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配件的發展歷程
『壹』 全國汽車配件交易會的展會歷史
展會起源於1965年,現每年春秋兩季在國內不同的城市巡展。走過由全國汽車配件平衡調度會、全國汽車配件排產訂貨會到全國汽車配件交易會近50年歷程,計劃經濟時期,在分配企業計劃、調劑企業庫存物資等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奠定了主辦單位在中國汽車配件行業內堅實的管理基礎和特殊的地位。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全國汽配會也發展到集整車、汽車零配件、汽車電器、汽車用品、汽保設備、汽車裝飾、養護用品為主要參展內容的專業展會,並以展覽,論壇,會議,產品推廣和洽談相結合的形式,為汽配行業提供了一個專業的交流與合作平台。每屆展會均有來自全國各地超過2000家參展單位及50000名專業觀眾,是國內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汽車後市場展會。第74屆全國汽車配件交易會定於2013年11月2日-4日在廣州保利世貿博覽館(與廣交會三期展館相連)舉行。我們仍將繼續秉承「服務、交流、合作」的宗旨,堅持將服務於全體展商的理念作為貫穿大會組織工作的行為准則,遵循專業化,品牌化的發展方針,為中國汽配會行業的發展提供更加專業的交流與合作平台,為廣大參展上和參觀商提供更加優越的展會服務。全國汽車配件交易會是中國汽車配件行業的頂級盛會。j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全國汽車配件交易會暨全國汽車配件采購交易會已發展到集汽車零配件、汽車電器用品、汽保設備、汽車裝飾、養護用品為主要參展內容的專業展會。展位公布應求,標展將近2500個,約300個特裝展位現已全部售罄。本屆展會專設汽車用品和潤滑油專區。往屆回顧:第72屆全國汽車配件交易會於2012年10月27日-29日在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國際博覽中心」舉行。 南京是我國中部重鎮,地處我國華東長三角中心位置,經濟腹地廣闊,區位優勢明顯、交通十分便利。他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雄厚的工業、農業、科技實力和金融商貿基礎。南京還是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生產基地,汽車和汽車配件的生產、銷售有著廣闊的市場。 「南京國際博覽中心」是南京是政府努力打造國際會展之都而投資新建的現代化場館,坐落於河西新城的中心位置,周邊配套齊全,緊鄰地鐵交通,展會概況主辦單位:中國五十鈴車用零部件商會支持單位:第74屆全國汽車配件交易會組委會時 間:2013年11月2日會議地點:廣州保利世貿博覽館會議內容:領導及嘉賓致辭;2013年度創新企業及優秀會員單位表彰工作;廣州一山汽配貿易有限公司等優秀流通企業關於如何在當前形勢下 開拓國內、外貿易;長安離合器 河北星月制動等優秀生產企業新產品發布,市場推廣;產銷企業現場洽談對接。展會簡介「全國汽車配件交易會」簡稱全國汽配會,是中國汽車配件行業的傳統盛會,曾在國內不同的城市成功舉辦了七十多屆,對中國汽車後市場的大力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展會起源於1965年,現每年春秋兩季在國內不同的城市巡展。走過由全國汽車配件平衡調度會、全國汽車配件排產訂貨會到全國汽車配件交易會近50年歷程,計劃經濟時期,在分配企業計劃、調劑企業庫存物資等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奠定了主辦單位在中國汽車配件行業內堅實的管理基礎和特殊的地位。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全國汽配會也發展到集整車、汽車零配件、汽車電器、汽車用品、汽保設備、汽車裝飾、養護用品為主要參展內容的專業展會,並以展覽,論壇,會議,產品推廣和洽談相結合的形式,為汽配行業提供了一個專業的交流與合作平台。每屆展會均有來自全國各地超過2000家參展單位及50000名專業觀眾,是國內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汽車後市場展會。第74屆全國汽車配件交易會定於2013年11月2日-4日在廣州保利世貿博覽館(與廣交會三期展館相連)舉行。我們仍將繼續秉承「服務、交流、合作」的宗旨,堅持將服務於全體展商的理念作為貫穿大會組織工作的行為准則,遵循專業化,品牌化的發展方針,為中國汽配會行業的發展提供更加專業的交流與合作平台,為廣大參展上和參觀商提供更加優越的展會服務。全國汽車配件交易會是中國汽車配件行業的頂級盛會。j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全國汽車配件交易會暨全國汽車配件采購交易會已發展到集汽車零配件、汽車電器用品、汽保設備、汽車裝飾、養護用品為主要參展內容的專業展會。展位公布應求,標展將近2500個,約300個特裝展位現已全部售罄。本屆展會專設汽車用品和潤滑油專區。往屆回顧:第72屆全國汽車配件交易會於2012年10月27日-29日在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國際博覽中心」舉行。 南京是我國中部重鎮,地處我國華東長三角中心位置,經濟腹地廣闊,區位優勢明顯、交通十分便利。他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雄厚的工業、農業、科技實力和金融商貿基礎。南京還是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生產基地,汽車和汽車配件的生產、銷售有著廣闊的市場。 「南京國際博覽中心」是南京是政府努力打造國際會展之都而投資新建的現代化場館,坐落於河西新城的中心位置,周邊配套齊全,緊鄰地鐵交通,展會概況主辦單位:中國五十鈴車用零部件商會支持單位:第74屆全國汽車配件交易會組委會時 間:2013年11月2日會議地點:廣州保利世貿博覽館會議內容:領導及嘉賓致辭;2013年度創新企業及優秀會員單位表彰工作;廣州一山汽配貿易有限公司等優秀流通企業關於如何在當前形勢下 開拓國內、外貿易;長安離合器 河北星月制動等優秀生產企業新產品發布,市場推廣;產銷企業現場洽談對接。
『貳』 雙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歷程
1985年 創業寧海塑料製品廠
1987年1月 公司創立
1992年2月 投資組建寧波雙林電子有限公司
1995年8月 成立寧波雙林集團有限公司
1996年6月 投資組建蘇州雙林電腦器件有限公司
1997年2月 投資3500萬元擴建寧波雙林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1997年6月 投資組建深圳崇林電子有限公司
1998年8月 改制為寧波雙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7月 投資蘇州雙林精密沖壓模具有限公司
1999年12月 收購並成立寧波雙林中葯飲片有限公司
2000年7月 與日本大正精機株式會社簽署技術合作協議
2000年10月 投資寧波天明山溫泉開發有限公司
2001年1月 兼並深圳龍光電子有限公司
2001年6月 投資天津、德州擴大FBT生產規模,建立分公司
2001年9月 新品項目部成立,全力開拓汽車配件市場
2001年10月 投資組建重慶旺林有限公司
2002年 建立雙林集團汽配廠,主要拓展汽車部件的開發和研製
2003年 雙林集團順利實現由FBT產業向汽車配件產業的轉型
2003年 新建寧海縣鑫城無線電元件廠,成立筆記本電腦噴塗車間
2004年8月 寧海天明山溫泉大酒店掛牌
2004年11月 建立寧波雙林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荊州分公司,從事汽車零部件的設計與製造
2005年5月 投資組建柳州建林汽車部件有限公司
2006年1月 與山口精機工業株式會社簽署技術提攜合作協議
2006年6月 投資組建蘇州雙林汽車配件有限公司
2007年2月 投資組建天津雙林汽車部件有限公司
2007年3月 投資組建武漢雙林汽車部件有限公司
2007年10月 投資組建青島雙林汽車部件有限公司(籌)
『叄』 中國汽車的發展史
我國汽車市場的發展歷史可分為探索、發展、成熟三個階段。
探索:
1958年內地第一輛自製轎車誕生。
新中國剛一成立就決定發展自己的汽車工業。1950年,毛主席訪問蘇聯期間,中蘇雙方商定,由蘇聯援助中國建設第一個載重汽車廠。1953年,第一汽車製造廠在長春破土動工,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建設自己的汽車廠。1956年7月13日,在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被毛主席命名為「解放」牌首批12輛汽車試製成功。這12輛解放牌汽車的下線,結束了中國不能批量製造汽車的歷史。
1958年5月5日,中國第一輛自己製造的轎車——「東風」在一汽誕生,從而開啟我國民族轎車工業的新篇章。6月,北京第一汽車廠附件廠試製成功井岡山牌轎車。8月,一汽又設計試製成功第一輛紅旗牌高級轎車,9月上海汽車配件廠試製成功第一輛鳳凰牌轎車。新中國自力更生製造出的轎車填補了中國工業的空白。
發展:
1985年內地第一家合資廠出現。
1985年,內地第一個轎車合資企業上海大眾成立,標志著中國的現代化轎車工業的開端。當時規定,中德雙方投資比例分別為: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50%,德國大眾汽車集團40%、大眾汽車投資有限公司10%。
隨後,廣州標致汽車公司成立。此外,我國還引進了夏利、奧迪等車型。上世紀90年代中前期,中外合作以及技術引進進一步深入,兩個新建的合資企業一汽大眾和神龍富康起點都比較高,富康引進的是上世紀90年代的車型,一汽引進了先進的20氣閥發動機製造技術,並向德國出口這種發動機部件。全國主要引進車型的國產化率達到80%以上,質量也顯著提高,而車價大幅度下降,轎車開始迅速進入百姓家。1998年,我國轎車產量達到43萬輛,大約占汽車總產量的40%,汽車產業結構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成熟:
2009年中國汽車銷量躍居世界第一。從1998年之後,乘用車銷量開始超過商用車銷量。汽車工業也從載重汽車到轎車發生重大變化。此外,以中外合作和技術引進為基礎的我國轎車工業又邁上了一個新台階。廣州本田、上海通用和大眾分別引進了最新的高檔車型雅閣、別克和奧迪A6,這幾個車型的投產標志著中國轎車產品和生產技術趕上世界的發展步伐。
1998年前後,自主品牌奇瑞、吉利等也開始成立,自主品牌開始探索自主造車之路,並迅速發展壯大。
中國汽車工業在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後,進入了一個市場規模、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全面融入世界汽車工業體,並向汽車產銷大國邁進。2009年,我國汽車全年產銷量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
『肆』 汽車配件的概念是什麼
汽車配件是構成汽車整體的各個單元及服務於汽車的一種產品。凡適用於汽車上的零件、合件、組合件(包括它們的基礎件)和總成都統稱為汽車配件。這一概念除了名稱外,還包含品種和規格。有些適用於汽車的通用配件,有些也可以汽車配件來對待,諸如軸承、通用電氣設備等。
廣義上的汽車配件則泛指汽車維修生產企業所需要的全部材料,包括汽車零件、汽車維修材料、汽車用品。而所有汽車配件都要依照一定的標准進行生產、運輸、存儲、銷售,不同的汽車配件產品具有不同的產品標准,這是汽車配件產品共有的一般特點。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汽車品牌越來越多,汽車的類型也越來越多,導致汽車配件的種類也不斷增多。所以,我們對於汽車配件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識別。
車身易損壞件有哪些呢?
車身易損件主要有以下類別。
① 縱梁:彎曲變形和裂縫。
② 蒸發器及殼體:發生碰撞嚴重彎曲或破裂。
③ 駕駛室:鈑金蒙皮銹蝕、碰撞變形、車門碰撞變形、玻璃破碎、玻璃升降器損壞、門鎖損壞等。
④ 翼子板、托架、前後輪擋泥板:碰撞損壞、振動裂縫、泥水銹蝕。
⑤ 保險杠、牌照板、車外後視鏡:常因碰撞而損壞。
⑥ 裝飾條、車門檻嵌條、立柱飾板;均屬易損件。
『伍』 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史
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歷史可分為探索、發展、成熟三個階段。
探索:
1958年內地第一輛自製轎車誕生。
新中國剛一成立就決定發展自己的汽車工業。1950年,毛主席訪問蘇聯期間,中蘇雙方商定,由蘇聯援助中國建設第一個載重汽車廠。1953年,第一汽車製造廠在長春破土動工,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建設自己的汽車廠。1956年7月13日,在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被毛主席命名為「解放」牌首批12輛汽車試製成功。這12輛解放牌汽車的下線,結束了中國不能批量製造汽車的歷史。
1958年5月5日,中國第一輛自己製造的轎車——「東風」在一汽誕生,從而開啟我國民族轎車工業的新篇章。6月,北京第一汽車廠附件廠試製成功井岡山牌轎車。8月,一汽又設計試製成功第一輛紅旗牌高級轎車,9月上海汽車配件廠試製成功第一輛鳳凰牌轎車。新中國自力更生製造出的轎車填補了中國工業的空白。
發展:
1985年內地第一家合資廠出現。
1985年,內地第一個轎車合資企業上海大眾成立,標志著中國的現代化轎車工業的開端。當時規定,中德雙方投資比例分別為: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50%,德國大眾汽車集團40%、大眾汽車投資有限公司10%。
隨後,廣州標致汽車公司成立。此外,我國還引進了夏利、奧迪等車型。上世紀90年代中前期,中外合作以及技術引進進一步深入,兩個新建的合資企業一汽大眾和神龍富康起點都比較高,富康引進的是上世紀90年代的車型,一汽引進了先進的20氣閥發動機製造技術,並向德國出口這種發動機部件。全國主要引進車型的國產化率達到80%以上,質量也顯著提高,而車價大幅度下降,轎車開始迅速進入百姓家。1998年,我國轎車產量達到43萬輛,大約占汽車總產量的40%,汽車產業結構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成熟:
2009年中國汽車銷量躍居世界第一。從1998年之後,乘用車銷量開始超過商用車銷量。汽車工業也從載重汽車到轎車發生重大變化。此外,以中外合作和技術引進為基礎的我國轎車工業又邁上了一個新台階。廣州本田、上海通用和大眾分別引進了最新的高檔車型雅閣、別克和奧迪A6,這幾個車型的投產標志著中國轎車產品和生產技術趕上世界的發展步伐。
1998年前後,自主品牌奇瑞、吉利等也開始成立,自主品牌開始探索自主造車之路,並迅速發展壯大。
中國汽車工業在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後,進入了一個市場規模、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全面融入世界汽車工業體,並向汽車產銷大國邁進。2009年,我國汽車全年產銷量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
『陸』 汽配行業如何發展起來呢
國際產業轉移加速,並購重組活躍
目前國內大多數汽車配件企業銷售額較低,與銷售額高達百億美元的跨國巨頭相比,中國汽配企業規模明顯偏小。而且我國的製造業出口向來以廉價而聞名,跨國大型企業為有效降低生產成本,開拓新興市場不但向低成本國家和地區大規模轉移生產製造環節,而且將轉移范圍逐漸延伸到了研發、設計、采購、銷售和售後服務環節,轉移的規模越來越大,層次越來越高。
國內零部件企業要想在未來國際化市場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最快捷的途徑就是通過兼並重組,形成規模化的零部件企業集團。零部件企業的兼並重組比整車更急迫,如果沒有大的零部件企業出現,成本下不來,質量上不去,整個行業的發展就會極其困難。國內零部件企業規模小、實力弱、研發能力不足,在這樣的背景下,零部件產業若想快速發展,必須加快兼並重組,形成規模效應。
汽車配件企業積極實施系統化開發、模塊化製造、集成化供貨,汽車配件產業集群化發展特徵明顯
從世界主要汽車生產國發展汽車配件工業的進程來看,零部件產業集群發展與汽車工業發展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做大做強就必須發展成一個產業集群,這是汽車配件產業的戰略選擇。整車企業在產品開發上使用平台戰略,系統化開發、模塊化製造、集成化供貨逐漸成為汽車配件行業的發展趨勢。與此同時,汽車配件產業集群化發展特徵越來越明顯。
汽車配件全球化采購將成為潮流,但未來一段時間里我國仍將以出口和國際化為主旋律
伴隨著汽車配件產業組織結構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整車廠將實行零部件全球化采購。但是中國規模巨大的製造業和質優價廉的特點短時期內不可能一下轉變,因此汽車配件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以出口和國際化為主旋律。目前,國際采購商對於中國采購日趨理性和實際,通過選擇和培養潛在核心供應商;加大自身物流整合;加強與外資在國內的工廠的溝通提高後者對於出口的積極性;分散采購目的地,與其它新興市場進行對比決定采購地點等方式來推進中國采購的進程。據分析,盡管國際采購商對於中國采購日趨謹慎,但未來十年內,出口和國際化仍將是中國本土零部件生產商的主旋律。
『柒』 汽車配件的使用壽命經歷哪些過程
汽車配件的消耗是有一定規律的。汽車按照行駛里程,有各級維護和修理的規定,各種類型的維修需要調換若干種配件。例如汽車在正常使用壽命期,零配件的損壞是隨機的、偶發性的。如果其設計和製造質量較好,損壞率一般很低。又如活塞一般是在發動機大修時才需更換,如某車型的新發動機平均大修里程是24萬公里,那麼有一半左右的發動機在這個里程之前,需要更換活塞。再如礦山、油田、專業運輸公司、機關事業單位及建築施工單位,在用車輛都有一定的配件消耗定額以及按照這個定額編制的各車型的配件采購計劃。因此,掌握車輛配件消耗的規律性,就可以根據市場和用戶需求,採取積極的經銷措施。
配件消耗規律的變化
近年來配件消耗的規律發生了一些變化:
l)輔助總成換件增加。維修中經常更換的輔助總成件有分電器、空氣壓縮機、發電機、起動機、水泵、汽油泵、制動蹄片、離合器摩擦片等。遇有輔助總成故障,用戶大多要求換上新總成,舊件換下維修後作備件用。與之相應,組成這些輔助總成的零配件消耗就急劇減少。
2)組合件、成套件的大量使用。如活塞帶環帶銷,活塞帶環帶銷並且帶連桿,精加工成各級修理尺寸,裝上就用的曲軸軸瓦等,越來越受到用戶和修理工的青睞。相應的這類單件或未經加工的品種就遭受冷遇。
3)車輛保養中必換的密封件,如離合器、制動總泵和制動分泵的皮碗、皮圈、油封,以及氣缸墊、油底殼墊等密封墊片。一般都集中包裝製成的各種修理包,尤其受到用戶和修理工的歡迎。
4)小規格容器包裝的潤滑油(脂)、特種液,因其具有攜帶加註方便、較少廢棄的優點,尤其適合單台車輛使用,隨著個人用車的增加,其銷量逐漸增加。以上產品即使價格高一點,用戶也樂意購買。
以上變化的原因:
1)用戶時間觀念的更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時間就是效益、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在人們思想深處牢牢紮根。為了爭取時間,用戶要求盡量縮短在修日,最大限度地提高在用車輛利用率。維修廠家為了滿足用戶要求,也想方設法籌措以上配件。
2)隨著汽車工業和零部件製造業的發展,以及現代汽車對維修質量的高標准,要求維修配件具有配合精密、使用維修方便、搭配合理、可靠性高等特點,在國產新型汽車和進口汽車的配件供應上,這些特點表現得最為明顯。
根據配件消耗的規律,採取積極措施,合理調整庫存結構,以適應市場需求,這是配件銷售部門應當研究解決的主要問題。
適應汽車配件消耗規律變化的措施:
l)認真研究汽車維修配件消耗規律的變化,及時組織適銷對路的品種供應市場。不再批量組織滯銷品種,防止產生新的積壓。
2)盡量利用庫存的零散件,裝配成質量合格的小總成件供應市場。
3)委託工廠將單件加工組合成配套件或尺寸精確的裝配件供應市場。
4)將零散密封件分門別類製成修理包供應市場,如總泵、分泵維修包、發動機修理包等。
5)按車輛規格的容器封裝車輛保養必換的潤滑油(脂)、特種液供應市場。
如果幫助到你 能幫忙點個採納嗎 謝謝
『捌』 汽車配件的發展趨勢
在一定時期內,中國汽車配件正在遭受著匯率大戰以及通貨膨脹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不僅要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以拉高產品附加值來抵禦匯率和通脹的問題,還要放長眼光著眼未來,把握汽車零部件的未來趨勢,打有把握的仗。從在一定時期來看中國汽車零部件的發展有以下四大趨勢:
1.國際產業轉移加速,並購重組活躍。
在一定時期內國內大多數汽車零部件企業銷售額較低,與銷售額高達百億美元的跨國巨頭相比,中國汽配企業規模明顯偏小。而且中國的製造業出口向來以廉價而聞名,跨國大型企業為有效降低生產成本,開拓新興市場不但向低成本國家和地區大規模轉移生產製造環節,而且將轉移范圍逐漸延伸到了研發、設計、采購、銷售和售後服務環節,轉移的規模越來越大,層次越來越高。
2010年已經有多家零部件跨國企業通過合資等途徑來華建廠。
國內零部件企業要想在未來國際化市場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最快捷的途徑就是通過兼並重組,形成規模化的零部件企業集團。零部件企業的兼並重組比整車更急迫,如果沒有大的零部件企業出現,成本下不來,質量上不去,整個行業的發展就會極其困難。在國內零部件企業規模小、實力弱、研發能力不足的背景下,零部件產業若想快速發展,必須加快兼並重組,形成規模效應。
2.汽車配件企業積極實施系統化開發、模塊化製造、集成化供貨,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化發展特徵明顯。
從世界主要汽車生產國發展汽車零部件工業的進程來看,零部件產業集群發展與汽車工業發展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做大做強就必須發展成一個產業集群,這是汽車零部件產業的戰略選擇。整車企業在產品開發上使用平台戰略,系統化開發、模塊化製造、集成化供貨逐漸成為汽車零部件行業的發展趨勢。與此同時,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化發展特徵越來越明顯。
3.汽車配件全球化采購將成為潮流,但未來一段時間里中國仍將以出口和國際化為主旋律。
伴隨著汽車零部件產業組織結構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整車廠將實行零部件全球化采購。但是中國規模巨大的製造業和質優價廉的特點短時期內不可能一下轉變,因此汽車零部件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以出口和國際化為主旋律。
在一定時期內,國際采購商對於中國采購日趨理性和實際,通過選擇和培養潛在核心供應商;加大自身物流整合;加強與外資在國內的工廠的溝通提高後者對於出口的積極性;分散采購目的地,與其它新興市場進行對比決定采購地點等方式來推進中國采購的進程。
據分析,盡管國際采購商對於中國采購日趨謹慎,但未來十年內,出口和國際化仍將是中國本土零部件生產商的主旋律。主要原因有:
1)汽車零部件是一個全球性的行業,中國供應商提高國際化發展步伐意識是必然的,一些已初嘗國際采購成果的企業傳遞了相當積極的信號;
2)中國零部件企業特別是配套市場的零部件供應商,其競爭環境越來越殘酷,國際化將是差異化的主要出路之一;
3)經過這幾年的快速成長,相關的配套廠商已達到10億以上的規模,具備了一定國際化拓展的經濟實力;
4)外資/合資企業也將加大出口力度,讓中國真正成為製造中心,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4.汽車配件新技術發展趨勢。
汽車零部件新技術發展呈現以下幾個主要趨勢:開發深度不斷加深;零部件通用化和標准化程度提高;零部件電子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整車及零部件輕量化成為未來發展趨勢;清潔環保技術成為未來產業競爭制高點。在一定時期內中國汽配產業仍然存在諸多不足,諸如產業基礎差、結構不合理以及研發不足和缺乏名牌等等,綜合說來都是一些老生常談的問題。十一五期間,國家發改委把全面提升汽車汽配行業競爭力作為指導行業的主要目標。如今十二五規劃出台在即,汽配企業需進一步提高核心競爭力。 面對市場競爭,汽配行業要加快產業兼並重組步伐。如果沒有大的零部件企業出現,中國的汽車零部件在國際上就沒有話語權,采購成本也下不來。國內零部件企業規模小、實力弱、研發能力不足,在這樣的背景下,零部件產業若想快速發展,必須加快兼並重組,形成規模效應。
十一五期間,整車企業的兼並重組為零部件企業實施產業整合、優化升級提供了條件和有益的借鑒,零部件企業要審時度勢,順應產業發展的趨勢和必然,自覺、主動地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和聯合,提高專業化、規模化水平。 在一定時期內,國內的一些汽車企業和零部件企業已經走出國門。比如北京太平洋世紀汽車系統有限公司收購美國通用汽車全球轉向與傳動業務後,加速實現了技術、人才和經驗的積累,一躍成為全球領先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寧波華翔集團旗下寧波勞倫斯汽車內飾公司簽下收購英國捷豹路虎旗下真木件製造中心協議;此前,還有京西重工收購美國德爾福制動和懸架業務、吉利收購澳大利亞DSI自動變速器公司、萬向收購美國汽車零部件企業轉向軸業務等一系列海外收購活動。中國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通過海外收購提高自身技術實力,打破外資企業掌控關鍵技術和市場局面的戰略越來越明顯。
『玖』 汽車配件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摘 要 汽車產業是個高度關聯的產業,汽車零部件產業作為汽車工業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現階段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所存在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直接導致汽車零部件產業核心技術缺失,汽車零部件產品技術含量低和產品檔次低,嚴重製約著我國汽車產業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建設汽車強國的發展戰略。本文首先分析了現階段在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行業現狀以及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根據各地區實際情況建立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和汽車零部件產業協會;根據地區實際汽車產業發展情況,建立汽車零部件產業園;為扶持產業園的發展,通過引進發動機製造商或其他部件生產商,建設相對集中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園區;落實和實施汽車零部件產業規劃,重點扶持汽車零部件產業龍頭企業;建議地方市政府出台優惠政策,設立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專項基金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 中國汽車 零配件 市場
一、汽車零部件概要
汽車零部件行業是重要的中遊行業,其中包括以下六項:動力傳動裝置、發動機零部件、懸架制動裝置、電器電子裝置、車身零部件、照明儀表裝置以及附件。其與汽車整車製造業、汽車輪胎、汽車玻璃以及汽車蓄電池等製造行業相關聯。
汽車零部件行業分別由發動機零配件、底盤零件、儀表電器件、車身
『拾』 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經歷了那幾個階段
汽車工業的成長經歷了漫長的萌芽和發育時期,汽車的誕生在歐洲,但是,以大規模生產為標志的汽車工業的形成是在美國,以後又擴展到歐洲、日本直至世界。
1.流水線生產方式——福特T型車製造的神話
對於汽車工業的形成,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Henry Foyd)做出了突出貢獻。福特首先提出並實現了「讓汽車成為廣大群眾的需要」。福特於1883年開始從事汽車製造業,他製造第一輛汽油車,結構簡單而使用,最高時速可達32km/h.1903年,福特(Ford)汽車公司誕生。福特汽車公司積極研製結構簡單、實用、性能完善而售價低廉的普及型轎車。1908年10月,福特汽車公司正式投產T型汽車,該車發動機排量為2.89L、18KW(25馬力)、四缸、四沖程。福特汽車公司1913年創建世界上第一條汽車裝配生產流水線,並實行了工業大生產管理方式,實現了產品系列化和零件標准化。1914年,福特汽車公司年產量達到30萬輛,1926年達到200萬輛。而每輛汽車售價由首批的850美元下降到1923年的265美元。到1929年T型車停產時,總共生產了1500萬輛。福特T型車使汽車在美國得到了普及,讓汽車進入了普通的美國家庭。福特生產T型車的經驗不僅為美國,甚至為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福特汽車公司被譽為「汽車現代化的先驅」。
美國汽車工業的形成和發展與當時美國在資本、國民收入、石油資源、市場等各方面都存在優於歐洲的具體條件有關,而且美國政府十分重視國民交通工具的現代化,有意識地引導人們購買汽車。巨大的國內市場造成了美國汽車工業的大發展,出現了一大批諸如後來聞名世界的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克萊斯勒汽車公司(Chrysler),最多是美國曾有181家汽車廠。到了1927年,經過殘酷的市場競爭僅存留了44家,其中福特、通用、克萊斯勒三大汽車巨頭公司的銷售量佔美國汽車總銷售量的90%以上。這一時期在汽車大規模生產的組織模式上,出現了以福特公司為代表的全能的生產模式,以及以通用汽車公司為代表的通過專業化協作,由一些汽車製造企業聯合起來,建立集中管理和銷售體系的生產模式。以後的事實表明,後者優於前者,並為世界上許多企業所仿效。那時,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歐洲剛剛形成的汽車工業幾乎停產了5年,這使得美國成為第一個以汽車工業為支柱產業的國家,美國汽車工業的突飛猛進,也使美國首先進入了現代化。
2.以歐洲為重心的汽車工業發展的時期
1930年後,歐洲各國為了保護本國名族工業,開始對美國汽車進口提高了
關稅,特別是對汽車零部件進口加以重稅,迫使美國在歐洲各國的汽車總裝廠改造成汽車製造廠,由此也促進了歐洲各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歐洲各國還利用本國的技術優勢,以多品種和輕便普及型新產品與美國汽車進行競爭。例如,義大利的菲亞特轎車、德國大眾的甲殼蟲普及型轎車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汽車工業均為軍事目的服務,生產坦克、裝甲車等軍用裝備和物質。戰後,隨著經濟復甦與政府的支持,歐洲汽車工業開始大發展。特別是原聯邦德國在戰後僅用了5年時間,就使汽車產量達到30萬輛,超過其戰前的最高水平。1960年,德國汽車年產量已達205.5萬輛,超過了英國,成為當時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汽車製造國。原聯邦德國汽車高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將轎車迅速普及到國內勞動階層。以國內市場為基礎,同時擴大國際市場,如大眾汽車公司的甲殼蟲普及型轎車對德國轎車的普及起到了關鍵作用。1970年後,西歐共同體的汽車製造公司還紛紛到美國去投資建廠,明顯地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和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到歐洲投資建廠的格局。
歐洲汽車工業的大發展使世界汽車工業的重心逐漸由美國移到歐洲。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西歐各國的汽車產量僅為北美的11.5%;而到戰後的1950年,這一數字提高到16%;而到1970年,北美僅生產749.1萬輛汽車,而歐洲各國卻超過北美產量的38.5%,達到1037.8萬輛。許多歐洲汽車生產廠家,如德國大眾、賓士、寶馬,法國雷諾、標致、雪鐵龍,義大利菲亞特,瑞典沃爾沃等,均以聞名遐邇。歐洲汽車工業的特點,既有美國式的大規模生產的特徵,又有歐洲式多品種高技術的趨勢。
在這一時期汽車工業保持了大規模生產的特點,世界汽車保有量激增,汽車工業發展的中心由美國轉移到歐洲。汽車技術的高科技含量增加,汽車品種進一步增多。汽車工業界對於汽車造成的安全問題、污染問題,在政府的督促和支持下制定了許多對策,並使汽車在結構、性能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3.精益的生產方式——日本汽車工業的騰飛日本汽車工業在20世紀50年
代形成完整體系,20世紀60年代是突飛猛進的時期。1960年,正當美國與歐洲的汽車工業激烈競爭的時期,日本推行了終身僱傭制及全面質量管理(TQC),促進了勞動者與管理者之間的相互信任,提高了人員素質,調動了積極因素,使工業發展出現了飛躍。特別是汽車工業,出現了有名的豐田生產方式,從而在生產組織管理上出現了突破,生產出高質量、低消耗、廉價精巧的汽車並暢銷全世界。1961年,日本汽車產量超過義大利躍居世界第五位;1965年,超過法國居第四位;1966年,超過英國升為第三位;1968年追上德國居世界第二位。
20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使日本認識到包括能源在內的資源短缺是日本的致命弱點,於是,日本政府不斷強化汽車法規。1978年修改的排放及雜訊法規是世界上最嚴格的標准,從而迫使日本汽車工業放棄了向大功率、高車速、豪華大型車輛發展的意圖,形成了經濟、實用的日本汽車的風格。與此同時,日本政府對國外進口汽車進行了嚴格限制,並鼓勵各公司積極引進美國的汽車技術,從而保護了日本的名族汽車工業。
日本人對世界汽車工業的最大貢獻就是開創了精益生產方式。這種精益生產方式就是用精益求精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來控制和管理汽車的設計開發、工程技術、采購、製造、儲運、銷售和售後服務的每一個環節,從而達到以最小的投入創造出最大的價值的目的。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以及各個環節之間的銜接都市經過精心籌劃和計算的。日本人這一創舉具有劃時代意義。像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創造的豐田生產方式,日產汽車公司出現的活動板生產方式,五十鈴公司採取的流通生產法等生產方式的目的都是為了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浪費,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加快資金周轉,使產品更具競爭力。日本的這種先進生產方式目前已被各國所仿效。
日本汽車工業在20世紀70年代引進電子技術,並廣泛用於汽車設計、試制、試驗、製造及產品等各個領域。目前,日本汽車產品的開發周期普遍比歐美國家短。日本民用轎車的電子化程度和各種自動設施也遠遠高於歐美國家。
1980年,日本汽車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大關,達到1104萬輛,一舉擊敗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到1987年,日本汽車的年總產量佔世界年總產量的26.6%,而美國和西歐四國各分別佔23.7%和24.8%。此時,世界汽車工業的重心已轉移到日本。
當前,盡管世界汽車市場日趨飽和,但日本汽車仍以其優越的性能、合理的價格、可靠的質量、完善的電子設施、低排放、低油耗和多樣化的品種不斷擴大世界汽車市場的佔有率。
4.韓國汽車工業異軍突起
20世紀80年代,韓國汽車工業利用學習、消化國外生產技術和實現主要技
術的國產化,使其汽車工業得到了飛速發展。美國從1900-1950年,利用了50年才成為世界之強,日本從1950-1980年,利用30年成為汽車大國,韓國從1980-1997年,僅用了17年便成為廉價車之王,韓國也一躍成為世界汽車生產大國。
韓國最早從事汽車生產的公司是起亞汽車公司。起亞汽車公司始建於1944年12月,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政治局勢動盪,公司長期處於不景氣的狀態。韓國汽車公司的真正起步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各汽車廠商以組裝進口零部件生產整車的方式開始試制汽車,直到1970年,韓國的汽車年產量僅為2.8萬輛。20世紀70年代初,韓國人均國民收入約為300多美元,較好的經濟狀況提供了生產汽車的良好環境。1973年,現代韓國政府實行汽車國產化政策,各汽車公司開始大規模引進國外生產技術。1973年,現代汽車公司引進日本三菱公司發動機、傳動系和底盤技術,1975年便開始自己開發生產汽車,並大量向非洲出口。大宇汽車公司於1972年與美國通用汽車合資,1990年第一輛自主設計的名為王子的國產車推出,並在市場上取得成功。
汽車的國產化政策使韓國的汽車工業獲得了飛速的發展。1985年,韓國的汽車年產量為37萬輛,1986年達到60萬輛,1989年年產量為113萬輛,1990年年產量達到132萬輛。在隨後的5年時間里,年均增長率基本保持在15%左右,1995年達254萬輛。
隨著汽車國產化的實現,韓國政府又實施出口導向戰略,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韓國汽車開始大量出口。1984年6月,美國通用公司入股50%的韓國大宇公司,將其從歐寶公司引進的轎車通過通用公司進入美國市場。1985年,現代公司在美國組建了240家經營店。1986年,由義大利著名設計師設計造型的優越牌轎車開始進入美國市場,適逢日元升值,優越牌轎車比同級日本車便宜大約1000美元,因而大獲全勝,當年就銷售出16萬輛。1988年,韓國起亞公司生產的馬自達212型轎車,通過福特公司在美國的銷售渠道進行銷售。1988年,韓國在美國共銷售了50萬輛汽車,佔美國市場的4%。
1994年,韓國汽車的年出口量達到73.8萬輛,而1995年則為110萬輛,增長48.6%,從而在世界汽車出口國中排名第6。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韓國汽車業在西歐、美洲、東歐、中亞、亞洲和大洋洲均建立了生產基地,實現生產本地化,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海外生產體系和全球營銷網路。1996年,韓國汽車總產量達到281.3萬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