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天祝越野
❶ 甘肅天祝:鑲嵌在雪域高原的綠色明珠
安德魯斯曾說過:「人的一生至少有兩次沖動,一次奮不顧身的愛情,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每一次旅行都像是一本書,當你打開書本,就展開了一段別樣的航行。
身心回歸自然的過程中,將煩惱拋在腦後,把自己迷失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在一個際遇下,重新認識自己。
炎炎夏日的天祝,絕對是一個避暑納涼的好去處。當你踏著綠草如茵的大地來到祁連山東端的天祝抓西秀龍草原。藍綢緞似的天空,點綴著如花朵般盛開的白雲,恍如進入了一個遙遠的夢境,山和草原以不同的姿態接納了你的到來。高聳的雪峰,腳下的草地,身邊安靜吃草的白氂牛,處處彌漫著淳樸,自然的氣息。
這里就是青藏之眼的天祝,一顆鑲嵌在雪域高原的綠色明珠。一個讓你來一次就永難忘懷的 旅遊 勝地。
天祝,藏語稱華銳,意為英雄的部落,地處甘肅省中部、武威市南部、祁連山東端,素有河西走廊「門戶」之稱,1936年,以境內天堂寺、祝貢寺首字「天祝」命名,設置天祝鄉。1950年設立天祝自治區(縣級),1955年改為天祝藏族自治縣,是周恩來總理命名的全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是世界白氂牛唯一產地、中國高原藜麥之都、中國高原食用菌之鄉、中國高原夏菜之鄉。全縣轄14鎮5鄉、178個行政村、20個居委會,有藏、漢、土、回、蒙古等28個民族,總人口23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37.1%,藏族佔少數民族人口的81.7%。境內海拔2040—4874米,年平均氣溫0.3 ,年降水量407.4毫米。總面積7149.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6.9萬畝,天然草原面積455.76萬畝,林地面積385.85萬畝,森林覆蓋率34.08%。
天祝區位優越,南接蘭州,東靠景泰,北鄰古浪,西鄰青海,西北與肅南縣接壤,距省城蘭州140公里,距中川機場100公里,距曹家堡機場200公里。位於縣境中部的烏鞘嶺橫亘東西,是古絲綢之路咽喉要塞,蘭新鐵路、G30高速、G312國道和正在建設的蘭張三四線高鐵貫穿全境。
天祝文化底蘊深厚,夏至漢初先後為戎羌、月氏、匈奴等民族駐牧地,自漢武帝時歸入漢王朝版圖,唐代後逐步形成以吐蕃(今藏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地,明至清初實行千百戶制度,清乾隆時期設庄浪茶馬廳,管理境內36族、14寺院。天堂寺有亞洲最大的宗喀巴木雕坐像,達隆寺為康熙御賜「報恩寺」,石門寺為倉央嘉措駐錫過的寺院,東大寺內藏有全國至今發現的唯一大型《西遊記》全本壁畫;「華銳藏族民歌」「土族格薩爾」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境內有烏鞘嶺長城、松山古城、栗家莊漢墓群、岔口驛古堡等古跡,其中烏鞘嶺長城是萬里長城中海拔最高的一段,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祝生態地位十分重要,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佔全縣國土面積的61.4%,是石羊河流域6條內陸河(金塔河、雜木河、黃羊河、古浪河、大靖河、西營河)和黃河流域2條外流河(大通河、金強河)的重要水源涵養區和水源補給區。近年來,通過實施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整治以及綠地倍增、全域無垃圾等專項行動,扎實推進全域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潔白的冰川、秀麗的山水、廣袤的草原,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畫卷。
❷ 請問天祝烏鞘嶺景區怎麼樣
烏鞘嶺風景區位於天祝縣境中部,屬祁連山東延冷龍嶺分支,東西長約17千米,南北寬10千米,主峰大窪頂海拔約3562米,是典型的高山草場。
烏鞘嶺是一條漫漫的歷史之路。多少的文人武士、販夫走卒曾從這里走過。張騫出使西域,唐玄奘西天取經都曾途經此嶺,嶺下依稀可見的驛站殘址就是當年戍卒守關的地方。這里曾歷經過烽火狼煙、金戈鐵馬。嶺上的漢、明長城蜿蜒西去。
藏語稱哈香曰,意為和尚嶺,位於縣城中部,屬祁連山東延冷龍嶺分支,年均氣溫-2.2℃,東西長約17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主峰大窪頂海拔3562米。烏鞘嶺為河西走廊咽喉,古絲綢之路要道,系軍事要地。
烏鞘嶺地區氣候變化無常,6─8月冰雹頻繁,雖為暑天,逢雨即飛雪,清代楊惟昶稱之為「炎天飛雪」之奇景。
也正是這種氣候,極適於青稞、油菜的生長,每年7月1日至10日左右,金黃色的油菜花與綠色的麥田層疊交錯,為雪域高原上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嶺脊有韓湘子廟遺址,位於打柴溝鎮安門村東北甘新公路東側和烏鞘嶺北安遠鎮和南泥灣村,全長10公里的漢長城遺址一處。
晨登烏鞘嶺,長城蜿蜒盤旋,橫跨金強河直插馬牙山北麓,逶迤連綿,在晨暉的映照下時而象騰空飛躍的巨龍,時而象一條金色的項鏈熠熠閃亮。
更多關於天祝烏鞘嶺景區怎麼樣?,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b97ae91615731826.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❸ 日行兩百里,暢游祁連山。
火車嘎噠嘎噠的響,我已經在規定好的路上,前面就是夢寐以求,美麗的地方!
在蘭州開往張掖的列車上,目不轉睛凝望窗外的景色,眼簾底下那沒有了花的油菜花,綠油油一片,更遠處是那巍峨的雪山,雲霧繚繞,就像玉女披上一件薄紗裝,若隱若現,美的讓人窒息。
這幾天腦袋一直昏沉沉,感冒沒有加重,也沒有好轉的跡象,以往感冒基本不吃葯,臨近的張掖祁連山百公里賽事不得不讓我去葯店開了幾盒葯,真怕因為感冒而導致我計劃了一年的賽事報銷。深呼吸,聽天由命。
在比賽的前一天下午來到了張掖,冷風倒灌進我的鼻子,天空中下著細雨,與在車站一起結伴而行的幾個山友一起打車去張掖全民健身中心領裝備,的士師傅是一個女的,短頭發,干凈利落,不善言談,一問一答。張掖市很小,但很乾凈,時不時能看到環衛工人在打掃街道。路兩旁一排排楊柳細枝隨風飄揚,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
張掖身處河西走廊,東有金城春雨的蘭州城,西有玉門曉月的玉門關,南接祁連晴雪的祁連山脈,北上居延古牧的居延古城,南邊的祁連山脈養育了這一片人,在大西北能看到江南般的風光,多虧有旁邊的祁連山脈,更是讓我嚮往明天的比賽,一睹祁連山之真容。
比賽起點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縣城海拔2100米左右,天氣不錯,多雲天氣,沒有預料的大雨及烈日。屬於亞高原地區,心率比在平原地區會高一些。
小跑一下都能感受到心臟咕咚咕咚響,對於來自平原的小白來說極具挑戰性。越野賽是屬於一個小眾群體的賽事,對於體能要求很高,參賽人數不多,女生更是少之又少,不過敢來高原參加比賽的女士生不能用尋常的眼光來看待,說不定你就會被一個看似弱小的小妹子給拉爆。
早上8:30准時開跑,前面3公里是硬化路,與來自深圳的鄭然按6分每小時的配速往前跑,平路感覺心率還正常,之後1公里遇到一個小坡,心跳慢慢加速,步伐越邁越小,小腿輕微酸脹,這是我參加這么多比賽以來從未在開始比賽就遇到這種情況。深呼吸,調整狀態,聆聽身體,適應比賽。
3公里之後有一小段台階,登高望遠,真的很美。遠處的祁連山上還帶著積雪,心曠神怡。到CP1還有4公里的機耕道要走,隨著海拔升高,景色越來越美麗。看到一幅幅從未看到過的風景,大飽眼福。什麼叫風景?
怎麼來定義,風景其實是一個相對而言的詞,從你熟悉的地方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欣賞大好河川,這就叫做風景。爬的越高,視野越開闊,風景越美麗。風景的美麗取決於你站的角度,對於我們熱愛山野的人來說,你站的越高,風景就越美。
約一個小時左右,到達CP1補給點,高原容易餓。簡單吃點補給,沒吃太飽,怕等下反胃吐出來。整個賽事的難點在CP1-CP2之前,路程約15公里,爬升接近1500米。最高點接近3600米,按我這種狀況,絕對高原反應。所以每走一步都格外小心,盡量使自己心平氣和,跟著自己的節奏來。
海拔越高,風景越美,應正了我說的話。掏出手機拍照的頻率越來越高,美景一張接著一張儲存在手機里。身體承受著痛苦,心靈享受著快樂。這是我有史以來爬山最慢的節奏,像蝸牛一步一步往上挪。稍微加快,感覺心臟要從喉嚨里跳出來。走走停停,海拔升高,氣溫驟降。
在感覺冷之前就要把准備好的沖鋒衣換上,在這個地方失溫的話可是非常嚴重的事情,聽老前輩的諫言,保暖特別重要,要多背保暖衣物。下午1點半到達CP2,離該站點關門時間提前了2個小時。
CP2站點之後,是望不到頭的機耕道,道路兩旁是連綿起伏的高山草原,用鐵絲網圍了起來,不能讓人涉足。經過前段祁連山煤炭污染事件之後,對於祁連山的保護更加嚴。我們只能走機耕道。此段路一直到終點,最是枯燥無趣。整整60公里的機耕道,高反原因,又不能跑,純靠徒步到終點,讓人絕望。
CP2-CP3-CP4這25公里心情是最低落的時候,走的很慢,望不到頭的機耕道,腳底板慢慢僵硬,整整花了6個小時。一路在問自己,為嘛要來受罪,在家睡覺多舒服。到了CP4換裝點的時候盡然萌生出退賽的想法,
千萬不要在心情低落的時候做決定,不然會後悔萬分。花了十分鍾平復心情,然後在考慮要不要一往向前,經過再三考慮,決定一路到底。往前走腳底板痛苦,退賽心裡苦。都是痛苦,還不如往前走,萬一完賽了至少可以減輕一點痛苦。張掖晚上八點的天空已經暗下來了,前面幾個點已經關門了幾十位參賽人員,我是屬於最後的一批吊車尾的參賽人員。
之後將迎來50公里的夜路,在荒蕪人煙的地方徒步50公里。機耕道兩旁除了蘆葦,羊群,昆蟲,剩下的就是黑暗。無盡的黑暗把我包圍,頭燈發出微弱的等過就像抓住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一樣,生怕燈光突然熄滅。就這樣一個人走了兩公里,意志戰勝了恐懼。後面傳來微弱的腳步聲,下意識放慢腳步,來了兩個人,一男一女,男的是一位影視明星,大家叫他貓叔,女生是一位北京來的女孩子,白天在賽道上有遇到過。一個文靜的女孩子,意志力超強,貓叔慢慢與我們拉開距離,離我們遠去,只剩下我們兩人,本想加快腳步追上貓叔,但北京女孩跟的吃力,慢慢與我拉開距離,考慮到安全問題,不敢棄她而去。兩人整整走了30公里,在她狀態不好情況鼓勵她一下,大部分時間是沉溺在內心世界。夜深人靜的夜晚,自我反省最好時候。
離終點還有26公里,CP6這個點短暫修整,大概有3-5人一起離站,在走了3公里的硬化水泥路感覺非常困,與北京女孩打個招呼,讓她跟著另外幾個人走,我先走,CP6-CP7總共12公里,剩餘9公里一個人獨自上路,夜深人靜,天空的細雨從50公里一直沒有停過,還好風不大,只要持續走動就能保持熱量。現在的海拔高度段短時間跑動沒有問題,走走跑跑,跑動可以減少腳底板的疼痛,但腳底板是在太痛,跑不了多久。走著走著,突然之前眼前一片黑暗,整個人懵了。虛無瞬間把我吞噬。反復按動頭燈開關,沒有半點反應,毫無預兆的熄滅。
心裡慌了,趕緊拿出移動電源給手機充電打開手機的電筒。前面沒有一點光亮,後面1公里左右有微弱的燈光,看時間離關門時間越來越近,一狠心繼續往前走,微弱的手機燈光照亮腳下的路。離CP7還有2公里,看到微弱的燈光,趕緊加快腳步跟上,追趕了10分鍾碰到兩個人,問了位大哥借了數據線,趕緊給頭燈充電,還好,是沒電了。
五點左右,到達CP7,離終點還有14公里。還有3個半小時關門,時間緊迫,喝了兩杯姜湯立馬出發,接下來的路線是走河道,乾涸的河床接近10公里柔軟的細沙減輕腳底板的痛苦,最後這幾公里完全靠意志力支撐。不停的給自己打氣,還有幾公里就到終點了,加油,你是最胖的!相信自己,一定行!天亮了,丹霞地貌的輪廓浮現在眼前,快到了,快到了,忘了疼痛,向前走!23小時12分!安全完賽!
在你最情緒最低落的時候,千萬別著急做決定,千萬別輕易放棄你要決定做的事情,當時你會感覺很舒服,但你會遺憾一輩子!
❹ 借著夏天的名義,去古浪赴一場「名芍之約」
題記 :無論我的記憶中,那個被芍葯花笑醒的一個個夏天,是如何寫進了一篇篇游記,隨著下一個夏天芍葯花的到來,在周圍一陣陣童心未泯的雀躍聲中,祁連雪峰下那個被芍葯映紅的山坡,風情萬種的芍葯花依然讓人夢魂牽繞,躍躍欲往。
夏日的這個時節,梨花落了,牡丹敗了,就連祁連山上漫山野花也在人們留戀的目光中留下了枯萎的身影,沉寂於茫茫的群山中。
繁華落盡,在古浪偏僻山屲里,有這么一個地方,蜿蜒起伏的山坡上,卻嫵媚著漫山的芍葯花,映紅了整個山野,澎湃起一波一波紅浪,看過一次,就記在了心底,久久不能忘懷。
這不,這天傍晚在與朋友喝酒閑聊時,,不經意間花海順嘴就跳了出來,於是有了兩天後古浪柳條河賞芍葯花之旅。
記得是周四,早上天未亮,幾部手機就頻繁聯系起來,等4輛車大大小小17人匯合在武威高速路口時,時針剛剛指向5時40分。
這時,東邊天幕已經拉開了粉紅⾊的帷幕,霞光漸漸由淺紅演變成了深紅,而在深紅上,又像被神來之筆輕輕暈染,由淡到濃,由淺到深,演繹出無數條彩色絲帶,仙仙的在風中飄舞。
不一會,這些絲帶又從地平線上緩緩托起一輪圓圓的紅日,像威亞吊著似的斜斜掛在我們側前方,如火球般燃燒,散發的道道金光撒在了我們疾馳的汽車上。
我們披著彩霞,在G30高速行駛了大約40公里,又在鄉道行駛了十幾公里,便來到了花海——古浪縣谷豐鎮柳條河村。
說起古浪,在我的印象中這里一直是祁連山下一個荒涼的小縣,緊鄰沙漠邊,極度缺水,因此出現了八步沙「劉老漢」治沙的壯舉。
這地方也一度缺吃,使得這里的人們長期以來滿心思的都從所有能想到的地方弄糧,無論平地,無論草原,無論青山。
特別是在那個以糧為綱的年代,原本脆弱的生態,在不讓挨餓的固有思維中遭到了基礎性損毀。最為典型的,當屬一個名叫酸刺溝小山村的地方。那裡屬於祁連山脈,是一個依山過活的地方。山上綠草茵茵,植被茂盛,原始森林遍布。解放後行政區劃時山的一邊劃歸古浪縣酸刺溝村,另一邊劃歸天祝縣酸刺溝村。古浪這邊樹木植被早被砍伐殆盡,已成翟翟童山了,天祝一邊少數民族敬奉山神的緣故,原始森林及山上的植被被長期很好的保護了起來,已然世外桃源,美不勝收。
武威本土作家雪漠在《熱血與後土》一書中,還曾專門提及古浪酸刺溝村的前世今生。
芍葯花所在的柳條河村這地方,地處祁連山下,挺偏的,前些年我隨驢友攀山來過這里,沒見有幾個外人。
後來柳條河山上種了千畝油菜花,來的人漸漸多了。再後來種上了芍葯花,賞花的人多了,鎖在深山的這地方才漸漸被外人知道。
說來也怪,祁連山從東端的天祝蜿蜒西去,綿長800多公里,路過古浪時只留下了柳條河巴掌大的一片山脈,東西長也不過三五公里,其餘無論它的東側或西側全歸了天祝。
這種地理屬性使得這里出現了很有意思的現象。
屬於藏族天祝的高原雪山,植物似有超乎我們想像的頑強生命力,無論春夏秋冬,無論環境惡化,原生的植物在與嚴酷自然博弈中皆生存了下來。
不管是原始森林、高山草甸,或是漫山野花,在四季交替中通過自身機體的不斷適應,在鮮有人類參與的情況下,頑強的戰勝了所有不利天災,保留了原生的自然狀態,呈現出美輪美奐的天然畫卷。
此情此景,你會明顯感到,高山植物與寒冷環境之間彷彿有一雙看不見的手握在了一起,不再抗衡,相互安生,達成了屬於自然系統間的和解。
而屬於古浪柳條河村所屬的這段山脈,雖說峰頂原生植被依然翠綠,但山峰下方便人腳程的山坡原有的植被被一塊塊大小不等的農田所替代,深深的烙上了人類干預自然的印痕,這才有了小麥,有了油菜花,有了芍葯花,有了……
我無意評價漢、藏原住山民對他們所賴以為生的山脈所做的取捨,只是覺得兩相對比看著好玩,順嘴說說罷了。
顧名思義,柳條河村是因了一條名叫柳條河的河流得名。祁連山裡的河,和我們普通意義上的河不同,大都由一些山澗的溝溝叉叉組成,裡面的水時斷時流,主要看山上的冰雪融化情況與老天下雨情況,沒個確數。
就比如柳條河,它發源於天祝縣雷公山與牛頭屲山雪水而來,好在溝溝叉叉流淌的水量不錯,被當地攔了下來,建起了柳條河水庫,成了這村的另一處景點,這當是後話。
來時的路緊貼著村前經過。路,在這里形成了自然分界,將村莊和山隔離開來。芍葯花種在村前的山坡上,當地人稱這座山為六道溝。
這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山。面村的這一面,山峰相對突兀,峰頂上孤孤矗著幾塊巨大的山石,看上去穩穩的,沒有掉落的意思,感受不到滾石掉落的危險。
山石一旁的山峰,被翠綠色灌木與牧草覆蓋的嚴嚴的,沒留下一絲縫隙。上面沒有祁連山慣常的深綠色原始森林,倒是有一些零星的樹木,比灌木高,枝葉極其茂盛,像幾面鮮綠色旗幟,在山風的鼓舞中頻頻向我們招手。
山峰處,從上向下,山坡經過一陣陡勢後,緩緩的伸了下來,及至路旁,在山腳高出公路十來米的高地前嘎然止步。
這處山坡,有點類似不太規整的巨大塑料棚,由東向西排列。這種排列,形成了一道道漸變的山峰,每兩個山峰剛好夾起一道溝谷,剛好六道,因而,當地人稱這座山為六道溝。
六道溝上的山坡,每一道溝被植被覆蓋後看上去不是非常明顯,皆以圓弧形山坡過度。有的弧度大,有的弧度小,很穩很蜿蜒的那種。當山風吹拂時,隱隱的有種動的感覺。像太極高手,沉睡的時候,靜靜的紮起馬步,舞動的時候,放慢心跳,緩緩滾滾而去。一動一靜,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成了六道溝最鮮明的特點。
六道溝後面,還矗著真正意義上的祁連雪山——雷公山,比它六道溝高出一倍都不止,走在高速公路上,遠遠就能看見。
雷公山前,一條河流向了柳條河,依著河的走勢,河邊建起了一條瀝青公路,向東通往天祝抓喜秀龍草灘,向西通往天祝哈溪鎮。在這里河與公路形成了天然分界,將雷公山與六道溝分割開來。
不過奇怪的是,被分割開來的兩座山的植被有著驚人的相似,很顯然,它們有著相同的基因。也不知六道溝後面山坡,歸屬何方,但願繼續保留原始的自然狀態,別讓人再去折騰。
因為,無論怎樣分割,亦或像小孩一樣時不時鬧點孤立,六道溝始終會融入祁連山的巍峨與遼闊中,是祁連山國家公園的一份子。
六道溝山下修了一個水泥停車場。我們到的時候還沒完工,堆了不少砂石料。從停車場進入芍葯花海,需走專供遊人行走的木質階梯。階梯正在修建,好在踏步已修好,我們一邊踩著木質踏步,一邊躲避著施工人員,彼此倒也相安無事。
階梯上面,一座新建的仿古門樓矗在頂上。簡約的挑檐式建築恍若橫空飛出,高懸於頂,賞花的人只好仰望了。卻看不見山,看不見花,門樓像是鑲嵌進了天空畫框里,透過門樓唯見高原特有的蔚藍色天穹。
門樓匾額寫有「名芍之約」4個金燦燦大字,不免讓人聯想到漫山芍葯怒放時的百媚嬌姿,聯想到人與花邂逅時的那份依依不捨。
穿過門樓,⼀陣微風拂過,⽓清神爽中攜著冷意,迫得肌膚不由收了收。著短袖的忍不住雙手向裸露的臂膀伸去,摸了摸,似乎暖心許多。
極⽬望去,天藍如洗,像碧玉一樣澄澈。幾朵白雲,似輕舟在天空泛舟。莽莽群山,披了一層夏綠,在徐徐清風吹拂中,一會淺,一會深,隨山勢向西而去,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視線里。
俯看⼭下,黑黑的瀝青公路從村前蜿蜒經過,公路北側,幾十戶房舍也算整齊的坐落在平地上,沒有雞鳴,沒有豬叫,偶爾汪汪幾聲狗叫也算是一種稀缺的聲音,彷彿咀嚼出了鄉村的滋味。
房舍旁立著一座白色的蒙古包,一旁也有山莊之類的簡陋休閑園,用於臨時接待遊客。
六道溝山頂,一色的綠,是夏日的那種滿綠,當朝陽緩緩升起,將它的金光悠悠地盪漾在那片綠色上時,綠野被浸,沐浴中有了一種暖暖的感動。
只見那抹綠被慢慢浸染,像高貴的新娘,換了裙裝,身披薄綠翠紗,拖著綠葉長裙,婷婷楚楚,玉女婀娜。
微風吹過,原本靜美的綠,卻又在山風與陽光的挑逗中戲耍起來,一會淺綠,一會深綠,一會碧綠,一會又墨綠,在碧波中玩的不亦樂乎。
可那抹綠,總感覺缺了祁連山夏日綠色上攜裹著的滄桑,看上去更像深山長勢良好的小麥,異常鮮艷。那種鮮綠,與天然的祁連山綠風格迥異,像來自兩個世界。
因為地勢陡峭和目不能及的緣故,我一時也弄不清這里的綠是原生的還是人為培植的。
無論何種情況,綠都攜著居高臨下的態勢,像一波涌動的綠浪,依山勢噴薄泄下,無懼山石阻擋,極具沖擊的出現在了我們頭頂。
直到山下的芍葯花,用瀲灧的紅波,截流了這股綠波。
只見一方2250畝的芍葯花,靜靜的盛開在綠坡下的梯田上。
梯田,也是依山勢而築,依次遞接,坡中有田,田中有坡,區分的不是太明顯。每一梯級上,又被修整出很大的空間,或平或坡,一層層,一級一級順山而下,像是鋪裝了紅色地毯的天梯,將它的一頭搭在了上方的綠色山坡上,一頭與階梯相連,嬌艷的花朵與山坡的鮮綠在這里有了一次完美的邂逅,渾然一體,宛如一幅美麗的自然畫卷,展現在了我們面前。
山坡上,⼀團團、⼀簇簇的芍葯花競相開放,紅色的、粉紅的,千嬌百媚,讓我們每一條神經都變得異常興奮,每一個人眼裡都充滿了畫意詩情。目及所致,每一個去處都散發著獨有的馨香。所有的一切,像是將六道溝浸泡在了花香釀造的蜜酒里。
以至於好幾個美女有了醉意,失了游弋的方向,不知所以的彳亍著,像患了選擇症一樣,進入短暫的選擇困惑。
好在也沒顧上多想,大傢伙一股腦涌進了就近的芍葯花叢。同行的帥哥還好,只顧著瞅瞅。美女則不同了,有的嘟嘟起嘴,輕輕地吻著花朵,腦海里浮現出曾經的甜蜜。有的用臉頰摩挲著花,任花朵撫摸著,像是夢里那雙溫柔的手,送來了記憶中的那股淡淡的清香。有的雙手捧起花,閉上眼,默默祈禱著,幻想著,……
這時,飛來了幾只蝴蝶,在花叢里嬉戲、打鬧,飛來飛去。幾只膽大的,像是看不慣我們與花之間的溫存,故意在我們身邊翩翩起舞,不過也挺討喜的。可挨我們靠近,它又伸展開翅膀,飛向別處,只將它的麗影留在了我們還沒回過神的思緒里。
我一邊瞅著翩翩飛去的蝴蝶,一邊想,這小精靈多自在,人倘若可以像它一樣自由多好,沒有煩惱,沒有牽掛,有的只是憑興致追逐屬於自己的自由時光。
也是,可別在這胡思亂想,辜負了當下的大好時光。想到這一層,我整理了一下思緒,細細端詳起芍葯花開。
腳下的芍葯花,也就四五十厘米高,粗粗的枝幹上,長滿了綠油油的葉子,葉子中間,粉紅色的花瓣兒裂開了,薄薄的幾片,一層、兩層或三層,雅緻的錯開,經風兒一吹,又激動的綻放出嫵媚的笑容。
有幾個美女已經被花迷倒,索性側卧在了花地里,一手攏著花,一手托著腦袋,將身體埋在了花叢,眯著眼,花痴般陶醉著。
就這樣,我們在花海里流連了許久,估摸著照片拍的差不多了,便邁步上了最西邊的山坡。
站在西面的山坡,拾眼東望,起伏的六道山坡,卻是另一番景象。
一道道山坡,攜著一波一波紅浪,滾滾而來,時而落下,時而潮湧,像是要淹沒整座山似的,艷的人喘不過氣。
這勾起我第一次賞花的情景。記得當時剛剛站在現在這個位置,就見圓圓的紅日從地平線升起,霞光映紅天空,也映紅了芍葯花海。
那一刻,紅色的天空與紅色的芍葯花海渾然一體,激起瀲灧的紅波,一波高過一波,一波更比一波嬌艷,艷中漾著媚,太迷人了!
那一幕,在我淺顯的知識里實在找不出恰當的詞彙去表達,感覺就像霞光將芍葯花重新暈染了一遍似的,變得更加迷濛,更加富有意象。
我忽然覺得像是喝了一壺美酒,在一雙迷濛的眼裡,咀嚼著問自己:這難道是真的?
由是讓我瞬間記起《紅樓夢》中憨湘雲醉眠芍葯茵一段:「……,果見湘雲卧於山石僻處一個石磴子上,業經香夢沉酣。四面芍葯花飛了一身,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手裡的扇子掉在地上,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鬧嚷嚷地圍著,她又用鮫綃帕包了一包芍葯花瓣枕著。……」。
當時,隨我一同去的妻也被那迷夢般的花海所感染,興奮地跳進了霞光映射的花海里,並不忘催我趕快用相機凝固那瞬時的美妙時光,生怕漏掉那段美好。
與史湘雲活脫脫那幅純真、美麗、憨態可掬的少女形象比,當時的妻其實在心裡也住進了一顆少女的心。
進入視線的還有幾個農婦,她們包裹著五顏六色的花巾,埋頭在花地里忙碌著。芍葯花與她們而言,更多的不是觀賞,而是關注芍葯花的根莖,那是一種可起到鎮痙與鎮痛的中葯,名白勺。
其實,若將芍葯花陰干,也可以茶飲。飲用時取一茶匙乾燥花瓣,用滾燙開水沖泡,可調入冰糖,蜂蜜,綠茶,紅糖等一起飲用,起到養血調經,治肝氣不調等功用。
出了花地,在千畝花海入口出,一塊巨石上的兩個字——花韻,詮釋了我們此時的心境。
出了花海,我們原路返回。下階梯的時候,身邊不時有遊人上去。到了停車場,還有同行的幾人沒有下來,繼續纏綿在花海里。我想,這正如芍葯花語一樣 ,面對此情此景,免不了依依惜別,難舍難分。
❺ 印象天祝之印象祁連(上)
印象天祝
就像祁連山雪水養育河西走廊的兒女一樣,地處祁連山最東端的天祝,也承蒙上蒼的眷顧,將藍天、白雲、森林、雪山、冰川、草原、牛羊一股腦饋贈於這里的華銳部落(天祝,藏語稱華銳,意味英雄部落),像母親一樣,世代呵護滋養了這里的藏族牧民。
印象祁連(上)
國家地理曾這樣描述:「沒有祁連山,內蒙古的沙漠,將與柴達木盆地的荒漠連成一片, 沙漠將會大大向蘭州方向推進......」
我想說,若沒有祁連山,河西走廊將是一片荒漠,更不會有那條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
因為,祁連山終年的冰雪成了這里的眾河之源,也成就了天祝縣境內石羊河與黃河兩大水系。
無論是這里黃河水系(外流)的大通河、金強河、石門河,還是石羊河水系(內陸)的毛藏河、哈溪河、南岔河、響水河、西大灘河等17條河流,皆源於祁連山的終年積雪。是它,在不斷融化的時光里,流淌出的雪水,在山間形成無數條支流,匯聚而成。
來到天祝,無論站在哪裡,或者路過,坐在行駛的火車、汽車里,皆喜歡遠眺,先入眼簾的必是高山上的雪峰皚皚。這一「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北國風光,早已被貼上祁連山的標簽,賦予了各種神奇的傳說;四處金光閃閃的藏族寺塔,以及虔誠的伏地磕頭的藏族信徒,更使這里顯得神秘莫測。
積雪下,往往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就像是長龍卧地,在半山蔓延排開。幾乎全是松柏,與它的高相比,枝幹有些顯細;長的很直,沒有絲毫扭捏的彎曲,直伸天際;不管春夏秋冬,亘古不變的綠,不厭其煩的在一年四季里伴隨日出日落。每當太陽升起,陽光透過繁茂的枝葉,從高處溢出,幻化成道道五顏六色的金光,撒在林間,像是曠世的置景,構成奇妙景觀,美了世間。
也許怕孤單,森林的外延,有著許多的灌木花草,霸佔著一切裸露的山間。哪怕是尖石,哪怕是溝豁,都有它的身影。間或裸露,也不同凡響,以「壁虎盜草」模樣的丹霞形態,時時彰顯它的不同凡響。
山下降雨豐富,蔥蔥鬱郁,隨處可見的山溪,婉蜒流下,一望無際的草原,青草連連,造就了這里天然的優質牧場。
於是,自夏始,先後有戎羌、月氏、匈奴等民族在這里駐牧生息,直至漢初漢武帝時歸入漢王朝版圖,唐代後逐步形成以吐蕃(今藏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在這里聚居,以牧為生。
站在烏鞘嶺上,可以看見遠處的瑪雅雪山,以及雪山上一條土黃色的破損的土牆,從山下在綠色草地中蜿蜒至山頂,這就是起於遼寧虎山、至於嘉峪關的明長城遺跡。
雖然這段夯土的牆已經風化倒塌,但透過殘垣斷壁仍可見極端惡劣天況下的宏偉景象。彷彿從流過的疾風中,聆聽到霍去病將軍揮戈驅馬,踏破烏鞘嶺關隘直搗匈奴的豪邁英姿。
倘若跟隨戶外驢友的腳步,足跡遍及這里的山山溝溝,你會得出有別於輪廓般概略的印象。
這里不只適合遠看:在哪高山頂上,白雪皚皚,冰川嶽嶽;在哪平緩的山坡上,山溪婉蜒,青草連連。勾勒出一幅幅令人震撼的、猶如西北大漢粗狂般的祁連山圖景,以及雪域高原獨特地理位置造就的、極為淳樸的藏牧民同胞與他的信仰。
可當你不懼艱險,穿過羊腸小道,走進它的身邊,你才能看到它的秀美、它的可人。就像藏在閨閣待嫁的幺女,秀外慧中的品行,讓人慾罷不能。
——石灰溝,一個再樸素不過的名字。顧名思義,這里曾經是燒過石灰的一條山溝。可當你徒步走進去的時候,無論那個季節你都會看到有別於石灰的奇特的自然景色。
特別是冬日,漫天的大雪遮蓋了整個山峰的時候,往日的色彩頃刻變得雪白,溝里的溪流也凝結成冰,像睡了一樣,一切顯得那麼的安靜唯美。獨獨這里,是那麼的另類,你無法判斷山坡上從哪裡溢出的水,在溝腦從上往下透過斷崖流下,形成高高低低的瀑布,在凝結成冰的世界裡,像一股清流,獨自綻放。而水流過的山坡上,不知何時長滿了鮮苔,特別的翠綠。於是,眼前出現了這樣一幅畫面:藍天里,白雲朵朵,蒼穹下的大地,銀裝素裹,石灰溝腦里,那一片山坡鮮苔碧綠,其間流出的山泉,透過斷崖瀑布疊疊;一旁的野杜鵑,用它厚厚的葉片不時挑逗著有些溫熱的甘泉,顯得春意暖暖;不時的寒風,將不甘寂寞的雪花,一片片的送入綠意昂昂的鮮苔,一時的纏綿也融化成水,落在冬日的瀑布里,被多情的杜鵑撩撥,情何以堪?
❻ 祁連山冰溝河景區游覽需要多長時間
祁連山冰溝河景區位於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境內,因冰川融化形成的河流而得名,包含雪山、草原、河流、森林、峽谷等多種生態元素,國家級自然生態保護區,國家4A級景區,祁連山風光代表,地理奇跡。
景區高山峽谷縱深30餘公里,森林草原近萬公頃,海拔2050—4874米,夏季最高氣溫25℃,生態景觀和動植物種類極其豐富,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達到6000+,是真正的森林氧吧。
游覽全程大概需要6個小時左右
❼ 甘肅S215省道,一條老路帶你翻過祁連山脈,看稀世美景
這是一條隱匿在祁連山脈之中,年久失修的省道,它日均車流量僅500輛,而這其中小型車輛更是僅僅佔了20%,而且絕大部分車輛均是往返於鏡鐵山和酒鋼運送鐵礦的貨運車輛。
S215省道北起嘉峪關黑山湖,南接青海省道S204。由於省道公開信息並不多,從地圖上來看,S204止於二尕公路祁連縣大泉村附近,在這里與G213合並。
在中國的名山大川中,祁連山對大眾來說並不陌生,它橫亘在甘肅和青海之間,是中國地理上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界定的標識,但很多人知道它並不是從地理書本中,而是從「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這首匈奴民歌中。雖然這首匈奴民歌廣為流傳,但真正走進祁連山的人並不多,它還只是少數冰川學者和水文學家關注的區域。
但當你真正走進祁連山的腹地,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沿著山谷穿行後,才能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才明白地理教科書和有限的文獻資料對祁連山的描述太過簡單,祁連山的地理意義和文化內涵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鏡鐵山,海拔5206米,地處甘肅省祁連山西段。蘊藏豐富的鐵礦資源,並已開采。 鏡鐵山礦地處祁連山脈中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發現於1955年,勘探於1956至1958年,始建於1958年,是目前我國生產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的黑色冶金坑采礦山之一。
其實從黑山湖到礦區都還好,最多也僅僅是砂石路面,多數道路還是以鋪裝路面為主。
然而通過了礦區以後道路情況則急劇下降,可能還是因為礦區到嘉峪關行駛車輛較多,道路養護重點放在這一段吧。
不過請注意,進出礦區都需要身份證、行駛證去登記。這條路是嘉峪關去哈拉湖前的必經之路,我來了很多次,但是由於一直不清楚該礦區是否允許拍照,故沒有拍攝關於此處的照片,本文也不去過多講解。
托勒山蒙古語意「有柴禾的山」。又叫木壘山,還有陶來山、托來山、討賴山等名稱。
托勒山位於黑河、八寶河與托來河、大通河上游之間。東起門源縣青石嘴附近,向西延至二指哈拉山口附近,山峰海拔一般在4000至4500米,最高峰是陰凹槽黑山,海拔4849米。4500米以上的山峰,發育有少量現代冰川。山嶺西北段較高,是托勒山的主體部分,東南段較低叫默勒山,也叫俄博山。
甘肅和青海交界的這座山,有一個比較繞口的名字——二隻哈拉山,而想從S215前往青海S204,二隻哈拉山口是必經之路。
而二隻哈拉山口,大約9-10月已經開始積雪,道路窄、沒有護欄。這條誘人的省道曾嚇退不少遊客,親歷數次駕駛轎車、商務車的南方遊客被這狹窄的山路和不斷打滑的積雪路面嚇得原路返回。的確,這道路沒有四驅太難駕馭,不去冒險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不過,這段路實際上真正難行駛的也就二隻哈拉山口那一小段路程,通過以後基本就是開闊平坦的砂石路。
而在進入青海界不久,S204便會變成修繕一新的柏油路,在這要擔心的反而是不要超速的問題!
在這筆直的柏油路上,兩側全是肥美的牧草,這里是當地重要的牧場。前方不遠便是央隆鄉,可以選擇在這里住宿過夜或者繼續沿著托勒南山繼續行駛,之後沿著黑河和走廊南山便可以一路到達野牛溝鄉,如果還不滿足,可以繼續前行到達祁連縣。當然,食宿條件最好的當然是縣城,不論央隆還是野牛溝,食宿條件有限,甚至供電也不一定是24小時穩定供電。
這一條線路作為一條越野自駕線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張掖-嘉峪關-鏡鐵山-二隻哈拉山-央隆-野牛溝-祁連-張掖這一行的最難點在於「鏡鐵山-二隻哈拉山」,可能遭遇冰雪路面且會車困難、沒有信號等不利條件。
如果有時間,抓緊去轉轉吧!一個周末足矣!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用於商業用途。
❽ 天祝旅遊景點有哪些
1、天祝祁連冰溝河:天祝縣旦馬鄉祁連林區內的寶藏,距武威市45千米,於2002年被省林業廳批准為省級A等森林公園,以森林為主體,以草原、雪山等自然風景為依託,雪山觀池和寺廟古跡為陪襯,集旅遊觀光、民俗風情、度假避暑、休閑療養為一體,是一塊極具游覽開發價值的山水風景佳境。冰溝河森林公園於2002年被省林業廳批准為省級A等森林公園。
2、天祝三峽國家森林公園:天祝「三峽」地處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西南部,深處祁連山腹地,東西橫,向63公里,南北縱向68公里,總面積162萬畝,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15%。境內山高谷深,地貌奇特,山勢峻險,怪石嶙峋。
3、石門溝葯水神泉:石門溝葯水神泉葯水清流葯味香,效靈真不異仙方,春光無限不須買,泉有丹砂延壽長。這是一首寫葯泉的詩,它充分的體現了葯泉的神效。從石門溝上至三岔,沿葯水溝而進,行至20里,便到達馬牙雪山腳下的葯水神泉,提起葯水,名聲可大了,遠近百十里,無人不曉。
4、永明華藏寺 :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華藏寺位於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城內,全稱為永明華藏寺。藏語稱「熱布吉貢」(含有-之意)。從開建至今進行過三次更名,同時殿頂也經過幾更換。首建於明代初年,據傳有一華家嶺來的 喇嘛在當地群眾和部落首領的請求下,在此地建造了一座很小的寺廟,隨後不久就由當地扎提族首領華藏正式修建成一座有一定規模的 寺院,故稱之為華藏寺。
5、石門溝草原公園:從天祝縣城華藏寺西行約13公里,但見兩山對峙,勢始刀削,名為「石門」,因建在兩山狹窄似門形的溝內而得名,石門內側不遠是始建於明崇禎初年的石門寺,藏語稱「雅隆圖爾欽噶丹賢巴琅」,意為具喜彌勒洲,由西藏達納-羅桑丹巴曲吉尼瑪於明崇禎初年創建,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五世0進京途中曾到石門寺講經,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六世0倉央嘉措曾來石門寺任過法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