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豪車價格 » 沈陽豪車匯創始人

沈陽豪車匯創始人

發布時間: 2022-04-14 15:11:26

1. 小澤征爾是個什麼樣的人

小澤征爾作為指揮家的藝術指導力給世界交響樂帶來新的境界。(肯尼迪中心評)

小澤征爾是20世紀指揮史上的一位奇才。他是那種非常善於利用自己的技巧和風格來使樂隊發揮潛力的指揮家。

同時,他是也是一位善於利用自己的情感來揭示作曲家的作品內容的傑出大師。他對待藝術的嚴肅認真的態度和勤奮、刻苦的精神,的確是很多人都望塵莫及的,當人們看到站在指揮台上,以自己全身心的熱情投入到音樂意境中的小澤征爾時,沒有人不是從心底對他產生欽佩之情的。

當他拿起指揮棒開始指揮樂隊演奏時,他身上的每一個部位都和每一根神經都會被音樂所驅動,而隨之而來的便是那從他的指揮棒下流淌出的美妙而動人的音樂。(《走近交響音樂》宋曄評)

小澤征爾的榮譽

2002年7月,當他從波士頓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光榮卸任時,全體波士頓市民都對他表示了最高的敬意。

2015年7月,現任波士頓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的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榮獲肯尼迪中心榮譽大獎,成為1978年該獎項創立以來首位日本獲獎者。

2016年2月,獲得美國音樂屆最高榮譽格萊美大獎,成為日籍獲獎的第九人。他此次憑借2013年8月在長野縣松本市錄音的指揮作品獲得了最佳歌劇錄音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小澤征爾

2. 他是本山傳媒背後的靠山,警告過李天佑,連宋小寶和小沈陽都怕他,他是誰

張家豪是個講義氣重感情的人,許諾的事情就仔細嚴厲去做好,所以許多人對他很服氣,並非是說他是大老闆,而是張家豪做事有分寸,獎罰分明,又講道理,不僅正告過當初的天佑做人不要太飄太放肆,還讓宋小寶和小沈陽也記住沒走紅前不忘初心。所以說張家豪是本山傳媒不可或缺的人物。

給人的感覺便是氣場強大不好惹

如今年過六十的趙本山已經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去經營本山傳媒了,而本山傳媒現在依舊能捧出眾多優異演員,滿是多虧了張家豪。如果趙本山沒有這樣的幫手,想必也很難維持下去,由於張家豪的原因,上一次宋小寶被圍,也是張家豪帶人去救的。

3. 圓明園建造了幾年了

從1709年開始營建,至1809年基本建成,歷時一個世紀。此後的嘉慶、道光、咸豐三代屢有修繕擴建,歷時150多年。

圓明園建設經過:

圓明園主要興建於康熙末年和雍正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將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一里許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愛新覺羅·胤禛。

「圓明園」,這一名稱是由康熙帝命名的。康熙帝御書三字匾牌,就懸掛在圓明殿的門上方。對這個「圓明」雍正帝有個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

「圓」是指個人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這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統治階級標榜明君賢相的理想標准。

雍正二年(1724年),圓明園的擴建工程正式開始。這年正月,雍正帝奏准由內務府派員前往熱河圍場一帶採伐林木。

自此之後,凡大內、西苑及三山五園營建所用木料,大部分來自圍場。雍正三年(1725年)7月,內務府再委派商人於長生采辦圓明園所需石料。雍正帝有硃批雲:「於長生備石之事稍有耽擱,即將其議罪。」可以看出他建園的急迫心情。

雍正時期的圓明園擴建工程大體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將中軸線向南延伸,在賜園的南面修建宮廷區,嚴格仿照紫禁城中軸對稱的形式,包括新辟的大宮門,還有左右外朝房和內閣各府各衙門的值房,這里日後成為皇帝在圓明園主政的主要建築群。

第二部分,將原賜園向北、東、西三面拓展,構建曲水島渚,增設亭榭樓閣,這部分構成了後來乾隆帝御題「四十景」的主體(其中至少有三十三景於雍正在位期間完工)。

第三部分,修建福海及其周圍配置的建築組群。

擴建後的圓明園,佔地面積達到3000畝左右。每個景區內,既有庄嚴宏偉的宮殿,也有使人感覺輕松靈巧的樓閣亭台與迴廊曲橋,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點綴其中。在雍正時期,圓明園的格局基本完成。

(3)沈陽豪車匯創始人擴展閱讀:

圓明園又稱圓明三園,是清代大型皇家園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與頤和園毗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布在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周圍。

佔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有「萬園之園」之稱。 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圓明園始建於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給皇四子胤禛的賜園。1722年雍正即位以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聽政」。

乾隆帝在位期間除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還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並入了萬春園。 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

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萬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

道光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搶掠文物,焚燒,同治帝時欲修復,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它建築。八國聯軍之後,又遭到匪盜的打擊,終變成一片廢墟。

圓明園,在清室150餘年的創建和經營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

4. 鞏俐在電影界的地位有多高你怎麼看

鞏俐被人稱為「鞏皇」,我覺得這個稱謂就已經說明了她在電影界的地位了吧。要問我怎麼看,我覺得這個稱號實至名歸啊,她就擔得起這個稱號。而且她輸出的電影,也是每部都非常有質量,所以我個人覺得目前在中國電影界里,就是女明星這一塊的話,估計沒有誰能夠和她相比較吧。



然後,關於說她在電影界的地位,我想,應該也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吧。畢竟能爬到她這個高度的女演員也不多。你像章子怡,也算是個頂級演員了,但是似乎還是要比鞏俐稍微低那麼一點點的地位,可能是因為她出道比較晚的問題吧。另外,鞏俐今天的地位也不是憑空得來的,都是自己的努力換來的。

5. 長春理工大學怎麼樣

長春理工大學(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UST),位於"北國春城"吉林長春,是一所以理工為主,光電技術為特色,光、機、電、算、材相結合為優勢,工、理、文、經、管、法、藝協調發展的多科性教學研究型大學,由吉林省人民政府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為上海合作組織大學、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中國兵器協同創新聯盟成員,享「中國光學英才搖籃」之美譽。

截至2018年6月,學校共有3個校區,佔地面積71.8萬余平方米,建築面積62.7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24億元(含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9.9億元);教學學院14個;教職工2122人,其中兩院院士8人(雙聘7人),專任教師1185人、博士生導師198人、正高職212人、副高職465人;各類學生總數2982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85人,碩士研究生3756人,本科生16023人,留學生177人。

6. 沈陽慕馬大案紀實

1999年,6月,一份反映時任遼寧省沈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馬向東經濟問題的舉報材料,引起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高度重視。

中央紀委牽頭會同遼寧省紀委和檢察機關,很快查明馬向東貪污、挪用公款以及多次到境外賭博等部分嚴重違紀違法事實,同時帶出他的「哥們」──當時的沈陽市城鄉建設委員會主任寧先傑、市財政局局長李經芳的腐敗問題。

隨著偵查工作不斷深入,馬向東的犯罪事實一一浮出水面。

自1986年2月至1999年6月的13年間,馬向東 利用他先後擔任遼寧省沈陽市商業局局長、市政府副秘書長兼市商辦主任、市長助理、副市長、常務副市長等職務的便利條件 ;

多次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財物,單獨受賄人民幣341萬余元、美元23萬余元、港幣11萬元和價值人民幣10萬元的內 部職工股,同寧先傑等人共同受賄人民幣7.8萬元、美元50餘萬元及其他財物;

同寧先傑、李經芳共同貪污公款美元12 萬元,每人分得美元4萬元;他還挪用公款美元39.8萬余元,指使寧先傑、李經芳等人私自在香港成立一家公司歸個人使用。

馬向東對司法機關從其家中搜出價值人民幣1068.6萬余元的巨額財產,不能說明其合法來源。1999年10月, 馬向東被依法逮捕。一同被逮捕的還有寧先傑、李經芳。

對馬向東等人問題的深查細究,揭開了時任沈陽市委副書記、市長慕綏新的腐敗面目。

曾任遼寧省建設廳廳長、省長助理、副省長兼省委政法委副書記的慕綏新,自1993年4月至2000年12月, 利用職權,在審批項目、減免稅費、協調貸款、幹部提拔調動等方面大搞權錢交易,受賄價值人民幣661.4萬余元,並有 價值人民幣269.5萬余元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

在掌握大量的犯罪事實和證據後,檢察機關於2001年6月決定對慕綏新採取強制措施。在此之前,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中央紀委、監察部決定開除慕綏新的黨籍、公職。他的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人大代表、沈陽市人大代表職務被依法罷免。

判決:

2001年12月19日,經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沈陽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馬向東,沈陽市財政局原副局長、國有資產管理局原局長郭久嗣,被執行死刑。

沈陽市原市長慕綏新、原副市長馬向東等16人受賄、貪污、挪用公款、巨額財產來源不明案,經遼寧、江蘇兩省7個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審理,於10月10日分別作出一審判決:

郭久嗣、馬向東分別被判處死刑;慕綏新、寧先傑、周偉分別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遲若岩、賈永祥、梁福全、劉實、李經芳、趙士春、馬聲、焦玫瑰、田英傑、泰明、劉寶印等11人分別被判處無期徒刑或有期徒刑。

一審宣判後,慕綏新、周偉、賈永祥、趙士春、梁福全、李經芳、劉寶印等7人服判,沒有上訴;馬向東、郭久嗣、寧先傑、田英傑、焦玫瑰、遲若岩、劉實、泰明、馬聲等9人不服一審判決,分別向遼寧省或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程序,核准了對慕綏新、周偉的一審判決;同時,經審理,依法駁回了郭久嗣、焦玫瑰、田英傑3人的上訴,維持原判,並依照法律程序報請最高人民法院對郭久嗣的死刑判決進行復核。

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對馬向東、寧先傑、遲若岩、劉實、馬聲、泰明等6人的上訴,依法進行了審理,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並依照法律程序報請最高人民法院對馬向東的死刑判決進行復核。

最高人民法院復核認為,馬向東利用其擔任沈陽市原副市長等職務的便利,索取和非法收受他人財物摺合人民幣976萬余元;夥同他人侵吞公款美元12萬元(摺合人民幣99萬余元),挪用公款美元39萬余元(摺合人民幣約330萬元)歸個人使用;

另有1068萬余元的巨額財產不能說明來源合法。馬向東受賄數額特別巨大,情節特別嚴重,並有索賄情節,應依法從重處罰。郭久嗣身為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和非法收受他人財物共計人民幣235萬余元;

利用其受聘於股份制企業的職務便利,非法收受人民幣67萬元;挪用公款人民幣10萬元用於個人經營活動,受賄數額特別巨大,情節特別嚴重,且因其受賄行為給國家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應依法懲處。

江蘇、遼寧兩省人民法院對馬向東、郭久嗣作出的一審判決、二審裁定,認定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定罪准確,量刑適當,程序合法,依法核准馬向東、郭久嗣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7. 韓化臣的傳藝成果

當時韓化臣、馬英圖在南京國術館主管國術技擊比賽,深得張之江將軍、李景林將軍的信任。1929年韓化臣受李景林將軍之聘擔任杭州國術大賽評判委員。
韓化臣在南方影響非常大,有「北李(書文)南韓(化臣)」、「南京到北京誰不知道韓惠卿」、「王鍾泉的棍,李書文的槍,韓惠卿的大刀天下揚」之譽。中央國術館的春秋大刀,即韓公所傳留。
李景林、許蘭洲分別創山東國術館、河北國術館,韓化臣攜眾弟子為教習,後來任山東省主席韓復榘軍隊教習。在山東國術館韓化臣與來作客的楊澄甫先生交流推手、劍術技藝,二人繼續換藝。
韓復榘軍隊有一營長,喜歡武術。韓化臣有一把寶劍,營長趁韓不在去走,走時留名片,意思是踢場子。韓找到營長,營長讓武藝高強的勤務兵與韓動手。韓把手一伸說,你把我胳臂搬下來,寶劍就留在你這。勤務兵搬不動,最後搬胳膊打提溜。韓又伸出二手指讓勤務兵撅,也撅不動,韓手一扣,勤務兵受不了,韓一磕把勤務兵胳膊磕了個包。營長和勤務兵同時佩服拜師。
山東有神槍手,與韓比試大槍,二人轉了三圈,山東神槍手出槍,韓用擁挫槍將來槍挫槍頭點地,韓沒有扎對方卻收槍,山東神槍手一抱拳說,韓師傅我輸了,遂建交。
韓化臣(惠卿)協助師兄張毓衡執掌羅疃張家八式房,培養了董義清、魏鴻恩、韓潔泉、魏鴻濱、董會亭、劉漢周、沈仲山、張子亭、張振東、趙樹德、董義文、姚春符、尚官亭等一大批八極精英。韓化臣在山東棗庄培養的弟子李學義、趙榮林、劉寶林等。在中央國術館培養的弟子李元智等。其中魏鴻恩,曾相繼在許蘭州、李景林、沈鴻烈、韓復榘諸將軍的陸軍、海軍中任教習。趙樹德任南京國術館、黃埔軍校教習。魏鴻濱任末代皇帝溥儀護衛、南京中央國術館教員。在山東棗庄培養的弟子李學義參加28年國考,名列優等,南京中央國術館教習;在棗庄培養的弟子趙榮林,曾任山東國術館教官、湖南國術訓練所教官、黃埔軍校三分校教官;在中央國術館培養的弟子李元智,任國民革命軍陸軍大學教官、憲兵司令部教官、軍訓團主任教官、陸軍軍校教官。子韓潔泉曾任萊蕪幹部訓練所國術教官。
韓化臣(惠卿)和師兄張毓衡30年代在黃四海、張拱辰手抄本拳譜的基礎上,總結張克明、黃四海、張拱辰、李書文及他們自己的體會,編著《羅疃張家八極拳 槍、拳譜》流傳後代。
韓化臣先生在山東棗庄中興煤礦有股份,時常回去料理。民國26年,患重感冒引發心臟病,一天多去世,享年50歲,惜哉!
韓化臣先生追隨老師兄「神槍」李書文,是八極拳中期闖天下的光前裕後的代表人物,對民國軍隊武術貢獻頗大。八極拳列為中央國術館必修科,韓化臣先生之功永載八極門史冊,永載中華武術史冊!
李元智(1902-1972),滄州人,職業武師。拜陳玉山為師習燕青拳,後隨佟忠義習六合拳,後成為佟忠義之女婿。
考入中央國術館,李是高才生。在中央國術館隨韓化臣、馬英圖、趙樹德習羅疃八極拳,李自稱是他一生最佳心得,並於民國20年著《八極拳圖解》。李畢業後,留館任教習。1932年擔任陸軍大學、憲兵司令部武術教官。1938年任中央國術館某處副處長。1940年擔任國民革命軍中央軍校五分校教官,將韓、馬二師的八極拳在軍中傳播,稱之為「莒拳」。
1949年後,李隨國民黨入台。李在軍隊任教官,1949年任軍訓團主任教官,1952年任陸軍軍校教官。國民黨軍中八極拳的傳播李元智先生之功也!
實際的講,今天軍隊的擒拿拳、軍體拳皆和李元智先生有相當大的關系。
董義文,滄縣東南西璋璧人,職業武師。幼受堂兄董義清影響,酷愛技擊。到羅疃拜韓惠卿、張毓衡為師,與韓潔泉、魏鴻濱年齡相當,一起苦練。也得師李書文執授,拳、槍俱精。董家是當地富戶出資開把勢,場邀請『神槍』李書文執教。附近弟子匯聚西璋璧。
20年代隨師李書文、韓惠卿游東北、天津、山東,在軍隊、國術館任教習。抗戰爆發後,時局動盪,董返家鄉,傳徒數名。後因為所謂「歷史問題」,不敢廣泛傳藝,僅傳弟子楊興震、張志環、楊道聲、李恩祥數名。董義文是八極拳後期闖天下的代表人物。
董義清,滄縣東南西璋璧人,職業武師。幼到羅疃拜師學藝,拜張毓衡、韓惠卿為師,是張首徒,與趙樹德、魏鴻恩、張子亭、董會庭等苦練功底扎實,也得李書文傳授。董義清家住西璋璧是當地富戶,董義清、董義文家出資開把勢,場邀請『神槍』李書文執教。附近弟子匯聚西璋璧,同學者有趙樹德、崔長友、張子林、董義清、董義文、劉漢周等,隨『神槍』李書文苦練技藝更上一層樓。
1921年隨李、霍到東北許蘭州將軍軍隊中任教習,游沈陽、哈爾濱、大連,與俄、日技擊家較技,均獲勝。在哈爾濱與俄國大力士較技,俄人善擊拳,並且一手能抓起一麻袋沙子。董身材矮小,採用逢強智之法,趁俄人一拳打空,鷂子穿林,轉至俄人身後,一個黑狗鑽襠,將俄人托起,向後一掀,連撞帶掀,俄人倒地痛得打滾。
1924年底回天津,在許公館與許、魏、霍、邊等隨李、霍深造3年,功夫大進。後到軍隊任教習,抗戰爆發後返鄉。功純藝真,譽滿鄉里。由於所謂「歷史問題」,其藝未傳,甚憾。董義清先生也是八極拳後期闖天下的代表人物之一。 魏鴻恩(1901-1976),直隸滄縣東南鄉羅疃村人(現河北孟村縣),職業武師。其家富足,其父為供子習武,購二畝地來建八式房,將張毓衡、韓化臣(字惠卿)、李書文請至其家。尤其是「神槍」李書文,從軍隊回羅疃張家探望其黃四海、張景星二位恩師,魏家必請李至家坐在炕頭上恭敬有佳。魏鴻恩自幼拜師張毓衡、韓化臣、李書文練習八極拳。魏鴻恩在八式房練習,張毓衡訓徒非常嚴苛,八極拳基礎十分扎實。同時也得韓化臣、李書文傳授。
抗戰爆發後,魏氏兄弟輾轉到秦皇島,傳播八極拳,弟子眾多。傳人著名者有:耿學森、朱慶昆、王墨林、李恩義、王清瑞、李新吾(王曉鋒)等。
文革中由於所謂「歷史問題」 魏氏兄弟遭迫害、審查,拳譜被抄,魏鴻濱先生氣極生疾中風數年,於75年病逝。由於老哥倆一輩子不分家,感情篤深,魏鴻恩先生憂傷過度,也於76年病逝,悲哉!魏鴻恩先生也是八極拳後期闖天下的代表人物之一。
魏鴻濱(1909-1975),滄州東南鄉羅疃人,魏鴻恩之弟,職業武師。魏鴻濱8歲時,到八式房看哥哥魏鴻恩、張子亭、董以清、董會庭、韓潔泉、趙樹德等習武,自己模仿練習。魏聰明伶俐,天分極佳,被師祖張景星發現,認為魏鴻濱將來必藝業驚人,讓其子張毓衡收入門牆。
魏鴻濱聰明伶俐,深得張毓衡、韓化臣、李書文偏愛,出外訪友,必帶在身邊當武童。張毓衡訓徒非常嚴苛,八極拳基礎十分扎實。韓化臣教導弟子,對魏鴻濱格外指點。尤其「神槍」李書文晚年時,早期弟子皆成名在外擔任教習,魏鴻濱得以侍侯「神槍」李書文時間最長。
1921年12歲時跟隨李書文、霍殿閣游沈陽,給李書文當三年武童。1925至1927年隨李書文、霍殿閣在天津許公館深造,與霍慶雲、高香亭、劉子鳴、邊廷傑等靠騎馬式,一練就是一個時辰,下盤功極深。發力如打雷,八式房的灰土震得紛紛下落。1927年隨頂門大師兄霍殿閣入張園保溥儀,魏鴻濱任溥儀護衛。由於和溥儀發生矛盾,遂於 1929年(民國18年)就聘南京中央國術館任教習,跟隨師韓化臣繼續學習,同時隨小師叔馬英圖習劈掛掌數年。
在南京國術館,名家某見魏年齡小,瞧不起魏,與魏比大槍,魏用硬插花之法,接連扎中該名家,氣得該名家棄桿子而去。後來,該名家與韓化臣先生談起魏,韓化臣先生告訴該名家,魏的大槍技藝乃是「神槍」李所底,該名家信服。
1931年,23歲的魏鴻濱返鄉省親期間,隨師「神槍」李書文赴滄縣,李教夏鶴一團長大槍,魏鴻濱當助教。夏鶴一乃奉天戳腳、翻子泰斗郝鳴九弟子,郝鳴九與李書文、韓化臣、馬鳳圖金蘭交,郝鳴九特讓弟子夏鶴一、於仲倫成為李書文的過門弟子。當時鹽山、滄縣精大槍者聞名來訪,魏代師比試,來者無不佩服。
抗戰爆發後,魏鴻濱從南京國術館到天津。日本侵略者佔領華北後,駐扎天津一日本劈刺教官,與人較技無敢應者,眾人公推魏鴻濱去比試。日寇木槍一出,魏鴻濱用插花槍後發先至已經刺中日寇前胸,日寇又連續比試二次仍敗北,惱羞成怒,斥令日本士兵圍攻魏,眾人與日教官理論,魏鴻賓乘機離場,乘火車赴秦皇島躲避。
魏鴻濱到秦皇島教拳,廣招弟子給其兄魏鴻恩收徒弟,自己當師叔,同時在海港工作,老哥倆一輩子不分家。其兄魏鴻恩也輾轉到秦皇島,兄弟二人在秦皇島傳播八極拳。由於日本侵略加劇,魏父被日本侵略軍殺害。魏鴻濱返回羅疃一面協助師父張毓衡先生教場授徒,一面侍母進孝。後又應朋友之請在南皮張旗屯開設一拳場。
滄南「鐵胳臂」某,訪魏鴻濱於羅疃,某被魏用轉換掌連續擊倒三次,遂拜服。一摜跤名師,訪魏,伸手抓魏,魏出手點其臂,摜跤名師遂臂不能舉,遂服氣。
1957年魏鴻濱先生再遷居秦皇島,與兄長會合,廣傳八極拳。魏氏兄弟弟子、再傳弟子眾多,技藝精純者有:耿學森、朱慶昆、王墨林、李恩義、王清瑞、李新吾、魏九成、魏九如、楊金山、張永福、孫紹鴻、王作林、楊尊星、張寶成、王九如、王九恩、楊尊寶、王中林、孟照民等 。
魏鴻濱先生文革前擔任秦皇島市武協副主席,60年代率領弟子參加羅瑞卿將軍大比武活動,獲嘉獎。文革中由於所謂「歷史問題」遭迫害,拳譜被抄,魏鴻濱氣極生疾。病中的魏鴻濱追思當年創天下的往事豪情,每日反復提及逝去的「神槍」李、張毓衡、韓化臣、霍殿閣、李萼堂以及在世的韓潔泉、趙樹德、霍慶雲、邊廷傑、董以文等,魏鴻恩與弟相伴,聞後也是老淚縱橫。魏鴻濱於75年病逝。改革開發以來魏鴻濱之子九成、九如連續任秦皇島武術協會副主席至今。
魏鴻濱先生極尊師重道,在外面擔任教習,所掙大洋必寄到師父家。韓化臣(惠卿)先生在山東逝世,因為韓名氣大,防止仇家劫靈。魏等師兄弟攜兵器護靈柩回籍安葬。1947年其師張毓衡與子遇難,魏鴻濱先生捨命為師父、師弟收屍埋葬,在當時政治環境下,常人是難以做到的。張家剩下一門孤寡三代三口人,魏鴻濱先生全家全力以赴幫助,師娘家的各種活計幹完,方能忙自家的,年年如是,直到張毓衡師之孫長大才於57年舉家重返秦皇島,但對師家的關懷依然如故。張毓衡、韓化臣二師之後代屢遭政治壓制,魏鴻濱捨身相助,可謂義氣千秋也!
魏鴻濱之藝業,得自張毓衡、韓化臣、李書文、霍殿閣、馬英圖五位大師的執授,尤其是「神槍」李書文晚年時,魏鴻濱為其當武童,得以侍侯「神槍」李書文。老爺倆最投緣,以至魏鴻濱先生脾氣秉性酷似「神槍」李書文,師兄們都愛稱其「魏老疙瘩」,因比武出手狠辣,有「胡椒粒」之稱呼。魏鴻濱是「神槍」李書文晚年的徒弟,魏鴻濱之藝業可謂真矣!魏鴻濱先生也是八極拳後期闖天下的代表人物之一。

8. 陳夢雷如何詠沈陽

陳夢雷:天柱衡雲

在謫居盛京的流宦中還有一位對發展遼沈文化作出卓越貢獻的人,他也是戴梓的好友,即被稱為「松鶴老人」的陳夢雷。

陳夢雷是福建侯官人,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幼聰穎的陳夢雷十二歲考中秀才,十九歲鄉試中舉,第二年進京會試得中二甲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讀書中秘。由於他還能通曉「國語」,即當時的滿文,這在漢官中頗為少見,康熙十二年(1673年),他被授翰林院編修職,可以說是少年得志。

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發動叛亂,反對朝廷撤藩決定時,陳夢雷恰因伴母返鄉,被滯留在侯官。據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呼應吳三桂樹旗反叛,俘獲了陳夢雷和他的父親,脅迫陳夢雷接受戶部員外郎的偽職。陳夢雷稱病不出,後又剃發遁入空門。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軍收復福建,耿精忠投降,陳夢雷受誣授偽職險遭不幸,是同鄉、大學士徐乾學鼎力救援,才使他由死刑改判流刑,發配盛京,赴尚陽堡為奴。從此,陳夢雷走入人生的低谷。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正月,陳夢雷被流放抵盛京。事有偶然,當時奉天府府尹高爾位,及繼任者董束忠正在編修《盛京通志》,聽說陳夢雷是翰林院編修,便留住了陳夢雷,待之禮遇,邀他主持修纂其書。這樣,陳夢雷不僅免去了到戍所為奴受辱之苦,生活也得以安定下來,全心投入《盛京通志》的編輯工作。這是清朝第一部有關盛京的大型地方誌,由於陳夢雷的加入,得以圓滿完成。與此同時,他還受命指導和審定《海城縣志》《承德縣志》《蓋平縣志》等,為清代初期盛京地區地方誌的編纂作出很大貢獻。

陳夢雷留居盛京後,還「構『雲思草堂』,花石絹秀,日以著述為樂,從游者甚眾」。為了傳播傳統文化,他開門授徒,解經講史,一時盛京「諸公卿子弟執經問學者踵接」,陳家門庭若市,這位被流放來的文人受到了人們的尊敬。

有了這樣一個新環境,陳夢雷與盛京文人、流宦交往也多了起來,互相唱和,寫下了許多吟詠遼沈的詩作。《癸亥春日即事》,記述他在盛京設館授徒的情況。《取道雙峰迴沈》,記述他到千山雙峰寺拜謁剩人和尚(函可) 靈塔後返回盛京的情景與感懷。《丁卯孟夏雲思草堂落成步黃叔威原韻》(四首) 描述他在盛京構思雲草堂的情景,《遼河即事限韻》,描繪了秋末遼河的晚景,都打上了清晰的盛京烙印。

雖然是被流放,雖然是在遠離北京皇宮的塞外,有了府尹的關照,有了相對安定的生活和著書吟詩的環境,陳夢雷的寫作興趣一直很旺,出於對盛京人物風情,山川美景的喜愛,一段時間他曾遍游沈陽內外,以極其細膩的觀察,為盛京風光擬出十六景觀,每景均作詩一首。其所擬十六景依次為——

十六景之一:天柱衡雲;

十六景之二:開城霽雪;

十六景之三:東園泛菊;

十六景之四:龍石觀蓮;

十六景之五:實勝斜暉;

十六景之六:渾河晚渡;

十六景之七:御園春望;

十六景之八:黃山秋獵;

十六景之九:瀋水春遊;

十六景之十:永安秋水;

十六景之十一:大堤踏月;

十六景之十二:塔灣落雁;

十六景之十三:景祐曉鍾;

十六景之十四:天壇松月;

十六景之十五:南塔柳蔭;

十六景之十六:望雲列障。

其《留都十六景》之一《天柱衡雲》詩雲——

一柱開天秀,居然岳鎮宗。

如何有佳氣,五色盡從龍。

功德千秋盛,蒸嘗萬國恭。

岐豐荒作後,蔥郁至今濃。

天柱山,原名東牟山,在盛京城東四十里渾河北岸,由於山勢聳峻,蒼松如海,白雲繚繞,別具一番景緻,後金天命十一年八月,清太祖努爾哈赤病死,清太宗皇太極繼汗位後於十一月選此山建山陵葬努爾哈赤,定為福陵,俗稱東陵,「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東牟山從此稱為天柱山。其後,自康熙帝將東巡福陵祭祖規定為例行祭祀盛典,福陵更因葬有清太祖而備受尊崇,所以陳夢雷選「天柱衡雲」為留都十六景之一。「衡雲」,白雲繚繞之狀也。「天柱衡雲」,是一幅天柱山被白雲繚繞的壯麗圖卷。

天柱山福陵神道

詩的前四句寫天柱山山勢秀美,清先帝創業非凡。「一柱開天」,起勢雄渾,「開天」喻埋葬在天柱山的努爾哈赤開天闢地,開創了前所未有的事業,埋下了先帝,天柱山當可謂遼東一方的岳鎮之山了。這里又氤氳著吉祥之氣,聚籠著各方英豪跟隨帝王共同創業。詩中「五色」,據《禮記·禮運篇》孔穎達疏:「五色,謂青、赤、黃、白、黑,據五方也。」這里以五色指各方各處。「從龍」,指隨帝王創業。詩的後四句是詩人對清先帝功德和埋葬先帝的天柱山的贊譽。「蒸嘗」,本指秋冬二祭,此處泛指對先人的祭祀。頸聯兩句說,清代先帝的功德千秋傳頌,對先帝的祭奠得到四面八方的崇敬。尾聯寫正因為此,盛京成為帝京或陪都後,這里蒼松如海四季常青。「岐豐」,古地名。

「岐」指岐山,在今陝西岐山縣東北,為周族先人古公亶父所居之地。

「豐」,在今陝西長安縣西北,為周朝國都。「岐豐」,即指周朝發祥地,詩中代指強盛王朝的發祥地。

陳夢雷:實勝斜暉

陳夢雷吟詠之《留都十六景》之五,為《實勝斜暉》,其詩雲——

金碧庄嚴地,清陰映夕陽。世皆傳大乘,曾說是四方。

歸鳥投林樂,羈人望遠傷。那堪驪唱後,風送梵音長。

崇德三年(1638年),在皇太極敕命下達後三年,實勝寺在沈陽外攘門(小西門) 外西北五里處建成,由於是蒙古族和藏族等民族信奉的密宗喇嘛教寺院,皇太極曾在這里多次接蒙古王公。

寺廟的主要建築有大殿(供邁達里佛)、瑪哈噶拉樓(供金質瑪哈噶拉佛像,是蒙古墨爾根喇嘛於天聰八年即1634年送至盛京) 和四體文碑(滿、漢、蒙、藏即圖白忒文)。殿樓均為黃琉璃瓦綠剪邊,金碧輝煌,巍峨壯觀。寺院內又遍植蒼松翠柳,景物宜人。人們又把它稱為皇寺或黃寺,除進行宗教瞻禮外又常做人們送別之地,所以,也被陳夢雷選為留都十六景之一。

實勝寺

詩的前四句也是寫景誦勝。首聯勾描寺院環境之美,殿樓金碧輝煌,院內的青松翠柳輝映夕陽,很是壯觀。頷聯贊皇寺是四方頂禮膜拜的佛教聖地。「大乘」,是佛教的派別名,這里指北傳佛教,即藏傳佛教,亦稱喇嘛教。詩的後四句,寫在皇寺的活動與感受。由於這里已兼有宗教與送別的兩重功能,所以詩人寫這里既有「歸鳥投林樂」,也有「羈人望遠傷」。「羈人」,即羈留他鄉的人,自然包括陳夢雷這些流宦。尾聯中「驪唱」,指告別之歌,典出《漢書·王式傳》:「謂歌吹諸王曰:『歌《驪駒》』。」此《驪駒》逸《詩經》篇名,其辭雲:「驪駒在門,僕夫具存,驪駒在路,僕夫整駕。」《驪駒》又作驪唱、驪歌。「梵音」,泛指寺廟中的音響,包括誦經、念咒、擊鍾磬等。兩句寫皇寺中的驪唱、梵音在人們送別後遠離皇寺時,猶在耳邊回響,不絕如縷,把在皇寺的送別寫得情意綿長。

陳夢雷:黃山秋獵

陳夢雷《留都十六景》之八《黃山秋獵》詩雲——

黃山秋氣好,較獵喜新晴。

鐵騎追星疾,蒼鷹逐電輕。

千騎朝列隊,萬火夜連營。

自是英雄事,應慚白面生。

黃山,在盛京城南三十里,俗稱「荒山子」,當年有皇家狩獵場,清代皇家宗室、八旗官兵在此狩獵、較獵。「較獵」,指較量射獵,比賽射獵。

這首《黃山秋獵》所描繪的是當年盛京的一處人文景觀,展現了皇家獵場上秋獵的壯闊圖景及八旗官兵的尚武精神。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遺產的劃分,有自然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黃山秋獵」屬非自然遺產,也非依託建築的物質遺產,而是以展示人類活動為主體的人文景觀中的非物質景觀。詩人抓住了黃山景觀的這一特點,著力描寫了秋獵的精彩與壯觀、激動人心。在首聯交代了「較獵」時遇到了一個晴好天氣後,「頷」「頸」兩聯集中了獵場上「較獵」時扣人心弦的鏡頭和場面:「鐵騎追星疾,蒼鷹逐電輕」,對仗工穩的地上與天上的一組鏡頭,把「較獵」的緊張氣氛與精彩壯觀凸顯出來,將士的坐騎較獵時「疾」(快) 似追星,獵鷹在天下捕捉獵物,「輕」若電閃,畫面的動感逗引讀者如臨秋獵現場一樣。

「千旗朝列隊,萬火夜連營」兩句,更把八旗官兵秋獵期間的浩大的氣勢與場面的壯闊作了更上層次的呈現。「千旗」「萬火」,不僅有數量,更有誘人的動勢,千旗在朝暉中招展,萬火在夜空中閃耀,何等瑰美!何等富於魅力!正是這壯景的感染與震撼,作為學者的陳夢雷感慨萬千地說:這真是英雄的壯舉,我這白面書生自慚莫及啊!

黃山狩獵場早已不復存在,但透過陳夢雷這首五律,我們耳際猶能響起當年那令人心動的歌吟。

陳夢雷:大堤踏月

陳夢雷《留都十六景》之十一《大堤踏月》詩雲——

周道通京國,偏宜踏月行。

更闌萬戶靜,星曉一天清。

棲鵲驚歸思,啼鳥愴旅情。

嘯歌不覺曙,茅店已雞聲。

大堤,此處非指河堤,而是指當時盛京通往廣寧(今遼寧北鎮)的大路,是連接關內外交通的重要路段。陳夢雷參修的《盛京通志》卷十五,乾隆帝詩《題永安橋》注雲:「盛京西至廣寧多沮洳,行旅多艱。太祖初定沈陽,命修築,疊道百二十里。」皇太極崇德三年(1638年) 五月,再次「修治盛京至遼河大路,兩旁浚壕,中間增土高三尺,廣十丈」(《清太宗實錄》卷四十一)。這條「廣十丈」的大路,兩邊挖出壕溝,中間又增高了三尺,不是有大堤的形狀了嗎?故此路又被稱為「大堤」。在三百年前的沈陽與北鎮間有這樣一條大路,恰似今天在沈陽北京間有了一條沈京高速公路一樣,既壯闊又實實在在的方便交通,漫步在上面怎能不平添幾分自豪!所以陳夢雷把「大堤踏月」也選為「留都十六景」之一。

這首詩寫得朴實自然。首聯寫「周道」(大路) 通向大清首都,踏月在上面漫步會有種特別的感受,頷頸兩聯則展開地寫了這種感受。

頷聯寫「更闌」「星曉」時,萬戶之「靜」與長天之「清」,把「大堤」上月夜的幽美清靜盡呈於水墨畫面之上。頸聯寫內心的感受,「棲鵲」驚了詩人的「歸思」,「啼鳥」讓旅途立增愴然之感。尾句寫在這樣如詩如畫的「大堤」上放天長嘯著前行,不知不覺竟已天之將曙,茅店雞鳴。我猜想,或許三百多年前陳夢雷真有在這「大堤」上趕夜路的體驗吧?不然,他這首《大堤踏月》,為什麼會寫得這么真切動人,這么幽美如歌!陳夢雷:南塔柳蔭

《留都十六景》之十五是《南塔柳蔭》,其詩雲——

何處輕蔭好,城南十里青。迎春枝裊裊,入夏影冥冥。

雅愛微風舞,偏宜細雨零。不堪頻折取,離恨滿長亭。

南塔,在盛京城南五里之廣慈寺內,是當時盛京京郊四塔之一,崇德八年(1643年) 一月起始建,順治元年(1644年) 六月建成。盛京城南至五里河(又稱瀋水、瀋河、渾河) 一帶,當時河流水泊交錯,遍植柳樹,春夏柳蔭連片,如蓋如雲,景色宜人,是清初盛京的游覽勝地,每年春夏迄初秋都吸引著大量遊人,所以陳夢雷也把目光投向這里。

這首詩寫於乾隆乙亥(1695年) 孟秋。詩中的開頭詩人自己設問,自己作答,托出城南南塔下的「輕蔭好」,延綿十里一片柳色。頷聯寫春夏時節柳蔭美貌。迎春時纖長柔美的柳枝在輕風吹拂下飄飄盪盪,入夏後,柳葉茂盛織成幽暗的蔭涼。好一幅水墨丹青。頸聯中詩人抒發說,「雅愛微風舞,偏宜細雨零」,一副巧對,把對柳蔭的喜愛充分表達出來。在尾聯中,詩人出人意料地用詩句表示,在南塔柳蔭下,也有不高興的時候,一是不忍心看那漂亮的柳枝被頻頻折取,二是在長亭內與友人話別,離恨揣胸悵然難受。

這首詩情隨境出,結尾吟出新意,值得細品。

這十六首詩,是清代初期盛京風物名勝的首次概括。此前雖有沈仕臨、潘扶雲等吟哦「萬泉八景」,但那是對城市局部景點的概括。

此次陳夢雷把視野放寬,細致考察過盛京眾多景觀後才選出他最為鍾情的十六處景觀以詩詠之。這十六首詩,使當時人們對所居住的城市有了更好的認識,也使今天的讀者能從中領略清初盛京的不凡風貌,具有較好的史料價值。尤其是陳夢雷的這一創舉加深了幾百年來人們對沈陽景觀的印象,煥發出對城市的熱愛之情,產生了頗好的影響。

自然,由於這「留都十六景」是陳夢雷個人的選擇,難免有所偏愛,而對當時即已被人們所公認的游覽勝地也有所疏失,如已被繆公恩、沈仕臨等反復吟詠的萬泉諸景、萬柳塘以及昭陵等處,都是值得作為留都勝景吟詠的。就是陳夢雷在完成《留都十六景》之後,也在詩集中增添著對「留都十六景」之外的名勝的吟唱,豐富了他對盛京勝景的描寫天地。

陳夢雷:留都北郊白塔

百尺浮屠接塞煙,曾聞古剎自唐傳。

雕欄映月澄空界,寶鐸隨風韻遠天。

歷歷亭台斜照外,蒼蒼陵闕暮雲邊。

滄桑幾閱人世間,梵唱依稀似昔年。

北郊白塔,在盛京地載門外崇壽寺內,《盛京通志》卷二十九載:

「崇壽寺內有塔一座,明萬曆中重修。碑記稱此塔創於唐,尉遲恭監造。康熙三年(1664年),僧綱丁、祖惠等重修。」這座白塔,20世紀50年代初,我在大東區橫街小學讀書時,還與同學到塔下玩耍,後隨沈陽城牆被扒掉,塔在50年代末期也被拆除。而從陳夢雷詩中所描繪,當年寺院盛況令人神往。

詩的首聯突兀而起寫白塔巍峨聳峙之貌:「百尺浮屠接塞煙」,「浮屠」,又作「浮圖」,梵語「窣(sū) 堵波」(音譯),即「塔」。全句說高聳的白塔繚繞著塞上烽煙。接下來說建塔歷史悠久:「古剎自唐傳」。頷頸兩聯描繪崇壽寺內外景物,渲染出一幅古寺風光圖。先寫寺院里雕欄映月碧空澄明,塔上的懸鈴(寶鐸) 隨風搖響悠悠飄向遠天。再寫古寺外亭台座座沐斜陽,被蒼松翠柏擁裹的昭陵浴暮雲。尾聯中感嘆人生幾閱滄桑之變,唯有寺院中聲聲梵唱還和當年差不多。

修史吟詩,建館授徒,陳夢雷被流放十六年後,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帝第三次東巡,使他得到了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謁陵祭祖後,康熙帝幸臨城中,讀百官獻詩,讀到陳夢雷獻詩後,不僅十分滿意,還昭令赦免歸京,讓他陪侍皇三子誠親王胤祉讀書。

《古今圖書集成》書影

陳夢雷回京後,教授皇子讀書悉心敬業,為此受到皇上恩典, 皇子禮遇。課余, 他利用胤祉的「 協一堂」中藏書和自藏的約一萬五千卷圖書。編纂成《匯編》。這項工作他從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開始,直至康熙四十五年方才完成。

並寫成《進匯編後》上呈胤祉,得到高度贊許。在胤祉支持下,陳夢雷又經過十年的修改完善,到康熙五十一年時得以呈給康熙帝。康熙帝看後非常高興,特賜名《古今圖書集成》。同時,命設「古今圖書集成」館,由胤祉、陳夢雷率一批官員繼續進行增補,准其脫稿後刻印。

陳夢雷的才華得到康熙帝的賞識,特賜陳夢雷宅第一所於城北,並親到其書齋,為其題寫了聯語:「松高枝葉茂,鶴老羽毛新」,賜於陳夢雷,陳夢雷受此殊榮,特將書齋命名為「松鶴山房」。

但好景不長,命運多舛,噩運再次降臨到他頭上。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十一月,康熙帝玄燁病逝,皇四子胤禛繼位,改元雍正。

胤禛登基後,便對昔日與他爭位的兄弟進行報復。首先對他三哥胤祉身邊的重要臣子開刀,一一排除。十二月十二日,雍正帝下旨,追究陳夢雷舊賬,結果七十三歲的陳夢雷被流放到黑龍江卜奎(今齊齊哈爾),十九年後,即乾隆六年(1741年),九十二歲的陳夢雷客死卜奎戍所,魂斷塞外。

陳夢雷前後花費二十二年心血編纂的《古今圖書集成》被雍正帝奪了過去,改派蔣廷錫到館,由陳邦彥主持其事。待《古今圖書集成》刻印完成時,在體例中只是將「志」改為「典」,其他均未改動,卻把胤祉、陳夢雷兩位真正功臣從編纂名單中刪除,換上了蔣廷錫等人的名字, 真是天下之大, 無奇不有。

乾隆皇帝大閱圖

歷史記下了陳夢雷這位清初大學者的悲劇,也記下了他為發展清代文化的卓著功績,包括在遼沈文壇所留下的美好的歌吟。陳夢雷一生著述收入《松鶴山房文集》和《松鶴山房詩集》傳世。

在清代東北流人中,還有一些詩人寫下許多吟詠盛京的詩詞,如董國祥,是明崇禎十三年進士,入清後官至刑部、吏部右侍郎。順治十七年(1600年) 初,因為貪官盧慎言寄收金銀而被流放盛京尚陽堡。他博學多才,到尚陽堡後,曾主持纂修了清初東北第一部縣志《鐵嶺縣志》,他來往於尚陽堡與盛京城之間,曾寫下《盛京紀述》《贈苗焦冥煉師(即景佑宮道士詩人苗君稷)》等。再如方式濟,為桐城名家流人方登嶧之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進士,官內閣中書。康熙五十年(1711年) 因《南山集》文字獄案之株連,與父親方登嶧一起被舉家流放卜奎。雖身處逆境,仍吟詩著書不輟,其中紀行詩尤為出色。康熙五十六年年僅四十歲即卒於戍所。著作有《陸塘初稿》《出關詩》及《龍沙紀略》等行世,其中《出關詩》中收入許多吟詠遼沈的詩作。如《至廣寧同年鐵五顯祖來迎》《盛京》等,他在北上卜奎時,所經孤家子、鎮北堡等小鎮、關口等處,也留有詩作,有興趣者找來讀讀,可大增眼界,重溫歷史之一瞬。

熱點內容
吉利汽車三相變房車演示 發布:2025-07-08 17:02:51 瀏覽:255
皮卡丘被雷丘打敗了 發布:2025-07-08 16:57:39 瀏覽:940
鈴木驍途汽車價格 發布:2025-07-08 16:52:37 瀏覽:62
c530房車 發布:2025-07-08 16:52:03 瀏覽:840
本田雅閣越野款 發布:2025-07-08 16:43:18 瀏覽:424
長安福特房車 發布:2025-07-08 16:26:46 瀏覽:622
賓士vito商務車119七座 發布:2025-07-08 16:07:31 瀏覽:827
大別山三輪車價格 發布:2025-07-08 16:00:02 瀏覽:94
24排量的越野車 發布:2025-07-08 16:00:01 瀏覽:927
賓士越野防彈車 發布:2025-07-08 15:49:32 瀏覽: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