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推车价格
1. 古代独轮车车轮值多少钱
没有任何收藏价值。。。除非有人只有独轮车没有轮子,配成一套,不然不具备收藏价值,估计要是你拿北京琉璃厂来卖,一天下来能赚个饭钱
2. 古代黄帝的车价值多少钱
呵呵,你说的如果是黄帝的话,那可能是无价之宝,如果你说的是皇帝的车,那得看具体是哪一位皇帝,还得看车子的做工和生平。你必须具体到某一个人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估值。不过一般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可以说都是无价之宝。
3. 古代手推车历史及应用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为实现大量货物的运输而使用的运输工具。在发明了车轮的古代文明中都曾出现过。而那些没有车轮的地方,只能用滚木运输大型货物。
4. 古代马车的价格(用两计算)
黄金白银,体积小价值大,色泽美丽,不锈不烂,分割也不太困难,是适宜作货币的理想金属。我国古代金银产量较少,只能起部分货币职能作用。金银用作货币,据古籍记载距今大约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史记》说:“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金)或白(银)或赤(铜)”,“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管子》也说,“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汉书》则认为,西周初期黄金货币已有了一定的形制,还有法定的货币制度,它说:“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太公退,又行之于齐”。但这些说法今天还缺乏考古资料的实证,然而商周时期黄金已在发挥货币的作用,是可以肯定的,在安阳等地曾出土过金贝和包金铜贝。
春秋战国时期,黄金已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货币之一了,与早期的铜铸币并行使用。当时大宗交易支付,国与国交往都使用黄金,封建贵族、大商人买卖珍贵的奢侈品,多以黄金论价,如千里马、象床、宝剑、玉卮、狐白裘等,都计值在千金以上。据说韩国有一美人,售价很贵,诸侯们不能买,后由秦国花三千金买去。地主、商人的家产也往往以黄金计值,夸耀为“千金之家”。统治者们朝贡、馈赠、赏赐、贿赂也都使用黄金。如“尉缭说秦王,赂诸侯豪臣,不过三十万金,而诸侯可尽”。当时各诸侯国的铜铸币——布、刀、圜铁等都有一定的流通范围,受地域的限制,而黄金则可通行于各国,不受国界限制,成为国际性货币。
黄金作为货币,是一种以重量为单位的称量货币。黄金计算的单位有两种,一是“斤”,合十六两;一是“镒”(yi),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实际上这两种单位经常是混用的。楚国的黄金单位叫做“爰”,所以楚国的黄金货币,叫做“爰金”或“卢金”。楚国是多产黄金的国家,所以后世出土爰金也最多。爰金的形制,最初是圆饼或钣状,无铭文。近代还发现有铅饼包以金箔、银箔的冥币,说明爰金在当时已是相当普遍流行的货币了。后来,爰金发展为在金钣或金饼上钤印若干小方格和铭文,使用时根据需要把小方块凿开,以天平称量支付。铭文通常为两个字:一是“爰”字,一是国名或地名,如“郢爰”、“陈爰”、“专爰”、“卢金”等。以郢爰最为多见,因郢为楚国都城。卢金是钤有“卢金”二字小圆印的金钣,大约是楚国晚期的金币。卢金二字是表明此币经过化炉精炼,金质足赤的意思。这是因为楚国国势衰危,郢爰币值下降,改用卢金二字来维持货币信誉。根据对实物的化验分析,郢爰一般含金量为97—98%,卢金为94—95%。爰金在楚国流通的同时,北方诸国行使一种金币叫做“圜金”。形状象圆饼,底部凹,表面隆起,有的似马蹄形,都刻有表示重量的文字和数码符号。但出土实物很少。
关于早期黄金货币的购买力,古籍中记载的不多,也缺乏比较。《管子》曾记载,“粟贾平四十,则金贾四千”。可以认为,一石粟值四十铜币,而四千铜币等于一斤黄金。《管子》又说,“黄金一镒,百乘一宿之尽也。无金则用其绢,季绢三十三,制当一镒;无绢则用其布,经暴布百匹当一镒”,可知绢价每匹值黄金十四铢半,布价每匹合黄金五铢。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还需要进一步发掘、研究。
2.黄金货币的盛行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规定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西汉承袭秦制,黄金仍为法定货币,单位改为斤。这一时期,是中国货币史上使用黄金货币最盛的时代。
当时的货币流通,小宗买卖都使用铜钱,凡价值大和支付额多的交易都以黄金计算。据记载,黄金的使用范围主要的有:赏赐、库藏、朝贡、助祭、算赋、买卖官爵和民间窖藏等。赏赐是黄金数量最大的用途。仅就《汉书》记载,皇帝各次赐金加起来的总量达九十万斤,合今天二百七十六吨还多。例如,陈平曾以四万斤黄金间于楚;文帝赐周勃五千金,宣帝赐霍光七千斤。皇帝娶皇后的聘礼,惯例为二万斤。其次是酎(Zhou)金,这是汉代诸侯为祭宗庙向皇帝贡献的助祭费。按规定,以诸侯封地人口计算,每千人贡金四两,实际加起来就是很大的数量。如果交纳酎金重量不足或成色不好,则犯大不敬罪,王则削县,侯免国。汉武帝时,因酎金问题获罪夺爵的有一百零六人之多。黄金代表财富,西汉皇帝运用酎金及赎罪、罚款、抄家、卖官等手段,搜刮了大量黄金,集中于皇家。汉武帝时,皇室贮藏的黄金有五十万斤,约占全国黄金的一半。王莽时期,实行黄金国有,他制订了“宝货”制,使用严刑强逼民众交售(实际是没收)黄金和金制器物,藏于宫中,每万斤为一柜,在他灭亡时还存有六十余柜。
秦汉初期黄金货币没有固定的形状。出土的金饼、金钣,大体有一斤重的和一两重的两类。《汉书》记载,“黄金方寸,而重一斤”。西汉的一斤约合今二百五十克,所以出土的金饼以二百五十克重的最为常见。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出土有数十枚小金饼,每枚重量约合当时的一两。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铸“麟趾褭(niǎo)蹄”,开始统一了黄金货币的形制。北宋沈括曾记述这种金币的形制:“麟趾中空,四傍皆有文,刻极工巧;褭蹄作圆饼,四边无模迹,似于平物上滴成,如今干柿,土人谓之柿子金。”各地西汉墓葬出土实物中,确有一些象马蹄状或兽趾瓣状的金饼,人们称之为马蹄金、麟趾金。此外,还有一种“金五铢”,是1980年陕西咸阳塬下出土的。它的大小形制与西汉五铢铜钱一样,黄金成色与西汉金饼一样,体重九克,比铜钱重一倍多。
汉代黄金与铜钱的比价,法定是黄金一斤值铜钱一万。但在民间实际流通中,则因时因地而有高有低。《九章算术》中曾记载:金一斤值钱“六千二百五十”,“金价九千八百”。在战乱年代,黄金价格变化甚大,如王莽失败后的长安三辅一带,曾有“黄金一斤,易豆五升”的现象。
(3)黄金货币职能的减退
东汉至晋隋期间,黄金愈加贵重,人们对黄金的用途有了很大改变。用于大额支付和商品交易的情况锐减,作贮藏饰品和其他方面用处的大为增加。象皇帝对臣属的赏赐,西汉二百十五年间赐黄金有一百多次,东汉一百九十五年间赐金只有九次,而赐钱、赐物的相应增加,仅赐铜钱的就有六十四次之多。东汉赐金的数额也很少,总计约为二万一千七百四十斤,合今五吨半左右,仅及西汉赐金总数的2%。皇帝赐金少了,臣下献金的也少了,连赎罪也改用缣。把黄金作货币媒介以外的用途,则广泛发展。当时社会风气崇尚奢侈浮华,盛行用金银打造器皿、服饰。汉光武帝的内弟郭况,在家中就蓄有四百多人专门制作金银器物。妇女们用黄金做首饰也很流行,曹植诗云:“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是其时风尚的写照。同时,两汉之际佛教东传,魏晋以后道教也逐渐盛行,寺观庙宇、佛像、法器多用黄金装饰。北魏天宫寺造佛像,一次就用黄金六百斤。特别是战乱频仍,铜钱经常贬值,物价腾贵,人们多以黄金来保存价值,避免损失,这样,黄金就逐渐退出了市场流通范围,成为大家竞相贮存的对象。由于用金数量稀少,黄金的数量名称也起了变化。本来汉代称黄金一斤为“一金”,到了晋代,称“一金”却往往指的是一两了,这是因为使用黄金时用两计算已逐渐习以为常了,而南北朝以后就不再用斤计算了。
唐宋时代,金银制作工艺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黄金用于打造器物、饰品以及佛、道法事祭祀、布施等有增无减,黄金的用途更加广泛。与此同时,由于工商业和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以黄金计价、估值以及用于大额赋税、大宗交易的情况又时有发生。杜甫就有“囊虚把钗钏,米尽折花钿”的诗句。由于经济的增长,黄金的货币作用在这一时期又有所上升,但相比之下它作为贮藏、保值的作用仍是主要的。史籍对这方面的记载很多,如“天下金帛皆贮于左藏”(60)等等。元代以后,纸币逐渐流行,黄金则进一步退出流通领域。尤其是明朝,曾明令禁止民间用金银交易,但实行的结果是,白银未能禁止住,而黄金的货币地位则正式取消。
黄金货币的形制,一直是多种式样同时并行的,但不同时期又分别以某一式样为主要形式。东汉以后,除圆饼形外,铤状逐渐多起来。金铤是狭长的金钣,似大臣用的笏,一直流行到唐代1979年山西平鲁曾出土金铤八十二件,金饼四件,部分刻有唐肃宗干元年号。南北朝时,黄金制的钱币开始出现,《南史吕僧珍传》曾有生动的记述。这种金钱,多是仿照当时流通的铜钱的形制而造的。从出土实物看,有些金钱是从国外流入的,如拜占廷金币等等。唐宋时期,金银制的钱币已较普遍,但多用作祭祀、布施、馈赠、殉葬等,与流通中的铜钱有所区别。《旧唐书玄宗本纪》记:开元元年(713年)九月,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杜甫诗云:“何时重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张祜诗云:“长说承天门下宴,百官楼下拾金钱”。两宋时金银开始以锭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砝码或绕线板的形状,为两端宽、中间窄的亚腰形。元代的金银锭又改为元宝形,即两端尖而翘起。明、清时又有中锭(小元宝形)、锞子(小馒头形)以及滴珠、福珠形状。上述多种形状的黄金体,都仍属于称量货币,在使用时需用秤称量,份量多者要进行截凿。
黄金的购买力,东汉以后千百年来一直是比较稳定的。金银比价,大约为一比五左右,维持了相当长时间。至宋初为一比六点五二。明中期为一比七到八,明末为一比十左右。清乾隆时为一比十四左右,和当时欧洲的比价大体相当。黄金和铜钱、纸币的比价,则由于后者价值经常不稳,而变化较大。
关于“金”的第二种说法:
我国古代货币制度的情况如何?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据现有资料推断,我国的货币起源于殷商。因为商代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工,“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资本论》第一卷)。
最初作为货币的物品有牲畜、布帛、贝壳等,随着商品交换的日益扩大,到商代晚期,出现了象形的铜贝,这不仅是我国,也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货币。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开始流行,有布币、刀币、环钱等铜铸币,秦统一全国后,统一了币制,使用外圆方孔铜钱:秦半两。从此以后,方孔圆形成了我国铜钱的固定样式。在东汉至唐代的七百多年间,我国的主要货币是五铢钱(铢是一种重量单位),这一时期,铸币币值同重量名称相统一。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始铸“开元通宝”迄清“宣流通宝”,历时一千三百余年实行制钱制度,不再以重量作为货币名称,铸币名称改为“元宝”、“通宝”等,并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清光绪年间,开始铸造铜元,铜元逐渐通行全国,成为货币的主流。以上是我国古代铜币演化的过程。
我国古代除了以铜为货币外,还以金银、铁钱、谷帛作为货币。从春秋战国起,历代均以金银条块的重量参与流通使用,属于称量货币。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铸造了中国最早的铁钱。每当时局动荡不安,钱币严重贬值时,谷帛就自然代替金属货币担当起货币的职能。比如在王莽末年、南北朝时期,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区内,都曾以谷帛为货币。另外,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唐代的“飞钱”,已具有纸币的某些特征。北宋的“交子”和“钱引”、南宋的“会子”,则是真正的纸币了。到了元代,元世祖于中统元年(1260年)发行“中统宝钞”,禁止金银和铜钱流通,规定公私均用纸币。元代的纸币制度在世界币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总之,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古代形成了以铜币为主体,兼用金银、铁钱和纸币的多元化货币制度,最后演变成近代的货币。
金、银作为贵金属,都曾作为货币先后出现在历史舞台上。首先是黄金在秦汉前后被广泛使用,然后是白银在宋代开始登台唱主角。金、银在货币流通史上的代兴,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
春秋时就开始有以黄金作支付手段的文字记录。进入战国以后,黄金被广泛地用作货币,但大多限于国君、贵族等富裕阶层使用。黄金流通需要计量,它以“斤”(旧制一斤为十六两)、“镒”(一镒相当于二十两或二十四两)等重量单位作为计量单位,因而黄金是称量货币。秦代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汉承秦制,仍以黄金为上币,但改以斤为单位。秦汉时黄金与铜钱的法定比价是黄金一斤值钱一万。西汉末黄金大量上流,到王莽时国库积贮达六十万斤以上。不过,王莽政权败亡之后,黄金大量散失于民间,使得黄金流通量在东汉急剧减退。
自东汉至唐末,是铜钱作为主币流通的时期。白银是在唐末时进入货币领域的,主要用作军费、政府经费等。进入宋代以后,白银作为货币使用的范围更加扩大。但是,白银不能直接用于日常交易,一般须换成钱才能使用。金人一向通用白银,白银的使用以五十两为一锭计算,每锭对铜钱作价百贯文。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铸“承安宝货”银币,自一两至十两,分为五等,每两折钱二贯,这是我国有法定计数银铸币的开始。元代和明初,政府为推行纸币政策,禁止民间用金银交易。直至明英宗时方才解除用银之禁,从此白银正式以合法货币的身份登上经济流通舞台。万历年间,全国推行以赋役折银征收为内容的“一条鞭法”,从而使白银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员必需的货币,成为财富的主要标志。到了清代,则以用银为本,用钱为辅。白银被铸成不同规格的货币:元宝(五十两)、中锭(十两)、锞子、滴珠等,但交易时,仍需称量,银与钱的法定比价,明清相同,均为银一两值钱一斤。(见于安徽师大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关于“斤”:
秦汉时期铜币流通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是秦汉初期半两铜币流通阶段,二是两汉时期五铢铜币流通阶段。两个阶段中的铜币都发生着持续减重的变化。 秦汉初期半两铜币流通阶段,起于秦始皇统一全国货币,止于汉武帝铸行上林三官五铢钱。秦代初期每斤相当于现代大约256.25克,半两钱应重8.0078克,“而出土的秦半两多为4-6克左右”。可以说,秦代半两铜钱在秦始皇统一全国货币的同时就已经发生了减重的现象。(石俊志《秦汉时期的铜币减重与权衡减重》)
结论:
综合上述不同说法:战国时的“金”可以是黄金,也可以是黄铜;战国时的“斤”很可能与秦汉时的“斤”相似,为250克左右。如此,则“购之金千斤”可以理解为500斤黄金或500斤黄铜。课下注释语焉不详。
5. 古代 车轮的价格
不见实物不太好说,因为不知道你的车轮是什么档次的车上的。就像农用四轮车和奔驰车比较一样。
最好有图看一下。
但可以肯定的说,若是大明的东西,2万元左右还是值的。若是清的,看是清早或清晚的了,清早的贵些,清晚便宜些,最差一万元左右了。
以上说的是一般马车的价格,如果是当时比较高贵车的轮子,价格还要往上。
最好找个行家出手,防止卖到地皮上。
6. 手推车有什么样的发展史
手推车也叫“鸡公车”。“鸡公”之得名,大概因为其形状有点像鸡公:一只硕大的轮子高高耸起,像昂扬的鸡冠;两翼是结实的木架,堆放货物;后面两只木柄,被推车人提起置于胯旁,自然像张扬的鸡尾了。
最初,手推车最正统的名字叫“辘车”。汉代井上汲水多用辘轳,而手推车就是由一个轻便的独轮向前滚动,形似“辘轳”,所以称其为“辘车”。至于独轮车之名,要晚至北宋时沈括写的《梦溪笔谈》一书中才看到。
独轮车是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它以自身经济而实用的长处,历2000余年而未绝迹,至今在我国一些山野和乡村中,各种式样的独轮车仍在使用,尽管它们的名称各异,形制却相差无几,都是渊源于汉代的辘车。
7. 古代拉车的一次多少钱
一斗米
8. 古代手推车的材料
为实现大量货物的运输而使用的运输工具.在发明了车轮的古代文明中都曾出现过.而那些没有车轮的地方,只能用滚木运输大型货物
9. 古代乘坐马车,如何收费的按路程,还是按天数具体1里路收多少钱
按路程算钱,
10. 手推车历史
第一,早期的独轮车,到两汉
时期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样式,在全
国各地普遍流行,服务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后来又因地制宜发展出各种造型,但这种
样式的独轮车作为一种传统的基本样式,二
千多年延续至今。它的出现,如果单就出土图
像“鹿车”看,我们比较容易猜想“时间应上推
到西汉晚年”。但是,这种被普遍使用的成熟
的“鹿车”应有一个长期的成型过程,因此,鹿
车并不是中国独轮车的最早源头,西汉晚年
也不是中国独轮车发明的时期。
第二,我国独轮车的源头,我认为是
“ ”,这种给孩童玩耍的一轮车,是从同时期
的轺车等双轮大车移用而来,这种移用不是
原样缩小,而是在缩小时作了改进,双轮改一
轮,双辕改单辕,而车的伞盖作为重要的部件
被保留,并可任意装卸。这类一轮车属孩童玩
耍之物,不会记于《史记》、《汉书》等古籍文献
之中,其实物因木质结构也与鹿车一样湮没
在古人的生活世界里,在地下与地上均不能
见到。但当我们面对惟存的清晰图像时,犹可
想见孩童们当年的快乐。
第三,作为独轮车的最早样式“ ”,在汉
代应该是孩子们普通的玩具。从目前所见两
幅《孔子问师》和5 幅《孔子见老子》图上都有
的一轮车看,这种玩具小车很有可能确是项
橐这样的春秋晚期孩童们的玩耍之物。因此,
它的产生,我认为应该在春秋时期,甚至说早
于春秋时期。
第四,从一轮玩具车“ ”到实用载物的
独轮“鹿车”只有一步之遥,实际上只要将缩
小的小车再放大,伞盖略作倾斜即成载物“鹿
车”。这一过程并不复杂,对于神童项橐、精通
手工技艺的巧匠墨翟和公输班而言则是举手
之劳的事,至于是谁完成了这个过程,实无从
考证。但能载人载物的“鹿车”在汉初已经存
在,前引《史记》云,刘敬在汉五年过洛阳,见
刘邦,所乘之车要“脱挽辂”。按当时刘敬的地
位,不太可能乘需多人挽的辇车,而牛马之车
则无需“脱挽辂”,《史记》正文虽未明说“鹿
车”,而苏林推断刘敬所乘之车为“鹿车”,应
是准确的,时间在汉五年,即公元前20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