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配件制造投入产出比
❶ 汽车配件生产成本的计算
生产加工汽车配件行业成本核算方法要用分步法
❷ 汽车配件的概念是什么
汽车配件是构成汽车整体的各个单元及服务于汽车的一种产品。凡适用于汽车上的零件、合件、组合件(包括它们的基础件)和总成都统称为汽车配件。这一概念除了名称外,还包含品种和规格。有些适用于汽车的通用配件,有些也可以汽车配件来对待,诸如轴承、通用电气设备等。
广义上的汽车配件则泛指汽车维修生产企业所需要的全部材料,包括汽车零件、汽车维修材料、汽车用品。而所有汽车配件都要依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生产、运输、存储、销售,不同的汽车配件产品具有不同的产品标准,这是汽车配件产品共有的一般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汽车品牌越来越多,汽车的类型也越来越多,导致汽车配件的种类也不断增多。所以,我们对于汽车配件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识别。
车身易损坏件有哪些呢?
车身易损件主要有以下类别。
① 纵梁:弯曲变形和裂缝。
② 蒸发器及壳体:发生碰撞严重弯曲或破裂。
③ 驾驶室:钣金蒙皮锈蚀、碰撞变形、车门碰撞变形、玻璃破碎、玻璃升降器损坏、门锁损坏等。
④ 翼子板、托架、前后轮挡泥板:碰撞损坏、振动裂缝、泥水锈蚀。
⑤ 保险杠、牌照板、车外后视镜:常因碰撞而损坏。
⑥ 装饰条、车门槛嵌条、立柱饰板;均属易损件。
❸ 急求汽车零部件企业计算投入产出的表格,以及成本计算表、成本费用控制表、制造(管理)费用明细表、
主题:成本计算表、成本费用控制表、制造(管理)费用明细表、产品生产销售成本表、产品成本分析表(自动计算).XLS及成本计算方法和程序,已发送了。
❹ 想做汽配行业,不知前景如何,求大神意见
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经济和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在汽车工业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近年来,跨国汽车公司的生产经营由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模式逐步转向以开发整车项目为主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在此产业链分工背景下,汽车零部件提供商依存于单一整车厂及零部件生产地域化的分工模式发生改变,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趋于独立化。当前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由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等传统汽车工业强国主导。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规模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深度市场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销售收入32117亿元,同比增长10.47%。预计2018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营业额增速将达到7.1%,营业额预计将达到40047亿元。2012年至今,我国零部件制造业产值占汽车总产值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
近年来,随着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加剧,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不断加大投入提高自主研发、技术创新与海外市场开拓能力,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
加之传统的成本和价格优势, 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际市场地位不断提升,上述因素推动了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持续快速增长。全球整车厂商对国内汽车零部件采购途径的青睐,
国家颁布的多项产业扶持政策对提升零部件企业竞争力的支持,为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峰期。
国家的政策支持
汽车零部件压铸企业生产经营既受到压铸行业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影响,
也对汽车行业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十分敏感。汽车工业提升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先导型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中央及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及鼓励政策,对汽车工业及上游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汽车零部件产业逐步实现产品升级
随着我国逐步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面对日益削弱的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的市场竞争及其空间挤压,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有必要通过强化技术开发和完善产品结构, 实现向系统开发、系统配套、模块化供货方向的发展,这将有助于国内企业提升在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竞争地位并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形成长期持续的发展动力
汽车轻量化成为行业发展方向
在排放标准愈发严格的大环境下,轻量化作为实现汽车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已被社会公众、政府部门以及各大汽车生产厂商所广泛接受,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铝合金压铸件以质量轻、性价比高的优势已逐步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占领主导地位。通过提高用铝比例实现汽车轻量化是应对日益突出的燃油供求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最现实的选择,不断提高的汽车用铝量将使得铝合金压铸件的市场空间持续增长。
❺ 简述我国汽车配件行业市场规模
市场规模现状:主营业务收入不断扩大
中国新车生产为我国新车零部件配套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不断增长的汽车保有量下,汽车维修与改装对零部件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促使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不断壮大。
2019年,在汽车整体市场滑坡、新能源汽车补贴下降、排放标准逐渐升高等因素影响下,零部件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仍呈现稳定增长趋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13750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统计,全年累计主营业务收入3.6万亿元,同比增长0.35%。初步估算,202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在3.74万亿元左右。
——更多数据来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深度市场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❻ 汽车零配件铸造业人工成本占销售额的比率多少合适
您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
汽车零配件铸造业人工成本应控制在7-10%,超过10%就很麻烦。机械制造业利润率趋低,提高效率才是关键。
按传统工业企业,传统工业企业附加值低,利润率在5%左右。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约占10%。以此推算,生产成本占销售收入的100-5-10=85%左右。基本来说,传统工业企业技术含量低,工人工资约占5%;辅助制造费用5%;【回答】
燃料动力+原材料差不多达到85-5-5=75%左右。
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幸福快乐每一天! 【回答】
你有经过市场调查吗?太离谱的人工成本数据。【提问】
你先经过市场调查再回答。不能胡说。【提问】
亲,数据只能提供参考,每个地方的市场都是不一样的,你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回答】
你的数据根本就是错的。【提问】
人力成本总额占销售额比例是一般为10% 左右哦。【回答】
你问问工厂的成本会计,人工成本到底占销售额的比率是多少?再回答。【提问】
亲,数据只能提供参考,每个地方的市场都是不一样的,你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哦。
【回答】
你错了就是错了。【提问】
恩恩。建议你可以在当地做一下市场调研,可以问问同行的情况,以此信息可能会更加有效。【回答】
❼ 汽车零部件四大龙头是什么
1、福耀玻璃,主要业务是为各种交通运输工具提供安全玻璃和汽车饰件全解决方案,是国内汽车玻璃龙头企业,全球汽车玻璃行业市占率第一的企业。
从2017年到2020年,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分别为17%、20%、14%、12%。营收增长分别为12%、8%、4%、-5%。净利润增长分别为0.14%、30%、-29%、-10%。
2、星宇股份,主要从事汽车车灯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是我国自主车灯龙头企业,是我国主要的汽车灯具总成制造商和设计方案提供商之一。
从2017年到2020年,公司的ROE分别为12%、14%、17%、21%。营收增长分别为27%、19%、20%、20%。净利润增长分别为34%、29%、29%、46%。
3、潍柴动力,主要从事发动机及其零部件、重型汽车、重型汽车车桥、变速箱及等的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我国重卡行业龙头企业、国内燃机产业骨干企业。
从2017年到2020年,公司的ROE分别为20%、22%、21%、19%。营收增长分别为62%、5%、9%、13%。净利润增长分别为178%、27%、5%、1%。
4、伯特利,主要从事汽车制动系统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电子驻车制动系统龙头企业。
从2017年到2020年,公司的ROE分别为29%、19%、19%、10%。营收增长分别为9%、7%、21%、-3%。净利润增长分别为1%、-14%、69%、14%。
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工业的基础,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特别是当前汽车行业正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开展的自主开发与创新,更需要一个强大的零部件体系作支撑。
整车自主品牌与技术创新需要零部件作基础,零部件的自主创新又对整车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大推动力,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没有整车的自主品牌,强大零部件体系的研发创新能力难以迸发,没有强大零部件体系的支撑,自主品牌的做大作强将难以为继。
2005年1-12月,中国全部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383,800,95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67%;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375,265,815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21%;实现累计利润总额为21,462,002千元,比上年同期降低9.09%。
2006年1-12月,中国全部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539,704,996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35%;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527,234,933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71%;实现累计利润总额为32,605,65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79%;截止到2006年12月底,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6,142家。
❽ 简述汽车零部件材料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开发深度不断加深;零部件通用化和标准化程度提高;零部件电子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
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工业的基础,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特别是当前汽车行业正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开展的自主开发与创新,更需要一个强大的零部件体系作支撑。
整车自主品牌与技术创新需要零部件作基础,零部件的自主创新又对整车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大推动力,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相关发展:
2005年1-12月,中国全部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383,800,95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67%;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375,265,815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21%;实现累计利润总额为21,462,002千元,比上年同期降低9.09%。
2006年1-12月,中国全部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539,704,996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35%;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527,234,933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71%。
实现累计利润总额为32,605,65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79%;截止到2006年12月底,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6,142家。
❾ 汽车配件的需求量有多大
汽配市场还是青涩之果 远谈不上成熟
几成假劣滋生地
在一些人眼里,汽车配件市场差不多已成为假劣产品的滋生地。
独立服务商与4S店之争
据介绍,汽车生产厂家开办的4S店正在与独立服务商互相较劲。
已有专家预测,国内以特许经营为主导的4S店式经销商将越来越多。4S店集整车销售、维修保养服务、配件销售及金融代理服务于一体,在很大程度上与整车厂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而与之相对应,独立汽车服务商与整车厂没有任何附属关系,个体实力上也逊色得多。这两大阵营来争夺中国的汽车服务市场,孰高孰下?
从市场份额上看,不同国家在这方面有所差异。美国独立服务商的市场份额高达70%,日本约30%,德国约40%,其他国家大多超过50%。中国目前与美国比较接近,达到70%以上。
现在这种格局正在逐渐改变。保有量的迅速增加、私人车主比例的逐步加大、汽车服务市场本身因竞争而导致的整合等因素,将可能促使独立服务市场上出现重量级的连锁经营企业。
运作模式在摸索中
关于汽配市场的运作模式问题,汽车业界近年来时有争论,但尚未有定论。无论是传统的3S、4S还是连锁店、连锁超市,似乎每个模式都有其可借鉴之处,也都有其难以弥补的缺陷。
“其实无论哪种运作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市场成熟度。”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中国的汽车配件市场,正在全面提高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跨国巨头竞逐汽配市场 本土企业生存难
近年来我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吸引了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纷纷进入,面对咄咄逼人之势,记者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长期只能追着整车屁股后面跑、发展滞后的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由于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先天不足,时刻面临被跨国巨头吃掉的危险,亟待突围。
跨国巨头纷纷布局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近年来,随着“6+3”跨国汽车巨头相继完成在华投资布局,在华汽车零部件生产开始出现本土化浪潮,吸引了一批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来华投资设厂,我国开始成为世界汽车零部件生产工厂。
据统计,在全国50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目前已有1200多家是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5,跨国汽车零部件集团在华独资和合资企业在我国已形成列强环伺之势。专家说,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汽车零部件集团,许多都是位居世界500强企业,它们在带来技术和资本的同时,为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导入了全球化、中性化、同步化、模块化等先进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市场竞争加剧 小企业单打独斗生存难
今年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拐点年”,经过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今年国内汽车产业发展明显趋缓,增幅下降近一半。汽车市场的这一骤变,立即在汽车零部件市场得到显现。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出现这一局面,表现看是市场应变能力差,暴露的却是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对跨国巨头带来的全球化采购、同步化研发和模块化供货等竞争新要求不适应的深层危机。这种危机主要体现在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的技术研发、产品结构、质量和成本控制等几大瓶颈制约。
此外,规模小,批量少,成本控制力弱,不能适应用户对产品质量、成本、交货期等全球化采购要求,使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与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相差悬殊。特别是随着轿车整车价格战的频繁上演,成本压力不断向零部件环节转移,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整体竞争力面临巨大挑战。以武汉市为例,目前这个市近百家零部件企业中没有一家规模达到10亿元。“小、散、乱、单打独斗”成了当前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现状的真实写照。
2006年中国汽配行业三道难题需解决
2006年,是国家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于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来说,步入了新一轮的竞争和发展阶段。笔者以为,在新一轮竞争和发展中,上游的压价、下游的涨价,跨国公司同台竞争的严峻挑战,是摆在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前现实而又不得不破解的三大难题,是零部件企业必须跨越的 “三座大山”。
建立“一体化发展合作体系”
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降价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在未来几年恐怕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作为主机厂或整车厂为了确保自己的利润空间,不得不对下游的企业进行压价,恐怕也有其苦衷。那么,汽车零部件企业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降价的风险和减少损失呢?笔者以为,汽车零部件企业应与主机或整车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行与主机或整车厂“携手并进,精诚合作,共谋发展,实现双赢”的“一体化发展”策略,通过自己的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如某家活塞生产企业,近年来,一直坚持做到:主机厂的需求就是他们的关注焦点;为主机厂提供超前的产品开发支持,确保产品质量的不断升级和产能的稳定提升;以“超越用户期望”的思考方式,与主机厂一起解决现实与预期之间的差距问题,从而为市场终端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及服务。该公司早在2000年与玉柴配套之初,就确定了“产品开发为先,配套协作跟进”的理念,产品开发始终坚持“大胆构思、缜密论证、不怕失败”的自主创新指导思想。5年来,该公司针对玉柴产品成立了由总经理挂帅的项目组,整合公司技术、销售、质量、生产4大系统的资源,建立了全过程、全方位的玉柴产品“绿色通道”:在产品开发和技术沟通方面,由总工牵头,技术中心负责加强与玉柴技术中心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充分发挥公司军工技术的优势,把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构思应用到玉柴产品开发和老产品的改进上,既保证了开发进度,又保证了开发质量。在销售方面,建立玉柴办事处,全面负责并协调玉柴产品全过程、全方位形成和发生的各种信息,并及时传递回公司,确保了工作的主动性、信息的准确性和跟进的及时性。在生产方面,该企业近年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建立和完善了玉柴产品的生产专线,实行了数控化改造。
同时,该公司逐步推行精益生产方式,实行节点管理,既保证了玉柴产品的交货期,又促进了产能稳步提升。在质量管理方面,公司先后通过了ISO/TS16949:2002、ISO9001:2000和GJB9001A-2001标准的认证,坚持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综合运用 APQP、FMEA、SPC、MSA、PPAP等工具和手段,按照玉柴的要求,对生产、管理过程各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控制与分析,实现了产品质量和服务的持续改进。该公司通过走“与主机厂同步发展自主创新之路”,在与主机厂同步发展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坚持自主创新,最终实现了双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2000年进入玉柴配套体系、2001年正式批量供货以来,该公司与玉柴同频共振,精诚合作,与玉柴技术中心一道联合完成8个系列活塞的开发,先后提供新产品200多个品种,并实现了玉柴的销售量和市场份额以每年10%的增幅上升。
建立内部挖潜机制
对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在下游产品涨价的客观事实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可以从自身想办法,通过建立内部挖潜机制来减少损失。如2005年以来,由于铝等主要原材料大幅涨价,上面提及的这家公司因此而增加成本300多万元。为了克服成本的压力,降低成本,该公司开展了 “成本风暴”活动,经过近一年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到11月底,已产生可计算经济效益410万元,特别是铝屑压块、铝渣过滤两个项目是长期收益项目,每年均可节约近300万元;通过加强采购品价格统一控制,制定采购物资价格节约奖制度,预计全年可节约100万元; 通过规范废旧物资处理程序,到11月底,共处理废旧物资118万元,因调价创收7万元;各单位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小改小革,掀起了“讲成本、降成本”的热潮。通过开展“成本风暴”活动,干部员工的成本意识得到大幅度提高,出现了“人人抓成本,事事讲成本”的可喜局面。1-11月份可比产品制造成本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7个百分点,超过计划2个百分点,材料的综合利用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可节约成本500万元以上。
建立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资源国际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汽车产业跨国公司化的新经济时代,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被推上了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的舞台,有的甚至成了师徒间的博弈。在这场一开始就不公平的竞争较量中,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呢?笔者建议,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不妨学一学“田忌赛马”的故事,建立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和跨国公司相比,如果我们的产品和品牌不如别人,我们可以在服务上做得更好,比如更快的响应速度、更细致的服务;在产品方面,我们无法在全线产品上和别人竞争,但可以专注于某个特定市场、特定人群,在这一块做得比别人好;在技术方面,我们无法在高精尖上与之竞争,在某些技术应用诀窍上与跨国公司一争高低等等,最终形成企业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我相信每个企业,只要用心,只要敢于创新,就能做到。
有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既是汽车零部件企业优胜劣汰、竞合的关键时期,也是汽车零部件企业求得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大浪淘沙,谁将在新一轮的竞争中独领风骚,成为市场争宠的骄子,我们将拭目以待。
面对欧美控告中国汽配进口政策引发思考
《办法》出台不过半年多就触发了这场争端,连同2003年—2004年间中美两国围绕中国半导体税制问题的争端一度发展到美国政府正式向WTO提出申诉的地步,充分显示了我国产业发展政策的潜在贸易争端风险。
要考虑我国产业发展政策的可行性,就应当未雨绸缪,深入研究其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政策的矛盾。
中国和美国、欧盟之间的汽车贸易政策之争走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新华社3月31日报道,3月30日,美国欧盟共同向世贸组织投诉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口政策。
新的汽车贸易政策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国汽车市场出现了爆炸式增长,由于我国主要汽车生产企业多数属于合资企业,外方为了尽快形成生产能力,抢占市场份额,同时企图减少对中国的技术转让,维持其对中国的技术优势和在合资企业中的主导权,这些企业大量进口构成整车特征的零部件,在中国国内的合资工厂内部只进行极为简单的组装工序,号称 “仅仅安装上四个轮子”,在中国国内增值程度微不足道,却规避了整车进口的高关税。而由于符合地方政府及其领导的某些短期目标,这种做法又受到了地方政府动用行政力量给予的支持鼓励,致使国家提高汽车产品本地化生产能力、促进国内汽车企业技术进步的目的有全面落空之虞。在这种情况下,新《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和《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提出“整车特征”概念并落实其管理,以便促使合资企业推进核心零部件国产化,降低对进口零部件的依赖程度,实属势在必行。
关于美欧对中国汽车产品进口政策的指责,我们首先应当明确,我们决不愿意采用、实施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补贴、优惠等政策工具,但我们希望美国和欧盟能够充分意识到,自由化并非GATT/WTO的基本目标,而是实现其基本目标的手段,促使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才是其基本目标之一,GATT/WTO也为此赋予有关成员国一系列可以使用的政策工具。
我国相关规定并非违背WTO规则的要求
就这场争端本身而言,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相关规定并非违背WTO规则的要求。第一,原产地规则通常按照增值程度计算原产地,在中国国内工厂用构成整车特征零部件组装成的整车,其国内增值程度也不足以按照原产地规则认定其为中国国内生产的整车,换言之,对构成整车特征的零部件总成按照整车税率课征进口税,完全合理。第二,WTO《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措施协定》禁止强制性要求外资企业“购买或使用国产品或任何国内来源的产品”,禁止强制性要求外资企业“购买或使用进口产品限制在于其出口的当地产品的数量或价值相关的水平”,但我国无论是新《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还是《办法》,都没有向外资企业施加上述要求,仅仅是堵塞进口税收管理的漏洞而已。
按照WTO争端解决机制,美国和欧盟向 WTO的投诉他们与中国之间为期60天的磋商期,这并不等于WTO专家小组开始工作。美欧双方也均表示希望在WTO启动正式程序之前与中国磋商解决问题。这场争端其最终结果如何,取决于双方的经济政治实力、掌握运用WTO规则的程度以及国际谈判艺术。但《办法》出台不过半年多就触发了这场争端,连同 2003年—2004年间中美两国围绕中国半导体税制问题的争端一度发展到美国政府正式向WTO提出申诉的地步,充分显示了我国产业发展政策的潜在贸易争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