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新長征改裝車
A. 長征六號為什麼叫改運載火箭作用是什麼
3月30日10時29分,我國的另一枚固體火箭——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也順利發射升空,將3顆衛星送上太空,值得慶賀。而且,和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不同的是,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就是屬於固體火箭中的另一種——全固體火箭。
這次長征六號改火箭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412次飛行。
B. 我國在海南成功發射了長征七號,知道長征七號上發射的是什麼嗎
長征七號搭載了遠征1A上面級、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遨龍一號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天鴿飛行器(2個)、在軌加註實驗裝置和翱翔之星立方星等6項7個載荷。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長53.1米,芯級直徑3.35米,捆綁4個直徑2.25米的助推器,起飛質量597噸。
長征七號是我國目前發射佔位最短的火箭。為了適應海南多台風的特點,也為了未來的高密度發射准備,長征七號需要具備在發射區快速發射的能力,簡單准備後就能夠發射,形象說就是「即到即打」。
長征七號是我國首次在海洋環境發射火箭,海南發射場與內陸發射場最大的不同是濕熱多雨、台風頻繁的海洋氣候,而火箭上的許多精密儀器對外界環境非常敏感,長征七號具備在海南復雜氣象、氣候環境下全天候的發射能力,形象地說就是「想打就打」。
C. 比長征五號還厲害的火箭是什麼火箭
「大力神」系列運載火箭由洲際彈道導彈「大力神2」發展而來,包括「大力神2」、「大力神3」、「大力神34」、「大力神4」、「商業大力神3」子系列火箭。
「大力神2」系列火箭有「大力神2LV-4」、「大力神2SLV」、「大力神2s」等幾種型號。「大力神2LV-4」是為「雙子星座」載人飛船計劃而服務,火箭長33.22米,最大直徑3.05米。
「大力神3」系列火箭由美國國防部主持研製,有A、B、C、D、E五種型號,可發射各種軌道衛星,有代表性的是「大力神3C」火箭。該火箭由「大力神3A」發展而來,主要用於發射軍用同步軌道衛星。火箭最長50.6米,最大直徑9.7米。
「大力神34」系列火箭有34B、34D、34D/慣性上面級、34D/過渡級等幾種型號。主要用於發射軍用衛星。「大力神34B」為三級火箭,最大直徑3.05米。「大力神34D」長49.35米,最大直徑9.82米。
「商業大力神3」火箭是「大力神34D」的改型,其設計完全出於商業目的,火箭的各種整流罩可適用於目前各種商業有效載荷。火箭長48.2米,最大直徑9.82米。
「大力神4」系列火箭是「大力神34D」的改型,系美國空軍預備在太空梭不能滿足軍需時使用的火箭。主要用於發射太陽同步軌道大型軍用衛星及其它軍用衛星。
「德爾塔」系列運載火箭是在「雷神」中程導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航天運載器。
「德爾塔」系列運載火箭是在「雷神」中程導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航天運載器。它是世界上成員最多,改型最快的運載火箭系列(改型達40餘次)。其發射次數居美國其它各型火箭之首,同時,該型火箭發射了世界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
「德爾塔」原型火箭由「先鋒號」火箭和「雷神」中程導彈組成,火箭長28.06米,最大直徑2.44米。
「德爾塔2914」火箭是該系列火箭中發射次數最多的一種火箭主要用於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火箭長35.36米,最大直徑4.11米。
「土星」系列運載火箭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專為阿波羅登月計劃研製的大型液體運載火箭。
「土星」系列運載火箭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專為阿波羅登月計劃研製的大型液體運載火箭,先後研製的型號有「土星I」、「土星IB」、「土星V」三種型號。
「土星I」為研製型,用於阿波羅登月計劃早期地球軌道飛行試驗和發射「飛馬座」宇宙塵探測衛星。全箭長57.3米,最大直徑6.53米。
「土星IB」為改進型,用於載人或不載人飛船地球軌道飛行試驗,為「土星V」積累經驗。全箭長68.63米,最大直徑6.6米。
「土星V」是最終型,專為阿波羅登月而設計。全箭長110.64米,最大直徑10.06米。
「雷神」系列運載火箭
「雷神」系列運載火箭是在「雷神」中程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用來發射軍用衛星和早期的航天探測器。該系列包括「雷神-艾布爾」、「雷神-艾布爾星」、「雷神-博納」、「加大推力雷神-阿金納」等型號。
「雷神-艾布爾」型是三級運載火箭,綜合了「雷神」中程導彈和「先鋒號」火箭而成,箭長27.28米,最大直徑2.44米。
「雷神-艾布爾星」是「雷神-艾布爾」的改進型,其長度縮短,運載能力增大,結構簡化,可靠性增強。該箭長24.11米,最大直徑2.44米。
「雷神-博納」是為滿足美國空軍發射中、小型衛星而設計的。箭長21.56米,最大直徑2.44米。
「加大推力雷神-阿金納D」型火箭是為發射大質量偵察衛星而研製的,在「雷神」基礎級上增加三台固體助推器,並組合「阿金納D」上面級而形成。箭長29米,最大直徑2.44米。
「宇宙神」系列運載火箭由「宇宙神」洲際彈道導彈發展而成的,主要有「宇宙神D」、「宇宙神多級系列」、「宇宙神I」等型號系列
「宇宙神D」是美國發射載人飛船的第一枚運載火箭,該火箭是在「宇宙神D」洲際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經適當改進而成,箭長29.07米,最大直徑4.87米。
「宇宙神SLV-3C-半人馬座D」火箭為多級火箭。該火箭是「宇宙神」火箭系列中首次使用低溫液氫液氧上面級的火箭,箭長38.35米,最大直徑4.87米。
「宇宙神I」是「宇宙神G-半人馬座D-1A」的一個改進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2.25至2.34噸,主要用於商業發射。箭長42-43.9米,起飛質量163.9噸。
在60年代為前蘇聯登月計劃而設計的巨型N1號運載火箭的照片首次公布與眾。
在美國大力發展「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同時,前蘇聯也從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在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共製造了9到10枚N1號運載火箭,以期抗衡美國的「土星5號」運載火箭,但是N1號火箭前後共四次發射都失敗了。
俄羅斯強度研究中心在其主頁上公布了N1號運載火箭的照片。專家們認為,這些照片提供了有關N1號運載火箭第一級的詳細資料。
前蘇聯太空專家卡梅倫在接受采訪時說,公布的這些照片非常有意思,因為它們揭示了N1號運載火箭第一級一些人們以前從未見過的結構。
四次失敗的發射
前蘇聯希望N1火箭能把宇航員帶上月球。N1號運載火箭是為實現前蘇聯登月計劃而設計的,它的動力系統龐大復雜。火箭第一級使用了30台強大的發動機,燃料為煤油和液態氧。
發動機數量過多是N1號火箭致命的弱點。由於工程設計者無法有效地平衡這些發動機的推動力,因此也無法控制整個運載火箭。此外,如何為每個發動機添加燃料也成為一個問題。
前蘇聯在1976年放棄了N1計劃。當時,前蘇聯太空計劃負責人格盧什科下令銷毀N1號火箭所有部件。但是,仍然有許多N1號火箭的部件被保存了下來。1974年,美國基斯特勒宇航公司就購買了94台N1號火箭的發動機,用以改裝新火箭。
D. 獵鷹重型火箭送了輛跑車上天,它到底牛在哪
獵鷹重型火箭送了輛跑車上天本身並不牛是火箭把本身的技術太牛。(移民火星)
美國東部時間時間 2018 年 2 月 6 日下午 15:45 分,美國 Space-X(太空探索科技公司)的獵鷹重型(Falcon heavy)火箭從具有傳奇色彩的肯尼迪空間中心 LC-39A 發射平台成功起飛並完成預定任務。
這張長征五號 / 九號和美國太空發射系統的對比已經出現在各種外媒報道中
而隨著中國超強火箭發動機(500 噸級)研製和大直徑殼體的研製不斷實現突破,中國的大國重器長征九號預計將在 2030 年前後登場。
它的最終目標很簡單,與 NASA 最核心的太空發射系統正面競爭,支撐中國大型空間站建設、重型深空探測任務、載人登月、載人登陸火星的順利進行。
想要走入深空,就必須依賴大運力火箭。獵鷹重型的首飛成功,其它重型火箭的相繼研發,都預示著,人類航天的新時代,正在到來。
E. 神舟七號相比以前的神舟六號,在哪個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和閃光點。
神七飛船比神六新研製了114台設備 較之以前的神舟飛船,神七飛船外觀發生六大變化,包括飛船外側將卸下一對「翅膀」,同時為適應航天員艙外行走的需要,增加艙外攝像機、照明設備和活動扶手等。 據介紹,神舟七號飛船採用了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三艙結構。全長9.19米,整船重量7.89噸,設計在軌正常飛行三天,並具備最長五天的飛行能力。 而與神舟六號相比,神舟七號技術狀態共進行了227項更改;在飛船的697台合裝船設備中,沿用設備346台,更改設備237台,新研製設備114台。 此外,為確保載人航天飛行萬無一失,針對飛船上升段、飛行段、出艙活動段和返回段,可能遇到的各種故障,共考慮了185種故障模式;相應的,出艙活動段設計了31種故障對策;非出艙活動段設計了145種故障對策;回收著陸段設計了9種故障對策。研製中還安排了89項試驗驗證項目。 首次在軌道艙增加「氣閘艙」功能 專家介紹,這次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是由推進艙、返回艙和軌道艙三個艙段組成。其中,飛船軌道艙是在原軌道艙的基礎上進行改裝,去掉了留軌的功能,並有達到「一艙兩用」,即同時具備出艙活動的氣閘艙和航天員生活艙的功能。 其中,首次在軌道艙增加的「氣閘艙」功能,則是主要針對飛船要完成航天員出艙活動的飛行任務,包括了增加軌道艙艙內泄復壓系統、艙外航天服支持系統、艙外通信系統、艙內外圖像採集和照明系統,以及氣體凈化裝置和消耗品配置等大量相關設備和功能。 由於首次要完成三人滿載執行任務,因此在神七飛船的返回艙內除了增加一名乘員座椅外,還因此增加了消耗品的配置。賈可介紹,為驗證返回艙的可靠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做了大量超滿載載荷空投驗證實驗,並改進了降落傘的設計,提高了傘系統的可靠性。 「我們還在推進艙前段安裝了『天鏈一號』數據中繼衛星終端設備 具有圖像和伴音的下傳功能。」賈可說,任務期間神舟七號將與「天鏈一號」進行中繼鏈路實驗。「在兩顆相對運動復雜、傾角各異的空間飛行器間進行無線通訊,意義重大。如成功將大大提升我國飛行器的測控覆蓋率。」 火箭進行了近30項技術改進 賈可說,早前有關長征二F型神七後將「謝幕」的說法並不完善,「長二F火箭不會謝幕,還要至少打三發」。 據介紹,長征二號F火箭(簡稱「長二F」)全長58.3米,起飛推力604噸,運載 能力為8.1噸。是我國目前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中可靠、安全性最高的火箭。 與「神舟六號」時的火箭相比,長二F火箭技術狀態原則上保持不變。但為了進一步提高可靠性、安全性和舒適性,進行了近30項的技術改進。 據了解,對比以往,研製長二F時不僅增加了火箭的測試次數和累計測試時間,而且針對以往飛行中出現的非正常現象,進行了「8赫茲」問題和「415秒」問題兩大技術攻關。 賈可介紹,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通過研製變能量蓄壓器,來解決神五、神六時,火箭飛行中出現的「8赫茲」的震動問題;同時,通過二級增壓管路材質的鋁改鋼,來解決「神六」發射時,火箭飛行至415秒附近二級尾艙環境等部分參數出現異常變化的問題。 此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還參與了艙外航天服頭盔、軀干殼體、通風流量分配管路、呼吸系統、活動關節、生理信號放大器等產品的研製。
F. 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首飛成功,這填補了我國航天動力技術的哪些空白
我國首款固液結合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在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成功將重達3噸多的浦江二號衛星完美送入6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同時搭載的一顆百公斤的天鯤二號衛星也被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火箭芯一級四周則捆綁了4枚推力為120噸的固體火箭。全箭總長約50米,全箭起飛重量約530噸。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小於4噸,可執行太陽同步軌道、低軌、中軌等多種軌道的發射任務,支持單星發射、多星發射、星座的組網和補網發射,將有效保證我國未來較長時期內重型載荷的按需、按時發射。
G.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七號」,中國的航天發展走過了怎樣的歷程
神舟一號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經過21小時的飛行後順利返回地面。
鮮為人知的是,這枚載人航天工程的「先鋒官」,竟是由地面試驗用的電性能測試飛船臨時改裝而成的。將初樣產品直接當成正樣產品使用,在中國航天史上史無前例。
神舟二號
2001年1月10日凌晨,神舟二號飛船發射成功。飛船在軌飛行近7天後返回地面。
神舟二號是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它的發射完全是按照載人飛船的環境和條件進行的,凡是與航天員生命保障有關的設備,基本上都採用了真實件。
神舟三號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飛船發射升空,於4月1日返回地面。
神舟三號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等重要生理活動參數。飛船工作正常,預定試驗目標全部達到,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神舟四號
2002年12月,神舟四號在經受了零下29攝氏度低溫的考驗後,於30日0時30分成功發射,突破了我國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2003年1月5日,飛船安全返回並完成所有預定試驗內容。
神舟四號除沒有載人外,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完全一致。飛行中,飛船相繼完成了對地觀測、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實驗和空間天文和空間環境探測等任務。
神舟五號
2003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神舟五號21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神舟六號
2005年10月12日,我國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成功發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被順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經過115小時32分鍾的太空飛行後,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
神舟六號進行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飛行試驗,完成了我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
神舟七號
2008年9月25日,我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27日,翟志剛身著我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身著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天服的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中國隨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2008年9月28日傍晚時分,神舟七號飛船在順利完成空間出艙活動和一系列空間科學試驗任務後,成功降落在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H. 請問火箭那麼大,是怎麼運輸到發射場的呢
我國目前現役最大的火箭長征五號高達57米,芯級直徑有5米長,起飛重量更是達到達到870噸,雖說有90%都是起飛前加註的燃料。但是「胖五」這么大塊頭的火箭,到底是怎麼從天津的火箭生產製造基地運輸到海南文昌發射場的呢?美國、前蘇聯等國家又是怎麼運輸他們的火箭的?
海路公路相結合,遠望號保駕護航由於長征五號的生產和發射所在地都在濱海城市(天津和海南),因此長征五號在天津完成生產後,再分段由特殊改裝的牽引車運輸至天津的港口。在港口再由專門運輸火箭的遠望21、22號運輸船運至文昌清瀾港,最後再通過特種車輛牽引走公路運輸至文昌航天發射場進行垂直組裝。
這種海運+公路的運輸方式大大減少了對火箭尺寸和重量的限制,此前我國的火箭通過鐵路運輸,由於隧道、涵洞等因素的限制,火箭的最大直徑只能限制在3.35米。並且和鐵路相比,海運讓長五火箭的感覺更舒服,感受到的振動和顛簸較少,更有利於減少火箭在運輸途中的損耗。
運至發射場過程中的長征五號火箭
歐洲航天局ESA運輸阿里安5火箭
俄羅斯的火箭運輸比較特殊,在火箭的生產基地和發射場之間建造了專用的鐵軌用於運輸火箭。火箭在完成生產製造後直接就能吊裝到一旁的鐵軌上。我國初期的火箭運輸就是參考前蘇聯設計的,所以在地處我國內陸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也可以看到類似用於運輸火箭的鐵軌。
I. 我國第一位飛入太空的宇航員是誰他乘坐的飛船名稱叫什麼
我國第一位飛入太空的宇航員是楊利偉,他乘坐的飛船名稱叫神舟五號。
楊利偉是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人。1983年,楊利偉考進了空軍第八飛行學院。1987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獲得學士學位。
1995年9月,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獲中央軍委批復,從空軍現役飛行員中選拔預備航天員。1997年4月中旬,他在臨床醫學、航天生理功能指標、心理素質的測試中都達到了優秀,成為其中的一員。
1998年1月,他和其它13位空軍優秀飛行員一起,成為中國第一代航天員。由於航天員大隊隸屬總裝備部,在當時改為陸軍,由空軍少校軍銜改為陸軍少校。2000年晉升中校軍銜,認真努力,孜孜不倦。
2003年07月,經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選評委員會評定,具備了獨立執行航天飛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級航天員資格。時為中校軍銜。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他和技術專家的創舉使得中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9)航天新長征改裝車擴展閱讀
中國正開辟太空新時代:
2018年,中國年度發射次數達到38次。從架設溝通地月通訊的「鵲橋」中繼衛星,到發射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嫦娥四號;從連續發射導航衛星並組網建成北斗三號基本系統,到中法海洋衛星和海洋二號B星、構建天基海洋觀測監測系統。
從對地觀測的高分十一號衛星,到旨在構建天地一體化通信網路的虹雲工程技術驗證衛星,中國航天以堪稱驚艷的表現,將2018年演繹為名副其實的太空中國年,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贊譽。
北斗系統是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與世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公用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可在全球范圍,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服務。北斗系統建設突破四大類百餘項關鍵技術,實現了中國航天能力整體躍升。
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邁向全球、產業化日趨成熟的同時,中國的另一個衛星系統『虹雲工程』也開啟了發射時間。這標志著中國低軌寬頻通信衛星系統建設實現零的突破,中國打造天基互聯網也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