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久能認識汽車配件
⑴ 學汽車配件要從哪方面入手
先要了解車身構造,針對某一種車型,再熟悉各個配件的配件號及價格。然後就是對各個進庫,出庫,調貨的電腦系統加以熟悉。建議從汽車認件開始吧,無論做哪行業在進入這個行業之前你必須要對整個行業有了解,先自己對配件熟練認識,基本能認貨真假,還有汽車修理知識要懂些再對行業整個環境做段時間調查,深入解這個行業些規則或者發展前景等等才行,比如做汽配這塊有種分類你先解哪類配件需求量:
,保養類:柴(汽)油、機油、齒輪油、機油濾芯、柴濾芯(燃油濾芯)空濾芯。
事故類:保險杠前組合燈(前照燈)、尾燈、前圍護柵、後視鏡
。磨損類:離合器、四配套、摩擦片、輪胎、輪輞、制動鼓、輪胎螺栓、發電機、起動機。望採納!
⑵ 如何快速學好汽車配件
快速學好汽車配件,建議先從修理工干起來,學修理必須認識配件:
首先,要認識配件,會看會分辨配件產地!可以先給別的打下工慢慢學習,或者找個熟悉的前輩帶你一段時間,汽車配件的行業門檻很高,一下子想鑽進來也比較難;
其次,學習分類明細。先搞懂一種你現在最熟悉的車型號配件。一款車的大大小小配件也有1000來種,先簡單的分類!大框連枝葉的形式派序,如底盤,前橋,後橋它們連帶的有減鎮器,彈簧,頂膠,剎車分泵,剎車片,前後輪軸承啊什麼的,這個就是大框連枝葉的形式來了解它,如果要更加專業的話你還可以具體的了解他們的型號-起的作用;
再次,了解每一種配件的工作原理,用途、尺寸、技術標准等;
最後,持之以恆,只要用心鑽研,再復雜的配件都不再話下。
⑶ 我想做汽車配件但一點不懂`需要多長時間去學`還有怎麼學才好`
你如果想賣汽配那就先找個搞批發的去那裡幹活,別去零售店,學不到多少東西。如果有能力的話,在你乾的店裡接電話做業務員(但是市場里很多都是幹了好幾年的還是在干苦力活),這樣學的快。沒有個一兩年這汽配上的知識你是學不完的,因為一個汽車上面的配件就成千上萬,客戶會問你在哪哪哪按的什麼東西什麼形狀,有的連我們都叫不上名字的配件,還得翻書。一本汽車配件的書,幾百頁,裡面還有個個配件的配件號,像4S店,他們查配件也是查配件號,不過一些常用的基本的配件你一定要記住。選址的話,像省會城市都有汽配城,不過在下面的小城市會好點,做零售還要看這個地區有多少你要做的這個車,買東西一般都去汽配城買,但是那裡的房租都不菲,還有就是廠家問題,因為許多東西你進回來肯定不是一手貨,因為直接從廠里進貨你進的少廠家就根本不搭理你,再說你也找不到廠家,我們進的貨把廠家的進貨標簽全都撕掉就是怕外人看見是從哪發的貨。如果有汽配會的話就多參加一下,幸運的話你會從里邊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和廠家。貨源的話你也不可能全部上齊,常用的備上,不常用的你可以調貨,雖然掙得少點,但是不用壓資金。你也可以單獨搞一項東西,例如剎車片,你就專賣剎車片,或者代理一個品牌,這樣會好做點,最起碼不會那麼雜那麼亂,也不用多大的資金。祝你好運!智慧+努力一定會成功的!
⑷ 怎樣快速認識汽車配件
一口吃不成胖子,想在半個月認全汽車配件困難很大,尤其是一些小零件,外形扮蘆洞名稱都很相似,但是作用卻不一樣。建嘩神議你看一下汽車方面的書,《汽車構造》就很好,先對汽車各個部位的作用有個整體的認廳枯識,認起配件來也就事半功倍了。
⑸ 汽車等配件要多久
具體的話要看你當地的四s店的工作效率了,如果你當地的店相對來說工作很給力的,也很用心的,那最快的話一個星期都不到就可以到位,一般如果索賠換零件的話,需要先由4s打報告給廠家,然後廠家的售後的部門,經過詳細的分析和檢查之後,再給你這邊的4s發貨,發貨時間起碼也要兩三天左右吧,整體的話就是看你當地的4s是不是幹活特別給力的。
⑹ 新手學做汽車配件工作是如何做的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多操作幾次,熟練認識配件的名稱,而且在實踐中積累經驗。
⑺ 國產車定配件需要多久
通常需要7到10天才能拿到貨,短則3,5天,長則十天半個月。有的有些車輛的易消耗配件4S店裡很有可能會有現貨。沒有現貨的配件,國產車和合資車因為都是在內地生產的。
一般從下單之後3至5天最長也就是一周之內可以到貨。但是如果是進口車,配件都是需要到國外訂購的,所以周期會比較長,半個月能到貨已經很快了。
汽車配件更換要點
第一、盡量使用密封膠,必要時可用油漆代用能達到理想密封效果。第二、橡膠握譽密封件裝配前應仔細檢查外觀質量;使用專門工具壓配,避免敲打變形。
第三、按規定加註潤滑油脂,定期清洗疏通通氣孔和單向閥等。第四、在極為清潔的條件下進行頌皮戚裝配,零件工作表面無磕碰、無劃痕、毛刺和其他附著物。
第五、嚴格操作規程,密封件應正確安裝,防止不到位可變形。第六、掌握密封件的性能規范和使用要求,及時更換失效件。
第七、對於野陵邊蓋類薄壁零件,採用鈑金冷做校正;容易磨損的軸孔類零件可採用金屬噴鍍、焊修、膠粘、機械加工等工藝以達到原廠尺寸。第八、螺母滑絲斷扣、松脫應修復或更換新件,並擰至規定的扭力。
⑻ 怎麼認識汽車配件最快
老實說這個沒捷徑的,靠的都是積累下來的經驗和知識,起碼你也要認識汽車方面的東西啊,最好去汽配店實習下了解運作汽車方面的知識
⑼ 怎樣快速認識汽車配件
最好的方法
分類記
(
車身
底盤
發動機
電器)一個車型
3個月吧
又快又好。要先熟悉
多看書
多在汽車旁邊轉(是拆了的車哦)
最後記住配件放在哪裡(這個就要死記了)會報價
會打單
會拿貨
會結算
你就成功了
⑽ 怎樣才能更好地認識汽車配件
引擎系統(Automotive Engine System)
燃燒室:活塞到達上死點後其頂部與汽缸蓋之間的空間,燃料即在此室燃燒。
壓縮比:活塞在下死點的汽缸之總容積除以活塞在上死點的總容積(燃燒室容積),所得的值就稱為壓縮比。
連桿:引擎中連接曲軸與活塞的連接桿。
冷卻系統:可藉冷卻劑的循環,將多餘的熱量移出引擎,以防止過熱的系統。在水冷式的引擎中,包括水套、水泵、水箱及節溫器。
曲軸箱:引擎下部,為曲軸運轉的地方,包括汽缸體的下部和油底殼。
曲軸:引擎的主要旋轉機件,裝上連桿後,可承接連桿的上下(往復)運動變成循環(旋轉)運動。
曲軸齒輪:裝在曲軸前端的齒輪或鍵齒輪,通常用來代動凸輪軸齒輪,鏈條或齒狀皮帶。
汽缸體:引擎的基本結構,引擎所有的零附件都裝在該機件上,包括引擎汽缸及曲軸箱的上半部。
汽缸蓋:引擎的蓋子及封閉汽缺的機件,包括水套和汽門及冷卻片。
爆震:為火焰的撞擊或爆聲,在火花點火引擎的燃燒室內,因為壓過的空氣燃料混合氣會自燃,於是使部份未燃的混合氣產生二次點火(在火星塞點火之後),因而發出了爆聲。
排氣量:在引擎的某一循環運作中,能將全部空氣及混合氣送入所有汽缸的能力,也是指一個活塞從一個行程運作至另一行程所能排的體積。
引擎:一種能將熱能轉變為機械能的機械:一種可將燃料燃燒產生機械動力的裝置;有時可視為一種發動機。
風扇皮帶:一種由曲軸帶動的皮帶,其主要目的是帶動引擎風扇和水泵。
浮筒油麵高度:化油器浮筒室內,浮筒浮起而頂住針閥,堵住進油口,使油不再流入浮筒室時,油麵的高度。
四行程引擎:進氣、壓縮、動力、排氣四個行程。四個行程調一完整的循環。
墊片:用紙、橡皮片或銅片製成,放在兩平面之間以加強密封的材料。
齒輪潤滑油:一種可潤滑齒輪的機油,通常為SAE90號機油。
熱控制閥:在引擎排氣歧管中一種節溫操作閥門,可在引擎未達正常工作溫度之前,將廢氣的熱導入進氣歧管。
敲擊:隨引擎速度出現的金屬撞擊聲,通常是因軸承松脫或磨損所產生。
主軸承:引擎內支撐曲軸的軸承。
歧管壓力:渦輪增壓器運作時位於進氣歧管內的壓力。
歧管真空:指進氣歧管內的真空,即汽缸在進氣行程中所產生的真空。
油底殼:位於引擎下部:可拆裝,並將由軸箱密封做為貯油槽的外殼。
機油濾清器:一種在機油通過時便可將污物濾下的裝置。
機油泵:在潤滑系統中,可迫使機油自油底殼送到引擎運動件的裝置。
爆聲:引擎在加速時所產生的爆震現象,此因點火正時提前太多或燃料的辛烷值過低所致。
活塞:一種裝在汽缸內活動的機件,能在壓力改變時接受或傳遞動力。就引擎而言是指在汽缸內上下滑動,並藉助連桿,迫使曲軸旋轉的圓形機件。
活塞梢:一種管狀的金屬塊,可將活塞或連桿連接。
活塞環:崁入活塞槽溝的環,分為兩種:壓縮環和機油環。壓縮環可用來密封燃燒室內的壓縮空氣;機油環則用來刮除汽缸上多餘的機油。
壓力水箱蓋:一種附有閥門的水箱蓋,可使冷卻系統在壓力下,保持較高或更有效率的溫度。
散熱器:冷卻系統中,可將熱氣自冷卻器消除的裝置,亦即吸收引擎過熱的冷卻液,並將低溫冷卻液送到引擎的裝置。
火星塞:為兩電極及一絕緣體組合而成,可供引擎汽函火花點火的一種零件。
火花測試:一種點火系統的快速檢查方法。先將高壓線的金屬端接近汽函蓋6mm處,而後起動引擎,檢查火花發生的情形。
增壓器:引擎進氣系統內,將進入的空氣或空氣燃油混合比加以壓力的泵。如此增加可燃的燃油量,而增進引擎動力。
節溫器:為一自動調溫裝置,通常含有感溫組件,借著膨脹或冷縮來開啟、關掉空氣、氣體或液體的流動。
渦輪增壓器:藉引擎排氣所驅動的一種增壓器,馬力通常可增25~30%。
二行程循:二行程循環引擎,其燃油進入、壓縮、燃燒與排氣陸續發生在兩活塞行程之間。
汽門間隙:OHC引擎中,搖臂與汽門桿頂的間隙。汽門機構中,關閉的汽門之間隙。
汽門正時:配合活塞位置使汽門開或關的正時。
汽門機構:引擎的汽門操值機構,從凸輪軸至汽門的機件包括在內。
減震器:與引震曲軸相接的裝置,用來抗衡曲軸的扭轉振動(即曲軸受汽缸點火的沖擊力而扭動的現象)。
廢汽門:渦輪增壓器中的控制裝置,可限制壓力升高,以避免引擎和滑輪增壓器的損壞。
水套:指汽缸體和汽缸蓋的內外殼間之空間,冷卻液即在其間循環。
水泵:在冷卻系統中,水泵的作用使冷卻液在引擎水套和水箱之間不斷循環。
懸吊系統
鋼板彈簧:扁平長方形的鋼板呈彎曲形,以數片迭成的底盤用彈簧,一端以梢子安裝在吊架上,另一端使用吊耳連接到大樑上,使彈簧能伸縮。目前適用於中大型的貨卡車上。
圈狀彈簧:此彈簧為獨立式懸吊裝置使用最多之彈簧,以彈簧鋼捲成螺旋狀。
扭桿彈簧:扭桿一端固定在車架上,另一端使用臂與車輪連接,車輪上下跳動時使扭桿扭轉,以扭轉彈力來吸收震動,構造簡單佔位置小,適合小型車使用,但材質要佳。
平穩桿:平穩桿屬橫向裝置於車架與控制臂之間,其功用可減少懸吊系統的移動及車身搖擺,尤其汽車轉彎時,因離心力作用,會使車身發生傾斜,此桿抗衡扭力的作用足以減輕汽車偏外的程度。
避震器:避震器的需求是由於彈簧不能馬上穩定下來,也就是說彈簧被壓縮再放開以後,它會持續一段時間又伸又縮,所以避震器可以吸收車輪遇到凹凸路面所引起的震動,使乘坐舒適。
前懸吊:前懸吊系統使前輪可以上下移動並吸收路面震動,但是也須使車輪能左右擺動,以便汽車轉向。除大貨卡車外,大多的車輛已普遍採用獨立式懸吊裝置,左右輪互相無關系,為獨立動作。
後懸吊:一般車輛後懸吊系統會採用鋼板彈簧,或螺旋彈簧,但現今的轎車為使乘坐舒適,亦採用獨立懸吊系,與前懸吊系相同,可以使四個輪子各自獨立,為減少輪胎磨損及行駛穩定,需作後輪定位。
自動水平控制裝置:自動水平控制系統為專門應付汽車後部荷重的改變,沒有自動水平控制的汽車若在後部加重,汽車後部就會下沈,則會改變汽車的操縱特性,使頭燈上揚。
剎車系統
主剎車系統:汽車行駛時常用之剎車都是腳操作,故又稱腳剎車(Foot Brake)。駕駛人踩下剎車踏板後即由機械或液壓將剎車力傳到車輪之制動裝置使產生磨擦作用。
駐車剎車系統:駐車剎車又稱手剎車,為汽車停駐時,防止車輛滑行之制動裝置。一般有裝在傳動軸之中間制動式,及直接控制後輪制動式兩種。
剎車總泵及剎車分泵:油壓剎車的主要配合部份,其上面有儲蓄剎車油的槽池,下方是汽缸內配有活塞。活塞是在缸內受剎車踏板再經推桿起作用,將缸內的剎車油壓至各輪分缸,亦是油壓剎車裝置,配置在各車輪內的制動缸。
動力剎車器:以引擎真空及油壓操縱Booster等作用補助剎車力量的剎車。
剎車來令:剎車蹄片上的制動表面所張貼的摩擦材料,一般大型汽車是以鉚釘固定,而小型車則用粘劑加壓張貼之。
剎車蹄片:受剎車凸輪或推桿的作用量被推向外展開壓制剎車鼓,而起制動作用的配件,其形狀似如半月形。
鼓式剎車:由剎車底板、剎車分泵、剎車蹄片等有關連桿、彈簧、梢釘、剎車鼓所組成。目前僅普通採用於後輪。
碟式剎車:使用金屬塊(碟)而不用鼓輪,在剎車碟的兩邊都有一平坦的剎車蹄,當剎車總泵來的油壓壓送到分缸,使剎車蹄向剎車碟夾住,以達到剎緊的效果,目前已普遍用於前輪,有的高級車裝置四輪碟式剎車,其優點是作用靈敏,散熱良好,不必調整剎車間隙,保養容易。
剎車油:液壓剎車系統所使用的液體稱為剎車油,它必須不起化學作用,不受高溫的影響,對金屬及橡膠不會產生腐蝕、軟化、膨脹之影響,目前所採用的有DOT3、DOT4、DOT5。
車體
總長:自前保險桿至車尾最末端之長度。
總寬:車身左右最大之寬度。
總高:自地面至車身最高點之高度。
輪距:前輪胎左右中心線之距離。
軸距:前軸中心點與後軸中心點間之距離。
感應烘烤:利用靜電和電磁感應所發熱量來烘烤塗裝面的意思。
轉向系統
轉向拉桿:此裝置是被用來連接前輪轉向節和轉向齒輪,使方向盤轉動時,可使前輪由一邊擺向另一邊。
輪向齒輪:固定在轉向機軸下端的齒輪和裝配在轉向臂的齒輪總稱。可將方向盤的旋轉動作,轉換成拉桿的直線運動。有二種基本的轉向齒輪:迴旋滾珠式和齒棒小齒輪式。
迴旋滾珠式齒輪:此種轉向齒輪,利用內部的循環珠,使螺母和螺桿之間的接觸摩擦大大減少,讓駕駛者操作方向盤輕巧方便。
動力轉向:汽車所使用的動力轉向系統,基本上是經修改的手動轉向系統,主要的是增加一個助力器(Power Booster),以幫助駕駛者
汽車電系
起動馬達:利用齒輪傳動來搖動引擎或起動引擎的電動馬達。
電磁開關:借著電磁線圈蕊的移動而使開關合的一種小開關裝置。其蕊也會導致機械作用,如將傳動小齒輪與飛輪的齒輪嚙合,以啟動引擎。
鹵素頭燈:一種燈泡內充滿鹵素的聚光大燈,其光度較一般頭燈為亮。
汽油表:分為裝在駕駛室儀錶板的表體及裝在油箱上的量油器兩部份。
機油壓力表:通稱為機油表,指示引擎內部機油壓力的大小。至於油底殼中的機油量,需引擎旁的機油尺測量。現今多數汽車以警告燈代替機油壓力表。
壓縮機:空調系統的機件,可探冷卻劑蒸氣壓縮以增加其壓力及溫度。
冷凝器:空調系統的機件,能將管子中的熱量,以很快的方式,傳到管子附近的空氣,大部分的汽車置於水箱前方。
儲液器和乾燥器:安裝在冷凝器和揮發器之間,靠近冷凝器,用來儲存液體冷媒,並且將冷媒里的水份吸掉。
冷媒:在空調系統中,透過蒸發與凝結,使熱轉移的一種物質。俗稱氟里翁。
冷凍油:潤滑空調系統里的活動機件,實施空調工作時,必須重新充填。
交流發電機:在汽車電系中,一種可將機械能改變成為電能的裝置。由此可充電至電瓶,並可供應各電器的電力。
調整器:在充電系統中,能控制交流發電機電壓的輪出,以防電壓過高的裝置。
蓄電池電解液:蓄電池內所用的電解液:是硫酸和水的混合物。
蓄電池電壓:由電瓶極板數量決定,每一片極板為2.1伏特,一般12伏特電瓶則有六片極板。
發火線圈:在汽車點火系統中,它可將電瓶的電壓(12v)轉變成為火星塞點火燃燒時所需的高電壓。
分電盤:點火系統高低壓電的轉接站,可將通往發火線圈的電路接通或切斷,而後將產生的高電壓配送到各缸火星塞。
點火開關:點火系統的開關(通常要使用鑰匙),可自由開啟或關閉點火線圈的主要電路,也適用於其它電系電路。
火花塞:為兩電極及一絕緣體組合而成,可提供引擎汽缸火花點火間隙的一種零件。
分電頭:分電盤里的零件,跟著分電盤軸一起軸動,利用一金屬薄片,將高壓電送至火星塞
傳動系統
F.F.式車輛:表示前置引擎前輪驅動的車輛,目前小轎車多採用此種裝置,它的優點是加速傳動較輕快,高速行駛直線性較佳,車內空間可加大,缺點是車輛前半部較重,增加前輪的負擔,且左右兩根傳動軸較易損壞,增加保養費。
F.R.式車輛:表示前置引擎後輪驅動的車輛,它的優點是傳動系統較堅固耐用,爬坡性較佳保養費較低,缺點為車內空間較小,加速較不輕快。
離合器:將來自引擎的動力,給予傳達,或予截斷的機構,使用於截斷與變速機構之連結使引擎起動,或使引擎處於旋轉狀態停車,或變速機構的齒輪之變換,或將離合器接續做車輛徐徐出發等。
飛輪:裝置在曲柄軸的一端,是鑄鐵製造較重的輪盤,在爆發沖程傳遞回轉力,由飛輪一時吸收儲蓄,供給在下次動力沖程,能使曲柄軸圓滑回轉作用,外環的齒環可供起動時搖轉引擎之用,背面與離合器片接觸,成為離合器總成的組件。
離合器片:作為傳遞引擎動力到變速箱的媒介物。
液壓式離合器系統:利用特殊鋼繩,連接踏板與釋放桿間,作為切斷或接通的連桿機構。
手動變速箱:需要離合器配合操縱的變速機構,可依車輛行走阻力的變化,變換引擎的扭矩,使車輛正常行駛。
自動變速箱:沒有裝置操作變速機的離合器機構,操縱機構是沒有選擇桿(Selecter),附有P(停車)、R(倒車)、N(空檔)、D(高速)、L(低速)等記號。
速率表:表示輪軸回轉數的儀表,每輛汽車都必須配備,可供駕駛人員隨時注意車速,通常裝於駕駛室,以顯示狀況,另一端連接到變速箱的輸出軸。
同步嚙合式變速機:一般用於手排變速箱內,在齒輪嚙合前先由設置在兩齒輪的摩擦圓錐體機構接觸,使兩個齒輪在嚙合前其回轉成一致後,同時嚙合方式的變速箱,通常在第一檔到第二檔,第二檔到第三檔,或第三檔到第四檔時才有此種裝置,倒文件並沒有。
行星齒輪裝置:屬於自動變速箱內的齒輪組,如太陽系運動狀況組成的齒輪,有太陽齒輪、行星齒輪、環齒輪、行星齒輪架所構成,由液壓控制,由選擇而可獲得各種減速比。
超速傳動:使變速箱的輸出軸回轉數超過引擎的轉速,可降低燃料消耗量,噪音,震動均隨之減少的裝置。一般稱O/D檔,即第五檔,自動變速箱亦有加裝此裝置。
差速器:傳遞推進軸的回轉動力至後左右輪所需之差異的旋轉速度,使汽車能夠自由轉彎行駛的一種齒輪裝置。
萬向接頭:可讓動力傳送到成一角度的二個軸,其中包括二支Y型軛及一個叫做十字軸架的十字型構件。
滑動接頭:有外栓槽和內栓槽與二軸連接。栓槽不但可以使兩軸一起轉動,且也可以允許二軸沿軸線作有限度的移動,亦即可應付傳動軸的長度變化。
傳動軸:連接或裝配各項配件而可移動或轉動的圓形物體配件,一般均使用輕而抗扭性佳的合金鋼管製成。
四輪驅動:許多汽車及一些卡車使用四輪驅動,也就是說。引擎動力可傳送到四個輪子,因此車輛可越野行駛,也可以爬陡峭的斜坡,甚至可以在崎嶇不平或泥濘的地上行駛。
車(主動)軸:多使用在前輪驅動汽車上,除了可傳輪由變速箱來的動力到左右兩前輪外,還需配合轉向角度的改變。
鋼圈與車胎
輪胎面:指輪胎面接觸在地面的部份,為防止打滑及散熱起見,在輪胎面設置有許多花紋。
無內胎輪胎:輪胎內未配裝內胎而此輪胎本身就有內胎構造,空氣即充填在胎中,目前已普遍採用,取代有內胎的車輪。
內胎:以良質的橡膠製成,充填空氣支持車重,配裝在外胎內部,目前小轎車較少採用,而大客貨車仍普遍用之。
輪胎尺寸:輪胎尺寸印在胎壁上,表示方法有二種,即如34*7或7.50-20等表示之。前者為高壓輪胎,後者為低壓輪胎。另外也有許多記號,例如D用於輕型汽車,F用於中型汽車,G指標准型汽車,H、L、J是用於大型豪華及高性能汽車。如胎壁上加印個R,如175R13,表示輪胎是徑輪胎,寬長175mm(6.9英吋),裝在輪圈直徑13英吋(330mm)在車輪上,一般也會刻上RADIAL字。
鋼圈:大多數車輛所使用的鋼圈為鋼材壓制及焊接而成,目前的鋼圈為鋼材壓制及焊接而成,目前的鋼圈外環製造的很精確,以裝配無內胎的輪胎。
鋁合金鋼圈:質輕,加工容易,是一體鑄成,不易變形,外觀多變化,目前多採用,有省油,導熱性良好,強度分布均勻,減少滾動噪音的優點。
輪胎平衡:是前輪定位中,對輪胎的檢查項目之一,輪胎若不平衡,會造成車輛行駛時,左右偏擺震盪上下跳動,方向盤擺震的現象,駕駛乘座極不舒適,必須配掛重鉛塊於鋼圈的兩側,使之平衡。
車輪定位:汽車的前輪,為顧及操作容易及行駛上的安全,減少輪胎的磨損,於設計時則訂定各項角度,即前束、內傾角、外傾角、後傾角,轉向前展等五個項目,近年來車輛多採用四輪獨立懸吊,而後輪亦做有前束及外傾角,以增加行駛的穩定及舒適性,故有後輪定位。
偏滑測試:以車子行駛1公里,車子偏向橫側之公尺數表非,即m/km,一般不得超過3-5m/km。車輛產生側滑之原因為前束、外傾角,後傾角等調整不良之結果,所以監理站做車輛安全檢查時,只需量偏滑值即可。
其它汽車零件名稱
三元催化器:使用銠和其它催化轉換器,用來限制廢氣中 HC、Co和NOx等污染物的含量。
排氣系統:指收集並且排放廢氣的系統,包括排氣歧管、排氣管、滅音管、尾管以及共振器。
共振器:一種類似滅音管,可減少排氣噪音的裝置。
蒸氣液體分離器:蒸發氣排散控制系統內的裝置,可防止液體燃油經由活性碳濾罐蒸氣管流入引擎。
電子燃料噴射:能將燃料噴入引擎,並能定時、測油的一種系統。
氧氣感知器:排氣管的裝置之一,可測量廢氣中的含氧量,並將此訊號透過電壓訊號送至ECU,作為調整混合比之參考。
感測器:任何可接收及反應訊號的裝置,如電壓的改變、溫度及壓力的變化,電子燃料噴射系統中,各廠牌均使用了6至10個以上的感測器。
電動汽油泵:供應超額油量至分油盤以維持噴射系統的工作壓力:一般裝在油箱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