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銘久汽車配件
A. 蘇州市銘久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怎麼樣
蘇州市銘久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是2017-07-24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蘇州市相城區黃橋街道大庄村。
蘇州市銘久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20507MA1PYCRK5K,企業法人張喜榮,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蘇州市銘久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生產、加工、銷售:汽車零部件、機械設備配件、五金件、金屬工具;銷售:塑料製品;自營和代理各類商品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國家限定企業經營或禁止進出口的商品和技術除外)。(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蘇州市銘久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B. 中國抗日英雄
楊勇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高級將領。1913年生,湖南瀏陽人。192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曾任紅軍連長、營長兼政治委員、團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和長征。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15師686團副團長、團長兼政治委員,參加平型關、午城井溝等戰斗。在平型關大戰中,他深入到戰斗最激烈的老爺嶺去直接指揮,負傷後堅持指揮部隊,立下戰功。1938年9月14日,指揮部隊在汾離公路西公嶺伏擊由汾陽開向離石的一支日軍汽車運輸隊,不到一個小時,就全殲日軍200餘名,炸毀滿載軍用物資的汽車20餘輛。接著,又於9月21日指揮686團等部在汾離公路王家池附近山谷伏擊向汾陽撤退的日軍第108旅團,經過激烈戰斗,殲滅日軍步騎兵近千人,擊斃日軍旅團長山口少將。 1939年3月率部隨115師東進支隊進入山東,指揮686團取得首戰樊壩的勝利,全殲偽軍1個主力團500餘人,並重創增援的日軍。後任115師獨立旅旅長兼政治委員、第343旅旅長、教導第3旅旅長、魯西軍區司令員兼魯西專署專員、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1941年初,指揮教導第3旅運用圍點打援戰法,取得潘溪渡戰斗的勝利,創平原殲滅戰的光輝範例。同年赴延安,先後在軍事學院、中共中央黨校學習。1944年4月返回冀魯豫邊區,參與指揮東平、陽谷等戰斗。為開展平原游擊戰爭,開辟和建設魯西、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大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冀魯豫軍區司令員,晉冀魯豫野戰軍第7、第1縱隊司令員,第二野戰軍5兵團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總高級步兵學校副校長、第二高級步兵學校校長,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北京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83年1月6日在北京病逝http://www.southcn.com/news/china/china05/xjjy/yydfb/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8/21/content_3383940.htm
參考資料: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8/21/content_3383940.htm
趙尚志是著名抗日將領,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毛澤東曾贊揚說:「有名的義勇軍領袖楊靖宇、趙尚志、李紅光等等,他們都是共產黨員,他們的堅決抗日、艱苦奮斗的戰績是人所共知的。」 趙尚志,1908年10月生,遼寧省朝陽縣人,1919年隨全家流亡哈爾濱,早年投身學生愛國運動。1925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東北地區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同年冬受命南下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4期學習。1926年5月受黨組織派遣回到哈爾濱參加建立黨組織和從事反帝反軍閥的革命活動。曾兩次被捕入獄,面對敵人的軟硬兼施,他嚴守黨的機密,始終堅貞不屈。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經黨組織營救出獄,被任命為中共滿洲省委常委、軍委書記。 1933年10月領導創建北滿珠河反日游擊隊,任隊長。游擊隊創立時,他與戰友們發出誓言:「我珠河東北反日游擊隊全體戰士,為收復東北失地,爭回祖國自由,哪怕槍林彈雨,萬死不辭,赴湯蹈火,千辛不避,誓心武裝東北三千萬同胞,驅逐日寇海陸空軍滾出滿洲,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奮斗到底!」。 隨著部隊的發展壯大,1934年6月任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司令,與李兆麟等創建了珠河、湯原抗日游擊根據地。1935年1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軍長。1936年1月任北滿抗日聯軍總司令部總司令。同年8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軍長。後任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執委會主席、東北抗日聯軍第2路軍副總指揮。面對日偽軍的瘋狂「討伐」、「清剿」,在極其艱難困苦的險惡環境中,趙尚志率領抗聯部隊對日偽軍進行了英勇無比的艱苦戰斗,遠征松嫩平原,爬冰卧雪,餐風宿露,作戰百餘次,打破了日偽軍一次次的重兵「討伐」和「清剿」。 1942年2月12日,趙尚志在率部對敵人作戰中身負重傷被俘,他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痛斥敵人。窮凶極惡的敵人割下了趙尚志的頭顱,運到長春慶功,把他的軀體扔進了松花江的冰窟中。趙尚志壯烈犧牲時,年僅34歲。 解放後,為了表彰趙尚志的抗日功績並永遠緬懷這位抗日英雄,人民政府把珠河縣改名為尚志縣,把他的犧牲地改為尚志村,把哈爾濱的一條主要街道命名為「尚志大街」。 新華社發
趙一曼,四川省宜賓縣人。1905年出身於封建地主家庭。「五四」時期接受進步思想,走上爭取人民解放的道路。1926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學習。1927年9月,去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次年回國,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秘密開展黨的工作。 「九一八」事變後,趙一曼被派往東北地區發動抗日斗爭。1935年秋,任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第2團政治委員。1936年,趙一曼在戰斗中身負重傷,昏迷被俘。日軍對她施以酷刑,逼其招供。她寧死不屈,嚴詞痛斥日軍侵略罪行。1936年8月2日,在珠河被敵殺害。時年31歲。 新華社發
新華網北京3月7日電題:趙一曼
趙一曼是一位著名的抗日民族女英雄。四川省宜賓縣人。1905年出身於封建地主家庭。「五四」時期接受進步思想,反抗封建禮教,謀求婦女解放,沖破封建地主家庭束縛,走上爭取人民解放的道路。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學習。1927年9月,去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次年回國,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秘密開展黨的工作。
「九一八」事變後,被派往東北地區發動抗日斗爭。先後任滿洲總工會秘書、組織部長,中共濱江省珠河縣中心縣委特派員、鐵北區委書記,領導工人進行罷工運動,組織青年農民反日游擊隊與敵人進行斗爭。她能文能武,機智過人。為了啟發工人、婦女覺悟,她不時創作一些文藝作品在地下刊物上發表。1935年秋,任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第2團政治委員。11月間,第2團被日偽軍圍困於一座山間。她協助團長指揮作戰,與敵激戰竟日,連續打退敵軍6次進攻。團長讓趙一曼帶領部隊突圍。趙一曼果斷地說:「你是團長,有責任將部隊帶出去,我來掩護!」趙一曼為掩護部隊突圍,身負重傷。後在珠河縣春秋嶺附近一農民家中養傷,被日軍發現,戰斗中再度負傷,昏迷被俘。日軍對她施以酷刑,用鋼針刺傷口,用燒紅的烙鐵烙皮肉,逼其招供。她寧死不屈,嚴詞痛斥日軍侵略罪行。1936年8月2日,在珠河被敵殺害。臨刑前,她高唱《紅旗歌》,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視死如歸,從容就義。時年31歲。(完)
楊靖宇 ,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領導人。原名馬尚德,1905年生,河南省確山縣人。學生時代積極投身反帝愛國運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4月參與領導確山農民暴動,同年6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組織確山起義,任農民革命軍總指揮。1928年秋到開封、洛陽等地從事秘密革命工作。1929年春赴東北,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領導工人運動。在河南和東北曾5次被捕入獄,屢受酷刑,堅貞不屈。
通化市靖宇烈士陵園內
楊靖宇將軍塑像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任中共哈爾濱市道外區委書記、市委書記、兼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1932年秋被派往南滿,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南滿游擊隊,任政治委員,創建了以磐石紅石砬子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1933年9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第1獨立師師長兼政治委員。1934年4月聯合17支抗日武裝成立抗日聯合軍總指揮部,任總指揮。同年11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軍長兼政治委員。1936年6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軍長兼政治委員。7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率部長期轉戰東南滿大地,打得敵人心驚膽戰,威震東北,配合了全國的抗日戰爭。日偽軍連遭打擊後,加緊對東北抗日聯軍的軍事討伐、經濟封鎖和政治誘降,同時對楊靖宇懸賞緝捕。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他以「頭顱不惜拋掉,鮮血可以噴灑,而忠貞不二的意志是不會動搖」的崇高氣節,繼續堅持戰斗。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曾致電以楊靖宇為代表的東北抗日武裝表示慰問,贊之為「冰天雪地里與敵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斗之模範」。
1939年在東南滿地區秋冬季反「討伐」作戰中,他與魏拯民等指揮部隊化整為零、分散游擊。自己率警衛旅轉戰於蒙江一帶,最後隻身與敵周旋5晝夜。楊靖宇不愧是真正的鋼鐵戰士,是用特殊材料鑄成的共產黨員。渴了,抓一把雪吃,餓了,吞一口樹皮或棉絮。他以難以想像的毅力,堅持和敵人進行頑強斗爭,直至彈盡,於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壯烈犧牲。當殘忍的日軍將其割頭剖腹,發現他的胃裡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為紀念他,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通化支隊改名為楊靖宇支隊,蒙江縣改名為靖宇縣。
李兆麟,原名李超蘭,遼寧省遼陽縣小榮官屯(今屬燈塔市)人,1910年11月2日出生。1932年5月加入中國共青團,同年轉為中共黨員。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李兆麟來到了北平,參加了抗日民眾救國會,在平西一帶進行抗日救亡活動。1932年,被派往本溪煤礦從事工人運動。1933年8月,調任中共滿洲省軍委,參與領導創建抗日武裝。在任北滿抗日聯軍總政治部主任期間,李兆麟曾與趙尚志指揮打賓州城,克五常堡,與李延祿部配合襲擊窪洪,攻佔林口,指揮了著名的老錢櫃戰斗,創建了松花江下游湯原抗日游擊根據地。1939年5月,李兆麟任東北抗日聯軍第3路軍總指揮,率部開展松嫩平原游擊戰,攻克訥河、克山、肇源等縣城。1941年抗聯部隊遭受嚴重挫折時,李兆麟和周保中等組織整訓部隊,繼續堅持戰斗,曾任東北抗聯教導旅政治副旅長。
李兆麟能文能武。在1938年西征期間,他和戰友們共同創作了《露營之歌》,"……朔風怒吼,大雪飛揚。征馬踟躕,冷風侵人夜難眠。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壯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偉志兮!何能消減。全民族,各階級,團結起,奪回我河山。" 這支戰歌,在東北抗日戰爭的艱苦年代裡,成為鼓舞抗聯戰士英勇殺敵,堅持斗爭的有力武器。
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李兆麟任濱江省副省長、中蘇友好協會會長等職。1946年3月9日,在哈爾濱被國民黨特務殺害,時年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