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内饰包豪斯风格
1. 包豪斯设计的特点
特点:艺术与技术的最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一直被称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也最具有争议的艺术院校,在当时它是乌托邦思想和精神的中心。它创建了现代设计的教育理念,取得了在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无可辩驳的卓越成就。包豪斯的历程就是现代设计诞生的历程,也是在艺术和机械技术这两个相去甚远的门类间搭建桥梁的历程。无论是在建筑学、美术学、工业设计学,包豪斯都占有主导地位。
有相关的问题可以咨询Rolf Benz。Rolf Benz中文名是罗福宾士,于1964年由Rolf Benz 先生创立,并推出全球第一款转角沙发Addiform,至2020年已有56年的品牌历史。
2. 包豪斯风格,特点什么的。说的详细点。求大神帮助
包豪斯风格 风格是一种艺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包豪斯当然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促进,各种各样的风格会与日俱增。Bauhaus包豪斯风格 “项目大胆引入欧美流行‘包豪斯’建筑风格,线条简约大器,富有现代主义美感”,这是某高档别墅的广告语。包豪斯风格、欧式别墅,成为国内很多房地产项目的高档产品的关键词。 “包豪斯”是德文Bauhaus的音译,原是1919年在德国威玛成立的一所工艺美术学校的名称。该校创办人及首任校长,是著名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庇乌斯,他别出心裁地将德文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调转成Bauhaus来作为校名,以显示学校与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机构的区别。另一位德国建筑师,亦属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的密斯·凡·德·罗,曾任“包豪斯”第三任校长。该校于1925年搬到德骚,后又于1933年迁至柏林,同年遭纳粹法西斯查封而被迫解散。虽然从创立至遭遇“杀校”,“包豪斯”仅存世短短14年,但其理论与学说却对整个世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激起的涟漪至今随处荡漾。 “包豪斯”学校注重基础课的理论与实践并举,通过一系列理性、严格的视觉训练程序,对学生进行“洗脑”,重塑他们观察世界的崭新方式;同时开设印刷、玻璃绘画、金属、家具细木、织造、摄影、壁画、舞台、书籍装订、陶艺、建筑、策展等13个不同专业的工作坊,培养学生精准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在当时传统的学院派看来是十分另类的,但它后来却几乎成为全世界现代艺术和设计教学的通用模式。 格罗庇乌斯亲自为“包豪斯”设计校舍。他按照建筑的实用功能,采用非对称、不规则、灵活的布局与构图手法,充分发挥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性,运用建筑本身的各种构件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与当时传统的公共建筑相比,校舍墙身虽无壁柱、雕刻、花饰,但通过对窗格、雨罩、露台栏杆、幕墙与实墙的精心搭配和处理,却创造出简洁、清新、朴实并富动感的建筑艺术形象,而且造价低廉,建造工期缩短。它们成为后来形成的“包豪斯”建筑风格的“开山鼻祖”,也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先声和典范,更是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包豪斯”校舍建筑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一直以来也是吸引许多游客光顾的旅游景点。 学校解散后,格罗庇乌斯、密斯等一批“包豪斯”的中坚力量和主要人物先后来到英美等国。他们整理出版“包豪斯”的教案、数据和学生作业,使“包豪斯”的学说传遍世界,带动了20世纪中期各地建筑和工艺美术教育的改革,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对全球建筑和工业产品设计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梁思成先生1948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授课时,就采用从美国带回的“包豪斯”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料,同时聘请木工大师在木工房教学生木工手艺,使“包豪斯”在中国开始传播。最终,以突出实用功能、利用先进技术和追求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包豪斯”风格和流派在建筑和艺术界形成,它适应了现代大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 “包豪斯”对现代世界的最大贡献还在于把艺术从一些特定的阶层、民族或国家的垄断中解放出来,归还给社会大众。它通过降低艺术的生产成本、提高艺术的生产效率,使艺术全面而整体地介入人类现代生活。在我们日常接触的每一件现代工业出产的人工制品与物质景象中,无论是书籍影视、服装饰物,还是家具器皿、城市建筑,都或多或少可以见到“包豪斯”的影子。在追求环保和简约生活的当下,“包豪斯”的理念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应予发扬光大,使之继续造福于人类。 包豪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bau(建造)和Haus(房屋)两词合成。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成立。该学院以包豪斯为基地,在1920年代形成了现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建筑。包豪斯主张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说起来,其本义是造平民化的房子。 上海某房地产人士称,虽然包豪斯风格别墅售价高达数百万元人民币,但他们也很难获得高额利润。由于缺乏熟练工人,加上建筑标准较为严格,项目的建筑成本比上海市中心的普通项目高出50%。事实也证明,复制外国建筑风格极其困难。一些房子不得不重建两次,有时甚至三次,才能令开发商满意。 在1919年的《包豪斯宣言》里中有这样一句:一切创造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筑。在中国,最成功的包豪斯风格作品很可能是北京的798。 包豪斯思想要求设计人员“懂得营利的目的”,最充分利用时间和生产设备,服从严酷的现实,艺术性的设计工作,只不过是生活要素的必要组成部分。通俗点讲就是,生活重于艺术。 当包豪斯变成高档楼盘的代名词时,其现代、简约、顺其自然的特点已经丢失了。 包豪斯(Bauhaus)作为一种设计体系在当年风靡整个世界,在现代工业设计领域中,它的思想和美学趣味可以说整整影响一代人。虽然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对包豪斯的设计思想来说是一种冲击、一种进步,但包豪斯的某些思想、观念对现代工业设计和技术美学仍然有启迪作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设计道路的方向的选择是有帮助的。它的原则和概念对一切工业设计都是有影响作用的。弗兰克·皮克(FrankPick)认为:“……必须制定一种压倒一切的科学原则和概念,来指导日用品的设计,象建筑方面那些指导房屋设计的原则那样。”
满意请采纳
3. 包豪斯风格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包豪斯的风格就是构成艺术。由几何形体以及特定的排列形式(重复、渐变、特异等等)
简约是包豪斯沙发的最高设计原则,摒弃了多余装饰,线条明朗,造型简洁利落但是变化却很多,设计简约但不简单,比不锈钢架就经常运用于沙发设计中,作为扶手或支架显露出来,搭配冷静的色调来突出现代风格的独特美感,给人新奇的居家体验。
(3)大众内饰包豪斯风格扩展阅读:
包豪斯前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20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阶段(1925—1932年),德绍时期。包豪斯在德国德绍重建,并进行课程改革,实行了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优异成果。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由建筑系主任汉内斯·梅耶(HANNS MEYER)继任。
这位共产党人出身的建筑师,将包豪斯的艺术激进扩大到政治激进,从而使包豪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最后梅耶本人也不得不于1930年辞职离任,由L·密斯·凡·德·罗(L MIES VAN DE ROHE)继任。接任的密斯面对来自纳粹势力的压力,竭尽全力维持着学校的运转,终于在1932年10月纳粹党占据德绍后,被迫关闭包豪斯;
第三阶段(1932—1933年),柏林时期。L·密斯·凡·德·罗将学校迁至柏林的一座废弃的办公楼中,试图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纳粹所不容,面对刚刚上台的纳粹政府,密斯终于回天无力,于该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闭,不得不结束其14年的发展历程。
4. 包豪斯风格的背景
包豪斯产生的历史背景:
欧洲工业革命之前的手工工艺生产体系,是以劳动力为基点的。而工业革命后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则是以机器手段为基点。手工时代的产品,从构思、制作到销售,全都出自艺人(工匠)之手,这些工匠以娴熟的技艺取代或包含了设计,可以说这时没有独立意义上的设计师。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分工,于是,设计与制造相分离,制造与销售相分离。设计因而获得了独立的地位。然而大工业产品的弊端是:粗制滥造,产品审美标准失落。究其原因在于:技术人员和工厂主一味沉醉于新技术、新材料的成功运用,他们只关注产品的生产流程、质量、销路和利润,并不顾及产品美学品味。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在于艺术家不屑关注平民百姓使用的工业产品。因此,大工业中艺术与技术对峙的矛盾十分突出。19世纪上半叶,形形色色的复古风潮为欧洲社会和工业产品带来了华而不实、繁琐庸俗的矫饰之风,例如罗可可式的纺织机、哥特式蒸汽机、以及新埃及式水压机。产品设计中如何将艺术与技术相统一,引发了一场设计领域的革命,以下三个运动作为标志,也是在包豪斯产生之前欧洲艺术设计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
19世纪后期英国人威廉·莫里斯发起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发起人威廉·莫里斯对当时出现的缺乏艺术性的机械化批量化产品深恶痛绝,他同时十分反对脱离实用和大众的纯艺术。1861年,莫里斯与友人合作成立了一家“绘画、雕刻、家具和金属制品美术工匠公司”,这在艺术设计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由美术家亲自设计并组织生产的机构,但其背离了工业革命的必然趋势,否定代表新生产力的大工业机器生产,使他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机器生产产品技术与艺术的矛盾。
1900年前后以法国和比利时等国为中心的新艺术运动
主张艺术与技术结合,提倡艺术家从事产品设计。主要成就体现在家具与室内设计方面,主要贡献在于继承了英国“艺术手工艺运动”主张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并使这种新的设计理论和观念在欧洲各国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传播。其局限在于否定了工业革命和机器生产的进步性,错误地认为工业产品必然是丑陋的。
比利时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最为杰出的设计家与设计理论家,无疑应推凡·德·威尔德(Henry Vaan de Velde),威尔德出身画家,后来也当过建筑师,1890年他为结婚选购家具时,感到市场的所有用品都形态虚伪,从而开始自己动手设计大部分用品,这使他立志毕生从事设计活动和设计改革,在这一点上,他和威廉·莫里斯颇为相似。
威尔德的设计思想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早在十九世纪末,他就曾经指出技术是产生新文化的重要因素,根据理性结构原理所创造出来的完全实用的设计,才是实现美的第一要素,同时也才能取得美的本质,他提出了技术第一性的原则,并在产品设计中对技术加以肯定。1902年至1903年间,威尔德广泛地进行学术报告活动,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从建筑革命入手,涉及产品设计,传播新的设计思想,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反对纯艺术。
1906年他考虑到设计改革应从教育着手,于是前往德国魏玛,被魏玛大公任命为艺术顾问,在他的倡导下,终于在1908年把魏玛市立美术学校改建成市立工艺学校,这个学校成为战后包豪斯设计学院的直接前身。
威尔德到魏玛之后,思想有进一步的发展,他认为,如果机械能运用适当,可以引发设计与建筑的革命。应该做到产品设计结构合理,材料运用严格准确,工作程序明确清楚,以这三点作为设计的最高准则,达到工艺与艺术的结合。在这一点上,他已经突破了新艺术运动只追求产品形式的改变,不管产品的功能性的局限,推进了现代设计理论的发展。
5. 包豪斯设计理念是什么
包豪斯在设计理论上有三个基本观点: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些观点对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即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
包豪斯与工艺美术运动不同的是它并不敌视机器,而是试图与工业建立广泛的联系。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出现于德国和奥地利的一种艺术流派。主张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鼓吹用艺术来改造世界。
(5)大众内饰包豪斯风格扩展阅读
包豪斯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格罗皮乌斯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20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阶段(1925—1932年),德绍时期。包豪斯在德国德绍重建,并进行课程改革,实行了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优异成果;
第三阶段(1932—1933年),柏林时期。L·密斯·凡·德·罗将学校迁至柏林的一座废弃的办公楼中,试图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纳粹所不容,面对刚刚上台的纳粹政府,密斯终于回天无力,于该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闭,不得不结束其14年的发展历程。
6. 包豪斯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包豪斯对于现代工业设计的贡献是巨大的,特别是它的设计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教学方式成了世界许多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它培养出的杰出建筑师和设计师把现代建筑与设计推向了新的高度。相比之下,包豪斯所设计出来的实际工业产品无论再范围上或数量上都是不显著的,在世界主要工业国之一德国的整体设计发展过程中,包豪斯的产品并未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包豪斯的影响不在于它的实际成就,而在于它的精神。包豪斯的思想在一段时间内被奉为现代主义的经典。但包豪斯的局限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到,因而它对工业设计造成的不良影响受到了批评。例如包豪斯为了追求新的、工业时代的表现形式,在设计中过分强调抽象的几何图形。“立方体就是上帝”,无论何种产品,何种材料都采用几何造型,从而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有时甚至破环了产品的使用功能。这说明包豪斯的“标准”和“经济”的含义更多是美学意义上的,因此所强调的“功能”也是高度抽象的。另外,严格的几何造型和对工业材料的最求使产品具有一种冷漠感,缺少应有的人情味。包豪斯积极倡导为普通大众的设计,但由于包豪斯的设计美学抽象而深奥,只能为少数知识分子和富有杰出所欣赏。时至今日,不少包豪斯的产品仍价格高昂,只能被视为一种审美水准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如米斯的巴塞罗那椅就是典型的例子,售价达数百美元。
7. 包豪斯的三个时期
魏玛时期、德绍时期、柏林时期。
包豪斯前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20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阶段(1925—1932年),德绍时期。包豪斯在德国德绍重建,并进行课程改革,实行了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优异成果。
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由建筑系主任汉内斯·梅耶(HANNS MEYER)继任。这位共产党人出身的建筑师,将包豪斯的艺术激进扩大到政治激进,从而使包豪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
最后梅耶本人也不得不于1930年辞职离任,由L·密斯·凡·德·罗(L MIES VAN DE ROHE)继任。接任的密斯面对来自纳粹势力的压力,竭尽全力维持着学校的运转,终于在1932年10月纳粹党占据德绍后,被迫关闭包豪斯;
第三阶段(1932—1933年),柏林时期。L·密斯·凡·德·罗将学校迁至柏林的一座废弃的办公楼中,试图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纳粹所不容,面对刚刚上台的纳粹政府,密斯终于回天无力,于该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闭,不得不结束其14年的发展历程。
(7)大众内饰包豪斯风格扩展阅读:
包豪斯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作为一个战败国,一方面在道德上、经济上遭受重创,另一方面,在魏玛时期却又释放出一种罕见的生命力。
建造,正是这种生命力的表达,是这个国家重新爬起来的群体信仰。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包豪斯应运而生。
1919年,格罗庇乌斯在魏玛发表《包豪斯宣言》,揭示了包豪斯学院的基本纲领,这就是:艺术与技术结合,手工与艺术并重,创造与制造同盟。
这使得包豪斯学院本身成为一种理念,一个新思想的源头,一场促进社会更新的艺术运动。
包豪斯学院虽然只存在了14年,但它的影响却流传至今。这是因为它的系统折射出了西方文明从工业期迈向创造期、产业结构和商品模式发生深刻变迁的时代的种种端倪,它的产品是我们借以揭示这种深刻变迁的隐秘符码的重要遗存。
从马塞尔·布劳耶设计的第一把钢管家具“瓦西利椅”所揭示的轻型金属材料的消费倾向,到密斯·凡·德·罗为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设计的“巴塞罗那椅”所引领的极简而感性的设计浪潮。
从汉斯·梅耶设计的“包豪斯系列灯”的批量化生产,到同样由名师们设计的几何形象组合的门把原型,这些收藏的背后不仅是一个设计与功能本身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商业模式和批量生产的逐渐成形和发展的历史记叙。
众所周知,赢得后者所谓的新的商业模式要比前者困难得多。包豪斯所开启的模式理念是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新的生活方式,敢于向迎合常规的观念提出挑战。
市场不是保守的,伟大的创新终要走向大众。格罗庇乌斯后来在1942年成立美国通用板材公司,推广预制板组合结构的建筑模式,在这种由工厂来生产房子的、工业化、标准化的建设模式下,房屋本身就是一个预制板组成的包裹。
包裹中是各种分工不同、可供互换的预制板,用于屋顶、墙体、地面。这种建造模式不仅于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城市大改造中被广泛运用,而且20年后在中国遍地燎原。我们至今都能感受到这种模式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包豪斯学院正是以其富于挑战和开拓的变革精神创造了上世纪最早的流行的设计文化。包豪斯重视材料的变革,重视功能的实现,进而涌现出简约的倾向。方形、圆形、三角形、直线、曲线最简约。
这种简约带来了“少即多”的构成思想,推进了代表机械美学精神的标准样式,进而倡导工业设计的大众灵魂,形成将批量生产推上历史舞台、将简约审美植入大众心灵的现代乌托邦思想。
包豪斯的教科书所致力的正是这样一种思想的洗礼和运动。落实在教学上,包豪斯学院一方面几乎强制性地推行其基础课程,凭借拼贴不同材料和质感来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强调手工的训练、上手的培养。
学院需要众多的车间,学生在这里进行实材的劳作,并随之培养起一种质朴的心手合一的上手思想,实现机械时代对于生活统一体的美学变革。包豪斯学院矛盾重重,起初的基础教学的表现主义思路与后来实行的构成主义也有明显分歧。
但其通过教学实验致力于专业藩篱的跨越、服务大众的追求,进而实现新的美学变革,却是其思想的核心。
正是这个核心,在上个世纪漫长的时期中被作为一种日趋流行的设计文化播扬开去,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影响着相关的每一本教科书,直至今日。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包豪斯风格
8. 包豪斯时期工艺美术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1.包豪斯风格是一种艺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包豪斯当然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促进,各种各样的风格会与日俱增。Bauhaus包豪斯风格“项目大胆引入欧美流行‘包豪斯’建筑风格,线条简约大器,富有现代主义美感”,这是某高档别墅的广告语。包豪斯风格、欧式别墅,成为国内很多房地产项
目的高档产品的关键词。
2.“包豪斯”是德文Bauhaus的音译,原是1919年在德国威玛成立的一所工艺美术学校的名称。该校创办人及首任校长,是著名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庇乌斯,他别出心裁地将德文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调转成Bauhaus来作为校名,以显示学校与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机构的区别。另一位德国建筑师,亦属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的密斯·凡·德·罗,曾任“包豪斯”第三任校长。该校于1925年搬到德骚,后又于1933年迁至柏林,同年遭纳粹法西斯查封而被迫解散。虽然从创立至遭遇“杀校”,“包豪斯”仅存世短短14年,但其理论与学说却对整个世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激起的涟漪至今随处荡漾。
3.“包豪斯”学校注重基础课的理论与实践并举,通过一系列理性、严格的视觉训练程序,对学生进行“洗脑”,重塑他们观察世界的崭新方式;同时开设印刷、玻璃绘画、金属、家具细木、织造、摄影、壁画、舞台、书籍装订、陶艺、建筑、策展等13个不同专业的工作坊,培养学生精准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在当时传统的学院派看来是十分另类的,但它后来却几乎成为全世界现代艺术和设计教学的通用模式。
9. 简述包豪斯有哪些历程,其重要意义何在
包豪斯前后经历了三段历程:
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格罗皮乌斯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20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阶段(1925—1932年),德绍时期。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由建筑系主任汉内斯·梅耶(HANNS MEYER)继任。接任的密斯面对来自纳粹势力的压力,竭尽全力维持着学校的运转,终于在1932年10月纳粹党占据德绍后,被迫关闭包豪斯;
第三阶段(1932—1933年),柏林时期。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纳粹所不容,面对刚刚上台的纳粹政府。密斯终于回天无力,于该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闭,不得不结束其14年的发展历程。
意义:
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所包含的造型基础、设计基础、技能基础三方面的知识。将现代美术诸流派发展的基本原理纳入了包豪斯造型教育的轨道。使当时各种造型思潮得以聚集,并进步形成体系。
(9)大众内饰包豪斯风格扩展阅读:
“包豪斯”对现代世界的最大贡献还在于把艺术从一些特定的阶层、民族或国家的垄断中解放出来,归还给社会大众。它通过降低艺术的生产成本、提高艺术的生产效率,使艺术全面而整体地介入人类现代生活。
包豪斯(Bauhaus)作为一种设计体系在当年风靡整个世界,在现代工业设计领域中,它的思想和美学趣味可以说整整影响一代人。
虽然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对包豪斯的设计思想来说是一种冲击、一种进步,但包豪斯的某些思想、观念对现代工业设计和技术美学仍然有启迪作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设计道路的方向的选择是有帮助的。它的原则和概念对一切工业设计都是有影响作用的。
弗兰克·皮克(FrankPick)认为:“……必须制定一种压倒一切的科学原则和概念,来指导日用品的设计,象建筑方面那些指导房屋设计的原则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