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岸線改裝車歷史
1. 灣岸3車輛改裝明細
改裝的話我也不多說了,有關視角,你怎麼習慣就怎麼用了,不是太容易改的過來的,有的人就習慣第一視角
2. 灣岸3DX+ TOYOTA的改裝
確實豐田也沒什麼好開的車,既然要把他改成輕量化的直線對戰車,就用A包(直線加速包,又輕,B包太重,而且過彎實在太飄,C包過於平均化),有孔有碳蓋<第3個>(有孔碳纖維比普通的鋼制或密封碳纖維引擎蓋要輕,而且有孔設計比全密封蓋既利於發動機在高轉速下散熱),五角星鈴(官方稱直線加速最快的鈴,但過彎會比較飄~),GT直翼(直線加速穩定翼),至於R32就是原裝包,有孔有碳,TE37和原裝翼,E9就是A包,有孔有碳,WRC鈴和GT直翼就行了!
3. 汽車改裝文化最濃厚的幾個國家,到底有多狂熱
改裝往往能體現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汽車文化精髓,比如目前聚集了六大車廠的美國、歐洲、日本等三地,就在汽車改裝上玩出了各自的特色。
基於美國特有的汽車文化和相關法規,大多都可滿足「改裝一族」的要求,為了追求過於誇張的外觀和豪華的視覺沖擊,將車輛實用性降到最低甚至忽略,這種改裝只適合追求激情的玩車族,並不適合追求舒適或操控的改裝族,因為其毫無實用性可言。
提到歐洲的汽車改裝,往往聯想到的是強勁的極致速度和完美的操控性能,尤其以德國為主,著名改裝品牌巴博斯就來自於德意志,巴博斯通常在原車基礎上進行高性能的改裝,通過高性能的渦輪增壓器來提升發動機功率,外觀上加裝擾流板或尾翼等空氣動力套件,改裝後可能與原車變化不大,但更注重改裝的精緻度和整車的協調性,更偏向於整體操控性能的提升,這種改裝風格受到了全球各地改裝人士的喜愛。
德國的汽車工業起步較早,改裝文化的歷史也非常久,大的改裝廠一般都是直接與汽車生產廠家合作,只改裝某一個品牌的車型,比如專門改裝賓士的巴博斯就是歐洲改裝品牌的代表之一。
日本的法律對汽車改裝有一定的范圍,但又不想歐美國家那麼寬松,所以存在很多遊走與法律邊緣的地下改裝,其改裝風格融合了歐美的特點,在外觀上比較誇張,在性能上不斷突破極限,重度改裝的程度接近賽車性能的改裝。
日本的汽車改裝最擅長的就是在排氣量不變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加大馬力,一台2.0t排量的汽車可以將馬力加大到1000匹,我國香港和台灣地區因此受影響很大,是最早接觸汽車改裝的。(圖文無關,文中配圖來自「PSC車舍」公眾號)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4. 中國汽車改裝的發源地
香港……除非你說香港不屬於中國。
內地即使到現在也沒有像樣的改裝文化。內地最開始應該是珠海吧。
5. 車從古到今的演變過程
車在人類的進步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關於史前時代車的材料,主要有三類:實物,模型(陶制的及銅制的),圖案(包括岩畫)。就目前而言,世界上最早的車出現在中東地區與歐洲。
在中東的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在烏魯克文化時期()進入文明時代。在烏魯克文化時期的泥版上,出現了表示車的象形文字。從這些文字來看,當時的車是四輪的。
1974年,在敘利亞的耶班爾·阿魯達(Jebel Aruda)發現了一隻用白堊土做的輪子模型,直徑8厘米,厚約3厘米,其年代也為烏魯克文化時期。
輪子兩面都有突出的輪轂。從整個模型來看,它應當是車輪的模型,這也是中東地區最早的車輪模型。此模型現藏敘利亞阿勒頗(Aleppo)的考古學博物館(Archaeological Museum)。
此外在土耳其東部的阿爾斯蘭特坡(Arslantepe)也出土過一隻用泥土做的車輪模型,直徑約7.5厘米,時代相當於烏魯克文化時期。這個車輪模型的兩側同樣有突出的輪轂。
1989年,在德國的夫林班克(Flintbek)發現的一座墓冢中,有三道車輪的印轍。從車輪的這些印痕上來推斷,兩個車輪之間的距離為1.1米至1.2米。
這些車輪印痕的校正年代為公元前3650年~公元前3400年,屬於歐洲新石器時期的漏斗頸陶文化時期(Funnel Beaker Culture)。
在波蘭南部的布洛諾西(Bronocice),發現了一隻高約10厘米的殘破陶器,時代約為公元前3530-公元前3310年,也屬於漏斗頸陶文化。這些車的式樣相同,都是四輪,獨轅,轅呈Y形。
當時拉車的主要是牛。在德國洛納(Lohne)的一塊史前墓石上,有兩頭牛正在拉車的場面。這兩頭牛被套在軛上,軛又與轅相連,轅的末端則是D形的車箱。
此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4千年代後期。在斯洛伐克的拉多西那(Radosina),發現了一隻同一時代的水槽形陶器,寬約10厘米,殘長也為10厘米左右。
此器表示兩頭牛在拉車。在波蘭的克拉茲尼克?傑拉(Kreznica Jara),還發現了一隻陶制的把手,年代在公元前4千年代後期。這只把手被做成一對上了軛的動物形狀(可能是牛),它們所拉的也應是車。
從上可知,歐洲早期車的基本式樣是四輪,獨轅,拉車的為雙畜。這種屬於公元前4千年代後期的車輪模型在歐洲的匈牙利等地也有。
總之,在兩河流域、中歐及東歐都發現了公元前4千年代後期的車,這也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車。
車的最初發源地,大多數人認為,最早的車大概發明於上述地區內的某個地點(特別是兩河流域),然後向四周傳播。也有少數人認為,車是在歐洲及兩河流域分別獨立發明出來的。
200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對二里頭遺址的發掘中,在宮殿區南側大路的早期路土之間,發現了兩道大體平行的車轍痕。
發掘區內車轍長5米多,且繼續向東西延伸。車轍轍溝呈凹槽狀,其內可見下凹而呈現出層狀堆積的路土和灰土,兩轍間的距離約為1米。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夏代車轍,將我國用車的歷史上推至距今3700年左右。
(5)灣岸線改裝車歷史擴展閱讀:
馬車的發展:
馬的馴養最早發生在新石器時代的歐洲東部,雖然馬的馴養比車的出現要早近千年,但長期以來,拉車的主要是牛而不是馬。這是由於馬與牛各自不同的特點所決定的。
由於早期的車比較笨重,適合用牛來拉,因為牛耐力強但速度慢。中外歷史表明,牛車主要用作運輸貨物,馬車則主要用於戰爭、狩獵等。
從牛車發展到馬車,實際上是車性能的一次重大轉變,即車從以載重為主要目的轉變為以高速運行為主要目的,這就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技術改進,例如縮小車身以減輕重量、主要採用兩輪車的方式以解決轉彎問題等等;當然,最主要的是車輪的改進,即用輻式車輪來取代實心車輪。
輻式車輪的一個基本特徵是,輪輞與輪轂是由許多根車輻連接起來的。有的輪輞是用一根木條製成的,也有的是由兩根半圓形或幾段半弧形的木條通過暗榫拼成的。
實心車輪是由粗厚的原木切割而成的,而輻式車輪的輪輞則是由富於韌性的小灌木經火烘烤彎曲而成的。因此,輻式車輪並不是通過對實心車輪進行一些簡單的改進而發展起來的,它實際上是一項重大的技術創新。
由於輪輞是由木條彎曲而成的,所以從木條的紋理上來看,它具有最大的承壓能力。這樣,與實心車輪相比,輻式車輪不僅重量較輕,而且不易破裂,更富彈性,適於高速運行。後來,人們又在輪輞上打上金屬(銅或鐵)釘,或者包上金屬外緣,使輪輞更加堅固耐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車(交通工具)
6. crossover的跨界車的發展及歷史
第一代: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是在兩廂車基礎上改裝而成跨界車。
「跨界車」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來自部分客戶對於特殊用途車輛的需求,市場需要某種小型、靈活的車型來運輸貨物,特別是小型體積的貨物,比如典型的用戶是郵政局用來運輸郵件和包裹、市內的快遞、食品運送等。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最初階段,「跨界車」的銷量很小,都是在兩廂車基礎上改裝而成的。這里必須提到的,作為如今跨界車領軍的克萊斯勒集團,很早就有相關跨界車雛形的記載,克萊斯勒推出的聞名世界的皮卡與大捷龍就是現近多元化跨界車的前身。
第二代: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帶箱子的小車。
當時,車界生產商逐步引入「帶箱子的小車」(a car with back-pack)這一概念,主要是對兩廂轎車的後部進行了較大改進,以便於貨物的裝載和運輸,一般只有兩排座椅,市場份額仍然很小,克萊斯勒道奇皮卡是代表車型。
第三代: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客用跨界車快速發展。
隨著貨運跨界車穩定增長,對休閑、度假情有獨鍾的歐洲廠家提出了「家庭和休閑運動車」的概念。他們對客用跨界車進行了重新設計,在造型、功能配置上均有所突破,將後部的獨立貨箱與車身融於一體,造型隨著轎車造型的發展而發展,更趨圓潤和流線型;最大特點就是在新車身的造型上引入了側滑門,大大利於商用,便於貨物裝載和乘客上下車;後車門由原來的對開式改進為助力後掀式尾門,裝卸貨物或乘客上下車可以免受風雨影響,開啟也更方便;車內空間較傳統的小VAN更加寬敞,更舒適,承載能力更強,空間更加實用;貨艙可容納2.6-3.0立方米的貨物,承載能力為460-650kg。
第四代:二十一世紀初期至今,領頭羊的誕生。
全球第一個CROSS車型是由日本鈴木公司和義大利菲亞特集團共同開發的SX4。SX4的名字中的S代表運動(sports),X是Crossover交叉車型的意思,4是四驅的意思。 開發之初,菲亞特需要一款SUV,但鈴木已經擁有了Grand Vitar(Escudo)和Jimney,所以它堅持想要一款交叉型SUV。設計師苦惱SUV愛好者認為掀背車軟弱,而掀背車的粉絲們則覺得SUV粗魯,難以折衷。為了實現這個定位,菲亞特推薦世界著名汽車設計大師喬治亞羅(Giorgetto Giugiaro)到這個項目中來。這是自Fronte Coupe之後33年來他和鈴木的首次合作。據日本業界人士藤本彰透露:為了符合歐洲市場B級車的定位,當初這款設計的車身尺寸介於Escudo和Swift之間。設計師們從海量的草圖中挑選出精細的計算機效果圖。鈴木選中了方案B和方案E,並開始建造全尺寸模型。方案B的腰線末端向上躍起形成了後三角窗。方案E的腰線前端則表現了強勁感,裙部極具雕塑感的斜線則突出了整車的動勢。
2006年,SX4在中國的上市,第一次在國內提出了Crossover的概念,從而開啟了國內跨界車的序幕,自此之後,國內多款跨界車迅速上市。經過幾年的發展,幾乎每個品牌都衍生出一款跨界車型。
SX4之後,大眾CROSS POLO和名爵MG3 SW也很快上市,形成CROSS三強爭霸的局面。
7. 灣岸3改裝目錄
鄙視樓上,關於改裝一點都不懂!!!
C包都是重的包圍,是PK,尾速的絕佳之選。缺點是太重轉彎失速大(這是針對直線車的)彎道車改C包更穩,車子底部很大。。。比其他包圍容易撞。。。一般C包是PK和直線。。。A包是輕,TA(跑記錄)好。B包沒什麼用……
尾翼們就是A包尾翼,B包尾翼,C包尾翼。。。ABC包原裝尾翼都是好看,沒用。。。GT直尾翼是跑尾速的。。。卻不知道E8卻要改它,3D就是PK屁股硬,轉彎穩,(重嗎~)原裝的對車子沒什麼影響,比如原來就沒尾翼的車子不裝尾翼也不會怎麼飄。。。不裝尾翼嗎。。。轉彎巨飄,P用也沒,很多人都說不裝尾翼尾速快,這是謬論!!!裝GT直尾翼快!!!貼合車身的尾翼要是視車子而定!GTR32的貼合尾翼就好!!SUPRA這車是灣岸3中英文版的直線之王,NO2是Z33.。。日文版是保時捷最快。supra改裝?恩。直線就來C包,GT直尾翼,子彈鏡!樓上說的五角星尾翼是絕對的垃圾,就是好看+飄!!!要YOKOHAMA第一個RC2輪胎!其他的拉花自己說!
8. 簡述渤海灣岸線的變遷
歷史時期渤海灣海岸的變遷與黃河密切相關。距今8000~5000年前的冰後期,冰川消融,全球范圍內海面上升,渤海灣海岸線約與今4米等高線(大沽零點)相當。此後氣候轉冷,海水消退,海岸線逐漸向東推進。據考古調查,天津附近渤海灣西岸有3條高出地面呈帶狀的古貝殼堤(見天津貝殼堤),自東向西:
①蟶頭沽—驢朐河—馬棚口貝殼堤;
②白沙嶺—軍糧城—泥沽—上古林—歧口貝殼堤;
③小王莊—巨葛庄—沙井子貝殼堤。據C測定第3條貝殼堤距今3800~3000年,約相當殷商時期。第2條貝殼堤的形成年代,據考古資料,其北段發現戰國時期遺址,南段發現唐宋時期文物。據C測定,南段歧口附近,下層距今2020±100年,上層距今1080±90年,北段在白沙嶺附近距今1460±95年。說明這條貝殼堤經歷了約千年時間塑造而成。而第 1條則形成於宋以後。
渤海灣海岸線的伸展與黃河入海地點的變遷至為相關。自新石器時代以來,黃河長期從渤海灣入海。但一方面是西漢以前中上游植被覆蓋良好,下游多支津、湖泊,輸送到海口的泥沙不多,另一方面是下游又分成多股,在天津、河北黃驊和山東無棣之間游盪。其主流則於黃驊一帶入海,故在天津出海的泥沙不多,在波浪作用下,宜於貝殼堤的形成。東漢以後,黃河改由今山東利津、濱州市一帶入海。天津附近泥沙顯著減少,海岸線由淤泥質海岸轉變為沙質海岸,從而形成了第二條貝殼堤。以後黃河在山東入海口的泥沙向北擴散,在堤外堆積了海濱平原。1048年以後,黃河約有80年的時間在天津入海。當時黃河含沙量很高,大量泥沙排入海口,不利於貝殼的生長。1128年黃河改四泗、淮入海,從此脫離了河北平原。渤海灣的來沙減少,故又形成了第三條貝殼堤,標志著19世紀中葉前的海岸線。渤海灣南部海岸,自公元70年黃河改在今濱州市、利津間入海後,三角洲推展迅速。9世紀河口在今濱州市東 70公里。金時置利津縣,其東北35公里有豐國鎮鹽場。12世紀黃河奪淮後,原先三角洲海岸受波浪的侵蝕,有所後退。1855年黃河又改由山東利津入海,新三角洲迅速向外擴展,河口沙洲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海中伸展。近百年來黃河在這一地區造陸面積約2300平方公里。海口的泥沙又由海流向北搬運,在渤海灣西岸第三條貝殼堤外堆積了廣闊的淤泥灘。
9. 灣岸3gtr32改裝全解
灣岸3各車的改裝(僅供參考)GT-R(BNR34) (R34原車車重過灣不佳,改裝前提是要提高過灣靈活性) - E+ z' c! w. O/ G% D+ M
TA: A包,gtc鈴,不要翼 (因A包加速最快,GTC鈴灣好,不要翼加強加速)
p& R+ [; s
VS: C包,rs鈴,gt翼 (硬度中上,擋得住一般夾車,轉向可以) 4 b% V! D: ^6 j1 T1 l
平均: C包,gtm鈴,gt翼 (硬度中等,但gtm鈴可以彌補加速力的不足)
超硬: B包C包,rs鈴,3d翼 (三種部件都針對提高硬度,但會好慢,只靠後追)
GT-R(BCNR33) (R33原車失速好大,改裝大前提是改善失速)! TA: A包,3爪鈴,原裝翼 (因為失速太大,,要加包圍穩定車身,,3爪鈴提升入灣反應)/ C9 r$ E' t/ o/ l" P& ?
VS: C包,星星鈴,gt翼 (利用星鈴加強過灣能力,C包同gt翼提升硬度)
平均: A包,57F鈴,gt翼 (57f鈴是性能平均的鈴,A包和gt翼可使車身穩定)
超硬: B包,MG鍛,3d翼 (MG鍛是對戰用鈴,B包,3d翼都是極硬的部件)
GT-R(BNR32) (R32是一部性能十分平均的車,但對戰能力未必足夠同一般主流車對抗)
TA: 原裝包圍,3爪,不要翼 (R32本來過灣穩定,盡量加強加速力就足夠了)
VS: B包,rs+m鈴,gt翼 (B包硬度十足,rs+m鈴平均,gt翼平衡硬度和速度)
平均: A包,3爪鈴,gt翼 (A包和3爪鈴加速力強,要靠gt翼平衡硬度) . j& r8 o, S4 x0 _* W/ L3 A* d) T3 n7 @
極硬: B包,x401鈴,3d翼 (三件部件加強硬度) 7 O1 z2 R. y9 S/ t
$ b* M1 \' ?6 V
Z(Z33) (同r33一樣,都是失速大的車,大前提是改善失速)8 i; J3 @% t4 J) J
+ _; d6 L7 R( f0 D- R
TA: A包,TE37鈴,不要翼(快,好灣,失速不算大)
VS: C包,TE37鈴,車種翼基本上是對戰用的,好灣,好夾,好硬.
平均: A包,Te37鈴,車種翼(好灣,失速少。夾車都可以)
極硬: B包,RGII鈴,3d翼(B包硬度十足,剛剛試過,比C包更硬) . v' a6 K0 j8 F4 x o3 `6 \
Z(S30) (s30過灣能力強,失速少,要加強車身硬度)
TA: A包,星鈴,A包翼 (三件部件都針對加速,不用擔心過灣問題)7 m& z n0 a+ @; D8 _
VS: A包,3爪鈴,gt翼 (s30較特別,小弟認為3爪鈴會加強硬度)
平均: A包,86鈴,A包翼 (A包加強加速,86鈴加強抓地力) 6 O E$ i/ t& ~) C
極硬: C包,shotgun鈴,車種翼 (三種部件都加強硬度)
S15 (一部過灣順,失速不大的車,要提高硬度和加速)+ f, ^, d# u* [- h0 j
( `$ `, c# q" f
TA: 原裝包,3爪鈴,原裝翼 (不會令車太飄,加速有3爪鈴)
VS: A包C包,JS+M鈴,車種翼包圍翼 (A,C包硬度強,JS+M鈴,車種翼補救加速)
平均: A包,3爪鈴,A包翼(A包硬度增加,3爪鈴補救加速)1 I8 b' [9 N6 S" e5 ~/ w& s
極硬: C包,57F鈴,3d翼 (實戰可夾死R34,但6檔超級無力)
Subaru(基本上富士的車都好硬,除r2)
WRX STi VersionVI(GC8) (一部5檔無力的車)0 { F9 F! E8 P; H
TA: A包,TCII鈴,不要翼 (A包加速比原裝快,TCII鈴加強灣速)
VS: 原裝包圍,gtm鈴,gt翼 (主要加強硬度,gtm鈴加速)
平均: 全原裝 (原本硬度和加速都好平均,只是5檔無力)
超硬: 原裝包圍,RS鈴,3d翼(原裝包是最硬的包圍,RS鈴同3d翼都加強硬度) & b; z) @8 L- ]1 L7 T. i
$ S3 }8 ]4 x$ R) }! Q
WRX STi(GDB-C)2 J1 b4 k& q$ a; @
TA: A包,TE37鈴,原裝翼(A包快,TE37鈴過灣好) & A7 c2 }' W: T" |$ n6 `. z
VS: 全原裝,86鈴 (86鈴硬度十足)
平均: 全原裝 (硬度,加速都是最平均)% d# j7 W j. q: F
7 w& G4 W8 N O4 R: T
極硬: 原裝包,86鈴,車種翼 (subaru的車種翼是好硬,86鈴都很硬)
WRX STI(GDB-F)(性能大致上和C一樣,而以上改裝放在F上都得出相同結果)
B4(BL5) (對此車無深入研究)8 ~$ a# T) J( j# Z! U+ Z) |
, I2 D" P% }, U* n8 X
TA: 原裝包,3爪鈴,不要翼(本身轉向ok,只要加強速度)% _/ x. a7 Q! K
極硬: 全原裝,X401鈴 (x401鈴是一條好硬的鈴)
SVX(CXD)(無研究) ! P, s/ D8 l+ z
R2(RC2)(怎樣改硬度都及不上主流車,無需加強硬度)
TA: 原裝包,3爪鈴,不要翼
Mitsubishi
EVO IX MR(CT9A) (過灣有點飄…十分平均)
TA: 原裝包,3爪鈴,gt翼 (原裝包比A包更快,3爪鈴加強加速,gt翼穩定車身)
VS: A包,RS+M鈴,3D翼,有孔非碳蓋,子彈鏡 (RS+M鈴3D翼提供足夠的硬度,A包可以補救加速)(已修改,RS+M鈴+3D翼比MG鍛+GT翼更穩) & t6 g& ? Y V; M$ s* T8 N
平均: A包,3爪鈴,gt翼 (A包和gt翼使車身穩定,3爪鈴加速力提升)
極硬: C包,mg鍛,3d翼 (PS: C包好醜) & p6 G; _! L' p3 O; `+ J3 @% O
' L2 N4 B/ m$ v8 l9 Q7 X* l
EVO VIII MR(CT9A) (過灣定,失速不高,加強對戰能力就行)+ `- h5 C1 \0 S
X, j {, i
TA: A包,3爪鈴,不要翼 (A包使車身更穩定,不要翼過灣線位吃盡,3爪鈴加強速度)
VS: 原裝包,mg鍛,3d翼 (3d翼和mg鍛已經提供足夠硬度)
平均: A包,3爪鈴,gt翼 (A包同gt翼使車身穩定,3爪鈴加速力提升)6 e7 f4 l7 O+ Q6 b
8 c+ Y9 ?4 N! C7 D' o5 w) d
' ?. S( ~& d' F
`( E" z: }1 X+ `7 S& Y
EVO VI(CP9A) (無研究)
EVO V(CP9A) (在外國很多人用)
TA: B包,3爪鈴,原裝翼(B包提高灣速,3爪鈴強化本身強的加速力)VS: 原裝包,TCII鈴,原裝翼 (原裝包硬度十足,TCII鈴過灣更抓地,比人夾都不怕)
平均: A包,原裝鈴,原裝翼 (A包加速硬度好平均,原鈴和原翼已經夠硬)8 |& V6 X7 i* p; O( ~# f
極硬: C包,mg鍛,gt翼 (實戰經驗chaser都夾不死它)
w! ]3 ]
EVO III(CE9A) (灣路戰車一部,過灣性能一流) 5 }1 M) ~; P. d" K
TA: A包,3爪鈴,原裝翼 (A包提高灣速,3爪鈴強化加速)
VS: 原裝包,3爪鈴,原裝翼 (E3夾車本身夠強,故無需特意改裝而減低速度)! q* C; w1 n! @0 O: ~
平均: A包,3爪鈴,gt翼 (基本上EVO都是這種改裝)
極硬: B包,mg鍛,set b翼 (B包是最硬的包圍,可以對抗R32,R34)
GTO(Z16A)(無研究)
MAZDA
Cosmo(無研究)
RX-8(SE3P)7 s0 @$ Y1 C9 y- l D
TA: 原裝包,3爪鈴,原裝翼 (加速快不易撞,只是加強本身好灣的特性)
VS: A包,57f鈴,原裝翼 (gt翼加速會太慢而原裝翼加速快只是軟一點)
平均: A包,3爪鈴,車種翼 (車車種翼可以加強加速,57F鈴加強穩定性和硬度)
極硬: B包,57f鈴,原裝翼 (B包是rx8最硬的包圍,57F鈴亦加強硬度) * S. N2 r6 j5 ]' N
1 M) |7 g4 N! P, k) r9 h
RX-7(FC3S)
`: {
TA: 全原裝,RGII鈴 (任何部件都會拖慢速度,RGII鈴會使車穩定不太飄)
VS: 全原裝,mg鍛 (怎麼改夾車都不厲害)
平均: 全原裝,86鈴 (過灣方面有86鈴強化)
極硬: C包,shotgun鈴,3d翼 (硬度有3d翼和shotgun鈴強化)
RX-7(FD3S)8 j) f+ d4 p1 o9 _/ }# e
- h2 [+ N Q. q z
TA: A包,TE37鈴,原裝翼 (TE37鈴強化過灣,提高灣速,縮短TA時間)/ O6 F' z/ H3 ?2 H3 q
VS: A包,57F鈴,gt翼 (gt翼和57F鈴加強硬度)
平均; 原裝包,57f鈴,不要翼 (加速實在太慢,所以不要翼加快速度) ' k( V: G& R* S( ~& ]
極硬: C包,mg鍛,3d翼 (會超慢,但夾車不遜色於主流車)
Mazda 6(GG3P)
TA: (無研究)
VS: B包,3爪鈴,原裝翼 (B包硬度高,原裝翼強化速度,3爪鈴加強速度)
平均: 原裝包,3爪鈴,gt翼 (本身已經好硬,只要用gt翼就ok)4 U) s4 u) Z2 g7 E' f/ h) z- y
極硬: C包,57F鈴,3d翼 (真的極硬,連麵包都可以夾死)
TOYOTA
Supra (JZA80)- m1 k, f1 `1 V9 S# h; e7 S* d& ~
v% @4 Z1 L. V
TA: 全原裝,3爪鈴 (只需強化加速)
VS: B包,57f鈴,B包翼 (gt翼和3d翼不會強化硬度) " A2 [6 n! g& Y, Y" m
平均:A包,3爪鈴,原裝翼 (A包強化硬度,3爪鈴強化速度) & n) a8 H+ G, w" T
極硬: C包,RGII鈴,C包翼 (C包是最硬的包圍), y8 j& a+ j* P) `7 ]
* [4 X; |3 F- O9 B! X/ _
Supra (JZA70)(無研究) , q | O, H1 s! o7 V
1 `. C: A5 I7 C" w G6 G: d
MR2(SW20)
TA: 原裝包,3爪鈴,不要翼 (本身過灣穩定,無飄的問題) % N* @- c' P! m1 L8 [3 N0 j3 \% M
VS: B包,3爪鈴,3d翼 (3d翼已經夠硬)9 D0 D8 _; T# ]. \' j
, e$ N7 h- i7 T5 K4 V
平均: A包,3爪鈴,gt翼 (硬度中等,速度也中等,3爪鈴同3d翼平衡了)
極硬: (怎麼改都不會太硬)/ E3 V3 h7 m/ r) e6 C8 Y; C$ ?
CHASER(JZX100) 6 a. U; _7 d. W
TA: 無研究 % f! j8 e/ i% P/ Z" n2 L
VS: A包,gtm鈴,gt翼 (本身很好夾,用A包都是很硬,不會太慢)# Z* W: U W8 D1 s
平均: 全原裝,gtm鈴 (本身好硬,gtm鈴加強速度) / D4 U9 I+ @/ U, V: q$ K4 ^
極硬: C包,gtm鈴,3d翼 (C包和3d翼強化硬度) " Q' e; i5 @3 w( g! L" k
ARISTO(JZX161)) }4 t. x1 B3 L# {# v
TA: 無研究,怎麼改都不好
VS: 全原裝 (怎麼改都是差不多)/ ?4 O! ]' L3 k3 [5 w
平均: 全原裝,不要翼 (不要翼加強加速)
極硬: 全原裝,3d翼 (3d翼強化硬度)
HIACE(KZH100G), t* q' N' r1 m: X% V7 d
TA: 怎麼改都是慢
VS: 原裝包,3爪鈴,gt翼 (越改越慢) U7 }0 s5 b$ t
平均: 全原裝,3爪鈴 (強化加速就行,本身很硬): X* ^' N' M, H6 g, V. V* V! P: i
* L3 o, ?; r3 P
極硬: B包,十爪鈴,3d翼 (3d翼和十爪鈴加強本身超強的硬度) ) x6 O& G5 g# S
# r# \8 f/ q/ l3 @* _( |6 q+ U/ t
COROLLA(NZE121)
p3 D5 }/ a c
, s+ O/ w9 z3 Q/ |, P, }
TA: 無研究 r- X5 g* p+ v' S. J( B" O4 `
VS: B包,3爪鈴,gt翼 (速度不會比人怒放,硬度未致豆腐車)
平均: A包,3爪鈴,3d翼 (算硬,3爪鈴補救加速)
極硬: 怎麼改都不會太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