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卡越野 » 定向越野论文

定向越野论文

发布时间: 2022-06-14 08:20:37

① 关于阳光体育的论文怎么写

摘要:通过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全面结合实施“阳光体
育运动”,为普通高校构建新课程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身
体和精神的高品质的生活需求,以期更有效地为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
水平的提高提供依据。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学生; 体质健康;现状分析
Abstrac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truct a new teaching
model by know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ents’ constitution standard
and fully integra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 Sunny Sports Program " to
meet the living needs of stud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a high physical and
spiritual quality 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promo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constitution level more efficiently.
Key words:Sunny Sports Program; students; good constitutio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基金项目:广西工学院教学科研项目(院教发(2006)30号
文)资助
2002年我国出台并试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
简称《标准》)已于2007年4月在全国高校全面实施。2006年12
月23日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启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
光体育运动”工程,提出用3年时间使全体学生要做到每天锻炼
1小时,至少掌握两项日常锻炼的运动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
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在此背景下,关注学生体
质健康水平,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对普通高校体育建设起着重要
作用。从1985年开始我国对青少年体质健康进行的4次调查显示:
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与体能下降相伴随的是青少年心
理状况的不良趋势,如情绪调整能力差、挫折反应不适当、心理
承受力较弱等[1-3]。为此,2007年5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
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一时间由青少年
体质而引发的阳光体育问题成为热点话题。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
地,大学生体质下降已成为教育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以广西工
学院为例,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行调查分析,实施《标准》的
同时对如何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改善学
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
首先以广西工学院学生为例对07年全体在校的07级、06级,
05级、04级学生进行体质测试,07级3376人、06级2944人、05级
2029人、04级3390人,共11739人,其中男生8563人,女生3176
人,然后对测试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同时还对学生进行课
外体育锻炼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
2.测试结果与分析
2.1 身体形态的指标测试结果统计与分析
身高反映人体纵向发育的指标,也是最直接反映人体形态的
指标。体重是直接反映人体的骨骼、肌肉、脂肪等级内脏器官发
育状况的指标。进行身高、体重测量能够直接反映出我院学生生
长发育水平,评价大学生的身体匀称程度和营养状况。
表1 身高标准体重测试结果
营养不良 较轻体重 正常体重 超重 肥胖
年级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07 级 155 4.6 1447 42.87 1618 47.94 67 1.98 89 2.64
06 级 169 5.76 1255 42.55 1368 46.47 60 2.03 92 3.13
05 级 105 5.18 865 42.66 930 45.84 55 2.71 74 3.65
04 级 178 5.28 1476 43.55 1428 42.12 108 3.18 200 5.9
总计 607 5.17 5043 42.96 5344 45.52 290 2.47 455 3.88
表1显示,学生营养不良和较轻体重的比率合计为48.13%,
远远的超过超重和肥胖者的比率。其中较低体重的现象尤为突
出,占到总体比率的42.96%,反映出绝大部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
况不是很好。这可能与学校地处我国南方有关,南方学生个子相
对瘦小居多,通过对公体课学生调查,总结测试结果的现象与学
生的自我保健能力,平时的膳食营养结构不合理以及不良的生活
习惯有关。
2.2 身体机能的指标测试结果统计与分析
身体机能是人体组织器官和各系统表现出的生命活动能力,
了解人体结构、机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规律及特点。进行台
阶测试与肺活量测量是为了推断学生心血管系统机能状况、肺通
气水平,评价大学生的生理功能。
台阶测量指数是一项简易评价心血管机能水平高低的指标,
指数越大,心血管机能越好。肺活量指数是相对于体重的肺活量
数,反映肺的容积和扩张能力,能比较客观的评价人体肺功能的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普通高校学生
体质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
彭发胜 (广西工学院体育系 545006)
首先,要善于想象与联想。有人认为身体运动和煽情的话语
就是情感的表达,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要依
赖演唱的想象与联想的实现,想象与联想会让我们的艺术插上飞
翔的翅膀。
[3]
我们都知道,歌唱的艺术表现中,常常运用声音的
比拟、象征、模仿等手段,借以引起人们的想象来表现对象。只
有把歌唱变成“下意识”的活动,把音符内化成心灵的一部分,
才能唱出独具魅力的声音。
其次,要尽最大努力调动直接和间接的生活体验。获得真实
动人的感情往往需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做支撑。我的一位学生演
唱了将近一年的《黄水谣》,一直找不到感觉,她参加高考,到
外地准备专业考试时才发现准考证没带,不得不到处求人、到处
打电话,第一次体会了无依无靠的感觉,她再演唱这首歌的时候
哭了,结果考官被感动了,她考了一个好成绩。这个例子说明,
演唱者应该深入体验生活,保持充沛的感情,以真为美,只有这
样,他(她)所表达的情感才会细腻感人。
(二)个性化演唱要充分结合演唱者的自身特质
个性化的演唱,是创造性的演唱,是基于对作品充分的研究
之后而形成的演唱。这时观念的选择、情感的选择、技术的选择都
必须与歌者的自身条件、专业特长、个人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审美
个性融合。只有充分结合自身特质,才能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
举一个例子:都说王菲的声音很特别,其实,她就是一个
能够充分运用自己声音特质的人,比如,她演唱《天空》时,用
鼻腔共鸣,同时带吸气,气息悠长;她的运气控制得比较舒缓,
换气也很自然;她的咬字空灵(不咬死),所以这首歌就唱得特
别空灵和通透。在《天使》中,她唱法转换成大量运用颤音的方
式,她的颤音像提琴中的“揉弦”,常常在拖长的尾音处运用,
使音乐更加动人心扉。而在《将爱》、《流星》等歌曲中,她又
灵活运用口腔的咬字变化,适度控制音色的强弱,显得随性而另
类。在《我愿意》这首歌里,她独特的个性化演唱更是体现得淋漓
尽致,她用交替使用真假声,运用“关闭”的技术,以一种介于真
声与气声中的“混声”来演唱,同时又保持了一定的光泽感。
综上所述,美妙的歌唱,应该是完成了从自然到不自然再到
自然的过程,将声音技术和表现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充满个
性的演唱,这种效果的实现自始至终都有赖于情感的充分介入。
科学的情绪训练,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对自身特质的发挥,
会使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事半功倍,并让歌唱插上飞翔的翅膀,进
入全新的打动人心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著.《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7.
[2]王如湘、李萍、徐竞存编著.《跟我学唱歌》(美声唱法、民族唱
法、通俗唱法)[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3]张锦华.声乐表演教程[M].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大大 众 文 艺
200
优劣,是评价人体呼吸系统机能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表2 肺活量测试结果
优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年级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总计
07 级 1988 58.89 726 21.5 472 13.98 190 5.63 3376
06 级 1681 57.1 618 20.99 493 16.75 152 5.16 2944
05 级 1202 59.24 415 20.45 301 14.84 111 5.47 2029
04 级 1971 58.14 663 19.56 530 15.63 226 6.67 3390
总计 6842 58.28 2422 20.63 1796 15.31 679 5.78 11739
对11739名学生进行了肺活量测试,测试总成绩达到优秀的
有6842名学生,占总人数比率为58.28%,达到良好的占总人数的
比率为20.26%,达到及格的占总人数的15.31%,从这一结果来
看,学生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表现为较高的水平。分析
结果一方面表明中长跑是体育锻炼最简便最有效的传统锻炼项
目,在大学体育内容中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实施,另一方面与该项
目测试制订的评分标准相对较低有一定的关系。
表3 台阶测试结果
优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总计
年级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07 级 923 27.34 1504 44.54 949 28.11 0 3376
06 级 701 23.81 1198 40.69 1045 35.5 0 2944
05 级 486 23.95 814 40.12 729 35.93 0 2029
04 级 804 23.72 1438 42.42 1148 33.86 0 3390
总计 2914 24.82 4954 42.2 3871 32.98 0 11739
从表3的测试结果分析,不及格人数为0,及格人数为
32.98%,良好人数为42.2%,优秀人数为24.82%,成绩良好人数比
优秀人数多出17.38个百分点。总体而言,学生的心血管机能水
平较好。
2.3 身体素质的指标测试结果统计与分析
学生的身体状况一定程度取决于自身的身体素质的好坏,身
体素质很大程度是由后天的体育锻炼意识、锻炼程度所决定。进
行立定跳远、握力、坐位体前屈测量是对大学生的上、下肢肌肉
力量、身体协调能力与身体发育水平的和谐度的评价。
表4 握力(男生)与坐位体前屈(女生)测试结果
优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年级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总计
07 级 1727 42.27 934 27.67 835 24.73 180 5.33 3376
06 级 1259 42.77 812 27.58 732 24.86 141 4.79 2944
05 级 992 48.89 554 27.31 405 19.96 78 3.84 2029
04 级 1551 45.75 884 26.08 785 23.16 170 5.01 3390
总计 5229 44.54 3184 27.13 2757 23.49 569 4.84 11739
握力测的是男生的力量素质,坐位体前屈测的是女生的柔韧
素质。从测试结果来看,学生力量和柔韧素质比较好,测试成绩
为优秀人数的比重达到了44.54%。(见表4)
表5 立定跳远测试结果
优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年级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总计
07 级 146 4.32 650 19.25 1702 50.42 878 26.1 3376
06 级 152 5.16 630 21.4 1489 50.58 673 22.86 2944
05 级 161 7.93 565 27.85 952 46.92 351 17.3 2029
04 级 237 6.99 871 25.7 1689 49.82 393 17.49 3309
总计 696 5.93 2716 23.14 5832 49.68 2495 21.25 11739
表5是立定跳远的测试结果,反映的是学生速度力量素质及身
体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从测试结果来看,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不
容乐观,说明学生的力量素质及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较差。优
秀人数所占比率仅为5.93%,良好人数比率为23.14%,及格的比率
为49.68%,不及格人数却高达21.25%,占总人数的1/5左右。
表6 我院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05年至07年对比统计表
年份 总人数(人) 优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合格
05 年 11828 30.28% 48.88% 19.54% 1.30% 98.70%
06 年 11665 17.15% 46.88% 33.50% 2.47% 97.53%
07 年 11739 15.70% 63.97% 20.23% 0.10% 99.90%
3.结论与思考
通过监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应当正
确看待测试成绩,测试结果分析表明,测试结果整体良好,学生
体重、身高的指数偏低外,其他测试成绩都较好,但不能过于乐
观。首先,前述新《标准》的评分标准比旧《合格标准》有较大
的降低,其次学生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的现象较为严重,提高学
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及学校体育健康工作亟待加强。
从表6看,学生体质的优秀率逐年降低,良好的比率相对增
高,总的合格率都有提高,这反应了07年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对学
生体质健康的作用性,虽然测试结果还是令人满意,但根据测试
得出的结果,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真正让学生做到每天锻
炼一小时,至少掌握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
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下面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为背景,高校体育发展从一切为了学生应值得思考的问题。
(1) 体育教学课程时间一般为两年,且大多数是以每周一次
90分钟的大课形式授课。大一、大二为必修公共体育课,大三、
大四是选修课。高校的体育教学形式比较严谨,体育课结构比较
单调统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价是
将其运动成绩、理论成绩、达标成绩、出勤率折算成百分数来加以
评定。由于社会就业压力,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绝大多数学
生对待体育课就是为了达标,没有形成良好体育参与的意识。
(2) 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相对落后,体育活
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一直沿用体育部或体育教研室既定方向
来布置安排,这种模式的安排已远远不适应于当前大学生,随着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观已发生了深
刻的变化,以健身、娱乐、休闲、兴趣为主的课外活动已逐渐成
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
(3) 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应该是高校体育发展的核心。校
园体育文化内涵的形成对拓展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培养全面发
展的大学生,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我
国长期以来,对体育教师的价值取向和体育教师的成长始终占主
导地位的是“运动技能专业化”,当评价学生是否上好体育课,也
主要就是看其自身是否掌握了相对较高的运动技术,在一定程度
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师对学术的疏离,学术信念不坚定,学术使命
感不强,体育文化也未受到重视。这种状况会直接影响体育课教
学的内容、方法及效果等。
4.对策
(1)学校管理部门的重视,保证充足的场地和器材,为开展阳
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提供一个前提条件。
(2)学习内容上,紧扣时尚体育,激发学生主动锻炼。在教学
实践中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学生兴趣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积
极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要紧扣时尚体育脉搏,把握年轻人对时尚
体育的崇尚心理,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引入时尚
体育的内容,不断提高课程效果和课堂教学效率。如公共体育课
中结合拓展运动和开设定向越野这些新兴的课程内容,有效地和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活跃了体育课课堂气氛。
(3) 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开展阳光体
育运动,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环境的有利条件。体育课课内、外运
用“运动处方”通过网络的平台来进行,以便使学生和教师通过
网络化对体育课的学习和体育锻炼进行指导、管理和监控。从而
使学生达到终身体育的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旭光,周济.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把体育作为素质
教育突破口[N].中国体育报,2006-12-25.
[2]孙延林,刘立军,方森昌等.9~18岁青少年身体自我描述年龄特点的
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4):14-16.
[3]郑伟.现代生活环境和方式对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
[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4):76-78.
[4] 陈晓荣,朱宝成.对我国高校体育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的思考[J].上海
体育学院学报,2003(1):91-95.
[5]倪伟.高校体育教学中隐性体育课程的作用与施教方法[J].上海体育
学院学报,2005,(3):88-91.
作者简介:
彭发胜(1981-),男,广西柳州市人,广西工学院体育系助教,
广西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教育理论

② 谁能提供一篇有关户外运动的论文给我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户外运动是青少年以亲身实践为主要形式,藉定向越野、远足郊游、野外生存能力训练、体能拓展训练及自然知识的学习与考察为主要内容,在自然环境下开展的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活动。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相当完备的户外运动教育体系。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向前推进,素质教育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构建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体系,对于促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完善和丰富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的理论基础 1.现代课程观。新课程提出了“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发展的和完整的人,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要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和方式机械陈旧的教育模式,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适应时代变化、富有竞争意识的一代新人。课程建设应该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于是新课程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是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种课程思想主要体现在学生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学生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2.体验教育理论。体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经验形成教育,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元素,一方面,它强调个体的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在价值观上,又重视人与人的理解与合作,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理念落实在教育行为上,就是要强调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与道德体验。户外运动具有外显性和互动性的基本特征,它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项活动中,并通过一系列学习与交流,从中分享和感受生活,达到体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情感与道德的内化过程。户外运动学习体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认识主体在观念上把自己当作客体,使自己暂时根据客体环境、立场、观点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从这种体验中去获得关于客体的信息;另一种是认识主体在实践中把自己暂时变为现实客体,不仅站在他所研究的对象的立场和观点去观察和思考问题,而且直接作为客体中的一分子去生活。 3.教育生态理论。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与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人们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改造周围的环境,以适应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户外运动课堂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人与自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种复杂的种群关系,充满了信息与能量的交流。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要达到课堂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构建和谐的户外课堂生态,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和生动活泼地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对话与交往,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从而获取真正平等意义上的课堂。 二、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活动的最为重要的准则,是指导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进行教学评价的准绳。基于户外运动的自然性、实践性、互动性和综合性特点,认为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挖掘青少年学生的内在潜能,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行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生存技能水平,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和健康人格和谐发展。具体目标还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通过户外体验式学习活动,转变学校教育教学观念,克服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和泡沫化等问题,完善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延伸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使学生的学习真正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回归生活世界。 2.通过户外实践和亲身体验,寻求思想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和生存技能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心理健康、强健体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氛围,充分挖掘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身体锻炼的课程资源,全面了解和掌握户外运动的知识与技能。 3.通过大自然户外舞台,在生动、活泼、愉快的开放式学习活动中,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和合作意识,使学生能从思想到行动上做到“提高认识、实践反思、行为跟进、感悟人生”,建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三、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内容设置 新课程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课程设计力求面向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并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设置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点,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认知水平的不同情况,突出“回归自然生活世界”的基本特征,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依托现代课程理论与方法,合理地把远足郊游、野外生存、拓展训练等体育活动,以及“民俗文化”、“民间游戏”、“生产劳作”、“调查访谈”等内容和形式融合、提炼、加工、升华为项目内容,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和开放的课程内容体系。 1.课程内容的分类。从户外运动的特性上,课程内容可按身体练习、技术训练、技能训练、心理训练和综合训练等方面划分;从户外运动的形态上,可按熔炼团队、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开启智慧、净化心灵、完善人格等方面划分;从户外运动的形式上,可按沟通、信任、交流、自主、合作、探究、生存、观赏、游戏等方面划分。 2.内容选择的原则。趣味性和独特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和热忱。结合本地实际,最大限度挖掘当地人力、物力、自然环境资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安全性和可靠性:所选内容的安全系数高,实施过程中有措施、有保障,能消除一切安全隐患,确保学生生命安全。 可行性和实效性:所选内容简单易行,难易程度适宜,学生通过努力完全能够达成目标,具有一定的推广使用价值。 思想性和教育性:围绕活动项目的主题和目标任务,选择的内容要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评价手段 新课程强调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样化,把质性评定和量化评价结合起来。户外运动课程评价可以由学校、社会、指导教师和学生家长,以及学生个体和相互之间,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户外运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的基础对课程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在具体操作中,“档案袋评定”是有效的评价方法,因此,在进行户外运动课程价值判断中,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档案,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成功经验以及进步的喜悦。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评价包括评价的整体观、多元化和过程性三个方面的内容。 1.评价的整体观。一方面是将学生在户外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主题演讲、活动录像和学习体会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活动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学习评价视作师生共同交流的平台,获取大量评价信息的渠道,作为完善和修改课程的有效资源。 2.评价的多元化。评价的内容多元和形式多样,允许学生对户外运动课程学习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示学生自己在户外运动中所学的东西,同时尽量使用人们能理解的、直观的方法手段来评判学生的表现。 3.评价的过程性。户外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外显性和动态性,学习评价要突出它的过程性,揭示学生在户外运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战胜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而不仅仅是针对他们曾经努力过或者开心后得出的结论,要充分肯定其活动过程的价值所在。

③ 户外运动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网: 分类很细 栏目很多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开题报告:
实习论文:
写作指导:

④ 高一作文的定向,议论文

定向越野

周二我们去大观山春游,有两个项目,一个是定向越野,还有一个是自己用柴做饭。我比较喜欢的是定向越野比赛。

到了活动地点,一开始,鲍老师把我们班分成六组,我被分在第四组。由于我们组的六个人都是在班上有名的捣蛋鬼,老师怕我们捣乱,所以,就把我们拆开分散到到其他组了。最终我被分到丁楚薇的组,那组除了我全是女生,并且鲍老师让好几个女生看着我,不让我乱跑,哎呀真是好不爽啊。

说着说着比赛就开始了。我们拿着领到的指北针和地图出发,去寻找要找的图标。我们按照地图上的路线,绕着一幢房子走了好几圈,就是没有找到附近的标记,原以为他们在耍我们,大家心里十分生气。后来我无意中抬起头一看,“啊!标记就在上面!”听到我的喊声,全组人员立刻聚拢来,大家一下子兴奋起来,原来的垂头丧气一扫而光,全部斗志昂扬地继续向前走,个个抬头挺胸。

丁组长说:“姜春阳,你以后多抬头看,这样说不定能多发现几个!”我说:“好的,问题是我们刚刚浪费了很多的时间,总共就一个小时,就算我们马上找到其余几个也不行,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跑着去找。”有人提议说:“我们干嘛不分开了找呢?到时候电话联系不就可以了?”我觉得这意见不错,可是组长说:“不行,定向越野是考验我们是否团结的游戏,因此我们大家必须一起行动!”于是,我们组的人都跑了起来。我们一边跑一边找标记,太阳很大,大家跑得汗流浃背,脱得只剩短袖。我总感觉我们走错了路,我把地图拿过来一看,真的走错了,我们又急忙往回赶。这时我发现了一条小路,感觉通往终点,但路程却要近好多。大家一致认同我的看法。因为是小路,所以山路非常崎岖,中间还有一块墓地。我们组的女生都很害怕,但是为了完成任务,我们还是硬着头皮走了过去。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找到了剩下的标记。一看表,啊!只剩一分钟了,我想:我只找到了一个,所以我现在要为我们组再出把力。于是,我拿起图纸一路飞奔,最后终于在规定时间内把纸送到了集合点。我们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定向越野是要靠耐心、体力和团结来完成的。如果我们没有达到这三种要求的话我们肯定就找不到八个图标了。我非常的喜欢这个有趣的活动。

⑤ 求一篇军事论文,我大一军训后要求写一篇军事论文,主题是“国防在我心中”1000字。 不要太深奥了。

论文摘要:大学生国防忧惠意识是指大学生对国家国防的担忧思虑意识,是情系祖国安危为特征的理性思维,它并由此引发大学生个人对国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国防忧患意识水平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我们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来增强大学生国防忧患意识。
论文关键词:国防忧患意识 国防教育活动
孙子兵法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中华民族还有古训日”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无数的历史事实雄辩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倘若没有强烈的国防忧患意识,就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国防忧患意识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尤其是未来国防建设的主力军一大学生的国防忧患意识水平更是至关重要。国防教育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国防忧患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在高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
一、开展各类的国防教育讲座
要发挥好国防教育研究人员的作用,一方面要让他们及时研究大学生关注现实的国防热点,另一方面让他们能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时转化成讲座内容,发挥直接的感化和引导作用。一场好的国防讲座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国防形势和热点,让学生热血沸腾,由衷的产生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可以引导学生自觉的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激发学生强烈的国防忧患意识,积极投身到国防建设中去。
二、充分利用国防教育场所,开展参观访问活动
有道是”百闻不如一见”。从教育的角度来讲,越直观的教育就是越有效的教育手段,也是越容易接受的教育形式。因此我们要利用各类国防教育场所开展教育。
1、运用各类历史遗址、英雄纪念馆、烈士陵园和开展各种各样的参观活动。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这其中有坚强的华夏子孙抗击侵略、英勇献身的史迹遗址,有西方列强侵略中华民族的历史遗址,有日本帝国主义残害中国人民的罪证现场,如圆明园遗址、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基地。这些直观的参观活动,既加深了他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知,同时又很好的增强了国防忧患意识。
2、组织学生去武器馆、军事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进行观摩。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国防历史上先辈们取得的辉煌业绩,了解新中国国防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产生由衷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直观感受某些历史时期屈辱的国防历史和国防科技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国防忧患意识。
3、组织学生开展军营一日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部队营房,参观最新列装的武器装备,和部队官兵座谈,通过军营浓郁的氛围感染大学生。
三、让大学生自发组织各类国防社团
高校要鼓励大学生自发组织各类国防社团,要利用国防社团进行自我教育、同伴教育,同伴教育的许多时候要比自上而下开展的教育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同时情绪具有弥散性,通过周边同学的相互感染,可以更好的让大学生自觉主动的具有国防忧患意识。高校要能够给予国防社团以场地、经费等方面的支持,最好要能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通过引导要让各类国防教育社团在大学校园中茁壮成长。

四、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和戏剧作品进行教育
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都是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同时效果又是非常显著和长远,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和戏剧作品等军事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国防忧患意识教育。建国后,我国产生了~大批优秀的军事文化作品,有些作品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近年的一些军事文化作品也深受大学生喜爱,如《亮剑》当年风靡大学校园,主人公李云龙深入人心,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亮剑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再如《士兵突击》也在大学校园里掀起了热潮,笔者所在的学校,有一些学生社团自发给自己的社团成员放映,并组织多次的专题讨论,”许三多”成了许多青年大学生的人生偶像。还有一些作品描述了国防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能够增加大学生对国防历史的直观感受,并能由古推今,如《甲午风云》、《走向共和》、《南京!南京!》等作品都是很好的代表。因此国家要让文化部门、文化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鼓励他们创作出大学生感兴趣的军事文化作品,国家也要能够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五、大力宣传表彰英雄人物
英雄人物不仅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是国家和民族的精英和骄傲。高校可以请在国防建设各条战线上做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做报告,通过榜样的作用发挥感召作用。现阶段,可以邀请大学生入伍后又在部队建功立业的大学生士兵典型走进大学校园现身说法,可以缩短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共鸣。
国家在宣传表彰这些英雄人物的同时,要能给予英雄人物以物质上的优待和关心,不能让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泪,国家优待英雄人员,能起到一个非常好的示范效果,更能激发大学生热爱国防、献身国防的热情。
六、组织各类军事体育运动
军事体育运动包括军事射击、定向越野等。在高校中开展军事体育运动既可以强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国防忧患意识。毛主席就曾说过”年青人要强健其体魄,野蛮其精神”,国防体育活动就可以收到这种效果,既可以在校园里营造更浓的氛围,也能可以以此为中心扩大国防教育效果。笔者在高校就参加过校定向越野队组织的定向越野活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利用大众媒体开展教育
我们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尤其是网络。许多大学生尤其是男生对兵器知识和战史非常感兴趣,我们要根据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出版优秀的报刊,如《舰船知识》、《军事史林》等杂志,牢牢的抓住大学生的心。要借助广播、电视平台,开辟一些优秀的国防教育栏目,对国内外国防时事热点进行评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南军事论坛就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现在的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非常高,据调查,笔者所在的高校,学生的电脑拥有率已经非常高,许多宿舍都是人手一台,对于这一情况我们要因势利导,把网络作为大学生国防忧患意识教育的新阵地,可以由政府主导建一批高质量的军事类论坛,由专家负责,与大学生在线互动。另外针对大学生爱玩网络游戏的特点,与其大学生被不良游戏占据,不如我们用优秀游戏主动占领大学生这一阵地。我们不占领就会被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占领。如1996年6月,日本光荣公司的《提督的决断》游戏,歪曲日本侵华历史,赤裸裸地宣传军国主义,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一事件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训,但同时也启发了我们。敌对势力可以利用游戏歪曲历史,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优秀的国防教育类游戏展示真实的国防历史,设定战争场景,探索信息化战争态势,让大学生通过游戏潜移默化增强国防忧惠意识水平。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抓住大学生的意识形成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就可以非常有效的增强大学生国防忧患意识。

⑥ 跪求···本人今年在读研究生,社会工作专业,马上要开题报告了,求论文的研究方向

这个范围很宽啊,好多东西都可以写。不过最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导师的研究方向来搞。光听导师自己写不下去不成,光顾自己导师没法指导也不行。

给你一些近几年的优秀硕士论文题目,做个参考希望可以帮你找到方向。

定向越野在我国发展的社会基础研究
移民城市市民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困境及其应对
农村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社会学分析与应对
文化资本视角下城市软实力提升研究
城市社区服务功能定位和实现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闲暇生活方式分析
经济转型背景下的进城务工人员社会服务研究
社会工作视角下和谐医患关系构建
从生活世界看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因灾致残者的社会支持研究
我国社会工作机构的本土化发展研究
家政女工依法维权的经验研究
湘西土家族、苗族中学生营养状况及其社会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适应与变迁研究
城市老年人家庭照顾困境研究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小企业发展困境研究
农村公共服务变迁研究
动迁矛盾与政治信任的缺失
超越乡土社会:大都市近郊村社共同体研究
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⑦ 定向运动的存在价值论文要2000字以上

哥们,2000的论文又没悬赏不会有人帮你写的,还是自己多查查资料吧。
给你个新闻的连接——
生活健康指南 定向越野 脑子越用越灵活
传统的说法不断被新的研究成果打破,比如以前普遍认为的成年人不再长出新的脑细胞。近期的研究就显示,虽然大脑发育过程大部分是在孩童时期进行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脑细胞一到成年阶段就宣告停产。

我们的大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成年后神经元细胞会继续产生和变化。虽然其中一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别担心!只要身心健康,衰退过程会非常的缓慢)。但是如果我们坚持运动,就可以促进脑细胞的再生!

9项运动有助于脑力升级,有助于脑细胞再生的运动最显著的标志——充分调动肢体的有氧运动!

大脑在行使信息的接受和传递功能时,需要大量的氧气。充分的有氧运动,能让大脑接收更多的营养物质,提高大脑的记忆和思维能力。

…………………………
http://www.oacn.org/show_Knowledge.asp?NewsID=1664

⑧ 体育法规论文

新课标下学校体育法规研究的热点与问题

~~~~各种语言论文代写、发表、翻译、现存论文提供~~~~
http://www..com/s?wd=www.dxf1.cn

1.问题的提出
2001年9月,我国体育健康课程的新大纲《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行修订版)》开始在全国实施,在部分实验区开始试行小学的《体育课程标准》和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普通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正式颁布。至此基础教育的所有学科的课程标准均已完成。新课标的核心问题是充分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它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我国学校体育法规是指为了保证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够享有接受体育教育和参加体育锻炼的权利,而由国家教育、体育及卫生等行政部门制定,并由国务院批准发布的一系列条例、规定、办法、实施细则等。目前我国有四百多部法律,八百多件行政法规,八千多件地方性法规。但在教育、体育方面的法律仅有7部,十多件行政法法规,立法数量明显偏少,且层次不高。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采取探究型学习、自主型学习和研究型学习,那么相应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学生体育权利、学校体育设施等问题将更为突出。因此,如何更为妥当的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更好地保护学生权利、更为完善地管理学校体育设施将成为学校体育新的热点问题。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及相关体育法规对学校体育一些问题的界定、保障和维护存在盲点或空白。本文从法律法规与学校体育的角度入手,结合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实际,分析目前我国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处理、学生体育权利的保护、学校体育设施的管理等相关法律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探讨国外现行法规现状,借鉴其有益之处,为切实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和依法治教提供参考依据。
2.学校体育法规研究的热点与问题
2.1.学生体育伤害事故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实施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体育教育教学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伤害后果的事故。在学校体育改革之前,体育教师主要传授体育大纲的内容,学生可以选择、练习的项目很少。随着体育教育改革和体育社会化趋向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倡:充分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那么学校体育教育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体育锻炼、体育娱乐、体育创新、体育欣赏)和兴趣的发展。由于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加大了选修的比例,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学校体育运动项目的范围也在扩大,跆拳道、武术、网球、棒球、垒球、门球、赛车、攀岩、定向越野等体育项目融进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生活。学生在充分享受着体育运动带来快乐的同时,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出现了,那就是体育意外伤害事故也将增多。
为了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学生校园伤害事故,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教育部颁布了12号令《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并于2002年9月1日起施行,它规定了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承担责任和不承担责任的具体情况,并对事故处理程序、事故损害的赔偿、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作了具体规定。它的颁布对学校处理体育伤害事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 有关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其他法律依据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三章、《教育法》二十九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教师法》第八条。与此同时,各地方也相继出台一些关于本地区学生伤害事故的具体处理办法:《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2001年7月13日)、《杭州市中小学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2003年2月1日)、《贵阳市中小学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2003年10月22日)、《北京市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2004年1月1日)、《南宁市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程序》(2004年3月15日);《苏州市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和处理条例》(2004年7月21日);《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实施细则(2004年5月11日);《湖南省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2005年1月1日)。
国外保险业发达的国家在处理体育伤害事故主要是借助于体育保险。美国有各种类型的学校体育保险,这些学校体育保险对各种意外伤害事故的类型、赔偿金数量,以及监督机构与办法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这对学校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起保障作用。日本学校安全会为日本义务教育的学校设立了《学校灾害互助保险》。学校根据该法与学校安全会签署灾害互助给付契约,并交纳一定的保险金,就可以获得《学校灾害互助保险》中的各种权利。日本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上都加入了该保险,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日本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经济赔偿的后顾之忧。日本还颁布一些法规,如《日本学校安全会法》、《健康保险法》。这些法规保障了体育保险的实施,使体育保险有法可依。《法国大众与竞技体育活动的组织和促进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体育团体必须告知其成员签定人身保险合同的利益所在。该项保险在人身损害时可提供多种一次性补偿”;《波兰体育法》中规定:“体育协会或运动组织者负责提供运动者在体育活动中的安全、卫生条件和意外事故保险”。体育保险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国家的体育保险法规均比较健全,通过法规的规定可以在制度上确保体育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也可以有效地保护学校体育中学生出现体育意外伤害事故时的合法权益。另外,还有些国家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时是求助社会保障的,如俄罗斯颁布的《俄罗斯联邦体育运动立法原则》第三十三条规定:“由于从事有组织的体育运动而使健康受到损害的公民,有按一定手续享受充分的医疗,社会保障、生活和恢复职业能力的权利,并可得到俄联邦体育运动基金会的补充经费”。还有一些国家设有儿童福利局,在儿童、青少年遭遇各种伤害时为他们提供直接保护和帮助,从制度上保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
2.2.学生体育权利
学生的体育权利就是学生依照我国法律法规在有关体育的各种活动中所具有的为或不为一定行为或要求他人作出或抑制某种行为以满足自己某种利益的能动手段,其主要内容包括受体育教育权、体育财产权、体育活动中的人身权以及对体育活动的自由选择权。
表1 学生体育权利的主要内容

在学生体育权利的保护上,我国先后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予以保障。对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权利保障有明确规定的法规有:《宪法》第四十六条、《体育法》第十七条、《教育法》第九条、《高等教育法》第三十四条、《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二十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对学生体育权利实现的时间保障有明确规定的法规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六条、《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第八条、《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对学生体育财产权(体育师资、资金、场地、器材设施等物质的)的法律保障有明确规定的法规有:《宪法》第二十一条、《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三十条、《体育法》第二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四条、《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二十、二十一条。对体育活动中的人身权的法律保障有明确规定的法规有:《教育法》第五条和第四十四条、《体育法》第二十二条、《学生卫生工作条例》第十四条。
尽管我国颁布了法律法规来保护学生体育权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学生的体育权利还未得到充分保证或实现。我们用以下的调查数据来说明这一情况:从学校方面来看:“全国有18%的学校开不出体育课,22%的学校执行不了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近50%的学校难以落实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在我国农村74万所小学、7.8万所中学中,有19%的学生没有得到体育教育的权利,12%的学校体育教学处于随意状态。从教师来看: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近40万名体育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为75%左右,有近10万名体育教师尚需岗位培训。另外,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辱骂、凭个人好恶不能公平、公正评价学生、随意剥夺学生的上课权及课外活动权等现象屡屡发生。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对自己的体育权利的认识和重视不够,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不愿意上体育课”,在教学、训练时经常请假或投机取巧,不履行自己的体育义务,从而使自己的体育权利大打折扣。
在国外,有些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中明确了学生的体育权利,确保这一基本权利的实现。例如,《俄罗斯联邦体育运动立法原则》第二章第十三条规定:“学校根据当地条件、学生的兴趣以及国家的教育大纲和身体训练标准,独立决定从事体育活动的形式、手段、方法、活动项目和作业时间”、“学龄前儿童的体育教育是按照学龄前机构的教育计划在无偿组织体育课的过程中完成,每周不少于8小时”;《白俄罗斯共和国体育运动法》第三章十一条规定:“普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的体育应根据教学计划、国家的综合体育大纲以及卫生要求在学习日、延长学习日、课外时间实施,并贯穿整个学习期间,体育必修课不得小于8次”;《乌克兰体育运动法》第二章第十二条规定:“体育教育以必修课的形式,在学前机构、普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高等学校中根据审定的教学大纲进行。中等学校的体育课每周不少于三次”、“中等学校与职业技术学校根据当地条件、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自行决定身体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以及开设体育课的方法”;《古巴儿童和青年法》的第七章规定:“儿童和青年必须完成教育计划中所规定的体育活动,并参加作为教育计划组成部分的体育锻炼”; 《法国大众与竞技体育活动的组织和促进法》对幼儿园、小学、中学和技术学校内学生的体育权利给予了保障。
2.3.学校体育设施
学校体育设施是指作为体育教学训练、竞赛、锻炼和体育娱乐等活动之用的体育建筑、场地、室外设施以及体育器材等的总称。学校体育设施是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的物质基础,是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其发展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改革的前途。因此,学校体育设施的发展在体育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设施的现状如何呢?2000年有关部门对学校体育设施的配备情况进行了调查:学校体育器材的配备如要100%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小学需10~15年,中学需5~8年。2002年12月教育部门对我国学校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进行了调查:我国“小学体育运动场地(馆)面积达标率为48.79%,普通初中体育运动场地(馆)面积达标率为64.43%,普通高中体育运动场地(馆)面积达标率为71.67%,体育器材配备达标率初中72.12%,高中55.2%。按国家原来规定二类学校体育设施标准,每所小学须购置1.5万元的体育器材,初中须购置2.5万元的体育器材,而目前小学达到0.5万元的只占33%,初中达到1万元的只占60%。而今随着学校体育的改革,根据新课程标准“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和“充分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教学理念,那么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配置数量要相应的增多,并要达到一定卫生和安全要求,从而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及其身心健康的内在需要。目前,学校体育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再加上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实行的行政型管理方式,极大的限制了场馆设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致于现有的体育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政策法规是保证体育设施发展的行政措施,因此,应该了解我国现有的关于学校体育设施的政策法规情况。国家教育部根据2001年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大纲的精神,对1989年颁布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进行了修订,修订为《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和《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文件规定:“体育器材设施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检查、督导、评估、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都应重视和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和配备工作,在财力、物力上予以保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检查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和配备情况,并把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和配备情况作为评估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三十四条规定:“各级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师资、经费、体育场地、设施问题”;《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第二十条规定:“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或者地方制订的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标准,有计划地逐步配齐。”第十条规定:“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应当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运动项目和强度应当符合学生的生理承受能力和体质健康状况,防止发生伤害事故”;《体育法》第二十二条也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配置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
在国外,大部分国家都是通过体育法来规范体育设施的配备及标准:如《澳大利亚体育行为规则》第十五、二十条规定:“供使用的机械设施,都必须安全完好并要适合参加运动儿童的实际能力水平”、“规则、仪器设施、比赛时间计划安排表,都应考虑到参与者的年龄、运动能力及发育状况”;《法国大众与竞技体育活动的组织和促进法》第九章第四十条规定:“在决定兴建初级学校和制定培训预测方案时,应重视在所有教育机构的建筑中设立体育教学实践所必需的体育设施的必要性”;《秘鲁体育法》第五章第六十二条规定:“在所有中小学、大学都要考虑建筑体育设施”;《波兰体育法》第四十八条规定:“运动设施的使用、设计、建造和更新,应符合安全和卫生的要求并方便伤残人使用”。还有日本、德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都通过法律法规规定了体育设施的配备、管理和使用。
3.结论与建议
3.1.体育活动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的法律制度仍需要不断完善。当由家庭独自承担,或由学校全部赔偿,或由双方分担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时,借助于‘体育保险’解决此类问题是一条比较切实可行的途径。我国可以借鉴国外体育保险的经验和做法,尽快填补中国体育保险上的空白。
3.2.学生应该通过在学校的学习,知晓公民体育权利及其基本内容。在“最充分地发展学生个性、兴趣、才智和身心能力”基础上,尽可能达到“最高标准的健康”。
3.3.尽管我国制定了不少有关学校体育设施的政策和法规,但执行力度还很不够,难以满足学生对体育设施的需要,因此有必要针对我国学校体育设施的实际情况,按照国家制定的各级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争取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配齐,并要求达到卫生和健康标准。

⑨ 体育中的道德观的论文500字

德育与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信念、情感、意志品质和身体素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学生都必须学会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合作意识和道德风尚。由此可见,新课标下,体育同思想品德教育密不可分,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通过体育教学特点的具体分析,以及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探讨,找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便于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理清思路,提供借鉴,只有不断的探寻渗透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潜移默化的渗透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庄严的风度,又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有朝气。通过幽默的语言和优美准确的动作技能示范,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从而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体育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因此,要注意用语文明,幽默,简练,有较强的逻辑性和针对性,通过自身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养成文明用语和彼此相互尊重学习的好习惯。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的教学要精益求精,并严格要求自己,用新的教育方法,教育思想,知识技能,教学方法,充实自己,通过体育教学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为良好的德育奠定基础。
二、组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学中可以使学生能亲身感受德育的意义,树立良好的观念
1.建立切实可行的课堂常规。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的课堂常规应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严格的课堂纪律、严格的考勤制度和严格的考核制度。通过认真实施使学生接受严格的要求与训练,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培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2.课前备课。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课前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必然是杂乱无章,学生没有兴趣,教学效果必然差。其中,课前场地的布置要统筹安排精心策划,做到既美观又便于组织教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布置场地、器材和使用、送还器材。这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新学期开始,都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这项工作,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中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要向学生讲清楚学校各种场地、器材的使用方法、要求及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要求学生看明白有关场地、器材的标志牌上注明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可通过校内、外具体事例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及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
三、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教育的时机
1.通过对体育教材的理论知识学习,如饮食、营养与健康、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知识的介绍,组织学生观看 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的全运会的成功举办,观看反映我国体育事业巨大成就的录像、收听广播等,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勤奋学习,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了基础。
2.耐久跑教学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机。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吃苦的比较多。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例如在实际练习中分析不能跑完全程的原因,有的是身体偶然不适;有的是体力分配不合理,前半程太快;也有的是怕苦怕累,稍有疲劳就不能坚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及平时对他们的了解,在处理上应区别对待。对平时一贯认真刻苦而偶然不适的同学无需批评;对体力分配不合理的,应让他们明白失败的原因和如何分配体力;使其认识到自己意志薄弱的毛病,抓住顽强意志这一环节,适时渗透顽强意志品质。
3.在跳跃、障碍跑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实践中实例很多,例如,在障碍跑的教学中,融入现在比较流行的定向越野,不仅从组织和内容上改变了枯燥无味,同时还改变了由被动变主动的锻炼,以学生为主体的和谐参与精神。
4.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结合其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比赛结果和过程,找出差距和不足,从而提高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总之,体育教师不仅承担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学生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对抗赛和课余训练等工作,这些课外体育工作拓宽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领域,同时提供了学生参与锻炼的空间,可以更好地展现学生德育中的优良传统,培养优良的生活习惯。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全面捕捉德育渗透的时机,加强德育渗透。根据实际及时对学生进行恰当表扬、鼓励与批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的情操与理想得到升华,真正验证了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自己修改一下吧!

⑩ 急求定向越野的论文

自己到网络找吧~~

热点内容
东风小厢式货车价格 发布:2025-07-13 16:44:02 浏览:889
长春豪沃车直销电话 发布:2025-07-13 16:43:02 浏览:393
沈阳丰田霸道越野改装 发布:2025-07-13 16:35:01 浏览:897
类似定向越野全校游戏 发布:2025-07-13 16:33:08 浏览:733
tiguanrline越野 发布:2025-07-13 16:28:51 浏览:186
史八路汽车价位 发布:2025-07-13 16:26:49 浏览:491
金豪摩托车价格 发布:2025-07-13 16:26:35 浏览:294
四轮两座电动车价格表 发布:2025-07-13 16:12:14 浏览:837
哈弗h6运动内饰 发布:2025-07-13 15:39:57 浏览:120
沙漠越野车动画片 发布:2025-07-13 15:32:04 浏览: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