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进军电动汽车
Ⅰ 马云无线充电的纯电动SUV续航500公是真的吗
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之前,上汽荣威推出了一台非常高大上的概念车“光之翼”,也就是荣威Vision-E概念车。这是一台纯电动的SUV车型,外形非常有想象力,内部的科技含量也是非常的高。产品的综合实力非常强大。和荣威RX5一样,这台车也是阿里巴巴集团与上汽合作的产物。
马云会像淘宝改变生活方式、支付宝改变银行一样,又一次在汽车界掀起一场狂风,不过,我等最关心的还是价格。
Ⅱ 三强联手的智己汽车 前途一片光明吗
智己汽车是由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集团三方联合打造,项目初投规模达到百亿元级别。三强联手就一定是三倍的强吗?
何小鹏在朋友圈发言称:“主导权之争所带来的体系、文化、路线、执行差异完全无法避免。那些广泛、深度且互补的战略合作,只是战术价值,战略反而是损失。”
话里确实带着那么点酸味儿,因为阿里也是小鹏汽车的投资方。此次直接与上汽合作电动车项目,何小鹏心里自然也会有些触动。
对此招银国际研究部白毅阳表示,车企和互联网公司合作,核心诉求是完全不同的。互联网公司更看重的是生态打造及背后的数据,而车企更需要的品牌打造及利润。从这个意义上,双方在盈亏平衡时间点上就有天然的不一致。这一次智己通过基金的模式去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方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
智己汽车筹备超过两年
“智己汽车”,该项目名称取自《周易》,意为“以智慧周全万物”。“智己汽车”寓意缔造人车共生的智慧出行新时代。
智己汽车项目将落户浦东新区张江智能园区。据介绍,在上汽集团内部的组织架构中,智己汽车将完全脱离以往国有车企固有运作模式,项目将成立独立公司及品牌。新成立的商业实体则将与上汽乘用车、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公司形成并列关系。
智己汽车方面透露,去年5月,上汽集团从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车及零部件、三电部门等下属公司及机构中调集人员,成立专职内部核心项目组。截至今年3月6日在上汽集团内部正式得到公布,该项目的筹备周期已超过两年。
上汽高层透露称,明年4月智己汽车将携三款产品同时亮相上海国际车展,还将公布首款车型的购买方式,并接受限量预订。
另外,智己汽车将于2021年1月13日上海首发两款全新车型。同时,该公司与宁德时代共同研发的“掺硅补锂电芯”电池技术有望搭载在两款全新车型上。
新技术通过电芯材料配方的优化、专利成组技术隔热阻燃及全铸铝电池包壳体封装技术,结合BMS端云协同管理,保证电池安全。同时,可实现约1000公里的续航和20万公里零衰减及240瓦时/千克的能量密度。不过由于成本原因,1000公里的续航产品将在未来5年内,陆续推向市场。
上汽方面援引官方预测数据称,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占比到2027-2028年前后将达到20%。
智己汽车是上汽集团瞄准未来市场长期规划的项目,并不是“一时兴起”。
智己汽车非上汽与阿里首次合作
2016年,上汽与阿里联手推出斑马智行,首发搭载于“互联网汽车”荣威RX5。产品上市当天,马云亲自与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一起为新产品站台。
荣威RX5成为中国市场第一部互联网车型。
双方合作之初,上汽、阿里分别持股45%。这一股权结构本是为平衡双方利益,却给日后发展埋下隐患。
双方在后期因为是否开放斑马智行系统产生了分歧。
上汽希望车联网成为自己的产品差异化优势,自然不愿意开放系统,如果所有车企都有了这套系统,荣威RX5的产品力将会受到影响。
而斑马底层系统是AliOS,阿里为了研发这套系统投了很多钱,需要有更多客户摊薄成本。
因此两大股东利益形成了冲突,问题一直无法解决,时间一长使阿里方面的合作积极性严重受损。
汽车行业观察员张志良表示,这个矛盾导致了斑马智行在后期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双方不再同心协力而是各自盘算自身的利益走向,这导致斑马系统的更新迭代迟缓,慢慢让出了领先的地位。
后期阿里干脆把AliOS从斑马系统中剥离出来,分别与东风标致、一汽集团进行合作。
至此斑马系统彻底失去了在行业内的独占优势。荣威RX5的销量也开始下滑。
2017年荣威RX5全年销量234418辆。2018年总销量220061辆;2019年1-12月荣威RX5销量为119457辆,同比下降45.72%。
白毅阳表示,做软件开发和汽车开发有很大的不同,上一次在斑马上的合作更偏向软件开发,而且更像是打造了一个智能座舱产品及解决方案。这一次选择合作打造一个品牌,从终端需求出发去打造一个品牌,而不单单是一个软件产品。这其实也是智己能否成功最需要关注的点,做好终端差异化定位,STP是重中之重,然后从目标客户群出发去做产品研产销及后市场生态。
高端电动车市场竞争残酷
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近年来逐渐显露出高端化与新能源电气化的发展趋势。
在豪华车市场中,自今年4月以来,中国豪华车销量持续较大幅度增长。11月,豪华车销量达30.1万辆,同比增长31.8%。
今年1-11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零售销量为90.3万辆,同比增长2.7%,其中11月更是大幅猛涨122.6%。
所以各大车企为了占领这部分市场纷纷在旗下发布高端电气化品牌。今年7月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武汉发布岚图汽车品牌战略,首款概念车?VOYAHi-Land?全球首发。
11月14日,长安汽车表示,正与华为、宁德时代联合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智能汽车品牌,产品即将量产,并计划在未来5年推出105款车型。
11月20日,2020(第十八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拉开帷幕。在广汽集团新闻发布会上,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宣布“广汽埃安”品牌将独立运营,全面打造高端科技品牌。
12月10日,有消息称,长城汽车计划成立全新智能电动汽车独立品牌,内部代号为“SL”项目。该品牌主打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定价或高于现有车型。
此外,网络被曝或将与威马联手造车;在汽车领域多番投资布局的小米也被曝出造车传闻。
以这一两年汽车市场趋于饱和的车市来估算,全国年销总量大约在2100万辆左右,而在2100万辆中,只有106万辆属于新能源汽车。当然新能源的数字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扩大,但毕竟是一个竞争十分残酷的战场。
一位行业内人士表示:汽车市场转型时期,大车企转型需要试错,无论是R还是智己,目的都是这个,谁跑出来了谁就赢了,整个集团就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如果旧的不肯放手,还想抓住新的,要整体实现转型,不仅速度慢,而且一旦方向错了,要付出的成本就太大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Ⅲ 小牛电动车和马云有什么关系
小牛车老板与马云都是靠互联网起家的。
Ⅳ 身家一夜暴涨200亿,互联网造车的狂欢,马云和雷军赚翻了
42岁何小鹏,第二次创业三年就敲钟了。
“前路依旧,更新起点。”8月27日晚,小鹏汽车正式登陆纽交所。股票代码为公司简称“XPEV”,发行价为15美元/ADS。
本次IPO募集总额约为15亿美元,超出招股书预计的最高值12.71亿美元。超过上月理想汽车IPO时的11亿美元,以及蔚来汽车的10亿美元,远超特斯拉当年的2.26亿美元。
发行价对应的市值为108.2亿美元,超过了理想汽车的97.24亿美元,和蔚来汽车的64亿美元,远超特斯拉当年的17亿美元。就发行规模及融资后市值而言,小鹏汽车IPO是全球最大的纯电动汽车公司IPO。
截止8月26日美股收盘,理想汽车股价涨28.25%,报收23.38美元/股,市值达197亿美元。蔚来汽车股价上涨14.57%,报收20.44美元/股,市值达到242.10亿美元。两家公司股价和市值均创上市以来新高。
但面对4千亿美金市值的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们,仍有无数场硬仗要打。
几天前,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在微信上评论写道:“最终电动车将颠覆燃油车,成为下一个万亿级别的蓝海市场。中国造车新势力,将亮瞎那些不相信的人的眼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Ⅳ 合资纯电动车扎堆上市,新势力造车还有春天吗
特斯拉又火了。
作为一家正经八里的汽车制造商,特斯拉最近在财经、科技甚至娱乐八卦版块出现的频率,可比在汽车媒体号上来的多。
先是疫情当前被舆论“逼捐”,随后特斯拉宣布将捐助500万元人民币专项资金协助应对本次疫情。
而另一方面,比亚迪、北汽新能源、几何组成的中国本土车企仍然是不容忽视的存在。2019年,比亚迪新能源全年销售量为21.9万辆,北汽新能源去年全销售为15万辆。虽说他们的主销产品和很多造车新势力相比,在产品定位以及售价区间上并不重合,但是今年他们也将发力中高端市场。
就像比亚迪推出将于今年推出的比亚迪汉EV,除了拥有类似于超跑的外观设计之外,它还将成为首款搭载比亚迪”超级磷酸铁锂”电池的车型,着实可以期待一下。
终于写到了结尾,麻辣车事不得不再感叹一声:2020年真难。不过再难还是要活下去。毕竟,留给造车新势力的时间不多了。
图片来源:官方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Ⅵ 马云要造电动汽车了谁了解详情
在国内风起云涌的万物互联的浪潮中,阿里巴巴显然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大玩家。
2014年7月,阿里巴巴正式牵手上汽集团,宣布将在“互联网汽车”和相关应用服务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互联网汽车”及其生态圈。
2015年3月,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宣布共同出资10亿元设立互联网汽车基金并组建合资公司,专注于互联网汽车、车联网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整合包括第三方在内的资源搭建行业通用的技术平台和服务标准,并为“上汽版”互联网汽车提供技术支持。
2015年4月,阿里巴巴整合旗下汽车O2O服务相关业务,成立阿里汽车事业部,原聚划算总经理、曾任天猫汽车总经理的王立成出任负责人。
2015年底,阿里巴巴互联网汽车部总监侯剑在一次公开演讲中首次阐述了YunOS在汽车领域所做的事情:YunOS集成了语音服务,并与国内外的语音服务商做了项目对接,实现了导航控制、行车记录、接打电话及拍照聊天和微信等服务。根据车载需求的适配,YunOS还定制了车载电话、本地服务,定制了阿里巴巴旗下的高德、天天动听等软件,以实现兼容和稳定。
汽车智能化时代到来?
毫无疑问,对于这个小标题,答案是肯定的。
根据著名的管理咨询机构埃森哲的报告显示,到2025年,基于互联网创新的汽车后市场的规模将从目前的5000亿元增长至2.4万亿元,而目前尚未启动的数字化衍生服务市场规模则有望达到2.7万亿元。
尽管网络、腾讯、乐视、华为等科技公司纷纷与汽车厂商联手切入车联网和智能汽车,但像阿里巴巴涉入如此之深的并不多见——YunOS布局在汽车本身的智能化,电商业务则承接具体的销售,即便此次的合作可能只是一个起步。
当互联网“激进”的力量动摇了既有的格局(正如其此前对于零售和金融所做的那样),当传统汽车制造商选择“放低”身段,或许二者之间从博弈到跌跌撞撞的合作正在开启一个汽车智能化的未来。
到那时,正如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当时与阿里巴巴达成合作时所言,汽车对于消费者来说,远不止是出行的代步工具,而是一种移动生活方式。
Ⅶ 马云、马化腾这次落后了“共享汽车”已经被人抢先了!
共享汽车想要“飞入寻常百姓家”,没有共享单车那么简单!
东风来了!6月1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鼓励共享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模式。
一步用车的A轮投资方多氟多集团是一步用车知豆电动车的最大三电(电池、电机、电控)供应商。一步用车的发展,需要大量流动资金,多氟多的注资能促进一步用车的快速扩张。
共享汽车的市场机会
“互联网创业孵化平台”天搜堂哥认为,在当下的中国汽车市场,车位紧缺,养车成本高,大量“有照无车”的用户无车可开,在公交的便利性和私家车的舒适性之间,缺少兼顾两者的产品。而这,就是共享汽车的绝大商机!
Ⅷ 马云、马化腾入股,恒大汽车融资40亿!
拒绝PPT造车,恒大汽车融资40亿港元
造车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技术?是钱。没错,有钱真的是可以为所欲为的,继一口气发布了6款车型,在各大媒体频道,电视黄金时段大播广告的恒大汽车,似乎没有在钱方面担心过。
从细节图来看,中控屏下方的空调面板部分采用了一种触控面板,结合起隐藏在空调出风口的氛围灯设计,很好地提升了车厢内的科技感与豪华感。
经过多年的热卖,伊兰特回归本名,不再以领动等名字存在,对消费者重新建立伊兰特的产品形象有着帮助,新车基于现代汽车最新的iGMP平台打造,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饰质感较现款都有极大的提升,据悉新车将会在北京车展上进行亮相,希望实车能带给我们更进一步的震撼。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Ⅸ 智己汽车背后 揭开阿里“造车”迷局
[汽车之家行业]?11月26日,上汽集团、浦东新区、阿里巴巴联合推出“智己汽车”,落户张江智能园区。第二天,张江集团发了一篇新闻稿,标题是《中国“特斯拉”来了》。
“特斯拉中国”只有一家,“中国特斯拉”不下两位数。上汽、阿里第二次联手,智己汽车再次向这个称号发起“冲击”。
然而,“强强联合”背后,又有几分隐忧。
■主导权之争
智己甫一亮相,就遭到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暗讽”。11月28日,何小鹏在朋友圈发言称:“主导权之争所带来的体系、文化、路线、执行差异完全无法避免。那些广泛、深度且互补的战略合作,只是战术价值,战略反而是损失。”
话里的关键词是:主导权之争。
『大众vw.OS』
相关人士认为,一种可能,是阿里向后退了一步,未来操作系统由上汽主导,阿里主要负责云端、定位、支付、安全等应用类业务,相当于SaaS供应商;另一种可能是阿里向前进了一步,通过与上汽等头部车企深度绑定,承担整车研发软件部分。“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阿里在亲自下场造车。”
无论哪种方案,都不是阿里做平台,车企做载体。智能汽车时代,“主导权之争”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但和5年前相比,互联网巨头也在调整自己的定位,这也是上汽、阿里再次联手的基础。
汽车行业分析师李建宇认为:“车联网企业不只要关注自身业务怎么做,更要考虑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要走通,和车企的关系要平衡好。
■结语
回看何小鹏对智己的质疑,其核心是在说“边界”问题。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今年华为再三强调自己“不造车”,其实也是向车企明确自己的“边界”,避免和车企抢夺利益。明确了边界,合作才比较顺畅。经历过斑马,阿里与上汽再次联手,应该不会重蹈覆辙。(文/汽车之家蒋平平)
Ⅹ 阿里高调入场新能源,造车再添“新势力”,阿里看好新能源的理由是什么
我们看到,特斯拉市值水涨船高,难以置信地让马斯克荣登“全球首富”;
就可见其人其公司,对于产业发展的远见卓识了。
而其实,我们的网络领袖人物,以及阿里的领袖人物,在这样那样的排行榜当中,也都屡屡荣登过各种各样的“首富”位置——当然,这些排行榜大多仅仅只是对国内那些富豪作出的排行,在国际排行中,他们两位可能还没有过荣登榜首的经历。
我们还要看到,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各国政府、热心政客们一致推动了《巴黎气候框架协议》的签署,并都在各自政区内部,在努力落实这项协议的内容。所以让电动汽车行业,也其实变成了一个受政府鼓励、能得到政府补贴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