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飞机结构图
A. 谁了解直升飞机的发展史
直升机发展的起点
中国的竹蜻蜓
中国的竹蜻蜓和意大利人达芬奇的直升机草图,为现代直升机的发明提供了启示,指出了正确的思维方向,它们被公认是直升机发展史的起点。
竹蜻蜓又叫飞螺旋和“中国陀螺”,这是我们祖先的奇特发明。有人认为,中国在公元前400年就有了竹蜻蜓,另一种比较保守的估计是在明代(公元1400年左右)。这种叫竹蜻蜓的民间玩具,一直流传到如今。
现代直升机尽管比竹蜻蜓复杂千万倍,但其飞行原理却与竹蜻蜓有相似之处。现代直升机的旋翼就好像竹蜻蜓的叶片,旋翼轴就像竹蜻蜓的那根细竹棍儿,带动旋翼的发动机就好像我们用力搓竹棍儿的双手。竹蜻蜓的叶片前面圆钝,后面尖锐,上表面比较圆拱,下表面比较平直。当
释放诱饵
气流经过圆拱的上表面时,其流速快而压力小;当气流经过平直的下表面时,其流速慢而压力大。于是上下表面之间形成了一个压力差,便产生了向上的升力。当升力大于它本身的重量时,竹蜻蜓就会腾空而起。直升机旋翼产生升力的道理与竹蜻蜓是相同的。
《大英网络全书》记载道:这种称为“中国陀螺”的“直升机玩具”在15世纪中叶,也就是在达芬奇绘制带螺丝旋翼的直升机设计图之前,就已经传入了欧洲。
《简明不列颠网络全书》第9卷写道:“直升机是人类最早的飞行设想之一,多年来人们一直相信最早提出这一想法的是达·芬奇,但现在都知道,中国人比中世纪的欧洲人更早做出了直升机玩具。”
全能天才达芬奇的画
达芬奇的直升机(3张)
© 2013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北京 直升机总公司
意大利人达芬奇在1483年提出了直升机的设想并绘制了草图。
19世纪末,在意大利的米兰图书馆发现了达芬奇在1475年画的一张关于直升机的想象图。这是一个用上浆亚麻布制成的巨大螺旋体,看上去好像一个巨大的螺丝钉。这种飞机器由四个人操纵,在达·芬奇时代流行的旋转玩具可能引发了这位大发明家的设计灵感,他建议以旋转一绕垂直轴的螺旋面来达到垂直的飞行。它以弹簧为动力旋转,当达到一定转速时,就会把机体带到空中。驾驶员站在底盘上,拉动钢丝绳,以改变飞行方向。事实上,达·芬奇称自己的发明也只是提供一个直升动力,而不是真正能工作的飞机。西方人都说,这是最早的直升机设计蓝图。
尽管现代科学家认为达·芬奇设计的“直升机”可能永远不会起飞,但这一设计仍旧是达·芬奇最著名的发明之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将达·芬奇视为双旋翼直升机概念的鼻祖。
早期
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是实用型直升机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典型机种有:美国的S-51、S-55/H-19、贝尔47;苏联的米-4、卡-18;英国的布里斯托尔-171;捷克的HC-2等。这一时期的直升机可称为第一代直升机。贝尔47是美国贝尔直升机公司研制的单发轻型直升机,研制工作开始于1941年,试验机贝尔30于1943年开始飞行,1945年改名为贝尔47,1946年3月8日获得美国民用航空署(CAA)的适航证,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取得适航证的民用直升机。该机是单旋翼带尾桨式布局、两叶桨叶的跷跷板式旋翼。旋翼下面有稳定杆,与桨叶呈直角。普通的自动倾斜器可进行总距和周期变距操纵。尾梁后部有两个桨叶的全金属尾桨。卡-18是苏联卡莫夫设计局设计的单发双旋翼共轴式轻型多用途直升机,于1957年年中首次飞行,此后不久投入批生产。采用两副旋转方向相反的3桨叶共轴式旋翼,桨叶为木质结构。装1台275马力的九缸星形活塞式发动机。机身为钢管焊接结构,具有轻金属蒙皮和硬壳式尾梁。座舱内可容纳1名驾驶员和3名旅客。采用四轮式起落架,前起落架机轮可以自由转向。这个阶段的直升机具有以下特点:动力源采用活塞式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功率小,比功率低(约为1.3千瓦/千克),比容积低(约247.5千克/米3)。采用木质或钢木混合结构的旋翼桨叶,寿命短,约为600飞行小时。桨叶翼型为对称翼型,桨尖为矩形,气动效率低,旋翼升阻比为6.8左右,旋翼效率通常为0.6。机体结构采用全金属构架式,空重与总重之比较大,约为0.65。没有必要的导航设备,只有功能单一的目视飞行仪表,通信设备为电子管设备。动力学性能不佳,最大飞行速度低(约为200千米/小时),振动水平在0.25g左右,噪声水平约为110分贝,乘坐舒适性较差。
中期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是实用型直升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典型机种有:美国的S-61、贝尔209/AH-1、贝尔204/UH-1,苏联的米-6、米-8、米-24,法国的SA321“超黄蜂”等。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专用武装直升机,如AH-1和米-24。这些直升机称为称为第二代直升机。这个阶段的直升机具有以下特点:动力源开始采用第一代涡轮轴发动机。涡轮轴发动机产生的功率比活塞式发动机大得多,使直升机性能得到很大提高。第一代涡轮轴发动机的比功率约为3.62千瓦/千克,比容积为294.9千瓦/米3左右。直升机旋翼桨叶由木质和钢木混合结构发展成全金属桨叶,寿命达到1200飞行小时。桨叶翼型为非对称的,桨尖简单尖削与后掠,气动效率有所提高,旋翼升阻比达到7.3,旋翼效率提高到0.6。机体结构为全金属薄壁结构,空重与总重之比降低到0.5附近。已采用减振的吸能起落架和座椅。机体外形开始考虑流线化,以减小气动阻力。直升机座舱开始采用纵列式布置,使机身变窄。性能明显改善,最大飞行速度达到200~250千米/小时,振动水平降低到0.15g左右,噪声水平为100分贝,乘坐舒适性有所改善。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直升机发展的第三阶段,典型机种有:美国的S-70/UH-60“黑鹰”、S-76、AH-64“阿帕奇”,苏联的卡-50、米-28,法国的SA365“海豚”,意大利的A129“猫鼬”等。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专门的民用直升机。为了深入研究直升机的气动力学和其它问题,这时也设计制造了专用的直升机研究机(如S-72和贝尔533)。各国竞相研制专用武装直升机,促进了直升机技术的发展。这个阶段的直升机具有以下特点:涡轮轴发动机发展到第二代,改用了自由涡轴结构,因此具有较好的转速控制特征,改善了起动性能,但加速性能没有定轴结构的好。发动机的重量和体积有所减小,寿命和可靠性均有提高。典型的发动机耗油率为0.36千克/千瓦小时,与活塞式发动机差不多。旋翼桨叶采用复合材料,其寿命比金属桨叶有大幅度提高,可达到3600小时左右。翼型不再借用固定翼飞机的翼型,而是为直升机专门研制的翼型,即二维曲线变化翼型。桨尖呈抛物线后掠。桨毂广泛使用弹性轴承,有的成无铰式。尾桨已开始采用效率高又安全的涵道尾桨。旋翼升阻比达8.5左右,旋翼效率提高到0.7左右。机体次结构也采用复合材料制造,复合材料占机体总重的比例通常为10%左右,直升机的空重/总重比一般为0.5。对于军用直升机,特别是武装直升机来说,提出了抗弹击和耐坠毁要求。美军方提出了军用直升机耐毁标准MIL-STD-1290,已成为军用直升机的设计标准。为满足这些标准,军用直升机采用了乘员装甲保护,专门设计了耐坠毁起落架、座椅和燃油系统。电子系统已发展到半集成型。
直升机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通讯设备、集成的自主导航设备、集成仪表、电子式与机械式混合操纵机构等。机上的电子设备之间靠一条双向数字数据总线交连,通过这条总线可进行信息发射和接收。直升机采用混合布置的局部集成驾驶舱。第一代夜视系统的使用使直升机具备了夜间飞行能力。这种较为先进的半集成电子设备使直升机通讯距离显著增大,导航距离与精度明显提高,仪表数量有所减少,飞行员工作负荷得到减轻,也使直升机具备了机动/贴地飞行以及在不利气象/夜间条件下的飞行能力,从而提高了直升机的整体性能。动力学性能明显提高。直升机的升阻比达到5.4,全机振动水平约为0.1g,噪声水平低于95分贝,最大飞行速度达到300千米/小时。
现代
20世纪90年代是直升机发展的第四阶段,出现了目视、声学、红外及雷达综合隐身设计的武装侦察直升机。典型机种有:美国的RAH-66和S-92,国际合作的“虎”、NH90和EH101等,称为第四代直升机。这个阶段的直升机具有以下特点:采用第3代涡轴发动机,这种发动机虽然仍采用自由涡轴结构,但采用了先进的发动机全权数字控制系统及自动监控系统,并与机载计算机管理系统集成在一起,有了显著的技术进步和综合特性。第3代涡轴发动机的耗油率仅为0.28千克/千瓦小时,低于活塞式发动机的耗油率。其代表性的发动机有T800、RTM322和RTM390。桨叶采用碳纤维、凯芙拉等高级复合材料制成,桨叶寿命达到无限。新型桨尖形状繁多,较突出的有抛物线后掠形和先前掠再后掠的BERP桨尖。这些新桨尖的共同特点是可以减弱桨尖的压缩性效应,改善桨叶的气动载荷分布,降低旋翼的振动和噪声,提高旋翼的气动效率。球柔性和无轴承桨毂获得了广泛应用,桨毂壳体及桨叶的连接件采用复合材料,使结构更为紧凑,重量大为降低,阻力大大减小。旋翼升阻比达到10.5,旋翼效率为0.8。这个阶段应用了无尾桨反扭矩系统,其优点是具有良好的操纵响应特性、振动小、噪声低,不需要尾传动轴和尾减速,使零部件数量大大减小,因而提高了可维护性。复合材料在直升机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应用。直升机开始采用复合材料主结构,复合材料的应用比例大幅度上升,通常占机体结构重量的30~50%。
这一时期的民用型直升机的空重/总重比约为0.37。高度集成化的电子设备。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及智能技术在直升机上获得应用,直升机电子设备朝着高度集成化方向发展。这一时期的直升机,采用了先进的增稳增控装置,用电传、光传操纵取代了常规的操纵系统,采用先进的捷联惯导、卫星导航设备及组合导航技术,先进的通讯、识别及信息传输设备,先进的目标识别、瞄准、武器发射等火控设备及先进的电子对抗设备,采用了总线信息传输与数据融合技术,并正向传感器融合方向发展。机上的电子、火控及飞行控制系统等通过多余度数字数据总线交连,实现了信息共享。采用了多功能集成显示技术,用少量多功能显示器代替大量的单个仪表,通过键盘控制显示直升机的飞行信息,利用中央计算机对通讯、导航、飞行控制、敌我识别、电子对抗、系统监视、武器火控的信息进行集成处理从而进行集成控制。采用这类先进的集成电子设备,大大简化了直升机座舱布局和仪表板布置,系统部件得到简化,重量大大减轻。更主要的是极大地减轻了飞行员工作负担,改善了直升机的飞机品质和使用性能。直升机的全机升阻比达到6.6,振动水平降到0.05g,噪声水平小于90分贝,最大速度可达到350千米/小时。
编辑本段
里程碑
第一架直升机
1907年8月,法国人保罗·科尔尼研制出一架全尺寸载人直升机,并在同年11月13日试飞成功。这架直升机被称为“人类第一架直升机”。这架名为“飞行自行车”的直升机不仅靠自身动力离开地面0.3米,完成了垂直升空,而且还连续飞行了20秒钟,实现了自由飞行。
保罗科尔尼研制的直升机带两副旋翼,主结构为一根V形钢管,机身由V形钢管和6个钢管构成的星形件组成,并采用钢索加强,以增加框架结构的刚度。V形框架中部安装一台24马力的 Antainette 发动机和操作员座椅。机身总长6.20米,重260千克。V形框架两端各装一副直径为6米的旋翼,每副旋翼有2片桨叶。
试飞成功
1938年,年轻的德国姑娘汉纳赖奇驾驶一架双旋翼直升机在柏林体育场进行了一次完美的飞行表演。这架直升机被直升机界认为是世界上第一种试飞成功的直升机。
1936年,德国福克公司在对早期直升机进行多方面改进之后,公开展示了自己制造的FW-61直升机,1年后该机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这是一架机身类似固定翼飞机,但没有固定机翼的大型双旋翼横列式直升机,它的两副旋翼用两组粗大的金属架分别向右上方和左上方支起,两副旋翼水平安装在支架顶部。桨叶平面形状是尖削的,用挥舞铰和摆振铰连接到桨毂上。用自动倾斜器使旋翼旋转平面倾斜进行纵向操纵,通过两副旋翼朝不同方向倾斜实现偏航操纵。旋翼桨叶总距是固定不变的,通过改变旋翼转速来改变旋翼拉力。利用方向舵和水平尾翼来增加稳定性。FW61旋翼毂上装有周期变距装置,在旋翼旋转过程中可改变桨叶桨距。还有一根可变动桨距的操纵杆来改变旋翼面的倾斜度,以实现飞行方向控制。FW61就是靠这套周期变距装置和操纵杆保证了它的机动飞行。该机旋翼直径7米。动力装置是一台功率140马力的活塞发动机。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具有正常操纵性的直升机。该机时速100~120公里,航程200公里,起飞重量953千克。
实用直升机
1939年春,美国的伊戈尔·西科斯基完成了VS-300直升机的全部设计工作,同年夏天制造出一架原型机。这是一架单旋翼带尾桨式直升机,装有三片桨叶的旋翼,旋翼直径8.5米,尾部装有两片桨叶的尾桨。其机身为钢管焊接结构,由V型皮带和齿轮组成传动装置。起落架为后三点式,驾驶员座舱为全开放式。动力装置是一台四气缸、75马力的气冷式发动机。这种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构型成为现在最常见的直升机构型。
自首次系留飞行以来,西科斯基不断对VS-300进行改进,逐步加大发动机的功率。1940年5月13日,VS-300进行了首次自由飞行,当时安装了90马力的富兰克林发动机。
投入批生产
R-4是美国沃特-西科斯基公司20世纪40年代研制的一种2座轻型直升机,是世界上第1种投入批量生产的直升机,也是美国陆军航空兵、海军、海岸警卫队和英国空军、海军使用的第一种军用直升机。
该机的公司编号为VS-316,VS-316A。美国陆军航空兵的编号为R-4,美国海军和海岸警卫队的编号为HNS-1,英国空军将其命名为“食蚜虻”1(Hoverfly1),英国海军将其命名为“牛虻”(Gadfly)。
编辑本段
国产型号
民国的直升机
中国在抗战时由中央航空研究院开展过有限的直升机理论研究。1944年,清华航空研究所曾在大后方的昆明从事过直升机的研究,并有论文发表。更令人震惊的是,几乎于美国的R-4同时,中国开始设计制造直升机。1944年,中国飞机制造业的先驱朱家仁先生设计了中国第一架直升机。1945年秋,“蜂鸟式甲型单座直升机”研制成功,一架居然有共轴双旋翼直升机诞生了!这是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架直升机,朱家仁也被称为“中国的直升机之父”。1948年7月“蜂鸟”乙型直升机研制成功,这架直升机发动机功率91.7千瓦,旋翼直径7.62米,机高2.63米,总重725.5千克,最大飞行速度每小时136千米,航程219千米。采用封闭式坐舱,甚至超过了国际上同类直升机。但由于内战,蜂鸟直升机下落不明。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提一下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朱家仁,他毕业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回国后一直致力于中国航空事业。朱家仁是一位精干的实业家,一生埋头工作,不图名利,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航空事业,即使退休之后仍然进行研究设计。他先后研制有 “蜂鸟”甲、“蜂鸟”乙、纵列双旋翼直升机,绰号“飞行香蕉”的CJC一3和CJC一3A等多种不同型号的直升机。他所取得的成果,比起欧美人一点也不逊色。这位航空先驱者由于内战去了台湾,始终未能再回到自己的故土和奋斗过的那片土地,最后在美国逝世,长眠于异国。除此朱家仁外,还有很多航空人才值得我们铭记。他们中的很多人选择了留在大陆。这也许是旧中国在航空事业留给中国的最大一笔财富。
直5
直-5(Z-5)是中国制造的第一种多用途直升机,也是新中国直升机科研应用的开端。
研制初期代号“旋风25”,原型为苏联米-4直升机。
直升机
1958年2月,哈尔滨飞机工业公司按照苏联提供的全套图纸资料开始仿制米-4,1958年12月14日首次试飞,1959年初由国家鉴定委员会正式验收,投入批生产。63年9月21日航定委同意直5直升机优质过关,批准定型投产;其动力装置活塞-7于同年12月25日优质过关,投入批生产。共生产了545架。
直-5可用于物资、人员输送、救生、边境巡逻。1980年停产。
直-5采用1台活塞-7气冷星形14缸发动机,功率1770马力(1250千瓦)。主螺旋桨直径21米,长为16.8米,高为4.4米。起落架为固定四点式,前起落架横向轮距1.53米,主起落架轮3.82米、前主轮距3.79米。机舱体积达16立方米,一个侧舱门,一个蚌式后舱门。一次可运载11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8个伤员担架和1名医务人员。发动机舱位于机头,通过传动轴驱动机舱顶部的主旋翼和尾部的尾桨。驾驶舱位于机头前上部,两人机组,两人均可独立完成飞行操纵。可装载1.2吨货物,吊运时可运载1.35吨。直-5的机舱内可装卸北京212A吉普,该吉普常用于作为78式82毫米无座力炮的载车,为空降兵提供火力支援。更大威力的是75式105mm无坐力炮,于1964年研制,可摧毁主战坦克、装甲车辆和坚固野战工事等,1975年设计定型。火炮由炮身和炮架两部分组成。采用了高、低压发射原理和炮口制退器与缩小喷口相结合的方法。仍由北京-212A轻型越野车携带。初速(破甲弹)503米/秒,最大射程(杀伤爆破榴弹)7400米,有效射程(破甲弹)1100米;直射距离(破甲弹)580米,射速5~6发/分,炮身长3409毫米。尾桨为3片推进式玻璃钢奖叶,驾驶员座舱位于机身前上部 舱内有2个座椅。起落架为4轮式;动力装置:1台气冷式14缸塞—7发动机,最大功率1250千瓦(1700马力)。
直6
根据直升机部队换装的需要,为改进直-5存在的发动机功率低、高温高原性能差、载荷小的缺点,哈尔滨飞机厂从1966年开始自行研制直6(Z-6)机(1968年,直6的设计工作转为新组建的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负责)。该机装用一台涡轴5发动机,动力舱在机身上部,是以空降为主的多用途直升机,根据需要还可进行其它改装。1969年12月15日,飞行员王培民驾驶直-6首飞上天。1972年8月7日,一架直-6机在吉林省公主岭附近飞行时发生一等事故,飞行员傅贵法等6人全部遇难.事故是因发动机体内减速器抱轴卡死而引起的。为吸取这次惨重的血的教训,设计单位对直升机及发动机做出了11项技术改进。1977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直-6机设计定型。直6研制迈出了中国直升机从活塞式走向涡轴化的关键一步,但由于发动机选型不当,单发动机不安全等原因,直-6未能正式投产;
简介:直-6多用途直升机是哈尔滨飞机工业公司在直-5基础上改型设计的以空降为主的多用途直升机,1969年12月15日首飞。后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负责,1970年转至常州飞机制造厂和昌河飞机工业公司进行生产,1977年设计定型,共生产了15架,未能正式投产。
动力系统:直-6机身上部安装1台涡轴-5发动机,功率1618千瓦。载12人。
基本数据:机长20.962米,机高5.593米;旋翼直径21米;空重482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7600千克;
性能数据:最大速度192千米/小时;最大航程651千米;载重1200千克。
直7
60年代中期,中国在研制轻型和中型直升机产品的同时,也开始考虑自个研制能装载一个加强排兵力的重型直升机产品。根据部队提出的需求,1969年,中国航空研究院决定由新组建的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承担重型直升机的设计任务,直升机的编号为直7(Z-7)。1970年3月,直7研制工作开始,承担研制的有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2个工厂。
直7的研制方案是:装两台涡轴5甲发动机,采用6片旋翼;除重新设计桨毂和减速器外,其它尽量采用直5和直6的零部件。直7设计为最大起飞重14400千克,有效商载3500千克,最大速度24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350千米,实用升限6000米。
1971年直7开始进行机体和部件的静力试验及调试。其间,领导机关曾决定将直7作为舰载直升机的试验机,到1971年9 月,直7改舰载的工作停止,继续作为普通直升机研制。
1975年5月,直7零部件加工完成了97%,并已装配成两架机体,配套生产的成品已到货90%。1979年,直7重型直升机完成了全机静力试验。
然而,1979年6月28日,国家决定直7重型直升机研制工作停止.其原因是由于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同时投资研制两种重型直升机,为了全力确保由江西景德镇直升机厂承担研制直8型直升机项目,直7直升机只得为直8让路,从而宣告了直7重型直升机的夭折。尽管直7项目下马了,但直7研制的许多成果为后来成功研制出最大起飞重量达13000千克的直8重型直升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直8
中国于70年代末购进了14架法国航宇工业公司研制的SA321“超黄蜂”大型多用途直升机, 交由海军航空兵部队使用。该机型在法国于1966年开始交付使用,装备后成为中国第一代舰载机。随后,中国开始在“超黄蜂”得基础上仿制直-8。
直8直升机(12张)
直-8(Z-8)的研究工作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与昌河飞机工业公司共同执行。总体的规划是以直-8舰载反潜型为突破口,进行引进仿制,随后进而改进研制直-8陆军型,从而逐步提高中国大中型直升机科研、生产和装备的水平。1976年研制工作开始,首架原型机于1985年12月首飞,1989年11月通过国家技术鉴定,1994年12月设计定型。1989年,首架生产型直-8于交付海军航空兵使用。(文字:加特林)
早在60年代中期,中国在研制轻型和中型直升机产品的同时,已开始考虑研制能装载排级单位的重型直升机。1969年中国航空研究院决定由新组建的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承担重型直升机的设计任务,机型编号为直-7。1971年直-7开始进行机体和部件的静力试验及调试。其间一度决定将直-7作为舰载直升机。1975年5月,直-7零部件加工完成了97%,并已装配成两架机体,配套生产的成品已到货90%。1979年直-7完成了全机静力试验。1979年6月28日决定直-7研制工作停止。据说原因是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在研究直-7的同时,在资金上保障由景德镇直升机厂的仿制直-8型直升机项目。因此直-7被迫夭折,但研制的许多成果为研制直-8打下了基础。
直-8曾经被看作中国陆航、海航的一大飞跃,因为这是中国第一种国产大中型多用途直升机。不想在2002年前的漫长岁月里,直-8生产量很低,不超过20架,又变成了一个鸡肋。
直-8采用了常规的直升机总体布局,单旋翼带尾桨。旋翼为6片矩形胶接全金属桨叶,桨毂铰接式,装有挥舞铰、轴向铰和带液压减震的摆向铰。位于尾翼顶端的尾桨共5片。为适应水上用途,采用船形机身,水密舱,两侧有固定水陆两用短翼浮筒,可以进行水上起降。在陆上采用不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直-8采用3台涡轴-6型发动机,两台在减速器前,一台在后,单台最大起飞功率1128千瓦(1550马力)。机内主油箱由3组8个软油箱组成,总有效容积3900升。燃油箱及相关舱室均有通风系统,每组油箱有一个重力加油口,位于机身左侧。直-8可载运27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此时航程700千米,最大载重情况下可载运39人;也可以载运一辆BJ-22吉普及有关人员;或装载3000公斤货物飞行500千米,或外挂运送5000千克货物到50千米外的目标区域,然后返回原地。用于救护时直-8舱内可载15名伤病员及担架,以及一名医护人员。执行搜索救援时,机上可装备一台液压救生绞车和两只救生艇,在陆地和海上执行救援任务。
实际上中国仿制直-8的目的不在于陆基使用,而是为获得一种可靠的舰载直升机。因此直-8很快发展了舰载型号。直-8可装备吊放声纳、搜索雷达,可采用的武器包括鱼雷或导弹等。执行扫雷任务时,可拖曳一个扫雷具,在距基地92千米的水域以46千米的时速扫雷两小时。布雷作战时可携带8枚250千克的水雷。海军型号的直-8已多次参与实际任务。
直-8还发展了陆军型直-8A
直-8还可用于人员运输、地质勘探、航空测绘、建筑施工、森林防火、边防巡逻、通讯联络指挥等民用用途。直-8曾顺利执行过抢险救灾和科研试飞等任务,1993年首飞西沙成功。
直-8产量低的原因尚无公开资料可询,估计最大的可能是仿制品的性能不行,或核心部件无法自行生产,如发动机。从陆航大量购入米-17来看,直-8在陆军没什么地位。海航装备了直-9,也许这种轻型直升机才是吨位还不大的海军舰艇所急需的。直-8原型SA321性能其实不错,是法军主力,我们辛辛苦苦仿制出来,却又无法解决核心部件问题的国产化问题。
2002年5月外电报道,中国计划恢复直-8的生产,将采用加拿大普·惠公司的PT6系列发动机,进而引进其发动机生产技术。报道称昌河公司在1997年停止生产直-8之前,已经制造了17架,其中12架在海军服役。如报道属实,说明军方还是希望能有一种自行研制的大型直升机可用。此外也侧面印证了直-8存在发动机无法自行研制的问题。
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2002年航展上直-8F的出现,宣告了直-8吐气扬眉的日子到来了。F型是直-8A的最新改型,换装了进口PT6B-67A发动机(下图为PT-6B),最大起飞功率从1190千瓦提高到了1448千瓦,升限提高到4700米,有效地效悬停由原来的1900米提高到2800米。F型能在4500米高原启动,发动机大幅度增加了首翻期,达到了3500小时。进气口增装防沙装置,改善野外使用性能,因此座舱上方机体外形上有所变化。用有防冰除冰能力的复合材料桨叶替换原先的金属桨叶,提高了悬翼的寿命效率和性能,改装新的航电系统。F型当前仍在研制阶段,计划2005年换发型投放市场,有望大量装备解放军使用。而PT6系列发动机也必然要展开国产化工作。
请善用网络搜索。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B. UG与proe做产品结构设计,哪个好
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哦. 说实话你会一个都可以,都不错的.熟了就行. 我是用proe的我觉得做设计是proe好.当然之间我也经常接触ug,我发现ug的可操作性比proe强.还有很多功能体现的非常强悍.做模具的造型非常棒. 当然话说回来设计与模具不同.经常会有变跟,这时候proe就会体现出他参数化的强大优势.改一个特征其他带参照的零件会一起自动变跟.可减少大量的工作. 当然这个功能虽然强大,但是在造型时候就要非常仔细.不然也会导致变更失败.所以话说回来了,熟悉掌握软件才是关键.
C. 如果让飞机设计师去研发坦克会怎样
啊喽哈,又到了武研社时间!说起“飞行坦克”,不知大家会想到什么?是美军疯狂的A-10,是苏军经典的Mi-24,还是那飞翔的59?其实在坦克和飞机问世初年,苏联人居然真的脑洞大开,想给坦克装上“翅膀”飞上天!它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苏联飞行坦克。
胜利节阅兵上再次出现的BMD-4空降步战车,苏/俄空降战车多用反推火箭结合降落伞,也有气垫缓冲试验。
D. 想知道兰博基尼的一切车型图片资料和品牌历史
16世纪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席卷整个欧洲,米兰、罗马、都灵、佛罗伦撒、威尼斯……数百年人文复兴在这亚平宁每一寸土壤中积淀着。兰博基尼、法拉利、玛莎拉蒂、阿尔法罗密欧、菲亚特……这些让人激动的名字正是从这片土地上诞生。意大利欲征服欧洲乃至世界的策略完成了从武力到艺术的升华。
在意大利乃至全世界,兰博基尼是诡异的,它神秘地诞生,出人意料地推出一款又一款的让人咋舌的超级跑车。兰博基尼最能代表罗马2700年的历史,七丘之城罗马建城于不易防守之地,扩张与攻击在最初的一刻就凝聚于血脉之中。兰博基尼生来是法拉利的敌人,也注定就是世界所有超级跑车的强劲对手。它是恶魔,但并非要蹂躏这个世界。它是撒旦,只因它走另外一类路线。它是举世难得的艺术品,意大利最具声望的设计大师甘迪尼为其倾注一生的心血。每一个棱角、每一道线条都是如此完美,都在默默诠释兰博基尼近乎原始的美。没有多少人可以拥有它,因为它昂贵到无可想象的地步。它高高在上,呼吸着天空稀薄的空气,吸引着地上景仰的目光。
兰博基尼超级跑车,为挑战法拉利而来到人间,也许有一天出生时的使命会改变,但是其终生延承不变的是其乖张荒诞与不合情理。如此一个特立独行的跑车品牌是数十年来世界车坛追逐与猎奇的焦点。
佛瑞肯•兰博基尼(ferruccio lamborghini),兰博基尼超级跑车的缔造者,佩戴神秘面纱的车坛巨子。这位世界跑车制造界最捉摸不透的怪才不断制造出一个个令人难以猜测的人生迷团。
1916年4月28日,对所有的兰博基尼爱好者来说是值得纪念的,它的创始人佛瑞肯•兰博基尼就是这天出生在意大利北部重镇博罗尼亚(bologna)邻近的费拉拉市(ferrara)。
佛瑞肯•兰博基尼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在乡间随处可见的农机器械强烈的吸引下,他立志成为机械师。父母的支持,又为兰博基尼的热情凭添了一团烈火。在进入意大利空军之前,兰博基尼先进入了博罗尼亚的机械学院,在这里他受到最正规和最严酷的培训。这段时间的学习日后被证明是无价的。
二战后期,兰博基尼为盟军所俘虏,并被关押在爱琴海上美丽的罗德岛(island of rhodes)。获释后兰博基尼回到家乡费拉拉,在那里从事改装军用车为农用车的工作。在当时,许多人都认为兰博基尼是在冒险,不过他的冒险后来被证明是成功的。1948年兰博基尼购买了农用车加工车间,并在此生产拖拉机。
战后的意大利急需农机车辆,兰博基尼因此聚敛了大笔财富,这也允许他可以纵情于购买法拉利跑车。32岁那年,兰博基尼把法拉利快意(topolino)500cc型跑车改装为750cc,并参加了世界著名的米勒米格莱越野赛(mille mgila)。虽然因为机械原因兰博基尼中途退出,但这丝毫没有减低旁观者对兰博基尼的兴趣。之后邀请兰博基尼帮助改进法拉利快意的信件如雪片般飞来。
1959年,兰博基尼的拖拉机产量可以达到日产10辆,在意大利仅位列菲亚特(fiat)、弗格森(ferguson)之后。此时兰博基尼作了分散投资,进入了空调和暖气领域,并领导了一次优化售后服务的浪潮。兰博基尼本打算建立一家飞机公司,但意大利政府的官僚拒绝给兰博基尼颁发生产直升飞机的许可证。
心情不快中的兰博基尼就在此时开始了他与法拉利之父—恩佐法拉利(enzo ferrari)数十年传奇的故事。早期的恩佐法拉利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赛车上,一般路面用车只是为了赚钱来贴补赛车开发,所以民用级的法拉利路面效果都不甚好。许多拥有者很不满意他们的车,但他们都不敢抱怨,因为这样可能会被禁止购买法拉利。
兰博基尼的4辆法拉利跑车中他最钟爱的法拉利250出了故障。他心急如焚地找到法拉利跑车制造公司的服务部投诉变速箱问题,结果却遭冷遇而归。气愤不过的兰博基尼亲自拜访恩佐法拉利,恩佐法拉利对兰博基尼的回复再度冷如千秋寒冰:我想用不着一个农耕机制造者,来告诉我如何造车吧!
生性孤傲的兰博基尼被自己所敬重的人如此嘲弄,他怎可善罢甘休。兰博基尼变卖了自己视若珍宝的四辆法拉利跑车,一场世界超级跑车界瞩目的华山论剑就此上演。兰博基尼的第二帝国在距离法拉利之都摩德纳(modena)仅仅15公里的萨特•奥格塔•伯罗赫瑟(sant agata bolohgess)新建。从“兰博基尼跑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开业伊始,兰博基尼就确定了自己唯一的创业宗旨——誓与法拉利一决雌雄,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兰博基尼是一个执着的人,为了能让世界最顶级的跑车以自己名字命名,他不惜倾家荡产,正是这种为汽车而生的激情,不断吸引着天才设计师加盟其麾下。
新帝国创建之初,兰博基尼从法拉利和玛莎拉蒂(maserati)笼络了大批设计人才组建他的战队。这些加盟者中包括著名的乔托贝萨里尼(giotto bizzarini),法拉利250gto的设计师,他在20世纪意大利车坛的影响力甚至高于恩佐和佛瑞肯。贝萨里尼之所以叛离法拉利的原因是恩佐法拉利拒绝让他使用独立后悬挂,也有的说法是1961年恩佐法拉利无故解雇商业经理咖迪尼(gardini)从而引起贝萨里尼等人领导的罢工与出走。多年后恩佐法拉利对放走贝萨里尼后悔莫及,他设计的3.5升360马力的v-12发动机成为兰博基尼挑战法拉利的旗帜。
公司大事记
1973年佛瑞肯?兰博基尼要离开他亲手缔造的帝国,斯坦扎尼、甘迪尼和博通却一时声名大噪,佛瑞肯?兰博基尼时代最成功的一款跑车推出了。康塔什(contach)的诞生似乎是对远去的兰博基尼先生最好的送别。
兰博基尼为何告别他心爱的汽车厂,为此作解释的人很多。他并不是象众人所说的那样因为康塔什的成功而退出,事实上兰博基尼是含着心酸把自己的半生心血交与他人的。
兰博基尼向银行贷巨资参与开发南美洲市场,这本可以为他带来丰厚的回报。命运捉弄人时是从来不会事先声明的。拉美国家为兰博基尼的拖拉机下了数以万台计的订单,但是所欠下的帐目却因为1971年的政变而一笔勾销。为了偿还银行贷款,兰博基尼不得不出售他的股份。1973年,瑞士商人乔治·亨利(georges henri)购买了兰博基尼公司51%的股份。兰博基尼将所剩49%股份于1974年出售给勒内·莱莫(rene leimer)。
佛瑞肯?兰博基尼已经老了,潮起潮落的生活让他厌倦了,他选择在意大利北部盛产葡萄的乡村过起田园般悠闲的生活。在兰博基尼退休不久,一款新的红葡萄酒在意大利北部诞生了,他的名字叫做sangue di miura——公牛之血。
但兰博基尼公司并非这么轻易就低头。康塔什的订单连续20年未曾间断,作为超级跑车能够在兰博基尼最困难的时期屹立这么久不能不说给兰博基尼莫大的支持。1976年,兰博基尼几经努力推出了“侧影”——雪尔悉脱(silhouette)。
另一方面,兰博基尼欲与宝马(bmw)合作,兰博基尼希望能够为宝马生产m1跑车。这次德意联盟最终还是因为宝马公司的不信任而流产,宝马在德国选择了更稳定汽车生产厂来作合作伙伴。在随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兰博基尼只得靠意大利政府扶助勉强度日。 勒内·莱莫想要与德·托马索汽车公司组成市场联盟开拓美国市场,但是收效甚微。恶梦继续纠缠着兰博基尼,佛瑞肯?兰博基尼的继任者在管理策略上错误不断,加之世界规模的石油危机,兰博基尼再度易手。
1978年,宝马(bmw)的赛车手、兰博基尼承销商修伯特·哈恩(hubert hahne)和金融家雷蒙德·诺依玛(raymond noima)买下了兰博基尼。很快他们就转手卖给了美籍匈牙利人佐坦·雷蒂(zoltan reti)。在他的劝说下,兰博基尼的债权代表人乔治·米龙(giorgio mirone)和阿莱桑德罗·阿特斯(alessandro artese)同意其宣布破产。
此时,兰博基尼被邀请重新出山,他从前的企业可以折价卖还给他。兰博基尼的性格倔强是世人皆知的,他当年败走麦城,今日自然也不会再回头收拾这个烂摊子。他宁愿看着自己奠基的帝国就这样垮掉也不愿再重新来过,兰博基尼烧断了回伯罗赫瑟最后的那一座木桥。
1980年,米兰姆(mimram)家族收购了兰博基尼,当时的买价是38亿里拉(合300万美元)。在米兰姆的统领下,兰博基尼公司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
阿尔费埃里这个时候开始暗暗推行他的“132”计划,每一款成功的作品都不会永恒于世,康塔什也不例外,阿尔费埃里打算设计兰博基尼新旗舰。毫无疑问,这又将成为兰博基尼一笔不菲的投资,米兰姆拿出不那么多钱。这时远在大洋彼岸的克莱斯勒把目光投向了意大利。
此时克莱斯勒正在拥有美国“天才售车员”美名的艾科卡(iacocca)掌握下,精力旺盛且冲动的艾科卡深深为康塔什吸引,“喜欢你,就连你的公司一并买下”。狂热——兰博基尼历代主人不变的性格。1987年艾科卡购得兰博基尼的开销是2500万美元。拿到兰博基尼这个品牌,客观上使克莱斯勒的世界声望得到意外的提高。
克莱斯勒掌管下的兰博基尼在1988年推出建厂25周年纪念版康塔什anniversary 25。这款康塔什依旧是甘迪尼执笔,共生产了400辆。这是兰博基尼历史上最后一款康塔什,1990年康塔什退出历史舞台。暗黑破坏神——鬼怪(diablo)的时代来临了。
1991年鬼怪达到销售峰值,兰博基尼的资产负债表也因此艰辛地摆脱赤字。91年后世界经济却再度不景气,面对惨淡的现实,兰博基尼也不得不尝试着走走另外的道路,比如对城市电动车、船舶发动机的研究
作者: 我是DL 2007-2-2 16:24 回复此发言
--------------------------------------------------------------------------------
57 回复:(Lamborghini)兰博基尼-历史风云录(转)
1993年2月,佛瑞肯?兰博基尼消散于世界车坛,享年72岁。
就在这年,世界经济略有好转,在3月兰博基尼推出鬼怪 vt,9月兰博基尼推出了纪念建厂30年的鬼怪特别版本se,就在一切都开始好转的时候,兰博基尼的主人却又要更换了。
1993年11月初,克莱斯勒突然与印尼的大财团setcdo所属的,在百慕大注册的梅佳-泰克(mega tech)财团签定合约,以4100万美金,将兰伯基尼的制造厂与技术部门转让给对方。当年艾科卡因慕名而买下兰伯基尼,而今克莱斯勒紧接着艾科卡退休之后,迅速将其脱手,颇有些人走茶凉的味道。
1995年,前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哈托(suharto)奢侈的小儿子托米(tommy)购入兰博基尼60%股份,从而成为兰博基尼新一代主人。苏哈托在东南亚金融风暴后因政治、经济丑闻身陷囹圄,托米于2000年9月也因判欺诈国家财产罪被判处18个月监禁。2002年4月托米再次则因策划暗杀最高法院法官四项指控而再次面临审判,四项罪名中任何一项成立都可招致死刑。托米极有可能是兰博基尼历届主人中人生终点比较悲凉的一位。
1998年,奥迪公司与兰博基尼的股权持有者在伦敦签订协议,奥迪公司买下全部兰博基尼资产。正值佛瑞肯·兰博基尼逝世5周年,也是兰博基尼建厂35周年之际,不屈的公牛终于找到了最强硬的后台:德国大众(volkswagen)
1998年和兰博基尼一同被收购的还有本特利(bentley)、布加迪(bugatti)和劳斯莱斯。大众未来之路似乎已较明显:大众、斯柯达(skoda)、本特利走传统品牌之路;兰博基尼、布加迪、奥迪、西亚特(seat)等品牌为跑车主打系列。
1999年大众开始了复兴兰博基尼帝国的道路,6月大众聘请前法拉利公司经理吉乌塞佩格雷克(giuseppe greco)为兰博基尼公司新总裁。
穆拉-康塔什-鬼怪,三大主题贯穿了兰博基尼近40年的历史。与保时捷和法拉利的对抗还要继续下去,在大众强大资金和技术支撑,兰博基尼是否会胜出一筹?
2002年4月佩格雷克透露兰博基尼l147、l140计划,兰博基尼有可能在2002年9月推出l147新款,至于名称还处于保密阶段,l140将于2003年兰博基尼40周年庆典时推出。兰博基尼目前聘请的设计师正是乔盖托·乔治亚罗之子法德瑞奇奥·乔治亚罗.
另据了解,国内兰博基尼中国旗舰展厅在上海延安西路331号上海晶品车汽车展厅,它是中国第一家正式的销售展厅,也是目前唯一拥有兰博基尼全部在售车型的展示厅。
在上海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了~
里面有所有型号车的图,去看看吧。
参考资料:http://post..com/f?kz=16890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