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改裝車
『壹』 淺談中國汽車文化:到底缺失在了,哪個環節
「汽車文化」一個看似高深卻又藏在灰色地帶的詞語,雖然很難讓普通人與之接觸,卻總能挑起我們的興趣。在看過《速度與激情》電影後,我們想體驗JDM形態下的刺激漂移,人人都有做土屋圭市的願望;在看過《的士速遞》後,我們想讓自己的家用車經過改裝後可以扮豬吃老虎;在看過美國大片後,我亦寄希望於一台高性能皮卡飛奔在狂野西部……其實不論是日本的漂移文化、歐洲的改裝文化、美國的皮卡文化還是英國的老車文化,其實都可以納入「汽車文化」這一范疇,因為它們足夠吸引人,也擁有被普遍認可的歷史。
當然,老車文化光靠民間熱情是很難達到一定發展的。所以,如果沒有政策作為基礎,是很難將這座「空中樓閣」打穩基座的。所以,相比於民間的老車維護,我更希望老車能夠「平權」。這里的平權,指的是擁有權和路權。
針對擁有權,大可出台一些措施,將無主的經典「僵屍車」,在本廠商或者資質合格的廠商處進行回收翻新,再進行拍賣。此時,老車的擁有權和新車一樣,並且在手續等問題上讓消費者沒有太多的顧慮。
其次是路權問題,由於很多老車排放指標無法達標,所以無法遷移羅。比如我在外地收了一台國二排放的老車,但在我們的整改下實際達到了國四甚至國五排放標准,但依舊無法異地落戶,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在此時,我們更希望相關的檢測機構能「看實際而非看綠本」。或許能出台這樣一個政策:在整改排放達到更高標准後,是不是將大綠本上的排放信息作出相應的升級?
編後語:
從改裝車文化到老車文化,我們目前看到的是極大困難。但是我依然希望各位積極的玩家能積極地面對困難,並且在全社會的協助下發展我國的汽車文化。當然,縱使汽車文化發展現狀堪憂,也請一定不要放棄。因為總有一天,我們會將之實現!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貳』 鞠婧禕太做作被楊迪吐槽,童年照還要P圖加濾鏡,被戳穿好尷尬,你怎麼看
鞠婧禕在圈內一直走著美女人設的路線,在最新一期的《青春環游記2》中,鞠婧禕被楊迪吐槽太做作,就連童年的照片還要加濾鏡和P圖,網友都直言,受不了這樣做作的女藝人。
鞠婧禕被吐槽太假、太做作
鞠婧禕在《青春環游記2》的第六期作為飛行嘉賓參與錄制,這一次在錄制的現場,鞠婧禕的話題性顯然要比其他卡司多出不少。節目組安排了一個特別的環節,就是各位卡司換裝小時候的照片,根據童年照來一一進行辨認。楊迪、賈玲、周深等MC在這個環節的完成度都非常好,但到了鞠婧禕的時候,卻發現他的童年照加了濾鏡,還進行了批圖操作,此舉立馬引來了楊迪的不滿,甚至當場余余,鞠婧禕太假了,偶像包袱太重。
鞠婧禕平時上節目的時候,給人的感覺就是偶像包袱過重,多次被節目中的卡司以及觀眾吐槽太假太做作,為了維持美麗的人設,如此操作也是沒誰了。對於這樣一個並無太多作品平平的通過人設來出現在觀眾面前的藝人,很多觀眾是嗤之以鼻的。
『叄』 雪佛蘭皮卡入列美軍 這次真的是豐田皮卡的勁敵了
全球試駕報告,我們只出品干貨。
對於皮卡出現在戰場上這件事,我們印象中的場景一定而且只會是這樣的。
於是,在經過通用的這樣一番改進之後,雪佛蘭科雷拉多皮卡已經不再是原來的樣子,而是搖身一變成為了一輛侵略感十足的武裝車輛。單純的從造型角度來看,這其實才是一輛軍用皮卡應該有的樣子嘛。
只是,不知道相比於土味改裝的海拉克斯和陸巡皮卡,這輛看上去很不錯的ISV全地形運兵車的表現會如何呢?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肆』 台灣人口中的台妹到底是什麼概念呢怎麼樣的打扮算是很台呢!有沒有圖片看下呢!
「台客」,這個名詞原來含有貶意,用來當作特定族群的蔑稱,有如英文的黑人Nigger。它原來叫「土台客」,這名詞誕生於1949年後的台灣,當時能隨國民黨遷來台的外省人們,不是軍公教人員、就是有錢人家,普遍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及較多的財富,因此「土台客」在外省人口中專指沒有見過世面、土裡土氣的台灣本省人與客家人。
因此,「很台」就成了一種形容詞,令人聯想到土裡土氣、沒見過世面。例如今年新出爐的台灣選美冠軍「台灣小姐」,滿口都是台灣腔調的國語,,就被稱為典型「台妹」,暗諷她教育程度不高,完全是種揶揄和嘲諷,絕對有族群歧視和階級歧視的嫌疑。如果站在政治正確的立場,通常是別提「台客」這個名詞為好。
然而,這兩個月來,文化界和媒體界重新詮釋了「台客」這個名詞,展開了新的包裝與行銷,將「台客」一詞完全翻轉。
始作俑者應該是身兼綜藝節目主持人與文學作家兩種身份的鬼才蔡康永。他所主持的兩個談話性綜藝節目《康熙來了》和《兩代電力公司》在台灣的電視台收視率很高,且雅俗共賞,具有話題指針性意義。說來有趣,與蔡康永搭檔的節目主持人小S,出身自外省人中產階級家庭,嘲笑本土的土味已經不是第一次,之前還曾經在節目里公然嘲笑流行音樂少男團體5566「很台」,也曾遭到台灣本土派抗議。但蔡康永不愧是文人出身,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嗅得出這種言詞的殺傷力和市場潛力:蔡康永借力使力,延伸「台客」話題,再賦予新意,變成節目的亮點,把「很台」變成很炫的意思。節目果然大獲全勝。接著,搖滾歌手伍佰等人出版《台客出來!——台客搖滾百萬驚險輯》,並舉辦聲勢浩大的「台客搖滾演唱會」,正式引爆「台客」風潮。
「台客」的文化論述
緊接著,「台客」風潮很快地從娛樂界擴散到文化界。屬於台北菁英文化指針的《誠品好讀》和《網路與書》兩個文學性雜志,追隨伍佰之後,也推出《Call me台客!》專題,正式把「台客」話題推向文化領域。用台式的修辭,就是「夠嗆,才會大聲!敢秀,就是台!」的「台客宣言」。
台灣四大日報之一的中國時報副刊也連續兩天製作「台客美學先鋒派」,倡言「創造、尋找跟「港仔」、「紐約客」一樣有本色、有個性、有自我的文化……我們應該讓所有對這些東西有興趣的人一起來參與,將它變成一種新的文化復興運動。」伍佰明言,在他眼中,蔡康永就是「台客」,小S就是「台妹」。中國時報副刊一向有成為台灣文化界風向球的企圖,副刊主編楊澤更喊出「有機結盟,人人都是「台客」的主張。
他從美學的角度賦予「台客文化」三大特質:米克斯(mixed)、新奇、搖滾。認為誰都可以成為「台客」,無關乎省籍和階級。至此,談「台客」變成全民運動,許多非常中產階級的台北知識分子都爭先恐後地宣布:我很台。「台客」,變成了文化認同。
擦槍走火變成政治話題
然而,「台客」原來的族群意涵是不會消失的。光靠兩個月的媒體宣傳,並不能洗去四十年外省人和本省人沖突的歷史。反彈的聲音終於出現;當「台客」「很台」成為流行,台灣教授協會、台灣教師聯盟、北社等多個台灣社團於八月初召開記者會表示:「台客」代表著優勢族群不經意流露出來的歧視心態,即使是在媒體與流行文化的宣傳中,歧視的本質仍未改變。
抗議社團都抱持著堅強的獨派立場。北社秘書長楊文嘉指出,「台客」的形象很限定,幾乎都是負面形象,例如檳榔西施、騎摩托車兩腳開開等,這是一個帶有階級、文化歧視、高度污名化台灣人的語匯,還有「中國是主、台灣是客」的意味,代表中國霸權對台灣的欺壓,在多元文化的台灣社會中,不應存有「台客」的名稱。
獨派社團的反彈不是沒有道理的。令人驚訝的是,推動這波「台客文化復興運動」的媒體,多以深藍色的統派媒體為多。對於本省人來說,當昔日的壓迫者轉身想要取得這個名詞的詮釋權,但過去被歧視的記憶還沒有洗凈,曾經造成屈辱的言詞突然變成架上商品,而且還是由昔日的壓迫者開門販賣,本省人對此當然充滿憤怒。這道理就好像Nigger可以變成黑人之間互相表示親昵的戲謔用語,卻不能絕對作為白人對黑人的稱呼。語言與身份認同的政治,並沒有是商品和廣告一夕之間可以翻轉和洗凈的。「台客」這個名詞,由族群沖突開始,也註定要面對台灣特有的族群矛盾。
台客" 是外省人稱本省人的用語。
" 外籬仔" 是本省人稱外省人的用語。
何謂「台客」?怎樣叫做「很台」呢?
「台客」一詞算是近年既時髦又流行的用語之一,然而當你問到,究竟怎樣叫做台客,或者「很台」是什麼意思的時候,大家的回答總是很肯定卻也很模糊。每一個人對台客或者台妹(女的台客)的說法都不盡相同,唯一統一的說詞就是:「台客」就是指很沒有氣質、很「聳」的人,而「很台」就是很俗、很「聳」的意思。不過當你進一步再問,那怎樣叫做「很沒有氣質、很聳」時,大家的說詞又開始分歧了。
(注:聳=俗)
台客論
網路轉載
老是嚷著死台客的不良少年
是不是自己也是別人誤認的對象?
台客可以如此,但如此並不為台客。
<舉證>:以女孩子為例大家所知的。
蕭淑慎是不是台妹? 是。以氣質論。
鍾真是不是台妹? 是。台式基本長相(比較漂亮的)。
小龍女是不是台妹? 是。台式基本長相(比較不漂亮的)。
SOS是不是台妹? 絕對是。因為(過度)沒知識。
台客穿著可以是夾腳藍白英雄拖鞋,可以是小Dio,也可以是改裝的三門 喜美,毫無力學原理的尾翼,方頭皮鞋,山本頭,電棒燙,也可以是木村頭,更可以是西裝筆挺,可以抽黃長壽,可以抽七星,更可以抽黑大衛。不一定要啤酒肚,也可以長的帥。
台妹是會把頭發染成很醜的金色,但是台妹不一定要染發,女生可以穿的很有氣質,但是如果抽煙抽的很醜還加一句:「靠~~杯~~喔~~(三個字都要拉長音)」你說台不台?
台客應該是由心態組成,不是由腔調,服飾,風格組成。
Gucci和凡塞斯在台灣就是台客牌,不要懷疑。不信可以去撞球間看,一些瘦瘦白白不高的男生,會用破破的聲音講:干恁娘,去虧妹仔啦。「後,我這古吉(發音不標准)ㄟ皮夾柳」「修但帶妹仔去唱歌」等會他們九成九會唱極速
和黎明全部,再加鄭秀文。
心態和思想才是主因,台客是因為「似懂非懂」和「自以為是」才會陷進這 裡面。像energy他們是板族還是hiphop?都不是,他們只是一群自以為是的「熱舞社」。舉hiphop和台客文化為例,hiphop有包含到生活方式,音樂,塗鴉,穿著。台客生活方式就是虧妹仔,吊凱子,開跑車,住豪宅,夢想一步登天 ????音樂就是港式舞曲;美術方面就是車子上的「抓不到」和「嚴禁公道暴走」;
穿著就是仿陳浩南,仿傑尼斯,仿嘻哈,仿滑板,以為我穿的一付嘻哈樣,人家會覺得我很會跳舞,我好帥;以為我背支吉他,可是我不知道艾力克來普頓是誰,管他的,小迷妹會說我好酷,就被我騙上床,我好帥;把virage改成像sky的Evo ,人家就覺得我很會跑,我好帥;以為我去做 MDI明天就可以月入百萬,一步登天,藍寶石經理,聽起來多響亮,我好帥。
對不起,hiphop頭發不能留那樣,不知道嗎?
對不起,EVO台灣買不到,不知道嗎?
對不起,長頭發的上班族,只有日劇里允許他們出現,不知道嗎?
可是西門町還是一大堆假嘻哈留著日式長發,可是路上十台virage還是有九 台引擎蓋裝成跟 EVO一樣的通風孔,可是龍山寺滿街都是浩南跟山雞。
台客文化當然要反,才不是因為什麼自以為高等的達爾文主義,而是因為這是一種參差不齊的次文化,單純顯示出思想空泛無方向卻又剛愎而已。可是還有一種人是這種文化的附加品,「自以為」去星巴克比去西雅圖高級,「自以為」 去誠品比去金石堂有格調,買來買去還不是吳淡如吳若權戴晨志的垃圾,他今天寫一本「愛不是一生的堅持」,下個月就會再寫一本「愛是一生的抉擇」,在下個月就會寫一本「愛不是一生的堅持是抉擇」,然後還是照單全收。又是另一個似懂非懂和自以為是,是另一種格式台客文化的失敗反動。
以上全部全部不包含中年台籍男子,因為那是他們年輕時候就一直流傳下來的台灣文化跟穿著。吃檳榔,黃長壽,沒有什麼不對;辦桌,海產攤,蔘茸葯酒也沒什麼不好;台語歌那卡西也是在近十五年才沒落,那是他們那時年輕一直到現在的,人家的年紀是我們的兩倍,要求人家改好像也不一定對,那隻不過是因為年輕一輩的人去模仿才讓人家覺得討厭。有年輕台客,年輕台妹,中年台 客,但是有中年台妹嗎?好像是沒有。可見中年人那是當時的社會風氣,男人都是去打拚,女人乖乖閉嘴等,現在播的夜市金曲,不過是當時社會風氣的縮影,相較之下港式舞曲比台語歌俗不可耐多了。
到底什麼是「台客」?其實只可意會不能言傳,不過還是有人把他寫出來
了。
符合下列三項就是台客了!
1.劣質染發。
2.非常長發。
3.阿公牌白襯衫。
4.夜市牌花襯衫。
5.訂做打折褲。
6.dio改裝車。
7.阿嬤牌拖鞋。
8.很爛的刺青。
9.旁邊有台妹。
10.一天玩10小時以上天堂。
11.機車箱裡面有可以拆掉機車的工具組。
12.吃最差的檳榔。
13.慣性抽煙。
14.隨地吐痰 。
15.在路邊「放尿」。
16.愛露出四角褲。
17.機車的檔泥板喜歡用林慧萍,周慧敏。
18.喜歡亂虧妹妹但是自己卻長的很抱歉。
19.愛用裝有來電發光天線的小海豚手機。
20.將兩顆斗大的揚聲器裝在機車前方置物箱內。
21.最愛貼「最愛是你」、「限乘辣妹」、「抓不到」的貼紙於機車側後方。
22.汗衫加西裝外套、水洗絲的褲子,還打三折。
23.不穿襪子腳穿妓女鞋〔應該有人聽過;就是皮鞋頭但沒有包腳跟的那種〕
24.經常凌晨一點以後聚集在網咖或是撞球場!
25.喜歡去打小鋼珠與電子游樂場(如撲克牌、麻將等)
26.音響一開一定是眉飛色舞、極速、獨一無二等歌〔超大聲、無限循環播
放〕
27.手指、脖子必戴銀質飾品〔如骷髏戒、十字架〕
28.講一口台灣國語。
29.背心肩帶夾一包長壽煙。
『伍』 請問什麼是台客
「台客」,這個名詞原來含有貶意,用來當作特定族群的蔑稱,有如英文的黑人Nigger。它原來叫「土台客」,這名詞誕生於1949年後的台灣,當時能隨國民黨遷來台的外省人們,不是軍公教人員、就是有錢人家,普遍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及較多的財富,因此「土台客」在外省人口中專指沒有見過世面、土裡土氣的台灣本省人與客家人。
因此,「很台」就成了一種形容詞,令人聯想到土裡土氣、沒見過世面。例如今年新出爐的台灣選美冠軍「台灣小姐」,滿口都是台灣腔調的國語,,就被稱為典型「台妹」,暗諷她教育程度不高,完全是種揶揄和嘲諷,絕對有族群歧視和階級歧視的嫌疑。如果站在政治正確的立場,通常是別提「台客」這個名詞為好。
然而,這兩個月來,文化界和媒體界重新詮釋了「台客」這個名詞,展開了新的包裝與行銷,將「台客」一詞完全翻轉。
始作俑者應該是身兼綜藝節目主持人與文學作家兩種身份的鬼才蔡康永。他所主持的兩個談話性綜藝節目《康熙來了》和《兩代電力公司》在台灣的電視台收視率很高,且雅俗共賞,具有話題指針性意義。說來有趣,與蔡康永搭檔的節目主持人小S,出身自外省人中產階級家庭,嘲笑本土的土味已經不是第一次,之前還曾經在節目里公然嘲笑流行音樂少男團體5566「很台」,也曾遭到台灣本土派抗議。但蔡康永不愧是文人出身,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嗅得出這種言詞的殺傷力和市場潛力:蔡康永借力使力,延伸「台客」話題,再賦予新意,變成節目的亮點,把「很台」變成很炫的意思。節目果然大獲全勝。接著,搖滾歌手伍佰等人出版《台客出來!——台客搖滾百萬驚險輯》,並舉辦聲勢浩大的「台客搖滾演唱會」,正式引爆「台客」風潮。
「台客」的文化論述
緊接著,「台客」風潮很快地從娛樂界擴散到文化界。屬於台北菁英文化指針的《誠品好讀》和《網路與書》兩個文學性雜志,追隨伍佰之後,也推出《Call me台客!》專題,正式把「台客」話題推向文化領域。用台式的修辭,就是「夠嗆,才會大聲!敢秀,就是台!」的「台客宣言」。
台灣四大日報之一的中國時報副刊也連續兩天製作「台客美學先鋒派」,倡言「創造、尋找跟「港仔」、「紐約客」一樣有本色、有個性、有自我的文化……我們應該讓所有對這些東西有興趣的人一起來參與,將它變成一種新的文化復興運動。」伍佰明言,在他眼中,蔡康永就是「台客」,小S就是「台妹」。中國時報副刊一向有成為台灣文化界風向球的企圖,副刊主編楊澤更喊出「有機結盟,人人都是「台客」的主張。
他從美學的角度賦予「台客文化」三大特質:米克斯(mixed)、新奇、搖滾。認為誰都可以成為「台客」,無關乎省籍和階級。至此,談「台客」變成全民運動,許多非常中產階級的台北知識分子都爭先恐後地宣布:我很台。「台客」,變成了文化認同。
擦槍走火變成政治話題
然而,「台客」原來的族群意涵是不會消失的。光靠兩個月的媒體宣傳,並不能洗去四十年外省人和本省人沖突的歷史。反彈的聲音終於出現;當「台客」「很台」成為流行,台灣教授協會、台灣教師聯盟、北社等多個台灣社團於八月初召開記者會表示:「台客」代表著優勢族群不經意流露出來的歧視心態,即使是在媒體與流行文化的宣傳中,歧視的本質仍未改變。
抗議社團都抱持著堅強的獨派立場。北社秘書長楊文嘉指出,「台客」的形象很限定,幾乎都是負面形象,例如檳榔西施、騎摩托車兩腳開開等,這是一個帶有階級、文化歧視、高度污名化台灣人的語匯,還有「中國是主、台灣是客」的意味,代表中國霸權對台灣的欺壓,在多元文化的台灣社會中,不應存有「台客」的名稱。
獨派社團的反彈不是沒有道理的。令人驚訝的是,推動這波「台客文化復興運動」的媒體,多以深藍色的統派媒體為多。對於本省人來說,當昔日的壓迫者轉身想要取得這個名詞的詮釋權,但過去被歧視的記憶還沒有洗凈,曾經造成屈辱的言詞突然變成架上商品,而且還是由昔日的壓迫者開門販賣,本省人對此當然充滿憤怒。這道理就好像Nigger可以變成黑人之間互相表示親昵的戲謔用語,卻不能絕對作為白人對黑人的稱呼。語言與身份認同的政治,並沒有是商品和廣告一夕之間可以翻轉和洗凈的。「台客」這個名詞,由族群沖突開始,也註定要面對台灣特有的族群矛盾。
『陸』 車內老有土味怎麼解決
如果一直有這樣的味道,你可以先清潔一下車裡面的環境,比如說徹底打掃一下,而且可以買一個車載香薰,這樣就可以改善車裡面的味道,其實很有可能就是裡面會有一些東西,也可能因為時間長,不保持通風,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柒』 學生黨如何入手第一款HIFI耳機
本人也是學生黨,沒錢也沒精力去玩耳機,前後花費不到一萬,略微入坑,在這也就將我在網路上逛逛得到的皮毛知識簡單說下,如有謬誤望請大神指正。
入門可以分幾個方面分析,預算,拉風程度,聽歌風格,是否有便攜需求,是否配置專業前端。
預算方面,入門自然是往低了講。排除某些異類,一般都是分成一千以下,一千到四千,四千以上。一千以下隨意,幾十塊糊成狗,一兩百沒那麼糊,幾百塊的提升也很低,更多是有營銷成分。一千到四千的耳機開始出現明確的風格分類,按照自己的聽歌喜好來挑選,各家大廠的風格網上搜一堆大神總結。四千就是各類風格耳機缺點都開始淡化消失的節點,越往上的價格,就越更多地對前端的風格進行融合展現,意思就是什麼都會了沒啥明顯短板,但同時也暴露了前端的風格和缺點,當然能玩到這種地步的大多都是閱遍無數耳機的大神,咱們看看就好了。
拉風程度,最撈當屬逼側,當項鏈用准沒錯,或者說你就是喜歡咚咚咚的低音炮,選他也行,當然也別嫌棄他聽別的歌曲時那嚴重偏好低音的調音。另外一個層次就是鑽石之淚,貼吧盛傳用這個耳機打開女神心扉的故事。至於剩下的,估計也就倒模定製的入耳式了,外殼弄得閃亮點,也挺拉風的。
聽歌風格,按普通耳機表現分類,常見的音樂可以分成弦樂、日系動漫及亞洲女聲、流行人聲、電音,分別對應代表對中高頻、中頻、中低頻、低頻聲音表現力的需求。當然,有錢任性,高端耳機在各頻段上的表現比中低端耳機高出許多,所謂的風格更多的是廠家調音師實力的展現。
便攜需求,耳機類別有入耳式、平頭式、頭戴式。入耳式和平頭式便攜程度很高,弄個小盒子塞褲兜完事。除了犧牲了音質的藍牙頭戴耳機便攜程度尚可以外,幾乎所有的頭戴式都需要你坐下來安心欣賞音樂。相對的,頭戴式耳機的整體表現力會比入耳式和平頭塞高一個價位。
前端這個東西,沒錢玩,搗鼓不動。我也就入手了一個3000價位解碼耳放一體機,算是前端中的低端了,搭配一副dt880,體驗了一把什麼叫坐車變坐飛機的感覺。與用手機作為前端相比,專業前端帶來的提升首先就是聲音的厚度和聲場寬度,而且聲音開始凸顯細節。薄薄的低頻變成了結實清晰的拳擊,飄渺的高頻變成了帶有韻味和細節的仙境,至於人聲,大概就是面對面講話和耳邊講話的細節豐富度變化吧。
還有個建議,有足夠經濟能力的話,找專業人士直接配套好一整個系統,一套播放器\解碼器、功放、線材、頭戴式或者音箱,另一套選擇是高端的攜帶型播放器和一對定製塞子或頭戴式,這兩種花費方式能將你自己探索花掉的冤枉錢省去,直接享受高端的服務。至於四千以下的預算,基本上買個耳機插筆記本就能發揮這個錢的價值了。一千以下不議。
『捌』 快手裡面的初中生自拍飆車都是什麼人
鬼火少年。一般在大街上吹馬炮的那種。開這個自己以為很潮自己改裝的鬼火摩托車在街上高速騎著,那個車煙筒嗡嗡嗡響的賊大聲,打算要幾條街都知道他存在,我真的想他哪一天撞死了好,自己騎著改裝車,還一邊騎車一邊拍照,這么危險,撞死自己還好,撞死無辜的人怎麼辦,我在b站上看到很多這種鬼火少年騎車的視頻,撞死自己了還拖了一堆無辜的人一起死,真的是有病的,我勸你千萬別學這些人,這些人就是社會的敗類,明明年紀輕輕的要去上學,可是他們就感覺很牛逼一樣,一種叛逆心理,覺得自己和哪個哪個分了手覺得很牛逼一樣,到處吹,遲早撞死他們得了。望採納,謝謝!
『玖』 汽車上這4個「土味」裝飾,又LOW又危險,老司機:還當寶貝呢
汽車上這4個「土味」裝飾,又LOW又危險,老司機:還當寶貝呢?
很多車主在買車之後都非常喜歡裝飾自己的愛車,尤其是一些女司機,小時候喜歡給洋娃娃做衣服,長大了便喜歡給車子加上一些花里胡哨的配置,她們覺得這些配置特別的好看,讓車子都變得奢華無比了,其實老司機對此卻持有不同意見,他們覺得這些裝飾品不僅不會提高車子的檔次,反而還會威脅到車主的安全。
第1個便是方向盤套了。毛茸茸的方向盤套在冬天的時候特別受歡迎,每天早上起來開車的時候,一摸到冰涼的方向盤都要被凍得打個激靈,然而毛茸茸的方向盤卻不是如此了,非常的保暖又美觀,還能夠讓車子變得漂亮。汽車上這4個「土味」裝飾,又LOW又危險,老司機:還當寶貝呢?其實這種方向盤套是相當危險的,一旦在開車時遇到意外情況,需要緊急轉方向盤時,毛茸茸的東西沒有摩擦力,便會導致打滑,事故也就在此刻發生了。
第2個車內香水。這一點很多的年輕人特別喜歡,有些車子在買了之後,車內會有一股異味,不過這並不影響開車,這些異味主要是因為車內的皮具所造成的,然而有些年輕人為了掩蓋這股味道,他們會選擇在車內放上一瓶香水,車內一時間就會變得香香的。然而這種香水可不簡單,它們大多都是玻璃瓶材質的,如果緊急剎車的話玻璃瓶很容易飛起來,到時候撞壞了玻璃砸傷了頭,可就不是香香的那麼簡單了。
第3個遮光墊。遮光墊主要是放在中控台上,它起到了防滑的作用,大部分都是一些橡膠材質的,冬天的時候這些遮光墊並沒有什麼危害,然而一旦到了天氣炎熱的夏天,它們可就變了另一副面孔。車內的溫度暴漲之遮光墊在太陽的直射之下,膠皮會慢慢的被烤化,如果嚴重的話可能會粘在中控台上,怎麼弄都弄不下來,不僅如此它還釋放出有毒氣體,危害車主的健康。
第4個手機支架。最近這幾年因為手機支架所出的事故可是不在少數,尤其是遇到了車禍的時候,安全氣囊需要彈出,然而受到了手機支架的阻擋,這些氣囊無法第一時間內保護車主的安全,而駕駛員也很有可能因為這個小小的物品失去最佳的救援機會。
以上這4件物品在在各類車主的車上都是經常能夠見到的,大家從來不會重視它們的存在,然而等到發生了事故時才會釀成大禍,小編在這里也想提醒各位,如果您的車上有這類物品還是趕緊扔掉吧。不知道大家對於以上的事情有何看法?你還知道哪些危險的裝飾品呢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拾』 土味時尚西部牛仔越野拉力這輛保時捷911能火、能出圈么
三位頂級收藏家強強聯合
RUFRodeo的組合相當奇特,外觀是保時捷911的模樣,卻裝上了拉力裝備,看起來像是准備出發去越野。
這筆交易讓創始人見識到了保時捷粉絲對於獨特性有多「飢渴」,也從中發現了商機。RUF不僅改裝、修復保時捷,還有製造的資格。在八九十年代,RUF基於保時捷打造的CTR系列曾是世上最快的量產車型。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