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竞争者数量
A. 2019中国将占全球新能源的半壁江山,是夸大还是真弯道超车
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概况及前景预测 2019年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汽车总结
2018已被踩在脚下,而这一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又做出了很多成绩,产销再创历史有高,前瞻产业研究院总结一下2018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数据盘点。
1、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逆市破百万
2018年我国汽车行业走过了难捱的一年,尽管销量继续维持在2800万辆上方,但同比却出现了自1990年以来首次的负增长。对比整个汽车行业的寒冬,新能源汽车行业却逆市上行,产销继续创出新高。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了127万辆和125.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59.9%和61.7%。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8.6万辆和98.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7.9%和50.8%。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3万辆和27.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2%和118%。
2013-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8、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40余起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负责人称,据掌握的舆情信息显示,2018年已发生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40余起。威马、力帆、特斯拉等都被媒体报道发生了起火事件,起火原因错综复杂,中科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欧阳明高认为,电池热失控是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的主因之一,一些新能源车企电池产品测试验证不足,跟着补贴的指挥棒走,盲目追求电池高比能量,最终导致电池安全性下降。
总结分析
毫无疑问,我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据艾瑞咨询数据,我国目前汽车保有量水平约为169辆/千人,仅为成熟市场的30%-50%,可以预见不远的未来,新能源汽车将会呈现爆发式增长。而在看到2018年取得的这些成绩数字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背后隐藏的意义。诸如,在看到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在进一步提升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因动力电池原材料下降导致的电池毛利下降和应收账款的增多。又诸如,看到充电桩数量累计达77.7万台,也应该看到,这个数量是远远没跟上新能源汽车的增长。
2018年我国销售了125.6万辆新能源车,而这个数字是超过50家车企共同完成的,未来这个数字肯定会被大幅削减的。超50家车企中有传统车企、有合资品牌、有造车新势力,未来他们也将成为抢占新能源汽车市场三大竞争格局,而最终谁又会更将被市场所青睐呢?尤其对于新势力造车而言,他们在研发、技术、售后、资金等方面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很多企业至今还未能完成交付,这更像是一场资本的盛宴,到最后,大部分企业难逃破产、兼并或重组的命运,市场本身将会决定他们的去留。
比亚迪以24.8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夺得2018全年销量冠军,而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贡献了近一半的销量,如果单看纯电动汽车销量的话,2018全年销量冠军当属卖了15.8万辆的北汽新能源。很多人之前在讨论特斯拉进中国将会给这些新能源龙头企业带来的影响,事实上,特斯拉面向的是中高端纯电动汽车市场,而中国的新能源造车企业基本面向的是中低端市场,客户群体不一样。而真正要和特斯拉竞争的是这些新能源的造车新贵们,目前对于他们来说,想撼动一家拥有15年造车经验的成熟车企还为时尚早。
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仍将高速前进
展望2019,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仍将高速前进,随着退补政策的执行,新能源市场也将慢慢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这一年新能源汽车又将创造什么样的奇迹,产销量又能否突破200万辆大关,我们拭目以待。
B. 造车新势力无一进前十 2019年新能源市场仍是传统车企的天下
AionS的热销也给广汽新能源Aion品牌旗下的第二款产品—AionLX打了一针强心剂,从650公里的综合工况续航成绩、3.9秒的百公里加速、补贴后24.96万-34.96万元售价就能看出广汽新能源Aion品牌向上的决心,而AionLX能有多大几率复制AionS的成功?其销量又是否会因AionS续航里程遭车主投诉事件产生不利影响?还需2020年的新能源市场给出答案。
买车君说:
2019年的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是动荡的一年,在经历了补贴大幅退坡后,新能源车销量连续6个月出现同比下滑,令整体销量增长遭受重创。但好在国家政策的大方向仍在支持着这一细分市场的发展,“2020年不会出现大幅退坡”这句话也给寒冬中的新能源车企带来了一丝温暖。买车君认为,即便如此厂商们也要打起万分精神,毕竟国产Model3与一大波合资品牌纯电车型已经到来,今年市场中的厮杀将更加激烈。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C. 创新不足,电动车同质化愈演愈烈
新能源汽车同质化,低端车企恐难以生存
11月14日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宣布,将携手宁德时代和华为联合打造一个全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并表示,三方联合打造的首款产品已经完成了前期研发工作,即将进入量产阶段。相隔12天后的11月26日,上汽集团联合阿里巴巴合资造车得到官宣:在上海中心观光层,上汽集团、浦东新区、阿里巴巴三方合资的高端品牌“智己汽车”正式签约。由此,传统汽车势力联合跨界而来的巨头,壁垒分明地展开了“造车竞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D. 追赶中美,西欧多国电动车市场大爆发
燃油车文化深厚的西欧市场在2019年迎来了电动车的“进击之年”,其中尤以英国、德国等国市场电动车销量表现最为激进——在过去一年,英国纯电动车销量增幅高达144%,德国纯电动车销量增长75.5%。
此外,彭博社旗下研究公司BloomberNEF预测,2020年前三季度,欧洲电动车销量整体增幅有望达到35%,远高于中国和北美,成为电动车发展最快的地区。其中,西欧和北欧市场是推动电动车销量增长的重要地区。
英国:纯电动车逆流而上
近两年,英国一直被“脱欧”困扰,国内汽车销量更是连续三年处于下降状态,2019年新车销量更是达到了6年来的最低点,全年销量为2,311,140辆,同比下降2.4%。
相比之下,电动车市场的发展非常强劲,2019年纯电动汽车注册量增至37,850辆,同比增长144%,市场份额从去年的0.7%上升到今年的1.6%。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销量同比下滑18%,但是仍有34,734辆,因此,整个新能源市场的销量达到72,584辆,相较2018年增长25.7%;全年市场份额也由去年的2.5%上升到3.1%。
2013-2019挪威电动车销量与市场份额
特斯拉Model3是挪威市场的销量冠军,15,683辆的销售成绩使其在挪威新车市场占比达到了惊人的11%;紧随其后的是大众高尔夫,凭借10,025辆的销量拿下了7%的市场份额;日产聆风和奥迪etron紧随其后。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E. 2021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169.1%
2022年1月11日,乘联会发布2021全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数据,据统计,1-12月国内新能源汽车批发总量达到331.2万辆,同比增长181.0%;零售总量为298.9万辆,同比增长169.1%。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双百位”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1年燃油车批发总量为1779万辆,同比下降4%;零售总量为1716万辆,同比下降6%。可以说二者市场走势分化明显,在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关注、选择新能源车型的背景下,2022年国内乘用车市场向“电动化”转型的步伐必然也会越来越快。
即便到目前,全球车市仍未摆脱缺芯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许“至暗时刻”已经过去,但芯片紧张的局势仍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此外,与过去相比,如今的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上所用的芯片数量翻倍增长,由此也增加了汽车的制造成本。所以,即使芯片可以恢复正常供应,新能源汽车涨价依然是一个合理的发展趋势。
原材料价格上涨,动力电池成本水涨船高
除了芯片短缺,动力电池原材料领域的产能不足、价格上涨同样是导致新能源汽车终端售价走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动力电池中的主要材料碳酸锂为例,2021年初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仅为5万元/吨,近期则涨到29万元/吨,仅一年涨幅就达到了480%;从2020年4月至2021年10月,钴的价格也从不到24万元/吨上涨到了38万元/吨,涨幅接近60%。此外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Q3与2020年Q4相比,隔膜、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电池相关原材料均有不同幅度的提供,最高涨幅超170%。
因为原材料价格提升,随之导致动力电池成本水涨船高,所以在2021年下半年,比亚迪发布了电池产品涨价20%的公告,天能锂电、国轩高科、鹏辉能源等企业也纷纷发布了调整电池或电池原材料价格的通知函,而车企在生产制造环节付出的更多成本,最终还是或多或少地体现在产品售价上。比如1月22日,比亚迪官方发布关于车型价格调整的说明: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以及新能源购车补贴退坡等影响,比亚迪汽车将对王朝网和海洋网相关新能源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上调幅度为1000-7000元不等,价格调整将于2月1日正式生效。根据目前市场表现,多家专业机构表示,预计2022年国内动力电池产品价格持续增长将带动整车终端售价迎来新一轮上升。
综合政策、硬件、原材料多角度摊开来看,与其说这一波涨价潮是新能源车企有意而为之,不如说是“形势所迫”更为贴切。可以预见各类新能源车型在2022年开启“涨价模式”是必然趋势。从目前国内各大车企透露的信息可知,今年至少将有上汽荣威科莱威、小鹏G9等十多款纯电新车上市,如无意外,这些上市新车都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提价。
时至今日,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用时间换空间”的阶段已经过去,在绿色消费理念和“双碳”目标的共同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必然会稳步提升,同时伴随补贴红利进入“倒计时”,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将刺激主机厂在技术、产品开发领域投入更多,以引领行业完成从追求“量”到追求“质”的过渡转变。
F. 4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秦EV获第一,特斯拉Model 3进前三!
文\蓝湛
近日,2020年4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出炉,合计总销量为6万辆。虽然对于乘用车总销量超过百万的体量来说,实在不值得一提。不过,新能源汽车以高舒适性(没有发动机噪音)、低使用成本(每公里比燃油车便宜一半左右,也免常规保养)和不限牌不限行等优势,成为部分消费者重点考虑的车型。那么接下来为大家解读一下,哪些车型最受消费者欢迎呢?
销量最高的为比亚迪秦EV,4月销量超过5000辆,这个销量包括了秦新能源和秦PRO新能源两款车型,均定位紧凑级别轿车。秦新能源的轴距为2670mm,秦PRO新能源的轴距为2718mm,形成高低搭配组合,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为比亚迪争取更大市场份额。这两款车型的续航里程都在400公里以上,价格12.99万起。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领导者,比亚迪是全球唯一一家拥有核心技术的厂家,有着17年的电池适配经验,产品质量稳定,这也许是比亚迪秦销量遥遥领先的原因吧。
排名第二的是特斯拉Model 3,从3月过万的销量下滑到现在不到4000辆,那只有一个理由,就是受到了降价因素的影响。在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特斯拉Model 3,随着国产化步伐的加快,成本降低售价下降也是必然的,从当初超过32万起售已下探至27万,降价幅度较大,甚至有消费者刚提车就降低。还有就是最新政策因素的关系,政策规定只有30万以内的新能源汽车才能享受补贴,特斯拉Model 3有点被逼降价的意思?不过,成本下降的因素肯定占比更大一些,因为特斯拉Model 3已经降至27万出头了。
排名第三的是广汽埃安S,广汽埃安S能维持稳定的销量主要依靠两个优势。一是比秦PRO新能源更大的空间,高达2750mm的轴距,比起秦PRO的2718mm,广汽埃安S后排空间更有优势,千万不要低估国人对空间的追求;二是比秦更具性价比,广汽埃安S售价13.98万起,而秦PRO新能源要14.99万。广汽埃安S空间比比亚迪秦PRO新能源更大,性价比更高,你会怎样选择?
排名第四的是宝骏新能源,作为奇瑞eQ系列的有力竞争者,是第二款进入前十的的微型车。宝骏旗下的产品一向都是以高性价称著,加上与通用的关系,新颖的设计,销量想不火都不行。
排名第五第六的蔚来ES6和理想ONE都是造车新势力的产品,两者销量一直都很稳定。作为国产新能源的中型SUV也能上榜,而且售价均超过30万,说明新能源汽车的高端需求量也比较大。不过,随着后期特斯拉中型SUV产品的导入,未来蔚来ES6和理想ONE将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
排名第七的是宝马5系插电式新能源,作为一款豪华中型SUV车型,能进入前十其实也不奇怪,因为同级别的奔驰GLC也能进入传统燃油车前十。说明高端豪华级别市场需要十分强劲,汽车消费升级实在太快了。
排名第八位的是老面孔奇瑞小蚂蚁eQ系列,不过遗憾的是,其4月销量同比下滑了44.3%,月销量仅为2299辆,成为新能源车排行榜中销量下滑幅度最大的一款车型。其销量下滑除了是受更具性价比的宝骏新能源微车蚕食外,还和自身频出问题,遭到消费者投诉有关,因而销量出现下滑也在情理当中。
第九位是大众高尔夫,作为大众的经典两厢车,是国内为数不多销量较好的紧凑级车型了。新能源汽车也蹭了传统燃油车的光芒,大众的金字招牌还是有很强的号召力的。但是,如果不看大众标只看参数和价格,高尔夫新能源竞争力一般,续航里程不到300公里,与主流的400公里有明显差距,加上近15万的价格,性价比一般。
写在最后:
从进入前十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可以看出,高端市场需求很大,如特斯拉的Model 3、蔚来ES6和理想ONE和宝马5系新能源四款都属于中型车,而且价格都基本在30万以上,这也代表着未来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将是高端品牌之间的角逐。而在低端微型车方面,以往的佼佼者奇瑞小蚂蚁eQ系列同比腰斩,欧拉R1退出榜单前十,也意味着这一市场的竞争正在加剧,唯有推出更好的产品才能站稳脚跟。(壹车界,全视界!本文由【车界】新媒体编辑部原创出品,本文作者蓝湛,转载需注明作者与出处。)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G. 新能源汽车产品竞争形势如何
新能源汽车是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那么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形势如何呢?大家请看我接下来详细地讲解。
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者需求偏好和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从社会整体需求的角度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在过去三年呈增长态势。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约34万辆,销量约3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年产51.7万辆,销量50.7万辆,同比增长36.8%。和53%;在2o17年,产量达到79.4万辆,销量达到77.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3.8%和53.3%。
H. 纯电动乘用车:数据看变化!造车新势力几家欢喜几家忧
导读
本文节选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纵横》杂志权威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月度数据监测报告》,敬请关注!本报告共计40-50页PPT,内容涵盖以下六个部分:一、新能源汽车产销数据;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排行榜;三、新能源主要上市新车;四、动力电池产销数据;五、充电桩/站保有量数据;六、新能源市场动态信息监测。数据来源于各协会、联盟、咨询公司等不同权威机构,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汇集于一体,综合呈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态势。一文在手,掌控全局!
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交强险属于法律强制险。而文中提到的“上险量”是指车辆售出后实际购买交通强制险的数量,可等同为终端用户销量数据,对市场的可参考价值更高,并能真实反映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售状况。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1月纯电动乘用车上险数总量达48865辆,环比10月增幅32.8%,其中造车新势力占比约13.2%,较10月收窄4.3个百分点;1-11月,纯电动乘用车上险数累计总量达603435辆,而造车新势力占比为9.5%,相比1-10月扩大了0.3个百分点。尤其是排在第一的蔚来,1-11月累计上险数达17568辆,在造车新势力中占比超三成,其中11月份单月上险数达到2621辆。
2019年11月,16家造车新势力纯电动乘用车上险量共计6447辆,相比10月基本持平,而前三强均在千辆之上,且上险量之和在新势力总量的占比超过七成,集中度十分明显。其中,蔚来继续问鼎冠军,其上险量是第二名的两倍多;而哪吒以1294辆的成绩反超威马和小鹏,从10月的第四名跃居亚军;为此威马也由10月的第二退居季军,环比下滑33.6%。此外,小鹏则以6.5%的环比降幅跌出前三;尽管零跑环比增幅超过两成,但仍位居小鹏之后;其余11家造车新势力上险量更是不足百辆,甚至有5家仅为个位数。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虽然不断有新伙伴加入造车新势力行列,但成绩却时好时坏。11月造车新势力队伍中相比10月增加成员有雷丁、爱驰和长江,而领途、红星则悄然退出当月榜单。
2019年1-11月,21家造车新势力纯电动乘用车累计上险总量达到57565辆,其中前十位排序较1-10月保持不变,而声量十足的蔚来、威马和小鹏三家均以超万辆的数据继续跻身前三,其上险量之和占新势力总量的比例接近八成。从具体累计数据来看,蔚来继10月突破重围夺回冠军宝座后,1-11月累计上险量再度蝉联新势力车企销量之首;威马则以15368辆紧随其后;小鹏前11个月的上险量为12893辆,依然位居第三;虽然哪吒累计上险量不足万辆,但排名第四的位置却未改变。从第五名新特开始,上险量均不足千辆。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因新创车企造车进度不一,各家市场表现也有所差异。就目前而言,蔚来、威马、小鹏和哪吒已形成第一梯队。随着补贴退坡以及市场需求疲软等多重因素影响,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连续数月下滑,这对新势力车企而言压力更大,其竞争不仅来自同一阵营的小伙伴,还包括本土品牌和外资的新能源产品及燃油车等多方竞争,能否以产品打动市场是其盈利的砝码,也更是生存的关键。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I. 中国纯电动汽车的市场现状
国家的补贴扶持一直以来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重要推手,随着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退坡,纯电动汽车(EV)普及正在踩下急刹车,2019年销量减少4%,首次出现负增长,叠加疫情的冲击,市场消费萎靡。为提振新能源汽车市场,补贴政策推迟至2022年底。但取消也只是时间的问题,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拼的必定是技术和产品实力。在特斯拉的冲击下,内资企业迫切需要提升技术水平来提升其竞争力。
(一)纯电动汽车发展概述
纯电动汽车将是我国自主品牌弯道超车的绝好机会
以能源供给方式为依据新能源汽车主要分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以及燃料电池汽车。在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和网联化,环保要求愈发严格的趋势下,电动化是汽车未来发展的方向。近两年随着技术进步以及禁售燃油车等相关政策的推动,纯电动更是成为各大车企研发的重点。
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但当前技术尚不成熟。主要原因是各种类别的蓄电池,普遍存在价格高、寿命短、外形尺寸和重量大、充电时间长等严重缺点。但是相对于传统内燃机汽车行业来讲,纯电动汽车将是我国自主品牌弯道超车的绝好机会。
——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J.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0% 新能源将朝着哪些方向发展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将达到汽车总销量的20%,同时,财政将对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建设给予支持。除了这些,这份《规划》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做了哪些新的部署和规划,一起来看看。
根据专业媒体的分析,未来5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40%的复合增速,与之相关的锂电池行业也将迎来大幅的增长,2019-2022年的复合增速将达到12.47%,最大市场容量达到402.6亿元。
写在最后:《规划》的出台,既是对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路径的规划,也是对新能源行业的有力支持,必将推动行业更快速的发展;对于消费者来说,在不远的将来更多的人都能享受到新能源汽车带来的方便和快捷。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