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人才简历
1. 王传福简历
王传福-基本资料 祖籍:安徽无为学历:硕士(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主要公司:比亚迪公司 第一次上市:香港主板——1211比亚迪股份(2002年7月) 主要行业:充电电池 资产:1.5亿美元描述:比亚迪公司总裁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本科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硕士公司总部:广东深圳主要行业:充电电池、汽车制造王传福-行业排名 行业地位: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综合得分:27.086 上届排名:24单项指标最高排名 变革力13单项指标最低排名 社会责任21单项指标最高得分 决策力3.956单项指标最低得分 凝聚力3.694王传福-职业生涯 在完成硕士学位之后,王传福在他的研究所工作了3年,之后到了一家深圳电池公司做总经理。1995年,和他的表哥——吕向阳(第48位)一起创立了比亚迪,目前正在取代日本电池企业的垄断地位,成为第一流的电池生产商。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比亚迪的出口极度萎缩。但在今年夏天成功地在香港主板上市。去年的销售收入达1.55亿美元(2000年1.05亿美元),纳税0.24亿美元,有15000名员工。 2003年1月,全无汽车生产经验的比亚迪以2.96亿元收购秦川汽车77%的股权,消息宣布后,比亚迪的股价连跌3天,由18港元跌至12港元。但基金经理们的苦口婆心、各路媒体的普遍质疑都没有让王传福改变决定。同年8月,王宣布投资20亿元,在西安建立年产电动汽车20万辆、零部件10万套的生产基地。目前,比亚迪的股价已回涨至近30港元。王传福-王传福成中国新首富 胡润在海南清水湾公布了“2009清水湾胡润百富榜”的前两名,一年一度的“胡润百富榜”及系列子榜单将陆续出炉,而“2009清水湾胡润百富榜”完整榜单将在10月中下旬发布。
“2009清水湾胡润百富榜”上榜富豪1000位,上榜门槛从去年的7亿元提高到10亿元。王传福以财富350亿元成为中国首富;张茵家族以财富330亿元排名第二。(王传福和张茵家族的财富是按照2009年9月15日的收盘价计算。)胡润研究院首席调研员胡润表示:“中国的前两名富豪都注重节能环保,王传福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张茵家族的废纸循环再利用都显示了中国在相关领域的成就。” 43岁的王传福出生于安徽,人称“技术狂人”、“汽车狂人”。 王传福以财富350亿元成为2009年中国首富,其财富较去年增加了290亿元,排名从去年的103位上升到今年的第1位。王传福于1995年创立比亚迪,拥有充电电池、手机产业,2003年初进入汽车领域。比亚迪2002年在香港主板上市,王传福拥有27.83%的股份,市值1200亿元,他所持有的是内资股,不能完全流通,在此胡润研究院将内资股与H股的价格按照1:1计算。2008年,巴菲特以18亿港元认购比亚迪10%的股份。在2009年的巴菲特股东大会上,巴菲特称王传福是“真正的明星”。王传福的梦想是做新能源汽车领导者,他的产业正好顺应了“科技”、“环保”、“创新”、“新能源”全球之势。胡润表示:“在全球汽车行业走下坡路的大环境下,而2009年中国的新首富产生于汽车行业,这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因为王传福顺应了科技、新能源、创新和环保的趋势,从而引导一个新的世界汽车行业格局。”王传福-个人经历 1990年,王传福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硕士毕业,并留在该院301室工作,按部就班地历任副主任、主任、高级工程师、副教授,还曾带出过一批研究生。在研究院工作了5年的王传福,某一天忽然发现作为自己研究领域之一的电池面临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当时要花2万-3万元才能买到一部“大哥大”,而欲买者趋之若鹜。王意识到手提电话的发展对充电电池的需求会与日俱增。而在他这个教授看来,技术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能够上规模,就能做出大事业。1995年2月,王传福毅然下海经商,在深圳注册了比亚迪实业。王传福上项目还有他的独到之处。与国内很多企业盲目追求现代化,往往不切实际地花大价钱引进国际领先水平的生产线相比,王传福从头到尾都是自主开发研制产品。不仅如此,王传福在工艺、原料和质量控制、降低成本等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此外,王传福直接介入供应商的材料开发环节,利用比亚迪强大的科研能力,共同制订降低成本的方案。如镍镉电池需用大量的负极制造材料钴,如果进口国外性能较好的钴,成本极高。比亚迪与深圳某公司合作,在明确了国内外钴的品质差距之后,制定了提高国产钴品质的详细办法,终于使国产钴达到国际品质要求,同时较国外产品成本低40%.由于负极材料应用极广,比亚迪仅此一项,一年就可以节省数千万元。1995年下半年,王传福试着将比亚迪的产品送给台湾最大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试用。没想到的是,比亚迪产品优秀的品质,低廉的价格,引起了大霸浓厚的兴趣。当年底,大霸毫不犹豫将给三洋的订单给了王传福。1997年,比亚迪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成长为一个年销售近1亿元的中型企业。3年来,比亚迪每年都能达到100%的增长率。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全球电池产品价格暴跌20%到40%,日系厂商处于亏损边缘,但比亚迪的低成本优势越发显得游刃有余。飞利浦、松下、索尼甚至通用也先后向比亚迪发出了令人激动的大额采购订单。在镍镉电池市场,王传福只用了3年时间,便抢占了全球近40%的市场份额,比亚迪成为镍镉电池当之无愧的老大。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之后,王传福紧接着抓住了第二次机会,开始研发蓄电池市场具有核心技术的产品镍氢电池和锂电池。为此,王传福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最先进的设备,搜索最前沿的人才,并建立了中央研究部。当时锂离子电池是日本人的天下,国内同行不相信比亚迪能搞成,据说王传福当时在业内受到了嘲笑,但他相信这是机会。随后,王传福专门成立了比亚迪锂离子电池公司,这一决定在今天已经结出硕果。根据《日经电子新闻》的统计,目前比亚迪在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领域仅排在三洋、索尼和松下之后,成为与这三家日本厂商齐名的国际电池巨头。目前,比亚迪的生产规模达到了日产镍镉电池150万只,锂离子电池30万只、镍氢电池30万只,60%的产品外销,手机领域的客户既包括摩托罗拉、爱立信、京瓷、飞利浦等国际通讯业巨头,也有波导、TCL、康佳等国内手机新军,而无绳电话用户包括伟易达、松下、新利等行业领导者。比亚迪一跃而成为三洋之后全球第二大电池供应商,占据了近15%的全球市场。王传福-人物评价 企业全称: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掌门人:王传福,主营业务:电池、IT、汽车。突出表现:比亚迪首款自主研发的中级车型F3,自去年9月上市开始便屡创销售奇迹,2007年上半年销售增长速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60%,连夺“产量增幅第一”,“ 销量增幅第一”,“单品销量第一”三项桂冠。成为中国成长最快的主流汽车企业,打破了外行造车失败的魔咒。核心逻辑:电池领域的王者,俨然已成为汽车行业的新贵。在众多“外行造车”失败的情况下,比亚迪能够一枝独秀的原因,在于其独特的“袋鼠模式”:集中内部资源,在已有的商业领域成功后,迅速进行战略转移。利用内部的资源像袋鼠一样繁衍一个又一个新业务,汽车业务即是比亚迪培育出的一只“袋鼠”。比亚迪不仅借鉴了电池和IT业务的优势,整合各业务群中的优势元素,同时,也整合汽车产业的上下游,奉行“跟随者与模仿者”的发展策略。就在这样一个房市、股市、油市、金市都极度亢奋,“中国制造”却陷入信任危机的年代,王传福——一个土生土长的工程师,在深圳远郊的一片土地上,沉静地竖起了一面大旗,用他的新思维捍卫着中国技术派企业的价值与尊严。1995年起步的王传福,自称是创业环境决定了企业日后的发展路径。他没有赶上商品经济还是一张白纸的1980年代,他亦错过了政府官员知识分子纷纷下海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他创业的时候,市场已经供过于求,洋品牌高高在上,房地产泡沫正在破灭。于是,他从自身所长出发,选择了最困难的一条路——拆解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就像同城的老大哥——华为一样。走到今天,他愈发确信,把对技术的狂热追求,和上帝赐予中国企业最好的礼物——大量廉价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结合好,比亚迪将进入一个中国制造的自由王国。一直以来,在中国企业界,机会派、市场派、资本派和管理派走马灯似的轮番占据舞台中央,而技术派却总是处于边缘。柳传志曾在比较1984年创业的联想和1987年创业的华为时,有过如下坦言,“我做研发,都是先把积累做好,水到渠成往前走。这个做法相对任正非要缓慢一些,但是我觉得这适合我。像爬珠穆朗玛峰一样,陡峭的南坡达到顶峰更快一些,但是北坡比较平滑。任正非敢走南坡,这本身就使我对他充满敬重。”绝大多数中国企业仍然会选择从“珠峰北坡”爬上去,但在跨国公司眼中,真正可怕的竞争对手却是像华为、中兴、网络、尚德乃至比亚迪这些“爬南坡的企业”。无论从哪方面来看,王传福都更像一名对技术高度痴迷的工程师。不论是在电池、手机部件,还是汽车领域,他经常会在设计部门负责人的办公室里一呆就是一天,对各种技术难题展开讨论,而且思维能在各种产业间时时转换,甚至彼此融合。他不喜欢穿西服,因为天天要和工程师、现场工人打交道,西服会增加距离感。他绝对是一个坚定的舵手,带领着比亚迪一次次杀入那些按照惯常商业逻辑难以获得成功的行业。从1995年创业至今,比亚迪已经从一家单一的手机电池生产商发展为横跨IT、汽车多产业群的多元化制造企业;从250万元的资本金做到今天200亿元的营收,十多亿人民币的利润,约400亿港币的市值。在香港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一次次对王传福的多元化产业决策发出质疑,觉得他在每个产业中的打法、做法不可思议,甚至用“疯子”加以形容,但比亚迪在不同产业取得的成绩让投行的分析师不得不一次次修正他们的判断。在最近的52周内,比亚迪(1211.HK)的股价增幅最高曾近4倍,股价最高曾为77.7港元,而其在手机组装领域的最大对手富士康(2038.HK)同期内的股价几乎没有增幅,最高时为27.5港元。41岁的王传福依然充满了求胜的欲望。他丝毫没有退居幕后的打算,王传福告诉《中国企业家》:“我相信我这个企业,我还离不开,只有我来管,别人管理念不一样。我们企业只有一种声音,没有第二种声音,错了就错了干,这样才能保持决策高效,只有高效才能适应高成长。再过几年企业过了1000多亿,有多家子公司上市,到那个时候我们才可能做一些管理上的架构调整。”
2. 新能源汽车技术行业就业前景怎么样
又是一年毕业季,高校学子大规模涌入就业市场,为开启职业道路的第一份工作,上阵拼杀。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应届高校毕业生高达834万人,比2018年增加增加了14万人,就业市场形势日益严峻。
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的火爆可以说是汽车行业就业市场的一个缩影。目前,汽车行业发展势头强劲,汽车后市场规模不断突破,用人需求急迫。如此明显的就业优势也令很多学生想要跻身其中,谋求长远的职业发展!因此汽车技术也就成为了他们学习的首选。
如果不想毕业就失业,还是要学习实用技术,才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无论是早早选择了学习技术,走技术人才道路还是高效毕业后深觉专业薄弱,没有就业优势想要“回炉”学一技傍身,都可以考虑学习汽车技术!想要有长远的发展必然提早规划,为自己的就业增添砝码,不想毕业就失业,就学这个技术吧!
3. 程明的个人简历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Fellow 和 IET Fellow。江苏阜宁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1987南京工学院电机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1年毕于香港大学电机与电子工程系,获哲学博士学位(Ph.D.)。1987年5月起就职于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2002-2009任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2011.1-4在美国威斯星-麦迪逊大学任访问教授,2012年6-7月在丹麦奥尔堡大学任访问教授。现任东南大学电气工程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风力发电研究中心主任,东南大学盐城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理事,全国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风电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IEEE 南京分部执委和IEEE IAS&PES 南京联合分会主席,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SCI期刊)、《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工技术学报》、《微电机》、《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等期刊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12、13届专家评审组成员。
主持承担包括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地区)合作项目等研究课题近50项,发表论文300余篇(SCI收录70余篇),主编《微特电机及系统》、《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等教材,出版《电动汽车的新型驱动技术》、《电机混沌驱动及其应用》等著作,参编《Encyclopedia of Sustainabil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可持续科学技术大网络全书,Springer Press)和《Encyclopedia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汽车工程大网络全书,John Wiley & Sons);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并有多项专利许可应用。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SAE)环保运输杰出成就奖、2007年通用汽车中国高校汽车领域创新人才奖、2009年度IET电力应用奖,以及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奖、电力行业精品教材奖等学术奖励和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012年度江苏省“十大优秀专利发明人”、“中达学者”等荣誉称号;所指导的学生论文分别获2010、2012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论文提名奖,2008、2009、2011、2013年度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2年度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度江苏省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一等奖、2011年IEEE IAS本科生设计竞赛第一名等。2005年以来先后入选Who's Who in the World, Who's Who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ho's Who in Asia。
主要研究方向:微特电机及测控系统,电动车驱动控制,新能源发电技术等。
4. 周苏的个人简历
1979.09 - 1986.07: 武汉科技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工学学士学位,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工学硕士学位
1986.07 - 1988.10: 成都无缝钢管公司工程师
1988.10 - 1993.08:公派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 以“summa cum laude”的成绩获德国Bremen大学自动化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1993.12 - 1999.11:青岛大学自动化系讲师(93年),教授(95年)。主讲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系统辨识及仿真,神经网络及应用。山东省中青年学术学科骨干带头人, 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 行政职务任山东省应用数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青岛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
1994.02 - 1996.05:德国马格德堡(Magdeburg)大学自动化系交流学者,参与德国研究会(DFG)机器人系统的建模、控制及仿真
1997.12 - 1998.05: 国家公派高访赴德国不来梅大学自动化系交流,参与德国研究会(DFG)项目模糊控制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
1998.11 - 1999.11: 应聘德国马格德堡(Magdeburg)大学自动化系客座教授,参与德国研究会(DFG)项目智能材料结构系统的建模、控制及仿真
1999.11 - 2001.04: 任职德国马格德堡(Magdeburg)大学系统过程技术系C1教位, 主讲燃料电池系统建模、控制及仿真, Matlab/Simulink软件包在工程计算中的应用,优化算法及实现。负责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系统的建模、控制及仿真
2001.04 - 2004.04: 德国戴-克汽车集团公司,任高级工程师。参与以氢,天然气及甲醇为燃料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MFC)发动机的开发研制工作。负责燃料电池(PMFC)系统的建模、控制及仿真
2004.4 - 2006.09: 德国韦巴斯托(Webasto)集团公司,任高级工程师。 参与以天然气, 柴油为燃料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发电机的开发研制工作。负责燃料电池(SOFC)系统的建模、控制及仿真
2006.09 - 至今: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博导教授,清洁能源汽车工程中心燃料电池能源系统研究室主任,德国CIM燃料电池系统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议专家
周苏:德国工学博士,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CIM燃料电池系统专家,从事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建模、仿真、控制和集成的教学和研发工作
初见周苏教授,就感受到他身上那种中国知识分子的温柔敦厚与外国绅士的彬彬有礼相融合的风度;言谈间,周苏教授就中国高校汽车海归专家的生活、工作的“生态环境”以及汽车人才的培养机制进行了独具个性、充满智慧的阐释,使人不禁感慨教授多年国外生活所展现的开阔的视野、严谨的思想和一颗时刻忧怀祖国的赤诚之心。
一、对于汽车高新技术而言,纯正的学术领域来自高校
记者:周教授,您在国外工作了那么久,为什么选择回国任教呢?
周苏:我是去年九月到同济任教的。其实93年我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即应聘回国到青岛大学工作,95年34岁时做了教授。98年,我应聘到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做客座教授,99年开始从事燃料电池系统的建模、仿真和控制的研究及教学工作,感觉这个领域大有可为之处。2001年起,作为高级工程师,先在德国戴-克汽车集团从事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的产品研发工作,后在德国韦巴斯托公司从事车用燃料电池辅助电源的产品研发工作。
说到我来同济工作,是和万钢校长有很大的关系。03、04和05年,我和万先生分别在德国斯图加特、波鸿和伯林有过三次交谈。其间,我也两次访问过同济汽车学院及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对这里的工作有些了解。万先生对发展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和对中国大学教育有许多独到之见和不凡的实践。我选择到同济工作,一方面是中国需要燃料电池汽车方面的专业人员,另一方面自己在德国的大学和公司都工作过,回国在一个产学研结合紧密的环境里可以更好发挥作用。德国的生活、工作环境虽好,但是,骨子里的东西,诸如文化的认同感、生活习俗、归宿感等等,让你想回来,我毕竟是中国人。同济的国际交流广泛,尤其是与德国的交流,同济是许多留德学人回国首选之处;同济汽车学院虽然比较新,但是这几年发展非常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万先生任汽车学院院长时引入了新的产学研的机制,利于承担一些大型项目;同济汽车学院的教授不少都有在国外大公司工作的经历,这在中国大学里是不多见的,我认同这样的(工科)教授的模式。
记者:现在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很迅速,很多海归留学专家回归以后选择了在公司、企业工作,您为什么选择高校呢?
周苏:其实我有在公司工作的经历,国内在成都无缝钢管公司和厦门宏泰公司,国外在戴-克和韦巴斯托,加起来有11年之久。这次回国决定在高校工作,应该会是人生比较长一段的定位吧。
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燃料电池系统。我们知道,高新技术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说,这种大型、长远的项目投资一般由国家来承担。国内企业很难、也很少去做这种高新技术的投资,注重比较多的是现实效益。决定在高校工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教育事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来推动。教育改革经过了这么多年,我个人认为,在机制方面还是没有什么根本的改变,相对滞后于国家总的改革步伐。中国现在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专志于教育、学术和科研的人,不宜鼓励“学而优则仕”,让更多愿意做学问的人能心平气和地去“关注天空”。
二、汽车专家在国内外高校生态环境的差异
记者:周教授国内国外可算几进几出了,您认为在国内外的高校在生态环境、用人机制方面有什么差别?
周苏: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德国高校的理念是“服务”,而国内则更侧重于“管理”,这里的对象包括了教师和学生。德国高校给学生提供的环境是比较宽松的,课程也更多样化,像工科专业,学校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人文素质。德国现代高校历史毕竟比较长,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对社会、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贡献也是很显著的。中国的大学有部级、厅级之分,是一个准行政部门,在一个时期是合理的;但是,经过30年的社会改革,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生态环境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中国高校如何“与时俱进、更好地贡献社会、开社会进步之先”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至于在用人机制方面,国内外差异就更明显了。在国外,像德国、美国,每个教授负责一个学科方向,对有关的教学、科研、人事、资源等各方面负责,实际上就是BOSS了。学校给每个教授配有秘书、助手、实验员(或工程师),他(她)的学科方向如何发展、发展到多大是这个教授的事。而中国的很多教授在功能上更像讲师。德国和中国大学的职称制度有很大差别。学校依据学科方向设教席(德语称Lehrstuhl),一个教席一个教授,是固定的,除了学校配备的人员以外,其他工作人员最长只能任职五年,之后必须另谋出路;而在我们中国每年会评出许多教授来,一所高校同一专业里有很多教授,而且这些教授之间可能还有嫡传关系。我认为这样的职称制度是不利于人才交流、学术交融和学科发展的。在这一点上,同济是比较好的,汽车学院是比较新的学院,大家都是天南海北地来到这里,不容易形成那种世袭的教授制度。
记者: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了,在国家方面,包括政府、高校、企业都非常希望可以引进一些海外专家学者,就引进、用好汽车专家这一点上,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周苏:客观的说,我们在引进一个人的时候,首先不要希望他(她)是一个全才,要量才适用。事实上,就汽车专业来说,不管是大公司还是高校里面,分工都是非常细,专业性也非常强,所以对海外人才的期望不要太大,不要太苛求。他们虽然在视野上比较开阔、平台也相对高一点,但是也要正视他们专业技术和能力的局限。另外一点就是对引进人员的评价问题。我进进出出很多次了,也对我们的人事部门提过一些建议。一个在德国或美国大公司或学校工作很长时间的人,回国前三至五年的个人税单(工资单)应该包含比较全面的评价信息,主要是和当地相应行业、相应学历的平均工资水平比较。因为国内外的职称、标准都有不同,那么相对公正、公平、客观的评价标准就是他凭自己的能力(水平)所获得的报酬,用这样的参照标准来考量一个人的价值和能力也是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
三、一起工作,“海归”、“本土”不分派
记者:很多人喜欢把您这样的具有海外留学、工作背景又回国来工作的人称为海归派,特别在现在汽车行业中,大量海归专家加入进来,外界有一些盛传讲“海归派”与“本土派”的分立和矛盾,对此您有什么体会和想法?
5. 简历的内容怎么写本人是做汽车油漆工作的。
本人2010年3月~11年2月在浙江宏伟汽车修理厂进行汽车油漆工作的学习。 本人能熟练进行漆面的修补工作,包括汽车修补、喷漆、漆面的脏点、流痕的抛光及其它相关工作。 本人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能服从工作安排。
6. 比亚迪新能源特种车怎么投简历
很多人都知道比亚迪除了造汽车之外,还涉及到电池与新能源业务,而现在比亚迪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充电电池生产商,而比亚迪最初也是从电池业务起步的。
要回顾 比亚迪的发展史,不可能不提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在2003年之前比亚迪还没有涉及到汽车。
7. 海马景柱的个人履历
1984.09-1988.07 重庆大学机械工程二系锻压专业本科
1988.07-2001.09 海马(景柱)汽车技术员、车间主任、总经理助理、总经理兼党委书记,海南省汽车办主任。(其间:1996.09-1998.09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贸经济系国际贸易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
2001.09-2004.12 湖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2004.12-2006.12 海马汽车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2006.12-2009.09 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全日制博士后
2009.09-现在 湖南大学全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能源汽车研究中心主任。
海马汽车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8. 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的能力特长
摘要 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 特斯拉人物陶琳个人简历
陶琳担任特斯拉公司全球副总裁 ,总体负责大中华区政府事务、公共关系、市场与品牌等,曾任特斯拉公司中国区副总裁。
陶琳在2015中国汽车论坛上强调,电动汽车是一个生态圈,特斯拉的愿景是实现人类交通的可持续化的发展,始终以一个积极、开放的姿态努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
陶琳在2019年全国外商大会上表示,特斯拉不仅经历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还深切体会到中国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把海外工厂设立在上海也是因为最近几年中国各级政府对于外资新能源汽车和高科技产业的支持。”
(9)新能源汽车人才简历扩展阅读:
2019年8月20日,陶琳在临港新片区的揭牌仪式上称,特斯拉落地临港新片区的最大优势,“就是让我们有了更大空间去尝试全球最顶尖的技术手段、商业模式。
如果实践成功,将会带来更大的生产力。那对于中国整体新能源车行业,都将是重大利好”。此外,她指出,临港天然的优势,如土地储备等,十分有利于从零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工厂。“期待我们的上下游产业格局,也能够在短时间内打造起来。”
在《澎湃新闻》的采访中,陶琳表示,更合理的税负将有利于科技型企业将更多资源投入生产运营,加快新产品的推出速度,最终让终端消费者受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