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嶺汽車配件廠
『壹』 城陽比較有名的企業有哪些
南車集團,生產現在國家的動車和高速列車。地址,棘洪灘街道。
青特集團:生產特種汽車和汽車配件,在城陽惜福鎮玉皇嶺工業園。城陽最大私營企業。
喜盈門集團:中國馳名商標和名牌產品。
韓國LG集團下設LS電子和農機設備公司,玉皇嶺工業園。
海都集團:從事公交線路運行,房地產開發,工程施工等。
廣源發集團:生產石油產品,現被國企中石化吞並。棘洪灘。
卡拉羅公司:青大工業園,生產出口型農業機械。
不知道你想知道是什麼行業的。
『貳』 城陽比較有名的企業有哪些
南車集團,生產現在國家的動車和高速列車。地址,棘洪灘街道。
青特集團:生產特種汽車和汽車配件,在城陽惜福鎮玉皇嶺工業園。城陽最大私營企業。
喜盈門集團:中國馳名商標和名牌產品。
韓國LG集團下設LS電子和農機設備公司,玉皇嶺工業園。
海都集團:從事公交線路運行,房地產開發,工程施工等。
廣源發集團:生產石油產品,現被國企中石化吞並。棘洪灘。
卡拉羅公司:青大工業園,生產出口型農業機械。
不知道你想知道是什麼行業的。
『叄』 城陽比較有名的企業有哪些
南車集團,生產現在國家的動車和高速列車。地址,棘洪灘街道。
青特集團:生產特種汽車和汽車配件,在城陽惜福鎮玉皇嶺工業園。城陽最大私營企業。
喜盈門集團:中國馳名商標和名牌產品。
韓國LG集團下設LS電子和農機設備公司,玉皇嶺工業園。
海都集團:從事公交線路運行,房地產開發,工程施工等。
廣源發集團:生產石油產品,現被國企中石化吞並。棘洪灘。
卡拉羅公司:青大工業園,生產出口型農業機械。
不知道你想知道是什麼行業的。
『肆』 白河鄉的歷史沿革
1948年解放,建立區政府。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1961年建白河區,下設廟街、上河下寺3個小公社。1963年撤區並社,復建白河公社。1984年1月改為白河鄉,轄12個行政村,133個村民組。全鄉399個自然村,2317戶,11573人。其中滿族188戶,434人,回族3人,余為漢族。
該鄉處於黑雲山、玉皇頂,娘娘山的深谷中。四面高,中間低,呈盆狀。境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張八垛、娘娘山、將軍帽、鑽天嶺、摩天嶺、玉皇頂、三大界、光石腦、李清垛、黑雲山。最高峰玉皇頂海拔2211.6米,系伏牛山主峰之一。白河發源於玉皇頂東麓,流經上庄坪、五馬寺、上河、油路溝、白河街、馬路魁6個行政村,至三道崗入南召縣境。
林業:1979年全鄉森林面積22萬畝,其中用材林12萬畝,年採伐1850立方,經濟林2.5萬畝,年產山萸肉15萬斤。1984年全鄉有林地面積26萬畝,退耕還林2.09萬畝,修枝撫育2.3萬畝,墾撫5200畝。其中用材林15.26萬畝,年採伐2200立方,比1979年增長18%。1985年已掛果的蘋果1000畝,核桃3317畝,柿子1038畝,板栗1785畝,油桐4205畝,白果2126畝,山萸肉6.09萬畝。幼樹有泡桐1206畝,毛白楊389畝,沙蘭楊387畝,山楂177畝,山萸肉1.33萬畝,其它4541畝,總計9.44萬畝。其中山萸肉年產25萬斤,比1979年增產67%。1983年冬對全鄉的宜林荒山、荒灘進行了承包,頒發了林權證,同時對經濟林和竹園、葦園簽訂了承包合同,完善了生產責任制。除牧坡外又劃分了責任山5.8萬畝,自留山2.29萬畝。
農業:1980年糧食總產467.8萬斤,與1965年的糧食總產445萬斤相比增產5%。1985年在退耕還林2.09萬畝的情況下,全年糧食總產仍達420.1萬斤。
農業機械:1985年有農用汽車11部,手扶式拖拉機10台,排灌機具17台(套),農產品加工機械275台(套),收獲機械91台。
鄉鎮企業:1985年鄉有紡織配件廠、雕刻廠、園藝場、磚瓦廠、電站5個單位,職工93人,年產值12.26萬元;村辦企業9個,從業60人,年產值9.08萬元;聯戶辦企業25個,從業124人,年產值44.98萬元;個體辦企業221個,從業224人,年產值62.21萬元。
商業:1985年白河供銷社下設12個門市部,18個雙代店,74名職工。年購銷總額216萬元,固定資產7.5萬元,流動資金25萬元。還有糧管所、銀行營業所、信用社、食品站和招待所。
畜牧業:1985年大家畜存欄1995頭,生豬3295頭,山、綿羊284隻,家禽2.47萬只,長毛兔668隻,蜂784箱。
農田水利:至1985年有小型水電站3個,裝機容量400瓩,7個村和鄉直機關已用小水電照明。修乾渠4條,總長9000米。攔河壩5座,機井3眼,鄉直機關和玉雕廠都用上了自來水。
公路建設:1959年修通栗(樹街)白(河)公路。1973—1979年相繼修建了鄉至村的4條主幹公路,全長60公里。1984—1985年又修通了白(河)喬(南召縣喬端鄉)公路,嵩縣段長17公里。除東風、黃柏樹兩個村外,其餘村村通汽車。
郵電事業:鄉有郵電所,職工7人,全鄉村村通電話。
教育:解放前只有7所小學。1949—1985年已發展到初級中學6所,小學58所,教職員工136人,在校學生1926人。1985年群眾集資辦學總金額10.37萬元。
文化:1985年有文化站、廣播站、露天舞台、5瓦電視差轉台、露天影院各一。
衛生:解放前有3家私人葯鋪。1958年成立衛生院,1985年有床位16張,醫務人員15人。村衛生室12個,醫務人員28人。個體葯鋪5個,醫生5人。鄉獸醫站1個,獸醫3人,村獸醫12人。
境內有縣辦五馬寺林場楊樹嶺分場和自然保護區。
古跡:有唐王寺、銀杏古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