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裝車歷史
① 中國汽車改裝的發源地
香港……除非你說香港不屬於中國。
內地即使到現在也沒有像樣的改裝文化。內地最開始應該是珠海吧。
② 汽車改裝是哪一年進入國內的
我國最初的汽車改裝是廣東自1997年從香港引進的。
鑒於東南沿海地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多年的開放政策和先進的思想意識,我國最初的汽車改裝是廣東自1997年從香港引進的。可以看到我國的汽車改裝行業發展到今天不過短短的十幾年時間,目前汽車改裝市場主要集中在以廣州、深圳、珠海為代表的廣東地區以及北京、四川等地,並逐漸向長三角及環渤海灣地區發展。
③ 中國改裝車有什麼規定嗎
我國對於汽車改裝還有一些限制,有些地方能改,有些地方不能改。不過呢,很多人並不是很清楚這些法規,為了避免各位想改裝的車友違規改裝,今天我們就把汽車改裝上哪些違法,哪些不違法的說清楚。
1、車身顏色能不能改?
車身顏色是車友們比較喜歡改裝的地方,而車身的顏色不管是用車貼改,還是噴漆改,都是可以的。只不過改之後要去車管所辦理相關手續,也就是登記備案,拿到新的行駛證後,就可以合法上路了。
2、車燈能不能改?
車燈可以說是改裝黨的必改之處。有些人覺得原車的燈光不夠亮,有些人覺得原車的燈光不夠炫,總之就是要改得與眾不同,一般來說鹵素燈改成氙氣和LED車燈是可以的,那種爆閃、強光和奇奇怪怪的燈源則不可以。
3、輪轂能不能改?
輪轂能改,但是不能隨便改,因為輪轂事關行車安全。一般來說輪轂的尺寸不能變動,變了就算非法改裝。改裝輪轂時要注意輪轂的質量,別選到什麼山寨產品,跑幾下斷了可還行!
4、內飾能不能改?
內飾能不能改得看你想改成什麼樣,如果只是改裝內飾的材質,比如把座椅包上真皮,把內飾顏色改正自己喜歡的顏色,氛圍燈什麼的都能改,但要是因為改裝內飾使得車輛的用途發生了變化就不被允許了,比如買了一輛五菱宏光,本來是用來拉人的,但是你卻把座椅拆了用來拉貨,這是非法的。
另外,加裝尾翼、做大包圍、改裝排氣管等行為,原則上都不被允許,望周知!
希望的對你有幫助!來自湛江金富汽車的從業者!
④ 中國第一輛改裝車,到了國外究竟有多牛
渣,國外改裝是合法的,國內改裝是不合法的,人家是把法拉利458發動機改到豐田Brz車上能正常行駛叫改裝,我們是裝個冬菇排氣叫改裝
⑤ 中國汽車發展簡史那有、
1901年,匈牙利人李恩時進口兩輛奧茲莫比汽車到上海
1902年,袁世凱從德國零時購買1898年產第二代賓士轎車作為壽禮獻給慈禧
1930年,上海出現從事汽車或零件銷售,汽車出租的洋行
1929年,進口車輛8781輛,1930年,汽車保有量為38484輛
孫中山最早提出建立中國汽車工業,發表於1920年「建國方略」
1928年,張學良是第一個組織國產汽車的人
1950年1月 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在莫斯科同前蘇聯會談,商定前蘇聯援助中國一批重點工業項目,其中包括建設一座現代化載貨汽車廠。
1953年7月15日 第一汽車製造廠動工。
1956年7月13日國產第一輛解放牌4噸載貨汽車在第一汽車製造廠誕生。
1958年以後的大躍進期間,全國范圍企業下放,各省市紛紛利用汽車配件廠和修理廠仿製和拼裝汽車,形成了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史上第一次「熱潮」。到50年代未,中國的汽車製造廠迅速增長到16家,汽車改裝廠增加到28家,汽車、特別是載貨汽車產量迅速穩步增長,達到兩萬多輛的水平
1967年4月1日 第二汽車製造廠正式破土動工,舉行開工典禮。9月工程全面開工。建設周期長達10年之久。
60年代後期,為滿足重型載貨汽車需求,四川汽車製造廠和陝西汽車製造廠,以及一大批配套廠先後投入建設。
到1976年,全國汽車廠家增加到66個,專用改裝車廠增加到166個
到1979年,中國汽車產量己達到19萬輛,形成了以載貨車和越野車為主體的汽車產品體系。
1979年2月國務院批准成立汽車總局,局長饒斌(兼)
1981年9月國務院授權國家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批准上海轎車外資合營項目建議書
1982年5月 中國汽車工業公司在北京成立
1984年1月15日 北京汽車製造廠與美國汽車公司(AMC)合資經營的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舉行開業儀式
7月 中法合資廣州標致汽車公司
1985年3月 中國與德國合資的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9月正式開業成立
1987年8月國務院北戴河會議討論發展轎車工業問題,確定一汽、二汽、上海三個轎車生產基地
9月27日 中國北方工業(集團)總公司和德國戴姆勒.本茨公司關於重型汽車生產許可證轉讓合同在北京簽字。
1990年11月 一汽和德國大眾公司15萬輛轎車合資項目在北京簽字
12月 二汽與雪鐵龍公司轎車合資項目在法國簽字
1991年1月 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生產的桑塔納轎車1990年累積國產化率達60.09%,整車和發動機開始 出口
2月8日 中外合資企業——一汽大眾有限公司在長春成立
1993年11月15日 汽車行業名列前10位的是:上海汽車工業總公司,東風汽車公司,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重慶汽車製造廠,江西汽車製造廠,金杯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廣州標致汽車公司,南京汽車製造廠,湖南汽車製造廠
1998年6月中日合資廣州本田成立
1998年12月上海通用別克下線
⑥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中國軍車發展史簡述
從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到今天,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立已有93年的歷史。在近一個世紀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不斷壯大,英勇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守護著祖國四方的安全,令我國在軍事領域的影響力也不斷擴大。而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解放軍的武器裝備也在不斷升級,比如軍車,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就帶大家一起回顧我國軍車的發展歷程。
我國軍車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回看這部軍車發展史,也是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強大的奮進史。和平歲月來之不易,讓我們向所有為了和平發展做出貢獻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以及軍車研發團隊致敬!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⑦ 中國有關汽車改裝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規定:
第十六條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拼裝機動車或者擅自改變機動車已登記的結構、構造或者特徵;
(二)改變機動車型號、發動機號、車架號或者車輛識別代號。
《機動車登記規定》中規定:
第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辦理變更登記:
(一)改變機動車的品牌、型號和發動機型號的,但經國務院機動車產品主管部門許可選裝的發動機除外;
(二)改變已登記的機動車外形和有關技術數據的,但法律、法規和國家強制性標准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在不影響安全和識別號牌的情況下,機動車所有人不需要辦理變更登記:
(一)小型、微型載客汽車加裝前後防撞裝置;
(二)貨運機動車加裝防風罩、水箱、工具箱、備胎架等;
(三)增加機動車車內裝飾。
(7)中國改裝車歷史擴展閱讀
汽車加裝防風罩、水箱、工具箱、備胎架、前後防撞裝置,增加機動車車內裝飾需辦理變更登記:
《機動車登記規定》中規定:
第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在不影響安全和識別號牌的情況下,機動車所有人不需要辦理變更登記:
(一)小型、微型載客汽車加裝前後防撞裝置;
(二)貨運機動車加裝防風罩、水箱、工具箱、備胎架等;
(三)增加機動車車內裝飾。
《機動車登記工作規范》中規定:
第二十四條 車輛管理所辦理變更姓名或者單位名稱、住所地址、身份證明名稱、號碼的業務流程和具體事項為:
(一)登記審核崗審核機動車所有人或者代理人提交的資料。符合規定的,受理變更登記申請,收存相關資料,向機動車所有人出具受理憑證;
(二)檔案管理崗簽注《機動車登記證書》,變更姓名或者單位名稱、住所地址的,製作《機動車行駛證》。
第二十九條 車輛管理所應當按照本規范第六條規定的格式和方法,在機動車計算機登記系統中錄入下列事項,並簽注《機動車登記業務流程記錄單》和《機動車登記證書》的登記欄:
(一)居中簽注「變更登記」;
(二)改變車身顏色的,錄入變更後的車身顏色,並簽注「車身顏色:」和變更後的車身顏色。
⑧ 為什麼中國的汽車改裝文化和西方國家差距那麼大
改裝文化,是汽車文化的一部分,
不能分開講,改裝文化 和 汽車文化
西方,歐美地區,的汽車工業要比我國先進的多,汽車知識的普及度遠超我國
歐美地區的汽車工業,有超過百年歷史,並且在世界大戰中經歷風雨
而我國的汽車工業,是從建國開始起步
汽車對熱門的普及度,以及發展的歷史,決定了汽車文化的發展程度
⑨ 中國汽車改裝的發展趨勢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改裝項目,如大包圍,保險杠,尾翼,行李架和進排氣等,大多數企業已經能夠應付他們。事實上,最好是改變或增加,因為他們都購買現成的產品,以取代原廠的部分。但是如果要改變汽車的重要部件,比如發動機、變速箱和ECU,這不是每一個重組商店都能處理的事情。改造的商店不多,但也願意做,買不起,因為對技術、經驗和理論的要求很高。目前,大多數人對個性的追求只限於一種另類的身體貼、尾巴等。因此,到目前為止,許多所謂的改裝商店實際上是一個美容裝潢店。
上海等地的汽車改裝業發展相對較領先,這一定程度上與這些地方的經濟發達有很大的關系。我國香港的汽車改裝業要比我們內地要領先,主要因為它身份的特殊,是一個國際性的大都會,她的汽車改裝文化主要受到日本的影響,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和汽車消費的普及,中國二三線城市的汽車改裝市場也會逐步發展壯大。未來5-10年,我國汽車改裝行業將會迎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
我國汽車改裝行業正處於行業發展周期中的幼稚期,行業存在較高風險和投資收益。汽車改裝是一種對汽車消費文化的偏愛,是一種個性與時尚的追求。目前在歐美發達國家,幾乎70%的汽車經過一定程度的改裝,包括內外飾、操作性能和動力性能等,以更好地滿足個體的需求。
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汽車產銷分別為2226萬輛和2306萬輛,刷新全球歷史紀錄,汽車改裝市場規模約為200億元。從橫向比較,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生產和消費國,但是汽車改裝市場規模卻不及美國的1/10;作為一個後發型國家,中國汽車改裝市場潛力巨大。
不過,對於汽車改裝商和消費者而言,一定是要在遵守國家法律的前提下,才能有助於汽車改裝市場的發展。總體來說,市場前景還是非常廣闊的。
⑩ 中國汽車歷史
用科學的態度總結中國汽車50年歷史
中國汽車工業走過了半個世紀的發展之路,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但「中國汽車工業50年」究竟從何時何地發端,卻是「證」出多門,各執一詞。
1999年底,在中國汽車協會召開的「四屆二次理事和常務理事會」上,協會負責人曾明確指出:「中國汽車工業經過50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的發展,已經為迎接入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無疑,這里所指的「50」年,是從新中國建國之初算起的。然而,在去年7月該協會公開發出的徵集「中國汽車工業五十周年紀念活動總體方案」的通知中,卻又出現了「2003年是中國汽車工業五十周年」的新提法。這一提法倒是與吉林省和長春市人民政府於2002年9月28日聯合發出的「中國汽車工業五十周年慶祝活動邀請函」中提到的「2003年7月15日是中國汽車工業五十周年」 相吻合,只不過前者立足的是全國汽車行業,後者立足的卻是一方經濟,並且把「新中國民族汽車工業搖籃」的桂冠,戴到了「長春市」的頭上,理由是「中國最大汽車生產基地就坐落在這里」。需要聲明的是,我在這里無意評判孰是孰非,只是覺得把 「長春市」和「一汽」等同起來的提法不夠妥當,至少混淆了地方與企業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還有一篇頗具官方色彩的題為《中國汽車工業五十年》的文章,把中國汽車工業50年的范圍,圈定在1949年至1998年,並將其劃分為「創建」、「成長」和「全面發展」三個階段。這個「50」年既未提及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已存在的中國汽車工業的「萌芽」(如長安汽車集團的前身),也不認同「長春市」或「一汽」是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若以此種劃分作為圈定中國汽車工業50年的底線的話,那麼,近4年來中國汽車工業的迅猛發展則應該被視為「騰飛階段」,而這樣一來,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史也就不是五十年了。
總之,無論是把「中國汽車工業50年」圈定在哪一年哪一地都無關宏旨,重要的是在即將開鑼的各式各樣的慶祝或紀念活動中,如何堅持用科學的態度來面對歷史。單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在其去年下發的通知中所倡導的「生動真實地再現歷史,客觀冷靜地審視中國汽車工業同世界的距離,探索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道路」等原則要求,倒是充分地體現這一點。
用科學的態度面對歷史,就要充分尊重歷史所具有的客觀性,既要看到其進步的一面,又要看到其落後與不足的一面。因為,無論宏觀還是微觀,所有的歷史都是一部無法改寫的大書,最簡單的理由就是「歷史是在不可倒流的時光中已經發生過的事實」。
歷史的長河總是在不斷地奔湧向前。同樣,人類文明的進程也總是在不斷的進步與發展之中,而科學技術的發展則是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一個重要標志,尊重歷史自然也就包括了對於科學嚴肅性和純潔性的尊重。例如,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這四大發明,雖然至今還在被子孫後代們引以為豪,但究其對人類文明的推動和發展,其威力之大和用途之廣卻是咱老祖宗所始料不及的。如果僅把目光停留在「發明權」上,就未免太有些小家子氣了。客觀說,西方人把中國人發明的火葯拿去造了快槍快炮,回過頭來還用其打過中國人,這從民族自尊心上來講的確是讓人受不了的,但單就火葯製造技術的豐富與發展來說,那些把中國的四大發明拿去並使之發揚光大了的西方科學家和製造商們,在推動人類文明進程方面的功績卻與我們的老祖宗是有著同樣值得稱頌的功績的,不僅火葯如此,活字印刷術、造紙術亦同樣如此。無數史實證明,任何發明創造,只有融入到人類集體的智慧結晶之後,才能得到充分的豐富與發展,成為人類的共同財富。
用科學的態度面對歷史,不僅要客觀公正,而且要敢於面對歷史的真實,尤其在紀念或慶祝「中國汽車工業五十年」的時候,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回顧歷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面向未來。據有關史料顯示,在1949年至1965年的14年中,中國汽車工業「創建」之初並非是「白手起家」,而是在「前蘇聯援助中國建設一批重點工業項目中列入建設一座現代化的載貨汽車工廠」的背景下誕生的,其中所指的「一座現代化的載貨汽車工廠」,就是後來被人們簡稱為「一汽」的中國第一汽車製造廠,也就是今天一汽集團的前身。如果按「自主知識產權」的定義對其重新解讀的話,一汽的「國」字型大小品牌里至少是要打些折扣的,因為在「前蘇聯援助」的這句話里,至少包含了人家曾經出過的圖紙和專家,而「自主知識產權」的一個基本定義卻是不容置疑的「獨創性」。另外,在這14年裡,雖然「國家對汽車工業共投資11億元,形成一大四小5個汽車製造廠,年生產能力近6萬輛、9個車型品種。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近29萬輛,其中:國產汽車17萬輛(一汽累計生產15萬輛)」,中國汽車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但其發展速度卻是相當緩慢的,全國14年生產的汽車總量,還不如當今一個中等規模的汽車廠家的年生產量,如此緩慢的速度,當然值不得為其敲鑼打鼓了。
用科學的態度面對歷史,不僅要敢於面對真實的歷史,而且要善於「聞過則喜」,勇於把「落後」的歷史當作未來「進步」的一面鏡子。如果明明是「短兒」卻偏要護著,甚至用「以偏概全」的不恰當方式來誇大成績,恐怕就會有阿Q遮蓋頭上疥瘡的嫌疑了。
史料證實,從1966年至1980年的12年中,也就是被人稱之為「成長階段」里,中國陸續興建了一批「幾乎全部仿製國產車型」的汽車廠,其中「解放牌車型20多家,北京130車型20多家,躍進車型近20家,北京越野車近10家;改裝車生產廠點近200家」。這些廠家共生產大、中、輕型客車13400輛。全國累計生產各類汽車163.9萬輛。
12年對於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來說,正是其從嗷嗷待哺到完成性別特徵的迅速成長時期,而中國汽車工業的這個「成長階段」卻只能以「保有量」的方式統計出累計生產各類汽車169萬輛,其中148萬輛還是載貨汽車。若按平均年產量來算,每年也不過就13萬輛左右。與此同時,世界汽車工業在這一時期卻進入了迅猛發展階段,那些數字不說也罷。需要看清的是,中國汽車工業的「成長階段」依舊是在蝸行之中,離「先進」的頭銜遠得很。
再看1981年至1998年的又一個17年,由於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這短短的17年間,中國汽車工業就完成了「汽車老產品(解放、躍進、黃河車型等)的升級換代,結束了30年一貫制的歷史」,「汽車、摩托車車型品種、質量和生產能力大幅增長,全國生產的各類汽車累計為1452萬輛」。
顯然,這個階段比前兩個時期的發展快了許多,但真正值得大書特書的卻是近4年來的迅猛發展和巨大變化。據統計,從1999年至2002年,中國汽車的產銷量分別從1998年的163萬輛和160萬輛,躍升到2002年的320萬輛和322萬輛,幾乎翻了一番。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8.4 %和19.1%;私人汽車保有量2001年達到770.78萬輛,比1998年增長82%;其中私人客車保有量2001年達到470萬輛,比1998年增長103.7%。摩托車產量則連續4年超過千萬輛,年出口超過20%,成為世界第一大摩托車生產國。難怪中汽協一位負責人感慨地把這4年稱之為「是我國汽車工業快速健康發展的4年;也是我國汽車工業的社會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深刻變化的4年。」
事實也是如此,在並不太短的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史中,真正稱得上「快速健康發展」的時期,就在這4年裡,而導致其「健康發展」的根本原因則在於「我國汽車工業的社會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健康是相對於不健康而言的,很顯然,相對於近4年來的健康發展,中國汽車工業此前所走過的路應該說是一條不健康或至少是不怎麼健康的路。在回顧與總結中國汽車工業半個世紀的發展史時,必須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因為它直接關系著中國的汽車工業能否健康地走向未來。歷史是不能改寫的,但未來卻可以濃墨重彩地描繪。用科學的態度面對歷史,同樣需要用科學的態度去面對未來。
如今,中國不僅加入了WTO,而且正在加快與世界全面接軌的步伐。在這個重要的歷史關頭,只有實事求是地面對歷史,才能腳踏實地的面對未來,從而也才能虛心地吸納全球經濟一體化所帶給我們的科學成果和現代理念,信心百倍地去鍛造我們的光榮與夢想。在黨的十六大方針指引下,中國人民正在離小康社會越來越近,中國的汽車市場正在成為世界上最大和最具發展潛力的競技舞台。可以肯定地說,中國汽車工業不僅正在迎來了一個有史以來的最好的發展時期,而且必將在崛起之時成為各國的汽車製造商們的一個強大而友善的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