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转化率
㈠ 车载手机无线充电器转化率高吗会不会充电很慢
车载里无线充电器本身就不行,我们目前最高的功率好像是20瓦,我记得小米有一个20瓦的无线充电功率,它肯定是没有在你的插座上面充的快的。。
㈡ 无线充电器怎么用的能给小米2充电吗
其实小米1,和小米2都是可以无线充电的,这是芯科泰的无线充电电池方案,在他们的网店就可以买到。小米和鸿海集团正在合作无线充电项目。也许小米3就有官方标配的无线充电了哦!
万能手机无线充电器
——使用说明
此款手机无线充电器是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富有微体积-大电流-微温升-抗金属-不误动作等各种先进的技术指标,唯有它能够集众多精华于一体并成功内置于电池内部,可轻易将各种不同品牌的手机瞬间变成无线充电手机,并有超强的抗干扰能力,任何其他物品如电磁铁、金属等放发射板上均不会引起误动作,并有完善的发射、接收故障自检功能,发射板能够精确识别电池的充电的各个工作状态,并精确指示出来,并及时调整发射电流,在发射板上并设有电池的过流保护功能;
目前市场上的手机无线充电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由于技术所限,他们的致命弱点是:体积庞大,保护措施不完善,大多只能停在加外套加背壳之类的初级阶段,使用极为不便,因而无法大量应用,并且容易对手机金属物、电池等致热产生不安全性,芯科泰新品的成功推出,让大家期盼已久的无线充电器终于可以广泛应用于手机各种不同品牌的高低档手机使无线充电的普及得以轻松实现,同样的发射板全部兼容各种不同品牌、型号的手机,让新的科技彻底改变生活!
发射板参数
*供电电压:12V
*供电电流:最大工作限流350mA
*待机工作电流约:20mA
*非本公司配套模块(电池)不会工作
*任何金属物放上发射板均不会工作
*任何其他物体放上面均不会误动作
*超强的自检功能:发射板出电压不对或出现故障时红绿灯同时亮并自动停止工作,由于接收板装配失误或出现故障均会停止工作
接收部分参数:
*所用电芯全部采用优质A品电芯,所用电子器件均为最好器件
*电池接受限制电流最大为500mA,跟直充几乎一样的充电速度
*实现无线充再不用加套来实现了
*充饱后自动关机
使用方法:
*挑选与自己手机型号相符的手机无线充电电池(此标记为芯科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抗金属方案通用标记,含有此标记的无线充电器发射与接收都可以相互通用);
*将电池装进手机里;(注意:如果手机外壳为金属将不会正常工作!)
*将发射板接上电源,绿灯闪一下熄灭,进入待机状态;
*将装有无线充电电池的手机放在发射板上,发射板上的通用标记和电池上的通用标记相对应,红灯亮,开始充电;
*电池充满后红灯变回绿色,充电结束,系统自动关机。
*由于此充电器是直接针对电池充电,所以手机上不会显示充电!
㈢ 无线充电主要特点是什么
主要特点1、从理论来说,无线充电技术,对人体安全无害处,无线充电使用的共振原理是磁场共振,只在以同一频率共振的线圈之间传输,而其他装置无法接受波段,另外,无线充电技术使用的磁场本身就是对人体无害的。但无线充电技术毕竟是新型的充电技术,以迈源科技的无线充电器来说,很多人都会担忧无线充电技术会像当初Wi-Fi和手机天线杆刚出现一样,其实技术本身是无害的。2、无线充电技术利用磁共振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的电场和磁场中传输电能,线圈和电容器则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形成共振。3、这一系统可以在未来得到广泛应用,例如针对电动汽车的充电区以及针对电脑芯片的电量传输。采用这项技术研制的充电系统所需要的充电时间只有当前的一百五十分之一。4、转化率一直是很多人担心的问题,麻省理工学院通过研究表明,无线充电技术的损耗比起有线充电技术来说更低。无线充电转化率比起有线要高几个百分点。高转化,也是无线充电器得以在全球进行应用的关键因素。但无线充电技术也受到距离的限制,未来发展,必然需要解决远距离传送对于波段和磁场范围的精准定位问题。5、核心芯片是无线充电技术在产品应用的难点之一。精准辐射范围控制,磁场频率大小,其它控制等都是由芯片实现。
㈣ 纯电动车能用上无线充电技术吗
提到无线充电技术,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智能手机上的无线充电功能。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无线充电技术也被视为未来的充电方式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反倒是在手机、鼠标、牙刷等消费领域火了一把。而这项看上去很“黑科技”,又十分便捷的无线充电技术,为什么至今没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呢?
无线充电设备的高成本也是一个难啃的骨头,因为安装无线充电设备除了需要挖地、埋暗线,还要算上造价不菲的无线充电设备。据悉,一套无线充电设备的造价是普通立体慢充桩的5-6倍。如果日后埋在地下的发射器出了问题,后期维护也非常麻烦,维护成本也更高昂。至于动态无线充电,建设一条铺满无线充电设备的道路的成本更是难以想象的。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目前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在部分高端的插电混动车型上是合适的,即便充电效率低,也不会影响正常的驾驶需求。但对于续航长、电池容量大的纯电动车型而言,现阶段无线充电确实没什么存在感,毕竟传统的有线快充不是更“香”吗。当然,也许有一天,无线充电技术可以突破性地提升充电效率和速度,甚至解决用户的充电痛点,那么到时无线充电技术才有可能真正普及开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㈤ 你觉得无线充电能否彻底取代有线充电为什么
可以取代吧,但是无线充电消耗的电力实在太大了,它转化率有待提高,所以有线充电可能还是比较普遍比较常用的充电方式吧。
㈥ 电动车“无线充电”真的要来了
文/吐槽星人
电池续航能力始终是中国电动 汽车 产业快速发展的羁绊,在电池技术短时间无法突破时,改进充电模式就成为另一个突破方向。其实早在电动车开发之初,无线充电就曾被提及,只要在专用车位中,即可实现即停即充。但这样的好事却没能普惠大众,究其原因不外乎高昂的造价。
目前,苹果已注册“无线充电校准系统”,除了苹果外,宝马、丰田、日产、本田等车企巨头以及博世、高通、华为、中兴等供应商纷纷大力推广无线充电,并且目前全球前10大 汽车 企业里的9家都在开发无线充电接口,让我们离电动车的无线充电更近了一步。
“无线充电”改变未来
手机无线充电在被炒作了十几年后终于进入生活,并且使用率并不高,原因是手机的无线充电器功率过低,充电速度与效率都不如手机接线更快速,只是形式上的便捷,仅此而已。对于纯电动 汽车 而言,搭载的电池更大,所需要的充电功率更高才能保证在短时间内充入充足的电量。
而近日苹果接连不断的开始挖角特斯拉的车辆设计师,大有认真造车之雄心。此外,苹果公司还申请了电动 汽车 的无线充电专利,该专利名为“无线充电校准系统”,苹果在专利申请文件中还描述了一款可能采用了辅助转向推进系统以实现停靠的 汽车 ,同时描述了这款 汽车 如何使用连接到车身的无线电力接收器进行充电。
根据描述,一旦 汽车 停放到专用车位,车身周围的无线电力发射器将自动为 汽车 充电。苹果所做的无线充电技术更像手机无线充电,在停车位中加入一个大吸盘,用来为底部的电池充电。但是苹果公司所做这些是完全自动化的,是其他企业目前还未能涉及的。
众所周知,苹果公司最近收购了一家自动驾驶 汽车 初创公司Drive.Ai,而且正在开发一款自动驾驶的电池动力 汽车 ,据最新的一份报告显示苹果的自动驾驶电池动力 汽车 将会在2023年前对外发布,那会不会搭载“无线充电校准系统”呢?不如期待一下。
从收购车企、挖角特斯拉前设计师再到无线充电专利,很明显的是苹果公司希望新车在无线充电和自动驾驶方面能够有改变市场认知,再现IPhone 4风靡全球的辉煌,但这样的梦想要实现起来谈何容易。
“研发、实施”两座泰山压顶
其实无线充电早就就被纳入研究领域,而且初衷非常 健康 ,是由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不需要单独为充电系统供电,车辆只需放在小集装箱内,由四壁电池板为车内电池充电。虽然这项技术不需要外部供电,但较大的体积导致没能在世界范围普及开来。
但是无线充电的操作简洁、安全与高环境适应性还是让许多电动车主心存梦想。想要实现车辆无线电充电,那就需要车身带有接收端,而地面或车辆附近需配备发送端,并利用电磁技术隔空充电。目前应用于不同途径的无线充电技术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感应式、共振式和微波传应式。
综合来看,电磁感应式和磁场共振式是最为适合电动 汽车 的选择,而且目前在进行无线充电研发与应用的车型基本上都是采用上述两种方式。由于无线充电充电器在用电装置之间以磁场传送能量,不需要电线连接,所以充电器及用电装置都可以实现无导电接点外露,与传统的充电桩相比,在用电安全性方面,有着里程碑式的提高。
当然,这也是车企们积极攻克的难关。2018年,宝马530e成为世界上首个应用电动车无线充电设备的车型。在中国成都运行的部分宝马专车也应用了这一无线充电设备。除了宝马外,丰田、日产、本田等车企巨头以及博世、高通、华为、中兴等供应商纷纷大力推广无线充电,并且目前全球前10大 汽车 企业里的9家都在开发无线充电接口。
汽车 无线充电体系不仅仅是电力问题,更是集成通信、控制、电力、射频、支付技术能力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所以,单依靠 汽车 企业与无线充电供应商来统一是困难的,并且整条利益链与供应链较长,也是未能让无线充电成型的一个原因。
行业革命值得期待
无疑,无线充电是取代充电桩的最好选择,如果能够实现公共停车位的普及,那么电动 汽车 的充电问题将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
无线充电的好处:首先是便利性,无线充电可以做到即停即充;其次是安全性,无线充电可以实现没有金属件裸露在外,而且充电设施不存在磨损、漏电等问题;第三是紧凑性,无线充电设施安装在地下,因此可以节省空间,特别是对土地资源较为紧张的大城市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第四是环境融入性,与充电桩和充电线相比,无线充电的优势是更为美观,不繁琐。
但凡事都有对立面,首当其冲的困哪便是就是:行业标准,在各企业都在研发时,很难做到行业标准的统一。充电系统能够在大程度上适配多个品牌车辆,但不能实现完全通用。正如手机系统一样,不可能一个品牌一个系统,互不兼容,最终损失的必然是市场本身。而现在的充电桩接口都在面临着各个国家充电接口不统一的问题。
另一个痛点就是:成本,在充电桩还未能普及的今天,想要对车位进行无线电改造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资金,并且只能大范围大面积的进行改造,不能单一施工(无法单一供电)。
其实无线充电在中国也曾被推广一段时间,只不过被用在了客车上。当时公交公司与广西电网连手打造了一条无线充电公路,使车辆在公路上行驶时就能“边充边走”。但是最终仅公路的造价就花费了几十亿,成本过高,电能转化率低,与节能时代方向不符,最终也未能大面积采用。
充电桩企业还在为建桩而发愁,而无线充电企业已经开始研发全新的充电环境来替代充电桩。像苹果这类的 科技 公司也在进入行业“搅局”。不得不说,苹果在发布自己造出的新车时或将真的能够带来革命性的“无线充电技术”,就像原来的IPhone那样,但是苹果还要先将车造出来再说,毕竟上一次苹果造车是以跳票而告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