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晚上充电好吗
❶ 家用电动汽车在冬季是当夜及时充电好,还是第二天白天再充电好
家用电动汽车在冬季是当夜充电好。因为在冬季气温比较低。有事上班大都在白天使用电动汽车,晚上及时充电,以免气温过低电瓶的电解液受冷冻不好,更重要的是白天事多,上班在白天也比较多,用时较方便。
❷ 电动车充电能充一晚上吗
最好不要这样做。人民网提醒:给电动车充电超过四小时易爆炸。
1、原因:
一般来说,我们现在用的电动车电池都是铅酸蓄电池,在过充的状态下,会产生氢气,而氢气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2、建议:
专业人士表示:如果是全新的电池,而且使用配套的充电器,那么充电器会有过充保护装置,当电池充满后,便不会再给电池充电。这时,即便不拔下电源插头,电池也不会过充。但是,如果没有使用配套的充电器,或者充电器有故障,或者电池已经老化,那么过充保护装置就可能失效。建议给电动车电池充电,尽量不要超过4小时,以免对电池造成伤害,甚至引发火灾等事故。
(2)电动汽车晚上充电好吗扩展阅读:
电动车电池充电过充爆炸实验:
在一段电动车电池过充的演示视频中,人民网记者看到准备做实验的电动车电池被套上一个塑料袋,在电池充过4小时后,实验正式开始。一名演示人员边操作边介绍:“我们在塑料袋里安放一个点火装置,很快大家就会看到过充的危害。”
这时,演示人员打开点火装置的开关,只听“嘭”的一声,包裹在电池上的塑料袋爆了,火光四溅。难道是电池炸了?紧接着,这位演示人员向观众揭秘:“一般来说,我们现在用的电动车电池都是铅酸蓄电池,在过充的状态下,会产生氢气,而氢气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所以塑料袋里充满氢气后,一点火就发生了爆炸。”
❸ 电动汽车真的可以一整夜都充电吗
对于纯电动汽车的一些使用层面问题,许多车主都仍然是一知半解的状态,这样的状况对于本来就不太“安分”的纯电动汽车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有的小伙伴提出,在看到一系列的纯电动汽车自燃后,对纯电动汽车是否能够整晚充电有所疑惑。话不多说,下文里我来和大家讲讲这个问题。
总的来说,目前部分的充电桩以及所有的纯电动汽车都有电源管理系统,对于整晚充电的问题都能有效的进行电源切换以及监控等。但考虑到目前纯电动汽车的自燃概率会是比较的大,为了更安全的考虑,还是不建议大家进行整晚充电,需要进行整晚充电也尽量去选择慢充。
❹ 电动汽车可以一整夜都充电吗
充电对于电动汽车来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充电可以为车辆进行能量补充,恢复车辆的续航里程。
随时随地了解汽车信息,充电是电动汽车使用过程中重要一环,一般来说,在我们日常使用电动汽车的过程中,电量过低的时候,都会选择在晚上利用峰谷电进行充电,也不影响到第二天的用车,从充电的安全角度和技术上来说,电动汽车是可以一整夜充电的。
当电动汽车没电的时候,在夜晚充电如果电量充满并达到饱和的状态,电池的充电电流就会自动减少,甚至归零,对于电池汽车来说,有着双重的保护,所以晚上充电就不需要担心了,一整夜充都是可以的,因为电动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会实时的检查电池内部的电流电压等,不会存在过充问题,有效保护电池。
❺ 新能源汽车充电快吗充一晚上会不会伤害电池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但是限于基础的充电设施和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电动汽车的销量一直没有走高,当然各大车企也在通过技术的迭代,来增加自家电动车型的续航里程或者在充电方式上下功夫。
消费者之所以购买电动汽车,多是因为有刚性用车需求,而又限于地方牌照政策而购买,但购买之后的实际体验比较一般,尤其居住周边没有充电桩的用户,可以说在充电方面十分痛苦。
有限的续航里程,长时间的充电时间,似乎让新能源进入了一个低谷,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增加电池组扩大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或改进电池技术,增加电池容量;再或者能让电动汽车的充电效率增加,缩短充电时间……其中,缩短充电时间是目前比较容易实现的技术。
目前建造的充电桩都支持2种模式的充电:慢充、快充!这好比我们的手机充电,有快充和慢充2种模式,在快充模式下,电池能快速的充满电,至少要比慢充快接近40%的速度。而这里的汽车充电也是类似的概念,但是在效率上要远远高于手机。
不过,这里需要车友知道的是,快充和慢充是两个概念。慢充是交流电充电,充满电的时间一般为6-8小时,在这种充电模式下电池受到的伤害最小。而快充是一种应急充电方式,用的是大功率直流充电(也有交流快充),这个直流充电的电压一般都是大于电池电压的,需要通过整流装置将交流电变换为直流电,对动力电池组的耐压性和保护提出更高要求,充电电流大,是常规充电电流的十倍甚至几十倍。大量的电子以非常高的速度从正极流向负极。快充的充电时间,一般30分钟会充进80%的电,有些车企在技术上有突破,能做到5分钟充80%的电!这样的充电效率实在高的吓人,但问题也来了,如此快充会对汽车电池造成影响吗?毕竟电动汽车的电池相当于普通车的三大件。
理论上会对电池造成影响,毕竟快速充电会对减少电池的循环充电寿命,因为电池是通过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充电属于逆向化学反应,经常快速充电会降低电池的还原能力,减少电池的充电循环次数。
为了缓解快充带来的负面作用,电动汽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件——BMS电源管理系统。对于电动汽车来讲,BMS是快充的核心部件。BMS的主要作用是智能化管理及维护各个电池单元,防止电池出现过充电和过放电,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监控电池的状态。比如,当你给新能源车快充时,BMS可以对输入的电流及电压进行控制后,尽可能低的减少快充对电池的损伤,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这些损伤可忽略不计,可见BMS对于电池系统的重要性。另外,电池都是一组一组的,在快充时可能会有部分电池组在受保护的情况下不能完全充电,长时间快充会造成这些电池组性能下降。
大师建议:电动车在长期快速充电后,应该进行一次慢充,这样可以延长汽车电池组的寿命。
❻ 电动汽车是不是每天晚上都要充电啊😂 如果在高速公路上没电了怎么办
最好每天晚上都要充电。
汽车充满电,行驶距离是固定的,比如说200公里。
一旦你夜里没充电。有可能半路上就没电
❼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晚上充电比白天快
电动汽车在夜间充电有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晚间用电低谷时富余的电力充电,有利于平衡电网峰谷负荷,使发电设备日夜都能充分利用;二是夜间用电费用较低,可以节约个人用电成本。
采用纯电动汽车夜间充电蓄能避免了电能的二次回收消耗,效率约90%。若一辆电动汽车每天夜间平均能吸收50度电的电能,几十万辆纯电动汽车就能完成一个千万千瓦级电厂的调峰任务。因此,利用夜间对电动汽车充电,现有电网容量已经能适应若干年纯电动汽车发展电能需求,不但有利于纯电动汽车的能量补充,也有利于电网的峰谷平衡,减少为维持电网低负荷运转而引起的费用。以北京为例,庞大的轿车数字中如有100万辆是纯电动汽车,以平均每辆2千瓦的功率充电,即可消耗200万千瓦的“谷电”,相当于两个半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
你知道吗
世界各国供电系统都存在峰谷负荷平衡问题,北京市电网峰谷负荷差已超过40%(上海更是达到60%)。目前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增长迅速,2007年1年就增加了1亿千瓦,2007年年底已达7. 13亿千瓦,总装机容量很快可达8亿千瓦,电网夜间“积压”一半(接近4亿千瓦),而随着我国核电(其发电功率要求日夜恒定)的不断发展和几个“风电三峡”的建成(我国风场夜间风大),“谷电”卖不出去的形势更为严峻,电网调峰的任务日益加重。
目前,除了利用夜间用电价格便宜,鼓励使用“谷电”的方式外,解决峰谷不平衡的主要方式是建设抽水蓄能电站,而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投入成本较大。北京十三陵8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费用为37. 31亿元人民币(每千瓦约合4664元),如建50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就需要2000多亿元人民币.同时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要有合适的场地,而且抽水蓄能电站能量效率仅约为70%.
❽ 电动车晚上充电安全吗
可以晚上充的,但是把时间要算好,绿灯亮了2个小时拔充电器是最好的,因为绿灯亮了 还是在充电的
❾ 电动车充电晚上充好还是白天充好
一直以来电瓶保养众说纷纭,我认为最好每次用电量快完的时候,一次充满最好了,因为充电太勤容易造成电缺水发热,影响寿命,电瓶的寿命是按充放电的次数计算的,一般合格的电瓶完全充放电次数为500次,最好在300次也就是12个月以后加点蒸馏水保养。最重要的是电瓶 在欠压状态下不要骑行,也不要放置超过12小时,方便的话马上充电,以补充能量。
一、切忌亏电存放
亏电状态指电瓶使用后没及时充电,容易出现硫酸盐化,硫酸铅结晶物附在极板上,堵塞电离子通道,造成充电不足,电瓶容量下降。亏电状态闲置时间越长,电瓶损坏越严重。电瓶闲置不用时,应每月充电一次,这能保持电瓶“健康”状态。
二、要定期检验
在使用过程中,如果电动车的续行里程在短时间内突然下降十几公里,则很有可能是电瓶组中至少有一块电池出现断格、极板软化、极板活性物质脱落等短路现象。此时应及时到专业电瓶修复机构进行检查、修复或配组。
三、勿大电流放电
电动车在起步、载人、上坡时,请用脚蹬助力,尽量避免瞬间大电流放电。大电流放电容易导致硫酸铅结晶,从而损害电瓶极板的物理性能。
四、掌握充电时间一般情况下蓄电池都在夜间进行充电,平均充电时间在8小时左右。若是浅放电(充电后行驶里程很短),电瓶很快就会充满,继续充电就会出现过充现象,导致电瓶失水、发热,降低电瓶寿命。所以,蓄电池以放电深度为60%至70%时充一次电最佳,实际使用时可折算成骑行里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充电,避免伤害性充电。
四、掌握充电时间
一般情况下蓄电池都在夜间进行充电,平均充电时间在8小时左右。
五、防止高温暴晒
电动车严禁在阳光下暴晒。温度过高的环境会使蓄电池内部压力增加而使电瓶限压阀被迫自动开启,直接后果就是增加电瓶的失水量,而电瓶过度失水必然引发电瓶活性下降,加速极板软化,充电时壳体发热,壳体起鼓、变形等致命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