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战车价值多少
① 古代战车的人员状况
考古发掘出土的殷商古车,相当多的车上和车旁发现了兵器,表明它们应该是用于作战的战车。比如河南安阳殷墟大司空村第175号车上,就有铜戈、铜镞等实用兵器;殷墟西区M43车马坑中埋有一辆前驾两匹马的车子,车厢里放着一个皮质圆筒形矢箙(箭囊),内装十支利箭,都配着铜质箭镞,箭囊旁还有一件铜弓形器和两柄铜戈。这两车都应是战车。另外,一些车上虽然没有兵器,但所属墓葬中常有成组的兵器出土,所以其中也可能有战车。
出土的战车甚至可以反映出作战时车上乘员的情况。比如山东胶县西庵乡出土的一辆西周战车上,放有两组青铜兵器,靠右侧的一组只有一柄戈;靠左侧的一组有戈、戟各一件和箭镞十枚。这两组兵器出土时的位置,正好说明了车上乘员的位置:根据记载,当时一乘战车上应该有三名乘员,主将的位置居左,那一组制作精美的戟、戈和防护装具,正是为他所用的。右侧位置是主将手下的武士,为“右”(或“戎右”),是战时的主力。在主将和戎右的中间是“御”,即驾驭马车的驭手。这样的位置,恰好和文献中战车乘员配备及战时情形相吻合。再从已经发掘出的商周车子的车厢宽度考查,一般宽在130-160厘米,进深80-100厘米之间,并乘三人是完全可能的。
由于战车上的乘员都是站立在车厢中作战的,所以他们身着铠甲的甲身都很长,与后来骑兵和步兵所穿铠甲不大一样。乘员中戎右因为要挥臂格斗,故只在肩部加有披膊;御者的职责是驾车,因此两臂披膊向下延伸,一直护到腕部,并且还接缀舌形护手,在颈部加有高高的“盆领”。车战武士这样的护甲形制,一直沿用到秦代,在秦始皇陵陪葬陶兵马俑坑出土的木质战车上,驾车的驭手就身着这样的护甲。
除了战车乘员外,驾车的辕马也披挂了皮革制成的甲衣。湖北随县擂鼓礅一号战国墓里出土的大量皮质甲片中,就有用来编缀马甲的甲片,据同墓随葬的竹简文字记载,当时的马甲有彤甲、画甲、漆甲、素甲等多种。保存较好的马甲,出土于湖北荆门包山楚墓中,马甲胸颈部有25片甲片,分5列,每列5片;躯干部有48片甲片,左右对称,各分4列,每列6片;还有保护马头部的皮甲胄,由顶梁片、鼻侧片、面侧片等6片甲片组成。这套皮马甲能够有效地保护驾车辕马的头、颈和躯干免遭敌方箭石的损伤。
战车车厢也需要防护,河南淮阳马鞍冢二号车马坑出土的四号车,车厢外侧钉装有青铜护甲,甲板每块长13.6厘米,宽约12厘米,厚0.2厘米,共钉80块。2007年结束发掘,最近刚刚披露的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一坑中埋葬着至少105匹马和48辆整车,是迄今为止所见西周时期规模最大,陈放车辆最多的车马坑。其中多辆车厢中还保留着铜马甲、马具和铜剑镞、铜戈、铜矛,显然都是当时的战车。更有一编为11号的车厢外侧,装有莲瓣状青铜甲片,排列整齐,保存完好,与上述马鞍冢二号车马坑的四号车一样,算得上名副其实的“装甲战车”。河南洛阳中州路出土的战国驷马战车,还将强弩装备于车体上,射程要比弓箭远得多。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是国家大事,改朝换代的直接推手,曾经在古代(主要是先秦)战争中发挥过突出作用的战车,在我国各地古墓葬和遗址中有大量存留,许多作为大墓陪葬的车马坑,动辄埋葬几十乃至上百组杀殉的骏马和装备整齐的车。杜甫眼中的辚辚车马当然已不是先秦战车的模样,但我们今天有幸看到考古发掘出土的,数量如此众多的各地车马坑中,再现的可都是两千年前能参加实战的真马真车。
② 战车和青铜的冶炼技术是哪个朝代的代表
青铜器代表朝代一般指商朝,夏朝出现,商朝的青铜器达到鼎盛,周朝开始使用铁器。
战车的代表时代应为春秋时期。战车作战始于商代,鼎盛于西周春秋。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兼并战争的加剧,战车数量有了明显增加。到春秋战国之交,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拥有大量步兵的新型军队开始组成。而铁兵器的采用和弩的改进,又使步兵得以在宽大正面上,有效地遏止密集整齐的车阵进攻。战车车体笨重,驾驭困难,其机动性受地形和道路条件的限制,遂逐渐被步兵、骑兵取代。
③ 古代的战车一乘 配多少兵将
中国古代用于战斗的马车。一般为独辀(辕)、两轮、方形车舆(车箱),驾四匹马或两匹马。车上有甲士三人,中间一人为驱车手,左右两人负责搏杀。
其种类很多,有轻车、冲车和戊车等。战车最早在夏王启指挥的甘之战中使用。以后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战车成为战争的主力和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到春秋时出现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到了汉代,随着骑兵的兴起,战车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
1980年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西侧出土了一前一后纵置的两辆大型彩绘铜车。前面的一号车为双轮、单辕结构,前驾四马,车舆为横长方形,宽126厘米,进深70厘米,前面与两侧有车栏,后面留门以备上下。
车舆右侧置一面盾牌,车舆前挂有一件铜弩和铜镞。车上立一圆伞,伞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铜御官俑。其名叫立车,又叫戎车、高车,乘车时立于车上。
(3)青铜战车价值多少扩展阅读
基本结构
战车为木质结构,一般在重要部位装有青铜件,通称车器,用以加固和装饰。
在车战的起始阶段,使用战车的数量较少。据《吕氏春秋》记载,夏朝末年,商汤与夏人战于戉邑,仅使用了战车70乘。商末,在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中,达到一次动用 300乘的规模。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兼并战争的加剧,战车数量有了明显增加。
到春秋末期,一些大的诸侯国,如晋国和楚国,拥有战车的数量已达4000乘以上。到春秋战国之交,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拥有大量步兵的新型军队开始组成。而铁兵器的采用和弩的改进,又使步兵得以在宽大正面上,有效地遏止密集整齐的车阵进攻。
战车车体笨重,驾驭困难,其机动性受地形和道路条件的限制,遂逐渐被步兵、骑兵取代。
但是,这一作战方式的演变过程是极其缓慢的,直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战车数量仍相当可观,大规模的车战仍然时有发生,如《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当时秦军的组成是“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但这时的战车已不再担负主要的作战任务,车战也不再是军队作战的主要方式。
④ 古代的战车是什么样的
提起坦克,人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它驰骋黄沙黑土的钢铁英姿,但是,人们或许并不知晓,早在4000年前,现代坦克的鼻祖就出现了。
现代坦克的鼻祖是古战车。据史料记载,我们华夏的始祖黄帝最先使用了车。到了夏代,一个名叫奚仲的车辆管理官(当时叫“车正”)对原始车辆进行了改造,使车的行驶性能大为改进,所以,民间将他奉为“车神”,认为他是车的发明人。
大家都知道,早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争夺食物和领地,就相互进行攻击。最初使用的武器是天然的石块和树棍。后来,人们发现火,并能用石头“造”火,于是出现了青铜器,进而出现了刀、矛和弓箭。
刀、矛和弓箭都是进攻性的武器,可是人们发现,在战场上不光要巧妙进攻,更要灵敏防守,于是出现了盾。盾是一种防御性武器,那时的参战将士都是一手拿刀、一手拿盾牌,用刀去进攻敌人,用盾防卫敌人的进攻。然而,人们发现这种“一手拿刀、一手拿盾”的战法很不方便,迫切希望发明一种既能向敌人发起进攻,又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武器。
这种武器在夏朝诞生了,人们将狩猎用的田车改成了马拉战车,并很快成为主要武器。据资料记载,夏朝的第二代君主夏启讨伐有扈氏的战斗就是战车之间的战斗。战前,夏启向待命而发的将士发出庄严的战斗誓言,誓言中规定了每辆车上的车左、车右和御者的职责。在商汤灭夏的战斗中,商王成汤率战车70辆和敢死士6000人参加剿杀,大败夏桀(jie)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
商代战车已经比较先进,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在河南安阳就曾发掘出一处商代车马坑,战马的遗骨和战车的轮廓清晰可见。这种战车是木质结构,只在重要部位装有青铜件,车厢为方形,独辕,两个车轮,车轮的直径较大,每车有“车左”、“车右”、“御者”三人,“车左”是一车的首领,手拿弓箭;主管射击;“车右”手拿长矛,主管击刺,并有为车辆排除障碍的任务;“御者”主要负责驾驶车辆,只配供自卫用的随身短兵器。
公元前1066年,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打响了。当时正值商朝末年,商纣王暴行劣政,杀害老臣比干,宠爱妃子妲已,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周武王在姜子牙的帮助下,亲自率领300辆战车和3000名武士、45000名甲士进攻商朝的首都,两方军队在牧野发生了激战,周武王借助战车的威力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在周朝,几乎所有的作战均使用战车,战车成为当时军队的主要突击力量。部分历史学家甚至将夏、商、西周直至春秋绵延达千年之久的时间称为战车时代,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从祖先创造的象形字“军”、“阵”等字中均能找到“车”的痕迹。《说文?车部》对“军”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军,兵车也。”《玉篇》和《广韵》又将“阵”解释为:“阵,旅也”,“阵,列也”。把战车按一定作战意图排列起来,叫做军阵。由此更可看出战车在军队中的地位。
春秋时期,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诸侯间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战车的发展达到鼎盛。“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万乘之君”(拥有一万辆战车的国君)等都是表示了这些国家的国势强大。春秋末期的晋和楚;拥有战车的数量已达4000辆以上。公元前505年的柏举战斗中,秦、楚军与吴军交战双方出动的战车约2000辆以上,可见当时车战规模之大!春秋末期的著名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就曾多次提到战车及其车战。例如,在《作战篇》中,孙武就曾这样写道:“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在这里,孙武为我们描绘了一场无比壮阔的古代车战,你看,“驰车千驷”中的驷指的是四马战车;“革车千乘”的革车指的是用于后勤保障的车辆;“带甲十万”指的是兵卒十万。
然而,当时的战车太庞大、太笨重,——辆战车宽约3米,架上4匹马后,全长超过3米,这样,一辆战车占地面积就达9平方米,因而,必须在广阔平坦的地面上才能进行车战。
战国时期,弓箭的射程日渐增大,机动作战能力日益提高,目标高大的古代战车门渐失去优势。当然,战车退出战争舞台的过程是相当漫长和持久的,到战国时期,仍不时发生大规模的车战,如《史记?张仪列传》中就曾记载秦军“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当然,这时战车的主要地位已开始让位,尽管如此,一直到秦汉时期,战车在战争中仍发挥一定作用。
到汉代,汉王朝为了与匈奴军队作战,大量发展了骑兵。敏捷、机动的骑兵很快就崭露头角,日渐取代了战车的主导地位。昔日驰骋疆场、如排山倒海之势的凛凛战车终于被各种地形上均能机动作战的步兵和骑兵所取代。
中国人最早发明了车,但不是战车的最先使用者。约在公元前26世纪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最先使用了战车。苏美尔人的战车为木质,4辆,由2头驴牵引,车轮是很重的实心小轮,行驶速度很慢。
公元前2000年前后,辐条式车轮和马拉战车出现了,战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辐条式车较轻便,马又比驴要敏捷得多,故战车的机动性大增。公元前1674年,希克索人运用机动的战车和投枪、弓箭入侵埃及,以至于埃及人自认为“未经战争”就被希克索人征服了;之后,希克索人统治埃及长达一个世纪;最后,埃及人仿效希克索人,秘密制造出自己的战车,终于把侵略者赶出了国土,并称雄于中东之区。
古埃及的马拉战车有2或4个车轮,由1匹~3匹马牵引,车上有2名士兵,其中,一名是驭手,一名是兵器手。兵器手的主要武器是弓箭或投枪,士兵身着铠甲,作战时,车马飞奔,直向敌阵冲杀。
埃及战车使古埃及国威、军威大振。公元前14世纪末,埃及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调集20000余人,战车2000辆,为争夺叙利亚地区的统治权与小亚细亚的赫梯国王在卡迭石地区展开了会战,赫梯人也调集了20000余人,战车2500辆。起初,拉美西斯二世中计进入赫梯人的埋伏圈,险些全军覆没。后来,埃及的援军以严整的队形三线配置(一线为战车并有轻骑兵掩护,二线为步兵,三线步兵和战车各半),每25辆战车编成一个中队,猛攻对方侧翼。由于赫梯人的战车也较为先进,双方征战多日未分胜负,在之后的16年中,双方不断征战,但都未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由此足以可见赫梯战车的性能也极其优良。赫梯战车比埃及战车稍重一些,每辆战车上有3名乘员,第3名乘员是盾牌手。
公元前10世纪后,亚述帝国取代了赫梯人的地位,成为西南亚的霸主。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末,亚述帝国对外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并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亚述帝国之所以胜利是由于其军队兵种较为齐全,包括有轻装步兵、重装步兵、骑兵、战车兵、工兵等,其中,战车兵配备的重型撞城车是攻坚破城的有效武器。撞城车的车头有巨大的金属撞角,车体外有金属或棉被保护层,顶部很像现代的坦克,里面的弓箭手可以向敌人射箭。亚述战车较重,由牛牵引,有1名驭手,1名~2名弓箭手\两名盾牌手。在100多年的征战中,亚述战车与骑兵、步兵配合,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取代了亚述人,成了横行西南亚的霸主,波斯人进一步加强了骑兵的力量,使战车兵开始退出战场,尽管马拉战车开始在波斯销声匿迹,然而,波斯攻城车却独具特色。后面的章节,我们将专门介绍几种独具特色的攻城车。
到公元前3世纪,战车已被骑兵和步兵取代,然而,各大会战(如公元前333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与波斯王大流世三世的伊苏斯会战)仍投入了相当数量的战车。
到公元前1世纪,尽管在欧洲还有少数国家使用战车,然而,从总体上讲,骑兵已成为当时战场的主宰。
将车辆用于战争,是战争的一大进步,战车从战场上消失,也是战争的进步,经过数千年历史长河之后,坦克这一类似战车的热兵器出现,更是战争的进步,这就是军事辩证法。
⑤ 古代战车的资料
中国古代军事技术,不但在兵器制造和使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在战车、战船和城防技术方面,也有许多杰出的创造,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技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车技术成就
从广义上说,中国古代战车是指专为作战使用的各种战斗车辆的总称。它由原始社会晚期木板圆轮式陆上运载工具演变而来,除了辎重车和特种攻城车外,主要有商周车战时代用来乘载士兵作战的木质战斗车辆,以及宋代以后装备各种兵器的战斗车辆。
据文献记载,我国在远古时代已有车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规模的扩大,战车使用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在周武王灭商的牧野(今河南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之战中,就动用了三百乘战车。到了春秋时期,战车发展到鼎盛阶段,千乘之国已不稀罕。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城濮(今河南濮阳,一说今山东鄄城濮阳集)之战中,双方各出动了七百乘战车。到春秋末期,有的诸侯国拥有战车达四千乘以上。春秋战国之际,虽然由于步骑战兴起,车战地位逐渐下降,但各诸侯国拥有战车的数量仍然相当可观。直到汉代初年,战车在战争中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车战时代的战车,在形制构造上大同小异。商周时期战车的形制构造,不但在《考工记》中有详细的记载,而且还有出土实物可资考察。它们一般是独辕、两轮、长毂;车舆(车厢)是横宽竖短的长方形,门开在后方;车辕后端压在车厢和车轴之间,辕尾稍露在厢后;车辕前端横置车衡,衡上缚附两轭,用以驾马;车体都是木质结构,通常在重要部位装着各种青铜制的车器,目的在于增加车身的坚牢度,便于纵横驰骋,在一般“错毂”交战中不致被损坏。
车战时代的马车由两马或四马驾挽,以四马为主。从殷墟出土的车马装具可知,大约在公元前十四世纪的商代武丁时期,每乘四马战车的编制装备已经制式化。按当时规定,每车编左中右三名甲士。左方的甲士持弓筋射远,称车左,是车首;右方的甲士执戈或矛同敌击刺,称车右;居中的甲士称御者,佩剑一把。在通常情况下,车上装备五件兵器,称作“车之五兵”。《考工记》所记载的“车之五兵”是戈、量、戟、酋矛、夷矛,分别插在舆侧的固定位置,供甲士临战使用。兵器的这种装备方式,具有长短兼备、远近结合的特点。不过战车装备的兵器也并非千车一律,种类和多寡稍有不同。
到西周时期,为适应作战的不同需要,战车的分类已经越来越明显。据《周礼_春官》记载,当时的战车已分成戎路、轻车、阙车、苹车、广车五大类。戎路也称戎车,是国君或统帅乘坐的指挥车。轻车便于往来驰骋,是攻击型战车。阙车负责警戒和补充缺损的战车。苹车是一种防御性战车(据郑玄注“苹犹屏也”),可互相联结成屏障,以抵挡或阻滞敌军的进攻。广车兼有攻防作用,主要用作防御。
西汉以后,步骑兵逐渐取代了战车兵,作为车战时代的战车,便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
宋代以后的战车同车战时代的战车不同,主要不是乘载士兵作战的战斗车辆,而是装备各种冷兵器和火器的战斗车辆,种类比较多,形制构造各有特点。
在《武经总要_器图》中,绘制有车身小巧的独轮攻击型战车,包括运干粮车、巷战车、虎车和象幸、枪车等。运干粮车、巷战车和虎牟的基本构造相同。它们是在一辆独轮车上,或在车前安置挡板,两侧安置厢板,或在车上安一个虎形车厢,以掩护推车士兵。同时在车的底座上和虎形大口中,通出多支枪锋,以便在作战时冲刺敌军。由于这种独轮车车身小巧,便于机动,所以士兵可以在狭窄的田埂、道路、街巷中推车冲进,同前来劫粮和进攻的敌军搏战;也可在旷野中排成车阵,由众多士兵拥推成百上千辆蜂拥而前,冲击敌军的前阵,配合步骑兵进攻。安有四轮的象车和枪车的车身比较宽,象形车厢和挡板比较大,安插的枪锋比较多,主要是在野战中排成车阵,用来冲击敌军的前阵,配合步骑兵进攻。
南来抗金将领魏胜(1120—1164),在宋孝宗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的抗金备战中,创制了几十辆抛射火球的炮车和几百辆各安几十支大枪的如意战车,以及安有床子弩的弩车。这些战车在车前安有兽面木牌,旁侧有毡幕遮挡,每车用两人推进,可蔽士兵五十人。行军时,上载辎重器甲,驻营时,挂搭如城垒,敌不能近;列阵时,如意车列在阵前,弩车作阵门,可射出如凿的大矢,一矢能射几人,炮车在阵中,抛射火球、石弹,可远及两百步;作战时,三种车上的兵器配合使用。当敌我双方相对接近时,从阵中发射弓弩箭炮,发扬火球同射远冷兵器的远距离杀伤和摧毁作用;如果敌接近阵门,刀斧枪手可以同敌近战搏杀;待敌溃退时,士兵就拔营推车追击。魏胜创制的炮车、如意车和弩车,受到了朝廷的重视,曾下令各军仿造使用。(《宋史_魏胜传》)明代自世宗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到1566年)以后,由于火器的大量制造和使用,装备火器和冷兵器的战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种类繁多,适应于各种不同作战用途的需要。仅《武备志_火器图说十一_车》中,就记载了下列几种类型的火攻车。
首先是火器和冷兵器相结合的战车。这类战车有万全车、架火器战车、破敌风火鼎等。它们的构造特点是在两轮或四轮车上安名大型木柜或木架,架置各种火器和冷兵器,杀伤敌军。有的木柜大到八尺见方,高达一丈多,顶部造成女墙形状,中藏折叠式望楼,可载乘八名士兵,形似活动式碉楼,具有攻守兼备的特点。
其次是纵火战车。这类战车有火龙卷地飞车、铁汁油车、盛油引火车、行炉和扬风车等。它们是在一辆两轮或四轮车上装备各种燃烧性火药,或在锅内盛满烧沸的油和烧熔的铁汁。作战时,把它们迅速推到敌阵纵火,并用扬风车扇风催火,帮助燃烧。
第三是火箭战车。这类战车有冲虏藏轮车、火柜攻敌车等。它们是在独轮或两轮车上安置一个到儿个大火箭筒,内装四十到一百支箭,用木柜或前挡板作屏蔽,以防敌军射来的矢石。作战时,士兵推车接敌,点燃火筋的火捻,使众箭齐飞,大量射杀敌军。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编练的一个车营中,就有四辆火箭战车。
第四是炮车。这类战车最多,明代后期的大型火炮都已安在车上。在戚继光编练的车营中,每营就有一百二十八辆炮车,载运二百五十六门佛郎机炮。其他如攻戎炮、千子雷炮、叶公神铳、灭虏炮、将军炮等,都由炮车载运。这类炮车把车的机动性和火炮的摧毁威力合而为一,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参战速度和毁杀威力。
第五是轻便火器战车。这类战车轻便灵活,如独轮屏风车,车前放置一个高于人体的屏板,两侧内折九十度角,使人体的三面受到保护;屏板上开有射孔,可对敌发射火箭和枪弹;每车编士兵三名,备干粮若干,供士兵食用。屏风车既可单率作战,也可多车并列射敌,并可在驻营时排列成临时军营的挡墙。
第六是综合型战车。这类战车备有多种火器,如万胜神毒火屏风车,既有射远的火铳、火箭,又有近战的火弩、火枪,还有各种燃烧性火药,可发挥综合杀敌的作用。
如果说车战时代的战车主要是乘载甲士进行对阵作战和错毂拼杀的话,那么宋代以后的战车是兵器的毁杀作用和车辆的机动性相结合的攻击性战车,使用范围和战斗作用要宽广得多了。
⑥ 商汤是青铜战车,以后会不会白银,黄金战
并不会,只要你在这个赛季是黄金的,就不会掉到白银去,不过你要是在黄金5还一直输的话,你的隐藏分就会一直掉,段位不掉。但是隐藏分掉的太狠,下赛季的定级赛就会定的很低。
⑦ 古代马拉战车上的节约是什么铜器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叫节约
马车绳带之间的连接件
⑧ 西周战车的优点
西周战车的优点用于攻守的车辆。攻车直接对敌作战,守车用于屯守并载运辎重。一般文献中习惯将攻车称为战车,或称兵车、革车、武车、轻车和长毂。夏朝已有战车和小规模的车战。从商经西周至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的主要装备,车战是主要作战方式。
西周时期战车的形制,在《考工记》中有较详细的记述。193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车马坑中,首次出土一辆商朝战车。坑中南端并排着器具、马骨,车内外分布着 3套兵器。从出土于商、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古墓中的战车可以看出,商周时期战车的形制基本相同,均为:独辕(辀),两轮,长毂;横宽竖短的长方形车厢(舆),车厢门开在后方;车辕后端压置在车厢与车轴之间,辕尾稍露出厢后,辕前端横置车衡,衡上缚两轭用以驾马(图1)。 商朝战车轮径较大,约在 130~140厘米之间,春秋时期缩小为124厘米左右;辐条18~24根;车厢宽度一般在130~160厘米之间(山东省胶县西庵出土的西周战车车厢宽达 164厘米),进深80~100厘米。由于轮径大,车厢宽而进深短,而且又是单辕,为了加大稳定性及保护舆侧不被敌车迫近,战车的车毂一般均远比民用车的车毂长。如西庵出土的西周战车,车毂长40厘米,轴头铜軎长13.5厘米,总长度达 53.5厘米(图2)。根据对有关出土车辆主要部位尺寸的测定和比较可知,商周时期战车结构的变化是:轨宽逐渐减小,车辕逐渐缩短,而轮上辐条的数目则逐渐增多。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提高战车的速度和灵活性。 战车为木质结构,一般在重要部位装有青铜件,通称车器,用以加固和装饰。轮轴是战车的关键部位,装于轮轴部位的车器主要有:长毂饰、儮、枒饰、軎饰、轴饰、辖等8种。其中儮合为一组,用以保护车毂。毂是轮轴穿合部,又是车轮栽辐之处,承重量大,所以此组车器是毂饰的核心部件。
战车每车载甲士 3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 弓 ,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 戈 (或 矛 ),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只随身佩带卫体兵器短剑。这种乘法可以追溯到商朝。如在殷墟车马坑中,3名甲士分布两处,车后2人,舆侧1人;3套兵器,第一套华贵精美,余两套仅为一般的铜质,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兵器的品种也明显地有射御之分。据《左传》等中国古代文献记载,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乘法也与此相同。此外,还有4人共乘之法,称为“驷乘”,但这是临时搭载性质,并非通例。除3名甲士随身佩持的兵器外,车上还备有若干有柄格斗兵器。据《考工记·庐人》记载,这些兵器是戈、 殳 、 戟 、酋矛、夷矛,合称“车之五兵”,这些兵器插放在战车舆侧,供甲士在作战中使用。西周青铜器的铭文中有“ ”,这是较早的一个车字,可以看出舆上高插兵器的形状。但是在实际出土的战车上,所配置的兵器品种却往往不象记载的这样齐全。国君所乘的战车称为“戎车”,其形制与一般战车基本相同。春秋中期以后,军队中出现了专职将帅,国君已经不必亲登战车指挥作战,因此戎车便失去其作为国君专乘的意义,而成为将帅的指挥车。
每乘战车除车上的3名甲士以外,还隶属有固定数目的徒兵(春秋时期称为步卒,战国时期称为卒)。这些徒兵和每乘战车编在一起,再加上相应的后勤车辆与徒役,便构成当时军队的一个基本编制单位,称为一乘。这一情况反映出当时的军队以战车为中心的编制特点。商周时期的战车,是中国奴隶社会军事技术装备的集中代表,当时所使用的畜力驾挽的双轮战车,增强了军队的机动性;车上甲士的青铜兵器装备,发挥了当时兵器的最大威力;车上还配备有旗鼓铎铙,用以保证军队的通信联络和战斗指挥。作战时,甲士站在车上,徒兵跟在车下,而当一方车阵被击溃之后,胜负便成定局。所以当时的战争,主要就是战车之间的战斗。在车战的起始阶段,使用战车的数量较少。据《吕氏春秋》记载,夏朝末年,商汤与夏人战于,仅使用了战车70乘。商末,在周武王伐纣的 牧野之战 中,达到一次动用 300乘的规模。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兼并战争的加剧,战车数量有了明显增加。到春秋末期,一些大的诸侯国,如晋国和楚国,拥有战车的数量已达4000乘以上。到春秋战国之交,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拥有大量 步兵 的新型军队开始组成。而铁兵器的采用和 弩 的改进,又使步兵得以在宽大正面上,有效地遏止密集整齐的车阵进攻。战车车体笨重,驾驭困难,其机动性受地形和道路条件的限制,遂逐渐被步兵、 骑兵 取代。但是,这一作战方式的演变过程是极其缓慢的,直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战车数量仍相当可观,大规模的车战仍然时有发生,如《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当时秦军的组成是“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但这时的战车已不再担负主要的作战任务,车战也不再是军队作战的主要方式。
⑨ 兵马俑铜车马一号青铜器有多少件黄金部件有多少白银多少/
一号为护卫车,没有多少贵重金属。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按照发现的顺序,被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当时皆被埋在7米深的坑里,外面用一个木椁装着。出土时,因木椁腐朽,土层塌陷,两辆铜车马都残破严重,其中二号铜车马已碎成1,555片,经过考古工作者和各方面专家两年半细心艰苦的修复,二号铜车马于1983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展出,一号铜车马也于1988年正式展出。
这两乘车都是四马单辕,呈前后纵向排列,前面的一号车应为古代的“高车”。二号车叫“安车”,分为前御室和后乘室。两室之间隔以车墙。赶车的人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后乘室。乘室前面及左右两侧有三个车窗,后面留门,门窗都可以灵活启闭,窗上的小孔可以调节空气,从中外望。车上有椭圆形伞状车盖。此车通体施以白色为底色的彩绘,二号车配有1,500余件金银构件和饰物,显得华丽富贵。它可能是供秦始皇灵魂出游时乘坐的。一号车上配备有弓弩、箭头、盾牌,驾车者带有官帽,这说明此车是用来保护后面二号车的安全的。
铜车马是我国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它的出土,为考证秦代冶金技术、车辆结构、工艺造型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⑩ 西周时期,古人就已经用上战车了吗
实际上殷商以降,战车就已经是中原战场的绝对主力了。一般来讲,军队分为左中右三队,战车整齐排列其后,每辆战车后都有步兵跟着配合作战。车上的武士一般有三个,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能:驾车、射弓箭以及用矛或者戈。
到了春秋时代,《左传》隐公元年说:郑庄公“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这是春秋时期见于记载的第一次车战。公元前666年,楚伐郑,出动战车共计600乘。在公元前634年的城濮之战中,晋文公一次投入兵车700乘,就以压倒优势的车阵击败了楚军。可见,战车成为了当时战场上绝对的主力。
其实,古代人对于战车的依赖并不难理解,在马镫普及之前,战车几乎就是人类可以想象到的,制造出来的在冲击力上以及机动能力上相当高的战争武器了。尽管成本高且有许多弱点,但是在当时可以说相当于是战场上的重型坦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