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車內部設計
1. 設計最死板的一種越野車,從不換模樣,軍用吉普為何都方方正正毫無設計
中國在汽車領域方面的進步是非常驚人的,雖然說在建國初期國內的汽車發展停滯不前,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自主汽車製造也開始越發的出彩,如今也出現了許多能夠和合資品牌抗衡的自主車。
照顧汽車的剛性。越野車的翻車概率算是比較高的,至少比起其他大部分車型來說都要高一些。在戰爭時期,很多道路都比較的崎嶇和艱難,這樣一來翻車的情況就更加容易發生。而從物理學方面來說,採取方形的鉸鏈鋼架,在結構上面更加可靠,抗壓性更強一些,即便是汽車翻車的話,車內的人員安全也能夠得到保障。正是因為上面這幾個原因,所以越野車大多數都是方方正正的造型。
2. 越野車的功能
越野車,必備的是四輪驅動,沒有這個就談不上越野。
實際上,越野車,就是四輪驅動車,或者叫全驅動。因為有的大卡車是六輪或者更多,不一定是四驅,可能六驅。從前美國的道奇,在解放戰爭中和朝鮮戰場上繳獲很多,全國很普遍,一直用到70年代才報廢,這種車就叫「十輪卡」。它是三橋,後面八個輪胎,一共十個輪胎。解放牌也有CA30,也是三橋十輪。
全驅動,為的是一個輪子陷入泥中打滑以後,其它的輪子還能驅動汽車離開困境,否則就要等人家來拖了。
越野,不僅是軍用,還有礦用,礦用車不少是全驅的,三橋無前驅的更多,負重也是一個問題,拉幾十噸上百噸的礦石,兩橋設計上有困難。
差速器的原理,一個輪子要是失去足夠的摩擦,會以兩倍速空轉。通常全驅就能解決問題,要再提高性能,就要有一個差速鎖,鎖住差速作用。這個用處不大,而且也不復雜,為南方水田設計的拖拉機上全有這個裝置。汽車有這個,基本上是一種無意義的「全配置」,就如點煙器一樣,用得著的情況很少。
有了全驅,就可以離開公路越野了,但是通過能力,不同的布置設計不結果一樣。
首先,基本知識就是底盤要高,這個決定於輪胎直徑。
從理論上講,布置就是要得到三個指標:接近角,離去角、通過半徑。
接近角,就是汽車能上到(這個上到不是爬到頂,僅僅是接近成功)多大角度的坡,它由前輪和保險杠形成的角度組成。如果接近角小,實際坡大,那麼輪子還沒有上坡,保險杠就接觸路面了。
以牆作例子吧,任何汽車不可能有90度的接近角,輪子根本接觸不到牆,保險杠就頂住了,因此上不了牆。一定是車碰牆了事。
而如果前輪切邊在車身外,能先觸到牆,那麼就有了90%的接近角了,理論上就可以爬牆了。
離去角相反,以後輪與車後沿構成,決定汽車能離開多大角。如果這個角度不足,那麼汽車下坡後轉平路時,後輪還沒有到平路,車身就刮到路面,後輪就成「懸空寺」了。這輛車就如被使了定身法,動彈不得。
同理,如果後輪切邊在車身外,理論上也有了90%的離去角,可能離開牆。
兩輪,與車底部最底點(通常是傳動軸),三點劃一個圓弧,就是通過半徑。這個決定能過多大的堤型障礙。如果車的通過半徑太大,那麼通過一道半徑小的障礙時,前輪落地前,汽車車身或者傳動軸會觸到障礙,嚴重的會被架起來,變成「翹翹板」,也動不得了。後驅的傳動軸當然會損壞。
最壞的例子,是歐藍德,這樣的車,毫無越野能力可言,雖然是四驅,但是底盤太低,這三個指標都談不上,因此不可離開公路到地形復雜的地方,大草原可以。
中間的例子是切諾基,與212也不能比。底盤低,上面三個指標就低。
還有一個基本常識,就是舒適性,這與輪距有直接關系,幾何原理很容易明白,輪子越遠,前後輪依次通過障礙時車身擺動角度越小,如果兩輪相距一百米,軋過一塊磚的時候,那麼坐車的人位置只有上下變化,這可能通過彈簧來消除,而角度幾乎不會有坐搖椅一樣的「前仰後合」的變化。這就是為什麼總統級的車三門,為的是加長輪距,提高舒適性。輪距直接影響到通過半徑,要有滿意的通過半徑,就不可能長輪距,因此真正的212這樣的越野車不可能舒適,二者是水火不相容的,有你就沒有我,不共戴天。
有句經典公式:越野車能去的地方,奧拓都能去。這不是說奧拓具有同等越野能力,而是指越野車手們去玩的地方,99%都不是非越野車不可去的地方。因此,追求越野能力,除非是軍事、地質、農林、救援、道路工程等專業必需,一般的遊玩用不著這些實質指標。
第四個指標,是爬坡能力,公路設計以百分比,鐵路設計以千分比,汽車設計以角度表示,這是個不合理的矛盾,需要換算。爬坡能力主要是發動機扭矩決定,柴油機又優於汽油機。實際上還有其它因素,比如油麵傾斜時,油箱和機油泵都要能吸到油。
為什麼大家認定小小的212是油老虎?因為它配備了60多千瓦的發動機,比夏利大一倍,因此油耗不可能跟夏利一樣。發動機動力不足,大坡就上不去。短的可以沖上去,連續幾公里的長坡是不可能靠慣性來解決的。真正的越野車必然是油老虎,為大坡設計的212越野車的強勁發動機在平原地帶不可能省油到夏利奧托的水平,二者不能比。
3. 越野車都是四輪驅動,這樣設計有什麼好處嗎
四驅車輛在剎車時,因為有中央的中央差速器,如有一側制動趨於抱死,則前輪與後輪則會產生差速,所產生的運行限制扭矩就會朝著驅動方向作用於鎖止側,另一側則作用於剎車方向。所以,四驅車輛有著更大的剎車減速能力!
640.webp.jpg
1.配置一個四驅比不可少的要多出一個中央差速器、一個前橋或後橋差速器、一根傳動軸、兩根半軸等部件。這里也不單單是以上這些硬體上的差異,軟體上的控制以及匹配,都是RMB啊!
2.性價比,車輛的功能不同,使用需求不同,當然沒有必要在南方較好的城市路況下使用四驅,只有經常越野、或者在冰雪路面行駛的需求才真正有這個配置的需求。否則多花幾萬的RMB,買一個擺設的配置,沒有任何必要!
3.從能耗的角度來講:四驅車輛動力傳遞多出一條通路,必定增加摩擦能量損耗、多出的部件有加重的車輛的自重,所有的這些一點一滴的增加,都導致了四驅車輛的能耗明顯大於兩驅車型!
4. 什麼是全地形越野車,那有設計圖紙
全地形越野車也就是ATV,ATV全稱All-Terrain Vehicle,譯為全地形車。
全地形車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駛的車輛,在普通車輛難以機動的地形上行走自如。在中國俗稱沙灘車。因其結構與摩托車十分相似,且許多部件與摩托車通用,所以也有人稱其為「四輪摩托車」。該種車型具有多種用途,且不受道路條件的限制,在北美和西歐應用較廣,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根據排量大小並結合車輛的外部特徵,美國通常將全地形車分為:
①少兒型(Youth),排量小於等於125毫升,主要供少年、兒童使用。
②實用型(Utility),其外形方方正正有點像吉普車(台灣地區稱其為「吉普型」),最大特徵是增設了前後置物架,具有多種功能且實用性極強,可運載貨物、農田耕作、狩獵等。
③運動型(Sport),流線外形極具運動氣息,適合高速、飛躍、特技等,國外全地形車賽事的車種都以此型為主。
④軍用型: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駛的車輛,最大特點是可以在普通車輛難以機動的地形上行走自如。按照行走方式分類,全地形車有輪式和履帶式兩種。全地形車的軍用潛力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軍隊所認識,其發展方興未艾,不僅家族龐大,而且型號繁多、造型新穎。如今,全地形車更出現了一種小型化的趨勢,服務於特種部隊。美國在幾場局部戰爭中就投入了「運動員」700MV全地形車,受到美官兵極大的好評。
另外,按照發動機排量,美國特種車輛協會(SVIA)將全地形車分為:①成人型,排量大於90毫升,適用於16歲(包括16歲)以上的成年人使用;②少年型,排量在70~90毫升范圍內,適用於12~15歲的少年使用;③兒童型,排量小於70毫升,適用於6~11歲的兒童使用
5. 越野車的座椅是不是和轎車的座椅設計部一樣
你好,對於越野車和轎車的座椅來說,設計的時候肯定是不一樣的,轎車車內的高度比較低,所以座椅整體是靠下的,而越野車的高度比較高,所以不需要考慮。
6. 請問做越野車改裝的朋友,運良改裝在針對新車型設計新套件時,用什麼設備,建模軟體比如數控機床之類
軟體,應該是UG,犀牛,都可以,最後是工程文件後綴是stp格式。
7. Rezvani Tank越野車設計師重塑悍馬H1
最初的H1悍馬為消費者提供了有史以來功能最強大的越野車之一。這款基於軍用SUV打造的車型由於其無可挑剔的存在而備受名人和富裕家庭的歡迎。隨著悍馬品牌的成長,隨後的H2和H3逐漸拋棄了軍用元素,轉而偏家用化進而走向消亡。近日外媒曝光一組H1的渲染圖,是由Rezvani Tank重型越野車的設計師Samir Sadikhov繪制。
這款重啟H1將會採用EV動力,在設計上融合了經典H1的標志性線條,但受到他的Rezvani tank設計的重大影響,好在總體設計思路保持不變。喜歡悍馬的用戶不妨關注一下,說不定未來就量產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8. 不懂車,真正的越野車應該是什麼配置
越野車,必備的是四輪驅動,沒有這個就談不上越野。
實際上,越野車,就是四輪驅動車,或者叫全驅動。因為有的大卡車是六輪或者更多,不一定是四驅,可能六驅。從前美國的道奇,在解放戰爭中和朝鮮戰場上繳獲很多,全國很普遍,一直用到70年代才報廢,這種車就叫「十輪卡」。它是三橋,後面八個輪胎,一共十個輪胎。解放牌也有CA30,也是三橋十輪。
全驅動,為的是一個輪子陷入泥中打滑以後,其它的輪子還能驅動汽車離開困境,否則就要等人家來拖了。
越野,不僅是軍用,還有礦用,礦用車不少是全驅的,三橋無前驅的更多,負重也是一個問題,拉幾十噸上百噸的礦石,兩橋設計上有困難。
差速器的原理,一個輪子要是失去足夠的摩擦,會以兩倍速空轉。通常全驅就能解決問題,要再提高性能,就要有一個差速鎖,鎖住差速作用。這個用處不大,而且也不復雜,為南方水田設計的拖拉機上全有這個裝置。汽車有這個,基本上是一種無意義的「全配置」,就如點煙器一樣,用得著的情況很少。
有了全驅,就可以離開公路越野了,但是通過能力,不同的布置設計不結果一樣。
首先,基本知識就是底盤要高,這個決定於輪胎直徑。
從理論上講,布置就是要得到三個指標:接近角,離去角、通過半徑。
接近角,就是汽車能上到(這個上到不是爬到頂,僅僅是接近成功)多大角度的坡,它由前輪和保險杠形成的角度組成。如果接近角小,實際坡大,那麼輪子還沒有上坡,保險杠就接觸路面了。
以牆作例子吧,任何汽車不可能有90度的接近角,輪子根本接觸不到牆,保險杠就頂住了,因此上不了牆。一定是車碰牆了事。
而如果前輪切邊在車身外,能先觸到牆,那麼就有了90%的接近角了,理論上就可以爬牆了。
離去角相反,以後輪與車後沿構成,決定汽車能離開多大角。如果這個角度不足,那麼汽車下坡後轉平路時,後輪還沒有到平路,車身就刮到路面,後輪就成「懸空寺」了。這輛車就如被使了定身法,動彈不得。
9. 怎麼手工打造一台越野車設計圖
這個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完的,建議去越野E族論壇看看,裡面絕對有你想要的
10. 為什麼越野車是設計是方形的
方形的可以有更大的內部體積容納發動機等設備。
另外,非越野車採用流線型是為了在高速行駛時減少空氣阻力。
而軍用越野車注重越野性能,其最大速度一般遠小於民用車輛,公路行駛時也就是110公里/小時左右,越野時更加小得多,空氣阻力不是主要關心的問題。