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平北沟看越野穿什么衣服
A. 女人开黑色越野车穿什么衣服好看
红色风衣!当你穿着一件新潮的红色风衣,打开车窗,长风飘逸,再加上一副黑色的墨镜,一定会让你成为所经过地方所有帅哥最追逐的靓丽风景!
B. 郝阳平家乡武帝山风景区
武帝山位于陕西合阳县,为梁山西峰,因山上建有汉武帝祠而得名。2010年10月9日,天气晴朗,与友登武帝山。我们在山下购买了水与食品,就直奔山上而去。沿途瓜果飘香,玉米金黄,野花芬芳,苇花飞扬。欣赏着路边景色,不时采摘酸枣柿子品尝,不一会就抵达半山腰处的武帝山碑。碑正面为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的《武帝山记》,背面为陕西省书协主席雷珍民书写,两位大家撰文题书,真可谓珠联璧合,十分难得。
过碑而上,逐渐陡峭难行,全为羊肠小道,不是乱石砂砾,就是荆棘枣刺,一不小心就脚下打滑,稍不留神就衣服被挂。手脚并用,弯腰蛇形,虽然大汗未出,却也气喘吁吁。约攀爬半个小时后,疑似无路,抬头寻觅,一道长约百米的石崖横亘山腰,从石缝中爬上,眼前豁然开朗,为山腰平坦开阔处。脚下有平铺巨石,如书页翻开的书本。平躺石上,耳听柏林声,素面朝天,体沐阳光浴。
继续前行,只见柏树成林,山石裸露,显得静谧诡异。山间树荫遮天蔽日,小道落叶犹如地毯。找一平坦处,坐在石块上,给“机器加点油”,只听鸟儿鸣唱,忘却尘世喧嚣。水足饭饱,顺着林间小道徐徐而上,路边百年老柏仿佛为我们鼓掌加油,不由加劲攀登。在即将接近山顶处,武帝仙气骤增。路边有一柏,高约两丈,树身好似几条龙缠绕,疑为汉武帝这条“真龙”附体。拐弯而上,崖石林立,犬牙交错,一突兀石洞内有石若龟蛇探头,名曰龟蛇出洞。沿石块乱堆之道折上,柏生石间,景色愈奇。道右侧有一柏枝丫斜出,是为迎客柏,欢迎着游人。
登上山顶,可见一千年古柏,远望如蹲狮,名“狮子柏”,传为汉武帝手植柏。山顶为几百平米的平台,西边有武帝祠。现存的武帝祠建于明万历年四年,祠前献殿系民国初年重建。山顶建有玉皇庙、娘娘庙、三圣母庙等。祠东有僻静台、升仙台,相传是汉武帝习道升仙之处,奇石凌空,登临御风,飘飘欲仙。在升仙台南侧有一奇石,状似蛟龙欲飞,为“神龙探海”;另有一奇石如青蛙蹲伏,积蓄力量,伺机跃起,可以预报天阴下雨,名“金蟾鸣雨”。山后放马沟有一泉,据说为汉武帝饮马之处,是合阳金水的源头。山后有一大石坪,名“校场坪”,传说是汉武帝当年屯兵、练兵的场所。我们在山上石桌石凳上休息,万籁寂静,空无一人,只有蝴蝶翻飞,野花自开。一古柏上有喜鹊落枝,拍得其形,甚是可爱。回眸四望,西面和北面山峦起伏,青松橡树杂木遮天蔽日郁郁葱葱。东面梁山小飞峰挺拔屹立,一条裸露悬崖如腰缠带绕。南面缓坡蜿蜒,层层梯田如级级台阶,村庄瓦舍整齐有序,山下公路像白丝带,秋日洽原五彩缤纷,合阳大地丰收在望。
武帝山森林茂密,翠柏苍苍,空气清新,环境优雅。当地有句顺口溜:“山有神,山有仙,山里遍地种仙丹。聋子进山转一转,隔山能听鸡叫唤;瞎子进山转一转,月亮地里把针穿。”登武帝山,沾仙人气,沐天然浴,吸纯净氧,健吾体魄,不亦乐乎。
C. 帮帮忙(曹操简介).
(三) 奸雄之谜
在上一集我们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曹操是可爱的奸雄,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先来说“奸雄”,再来看“可爱”。
什么叫奸雄?“奸雄”这个概念包括了两个内容,就是奸和雄,只有那些又奸又雄的人才能够叫做英雄。比如像明朝的奸臣严嵩,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使用的是阴柔手段,奸而不雄,这个只能叫奸贼;如果像东汉末年的董桌那样,横行霸道,专横跋扈,雄而不奸,使用的是暴力手段,那只能叫枭雄。枭雄就是强硬而又有野心的人物,奸贼就是奸猾而又有贼心的人物,奸雄是奸诈而又有雄心的人物,那么曹操是不是这样的人呢?是。
曹操这个人从小就奸猾。曹操的家庭出身是不太好的,史书上的说法说他是相国曹参之后,这是胡说,为什么呢?因为曹操的父亲叫曹嵩,曹嵩是什么人呢?是太监曹滕的养子,太监是不生孩子的,曹嵩是养子而非生子,那么我们即便考证出曹腾的祖上是西汉初年的相国曹参,跟曹操有什么关系?而且在东汉末年我们知道,“乱国者宦官也”,那么一个宦官的养子的儿子,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是没有地位的,人家是看不起的,认为这是一个孽种。所以曹操的出身是不好的。
当然家境很好,因为他的这个养祖父和他的父亲都在朝廷中做官,家境好,而出身门第应该说不好。曹操小时候受的教育也不好,曹操后来有一首诗回忆自己的童年,“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什么叫“三徙教”呢?三徙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孟母择邻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三次搬家,叫做三徙,所以孟子母亲的这种教育叫做三徙教,曹操说这个事儿我们家是没有的;“不闻过庭语”是什么意思呢?讲的是孔子和他儿子孔鲤的故事,说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是,退而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你怎么做人?是,退而学礼。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曹操说这个事情我们家也是没有的。所以家教不好。
曹操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时候的表现也不好。
喜欢什么呢?飞鹰走狗,四处游荡,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和一群纨绔子弟胡作非为。那他的纨绔子弟的朋友有袁绍,有张邈,都是些高干子弟了,这些人当中就数曹操的坏主意和鬼点子最多。大概当时也是闹得不太像话,于是曹操有个叔叔就跟他父亲说,说你这个儿子实在是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管教管教。曹操的父亲就来管教他,曹操就对他叔叔有意见,他就想了一个歪主意,有一天他叔叔走过来以后,曹操马上把嘴巴一歪,叔叔说你怎么了?中风了。叔叔一看很紧张,马上向他父亲报告说你儿子中风了,你快看看。曹操的父亲过来以后,曹操非常正常。他说你不是中风了吗?谁中风了,谁说我中风了,没中风啊,谁说的?你叔叔说的啊,你叔叔说你中风了。爸,我叔不喜欢我,看见我就烦,他说我中风爸你能相信吗?曹操的爸爸从此不相信他的叔叔。
更离谱的是什么呢?是有一天这几个高干子弟在那儿百无聊赖,说今天都没有什么好玩儿的,那个时候的确好玩的东西也不多,不像现在可以上网。我们都无聊啊,有什么好玩的吗?曹操说,有件好玩儿的事,今天有人结婚,我们去闹一闹。袁绍他们说,闹什么闹?偷新娘子。袁绍说好,我们就去偷新娘子。然后一伙人就跑到结婚的人家,到了晚上快要入洞房了,大家都在喝喜酒,曹操就大喊一声:有贼啊!所有的宾客都跑出来抓贼,贼在哪儿?曹操就冲进洞房,把新娘子偷出来,偷出来往外跑,袁绍笨一点,一头钻进一个灌木丛,灌木把衣服都钩住了,跑不脱。袁绍说曹操你快帮忙,我这个地方跑不出来了!曹操又把手往袁绍那一指:大家看,贼在这儿!袁绍一听着急,这么一使劲蹦出来了。所以曹操是一个从小就调皮捣蛋的家伙,也很狡诈,这样的孩子大概是不讨人喜欢的。其实啊依我看,这个男孩小时候也是要捣蛋一点,男孩小时候不捣蛋长大了没出息,可是大家都不喜欢他,史书上的说法是世人“未之奇也”,当时的人也没把他当回事。
* 通过 易中天先生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到,小时候的曹操鬼点子多,调皮捣蛋,不讨人喜欢,也不被人重视。但曹操在青年时期却受到当时最高军事长官的另眼相看,而且还得到另一个著名人物的高度评价,这个评价竟然流传千古。那么,这个著名人物是谁?他到底是怎样评价曹操的呢?
但是有一个人非常看重曹操,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太尉桥玄,太尉是什么官?三军总司令,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桥玄非常看重曹操,说曹操这个人是个难得的人才。所以桥玄找到曹操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将是一个乱世,这个乱世非“命世之才”不可,我看你就是将来平定天下的人,我桥某已经老了,我把我的妻子和我的子孙就托付给你了。那时候曹操才二十岁啊,那么桥玄为什么这样看重曹操呢?就是因为曹操虽然调皮捣蛋,不守规矩,胡作非为,但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纨绔子弟。第一,他才艺过人,文章写得好,文笔非常之好,自己就是文学家;第二,武功好,据说曹操有一次行刺张让的时候被人发现,他是用手武着戟,一边武戟一边往后退,全身而退。武艺好,而且好读书。这点非常重要,好读书,尤好兵书,跟据史书上的记载,曹操终其一生都是爱读书的,即便是行军打仗的时候也手不释卷。那么这样一个文武全才,又很狡猾,那就是乱世当中平定天下的人。
而且桥玄不但自己赏识他,还介绍他去拜见许劭,许劭是什么人呢?许劭是当时有名的鉴赏家。东汉末年有一个风气,就是要进行人物鉴赏,或者叫人物品评,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人物,要出人头地,要进入上流社会,必须有著名的人物鉴赏家给他写一个鉴定,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许劭就是一个有名的鉴赏家,他在,每个月初的初一,要对当时的人物发表一次评论,就像我们现在开新闻发布会一样,每月初一,所以叫月旦评。桥玄就跟曹操说,你曹操要进入上流社会,出人头地,你一定要得到许劭的评语。那么曹操就决定去找许劭,许劭拒绝发表意见,许劭为什么拒绝发表意见呢现在我们不知道,也可能他是看不上曹操,也可能他觉得曹操这个人不好说,也可能有别的什么考虑反正不知道什么原因,许劭是死活都不肯讲。但是我们现在也不知道曹操使了一个什么手段,这个没有任何记载,但是我估计曹操是使用了一点不正当的手段,逼着许劭发表意见,许劭逼得没有办法说了一句有名的话,他说你这个人啊,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那么曹操听到这句话后的反应是什么,也就是说曹操是否认奸雄可这个评语?正史上的记载是这样的,“太祖大笑”,就是曹操一听许劭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就哈哈大笑,哈哈哈哈……这句话到了《三国演义》里面做了改动,改成什么呢,“操闻之大喜”。一个是大笑,一个是大喜,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别,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小说的肤浅,《三国演义》这个小说他是要贬低曹操的,它为了贬低曹操他不惜把大笑改成大喜。“大喜”给人的感觉就是曹操这个人好像从小立志就要当一个奸雄,听说我可以当个奸雄,他高兴得不得了!这不是事实,它也不合逻辑,你说哪有一个人从小立志我就是要当个贼,我从小就下定决心要当个强盗,我从小就立下志向要当窃国大盗,不可能的,奸雄那是逼出来的,奸雄要碰到乱世嘛,碰到乱世他当能臣当不了,他只好去当奸雄了。所以改成大喜是很肤浅的。
我们来看许劭的这个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什么意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你曹操如果身逢治世,那你能够成为一个能臣;你如果身逢乱世,那你就是一个奸雄。那也就是说曹操是做能臣还是做奸雄,看什么呢,看客观条件,是不是,看你处于一个什么时代。第二种解释是你曹操如果治理天下,那你就是能臣;如果扰乱天下,那你就是奸雄。成为能臣还是成为奸雄看曹操的主观愿望,所以他这一句话是有两种可能的,有两种解释的,而甚至可能许劭说的这两层意思都有。
那么曹操大笑就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我怎么会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呢,太可笑了,呵呵太可笑了,大笑。第二种是,哦,我如果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成为一个能臣“固所愿也”,哎,打个折扣,成奸雄也不错,哈哈哈哈哈大笑。第三种,哦,我要想成能臣我就能成能臣,我想做奸雄就能做奸雄,我想治理天下我就是能臣,想扰乱天下我就是奸雄,反正我什么都能干,哈哈哈哈,这太好了。那么曹操完全有可能是这三种原因大笑,但是在我们看来曹操这个人可能是后两种原因大笑,因为曹操这个人是一定要做一番事业的,这个是肯定的,我立志要做一番事业,我要轰轰烈烈地活在这个世界上,逢治世则造福一方,逢乱世我就称霸一方,反正我不能碌碌无为地平平淡淡地了此一生。这就是我曹操,这话说到我心里去了,哈哈哈哈——。至于给我一个什么头衔,是能臣的头衔呢,还是奸雄的头衔呢,无所谓。这种无所谓的精神正是一种大气,是一种雄视天下、笑傲江湖的英雄气。所以我们说曹操虽然被称为奸雄,虽然很多人都关注到他的奸,但是我认为更本质的是雄,曹操一生都表现出了这种雄,我行我素,笑傲江湖。曹操是非常喜欢笑的,如果我们去读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书上讲到曹操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有笑这个字。
那么曹操最可爱之处,是他说真话。大家可能要说了,曹操不是个奸雄吗,不是个奸诈的人吗,他会说真话吗?是的,曹操也说假话,他要进行政治斗争,要进行军事斗争,要在官场上混,一点假话不说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曹操只要有机会他就说真话。他有一篇有名的文章叫做《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叫做《述志令》,这可以算得上是曹操的政治纲领,那是一点官话都没有,说得非常实在。
曹操一开始说,我这个人其实是没有什么雄心壮志的,因为我知道我出身不好,当然他没有说我是太监的养子的儿子,他说我知道我自己不是那种很清高的、很知名的那些人士,所以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个郡守,“好作政教”,好好地把这个地方治理好,让大家都知道我曹操虽然出身不好,工作能力还是有的。后来国家遇到了动乱,我觉得一个男子汉应该为国家效劳,建功立业,我出来带兵打仗,这个时候我的要求也不高,我想当个什么呢?我想当个征西将军,我死了以后能够在我的墓碑上写上一行字,“故征西大将军曹侯之墓”,哎呀,我就心满意足了。可是后来董桌造乱,诸侯并起,我这个时候不能不出来保卫国家,保卫皇上。即便是这个时候,我也不想多带兵,所以我每打一次胜仗,我的部队增加了以后,我要裁军。为什么呢?因为我的实力越大,我的敌人就越多啊,人家都要来打我,我保不住自己,所以我胜利一回我裁军一回。这说明什么,说明我的志向是有限的,但是我也没有想到怎么现如今我给弄出这么大动静来了!那么现在我的野心大一点了,我想当个什么呢?当个齐桓公,晋文公,因为现在是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我只想称霸,不想称帝,我现在已经是汉朝的丞相了,作为人臣之贵,已经到了极点,我心满意足,再无奢望。但是我必须在这个位置上坐着。
他下面说了句有名的话,他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不是我曹操在这个地方镇住,什么孙权,什么刘备,七七八八的那些人不早就称皇帝了,就是因为我曹某人在这儿镇住嘛!我这些话不光是跟诸位说说,我经常跟我的老婆孩子说,甚直我对我的老婆、我的那些妾们说,我死了以后你们一定要改嫁,为什么呢?以便把我这个志向传播出去啊。但是现在有人说我曹操应该功成身退了,我应该到我封的那个侯国去安度晚年啊,我应该把我的职务和权力交出来了。对不起,不行,职务我是不辞的,权力我是不交的,为什么?我现在手握兵权,才有了这一呼百应的权威,我一旦把这军权交出去,那你们不害我吗?你们肯定都起来害我,那我的老婆孩子就不能保全,而且皇上也不得安全,所以我绝不交权。至于皇上封给我的一些土地,那是不需要的,我要那么多土地干什么呢?这个我让出去。
所以曹操说了这么十六个字,“江湖未静,不得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就是我可以让一些虚的东西出去,实的东西那我是不让的,这叫做“不得幕虚名,而处实祸也。”这话说得实在吧!说得再实在没有了,你说我没有野心,我有一点,而且我的野心是一点一点大起来的;你说我有很大的野心,我不想当皇帝,我只想当晋文公,齐桓公,九合诸侯,统一中国;你说我清高,我不清高,我实在得很,我的权力、我的实惠我一点都不让;你说我不忍让,我忍让啊,你封给我那些虚的东西,什么土地啊、头衔啊我都让出去。而且最可爱的在于什么,曹操还明明白白说,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我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就是想让你们天下人都没话可说,都给我把嘴巴闭起来。实在是不能再实在了。这种话也只有曹操这样大气的奸雄才说得出来。
曹操这样做也是非常英明的,因为他非常知道在一个人人都说假话的时代最有力的武器是真话。因为人家都说假话,你说真话,人家就没辙了,他的戏就演不下去了,西洋镜就拆穿了,把戏就不能玩了,只好不吭起了。当然曹操这样说也不完全是出于斗争的策略,也出于他的天性,他确实是一个说真话的人,因此只要有机会,他是一定会说真话的。哪怕是说假话,或者说一些半真半假的话,或者是把假话藏在真话的后面,曹操也做得非常自然。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于雄。【本书是易中天先生的讲稿集而不是即将出版的新书。文本资料来自雨热闲坛】
相关介绍:
曹操
(三国历史人物简介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20岁时举孝廉为郎,曾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等职。黄巾起义时起兵,官骑都尉。在讨董卓时建立私人武装,因镇压青徐黄巾起义军壮大了力量。建安元年(三国历史人物简介96年)迎献帝都许(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屯田,储蓄军资。先后平灭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丞相,率师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败于赤壁。他用人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建安五年封魏王。鲁兴屯田,修水利,改革赋税制度,使生产得到发展。广纳贤才,抑兼并,加强集权,同蜀吴成鼎立局面。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善诗歌。
曹丕
(三国历史人物简介87—226)即魏文帝(220—226)。字子恒,曹操次子。建安二十二年(2三国历史人物简介7年)立为王太子。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袭位为魏王,任丞相。同年十月,废汉献帝自立,建立曹魏政权,改元黄初,都洛阳。在位期间,推行九品中正制度,规定以门第定官品离低,确立了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特权,获得世家大族支持。他爱好文学,以著述为务,所著《典论·论文》是文学评论方面的较早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刘备
(三国历史人物简介6三国历史人物简介—223)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22三国历史人物简介一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属河北)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幼曾贩鞋织席为生。广结豪杰与张飞、关羽为至交。东汉末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官安喜尉。先后投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曾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得其辅佐,势渐强大。公元208年采诸葛亮策,联孙权共败曹操于赤壁,占据荆州。旋夺取益州与汉中。入益州后娶东州地主集团实力派吴懿妹为妻,抑制豪强,使蜀汉政权渐趋巩固。公元22三国历史人物简介年称帝,都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次年亲率大军,沿江东下,大举攻吴,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率残军退至白帝城后病死。
刘禅
(207—27三国历史人物简介)三国蜀汉后主(223—263)。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子。即位初,诸葛亮辅政。亮死,宠信宦官黄皓,朝政败坏。炎兴元年(263年)降魏,受封安乐公。
孙权
(三国历史人物简介82—252)即吴大帝。三国吴国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父坚为长沙太守,兄策结交江淮世家,据江东六郡。东汉末,继其兄据有江东,在鲁肃、周瑜辅佐下,治理属地。建安十三年(208年)联合刘备,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吴蜀争霸,于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即帝位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邺(南京)。曾派船队航海至夷州(今台湾)。设农官,实行屯田,发展生产。但赋役繁重,刑法严峻,人民不断起义反抗。
袁绍
(?—202)东汉末割据群雄之一。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出身于四世三公的门阀贵族。助何进谋诛宦官,何因事泄被杀,他尽诛宦官。董卓进京专政,他逃奔冀州(今河北中南部),号召讨卓。后在军阀混战中占据冀、青(山东东北部)、幽(今河北北部)、并(今山西)四州,拥精兵数十万,势力强大。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中败于曹操,不久病死。
袁术
(?—三国历史人物简介99)东汉末割据群雄之一。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北)人。出身于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袁 绍从弟。初为虎贲中郎将。董卓专权,他逃奔南阳(今属河南),据有其地。遭袁绍与曹操夹击,率余众割据扬 州(今长江与淮河下游之间)。建安二年(三国历史人物简介97年)称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建号仲家。后相继为吕布、 曹操所破,欲投袁谭(袁绍子),道病死。割据期间,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致使士卒冻饥,人民相食,江淮残破。
公孙瓒
(?—三国历史人物简介99)东汉末割据群雄之一。字伯圭,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南)人。初为辽东属国长史。东 汉末以击鲜卑乌丸,迁中郎将。后割据幽州,与袁绍、刘虞等连年攻战。复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建安四年 (三国历史人物简介99年)为袁绍所败,自杀。
张绣
(?—207)东汉末群雄之一。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西)人。董卓部将张济族侄,济死领其众,屯兵宛 城(今河南南阳),与刘表合。后降曹操,中间一度叛走,曹操征袁绍时复降。拜扬武将军。官渡一役力战有 功,迁破羌将军。建安十二年(207年),从征乌桓,未至而死。
陶谦
(三国历史人物简介32—三国历史人物简介94)东汉末割据群雄之一。字恭祖,丹阳(今安徽当涂东)人。曾任徐州剌史,镇压黄巾军。后 任徐州牧,据有今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初平四年(三国历史人物简介93年)在彭城为曹操所败,次年复以曹操东征,病死。
刘表
(三国历史人物简介42—208)东汉末地方势力首领。字景升,山阳高平(今山东鱼台东北)人。皇族远支。公元三国历史人物简介90年 任荆州刺史,后为荆州牧,据有今湖南、湖北地。对军阀混战取观望态度,统治区破坏甚少。后病故,子琮降曹 操。
刘璋
(?—2三国历史人物简介9)东汉末地方割据势力首领之一。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西北)人。字季玉。继其父刘焉为 益州牧,据有川蜀之地。建安十六年(2三国历史人物简介三国历史人物简介年),迎刘备入蜀,使击张鲁。后刘备回兵击成都,他开城出降,被安 置于南郡公安。建安二十四年(2三国历史人物简介9年),孙权杀关羽,取荆州,又任他为益州牧,驻秭归,不久病死。
吕布
(?—三国历史人物简介98)东汉末将领。字奉先,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人。善骑射,有“飞将”之誉。杀并州刺 史丁原投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之,誓为父子。后迁至中郎将。又与王允合谋杀董卓。官至奋威将军,封 温侯。据有徐州。建安三年(三国历史人物简介98年),于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被曹操擒杀。
郭嘉
(三国历史人物简介70—207)曹操谋士。字奉孝,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为司空军师祭酒, 以智谋颇受重视。官渡之战前,曾分析军惰,断定曹方必胜。从征三国历史人物简介三国历史人物简介年,多有运筹之功,死时年仅38岁。
荀彧
(三国历史人物简介63—2三国历史人物简介2)三国时曹操谋士。字文若,颖川颖阳(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名士荀淑之孙。献帝永 汉元年(三国历史人物简介89年)举孝廉,拜守宫令。以董卓之乱弃官,率宗族避难河北,依附袁绍,后复投曹操为司马。建安 元年(三国历史人物简介96年)为曹操定策迎献帝都许。不久任尚书令,参与筹划军国政事。曾于官渡之战为曹操分析形势, 劝其坚守待变。功成封万岁亭侯,后任冀州牧。末年反对曹操称魏公,为操所忌,以忧死。或说为曹操所杀。
荀攸
(三国历史人物简介57—2三国历史人物简介4)曹操谋士。字公达,颖川颖阳(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侄。东汉末何进秉政,征拜黄门侍郎。不久因谋诛董卓,被捕入狱。卓死获释,被曹操征为汝南太守,后为其军师,从征张绣、吕布、袁绍等,屡进计谋,被曹操视为谋主。魏国建立后,任尚书令。后从征孙权,病死于途中。
夏候敦
(?—220)三国魏国大将。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以裨将从曹操起兵,后迁折冲都尉、领东郡太守。从征吕布、袁绍,复领陈留、济阴太守。曾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从征孙权还,官拜前将军。曹丕为魏王,任为大将军,数月病卒。
夏候渊
(?—2三国历史人物简介9)三国魏国大将。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夏候敦族弟。东汉末随曹操起兵。 从征袁绍、韩遂,击马超,勇敢善战,任护军将军,封博昌亭候。后讨平陇右诸羌,又随征张鲁。建安二十年 (2三国历史人物简介5年)任征西将军(一云都护将军),守汉中,建安二十四年与刘备战,被刘部将黄忠击斩阵前。
夏候玄
(209—254)三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太初。夏侯渊从孙,魏大将军曹爽姑子。正始(240—249)初,爽辅政,他官至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爽诛,不得志,嘉平六年(254年),与中书令李丰等谋诛司马师并夺取其在魏国的权力,事泄被杀。他是早期玄学领袖,著有《夏候玄集》,今佚。
曹仁
(三国历史人物简介68—223)三国魏国大将。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子孝,曹操堂弟。东汉末随曹操起义,从征 袁术、陶谦、吕布及张绣。官渡之战中,又分兵击袁绍别将并断其粮谷。后从平荆州,任征南将军留屯江陵, 以拒吴将周瑜。复讨马超,破于渭南。建安二十四年(2三国历史人物简介9年)固守樊城,拒退关羽。曹丕即位,拜大将军, 迁大司马。黄初四年(223年)病死。
曹洪
(?—232)三国魏国大将。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子廉,曹操堂弟。东汉末,随曹操起兵。曹操被董卓将徐荣所败,他将家兵千余人及募兵数千人以会操,使操军复振。从征张邈、吕布,又别击刘表。文帝(曹丕)时,官至骠骑将军。
张辽
(三国历史人物简介69—222)三国魏国大将。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人。字文远。汉末以兵属董卓,卓败归吕布,后 归降曹操。曾从征袁谭、袁尚及乌桓,屡立战功,为荡寇将军。建安二十年(2三国历史人物简介5年),孙权攻合肥,他与李典、 乐进等屯兵以拒。曾夜募敢死士800人,战斗中率先陷阵,大破权军,擢为征东将军。文帝即王位,为前将军,后 复领军攻吴,病死于军中。
徐晃
三国魏国大将。河东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人。字公明,东汉末为骑都尉。历李催、郭汜之乱,奉献 帝归曹操。从征吕布、刘备,破颜良、文魄,击袁绍、袁谭等。后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今山东冠县西北), 又曾大破关羽,解樊城、襄阳之围。文帝即位,积功进为右将军。明帝时卒。
李典
(三国历史人物简介74—209)三国山阳钜野(今属山东)人。字曼成,初以宾客数千家从曹操镇压黄巾军。后从击袁 术、袁绍及其子谭、尚等。曾率宗族及部曲搬运粮帛以供军,又与夏侯敦等共拒刘备。任中郎将,迁破虏将军。后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击败孙权的进攻。
许诸
三国曹魏大将。字仲康,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聚宗族数千家,筑坞壁自保。后归曹操,入宿卫。从征张绣、袁绍、马超等,以功迁武卫中郎将,后迁武卫将军。以作战勇敢,号曰“虎痴”。明帝时卒。
张郃
(?—23三国历史人物简介)三国曹魏大将。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北)人。初应募从韩馥镇压黄巾军,馥败,以兵归 袁绍,任宁国中郎将。宫渡之战中,叛降曹操。从破马超、韩遂,征张鲁,又与夏侯渊等守汉中拒刘备。仕魏历 任飞将军、车骑将军等。明帝时,率军西拒诸葛亮,败马谡于街亭(在今甘肃秦安西北)。后诸葛亮再出祁山, 他与亮战于木门(在今甘肃天水境内)中飞矢死。作战善处营阵,料敌制胜,为敌所惧。
于禁
(?—22三国历史人物简介)三国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西南)人。字文则。初附鲍信镇压黄巾军。后归曹操。为军司 马、陷阵都尉。从击黄巾军、吕布、张绣、袁绍等。进虎威将军。时与张辽、张郃、徐晃等俱为名将。建安 二十四年(2三国历史人物简介9年),曹仁与蜀将关羽相拒于樊城。他率军助战,因汉水泛滥,淹没所部七军,遂投降关羽。后孙 权夺取荆州,复归吴。曹丕(文帝)即位后,被遣送还魏。丕令人画其投降之状以辱之,惭恨而死。
钟繇
(三国历史人物简介5三国历史人物简介—230)三国魏大臣,书法家。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西)人。东汉末为黄门侍郎,遭逢 李催、郭汜之乱,奉献帝归曹操。后为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为曹操经营关中,使无西顾之忧。曹 丕代汉,任为廷
D. 骑越野摩托车穿什么样风格的衣服裤子和鞋
最好全身都是黑色的,皮衣,紧身皮裤,还有黑色的靴子!!这样会显得特别有范儿,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