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汽车 » 电动汽车学报

电动汽车学报

发布时间: 2022-02-08 04:33:30

⑴ 宋建国的学术成果

1.SONG Jian-guo,ZHANG Cheng-ning , YUAN Xue,TAN Jian;《The Research of Electric Vehicle IM Controller Based on Voltage-fed Inverter,JOURA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4,4,vol.13(EI索引号050888542138)
2.SONG Jian-guo ,ZHANG Cheng-ning,SUN Feng-chun , ZHONG Qiu-hai;《The Structure and Control Strategies Of Fuel Cell Vehicles》,JOURA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4,1,vol.13(EI索引号04298271456)
3.Song jianguo,Chen quanshi,《Research Of Electric Vehicle IM Controller Based On Direct Torque Control》,EVS21(CDROM),Monaco,2005年9月
4.Song jianguo,Chen quanshi, 《THE STUDY OF EV IM CONTROLLER BASED ON FLUX ORITEND CONTROL》,High Technology Letters, 2006,1(EI索引号064110165522)
5.Song jianguo,Chen quanshi, 《Research Of Electric Vehicle IM Controller Based On Space Vector Molation Direct Torque control》,ICEMS2005,Nanjing,2005,9(IEEE 检索号 01638063)
6.宋建国,李胜玉;《全数字双通道比色高温仪的研究》,内蒙古科技大学学
报2000,6,第19卷第2期
7.宋建国,《互补测温》,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5;
8.J.Song,F.Sun,C.Zhang;《Research on Regenerative Braking of AC Motor Drive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s》,AEVC2,Osaka,Japan,2002,10;
9.宋建国,张承宁,袁学;《基于定子磁链定向的异步电机车载变频器的研究》,电子与信息学报,2003,3
10.宋建国,《电动汽车交流电机控制器的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7
11.宋建国,张承宁,翟丽,袁学;《基于双CPU系统的车载交流电机控制器的研究》,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3,第10期
12.宋建国,张承宁,袁学;《基于电压型逆变器转子磁场定向的感应电机控制器建模与仿真》,电气传动,2004第2期(中文核心)
13.宋建国,陈全世,《无刷直流电机换相暂态过程分析》,变流技术与电力牵引,2004,第6期
14.宋建国,陈全世,《TMS320VC33引导过程分析与在线编程的实现》,仪器仪表用户杂志,2005,第5期
15.宋建国,陈全世,项晓波,《直接转矩控制算法在电动汽车交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2005年电动汽车学术会议(CEV2005),2005年9月武汉
16. Song jianguo,Chen quanshi, AStudyOfDynamic Electric Dynamometer Based on Separate-excited DC Generator ,AEVC4
17. 宋建国,《交流电机驱动系统及电机试验台架的研究》,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2005,12
18.王建国,徐萍萍,宋建国,《纯数字IC卡电度表的设计》,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0年6月,第19卷第2期
19.徐萍萍,宋建国,《电力测功机动态测试平台系统的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EI 检索号073010707149)
20.徐萍萍,宋建国,《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特性研究》,微电机,2007年11月

⑵ 曹秉刚的工作简历

1992年6月获西安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中日联合指导);
1994至1995年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
1995年任西安交通大学大学教授;
1998年12月任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
2001年11月起任西安交通大学电动汽车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2003年2月起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
2003年5月起担任“教育部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工程技术组专家组成员。兼任陕西省电动汽车项目组副组长,西安交大学报和国际学术期刊《information》编委,《科学中国人》专家委员会委员,以及西安市名牌产品专家认定委员会专家。

⑶ 姜久春的发表论文

[1]姜久春,王庆,周希德,“运行记录器通信与数据处理的探讨”,铁道学报,95年9月
[2]Jiuchun Jiang, Xide Zhou, “Soft-Switched Inverter by a DC Chopper with Resonant Snubber”, IEEE PEDS’97, Singapore
[3]姜久春,黄世君,周希德,“一种基于谐振缓冲器原理的三相逆变器的研究”, 机车电传动,99年第6期
[4]Jiuchun Jiang, Xide Zhou, Weige Zhang, Research on the Technology of EVS' Battery Fast Charge EVS'16, 1999, Beijing.
[5]Jiuchun Jiang, Xide Zhou, Weige Zhang, An Improved DSC Control of IM Using Band Width Prediction, IEEE IPEMC-2000, Beijing.
[6]Jiuchun Jiang, Xide Zhou, Weige Zhang, An Improved Auxiliary Resonant Commutated Pole Inverter Using Assistant Power Source, IEEE IPEMC-2000, Beijing.
[7]姜久春,张维戈,周希德,电动汽车监测微机系统的研制,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9] Jiang Jiuchun, Zhang Weige, Xia yuan, Zhou Xide, Research on a Fuzzy Neural Hybrid Controller, IWADS’2002, Beijing
[10]Zhang Weige, Jiang Jiuchun, Xia yuan, Zhou Xide The Study of a Imitating Human Intelligent Hybrid Controller, IWADS’2002, Beijing
[11]潘磊,姜久春,李景新,邱瑞昌,彭少贤,电动汽车智能无源接地检测装置的研制,电气传动自动化,2003年第25卷,第4期。
[12]姜久春,牛利勇,张欣,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研究,高技术通讯
[13]Juan Zhao, Jiuchun Jiang, Liyong Niu, A Novel Charge Equalization Technique for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System,IEEE PEDS’2003,Singapore.
[14] Jiuchun Jiang, Weige Zhang, Bo Shen, Analysis and design of a novel ZCT-PWM converter, IEEE PEDS’2003,Singapore.

⑷ 浙江大学车辆工程的导师简介

冯培恩,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工程机械专业本科,1985年获联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浙江大学机械设计研究所所长、副校长。在国内率先开始工程机械CAD的研究。从事设计方法学、优化设计与工程机械设计的跨学科研究,开辟优化方法学的新方向。首先提出以全系统、全性能和全寿命周期优化为目标的广义优化设计理论,方案智能生成和柔性优化方法、基于多Agent的分布式协同优化技术、基于区间分析的系列化设计方法等;建立原理解特征模型和智能概念设计目录,提出基于基因工程的概念设计策略。开展工程机械机器人化技术的研究,首创集工况监测与故障查找、节能控制、远程无线遥控和局部自主智能操纵于一体的液压挖掘机器人。在国内外正式发表200余篇论文,出版一本德文专著、多本中文著作及译著。研究成果先后荣获10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或荣誉。现兼任联邦德国工程师协会会员,英国《Engineering Design》编委,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挖掘机械研究会理事长,国际机器与机构理论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现代设计法研究会CAD学会副理事长,中德合作《工程设计》主编,《中国机械工程》编委会副主任等职。还兼任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和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
办公地点: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
俞小莉,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与浙江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5.08留校任教。1995.07-1996.01日本北海道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96.04-1997.03香港理工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车辆工程中的热、机疲劳可靠性、车辆热管理、车用动力能源多元化等。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军工项目、省部级项目和重大横向项目等近4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第2)、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在研项目主要包括国家安全重大基础项目、军品配套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重大横向项目)等。 现任浙江大学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所长,浙江省内燃机学会理事长、浙江省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农机学会常务理事、能源与动力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省科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测试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兵工学会高级会员、发动机专业委员会委员。
办公地点: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
郝志勇,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毕业,天津大学博士,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博士后(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资助),德国汉诺威大学访问教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天津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内燃机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汽车与发动机NVH和CAE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87年最早在国内开设了内燃机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生课程,1996年在国内最早开创了内燃机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及热力发动机噪声控制研究博士生培养方向,已培养研究生70多人,多年一致致力于打造我国发动机自主开发品牌(ANVL)。作为课题负责人已先后完成了数十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7项,省部级10多项,有七项研究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作为负责人完成的科研项目“内燃机气缸压力无孔测量系统”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动力机械装置振动主动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先后获得天津市发明金奖、国际发明展银奖以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动力轴系扭振实验台”获得天津市优秀发明奖和全国发明展金奖以及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内燃机声振信号测量及其对工作过程识别的研究”获得天津市自然科学三等奖(2003),“阶梯轴系扭振弹性波主动控制的研究”和“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危害及其控制的研究”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热机结构动力学系统与热力学系统的耦合性能影响研究”,“柴油机等强度轻型化设计开发”,“汽车低噪声轻量化设计研究”以及“镁质车体前端NVH性能设计与开发”等一些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EI、SCI检索70多篇。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参加完成的项目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个人曾荣获光华科技奖、容闳科技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天津青年科技奖、通用汽车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奖、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和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研究方向:汽车与发动机振动噪声控制、汽车与发动机轻量化设计、发动机现代设计方法、发动机整机设计开发、汽车与发动机进排气系统设计、发动机橡胶液压悬置设计等;
办公地点: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消息来源:浙江大学汽车与发动机振动噪声实验室网站)。
周晓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从事车辆工程、振冲噪控制与信号处理、机械设计与制造、无损检测、自动化及计算机辅助测试与控制、机电一体化、机器视觉及可视化方面的教学、科研和系统开发工作。承担或完成了与此相关的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应用项目。其间取得了包括基本理论与方法,新技术与软、硬件应用系统在内的较为系统的成果;据国际联机查新检索鉴定认为部分成果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所开发的一些具有先进水平或填补空白的应用系统,已服务于国防、航空、汽车等工业领域。中国无损检测学会理事。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浙江省无损检测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方向:制造自动化与光机电一体化、检测、信息处理与质量保证、车辆检测、试验与控制、车辆制造过程自动化、车辆虚拟仪器、虚拟测试与仿真。
办公地点: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制造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消息来源:浙江大学机能学院网站)
宋小文,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车辆工程专业)。1989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2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应用数学系计算几何与图形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6年留校任教于浙江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1.11~2003.2 美国 Brigham Yang University 计算机系,高级访问学者。主讲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图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双语)”、“机械产品数字化建模”。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承担和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市级项目、企业横向合作项目4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篇,EI收录论文1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协助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曾荣获浙江大学奖教金、工会工作积极分子等荣誉,担任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2010-2012)、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计分会全国模具设计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与模具分会副秘书长。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工作研究领域——设计理论与方法: --产品建模及设计规划; --创新设计理论; --基于模拟的分析及优化设计技术; --图形图像信息处理与分析。 车辆工程: --车身数字化设计与空气动力学分析优化; --底盘系统数字化设计与性能分析优化。 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 --模具现代设计方法; --模具性能仿真及分析优化。办公地点: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
胡树根,男,教授,毕业与浙江大学。先后从事与制造业信息化项目、模具设计制造技术、逆向工程技术、计算机辅助测控技术、基于数值模拟的成型工艺参数智能设计、计算机辅助排样优化系统、计算机辅助模具报价分析、汽车零部件设计、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车轮随即侧滑仿真分析及悬架参数优化、EPS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研究、汽车转向技术。车辆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汽车数字化设计与分析、汽车模具设计分析与制造、汽车现代制造技术。
办公地点: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
许沧粟,男,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内容:柴油机喷雾雾化、激光点火机理研究、汽车电子等。办公地点: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212室,现带的研究生有周旋、胡洋洋、王洪涛、刘阳训、钟安昊。
熊树生,工学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注册机动车鉴定评估师,国家级能源与动力实验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1994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内燃机专业,1997年硕士毕业于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0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后留校从事教学科研,研究方向为新能源的车用及多元化利用。现为中国内燃机学会、中国沼气学会会员,国家基金委评审专家、浙江省及杭州市政府采购评标专家,杭州市汽车仲裁院仲裁员,江西省涡旋机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曾到阿根廷、墨西哥进行短期合作研究。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国防军工项目以及企业的重大研究开发项目,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氢燃料发动机、CNG、LPG、沼气、煤气等气体燃料发动机及汽车、柴油车的颗粒捕集再生装置、混合动力系统、纯电动汽车、涡旋机械、新型发动机等,还开发了机动车检测测试系统。在国家一级刊物或国际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的十多篇,申请专利近40项,其中发明专利三十多项,获省部级和教育厅科技进步奖各一项。先后担任《汽车构造》、《汽车专业英语》、《汽车电子应用》、《汽车检测与诊断》、《汽车性能与评价》等课程的主讲教师,指导《汽车认知实习》和《汽车驾驶实习》,是劳动部“二手车鉴定估价师”、“汽车碰撞估损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培训讲师,现为《内燃机学报》特邀编委,国际氢能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兵工学报》评委,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特聘教授。获浙江省高校第五届教学大赛优秀奖,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学院第三届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2008年浙江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2010年能源系教学竞赛二等奖,浙江大学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务工作者等。曾任台州市科技局局长助理,丽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助理,现挂职浙江省龙泉市,任龙泉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市长助理。研究领域: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消息来源:浙江大学个人主页)
办公地点: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
朱绍鹏,女,副教授,2003年7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控制系,2006年3月在日本千叶大学电子机械系统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10年3月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系统设计与管理专业获系统工程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入选浙江省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研究方向: 1.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匹配及控制。 2.新能源汽车商业运营模式创新。 3.车辆系统动力学分析及控制。教学工作: 本科生课程:《模型驱动开发与控制系统设计》、《系统论》、 《现代电动汽车技术》 奖励荣誉:1.电动汽车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3。2. 浙江大学2011-2012学年优秀班主任,2012。
办公地点: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
李道飞,男,副教授。1999年9月-2003年7月:于 吉林工业大学 汽车工程学院 攻读 车辆工程专业 本科学位;2003年9月-2008年6月:于 上海交通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攻读 车辆工程专业 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6月-2010年7月:助理研究员,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2010年7月-2015年12月:助理研究员;2016年1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期间:2011年8月-2011年11月:访问学者,University of Missouri;2014年-2016年:Visiting Schola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Michigan;研究方向:1、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2、智能车辆、自主/半自主驾驶 3、新能源汽车及其控制系统 - 气动-内燃混合动力 - 电动车辆。
办公地点: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

⑸ 黄妙华的主要论著

主要出版物:
主编系列图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发动机电控系统维修宝典》、《发动机故障维修宝典》、《轿车维修英汉对照宝典》、《自动变速器维修宝典》、《现代轿车底盘及车身维修宝典》,参编《汽车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汽车现代设计与制造》(人民交通出版社)教材及书籍7部。
2005年以来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中英文科技论文20篇,EI检索7篇。
主要科技论文:
1.Controlling Torque Distribution for Parallel Hybrid Vehicle Based on Hierarchical structure Fuzzy Logic,2003, Vol.8 No.2:,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EI
2.影响并联混合动力电动车辆的发动机在高效区工作的因素,2005.1,汽车工程
3.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性能试验和仿真,2002.4,汽车技术
4.双能源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优化控制及其仿真,2002.10,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EI
5.串联混合动力电动客车控制策略的优化设计,2003.4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EI
6.Optimal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PSO for Powertrain of Parallel Hybrid Electric Vehicle,2006.12,200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EI
7.电动汽车前向仿真中驾驶员模型的建模与仿真,2004.6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EI
8.Research on Automobile Creative Design,2006.11,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 Instry Innovation
9.电动汽车仿真结构的比较,2005.3,武汉理工大学学报,EI
10.采用CVT的并联HEV驱动系统最佳工作点的确定,2004.3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
11.基于转矩分配的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轿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2006.1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EI
12.Fuzzy Logic Control for Parallel Hybrid Vehicles, 2002.10,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lectric Vehicle Symposium 19, Korea
13.电动汽车用电池网格模型及其在ADVISOR中的实现,2003.1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
14.电动汽车项目技术创新的行政推进式管理,2002.1,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
15.Fuzzy Neural Network Control Strategy for Parallel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2003.11,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lectric Vehicle Symposium 20, American
16.Factors Influencing Engine of Parallel HEV to Operate in Efficient Region,2005.4,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lectric Vehicle Symposium 21, Monaco
17.Optimal Energy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Parallel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2006.10,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lectric Vehicle Symposium 22, Japan

⑹ 请问有科技小报的资料吗急需!!!

胜利油田钻井院承担的国家863课题“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经过近3年的攻关,9月底在胜利油田进行了现场测试并取得成功,标志着该项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旋转导向钻井技术是上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项自动化钻井新技术,是降低油气开发成本、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有效技术,被称为代表了目前钻井技术最高水平。国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旋转导向钻井技术的研究开发,先后有20多家公司涉足该技术的研究开发,至今只有3家世界上最大的技术服务公司形成了现场应用能力。
为了适应油气开发形势需要、提高国内钻井技术水平和参与世界范围内钻井市场竞争,胜利钻井院1998年开始进行旋转导向钻井技术的前期研究,2002年进入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和样机开发阶段。钻井院旋转导向项目组与西安石油大学建立了联合开发项目组,实现了技术上的优势互补。钻井院与西安石油大学联手先后进行了上百次的设计更改、几十次的关键单元室内模拟试验,研究开发了3套旋转导向钻井井下工具系统样机、开展了4轮20多次的地面测试,于2006年8月22日~23日在营12-斜225井上进行了包括旋转导向钻井井下工具系统、MWD随钻测量系统、信息上传系统和地面监控系统在内的整个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的联合现场试验,目的是试验其在斜井眼中保持原方位实现造斜的功能,试验实现造斜时的“测、控、储”以及测试机械结构综合性能。
据了解,胜利油田钻井院下一步将完善技术,为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的商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2005年12月24日,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承担的“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电动汽车网络、总线、通讯协议研究”课题在北京顺利通过了科技部863计划能源技术领域办公室组织的验收。
“电动汽车网络、总线、通讯协议研究”课题的主要目标是进行电动汽车网络总线的共性技术研究,为电动汽车专项内部各单位提供总线及相关技术支撑,促进电动汽车通讯协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国内电动汽车的产业化打下基础。
经过该所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课题任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电动汽车通讯协议数据库体系,制定了电动汽车CAN总线通讯协议的专项内部推荐稿,能够适用于专项内部的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等各种类型电动汽车,向电动汽车通讯协议的标准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对电动汽车总线测试规范进行了修订,使其更适用于电动车辆总线系统实际应用。建立了动力系统高速总线、车身网络低速CAN总线与LIN总线的公共平台,能够开展电动汽车用各种总线及通讯协议的开发工作。开展电磁兼容性研究,初步建立了电动汽车总线系统EMC测试平台。同时,汽车电子组还对TTCAN和LIN等其它先进车用总线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对FLEXRAY总线进行了理论探讨,为总线技术的后续发展进行了充分的技术储备。
验收会上,专家组高度评价了电工所的工作,一致同意该课题通过验收,并建议进一步加强与整车单位合作,完善协议内容,使其成为国家标准;完善电动汽车通讯网络的公共测试平台,深入研究关键技术,促进我国车用总线技术的发展。
日前,由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十五”863计划“面向复杂曲面、叶片加工并联加工中心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课题通过了机器人技术主题组织的验收。
“面向复杂曲面、叶片加工并联加工中心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课题对并联机床结构、数字伺服系统开发、CAD/CAM应用、复杂曲面加工、并联结构加工误差与精度分析、机构结构参数标定及机床刚度的提高等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攻克了机床总体布局并联结构设计、七轴联动并联机床数控系统、并联加工中心精度保障等关键技术,并在并联机床的结构参数检测和机床标定方面有所创新,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发表学术论文9篇。
课题组按合同要求研制出了适合于复杂曲面叶片加工用并联加工中心商品化样机1台,不仅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课题任务书规定的要求,而且已有4台产品投入哈尔滨汽轮机厂的实际生产中,用于加工中、小型的动叶片和导叶片,加工精度与加工效率已与进口机床相当,较好地满足了用户的生产及工艺要求。
美国机器人元老 英格伯格,1925年7月出生于美国的布鲁克林。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一家公司工作。1956年以后,他开始与德沃尔密切合作,共同设计了一台工业机器人。他们筹集了足够的资金,1959年开始制造,终于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名叫“尤尼梅特”,意思是“万能自动”。
英格伯格和德沃尔筹办了“尤尼梅特”公司,这是世界上第一家专门生产机器人的工厂。

为了推广机器人,英格伯格于1967年到日本宣传介绍机器人。日本600多人听了他的演讲。从此,英格伯格被人们誉为“美国机器人的元老”。

宇宙是如何诞生并且演化到今天的?其未来又将走向何方?这个科学命题——或者说哲学命题,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人类。
大约14年前,人们一度以为有了完美的答案:通过对于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观测,天文学家最终验证了1929年爱德文哈勃(Edwin Hubble)的猜想,即宇宙诞生于大约137亿年前的大爆炸(Big Bang)。之后,随着宇宙的演化,银河系、太阳系、地球,乃至我们人类自身,都陆续登场。
2006年10月,正是凭借这一重要成就,美国科学家乔治斯穆特(George F Smoot)、约翰马瑟(John C Mather)分享了该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我们对宇宙的了解,显然也还刚刚开始。就在此一个月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至少在90亿年前,一种被称为“暗能量”(dark energy)的神秘力量已经存在。
也就是说,在整个宇宙诞生后不到50亿年时,就开始受到暗能量影响。而此前,科学家普遍认为,在宇宙的早期,或许这种力量并不存在,因为那个时候主宰一切的还是我们熟悉的引力。
尽管这一结果仍不能确定地告诉我们宇宙的未来是怎样的,但显然,它为我们彻底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带来了新的曙光。相关的论文也将发表在2007年2月美国《天体物理学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这一研究小组的负责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 Hopkins)教授阿德姆瑞斯(Adam Riess)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距离真正了解暗能量仍然很远。但很显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它给出了更多的‘线索’(clue)。”

宇宙为什么加速膨胀?
暗能量的发现过程极富戏剧性。
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在大爆炸发生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的膨胀速度将因为物质之间的引力作用而逐渐减慢,就像缓慢踩了刹车的汽车一样。也就是说,距离地球相对遥远的星系,其膨胀速度应该比那些近的星系慢一些。
但1998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物理学教授、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高级科学家索尔皮尔姆特(Saul Perlmutter),以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布赖恩施密特(Brian Schmidt)分别领导的两个小组,通过观测发现,那些遥远的星系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远离我们。
换句话说,宇宙是在加速膨胀,仿佛一辆不断踩油门的汽车,而不是像此前科学家所预测的那样处于减速膨胀状态。
这样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观测结果,从根本上动摇了对宇宙的传统理解。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在促使所有的星系或者其他物质加速远离呢?
科学家们将这种与引力相反的斥力来源,称为“暗能量”。但“暗能量”到底意味着什么?至今我们能够给出的,只是一个十分粗略的宇宙结构“金字塔图景”:
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即由普通的原子构成的一草一木、山河星月,仅占整个宇宙的4%,相当于金字塔顶的那一块。
下面的22%,则为暗物质。这种物质由仍然未知的粒子构成,它们不参与电磁作用,无法用肉眼看到。但其和普通物质一样,参与引力作用,因此仍可能探测到。
作为塔基的74%,则由最为神秘的暗能量构成。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由于我们对其性质知之甚少,所以科学家还不清楚如何在实验室中验证其存在。惟一的手段,仍然是通过天文观测这种间接手段来了解其奥秘。
对Ia类型超新星(supernova)的爆发进行观测,则是目前最主要观测手段。这种超新星是由双星系统中的白矮星(white dwarf)爆炸形成的,亮度几乎恒定。这样,通过测量其亮度,就可以知道其和地球之间的距离,进而了解其速度。
借助哈勃这样灵敏的天文仪器的帮助,我们至少可以观测到90亿光年之外,即了解宇宙在90亿年前的信息。
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阿德姆瑞斯给我们展示的最新“暗能量”场景如下:
在大爆炸后的初期,宇宙经历了一个急速膨胀阶段。此后,由于暗物质以及物质之间的距离非常接近,在引力作用下,宇宙的膨胀速度开始减速。
然而,至少在90亿年前,宇宙中另外一种力量——表现为排斥力量的暗能量已经出现,并且开始逐步抵消引力作用。
随着宇宙的膨胀,不断增长的暗能量终于在大约50亿至60亿年前超越引力。此后,宇宙从减速膨胀,转变为加速膨胀状态,并且一直持续至今。

爱因斯坦的遗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教授李淼曾经半开玩笑地表示:“有多少暗能量专家,就有多少暗能量模型。”也许这种说法不无夸张之处,但暗能量在理论方面的混沌状况,从中也可见一斑。
其中,最具戏剧性的理论,则是复活爱因斯坦当年提出的“宇宙常数”(cosmological constant)。1917年,被认为是整个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为了建立一个稳态宇宙模型,最早提出了这个概念。不过,后来就连他本人也承认,“宇宙常数”只是一个错误的概念。
但暗能量的存在,则为宇宙常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如果暗能量就是这个宇宙常数的话,那么它的力量强弱将只和宇宙的大小有关。随着宇宙的膨胀,其体积逐渐增大,因而暗能量也将逐渐增大。最终,它会达到一个临界点,使得宇宙从减速状态变成加速状态,并且一直加速下去。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新民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迄今为止的观测结果,包括瑞斯最新的结果在内,与爱因斯坦的宇宙常数理论“都很符合”。
但是,宇宙常数距离成为一种确定性的暗能量理论还差得很远。一些科学家半开玩笑地说,按照这种模型,宇宙将一成不变地加速膨胀下去,未免太“枯燥”(boring)了一些。
当然,最为致命的是,按照量子场论计算出来的宇宙常数,比天文观测获得的上限至少也要高出10的120次方倍。
一个最为诡异但不乏科学依据的解释,是“多宇宙论”。观测和理论或许都没有错,事实上,在我们生存的宇宙之外,还存在多到无法计数的其他的宇宙。科学家们可以想像到的宇宙数量不是以万或者亿来计算的,很可能多到10的1000次方个。
每个宇宙都有不同的宇宙常数,而我们恰恰生存在一个宇宙常数很小的宇宙中。仿佛冥冥之中有一个“上帝之手”,把一个适合智慧生命生存的宇宙呈现在我们面前。
但对于这种寄希望多宇宙存在的“人择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在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中间都存在很大的争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新民对《财经》记者说,很多人认为这仅仅是一种猜想而已,还远远谈不上“原理”。
更为尖锐的批评,则认为这种解释与其说是一种科学理论,倒不如说更像一种宗教信仰。
为避免这种冲突,科学家们提出个各种暗能量理论,来代替宇宙常数模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精质(quintessence)模型、幽灵(phantom)模型等,张新民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教授李淼也分别提出了精灵(quintom)和全息(holographic)模型。

宇宙的未来
如果这些替代的暗能量理论能够成立,它们所指向的将是截然不同的宇宙未来:
根据精质等动力学标量场(scalar field)模型,宇宙的未来将复杂得多;也许将继续加速膨胀下去,也许会减缓膨胀的速度,甚至走向收缩,导致宇宙最终以与大爆炸相反的“大坍缩”(big crunch)收场。
而根据幽灵模型,暗能量将不断增大,导致宇宙以越来越快的加速度膨胀。最终,宇宙将走向“大撕裂”(big rip)。
精灵模型则给出了一个“振荡的未来”。张新民对《财经》表示,根据他提出的这一理论,整个宇宙将在加速膨胀和减速膨胀之间反复演绎,“大坍缩”和“大撕裂”这两种极端的情况都不会出现。
最大的困难,在于迄今为止,我们能够研究暗能量的手段仍然十分有限。目前,最主流的仍然是借助超新星的观测。但有些人担心,特别是在宇宙早期,可能超新星的亮度也不是恒定的,它也有自己的演化过程。
即使这种担心可以排除,鉴于这些超新星距离地球非常非常遥远,观测它们的难度,在瑞斯看来就像在两个月球的距离之外观测一个60瓦的灯泡。即使哈勃望远镜具有非常高的敏感度,也存在难以消除的系统误差。
通过对大尺度宇宙结构(比如星系团等)的研究,或许能为暗能量提供新的线索。一旦暗能量存在的话,星系团的形成过程可能要更慢一些,因为引力需要先克服这种斥力。
目前,一个空间探测计划斯隆数字巡天(SDSS)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为期五年的运行,一旦全部完成之后,这一足以覆盖四分之一的天空的精细光学成像设备,无疑将披露更多的细节。
据悉,目前中国科学家也正在试图利用北京附近新上马的LAMOST(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来观测超新星,从而探索在中国首次进行暗能量实验研究的可能性。而利用伽马暴(超大质量星体爆发而形成的宇宙高能辐射),也许将为进一步研究更早期的暗能量提供间接手段。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教授朱宗宏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对于伽马暴天文学的探索还处在初级阶段,有点类似于1998年暗能量刚被发现时的超新星天文学,但其某些性质,从长期来看仍然有可能用来研究暗能量。
那么,是否有可能利用实验室来直接研究暗能量呢?一些人已经宣称,可以利用纳米技术来实现这一目标。瑞斯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一些科学家也希望利用短距离(short-range)的引力实验,发现暗能量的线索。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IT)的物理学家西恩卡罗尔(Sean Carroll)也对《财经》记者强调,要找到一个更具确定性的模型,不仅需要天文学上的数据,可能更需要来自粒子物理学的证据。尤其是2007年即将在欧洲投入运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或许“我们可以期待”。
不过,由于对暗能量的性质、包括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机理还不清楚,很多科学家认为,短期之内还无法对实验室内的工作寄予太大希望;更为现实的渠道,或许仍来自天文观测。
如果不出意外,普朗克(PLANCK)探测器将于2007年一季度正式升空,它将对天空进行更加精密的探测。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皮尔姆特也表示,由它所在的实验室负责设计的超新星加速探测器(SNAP),按照计划将于2013年或者2014年升空。
“在未来五到十年中,我们对于暗能量的性质或许将有更加清晰的了解。”英国诺丁汉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克里斯托弗康瑟利斯(Christopher Conselice)对《财经》记者说。
几乎没有人否认,暗能量对于整个宇宙学乃至物理学而言,都不啻是一场革命。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斯蒂芬温伯格(Steven Weinberg)曾明确表示,“如果不解决暗能量这个‘路障’,我们就无法全面理解基础物理学。”著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

⑺ 陈清泉的期刊论文

《铝镇静钢钢包吹氩定氧加铝工艺实践》(2007年 45卷 02期 武钢技术)
《武钢RH-MFB技术的初步应用及优化》( 2006年 44卷 02期 武钢技术)
《第二炼钢厂转炉氧枪改进及应用》( 2006年 44卷 02期 武钢技术 )
《不同铁水脱硫技术在武钢的应用与进步》(2006年 14卷 z1期 河南冶金)
《基于PWM低开关频率选择性谐波控制方程组的实时算法》(2006年 26卷 22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新型优化脉冲宽度调制方法在大功率逆变器的应用研究》( 2006年 21卷 06期 电工技术学报)
《先进汽车电气变速器 》(2006年 21卷 10期 电工技术学报)
《RH用新型脱硫剂的开发》 (2006年 22卷 04期 炼钢)
《电动汽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005年 23卷 04期 科技导报 )
《浸人式水口堵塞的机理及其改善措施》 (2005年 40卷 02期 钢铁 )
《连铸中间罐浸入式水口堵塞研究》(2005年 01期 连铸 )
《Ce0.67Zr0.33O2对CH4燃烧催化剂Fe2O3/Al2O3的改性作用》(2005年26卷09期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Ce-Zr-Mn-O固溶体作为甲烷燃烧过渡金属催化剂载体的研究》( 2005年 36卷 03期 功能材料)
《定氧技术在含铝钢生产中的应用》(2004年 20卷 04期 炼钢 )
《不同助剂的添加对Fe2O3/CeO2-ZrO2甲烷燃烧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2004年 33卷 z1期 石油化工)
《未来是电动汽车时代》( 2004年 07期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
《KR脱硫技术的应用与进步》(2004年 20卷 04期 炼钢)
《电动车的现状和趋势》(2003年 01期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
《武钢第二炼钢厂超低碳钢的生产实践》( 2003年 41卷 06期 武钢技术)
《C5H11O5CHO母液制取焦糖色素的研究》(2002年 14卷 02期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 )
《基于滑动模控制的感应电动机增益自适应锁相环速度控制》(2000年 15卷 02期 电工技术学报)
《电动汽车——清洁有效的城市交通工具》( 1999年 02期 电工技术杂志)

⑻ 王铁成的论著成果


1.Wang Tiecheng, Zheng Ping, Zhang Qianfan, Cheng Shukang. Desig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ction Motor Used for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2005, 41(1): 505-508, SCI, EI, ISTP检索.
2.Wang Tiecheng,Li Weili,Sun Jianwei. Parameters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mpound cage rotor inction machine based on linearized Kalman filtering.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3,10(2):133-136, EI检
3.王铁成,崔淑梅,程远,程树康.电动汽车动力性能的仿真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35(7):820-822,EI检
4.王铁成,徐永向,邹继斌.基于简易位置检测的高速永磁同步电机系统.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37(3):388-390
5.王铁成,代颖,崔淑梅.电动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研究状况,微电机.2005,38(1):55-57
6.Zhu Chunbo,Wang Tiecheng,HURLEY W G.A new state of charge determination method for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4,11(6):624-630, EI检
7. 程树康,王铁成,崔淑梅,邱长华.混合动力电动车能量匹配的仿真研究.高技术通讯.2001,11:73-75,EI检
8.1997,张子忠,王铁成编著:微电机结构工艺学
9.获省部级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⑼ 有没有一本关于专门的电动汽车期刊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清华大学主办的 依托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应该不错

热点内容
北汽越野车面试 发布:2025-07-01 13:39:14 浏览:73
别克gl8商务车置换 发布:2025-07-01 13:02:44 浏览:397
怎么让内饰更有高级感 发布:2025-07-01 12:55:44 浏览:774
奇瑞风云2内饰图解 发布:2025-07-01 12:49:27 浏览:728
越野车改那种避震好 发布:2025-07-01 12:43:30 浏览:282
观致两厢汽车价格 发布:2025-07-01 12:34:11 浏览:851
福特全顺7座商务车备胎怎么卸 发布:2025-07-01 12:26:48 浏览:85
国产房车那些事 发布:2025-07-01 12:09:18 浏览:669
奔驰glb白内饰 发布:2025-07-01 12:08:45 浏览:750
e300l内饰灯 发布:2025-07-01 11:41:39 浏览: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