子孫繩」請出,一端栓於祖先板的斜柱子上,另一端拉至門外,栓在早以准備好的柳枝上,然後全家人向祖先板叩拜。生男孩則在索繩栓一小弓箭,生女孩,則栓上「他哈補釘」。親友都來祝賀、饋贈禮品,多是送長命鎖等。
「掛悠車」。滿族人生第一個孩子,滿月時,姥姥家要給孩子蒸「河咧」(長蛇型的面駒駒),俗謂吃了可多生發。其舅父在這天要送給一個悠車,並親手掛起來。悠車以經人用過的為佳,俗稱「養活孩子吊起來」。親友要送小衣服和小鈴鐺等玩具。如嬰兒哭鬧,要邊推悠車,邊哼「悠悠調」。如《月兒圓》悠悠調這樣唱到:
月兒圓,月兒大,月兒已在樹上掛。
小妞妞,別哭了,額娘領你找阿瑪。
船兒搖,別害怕,長大嫁給漁老大。
魚皮鞋,魚皮襪,魚裙魚襖魚馬褂
……
做滿月,女客將兩個饅頭合在一起,拿著讓產婦咬一口,謂之「滿口」。從這天起,產婦要增加飲食,沒有什麼禁忌了。設宴招待客人,以長面條為主款待客人,意謂綿綿不斷健康長壽。
「抓周」。孩子周歲時已初懂人事,傳說這一天可以測出孩子一生的情趣和志向,所以滿族人多有「抓周」習俗。嬰兒滿周歲之日,其家人將紙筆、書冊、弓箭、頂戴、樂器、煙酒、賭具等,放在炕上,讓嬰兒去抓。據說抓到什麼,將來就要干什麼。
給嬰兒「睡扁頭」的習俗,是滿族人所特有的,就是讓嬰兒枕著裝有糧食的小枕頭,這叫「頭枕糧倉」,日後大富大貴,並叫嬰兒仰面躺著,日久天長,把嬰兒的後腦勺睡得又平又扁。同時,嬰兒後背也睡得扁平、肩寬,滿族人認為這樣是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