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配件工藝崗發展前景
1. 汽車配件行業前景怎麼樣
2013年1-10月,我國汽車產銷1785.44萬輛和1781.58萬輛,同比增長13.58%和13.47%。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提高了9.02和9.91個百分點。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汽車零部件製造行業深度市場調研與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分析預測:到2013年底,我國汽車產銷量均將突破2000萬輛,產銷分別在2179.20萬輛和2187.96萬輛左右。
自2009年以來,我國汽車產銷量連續四年居世界第一。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必將帶動零部件需求的增加,除了國內企業外,近幾年外資企業紛紛加大對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的投資,以期在不斷擴大中國汽車市場蛋糕中分一杯羹。
2013年前十月,我國汽車產銷量更是大幅上升,而外資企業對華零部件投資也大規模增加,如法雷奧、矢崎總業、埃創儀表、埃馳等。其中,以法雷奧的投資規模較大,2013年投資在10億元左右。
1月份,重慶利龍集團與日本矢崎總業、美國埃創儀表、日本HI-LEX共同投資5億元,在重慶魚復工業園打造利龍國際產業園。4月,埃馳汽車零配件技術有限公司在重慶北部新區開業,投資2500萬美元。7月,曙制動器將重啟2012年預定實施的廣州工廠生產線增設計劃,投資約為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500萬元)。8月,韓國MOREENS CORPORATION和台灣立鵬井共同投資600萬美元,在慶尚北道永川市建立汽車零部件生產工廠。10月,以DGENX、Han Kook Natinonal為代表的韓國16家汽車零部件企業,與一汽集團公司等中方企業進行洽談,以期獲得投資機遇。
2. 汽車製造與裝配技術專業就業前景
這專業,如果是希望和專業對口就業的話,就是進工廠當汽車裝配工。職業發展就是班組長,工長,生產經理,車間主任。沒關系的話,能做到工段長算是你能力頂天了,剩下的職位是留給關系的人的。
專升本的話,也很難成為車間里的工程師。畢竟現在工藝和質量的工程師,都是直接校招的多。本碩都有,對專升本來說競爭挺激烈的,車企現在招工程師都很挑,名校本碩都有的挑,專升本就很難了。
小夥子如果你,家庭條件還不錯。本地找個車企進去裝裝車,別想太多。這工作還不錯的,就是累點,可能會上上夜班。
3. 汽配行業如何發展呢
汽車售後市場成為主要增長點。
受到「重整車、輕零件」的政策傾向影響,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長期面臨技術空心化危局。大量中小規模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產品線單一、技術含量低、抵禦外部風險能力弱。近年來,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攀升使得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利潤率波動下滑。
《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指出,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零部件供應商,形成從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產業體系。到2020年,形成若幹家超過1000億規模的汽車零部件企業集團;到2025年,形成若幹家進入全球前十的汽車零部件企業集團。
發展前景:行業向好趨勢不變
受益於國內外整車行業發展和消費市場擴大,國內汽車零部件行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盡管在疫情影響下汽車消費市場轉冷,但長期向好勢頭不變,汽車零部件行業仍面臨較大的發展機遇。來自政策層面的大力支持,為零部件行業的發展夯實了基礎。
隨著技術創新,我國國內零部件配套體系逐步與世界接軌,中國的汽車零部件產業仍將保持良好的發展趨勢。前瞻預測,至2026年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將突破5.5萬億元。
4. 現在汽車配件行業前景如何
這屬於汽車後市場這一塊,汽車後市場將迎來高速發展,汽車配件佔39%: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2011年全年汽車產量1841.8876萬輛,同比增長0.84%;累計銷量1853.3426萬輛,同比增長2.7%。經歷過2010年的中國汽車市場再次井噴後,國際國內汽車品牌都視中國汽車市場為一塊肥到流油的大肉,紛紛啟動了新一輪夢想版圖。
事實上,無論是國際汽車品牌的中期規劃,還是國內汽車集團的五年戰略規劃,都無獨有偶的迎合了政府的十二五規劃軌跡。一汽、上汽、東風、長安、廣汽、北汽六大國有汽車集團2015年的總產銷目標已經超過2800萬輛;江淮汽車、奇瑞汽車、吉利汽車、比亞迪汽車、長城汽車、華晨汽車六大自主品牌汽車2015年的總產銷目標約為1200萬輛。以此預估,2015年中國汽車銷量將達到4000萬輛。
5. 汽車配件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
汽車配件行業發展趨勢是什麼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汽車零部件是汽車產業的基礎,支撐著整個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可見汽車零部件的地位非常重要。目前我國汽車零部件市場還存在很多問題,使得我國汽車零部件市場的有序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由於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門檻較低,在激烈的競爭狀態下,一些企業通常採用價格競爭的方式來擴大銷量,這是非常不可取的,容易造成市場混亂。另一方面,產業布局不合理導致的生產集中度低、生產規模小等問題頻發。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企業自身管理不完善,同時企業自主R&D能力不足,無法進行規模化生產。輔料種類繁多,質量無法保證,極大地影響了商品的流通。為了解決這種情況,企業必須擴大規模,逐步形成企業間的聯盟,彌補各種不足,提高管理和生產技術,逐步完善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