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汽车4s店购车的法律法规
『壹』 4S店强制上牌是否触犯法律
这种行为是有违规之处,但要说到违法,又谈不太上,他可以说你可以不到他那儿买车啊。建议找媒体爆光他们的强制消费的行为,让他们名誉扫地
『贰』 国家对外汽车4S店的法律法规
1. 4S店不是事业单位,不属于政府部门管理。
2. 4S店是生产企业单位,自负盈亏的生产性单位。
3. 事业单位的定义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4. 企业单位是指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
『叁』 4s店加价售车是否违法
汽车属于商品,由市场定价,即汽车销售商店可以自主决定销售价格。是加价还是降价,由销售商决定。这种情况下,消费者认为价值过高的,可以拒绝购买。
相反,国家法律规定,汽车生产厂商不得限定销售商对外出售的价格,这属于价格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如被工商机关发现,将被处以罚款等处罚。所以,生产厂家对某一款汽车只标明了建议销售价格。
『肆』 4S店购车事项协议确认书有签字按手印但是还没交定金有法律效应吗
4S店购车事项协议确认书有签字按手印但是还没交定金也具有法律效应。
法律分析
合同签订后通常就会生效,但购车有例外,购车协议是否生效,4S店是否交付车俩为依据。签订合同双方签订合同时需要审查合同,审查合同公章与签字人的身份,确保合同是有效的。生效但并不一定对双方有拘束力,还要看条款的约定,这个协议没有违约条款,没有交付预付款,也没交定金,所以,不履行约定4S店也会强制履约。因为合同签字也按手印了合同生效,如果不要了属于违约。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而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也不违反法律或公共利益。而依据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合同效力,指依法成立受法律保护的合同,对合同当事人产生的必须履行其合同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的法律拘束力,即法律效力。这个“法律效力”不是说合同本身是法律,而是说由于合同当事人的意志符合国家意志和社会利益,国家赋予当事人的意志以拘束力,要求合同当事人严格履行合同,否则即依靠国家强制力,要当事人履行合同并承担违约责任。4S店购车事项协议确认书有签字按手印,说明当事人自身已经同意合同,所以具有法律效应。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百九十条 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当事人均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时合同成立。在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时,该合同成立。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是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时,该合同成立。
『伍』 购车不给合同违法吗
不给购车合同是违法的。购车合同是消费者的权益保障,在提车之后不能收回。车主与4s店达成购车协议后,由双方之间签订书面的购车合同,该车辆买卖合同应该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如果4S店不将合同给客户,客户可以直接索要,如果对方拒绝可以直接要求解除合同。
法律分析
购车合同是消费者的权益保障,在提车之后不能收回。车主与4店达成购车协议后,由双方之间签订书面的购车合同,该车辆买卖合同应该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如果4S店不将合同给客户,客户可以直接索要,如果对方拒绝可以直接要求解除合同。签订买车合同时,要明确约定汽车的品牌、汽车标识号码、发动机号码、汽车代码(车架号)等汽车本身应有的要素,尤其是汽车代码与汽车标识号码同时写明,防止汽车经销商掉包;车辆主要配置、颜色(具体到座椅颜色)、手排还是自排以及随车交付的文件等;价款应列明车辆交易的总价款(裸车价或是包牌价),付款方式和期限。购车合同上的售后服务条款,应重点列明经销商应承担何种义务也可向工商部门或消费者协会反映,并申请其协调处理,但周期可能略长。车辆、车款支付记录、和销售人员的沟通记录都可作为维权证据。若权益最终还是无法获得维护,可选择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条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三)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
第五百零一条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或者其他应当保密的信息,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泄露、不正当地使用该商业秘密或者信息,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百零二条 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未办理批准等手续影响合同生效的,不影响合同中履行报批等义务条款以及相关条款的效力。应当办理申请批准等手续的当事人未履行义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承担违反该义务的责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的变更、转让、解除等情形应当办理批准等手续的,适用前款规定。
『陆』 汽车销售法律法规知识
我国关于汽车的法律法规,从大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法律1、《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 》《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出台的关于指导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的权威行政法令。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是2003年10月28日公布的关于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律。于2007年与2011年两次修订。本法分总则、车辆和驾驶人、道路通行条件、道路通行规定、交通事故处理、执法监督、法律责任、附则8章124条。3、《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为规范机动车维修经营活动,维护机动车维修市场秩序,保护机动车维修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机动车运行安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促进机动车维修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4、《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是为保障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依法得到赔偿,促进道路交通安全。5、《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是为了规范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保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保护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而制定。
『柒』 买车哪些情况退一赔三
“退一赔三”就是指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按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不足500元的,为500元,法律另有规定除外。
根据新车三包法律法规,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消费者可选择更换或退货,销售者应当负责更换或退货。
1、因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计进行了2次修理,严重安全性能故障仍未排除或者又出现新的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的;
2、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架系统、前/后桥、车身的同一主要零件因其质量问题,累计更换2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的;
3、发动机、变速器累计更换2次后,或者发动机、变速器的同一主要零件因其质量问题,累计更换2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的,发动机、变速器与其主要零件更换次数不重复计算。
如果我们在4s店购车时,4s店对车辆的实际情况有所隐瞒,把二手车当新车卖或把维修过的车辆当新车卖时,消费者可以要求退一赔三。
退一赔三的过程比较复杂,首先就是我们手头上需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在交易中4s店故意隐瞒了自己,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例如,车辆如果是二手车,则消费者需要提供车辆过户情况等可以证明车辆为二手车的证据才行。
在购物时,关于退一赔三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购买商品或服务是为了满足“生活消费需要”。比如有人购买汽车主要用来进行“黑车”运营,这种情况就不是“生活消费需要”,因而不能主张加倍赔偿。但也有例外,如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也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二是,消费品的价格没有限制。小到针线、铅笔,大到汽车、名表,只要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是为了满足自身生活消费需要,就可以适用。最后是欺诈的定义。欺诈主要指的是以次充好、以劣充优,故意告知虚假情况、作引人误解的宣传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消费者做出购买的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
买车也不是件小事,一定要在购买之前做足功课。
『捌』 买车在店里强制买保险,否则不出车是否违法
这个必须违法的,可以直接投诉或者报警,还有就是曝光,让其他人都知道这个地方,让他以后都不用做生意了。或许这样才可以把公道找回来,也帮助其他人防止此类问题再次出现。
『玖』 汽车“三包”新政出台,4S店不肯退车罚50万!还得给你备车开
汽车作为当代社会的大宗消费之一,售后问题一直是众多车主们最为头疼的事。
辛苦打拼多年,好不容易攒下一点积蓄,甚至不惜背上金融贷款,只为与最爱的家人孩子出行时有个遮风挡雨之处。
可谁知不良商人那个黑心呐,买车前百般讨好,笑面相迎只恨生不逢时不能相认;买车后,不管不顾,若来保养便大门敞开,要来维权却投诉无门。
根据中消协发布的《2018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汽车产品投诉情况分析》来看,我们车主对于汽车的投诉主要体现在“售后服务”、“合同”和“质量”三个方面上。
这其中售后服务的投诉占比达到32.2%,合同问题以及质量问题投诉各占总投诉的20.7%和20.0%。那么关于售后投诉中我们广大车主投诉最多的是什么呢?
售后问题中占比第一的是“不履行三包义务”,第二项则是“不履行售后承诺”,看来即便国家有明文规定汽车销售商要履行三包义务,但真正能落实到明处的,愿意搭理消费者的恐怕没有几人。
汽车新三包即将上台,能否狠狠惩罚黑心4S店?
汽车消费者的苦大家有目共睹,关于“汽车三包”问题的投诉也越来越多,国家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终于开始有所行动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