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财政补助骗局
❶ 贵州理科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有哪些骗局
摘要 (一)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通过编造虚假材料采购、车辆生产销售等原始凭证和记录,上传虚假合格证,违规办理机动车行驶证的方式,虚构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业务,虚假申报2015年销售新能源汽车1131辆,涉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6156万元。
❷ 买新能源汽车套取国家补贴举报找哪个
纪检委,去当地纪检委或者上级部门检举。
行为人有骗取国家补贴的行为,举报人可以向上级乡,县,市等公安部门、财政部门、纪检部门举报。
行为人虚构事实骗取财政补助资金构成诈骗罪,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❸ 新能源汽车补贴是骗局
肯定是骗局!新能源都是骗局!有以下几个问题是解决不了的:1、续航里程短:厂家说是300KM,实际到不了,冬天更少;2、电池使用寿命短:一般3年左右续航里程会大大下降,并且更换成本很高;3、充电时间长:充电时间需要2小时以上,很不方便;4、电池辐射大:虽然目前没有明确,但事实辐射是存在并对人体有伤害的;5、电池的污染:在环保方面不容小视!以上问题不解决,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有待商榷。作为广大群众而言购买新能源汽车还需要慎重!
❹ 金龙汽车上市公司如何骗取补贴资金其“骗补”动机是什么
骗保方法官方没有给出具体说明。
2016年,财政部网站公布了新能源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部分情况,曝光了五个典型案例。
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涉及金额最大。其已申报(2015年度)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车中,有1683辆车截至去年底仍未完工,但却提前办理了机动车行驶证,由此多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1921万元。
2015年年报显示,金龙汽车当年所获新能源车补贴约达58亿元,上市公司同期净利润为5.35亿元。本次被曝光的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由金龙汽车持有60%股权,年报显示,该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4.84亿元,同比增长20.53%,净利润4.81亿元,同比增长85.47%。
(4)新能源汽车财政补助骗局扩展阅读
根据上市公司金龙汽车2015年年报披露的数据显示,其纯电动汽车共获得新能源汽车补贴金额42.34亿元,同比上涨55.92%,插电式电动车获得补贴资金15.7亿元,同比增长36.63%。作为金龙汽车的“孙公司”,苏州金龙是金龙汽车旗下最主要的新能源业务板块,也是这近60亿政府补贴的主要贡献者。
而这一年,金龙汽车的净利润为5.23亿,同比大增110.30%。新能源业务的快速增长同样是这一业绩的主要推动力量。
❺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不能“当儿戏”!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❻ 比亚迪是否真的骗新能源汽车补贴
近日,有国内媒体曝出比亚迪南京某经销商老总在其店内自杀身亡,并牵出其生前与比亚迪在新能源车推广过程中有过新能源汽车补贴款项的纠纷,且死者生前曾实名举报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销售过程中存在骗补贴行为。
据前述南京经销商老总母亲在报道中的表述,死者生前主要协助帮助比亚迪开拓南京新能源公交市场。那么,我们就以比亚迪在南京推广K9电动大巴的模式来分析一下,比亚迪在南京市场到底存不存在骗补的可能性。
据2013-2015年度国家对国内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补贴标准为25万元/辆,6-8米纯电动客车补贴金额为30万元/辆,8-10米纯电动客车补贴金额为40万元/辆,10-12米及以上纯电动客车补贴金额为50万元/辆。
以比亚迪在南京市场推广的K9电动大巴为例,按照前述的国家针对纯电动客车的补贴标准,12米尺寸的比亚迪K9可获得50万元的国家补贴,如果南京政府能按照与中央政府1:1的比例实施区域补贴,则意味着K9共计可获得100万的推广补贴。
比亚迪K9电动大巴在南京市场的前期推广并不顺利。原因在于,此前,包括南京在内的大部分试点城市针对燃油大巴车会有9万元/年的燃油补贴,而按普通公交大巴车平均8年的运行寿命来看,一辆燃油大巴共计可获得近72万元的补贴。
区域公交公司如果将其燃油大巴全部更换成纯电动大巴,除采购大批量纯电动大巴的高昂的购车费用外(因配置不同,一辆比亚迪K9的售价约为200万元上下),除去此前的燃油补贴,实际上获得的新能源大巴补贴金额就微乎其微了。
而如果区域政府对电动大巴的补贴额度不高,则更会影响当地公交集团对于更换电动大巴的积极性。比亚迪此前也表示,这也是其在各个区域市场推广纯电动大巴的一个阻力点所在。
我们再来看看此前媒体报道的国内存在的一些新能源企业骗补的方式,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整车企业全资或参股汽车租赁公司,通过“自产自销”的方式,拿到
国家和地方对电动车的补贴;二是由一家汽车租赁运营公司主导,一边采购整车企业,一边与电池企业合作,通过“多采购整车,少采购电池”的方式,从中获取补
贴。
那么,从前述比亚迪在南京市场针对纯电动大巴的布局情况来看,按照前面算的公交集团将燃油大巴全部更换为电动大巴获得补贴的额度,即便是参股租赁公司,“自产自销”获得的补贴金额也极为有限,甚至可以说是“入不敷出”。详解:http://nev.ofweek.com/2016-03/ART-71011-8440-29074849.html
❼ 重磅!2020新能源补贴政策出炉,骗补将不复存在
受经济下行以及补贴退坡等影响,国家大力扶持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从去年开始便出现了下滑的迹象。除此以外,特斯拉国产化以后,也对国内的不少电动车品牌造成了不少的冲击。而为了提振新能源车的市场,国家在近日也发布了关于新能源汽车的一系列新政,其中就包括了将新能源车免征购置税的政策延长至2022年12月31日。
不过,从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的朋友圈中,我们还是能看出小鹏对于新政的反应总体来讲还是比较淡定的。而对于那些新能源车的潜在客户来讲,补贴新政的出台反倒能让他们以更加实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车型,或者再换个角度来讲,国家对新能源车市场的引导,已经逐步回归正轨,让产品实力提升来争夺市场,这才是好事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❽ 奇瑞新能源\"骗补\"风波的背后:是民众对于新能源行业的担忧
"骗补"风波,再一次找上奇瑞。
近日,有网友曝光了一则疑似奇瑞新能源汽车骗补的视频:在视频中,多辆奇瑞新能源汽车(推测为奇瑞eQ2)被砖头抬起,前轮飞速空转。对于这种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部分网友质疑这是奇瑞在刷数据。
最后的结果就是导致补贴这么些年,行业的技术并没有得到发展,消费者用上的,也都是粗制滥造的工业垃圾。
写在最后:
从目前曝光的信息来看,奇瑞新能源汽车刷里程骗补贴的可能性的确不大,参考力帆陷入骗补后的惨状,相信奇瑞新能源也懂得权衡利弊。目前可能性最大的,就是驾校在刷里程、时间,不过事件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奇瑞新能源官方还需要给大众一个合理的解释。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❾ 有人说新能源汽车是一个骗局,事实真是如此吗
现在电动车还有市场,无非是国家掏出了大量的现金补贴,而且上牌不用摇号和排队,非常方便,如果把这些优惠条件去掉后,电动车将无人问津。其次,就是很多新能源车厂家,以前本来只是生产燃油车的。其加入新能源车生产和销售,就是看到有巨大的补贴。一款汽车的出现以及新能源的出现都是为了人们获得更好的生活而出现的,但国产电动汽车并不是为了这个目标而是千方百计想着赚取政府的补贴以及骗取投资圈钱。
再说纯电和插混,很多人说纯电车不环保的理由就是发电也是火力为主,用电的时候似乎很环保,但是发电的时候污染则很严重。新能源概念绝对不是骗局,但把电说成新能源就是骗局了,因为“电能、电池”都不新,如果把锂电池说成新,那么只能说“锂”是一种较新、有潜力的材料!目前,国家已经着手对补贴政策进行调整,优胜劣汰,让消费者买着放心,用着舒心,还新能源汽车制造和销售的一片蓝天。
另外,如果纯电动车采用双模电池,即主电池无需可更换,辅助电池可更换就行了!辅助电池只需能跑五十公里(综合工况)以上就行了。
❿ 新能源汽车骗补漏洞到底能不能堵住
今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开始实施。新补贴政策的最大看点是, “门槛”提高,普惠式补贴退场。同时,改进补贴资金拨付方式,严惩骗补。
说起新能源汽车骗补,还真是触目惊心。去年9月,财政部检查发现,一些企业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涉嫌骗取财政补贴。在曝光的汽车骗补五大典型案例中,五只“硕鼠”涉及资金10亿元。
上个月,工信部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书,对骗补情节最为严重的苏州吉姆西给予“取消整车生产资质”的处罚。这是国家自实施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管理制度以来,第一家被取消生产资质的企业。据介绍,吉姆西公司虚假申报2015年销售新能源汽车1131辆,涉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6亿元。
工信部的处罚措施还包括,对涉及“有牌无车”的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给予“责令停止生产销售问题车型,暂停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申报资质,责令进行为期6个月整改”等处罚。
财政资金是纳税人的血汗钱,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决不允许通过欺骗手段获取。这些举措,彰显了国家整顿新能源汽车领域骗补问题、规范行业发展的决心。详情:http://nev.ofweek.com/2017-01/ART-71011-8440-30091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